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指导:血
- 格式:doc
- 大小:8.61 KB
- 文档页数:3
中医气血津液理论如何指导临床实践中医理论源远流长,其中气血津液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是一种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等作用的精微物质;血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作用;津液则起着滋润和濡养的功能。
在临床诊断中,气血津液理论为医生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比如,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脉象、舌象等,可以初步判断其气血津液的盛衰和运行状况。
面色苍白多提示气血不足;面色潮红可能是气盛或有热;脉象虚弱无力可能是气虚,脉象弦紧可能是气滞。
舌淡苔白多为气血亏虚,舌红少苔可能是津液亏损。
气血津液的失调会导致多种疾病。
气虚常表现为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自汗等症状。
治疗时应以补气为主,常用的药物有人参、黄芪、白术等。
比如,补中益气汤就是治疗气虚下陷的经典方剂。
血虚则会出现面色萎黄、头晕眼花、心悸失眠等症状。
治疗常以补血为主,如四物汤就是补血的常用方剂,其中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四味药配伍,养血补血。
气滞常因情志不畅或外邪侵袭所致,患者会出现胸胁胀痛、嗳气等症状。
治疗应以行气为主,常用的药物有陈皮、枳实、木香等。
例如,柴胡疏肝散常用于治疗肝气郁滞。
血瘀则表现为局部疼痛、青紫、肿块等。
活血化瘀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常用的药物有丹参、赤芍、桃仁、红花等。
血府逐瘀汤在治疗血瘀证方面有显著疗效。
津液不足会出现口干咽燥、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等症状。
治疗需滋阴润燥,常用的药物有麦冬、生地、玄参等。
增液汤就是增液润燥的代表方剂。
在临床治疗中,还需根据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综合调理。
气能生血,治疗血虚时,常加入补气之品,以助生血;气能行血,血瘀时,常配以行气之药,以推动血行;气能摄血,对于出血证,往往需要补气以摄血。
血为气之母,血虚气亦虚,补血时也需兼顾益气。
津液与气血也相互关联。
津液能化生血液,失血过多时,可通过补充津液来促进血液的生成;津液的运行依赖于气的推动,气滞会导致津液停滞,形成痰湿水饮。
第九单元精、气、血、津液一、A11、连接“肺主呼吸”和“心主血脉”的中心环节是()A.经脉的相互连接B.气血的相互关系C.心主营,肺主卫之间的相互作用D.宗气的贯通和运行E.以上都不是2、与生长发育有关的气是( )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以上均非3、与语言、声音、呼吸强弱有关的气是( )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以上均非4、清气与水谷之气结合关系到( )A.元气的生成B.宗气的生成C.营气的生成D.卫气的生成E.全身之气的生成5、行于脉内之气是( )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以上均非6、胸中之气是( )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肺气7、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 )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以上均非8、元气生成的主要物质来源是( )A.肾中精气B.水谷精气C.自然界的清气D.脏腑之精气E.以上均非9、推动人体生长发育,激发各脏腑经络等组织生理功能是气的( )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气化作用10、精气血津液之间相互转化依靠气的( )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气化作用11、易于感冒是气的哪一种功能减退的表现( )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气化作用12、临床出现自汗、多尿是气的哪一种功能减退的表现( )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气化作用13、能使血液不逸出于脉外是气的哪项作用( )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气化作用14、津与血同源于( )A.营气B.血C.水谷精微D.精E.阴液15、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是( )A.体液B.阴液C.津液D.津E.液16、气随汗脱的理论依据是( )A.气能生津B.气能化津C.气能摄津D.津能载气E.以上均非17、“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理论依据是( )A.气能生血B.气能化津C.气能摄血D.津能载气E.津血同源18、“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生理基础是( )A.气能生津B.气能化津C.气能摄津D.津能载气E.以上均非19、治疗大出血时用益气固脱法的理论基础是( )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以上均非20、气虚引起血虚的理论基础是( )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以上均非21、治疗血虚配伍补气药的理论基础是( )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以上均非22、气随血脱的生理基础是( )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以上均非23、对水液代谢起主宰作用的是( )A.心主血脉的作用B.肺主宣发的作用C.脾主运化的作用D.肝主疏泄的作用E.肾阳气化的作用24、与津液代谢关系最密切的是( )A.肝脾肾B.脾肺肾C.心肝脾D.脾肺心E.肝肺肾25、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的是( )A.精B.气C.血D.津E.液26、营气的分布是( )A.贯注心肺B.行于脉外C.行于脉中D.下注气街E.布于分肉27、宗气的分布是( )A.行于脉外B.散于胸腹C.熏于肓膜D.贯注心肺E.布于肌表28、元气运行的道路是( )A.心脉B.胸腔C.全身D.脉外E.三焦29、有“悍气”之称的气是( )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以上均非30、具有温养全身作用的气是( )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以上均非31、具有司呼吸作用的气是( )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以上均非32、具有行气血作用的气是( )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以上均非33、具有调节汗孔开合作用的气是( )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以上均非二、B1、A.心肺脾肝B.心肺脾肾D.肺脾肝肾E.心肺肝肾<1>、与血液运行关系密切的脏腑为( )A.B.C.D.E.<2>、与津液输布关系密切的脏腑为( )A.B.C.D.E.2、A.心B.肺C.脾胃D.肝E.肾<1>、与津液生成关系最密切的是( )【您的答案】A.B.C.D.E.<2>、对津液的输布排泄起主宰作用的是( )A.B.C.D.E.B.宗气C.卫气D.营气E.脏腑经络之气<1>、贯心肺以行气血,走息道以行呼吸之气是( )A.B.C.D.E.<2>、根源于肾,通过三焦而布散全身之气是( )A.B.C.D.E.4、A.肺脾肾B.脾肝肾心C.心肺脾肝D.肺脾肝肾E.心肺脾肾<1>、与气的生成关系最密切的是( )A.B.C.D.E.<2>、与血的生成关系最密切的是( )A.B.C.D.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该题针对“宗气的功能”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122372,点击提问】2、【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元气的生理功能有二,一是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
血第三节目 录血的概念血的运行血的生成一二三血的功能四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血的概念、生成、运行、功能。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素问·调经论》云:“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脉者,血之府也。
”离经之血瘀血血在脉中运行不畅或停滞血的概念一(吸入)清气 (消化) (心火化赤)水谷 脾胃 水谷精微 心肺 脉中 血 (吸收) (营气津液) (气化)《灵枢·决气》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 归脾汤(《济生方》)功效: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方中选用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生血。
1、水谷精微化血。
血的生成二2、肾精化血①肾藏精,精生髓,髓生血。
②肾阴肾阳促进与生血有关脏腑的功能。
(一)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1、气的作用:推动、固摄、温煦。
2、脉道系统:完好无损、通畅无阻。
3、血液质量:清浊及黏稠状态。
4、病邪影响:热邪、寒滞、痰凝、血瘀等。
血的运行三(二)相关脏腑功能心主血脉 血液循环的枢纽和动力 推动肺朝百脉 吐故纳新,辅心行血 推动脾主统血 控制血液在脉中运行 统摄主藏血,调节血量,防止出血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血行 推动(一)濡养生理意义:血液充盈,濡养功能正常,则面色红润,肌肉壮实,皮肤致密、毛发润泽,感觉灵敏,运动自如。
《难经·二十二难》云:“血主濡之”。
《素问·五藏生成》云:“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血的功能四病理意义:血液亏虚,濡养功能减退,则见面色萎黄,肌肉瘦削,肌肤干涩,毛发不荣,肢体麻木或运动无力不灵等。
临床运用:血虚证,多用熟地、当归、芍药、阿胶等品补血。
(二) 化神生理意义:血气充盛,血脉调和,则精神充沛,神志清晰,感觉灵敏,思维敏捷。
病理意义:心血虚 健忘,失眠,多梦,肝血虚 烦躁,惊悸,神志不安。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气和血的关系
气属于阳,血属于阴。
气与血的形成,都源于水谷精微和肾精,二者又都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从而决定了它们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的关系。
《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血主濡之。
”即简要地概括了气和血在功能上的差别。
但是,气和血之间,又存在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密切关系。
具体地说,即是存在着气能生血、行血、摄血和血为气之母等四个方面的关系。
气能生血
气能行血
气能摄血
血为气之母
气能摄血:摄血,是气固摄作用的具体体现。
血液在脉中循行而不逸出于脉外,主要依赖于气对血的固摄作用。
如气虚,固摄血液的作用减弱,则可导致各种出血病证。
其治疗往往须用补气摄血的方法,方能达到止血的目的。
以上三个方面(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气对血的作用,可概括为“气为血帅”。
血为气之母:血为气之母,是指血不仅是化生气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血是气的载体,并给气以充分的营养。
由于气的活力很强,易于逸脱,所以气必须依附于血和津液,方能存在于体内。
若气失去依附,则将浮散无根,易于发生气脱而涣散不收。
所以,血虚者,气亦易衰;血脱者,气便随之而脱。
临床上,在治疗大出血时,往往多用益气固脱之法,其机理亦在于此。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一、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从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1、防止血液溢于脉外为气的何种作用( )A.推动作用 B.温煦作用 C.防御作用 D.固摄作用 E.气化作用答案:D解析:气的固摄功能可使血行脉中而不溢出脉外。
2、全身气机升降的枢纽为( )A.脾胃 B.肝肺 C.心肾 D.心肝 E.肝胆答案:A解析:脾胃居于人体中焦,脾升胃降,故为全身气机升降的枢纽。
3、能够推动呼吸和血行的气是( )A.卫气 B.宗气 C.营气 D.元气 E.中气答案:B解析:宗气的生理功能:走息道以司呼吸,贯注心脉推动血行。
4、元气运行的通道是( )A.血液 B.三焦 C.脉 D.津液 E.以上都不是答案:B解析:三焦功能之一:通行元气。
5、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且根源于肾的气,称为(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脏腑之气答案:A解析:元气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且根源于肾的气。
6、营卫之气的共同点为( )A.特点相同 B.性质相同 C.分布相同 D.功能相同 E.来源相同答案:E解析:两者都同源于水谷精气。
7、以下何项不属于津液排泄途径是( )A.汗液 B.尿液 C.粪便 D.呼气 E.痰饮答案:E解析:津液排泄通过汗液、尿液、粪便、呼气途径排泄,与痰饮无关。
8、在治疗血虚时可加入补气药,其理论依据是( )A.气能行血 B.气能生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养气 E.血能载气答案:B解析:气对血的关系之一表现为气能生血,故治疗血虚证可加入补气药。
9、“夺血者无汗”的生理基础是( )A.精血同源 B.乙癸同源 C.津血同源 D.肝肾同源 E.以上均不是答案:C解析:汗为津液所化,根据津血同源理论,故“夺血者无汗”。
10、“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津能化气答案:D解析:气无形而动属阳,津液是有形质的而属阴,气到达全身必须依附津液为载体。
⾎液,主要由营⽓和津液所组成。
其⽣成主要有两个⽅⾯:⼀是脾胃为⽓⾎化⽣之源:⾎液主要来源于⽔⾕精微,⽽⽔⾕精微之化⽣,则主要靠中焦脾胃的消化和吸收。
所以,⾎液是由⽔⾕精微转化为营⽓和津液,营⽓和津液再经⽓化⽅变⽽为⾎。
正如《灵枢·决⽓》说:“中焦受⽓取汁,变化⽽⾚,是谓⾎。
”即充分说明了中焦脾和胃的运化功能在⾎液⽣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
⾄于⾎液的⽣成与更新过程,中医学则强调要通过营⽓和肺的作⽤,⽅能化⽣为⾎液。
如《灵枢·邪客》在论述营⽓化⽣⾎液的功能时说:“营⽓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
”《灵枢·营卫⽣会》则更强调了肺脏在⾎液化⽣中的作⽤。
如说:“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为⾎,以奉⽣⾝,莫贵于此,故独得⾏于经隧。
”可以看出,实际上营⽓的⽣成,仍是中焦脾胃的作⽤。
考试⼤站收集故说脾胃为⽓⾎化⽣之源。
正是由于营⽓和津液都来源于⽔⾕之精⽓,所以饮⾷营养的优劣或脾胃运化功能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液的化⽣。
若饮⾷营养长期摄⼊不⾜,或脾胃运化功能长期失调,则均可导致⾎液的⽣成不⾜,从⽽形成⾎虚的病理变化。
⼆是精⾎互⽣:精和⾎之间存在着相互资⽣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能⽣精,如《诸病源候论》说:“肾藏精,精者,⾎之所成也。
”⽽精⼜是化⽣⾎液的物质之⼀。
如《张⽒医通》说:“(肾)精不泄,归精于肝⽽化清⾎。
”⽽《侣⼭堂类辩》则更明确地指出:“肾为⽔脏,主藏精⽽化⾎。
”即说明肾所藏之精是化⽣⾎液的重要物质。
另外,肾能藏精⽣髓,髓则贮存于⾻内。
现代医学认为⾻髓是重要的造⾎器官,这与中医学精⾎互⽣理论不⽆相似之处。
精藏于肾,⾎藏于肝。
肾中精⽓充盛,则肝有所养,⾎有所充;肝的藏⾎量充盈,则肾有所藏,精有所资,故⼜有“精⾎同源”、“肝肾同源”之说。
⾎液在脉管中运⾏不息,流布于全⾝,环周不休。
通过⾎液的循⾏,为全⾝各脏腑组织器官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以供其⽣理活动之需要。
脉管是⼀个相对密闭的管道系统,⾎液的运⾏,主要依赖于⽓的推动作⽤。
⾎液在脉管中循环运⾏⽽不⾄逸出于脉外,亦是由于⽓的固摄作⽤。
⽽且由于脉管本⾝具有“壅遏营⽓,令⽆所避”(《灵枢·决⽓》)的功能,故在正常情况下,⾎液不会离于经隧(即脉管)逸出脉外⽽导致出⾎。
⾎液与营⽓在脉管中循环运⾏,早在《内经》中已有明确的记载。
⾎液的正常循⾏,是脏腑经络及某些组织器官共同作⽤的结果。
⼼主⾎脉,⼼⽓是推动⾎液循⾏的动⼒,正是由于⼼脏不停地搏动,才推动着⾎液正常运⾏。
故《素问·痿论》说:“⼼主⾝之⾎脉”,《医学⼊门》说:“⼈⼼动,则⾎⾏诸经。
”肺朝百脉,即循⾏于周⾝的⾎液,均需朝会于肺,与清⽓结合,并经肺⽓宣发⽅能布散于全⾝。
考试⼤站收集另外,⾎液的循⾏还有赖于脾⽓的统摄,以及肝的藏⾎和肝⽓疏泄功能的调节。
脾的统⾎和肝的藏⾎,是固摄⾎液的重要因素,⽽肝的疏泄,则是促进和通利⾎液运⾏的重要因素。
此外,脉道的通利与否,⾎液的或寒或热等,更是直接影响着⾎运的或迟或速。
故《素问·调经论》说:“⾎⽓者,喜温⽽恶寒,寒则涩不能流,温则消⽽去之。
”因此,⾎液循环的正常运⾏,不仅依赖于⼼的⽣理功能是否正常,⽽是在⼼、肺、脾、肝等脏相互协调平衡下共同完成的。
若其中任何脏器或经脉的功能失调,都会导致⾎液循⾏的失常。
如⼼⽓虚则运⾎⽆⼒,可致⼼⾎瘀阻;脾⽓虚则统摄失权,可致⾎不循经⽽出⾎;若肝⽓暴张上逆,则⾎随⽓涌,亦可致吐⾎、呕⾎等。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基本治则之调和气血调和气血:所谓调和气血,是根据气和血的不足及其各自功能的异常,以及气血互用的功能失常等病理变化,采取“有余泻之,不足补之”的原则,使气顺血和,气血协调。
它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原则,适于气血失调之候。
祖国医学认为,气具有温煦、气化、推动、防御和固摄之功。
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
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处。
故治疗时必以调气为要,而调气之法众多,如《读医随笔·升降出入论》所言:“气之亢于上者,抑而降之;陷于下者,升而举之;散于外者,敛而固之;结于内者,流而散之”。
推而广之,则寒之、热之,乃至按摩、针灸、饮食等均属于调气之列。
气病之治则,概而言之,即:气虚则补,气滞则疏,气陷则升,气逆则降,气脱则固,气闭则开。
气虚则补:气虚系指元气亏乏,脏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低下的病理变化。
肺主一身之气,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补气主要是补脾肺之气,而尤以培补中气为重:先天之精气,依赖于肾藏精气的生理功能,才能充分发挥先天之精气的生理效应。
故气虚之极,又要从补肾人手。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二者互根互用,故补气又常与补血相结合:气虚为阳虚之渐,阳虚为气虚之极,故在极度气虚时又当与补阳同用。
补气药易于壅滞,一般情况下,痰湿内盛者,不宜使用,但必要时可补气与化痰、祛湿兼施。
又有气虚不运而生胀满者,用塞因塞用之法,亦应稍佐理气之品。
气滞则疏:气滞即气机郁滞不畅。
多因情志失调,或痰湿食积、瘀血等停聚于内,影响气的流通,导致局部或全身的气机不畅,从而引起某些脏腑,经络的功能障碍。
故云:“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佛郁,诸病生焉。
故人生诸病,多生于郁”(《丹溪心法》),因为人体的气机升降出入多与肝主疏泄、肺主宣降、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以及小肠大肠主泌别传导功能有关,故气滞多与肺、肝、脾、胃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肝失条达,气机郁结,郁则气滞。
第八单元气、血、津液第一节气一、人体之气的概念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1.来源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即元气)、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和自然界的清气,后两者又合称为后天之气(即宗气),并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腑的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将此三者结合起来而成一身之气,《内经》称为“人气”。
2.气的生成(1)肾为生气之根:肾藏先天之精,并受后天之精的充养,先天之精化生元气。
(2)脾胃为生气之源:脾胃相合,接受容纳饮食,腐熟运化水谷,化生水谷精微之气。
(3)肺为生气之主:肺为清虚之脏,主司呼吸,吸清呼浊,在气的生成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人体之气的运动气机气的运动,称作“气机”。
气的运动形式可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形式。
人体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协调平衡,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体现在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功能活动中。
如肺主呼吸,有出有入,有宣有降,肺主呼气(出),肾主纳气(入),心火下降,肾水升腾,以及脾主升清,胃主降浊等。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平衡协调状态,称为“气机调畅”,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气的升降出入一旦停止,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停止。
四、人体之气的功能1.推动作用气是活动能力极强的精微物质,对人体生长发育、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血液的循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均能起激发和推动作用。
2.温煦作用气的运动是人体热量的来源。
人体体温的恒定,各脏腑组织器官、经络等生理活动的进行,都需要气的温煦作用;血和津液在体内不停地运行,也依赖气的温煦和调节,故古人说“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
如果体内气虚,温煦作用失常,便会引起畏寒喜热、四肢不温、体温下降、血行滞缓、津液凝聚等病变。
3.防御作用气具有防御和抵抗各种邪气的功能,表现在:一是护卫肌表,防止外邪侵入;二是与侵入体内的各种邪气进行斗争。
气的防御功能,是通过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而体现的,故《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第四章精、气、血、津液第一节精一、精的基本概念(一)精的哲学含义中医学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精的概念,滥觞于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中的“精气说”。
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在气的概念的演变过程中,以《管子》为代表将气范畴规定为精、精气,提出了精气说,认为精气是最细微而能变化的气,是最细微的物质存在,是世界的本原,是生命的来源。
《管子》精气说中的精、精气与气一元论的气范畴的含义同义。
精、精气即是气,是形成天地万物和人类的精微物质,是最细微的物质存在。
精气说是一种接近原子论的唯物主义思想。
(二)精的医学含义精(精气)在中医学上,其义有五:1.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夫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
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禀受于父母,充实于水谷之精,而归藏于肾者,谓之先天之精;由饮食物化生的精,称为水谷之精。
水谷之精输布到五脏六腑等组织器官,便称为五脏六腑之精。
泛指之精又称为广义之精。
2.精指生殖之精,即先天之精。
系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为生育繁殖,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
“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决气》)。
生殖之精又称为狭义之精。
3.精指脏腑之精,即后天之精。
脏腑之精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胃的运化及脏腑的生理活动,化为精微,并转输到五脏六腑,故称为五脏六腑之精。
4.精是指精、血、津、液的统称,“精有四:曰精也,曰血也,曰津也,曰液也”(《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
实为生命物质气、.血、精、津、液的概称。
5.精指人体正气。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有微甚,故邪盛则实;正气有强弱,故精夺则虚”(《类经·疾病类》)。
总之,在中医学的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精或称精气是一种有形的,多是液态的精微物质。
其基本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包括精、血、津、液在内。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学说》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黄帝内经》中将人生活的场所称之为“气交”,“气交”是下降的“天气”和上升的“地气”相互交汇的地方。
人既然生活在“气交”之中,就必然和天地万物一样,都是由气构成,并且是气体中最精微的部分构成了人体。
人体之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运动变化也就是人体的生命活动。
气聚则生,气散则死。
在中医学中,“气”具有多种含义,譬如:把致病的六淫,称“邪气”;把机体的生理功能和抗病能力,称“正气”;把中药的寒、热、温、凉,称“四气”。
但这里所论述的气,是专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而言。
气的生成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包括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
气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相对平衡协调才能发挥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这种生理状态称之为“气机调畅”,如气机失调,就会出现各种病理现象。
由于气的运动形式多样,故“气机失调”的形式也很复杂,如:气的上升运动太过,称“气逆”;气的运动受阻,在局部发生瘀滞,称“气滞”;气的出入运动受阻郁结在内,称“气郁”。
如平时听得比较多的“肝气郁结”,那是因为肝气是上升,疏散的,一旦肝气的运动受阻,郁滞不通,就会出现嗳气喜叹息,肝区疼痛等“肝气郁结”的表现。
推动作用,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具有推动和激发人体生长发育以及各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并且推动血液的生成、运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
当此作用减退时,则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或出现早衰,各脏腑经络生理功能减退,血和津液生成不足,输布和排泄受阻等。
温煦作用,主要是讲阳气能产生热量,温煦人体的作用。
人体各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需要气的温煦作用来维持;血和津液都是液体,都需要气的温煦才能正常运行。
阳气愈多,产热愈多,故有“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是寒”的说法。
防御作用,气有维护肌肤,防御邪气的作用,与现代医学的防御屏障相关联。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气血理论气血理论在中医基础理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之一,对中医诊断、治疗和养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气和血的概念、功能、相互关系等方面出发,探讨中医气血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气的概念与功能在中医理论中,气被视为构成宇宙万物的物质基础,也是组织和维持人体机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气以无形的形态存在于人体内外,包括天地之气、营卫之气以及后天之气等。
其中,后天之气是人体通过呼吸、饮食吸收而获得的气。
气的功能主要包括推动血液循环、温养脏腑、促进新陈代谢等。
它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能量源,也是体内各脏腑功能的保证。
正常的气机运行可以保持人体的健康状态,而气机不畅则可能导致人体出现各种疾病。
二、血的概念与功能血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是气的物质基础,在体内主要以液态形式存在于血管中。
血液是人体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滋养身体组织、运送养分和氧气、排出代谢废物等功能。
血的生成主要依靠脾胃的运化和肾的滋养。
在中医理论中,脾主运化,将后天之气和饮食精微转化为血液;肾藏精,为生血之源。
血液如果不足或者循环不畅,就容易导致人体气血失衡,引发各种疾病。
三、气血的相互关系在中医理论中,气和血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二者密切相关,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气的运行主要依赖于血液的滋养,而血液的运行则需要气的推动。
气血失调会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比如,气虚血瘀会导致气血循环不畅,引发疲乏乏力、脸色苍白、月经不调等症状;气血亏虚会导致血糖降低、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因此,调节气血的平衡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非常重要。
四、调养气血的方法中医通过调节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来调养气血平衡。
饮食方面,可以选择一些富含养血气的食物,如红枣、黑芝麻、瘦肉等。
起居方面,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和充足的睡眠也对调养气血非常有益。
此外,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循环,增强体质。
中医还有一些特殊的调理方法,如针灸、推拿等,可以通过刺激经络、调整气血运行来平衡气血。
第五单元精、气、血、津液细目一:精1.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人体之精,是指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人体之精的概念与古代哲学中的精概念有严格的区别:人体之精是人体生命的本原,古代哲学的精是宇宙万物的生成本原。
2.人体之精的功能①繁衍生命②濡养作用③化血作用④化气作用⑤化神作用3.人体之精的分类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生殖之精脏腑之精细目二:气1.人体之气的概念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2.人体之气的生成①生成之源先天之气(元气):源于先天之精,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水谷之气:水谷之精化生后天之气(宗气)J I清气:来源于自然界②与气生成的相关脏腑3.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1)人体之气的运动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升:气自下而上的运行降:气自上而下的运行出:气自内向外的运行入:气自外向内的运行气运动的意义之气、谷气、清气的布散全身。
精、血、津液在体内的运行。
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与自然相联系和适应离不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具体而言: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中,为升降之枢纽;六腑气机是降中寓升。
一般规律: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中有降、降中有升。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称“气机失调”。
气的运行受阻而不畅通,称作“气机不畅”;受阻较甚,局部阻滞不通,称作“气滞”;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称作“气逆”;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称作“气陷”;气的外出太过而不能内守,称作“气脱”;气不能外达而郁结闭塞于内,称作“气闭”。
(2)气化的概念和形式概念: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是指由人体之气的运动而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
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形式:精的生成、精化为气、精化为髓、精血同源互化、津液与血同源互化;血的化生与其化气生神、津液的化生与其汗化尿、气的生成与代谢等。
一、血的基本概念血,即血液,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的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血主于心,藏于肝,统于脾,布于肺,根于肾,有规律地循行脉管之中,在脉内营运不息,充分发挥灌溉一身的生理效应。
脉是血液循行的管道,又称“血府”。
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血液不能在脉内循行而溢出脉外时,称为出血,即“离经之血”。
由于离经之血离开了脉道,失去了其发挥作用的条件,所以,就丧失了血的生理功能。
二、血的生成(一)血液化生的物质基础1.水谷精微:水谷精微是化生血液的最基本的物质,故曰是谓血”(《灵枢·决气》):“血者水谷之精气也……故虽心主血脾和胃,血自生矣”(《妇人良方·调经门》)。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肝藏血,亦皆统摄于脾,补由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是血液生成的最基本物质,所以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的说法。
饮食营养的优劣,脾胃运化功能的强弱,直接影9向着血液的化生。
“盖饮食多自能生血,饮食少则血不生”(《医门法律·虚劳论》)。
因此,长期饮食营养摄人不足,或脾胃的运化功能长期失调,均可导致血液的生成不足而形成血虚的病理变化。
2.营气:营气是血液的组成部分旷“夫生血之气,营气也。
营盛即血盛,营衰即血衰,相依为命,不可分离也”(《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
3.精髓:…‘血即精之属也”(《景岳全书·血证》)。
“肾为水脏,主藏精而化血”(《侣山堂类辨·辨血》)。
“肾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下》)。
由上观之,精髓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
4.津液:“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灵枢·邪客》)。
“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灵枢·痈疽》)。
津液可以化生为血,不断补充血液量,以使血液满盈。
“津亦水谷所化,其浊者为血,清者为津,以润脏腑、肌肉、脉络,使气血得以周行通利而不滞者此也。
凡气血中,不可无此,无此则槁涩不行矣”(《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所以,血液的盈亏与津液有密切关系。
综上所述,水谷精微、营气、津液、精髓均为生成血液的物质基础。
但津液和营气都来自于饮食物经脾和胃的消化吸收而生成的水谷精微。
所以,就物质来源而言,水谷精微和精髓则是血液生成的主要物质基础。
(二)血液生成与脏腑的关系1.心:心主血脉,一则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使全身各脏腑获得充足的营养,维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动,从而也促进血液的生成。
二则水谷精微通过脾的转输升清作用,上输于心肺,在肺吐故纳新之后,复注于心脉化赤而变成新鲜血液。
所以说:“血乃中焦之汁,流溢于中以为精,奉心化赤而为血”(《侣山堂类辨》)。
“奉心化赤而为血”是说心也参与血液的生成。
“血为心火之化,以其为心火所成……故经谓心生血,又云血属于心”(《医碥·血》)。
2.肺:肺主一身之气,参与宗气之生成和运行。
气能生血,气旺则生血功能亦强,气虚则生血功能亦弱。
气虚不能生血,常可导致血液衰少。
肺通过主一身之气的作用,使脏腑之功能旺盛,从而促进了血液的生成。
肺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肺朝百脉、主治节的作用而实现的。
“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灵枢·营卫生会》)。
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化生为营气和津液等营养物质,通过经脉而汇聚于肺,赖肺的呼吸,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之后方化而为血。
3.脾: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是化生血液的最基本物质。
“血者水谷之精也。
源源而来,而实生化于脾”(《景岳全书·传忠录·脏象别论》)。
“胃中水谷之清气,借脾之运化成血,故曰生化于脾”(《医碥·血》)。
若中焦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化源不足,往往导致血虚。
可见,中医学已认识到血液与营养物质的关系,也已认识到脾是一个造血器官。
4.肝:肝主疏泄而藏血。
肝脏是一个贮血器官。
因精血同源,肝血充足,故肾亦有所藏,精有所资,精充则血足。
另外,肝脏也是一个造血器官,所以《内经》云:“肝……其充在筋,以生血气”(《素问·六节脏象论》)。
5.肾:肾藏精,精生髓。
精髓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故有血之源头在于肾之说。
中医不仅认识到骨髓是造血器官,肾对血液的生成有调节作用,而且也认识到肾精是通过肝脏的作用而生成血液的,所以说:“血之与气,异名同类,虽有阴阳清浊之分,总由水谷精微所化。
其始也混然一区,未分清浊,得脾气之鼓运,如雾上蒸于肺而为气;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张氏医通·诸血门》)。
综上所述,血液是以水谷精微和精髓为主要物质基础,在脾胃、心肺、肝肾等脏腑的共同作用下而生成的。
故临床上常用补养心血、补益心脾、滋养肝血和补肾益髓等法以治血虚之候。
三、血的循行1.血液循行的方向:脉为血之府,脉管是一个相对密闭,如环无端,自我衔接的管道系统。
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不息,流布于全身,环周不休,以营养人体的周身内外上下。
血液循行的方式为“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营周不休。
”故曰:“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灵枢·营卫生会》)。
李中梓则更明确指出:“脉者血脉也,血脉之中气道行焉。
五脏六腑以及奇经,各有经脉,气血流行,周而复始,循环无端,百骸之间,莫不贯通”(《医宗必读·新著四言脉诀》)。
血液循行的具体方向是:“食气人胃,散精于肝……食气人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毛脉合精,行气于府。
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素问·经脉别论》)。
“……此雾气由脏而经,由经而络,由络而播宣皮腠,熏肤充血泽毛……;阴性亲内,自皮而络,自络而经,自经而归趋脏腑”(《素灵微蕴》)。
这段论述说明了水谷精气的走行方向,并明确地指出了水谷精气是进入血液循环的。
故从中可以了解血液离心性和向心性的具体循行方向。
这个方向虽与现代生理学对血液循环的认识有所不同,但已明确提出了心、肺和脉构成了血液的循环系统。
2.血液运行的机制:血液正常循行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脉管系统的完整性,二是全身各脏腑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特别是与心、肺、肝、脾四脏的关系尤为密切。
心主血脉:“人心动,则血行诸经”(《医学人门·脏腑》)。
心为血液循行的动力,脉是血液循行的通路,血在心的推动下循行于脉管之中。
心脏、脉管和血液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心主血脉,心气是维持心的正常搏动,从而推动血液循行的根本动力。
全身的血液,依赖心气的推动,通过经脉而输送到全身,发挥其濡养作用。
心气充沛与否,心脏的搏动是否正常,在血液循环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肺朝百脉:心脏的搏动是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而血非气不运,血的运行,又依赖气的推动,随着气的升降而运至全身。
肺司呼吸而主一身之气,调节着全身的气机,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
“肺主气,心主血。
肺之呼吸以行脏腑之气;心因之一舒一缩,以行经络之血。
肺金清肃,其气下行,肾则纳之,归于中宫,助真火,蒸饮食,化精微,以为生元气之根本。
呼吸由此而起,声音由此而出,人之强弱寿夭,悉本于此。
心脏舒出紫血之浊气,缩人赤血之清气。
赤血即受肺吸人清气生气,由心运行血脉管,滋养周身之精血也;紫血即受脏腑经脉浊气毒气改变之血,由回血管复运行肺内,待呼出浊气,得吸人之清气,则紫血复变为赤血,仍流布周身之内,以养生命。
人身之血脉运行,周而复始也”(《医易一理》)。
脾主统血: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脾之所以统血,与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密切相关。
脾气健旺,气血旺盛,则气之固摄作用也就健全,而血液就不会逸出脉外,以致引起各种出血。
肝主藏血:肝主藏血,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的功能。
根据人体动静的不同情况,调节脉管中的血液流量,使脉中循环血液维持在一个恒定水平上。
此外,肝的疏泄功能能调畅气机,一方面保障着肝本身的藏血功能,另一方面对血液通畅地循行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从上可以看出,血液正常地循行需要两种力量:推动力和固摄力。
推动力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具体地体现在心主血脉,肺助心行血及肝的疏泄功能方面。
另一方面是固摄的力量,它是保障血液不致外溢的因素,具体地体现在脾的统血和肝藏血的功能方面。
这两种力量的协调平衡维持着血液的正常循行。
若推动力量不足,则可出现血液流速缓慢、滞涩,甚者血瘀等改变;若固摄力量不足,则可导致血液外溢,出现出血症。
综上所述,血液循行是在心、肺、肝、脾等脏腑相互配合下进行的。
因此,其中任何一个脏腑生理功能失调,都会引起血行失常。
中医学认为,血液的生理与心、肺、脾、肝、肾皆有密切关系。
故曰:“血……盖其源源而来,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灌溉一身,无所不及”(《景岳全书·血证》)。
所以临床上治疗血液疾患也是从整体人手的。
血行失常不外出血和血瘀两端。
治疗出血,不重在止血而重在分清出血的原因和性质。
诸如清热止血、益气止血、平肝止血、清肺止血、祛瘀止血等。
血瘀则行血,总以活血祛瘀为要。
无论活血或祛瘀,多在和血基础上进行,一般不宜猛峻,如欲逐瘀,常与攻下法同用,如理气活血、温经活络、攻逐瘀血等。
四、血的生理功能(一)营养滋润全身血的营养作用是由其组成成分所决定的。
血循行于脉内,是其发挥营养作用的前提和血沿脉管循行于全身,为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提供营养。
《难经·二十二难》将血的这一作用概括为“血主濡之”。
全身各部(内脏、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无一不是在血的濡养作用下而发挥功能的。
如鼻能嗅,眼能视,耳能听,喉能发音,手能摄物等都是在血的濡养作用下完成的。
所以,血,“目得之而能视,耳得之而能听,手得之而能摄,掌得之而能握,足得之而能步,脏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气。
是以出人升降,濡润宣通者,由此使然也”(《金匮钩玄·血属阴难成易亏论》)。
血的濡养作用可以从面色、肌肉、皮肤、毛发等方面反映出来。
血的濡养作用正常,则面色红润,肌肉丰满壮实,肌肤和毛发光滑等。
当血的濡养作用减弱时,机体除脏腑功能低下外,还可见到面色不华或萎黄,肌肤干燥,肢体或肢端麻木,运动不灵活等临床表现。
“故凡为七窍之灵,为四肢之用,为筋骨之和柔,为肌肉之丰盛,以至滋脏腑,安神魂,润颜色,充营卫,津液得以通行,二阴得以调畅,凡形质之所在,无非血之用也”(《景岳全书·血证》)。
(二)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血的这一作用是古人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而认识到的:无论何种原因形成的血虚或运行失常,均可以出现不同程度的神志方面的症状。
心血虚、肝血虚,常有惊悸、失眠、多梦等神志不安的表现,失血甚者还可出现烦躁、恍惚、癫狂、昏迷等神志失常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