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北朝皇帝列表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9
南北朝皇帝列表及简介南朝-宋(420-479) 武帝刘裕(363-422) 武帝刘裕(363-422)420年称帝在位3年武帝刘裕,小名寄奴,小时家贫。
后因战功逐渐成为东晋的权臣,420年,他迫晋恭帝禅让,建立南朝*宋,在位3年死,时年60岁。
少帝 (406-424) 少帝 (406-424) 422年即位在位3年少帝刘义符,刘裕长子,即位3年,被杀,时年19岁。
文帝 (407-453) 文帝 (407-453) 424年即位在位30年文帝刘义隆,刘裕第三子,他是一位较有作为的皇帝。
453年,他被太子所杀,时年47岁。
孝武帝(430-464) 孝武帝 (430-464) 453年即位在位12年孝武帝刘骏,文帝第三子,残暴昏君。
死于464年,时年35岁。
前废帝(449-465) 前废帝 (449-465) 464年即位在位6个月前废帝刘子业,孝武帝长子,暴君一个,嗜杀乱伦,在位6个月被杀,时年17岁。
明帝(439-472) 明帝 (439-472) 465年即位在位8年明帝刘彧,文帝第十一子,残暴昏庸之君,在位8年,死时34岁。
后废帝(463-477) 后废帝 (463-477) 472年即位在位5年后废帝刘昱,明帝长子,淫暴无比,一日不杀人,就闷闷不乐,被萧道成杀死,死时15岁。
历代王朝中,没有像南北朝时宋朝的前废帝,明帝,后废帝这三个皇帝这样,闺门无礼,乱伦淫秽,手足相残,几近禽兽。
顺帝(469-480) 顺帝(469-480) 477年即位在位3年顺帝刘准,明帝第三子,在位3年后退位,480年被杀,时年12岁。
南朝-齐(479-502) 高帝(427-482) 高帝 (427-482) 479年称帝在位4年高帝萧道成。
南朝*宋的宰相,后废顺帝自立,建立南朝*齐,在位4年,时年56岁。
武帝 (440-493) 武帝(440-493) 482年即位在位11年武帝萧赜,高帝长子,死于493年,时年54岁。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南北朝皇帝列表南北朝最后一个皇帝是谁?导语: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由公元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公元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
该时期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由公元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公元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
该时期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南北两势虽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所以称为南北朝。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包含宋、齐、梁、陈四朝;北朝(公元439年—公元589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南北朝皇帝有多少个?南北朝时期是两晋以后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时期,从公元420年开始,到589年结束,共169年。
南朝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都城都在建康(今江苏南京)。
刘宋是其中疆域最大、最强、统治年代最长的一个政权,历4代8帝,共59年。
齐共23年,历3代7帝。
梁共52年,历3代4帝。
陈首尾凡33年,历3代5帝。
在北方,公元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圭建立北魏,而后统一黄河流域。
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此后,东魏为北齐所代替。
西魏为北周所代替。
北魏前期以平城(今山西大同)为都,后都城洛阳。
北魏立国一百多年,历9代12帝。
东魏以邺城为都,历1主16年,西魏都长安,经3帝,共享国22年。
北齐是鲜卑化汉人高氏所建的政权,立国28年,有3代6帝。
北周是宇文鲜卑人统治的王朝,历3代5帝,计24年。
历史上把北方的五个朝代总称为北朝。
北周灭亡,隋朝建立生活常识分享。
南朝刘宋1 高祖武皇帝刘裕(寄奴)父亲刘翘,母亲赵安宗。
420年6月—422年5月在位,五十八岁即位,六十岁病逝。
永初(420年6月—422)2 少帝/营阳王刘义符父亲刘裕,母亲张氏。
422年5月—424年5月在位,十七岁即位,十九岁被杀。
景平(423—424年8月)3 中宗景皇帝/太祖文皇帝刘义隆父亲刘裕,母亲胡道安,兄长刘义符。
424年8月—453年2月在位,十八岁即位,四十七岁被杀。
元嘉(424年8月—453)4 元凶刘劭父亲刘义隆,母亲袁齐妫。
453年2月—453年5月在位,二十八岁即位,二十八岁被杀。
在位4个月。
太初(453年2月—5月)5 世祖孝武皇帝刘骏父亲刘义隆,母亲路惠男,兄长刘劭。
453年4月—464年5月在位,二十四岁即位,三十五岁病逝。
孝建(454—456)大明(457—464)6 前废帝刘子业父亲刘骏,母亲王宪嫄。
464年5月—465年10月在位,十六岁即位,十七岁被杀。
永光(465年1月—8月)景和(465年8月—11月)7 太宗明皇帝刘彧父亲刘义隆,母亲沈容姬。
465年10月—472年4月在位,二十七岁即位,三十四岁病逝。
泰始(465年12月—471)泰豫(472)8 后废帝/苍梧王刘昱父亲刘彧,母亲陈妙登。
472年4月—477年6月在位,十岁即位,十五岁被杀。
元徽(473—477年7月)9 顺皇帝刘准祖父刘义隆,父亲刘休范,义母陈法容。
477年6月—479年4月在位,十一岁即位,十三岁被杀。
升明(477年7月—479年4月)宋帝刘义宣454年1月—6月在位,在江陵称帝,在位六月,原南宋南郡王,南宋荆州刺史史修之擒斩。
年号建平(454年1月—6月)宋帝刘子勋466年1月—8月在位,在江州称帝,在位八月,原南宋晋安王,南宋寻阳太守沈攸之击斩。
年号义嘉(466年1月—8月)南齐1 太祖高皇帝萧道成父亲萧承之,母亲陈道正。
479年4月—482年3月在位,五十三岁即位,五十六岁病逝。
南北朝北朝皇帝列表北魏北魏道武帝拓跋珪(371年8月4日[七月甲戌日]——409年11月6日[十月戊辰日])386年2月20日(正月戊申日)—409年11月6日在位24年。
拓跋珪又名涉珪、什翼圭、翼圭、开,北魏开国皇帝,鲜卑族人。
他是代王拓跋什翼犍的孙子,献明帝拓跋寔的儿子,太武帝拓跋焘的爷爷。
376年,什翼犍被自己的庶长子拓跋寔君杀死,代国大乱,前秦军乘机进入国都云中,代国灭亡,拓跋珪被其母亲贺兰氏携走出逃。
385年,15岁的拓跋珪趁乱重兴代国,在盛乐即位为王。
又在次年即386年改国号“魏”,是为北魏,改元“登国”,398年,他将国都从盛乐迁到大同,并自称皇帝。
他即位初年,积极扩张疆土,励精图治,将鲜卑政权推进封建社会,天下小康。
晚年好酒色,刚愎自用,不团结兄弟,导致在409年的宫廷政变中遇刺身亡,终年仅三十九岁,在位二十四年。
明元帝拓跋嗣(392——423年)409年11月10日(十月壬申)—423年12月24日(十一月己巳)在位14年。
他是道武帝拓跋珪的儿子,其生母刘贵人在拓跋嗣被立为太子之前,即按北魏后宫旧例,被道武帝赐死,拓跋嗣知道后悲伤不已,因而被道武帝怒斥出宫。
409年10月,道武帝拓跋珪为其子拓跋绍所1 / 17杀,拓跋嗣在宫中卫士的拥戴下杀了拓跋绍,于同年即位,改年号“永兴”。
太宗泰常八年(423年),拓跋嗣进攻宋国得胜回来,此役称为南北朝第一次南北战争,北魏获得胜利,攻占虎牢关,辟地三百里,并进逼刘宋领土。
因攻战劳顿成疾而终,享年32岁。
太宗拓跋嗣虽英年早逝,但上承开国君主拓跋珪武功建国,后有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和大破柔然,媲美前秦符坚统一北方和汉武帝大破匈奴的功勋。
因此拓跋嗣在北魏开国历史中具有承先启后的枢纽地位。
太武帝拓跋焘(408年——452年3月11)423年—452年在位30年。
拓跋焘,字佛狸,鲜卑族,出生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的长子,北魏世祖,太武皇帝。
中国历代帝王世系考录之南北朝篇北魏东魏西魏卷北朝,公元386---534年,凡一百九十六年,历北魏、东西魏、北齐、北周四朝。
北魏,公元386---534年,凡一百四十九年,历十四帝。
338年,鲜卑族拓跋部在今山西北部与内蒙等地建立代国,建都于牛川(今呼和浩特西南)。
376年,为前秦所灭。
386年,重建代国,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也称后魏、拓跋魏。
398年,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399年称帝。
439年,统一北方。
493年迁都于洛阳。
534年,分裂为东、两魏,北魏亡。
远古黄帝有二十五子,少子昌意受封于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其部落因此叫做鲜卑族。
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蓄牧迁徙,射猎为业。
黄帝以土德王,北俗以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姓氏。
昌意后裔始均,入仕尧世,帝舜以为田祖。
其后代不与南面相交,史无所载。
传七十六世至成帝拓跋毛,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
以后累世为节帝拓跋贷、庄帝拓跋观、明帝拓跋楼、安帝拓跋越、宣帝拓跋推寅(南迁大泽,方千余里)、景帝拓跋利、元帝拓跋俟、和帝拓跋肆、定帝拓跋机、僖帝拓跋盖立、威帝拓跋侩、献帝拓跋邻、圣武帝诘汾。
始祖神武帝拓跋力微,统部落五十八年(220---277)。
元年,依附于没鹿回部大人窦宾。
二十九年,窦宾死,杀窦宾两子,统一诸部。
三十九年,迁至定襄之盛乐。
四十二年,以子文帝沙漠汗为人质于魏,留洛阳。
四十八年,文帝归于晋。
五十六年,又还于晋为人质。
五十八年,族人害死文帝。
同年,始祖死,年一百零四岁(174---277)。
章帝拓跋悉鹿,始祖之子,统部落九年(278---286)。
平帝拓跋绰,章帝少子,统部落七年(287---293)。
思帝拓跋弗,文帝少子,统部落一年(294)。
昭帝拓跋禄官,始祖之子,分部落为三部:昭帝统一部居东,在上谷北,濡源之西,东接宇文部;文帝长子桓帝拓跋猗为一部,居代郡之参合陂北;桓帝弟穆帝拓跋猗卢为一部,居定襄之盛乐故城。
南北朝时期皇帝列表——北朝篇北朝--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生卒年:公元371~公元409年父:拓拔寔母:贺兰氏在位时间:公元386~公元409年年号:登国(公元386年~396年六月)皇始(公元396年七月~398年)天兴(公元398年十二月~404年十月)天赐(公元404年十月~409年十月)庙号:太祖谥号:道武帝陵寝:金陵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生卒年:公元392~公元423年父:道武帝拓跋珪母:刘氏在位时间:公元409~公元423年年号:永兴(公元409年闰十月~413年)神瑞(公元414年~416年四月)泰常(公元416年四月~423年注:拓跋焘即位沿用)庙号:太宗谥号:明元帝陵寝:金陵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焘生卒年:公元408~公元452年父:明元帝拓跋嗣母:杜氏在位时间:公元423~公元452年年号:始光(公元424年~428年正月)神䴥(公元428年二月~431年)延和(公元432年~435年正月)太延(公元435年正月~440年六月)太平真君(公元440年六月~451年六月)正平(公元451年六月~452年二月)庙号:世祖谥号:太武帝陵寝:金陵拓跋焘南安王拓跋余生卒年:公元?~公元452年父:拓跋焘母:闾左昭仪在位时间:公元452年三月~十月年号:永平(公元452年三月~十月)庙号:无谥号:隐陵寝:不详拓跋余文成帝拓拔濬(注:濬同“浚”)生卒年:公元440~公元465年父:拓跋晃母:阎氏在位时间:公元452~465年年号:兴安(公元452年十月~454年七月)兴光(公元454年七月~455年六月)太安(公元455年六月~459年)和平(公元460年~465年注:拓跋弘即位沿用)庙号:高宗谥号:文成帝陵寝:金陵拓拔濬献文帝拓跋弘生卒年:公元454~公元476年父:拓跋濬母:李氏在位时间:公元465~471年年号:天安(公元466年~467年八月)皇兴(公元467年八月~471年八月)庙号:显祖谥号:献文帝陵寝:金陵拓跋弘孝文帝元宏生卒年:公元467~公元499年父:拓跋弘母:李氏在位时间:公元471~499年年号:延兴(公元471年八月~476年六月)承明(公元476年六月~十二月)太和(公元477年~499年注:元恪即位沿用)庙号:高祖谥号:孝文帝陵寝:长陵元宏宣武帝元恪生卒年:公元483~公元515年父:元宏母:高氏在位时间:公元499~515年年号:景明(公元500年~504年正月)正始(公元504年正月~508年八月)永平(公元508年八月~512年四月)延昌(公元512年四月~515年注:元诩即位沿用)庙号:世宗谥号:宣武帝陵寝:景陵元恪孝明帝元诩生卒年:公元510~公元528年父:元恪母:胡氏在位时间:公元515~528年年号:熙平(公元516年~518年二月)神龟(公元518年二月~520年七月)正光(公元520年七月~525年六月)孝昌(公元525年六月~528年正月)武泰(公元528年正月~四月)庙号:肃宗谥号:孝明帝陵寝:定陵元诩孝庄帝元子攸生卒年:公元506~公元530年父:元勰母:李氏在位时间:公元528~530年年号:建义(公元528年四月~九月)永安(公元528年九月~530年十月)庙号:敬宗谥号:孝庄帝陵寝:靖陵元子攸长广王元晔生卒年:公元508~公元532年父:元怡母:卫氏在位时间:公元530~531年年号:建明(公元530年十月~531年二月)庙号:无谥号:长广敬王陵寝:不详元晔节闵帝元恭生卒年:公元498~公元532年父:元羽母:王氏在位时间:公元531年二月~十月年号:普泰(公元531年二月~十月)庙号:烈宗谥号:节闵帝陵寝:不详元恭安定王元朗生卒年:公元513~公元532年父:元融母:程氏在位时间:公元531~532年年号:中兴(公元531年十月~532年四月)庙号:无谥号:无陵寝:邺城西南野马冈元朗孝武帝元脩(注:脩同“修”)生卒年:公元510~公元534年父:元怀母:李氏在位时间:公元532~534年年号:太昌(公元532年四月~十二月)永兴(公元532年十二月)永熙(公元532年十二月~534年十二月)庙号:显宗谥号:孝武帝陵寝:云陵元脩北朝--东魏孝静帝元善见生卒年:公元524~公元551年父:元亶母:胡妃在位时间:公元532~534年年号:天平(公元534年十月~537年)元象(公元538年~539年十一月)兴和(公元539年十一月~542年)武定(公元543年~550年五月)庙号:无谥号:孝静帝陵寝:不详元善见北朝--西魏文帝元宝炬生卒年:公元507~公元551年父:元愉母:杨氏在位时间:公元535~551年年号:大统(公元535年~551年)庙号:德宗谥号:文帝陵寝:永陵元宝炬废帝元钦生卒年:公元525~公元554年父:元宝炬母:乙弗氏在位时间:公元551~554年年号:未建年号,称元年庙号:闵宗谥号:废帝陵寝:永陵元钦恭帝拓拔廓生卒年:公元537~公元557年父:元宝炬母:不详在位时间:公元554~556年年号:未建年号,称元年庙号:无谥号:恭帝陵寝:不详拓拔廓北朝--北齐文宣帝高洋生卒年:公元529~公元559年父:高欢母:娄昭君在位时间:公元550~559年年号:天保(公元550年五月~559年注:高殷即位沿用)庙号:显祖谥号:文宣帝陵寝:武宁陵高洋废帝高殷生卒年:公元545~公元561年父:高洋母:李祖娥在位时间:公元559~560年年号:乾明(公元560年正月~八月)庙号:无谥号:废帝陵寝:葬于武宁陵西北高殷孝昭帝高演生卒年:公元535~公元561年父:高欢母:娄昭君在位时间:公元560~561年年号:皇建(公元560年八月~561年十一月)庙号:肃宗谥号:孝昭帝陵寝:文靖陵高演武成帝高湛生卒年:公元537~公元568年父:高欢母:娄昭君在位时间:公元561~565年年号:太宁(公元561年十一月~562年四月)河清(公元562年四月~565年四月)庙号:世祖谥号:武成帝陵寝:永平陵高湛后主高纬生卒年:公元556~公元578年父:高湛母:胡氏在位时间:公元565~577年年号:天统(公元565年四月~569年)武平(公元570年~576年)隆化(公元576年十二月)庙号:无谥号:后主陵寝:长安北原洪渎川高纬幼主高恒生卒年:公元570~公元578年父:高纬母:穆黄花在位时间:公元577年正月年号:承光(公元577年正月)庙号:无谥号:无陵寝:长安北原洪渎川高恒北朝--北周孝闵帝宇文觉生卒年:公元542~公元557年父:宇文泰母:元氏在位时间:公元557年正月~八月年号:无庙号:无谥号:孝闵帝陵寝:静陵宇文觉明帝宇文毓生卒年:公元534~公元560年父:宇文泰母:姚氏在位时间:公元557~560年年号:武成(公元559年八月~560年注:宇文邕即位沿用)庙号:世宗谥号:明帝陵寝:昭陵宇文毓武帝宇文邕生卒年:公元543~公元578年父:宇文泰母:叱奴氏在位时间:公元560~578年年号:保定(公元561年~565年)天和(公元566年~572年三月)建德(公元572年三月~578年三月)宣政(公元578年三月~十二月注:宇文赟即位沿用)庙号:高祖谥号:武帝陵寝:孝陵宇文邕宣帝宇文赟生卒年:公元559~公元579年父:宇文邕母:李娥姿在位时间:公元578~579年年号:大成(公元579年正月~二月)庙号:无谥号:宣帝陵寝:定陵宇文赟静帝宇文阐生卒年:公元572~公元581年父:宇文赟母:朱满月在位时间:公元579~581年年号:大象(公元579年二月~580年)大定(公元581年正月~二月)庙号:无谥号:静帝陵寝:恭陵宇文阐。
北魏北魏道武帝拓跋珪(371年8月4日[七月甲戌日]——409年11月6日[十月戊辰日])386年2月20日(正月戊申日)—409年11月6日在位24年。
拓跋珪又名涉珪、什翼圭、翼圭、开,北魏开国皇帝,鲜卑族人。
他是代王拓跋什翼犍的孙子,献明帝拓跋寔的儿子,太武帝拓跋焘的爷爷。
376年,什翼犍被自己的庶长子拓跋寔君杀死,代国大乱,前秦军乘机进入国都云中,代国灭亡,拓跋珪被其母亲贺兰氏携走出逃。
385年,15岁的拓跋珪趁乱重兴代国,在盛乐即位为王。
又在次年即386年改国号“魏”,是为北魏,改元“登国”,398年,他将国都从盛乐迁到大同,并自称皇帝。
他即位初年,积极扩张疆土,励精图治,将鲜卑政权推进封建社会,天下小康。
晚年好酒色,刚愎自用,不团结兄弟,导致在409年的宫廷政变中遇刺身亡,终年仅三十九岁,在位二十四年。
明元帝拓跋嗣(392——423年)409年11月10日(十月壬申)—423年12月24日(十一月己巳)在位14年。
他是道武帝拓跋珪的儿子,其生母刘贵人在拓跋嗣被立为太子之前,即按北魏后宫旧例,被道武帝赐死,拓跋嗣知道后悲伤不已,因而被道武帝怒斥出宫。
409年10月,道武帝拓跋珪为其子拓跋绍所杀,拓跋嗣在宫中卫士的拥戴下杀了拓跋绍,于同年即位,改年号“永兴”。
太宗泰常八年(423年),拓跋嗣进攻宋国得胜回来,此役称为南北朝第一次南北战争,北魏获得胜利,攻占虎牢关,辟地三百里,并进逼刘宋领土。
因攻战劳顿成疾而终,享年32岁。
太宗拓跋嗣虽英年早逝,但上承开国君主拓跋珪武功建国,后有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和大破柔然,媲美前秦符坚统一北方和汉武帝大破匈奴的功勋。
因此拓跋嗣在北魏开国历史中具有承先启后的枢纽地位。
太武帝拓跋焘(408年——452年3月11)423年—452年在位30年。
拓跋焘,字佛狸,鲜卑族,出生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的长子,北魏世祖,太武皇帝。
423年(北魏泰常八年)十一月即皇帝位。
他重用汉世家大族崔浩等为谋臣,把握作战时机。
他非常善于使用骑兵,并且开创了骑兵闪击战的雏形。
他从即位之初,便整治吏治,励精图治,先后攻灭北燕、北凉,讨山胡,降鄯善,逐吐谷浑,取南朝刘宋的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滑台(今河南滑县东)等地,统一了中国北方。
兵伐漠北高原,大破柔然,后者成为威震欧洲的阿尔瓦人。
在历次战争中,常亲自率军出征,决策果断,部署周密,讲究战法,指挥灵活。
或分道并进,轻骑奔袭,或诱敌出城,设伏围歼,因而多获胜利。
427年(始光四年),魏军攻夏都统万城(今内蒙古乌审旗西南)时,拓跋焘将主力埋伏在山谷中,以少量骑兵直抵城下,故意示弱,诱固守之夏军脱离坚城,当夏军出城追逐时,又采纳崔浩分兵潜出袭其后之计,果获全胜。
他率领北魏军队讨伐大漠部落——柔然。
尤其是在429年,他对柔然作战中取得了最辉煌的一次战果。
从此,北魏在继汉武帝破匈奴之后,中原王朝对草原部落作战又一次取得了重大的军事胜利。
他常从卒伍中选拔将才,用其所长。
治军严格,赏不遗贱,罚不避贵。
他在生活中,朴素节俭,威武豪迈,刚毅自律,直爽坦率,喜欢听取古弼,高允等忠臣们直言不讳的进谏,但是在晚年却刑罚过于残酷,诛戮过多。
452年(正平二年三月)在平城被宦官宗爱(时任中常侍)暗杀,享年44岁。
南安王拓跋余(?——452年)452年在位仅八个月。
拓跋余,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子。
443年(太平真君十一年)获封为吴王,后于451年(正平元年)改封南安王。
452年(正平二年),中常待宗爱弑太武帝,矫皇太后令,杀东平王拓跋翰,迎立拓跋余,改元承平(或作永平)。
即位后厚待群下,但彻夜畅饮,夜夜笙歌,很快即令国库空虚,又多次出猎,即使边境有事,亦不加理会,百姓皆愤怒,而他不作改变。
另外,宗爱自拓跋余登位后掌权日久,朝野内外皆忌惮他,而拓跋余则怀疑宗爱另有所图,密谋削夺宗爱权力,宗爱於是杀拓跋余。
452年10月丙午日夜间,拓跋余在平城去东庙祭祀,宗爱暗令小黄门贾周等乘拓跋余不备,用匕首将他刺死。
葬处不明。
北魏文成帝拓跋濬(440年——465年)452年—465年在位14年。
拓跋濬,字乌雷直勤,北魏太武帝(即世祖拓跋焘)的孙子,拓跋晃长子,北魏孝文帝的祖父。
452年,宗爱暗杀太武帝,立南安王拓跋余,后又把他杀死,殿中尚书源贺等拥立拓跋濬即位为文成帝,杀宗爱。
文成帝在位期间,北魏恢复佛教,始建云冈石窟。
465年(和平六年)文成帝病逝,庙号高宗。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454年——476年)465年—471年在位7年。
拓跋弘,文成帝拓跋濬长子。
456年被立为太子,465年继位。
他崇文重教,兴学轻赋,喜玄好佛。
469年就将襁褓中的长子立为太子。
471年(皇兴五年)传位于太子拓跋宏,自为太上皇,专心信佛。
476年,由于杀了嫡母冯太后宠爱的大臣,被对方毒死,时年23岁。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71年—499年在位29年。
拓跋宏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公元471年,拓跋宏才5岁的时候,献文帝就把皇位让给了他。
北魏拓跋家一直引用汉武帝的老办法,“立其子杀其母”,就是在立儿子做太子的同时,杀掉太子的母亲,以此来防止吕后那样的悲剧重演。
拓跋宏的生母也是这样被杀死的。
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的第6位国君。
年幼的拓跋宏只能由祖母抚养。
所以在471年至490年的20年间,政权一直由太皇太后冯氏把持。
490年,24岁的拓跋宏开始亲政,他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汉化改革。
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
北魏宣武帝元恪(483年——515年)499年—515年在位16年。
元恪,元宏次子,母高氏。
483年(太和七年)闰四月,生于平城宫。
497年(二十一年)正月甲午,立为皇太子,499年(二十三年四月十二)即位,死于515年(延昌四年)春正月,终年33岁。
庙号世宗,谥号宣武皇帝。
北魏孝明帝元诩(510年4月8日——528年3月31日)515年2月12日—528年3月31日在位13年。
元诩,鲜卑族,宣武帝元恪的二子,母亲胡充华。
元诩是宣武帝元恪唯一没有夭折的儿子。
曾有传言说元恪的前皇后于氏及其所生皇子都被高皇后谋害,元恪虽半信半疑,但为了给元氏皇朝留下血脉,所以还是格外小心,这才让元诩长大成人。
515年(北魏延昌四年),八月,杀大臣裴植等。
免高阳王雍太傅官,解除事权。
但元诩的生母在元诩即位后,开始擅权乱政,直接导致北魏土崩瓦解。
528年,已经19岁的元诩对胡太后的专权非常不满,于是法密诏命尔朱荣率兵前来帮忙,不了密诏被查出,胡太后看后大怒,于是毒杀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元诩。
庙号肃宗孝明皇帝。
北魏幼主元钊(526年——528年)528年在位2个月。
元钊,鲜卑族,南北朝时期北魏第10位皇帝,临珧王元宝晖之子。
528年,北魏孝明帝元诩突然去世,灵太后拥立年仅3岁的元钊为帝,天下震惊,认定太后害死孝明帝,将领尔朱荣遂带兵讨伐,15日后占领京师洛阳,元钊及灵太后被俘。
尔朱荣将幼主元钊和灵太后押送至黄河。
灵太后在尔朱荣面前说了许多好话,尔朱荣不听,下令将幼主元钊和灵太后沉入黄河,另立元子攸即位,是为孝庄帝。
元钊只不过是一个昙花一现的皇帝。
北魏孝庄帝元子攸(507年——530年)528年—530年在位3年。
年号:建义、永安。
元子攸,鲜卑族,彭城王拓跋勰三子,生于公元507年,封为长乐王,尔朱荣于公元528年4月杀胡太后和幼主后,企图称帝,因见人心不服,暂于同月戊戌日立元子攸为帝,改年号为建义。
元子攸即位后,由于尔朱荣的大肆屠杀,使京城空虚,地方政权瓦解,北魏政权已经名存实亡,尔朱荣因为杀宗室朝官太多,民怨沸腾,不敢贸然进驻洛阳,他一面远据晋阳,残酷镇压农民起义,一面遥控洛阳,准备伺机夺取政权。
元子攸不甘心做傀儡皇帝,530年9月除掉尔朱荣,同年12月,尔朱荣侄尔朱兆,尔朱度律声称要为其叔父报仇,引兵直扑洛阳,洛阳城防薄弱,叛军很快就攻入城门,直奔皇宫,皇宫禁卫兵大都闻风逃散,元子攸仓皇从云龙门逃出,为尔朱荣的几十名骑兵追及俘住,锁于永宁寺塔中,在囚禁中,孝庄帝取下头巾企图自尽,未遂,不久被送往晋阳,晋州刺史高欢在半路截击未成,又致书尔朱兆,说明利害,劝他别杀元子攸,尔朱兆大怒,将书信撕成碎片,并马上命令将元子攸押到并州三级佛寺,于12月甲子日绞杀。
元子攸庙号为敬宗,谥号为孝庄帝。
长广王元晔(508年——532年12月26日)530年—531年在位4个月,年号:建明。
元晔,字华兴,扶风王元怡的儿子,尔朱荣的妻侄,公元508年生,元晔的曾祖父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皇太子拓跋晃,祖父南安惠王拓跋桢。
530年十月被尔朱兆与尔朱世隆拥立,由尔朱氏执掌大权。
531年被废为东海王,532年12月26日(十一月甲辰[十四])被杀。
北魏节闵帝元恭(498年——532年)531年—532年在位1年。
元恭,广陵王元羽之子。
元恭被尔朱氏集团拥立为帝以前,曾经装聋作哑地渡过了8年。
530年,尔朱兆在废掉元晔后想改立元恭为帝,但又担心他真是哑巴,于是派人向元恭转述他们的意图。
装哑多年的元恭听说自己能当皇帝,大喜过望,巧借孔夫子的话说:“天何言哉!”表明自己并没有真哑,并表示愿意当皇帝。
531年,元恭被拥立为帝,尔朱氏掌握了北魏的军政大权。
同年,高欢拥立元朗为帝,起兵反对尔朱氏,一年后攻入洛阳,尔朱氏垮台,元恭同时被废,一个月后被毒死。
532年被高欢所废,其后毒死。
谥号节闵帝,又称广陵王或前废帝。
北魏安定王元朗(513年——532年)531年—532年在位6个月。
年号:中兴元朗生于513年,字仲哲,南北朝时期北魏的第12代君主,北魏景穆太子的玄孙,他的父亲是北魏第3代章武王元融、母亲是程氏。
安定王本是北魏宗室,任职冀州渤海太守。
531年十月即位,次年四月被杀,年二十岁。
在位六个月。
谥号顺文皇帝,史称废帝朗或后废帝。
北魏孝武帝元脩(?——534年)532年—534年在位2年。
元脩,字孝则,北魏最后一位皇帝,广平武穆王元怀第三子,母亲李氏。
永安三年,封为平阳王。
普泰初年,转任侍中、镇东将军、仪同三司、兼为尚书右仆射,后又改加侍中、尚书左仆射。
532年被高欢立为帝。
534年与高欢决裂,高欢带兵从晋阳南下,孝武帝率众入关中投奔宇文泰,十二月被泰毒杀。
同年十月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帝,迁都邺,北魏从此正式分裂成东西魏。
他死后,其谥号为孝武皇帝或出帝。
东魏东魏孝静帝元善见(524年——552年1月21日)534年—550年在位17年。
元善见,鲜卑族,曾祖父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祖父是清河王元怿,父亲清河文宣王元亶。
北魏末年,高欢操控了生杀予夺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