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材资源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5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综合性学习 2第20期末复习期末复习及考试9周最新2018年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1 消息二则【导学目标】1.学习读新闻的方法。
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认真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重点)3.能边读课文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难点)4.感受人民解放军的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了。
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刚刚发生的新闻报道。
新闻便成了我们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可真是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则新闻,它们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芜湖(wú) 摧枯拉朽(kū) 溃退(kuì) 荻港(dí)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精美教案一. 教材分析《唐诗五首》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唐代诗人创作的诗歌,领略唐诗的魅力,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本课的五首诗歌分别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春望》、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和杜牧的《山行》。
这些诗歌在表达技巧、修辞手法和情感抒发方面各具特色,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的优质教材。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接触过一些唐诗,对唐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但八年级的学生在理解力和分析力上有所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学生对于诗歌的朗读和背诵能力也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诗歌;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每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唐诗的艺术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五首诗歌的朗读、背诵和理解。
2.难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背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描绘的景象,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诗歌。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心得。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共同探讨诗歌的内涵和意境。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五首诗歌的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五首诗歌,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查阅相关资料,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唐代的繁荣景象,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学过的唐诗,激发学生对唐代诗歌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依次呈现五首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唐诗的魅力。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目录目录08 (1)第一单元单元说明06 (1)1新闻两则05 (2)2芦花荡04 (13)3蜡烛03 (26)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02 (31)5亲爱的爸爸妈妈10 (37)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世界何时铸剑为犁45 (43)第二单元单元说明09 (54)6阿长与《山海经》11 (55)7背影12 (67)8台阶20 (84)9老王19 (89)10信客18 (93)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让世界充满爱17 (100)第三单元单元说明16 (111)11中国石拱桥15 (113)12桥之美14 (123)13苏州园林13 (128)14故宫博物院24 (144)15说“屏”23 (157)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说不尽的桥22 (163)第四单元单元说明21 (174)16大自然的语言26 (175)17奇妙的克隆25 (185)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27 (191)19生物入侵者35 (203)20你一定会听见的34 (210)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走上辩论台33 (213)第五单元单元说明32 (220)21桃花源记31 (221)22短文两篇30 (230)23核舟记29 (241)24大道之行也28 (257)25杜甫诗三首39 (262)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莲文化的魅力38 (277)第六单元单元说明37 (284)26三峡36 (285)27短文两篇41 (293)28观潮40 (303)29湖心亭看雪42 (311)30诗四首44 (324)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怎样搜集资料43 (339)完 (354)--------------------------------------------------------------这套教师教学用书是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配套的,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以便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进行设计。
具体内容包括:1. 教材章节:第一单元至第六单元。
2. 详细内容:课文学习、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训练、语文园地等。
二、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掌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情感。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感受语文之美,提高审美情趣。
3.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运用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言文阅读、作文训练、语文园地中的难点知识。
2.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理解、文学鉴赏、写作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学习:详细解读课文,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情感。
3. 例题讲解:针对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等题型,进行解题技巧讲解。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作文训练: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6. 语文园地: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活动,拓展学生知识面。
六、板书设计1. 课文、作者、背景。
2. 课文结构、重点词语、修辞手法。
3. 解题技巧、作文构思。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①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②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文言文阅读练习。
(3)作文题目:我的梦想。
答案:(1)问题①、②的答案见课文内容。
(2)文言文阅读答案见课后练习。
(3)作文答案见学生完成情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2. 教学目标的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5. 例题讲解的针对性6. 作文训练的指导7. 语文园地的活动设计8. 板书设计的逻辑结构9. 作业设计的题目和答案10.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重点关注课文的深度解读,包括作者背景、文章结构、修辞手法等。
2024年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散文欣赏第1课:《背影》第2课:《济南的冬天》第3课:《雨的四季》第4课:《昆明的雨》2. 第二单元:诗词欣赏第5课:《登高》第6课:《望岳》第7课:《春望》第8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散文和诗词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词的意境理解和散文的情感把握。
2.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以及相关文学技巧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示例:第一单元导入,展示不同季节的雨景图片,让学生感受雨的美丽。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
示例:针对《背影》一文,引导学生思考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3.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详细讲解。
示例:讲解《登高》一诗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示例:针对《济南的冬天》一课,设计描述家乡冬天的练笔题。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示例:讨论《春望》一诗中的爱国主义情怀。
六、板书设计1. 第一单元:第1课:《背影》父爱如山第2课:《济南的冬天》描述家乡冬天2. 第二单元:第5课:《登高》意境、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写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
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词,说明喜欢的原因。
2. 答案:作文答案:略。
诗词分析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布置相关阅读任务,提高学生的阅读量。
推荐相关文学名著,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应紧扣教材章节,注重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中考复习文言文专题
三峡
郦道元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一)解释重点词语: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略.无阙.处()()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
沿溯
..阻绝()()虽.乘奔.御风()()至于夏水襄.陵()
不以疾
..绿潭()()或.王命急宣()..也()()素湍
属引
..倒影()绝巘
..多生怪柏()..凄异()()回清
飞漱
..其间()良.多趣味()晴初霜旦.()
林寒涧肃.()清荣峻茂
....()()()()2.
绝.巘多生怪柏()其间.千二百里()(1)绝沿溯阻绝.() (2)间遂与外人间.隔()
哀转久绝.()又何间.焉()
自.非亭午夜分()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3)自 (4)疾
自.三峡七百里中()疾.在腠理()
3.找出下面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组()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奋笔疾.书
B、每至晴初霜旦. / 通宵达旦.
C、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沿溯阻绝. / 络绎不绝.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
(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文:
(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
(5)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译文:
(6)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译文:
(三)内容理解。
1.填空:文中用“”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2.阅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三峡》的第②段与这首诗的第____ ______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湍急的特点;文章第④段与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相对应。
3.文章末尾引用渔者的歌词,其作用是什么?
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5.如果你有机会去三峡旅游,你会选择哪个季节前往?结合文章说明理由。
《三峡》答案
(一)解释重点词语。
1.略
2.(1)极;断;消失 (2)中间;隔开;参与 (3)如果;在 (4) 快;小病3. C
(二)翻译句子。
(1)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2)(声音)回响在空旷的山谷中,很长时间才消失。
(3)如果不是正午和夜分,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4)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5)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6)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三)内容理解。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2分,每处1分) 2.一、二、四句两岸猿声啼不住
3.(1分)表现“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或以歌词为证,突出三峡秋天的凄凉景象)
4.文章先写山,后写水。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5.言之有理即可。
无论选择哪个季节,都要根据原文介绍出三峡景色每个季节不同的特点。
《三峡》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一、1.quē tuān jiàn xī yǎn xiào sù shù zhànɡ xiānɡ bēn zhǔ
2.①水经注疏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奉节郦道元善长北魏地理
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③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①真、实在②通“缺”,中断③极高的山峰④顺流而下、逆流而上⑤飞
奔的马快⑥几⑦消失⑧从、在
4.①如果自从②有时或者③即使虽然
5.①重重的山岩,层层的峭壁②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③水清、树荣、山高、草盛④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⑤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⑥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⑦即使骑上马、驾着风也不如它快。
二、(一)6.①毫无②峭壁③遮蔽④日光,这里指太阳
7.山高岭连,中间狭窄。
8.连和高
9.重岩叠嶂,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视所得;而隐天蔽日,以天和日衬其高,是仰视所见。
(二10.先从正面落笔,后分两层来写:以“沿溯阻绝”概括水势险恶;以“王命急宣”的特例给人具体印象。
又加上奔马和疾风的比喻,则给人的感受更加形象而深刻。
11.先写俯视江中所见,后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最后作者总结,状写了四种景物。
12.抓住了有代表性事物猿。
突出了凄清肃杀的气氛。
13.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4.答案要点: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将“夏水”为首来写。
15.(2分)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标对一处得1分)
16.(3分)①A②D③B(每小题1分)
17.(3分)B
18.(2分)[甲]风霜高洁[乙]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只答“林寒涧肃;也可)(答出一处得1分)
19.(1)或:有时。
(1分) (2)奔:飞奔的马。
(1分)(3)绝:消失。
(1分) (4)俱:全,都。
(1分)
20·清荣峻茂,良多趣味(1分) 实是欲界之仙都(1分)
21·《三峡》:猿鸣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
(1分) 《答谢中书书》:猿呜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
(1分)
22(1)如果不到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2分) (2)傍晚的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跃出水面。
(2分)
1. 导游词:示例: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
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
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
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桔;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
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
2. 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理由2:落差大(意思相同即可)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3.示例: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4.: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郦道元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巴山忽可尽,青天无到时——白居易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