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 象 证 明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1
中医望诊:相气十法、五色主病中医望诊:相气十法、五色主病心香一瓣 _新浪博客摘自《望诊遵经》清代汪宏著相气十法大纲大凡望诊.先分部位.后观气色.欲识五色之精微.当知十法之大纲.十法者.浮沉清浊微甚散抟泽夭是也.何谓浮沉.色显于皮肤间者.谓之浮.隐于皮肤内者.谓之沉.浮者.病在表.沉者.病在里.初浮今后沉者.病自表而之里.初沉今后浮者.病自里而之表.此以浮沉分表里也.何谓清浊.清者清明.其色舒也.浊者浊暗.其色惨也.清者病在阳.浊者病在阴.自清而浊.阳病入阴.自浊而清.阴病转阳.此以清浊分阴阳也.何谓微甚.色浅淡者谓之微.色深浓者谓之甚.微者正气虚.甚者邪气实.自微而甚.则先虚今后实.自甚而微.则先实今后虚.此以微甚分虚实也.何谓散抟.散者疏离.其色开也.抟者壅滞.其色闭也.散者病近将解.抟者病久渐聚.先抟今后散者.病虽久而将解.先散今后抟者.病虽近而渐聚.此以散抟分久近也.何谓泽夭.气色滋润谓之泽.气色枯槁谓之夭.泽者主生.夭者主死.将夭而渐泽者.精神复盛.先泽而渐夭者.血气益衰.此以泽夭分红败也.盖十法者.辨其色之气也.五色者.辨其气之色也.气者色之变.色者气之常.气因色而其理始明.色因气而其义乃着.气也色也.分言之.则精微之道显.合观之.则病症之变彰.此气色之大纲也.经曰.相气不微.不知是非.属意弗去.乃知新故.其是之谓乎.色以滋润为本盖闻博以穷理.约以知要.色脉之变.虽有万殊.理义之旨.初无二致.特不求其本.斯散而无纪矣.何则.灵素论脉.以胃气为本.望色.以滋润为本.凡诊脉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凡望色滋润者生.沉夭者死.可是色之滋润.莫非犹脉之胃气乎.经言.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以其赤色虽变.而犹有滋润也.青如草滋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煤者死.赤如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以其赤色已变.而更无滋润也.夫滋润之有无.犹胃气之有无也.盖脉之胃气.脉之神也.色之滋润.色之神也.脉贵有神.色亦贵有神也.色脉虽殊.其源无二.实决死生之大体.察病症之先务.因举一言以蔽之曰.色以滋润为本.盖滋润者.血气之荣光明者.滋润之着.有血气即有滋润.有滋润即有光明也.夫光明滋润者.气也.青赤黄白黑者.色也.有气不患无色.有色不可以无气也.合言之.而气色之见不可以离.分论之.而气色之辨不可以混.何也.脉以胃气为本.色以滋润为本.法异而理同也.五色主病大纲窃思经言.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非特明其色.且明其病也.亦非特明其色.明其病.且明其病之应乎色.色之主乎病也.何以言之.肝色青.心色赤.脾色黄.肺色白.肾色黑.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 KT KT 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芥蒂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行善.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足皆痛.虚则少气不可以报息.耳聋.嗌干.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此五脏之病证.五色之所主也.肝合胆.心合小肠.脾合胃.肺合大肠.肾合三焦膀胱.胆病者.寒热.善惋惜.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今后.当耳前热.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胃病者.腹胀.胃脘小心而痛.上肢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可以久立.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热.若脉陷及足小指外廉.及胫踝后皆热.此六腑之病证.五脏之所合也.析而言之.脏主里.腑主表.色之沉者病在里.色之浮者病在表.是脏腑表里之分也.脏为阴.腑为阳.色之浊者病在阴.色之清者病在阳.是脏腑阴阳之分也.脏有虚实.腑有虚实.色之浅淡者为虚.色之深浓者为实.是脏腑虚实之分也.如是而知脏腑之为病.气色之所主.亦可见其色知其病矣.可是有时相应.有时不相应.何也.盖脏腑有盛衰.气色有生克.过分则薄所胜而乘所不胜.其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灵枢曰.肾乘心.心先病.肾为应.色皆如是.是则一隅三反.亦可推断而知.此皆主病之大纲也.(善肌肉痿.千金肌作饥.甲乙作苦饥肌肉痿.)黄帝内经·灵枢·五色篇摘自《黄帝内经·灵枢》雷公问于黄帝曰:五色独决于明堂乎?小子未知其所谓也。
相火论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
阳动而变,阴静而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各一其性。
惟火有二∶曰君火,人火也;曰相火,天火也。
火内阴而外阳,主乎动者也,故凡动皆属火。
以名而言,形气相生,配于五行,故谓之君;以位而言,生于虚无,守位禀命,因其动而可见,故谓之相。
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其所以恒于动,皆相火之为也。
见于天者,出于龙雷,则木之气;出于海,则水之气也。
具于人者,寄于肝肾二部,肝属木而肾属水也。
胆者,肝之腑;膀胱者,肾之腑;心胞络者,肾之配;三焦以焦言,而下焦司肝肾之分,皆阴而下者也。
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
天之火虽出于木,而皆本乎地。
故雷非伏,龙非蛰,海非附于地,则不能鸣,不能飞,不能波也。
鸣也,飞也,波也,动而为火者也。
肝肾之阴,悉具相火,人而同乎天也。
或曰∶相火,天人之所同,何东垣以为元气之贼?又曰∶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
然则,如之何而可以使之无胜负也?曰∶周子曰,神发知矣,五性感物而万事出,有知之后,五者之性为物所感,不能不动。
谓之动者,即《内经》五火也。
相火易起,五性厥阳之火相扇,则妄动矣。
火起于妄,变化莫测,无时不有,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
君火之气,经以暑与湿言之;相火之气,经以火言之,盖表其暴悍酷烈,有甚于君火者也,故曰相火元气之贼。
周子又曰∶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
朱子曰∶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
此善处乎火者。
人心听命乎道心,而又能主之以静。
彼五火之动皆中节,相火惟有裨补造化,以为生生不息之运用耳,何贼之有?或曰∶《内经》相火,注曰少阴、少阳矣,未尝言及厥阴、太阳,而吾子言之何耶?曰∶足太阳、少阴,东垣尝言之矣,治以炒柏,取其味辛能泻水中之火是也。
戴人亦言∶胆与三焦寻火治,肝和胞络都无异。
此历指龙雷之火也。
予亦备述天人之火皆生于动,如上文所云者,实推展二公之意。
或曰∶《内经》言火不一,往往于六气中见之,言脏腑者未之见也。
伤寒论条目及学习笔记-61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简句: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姜附汤干姜附子汤生附一枚一两姜昼间烦躁夜安常脉微无表身无热幸藉残阳未尽亡(1)、伤寒论古今研究:【释义】攻下之后,病未除,而复发其汗以致“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来看,汗下均属误治。
下则伤阴损阳,汗则亡阳损阴,汗下失序,重伤其阳,阴损次之,而成为阴寒内盛阳气虚衰之状。
“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正是阳虚阴盛之象。
祖国医学认为天人相应,昼属阳,夜属明,白天阳旺,为阳气用事之时,即所谓阳得阳助,起而与阴相争,故病者“昼日烦躁不得眠’;夜属阴,阴气当令,阴盛之时得阴助,则已虚之阳无力与邪相争,故“夜而安静”。
实乃“但欲寐”之状态。
后段文字是为辨证而设,因为烦躁一症原因甚多,可见于各经病证,何以知是阳虚阴盛?先从三阳辨之,若少阳胆火犯胃,枢机不利,必见心烦喜呕;若阳明里实热证必见烦渴;若太阳证必见发热恶寒,身疼痛等,而本文提出“不呕,不渴,无表证”,可见非三阳之证;再从三阴辨之,本条既不见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脉缓而弱的太阴证,又不见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的厥阴证,而证见“脉沉微,身无大热”,沉主里,微主阳虚,合之则属阳虚阴盛之少阴脉。
“身无大热”是辨证要点之一,所谓无大热不等于无热,亦可能有轻微之发热,成阳浮越之征。
综上所述,本属阳虚阴盛,虽未见肢厥等证,但发热迅速,来势迅急,故当急救回阳,施干姜附子汤。
本方即四逆汤去甘草减干姜半两而成,取姜附辛热回阳之力,由于病势急,故去甘草之缓,并且顿服之发挥单刀直入,以求速效之目的,急回其阳。
351【选注】成无己:下之虚其里,汗之虚其表,既下又汗,则表里俱虚。
阳主于昼,阳欲复,虚不胜邪,正邪交争,故昼日烦躁不得眠;夜阴为主,阳虚不能与之争,是夜则安静。
如何辨别风水中的气气学理论和阴阳思想,可以说是风水学的灵魂。
没有气学理论和阴阳思想,就谈不上风水。
阴阳为体气为用。
可见在实际运用中,气的作用还要普遍一些。
风水师寻龙探脉,寻找好的风水宝地,其实就是为了寻找一个生气凝聚之地,也就是为了找气。
1、依形势辨其气《青乌先生葬经》说:“地有吉气,土随而起。
”“气乘风散,脉遇水止。
”《管氏地理指蒙》云:“水随山而行,山界水而止,界分其域,止其逾越,聚其气而施耳。
”是说地中有吉气,此气随土而起,伴脉而行,遇水则止。
水止之处,就是古人为之寻找的气场,有如人体的穴道。
古人注重气,不单注重地之生气,也还注重天之生气。
只有“天气纳而地气归”之处,才称得上是最好的风水宝地。
山脉遇水之处,可以凝聚地中生气,使其不致飘散;但山环水抱之地,更可上纳天气,下聚地气。
我国古代的大城市,一般都坐落在山环水抱之中,或曲水弯里。
坐落在山环水抱之中,或曲水弯里的城市,一般比没有坐落在山环水抱之中,或曲水弯里的城市要繁荣发达得多。
这些我们可以从一些大城市的地理布局中得到验证。
在城市里,我们可以把道路视作河流;把房屋建筑视作山脉。
道路如果在住宅前方有东西朝抱之势,且无噪音和灰尘;住宅后面又有高楼呈环抱之状,挡住西北方、北方、东北方之刚风,则也可以视作聚气藏风的结穴之所。
2、依光色辨其气一个好的聚居环境,应该没有灰尘、烟雾,空气比较纯净,而且还应是“天气纳而地气归。
”《阳宅十书》云:“凡宅居滋润光泽阳气者吉,干燥无润泽者凶。
”《葬经翼》云:“凡山紫气如盖,苍烟若浮,云蒸霭霭,四时弥留,皮无崩蚀,色泽油油,草木繁茂,流泉甘冽,土香而腻,石润而明,如是者气方钟而未休。
”这里对气作了比较形象的描写。
生气旺的地方,空气中的水分不一样,光波不一样,周围的树木、流泉、土壤、砂石都不一样。
练过内丹的人,可以通过看“光”来选择气场。
当我们进入其恍兮惚兮的状态时,就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气的形状和颜色。
生气旺的地方,可以看到或明亮轻盈之气,或青红相浸之气,或红紫相依之气,或紫黄相间之气,或五色之气等。
“四维之四象”理论结构,“精、气、神、血”与肺脾肝肾四脏关系朝医四象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19世纪末朝鲜的著名医学家李济马先生所著《东医寿世保元》,李济马先生在这一本书中提出“四维之四象”、“肺脾肝肾,行于性也”。
“太少阴阳人,早有古昔之见而未尽精究”等哲学观点。
朝医四象医学根据这些观点,人天禀体质不同,脏局大小进行“辨象治疗,药乃局限于人”的理论体系的形成,与中医的“辨证治疗,整体观念”有一些区别。
下面具体叙述朝医四象医学的理论体系。
1、天人性命整体观李济马先生在《东医寿世保元》里提出天人性命整体观,揭示了天纪与人理的辨证对立统一的关系,重视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他说:“天机有四:一日地方,二日人伦,三日世会,四日天时”,“人事有四:一日居处.二日党与,三日交迂,四日事务”,“大同者天也,各立者人也”。
朝医四象医学根据这些提出大同“天机”下“人事”各立,人类个体不同产生不同的“爱恶所欲”和“喜怒哀乐”及其“偏着者”。
这一“偏着者”易酿成病。
要想防治疾病,保护人类健康,就要改造客观和主观世界,以适应并平衡,存其心,养其性,修其身,立其命。
2、阴阳、“四维之四象”理论结构阴阳、“四维之四象”理论结构是朝医四象医学学说的重要逻辑基础。
肺脾肝肾“四维之四象”理论结构与中医的五行学说的金木水火相巧合,提出了太少阴阳人脏局的肺与肝、脾与肾成对结构。
李济马先生说:“易日: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太极,心也;两仪,心身也;四象,心身事物也”。
“耳目鼻口,行于天也”,“肺脾肝肾,行于性也。
”四象脏腑论把体内脏腑所在部分划分为四焦,脏分为四脏,腑分为四腑,营卫物分为四营卫物,水谷之气也分为四气即寒热温凉,并把组织器官分成肺、脾、肝、肾所属“四个党与”。
3、四象人辨象学说李济马以心身统一与脏理、性情互为相关的观点,提出了四象人辨象学说。
李济马在《东医寿世保元》日:“太少阴阳之短长变化,有四偏”,“人禀脏理有四通,肺大而肝小者名日太阳人,肝大肺小者名日太阴人,脾大而肾小者名日少阳人,肾大而脾小者名日少阴人”。
道家的一气两仪三元四象五行六欲七情八卦九窍十损一气:气又分先天气和后天气,先天气是出生时自母体里产生的气,称为先天气,也称祖气。
后天气是我们的呼吸之气。
二仪:由一气化生,二仪分为阴仪和阳仪,万事万物都分阴阳。
天为阳,地为阴。
日为阳,月为阴。
陆地为阳,海平面为阴。
动为阳,静为阴。
男为阳,女为阴。
乾为阳,坤为阴。
天理为阳,私欲为阴。
人身体内有阴阳二气在流动,道家讲:阳满为仙,阴满为鬼。
三元:精气神元精:《道德经》云: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攫鸟猛兽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牝牡之会而朘怒,精之至也。
元气:《道德经》云: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元神:《道德经》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三元:天地人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东方青龙西白虎,南面朱雀北玄武。
四兽狰狞不可當,定计将军能做主。
两手擒来合战时,正见中秋月当午。
杀气惊天动鬼神,用尽周星震區宇。
须臾战罢兵器收,产颗明珠号真土。
四象:水一火二木三金四。
《易经》里讲:少阳,少阴,老阳,老阴是四象,代表着春夏秋冬,生长老死,方向是东西南北,子午卯酉,先天卦是乾坤坎离,后天卦是坎离震兑,身体是心肝肺肾。
五行:木火土金水不戒杀则无仁而缺木,在天则岁星不安,在地则东方有灾,在人则肝胆受伤。
不戒邪淫则无礼而缺火,在天则荧惑星不安,在地则南方有灾,在人则心小肠受伤。
不戒酒肉则无智而缺水,在天则辰星不安,在地则北方有灾,在人则肾膀胱受伤。
不戒妄语则无信而缺土,在天则镇星不安,在地则中央有灾,在人则脾胃受伤。
六欲:眼耳鼻舌身心人身因有六根,则有六识,因有六识,则有六尘,因有六尘,则有六贼,六贼者,眼耳鼻舌心身是也。
眼食色而不绝,久以后这点灵性,堕在卵生地狱,变为飞禽鹊鸟,羽毛之类,身披五色翎毛,何等好看。
耳听邪话而不绝,久以后这点灵性,堕在胎生地狱,变为骡驼象马,走兽之类,项戴铃铛,何等好听。
第30条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
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
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
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
附子温经,亡阳故也。
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夜照亮了夜 伍佰 & China Blue - 诗情摇滚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阳旦,桂枝汤别名也。
前证脉浮(医统本作“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与桂枝汤证相似,是证象阳旦也。
与桂枝汤而增剧,得寸口脉浮大,浮为风邪,大为血虚,即于桂枝汤加附子,温经以补虚,增桂令汗出以祛风。
其有治之之逆而增厥者,与甘草干姜汤,阳复而足温,更与芍药甘草汤,阴和而胫伸。
表邪已解,阴阳已复,而有阳明内结,谵语烦乱,少与调胃承气汤,微溏泄以和其胃,则阴阳之气皆和,内外之邪悉去,故知病可愈。
清·吴谦《医宗金鉴》 此设问答,申明上条之义也。
桂枝证当用桂枝,值时令温热,或其人有热,用阳旦汤,即桂枝汤加黄芩也。
值时令寒冷,或其人有寒,用 阴旦汤,即桂枝汤加干姜也 。
证象阳旦,谓心烦似乎有热也。
按法治之,谓按法用阳旦汤也。
盖心烦小便数,咽中干,似乎阳旦,而不审脚挛急,微恶寒之证,是阴寒也,即以阳旦汤攻其表误也。
所以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谵语等坏证作也。
师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如其言者何也?答曰:诊脉浮大,则为风虚,非寒虚也,故此知用桂枝不足以治其寒,而加附子温经。
即有阳明内结,谵语烦乱等证,浑不为意。
简介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中医治疗的积极面在于希望可以协助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而消极面则是希望当必须使用药物来减缓疾病的恶化时,还能兼顾生命与生活的品质。
此外,中医学的最终目标并不仅止于治病,更进一步是帮助人类达到如同在《黄帝内经》中所提出的四种典范人物,即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境界。
古典基础理论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
其内容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专著《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
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医学相关的理论、诊断法、治疗方法等,均可在此书中找到根源。
中医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
主要特点有: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由阴阳两大类物质构成,阴阳二气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并时刻都在运动与变化之中。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两者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一旦这种动态平衡受到破坏,即呈现为病理状态。
而在治疗疾病,纠正阴阳失衡时并非采取孤立静止的看问题方法,多从动态的角度出发,即强调“恒动观”。
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天人合一”、“天人相应”。
人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等都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如季节气候、地区方域、昼夜晨昏等)息息相关,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及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其体质特征和发病规律亦有所区别。
因此在诊断、治疗同一种疾病时,多注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并非千篇一律。
风⽔之⽓、阴阳、五形、⼋卦、⽅位、24⼭法详解风⽔之⽓⽓,在古代是⼀个很抽象的概念。
唯物论者认为它是构成世界本原的元素,唯⼼论者认为它是客观精神的派⽣物。
先哲普遍认为,⽓⽆处不存在,⽓构成万物,⽓不断运动变化。
《⽼⼦》云:“万物负阴⽽抱阳,冲⽓以为和。
”宋张载在《正蒙·太和》云:“太虚⽆形,⽓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在风⽔术中是⼀个很普遍、很重要的概念。
有⽣⽓、死⽓、阳⽓、阴⽓、⼟⽓、地⽓、乘⽓、聚⽓、纳⽓、⽓脉、⽓母等等。
⽓是万物之源,⽓变化⽆穷,⽓决定⼈的祸福。
⼈要避死⽓、乘⽣⽓,就得请风⽔师“理⽓”。
“理⽓”是⼗分复杂的,要结合阴阳五⾏、实地考得“旺象”,才能得到“⽣⽓”,有了“⽣⽓”就能富贵。
因此,风⽔术实际是“相⽓术”。
风⽔术以⽓为万物本源,《管⽒地理指蒙》卷⼀《有⽆往来》云:“未见⽓⽈太易,⽓之始⽈太初。
……⼀⽓积⽽两仪分,⼀⽣三⽽五⾏具,吉凶悔吝有机⽽可测,盛衰消长有度⽽不渝。
”这就是说,世界是从⽆(未见⽓)到有(⽓之始),⽓是本源(⼀),它分化出阴阳(两仪),⼜分出⾦⽊⽔⽕⼟五种物质(五⾏),这些物质的盛衰消长都有不可改变的规律(有度⽽不渝),并且有了祸福(吉凶悔吝),这些祸福都是可以预测的。
这段话,是对《周易》“太极说”的发挥,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彩。
风⽔术认为,⽓是⽆穷变化的,它可以变成⽔,也可以积淀为⼭川。
明代蒋平阶在《⽔龙经》论“⽓机妙运”时说:“太始唯⼀⽓,莫先于⽔。
⽔中积浊,遂成⼭川。
经云:⽓者,⽔之母。
⽔者,⽓之⼦。
⽓⾏则⽔随,⽽⽔⽌则⽓⽌,⼦母同情,⽔⽓相逐也。
夫溢于地外⽽有迹者为⽔,⾏于地中⽽⽆形者为⽓。
表⾥同⽤,此造化之妙⽤,故察地中之⽓趋东趋西,即其⽔之或去或来⽽知之矣。
⾏龙必⽔辅,⽓⽌必有⽔界。
辅⾏龙者⽔,故察⽔之所来⽽知龙⽓发源之始;⽌龙⽓者亦⽔,故察⽔之所交⽽知龙⽓融聚之处。
”由此可知,⼭脉和河流都可以统⼀于 “⽓”中,寻找⽣⽓就是要观察⼭川的⾛向。
中国美学史大纲第一篇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第一章老子的美学第二节老子论道、气、象含义: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畴和最高畴。
道是原始混沌,道产生万物,没有意志和目的,自己运动,是无和有的统一。
道不是绝对的虚无,包含有象、物、精。
道是真实的存在。
精,就是气。
象(物的形象),不能脱离道和气,否则就失去了本体和生命,毫无意义。
第三节老子论有、无、虚、实含义:天地万物是有无、虚实的统一。
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生生不息。
虚实结合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
第四节老子论美、妙、味含义:美,与善区别开,相对于恶(丑)而存在。
对美和艺术采取简单的否定。
味,听别人说话(言语)的味道,是一种审美的享受。
“淡乎其无味”。
提倡一种平淡的趣味。
妙,体现道德无规定性、无限性的一面。
老子否定美。
但不否定妙。
不能执着于有限的物象来求妙。
第五节老子论“涤除玄鉴”含义:涤除,洗除垢尘,洗去人们的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
鉴是观照,玄是道,玄鉴就是对于道德观照。
1把观照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2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心的虚静。
是审美心胸的最早源头。
第二章孔子的美学第一节孔子论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容: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主观修养中就能起一种特殊的作用。
在主观意识的修养中,在为了达到仁而进行的努力中,审美的境界高于知识的境界。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视和提倡美育的思想家。
第二节孔子论美与善、文与质容:艺术必须符合道德要求,必须包含道德容,才能引起美感。
美与善的统一,在一种意义上,也就是形式与容的统一。
文和质的统一,也就是美和善的统一。
反对质胜文和文胜质。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审美标准。
艺术包含的情感必须是一种有节制的、有限度的情感。
这样的情感符合礼的规,是审美的情感。
审美标准就是“和”。
“礼之用,和为贵”音乐表现的情感要受到礼的节制,要适度。
第三节孔子论“兴观群怨”容:兴,是个可以使欣赏者的精神感动奋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