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语法在成语中的遗存现象
- 格式:pdf
- 大小:273.55 KB
- 文档页数:5
现代汉语成语中的古汉语现象高连球现代汉语成语有许多来源于古代神话、传说、寓言、历史故事,因此,不少成语至今仍保留着一些古汉语现象。
了解这些现象对我们理解、掌握、运用成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通假字不过尔尔(耳)博闻强识(志)再接再厉(励)信口开河(合)二、古今词义差别短兵相接(兵,古义:兵器;今义:士兵。
)走马观花(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运斤成风(斤,古义:斧头;今义:量词。
)破涕为笑(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不速之客(速,古义:邀请;今义:快。
)三、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状语车载斗量(车:用车;斗:用斗。
)鳞次栉比(鳞:像鱼鳞那样;栉:像梳子那样。
)犬牙交错(犬牙:像犬牙那样。
)2、使动用法汗马功劳(汗:使……出汗。
)祸国殃民(祸:使……受害;殃:使……遭殃。
)大快人心(快:使……感到痛快。
)3、意动用法草菅人命(草:把……看得像野草一样。
)不耻下问(耻:把……看作羞耻的。
)4、名词用作动词声色犬马(犬:养狗;马:骑马。
)不衫不履(衫:穿上衣服;履:穿上鞋子。
)箪食壶浆(箪:用箪盛;壶:用壶装。
)5、形容词用作名词披坚执锐(坚:坚硬的战衣;锐:锐利的兵器。
)驾轻就熟(轻:轻车;熟:熟路。
)四、文言句式1、宾语前置时不我待(时不待我)恩将仇报(将恩报仇)夜以继日(以夜继日)2、状语后置嗤之以鼻(以鼻嗤之)持之以恒(以恒持之)指出下列成语中的古汉语现象1.抱头鼠窜 2.奔走相告 3.兵贵神速 4.不毛之地 5.蚕食鲸吞 6. 打草惊蛇7.风餐露宿8.蝇营狗苟9.寡廉鲜耻10.马首是瞻11.破涕为笑12.可歌可泣13.骇人听闻14.毫厘不爽15.马革裹尸16.厝火积薪17.鹤立鸡群18.巧言令色参考答案1、5、7、8、15、17属于名词用作状语;2、9、11、14、18属于古今词义差别;3属于意动用法;4属于名词用作动词;6、12、13、属于使动用法;10属于宾语前置;16属于通假字,“厝”同“措”。
浅析成语中的古汉语语法特点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习用的,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
成语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因此在生活中被广泛使用,也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老面孔”。
黄伯荣、廖序东二位先生在其编著的《现代汉语》中指出,现代汉语中的成语源远流长,其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来源于古代神话寓言。
如“精卫填海”出自《山海经》,“天花乱坠”出自《高僧传》,“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等。
二是来源于历史故事。
如“望梅止渴”出自《世说新语·假谲》,“完璧归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闻鸡起舞”出自《晋书·祖逖传》等。
三是来源于诗文语句。
“如发号施”出自《尚书·冏命》,“学而不厌”出自《论语·述而》,“舍生取义”出自《孟子·告子上》等。
由此可见,大多数成语都是古汉语的遗存,而且是颇具生命力的遗存。
既然是古汉语的遗存,自然也就保留着古汉语的各种语法特点。
研究成语中的古汉语语法特点,成为学习成语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成语中的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
一般说来,一词多义多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
因此,成语也是如此。
如“亡”字,《说文》解释为“逃也”,由此引申出“逃亡的人”、“丢失”、“死亡”、“灭亡”、“无、没有”等解释,相关的成语有“亡命之徒”(逃亡)、“追亡逐北”(逃亡的人)、“亡羊补牢”(丢失)、“亡国之音”(灭亡)、“家破人亡”(死亡)、“唇亡齿寒”(没有)等。
“数”字,《说文》解释为“计也”,意为“点算”。
由此引申出“数目”、“屡次、多次”等义项,相关的成语有屈指可数(计算)、不计其数(数目)、数见不鲜(屡次、多次)等。
二、成语中的古今异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
论成语中特有的古汉语语法现象成语是一种人们相沿习用而具有书面色彩的固定短语[1](P137),具有形式上的固定性、意义上的完整性,在人们的日常交际生活中使用频繁,深受喜爱。
成语用于今却源于古。
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二:一是古代的书面语,二是古代的口语。
源于古代书面语的成语,有的出自于书面记载的上古神话传说,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有的源于古代的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买椟还珠”;有的源自古代的历史逸事,如“负荆请罪”、“闻鸡起舞”、“四面楚歌”;还有的取自古代诗文,如“诲人不倦”、“人杰地灵”、“勾心斗角”。
来源于古代口语的,如“得过且过”、“一不作二不休”。
从成语的来源,我们不难看出,成语和古汉语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现象,其中包括语法现象。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成语中保留的古汉语语法现象。
一、“之”、“者”、“所”在成语中的保留1. 之“之”是古汉语中的一个重要虚词,它在古汉语中的用法主要有三:一是,连接定语与中心语,表示领属关系或修饰关系;二是,插在主谓结构中间,取消主谓结构独自成句的可能性;三是,作提前宾语的标志[2](P194)。
这三种用法除第一种偶尔在现代汉语中使用外,其他两种几乎不再使用。
但是,这三种基本用法都在成语中保留了下来。
例如:济世之才“才”是才能的意思,动宾短语“济世”用来修饰“才”,“之”起连接修饰语“济世”与中心语“才”的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同类的还有“万全之策、害群之马、不刊之论、一丘之貉、一面之词、乌合之众”。
秦晋之缘“缘”是“姻缘”之义,领属于“秦晋”,表示这一段姻缘是秦、晋两国之间的。
“之”字连接了定语“秦晋”和中心语“缘”,可译为“的”。
同类的还有“他山之石、君子之交”。
言之有物连词“之”用在主语“言”和谓语“有物”之间,取消了主谓结构“言有物”独立成句的可能性,让其作更大的句子的一个成分。
例如在“他的话言简意赅、言之有物”中,“言之有物”作谓语。
Journal of Jilin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No.4,2010(Serial No.100)《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第4期(总第100期)学术论坛收稿日期:2010-03-16作者简介:朱樱芝(1973—),女,浙江仙居人,讲师。
研究方向:汉语言。
成语中的古词义溯源朱樱芝(浙江台州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温岭分校,浙江台州 317500)摘 要:成语是现代汉语中遗留的古代汉语的活化石。
古代汉语特有的语音现象、文字现象、语法现象,以及汉语古词义现象,都可以在成语中找到它们的影子。
因此,了解这些现象,不仅对于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成语,而且对于加深对古代汉语的学习和理解,都是极有帮助的。
而这些现象,归根结底体现在成语的古词义上。
本文试从词义发展、词类活用、古音通假这三个产生古词义的主要原因入手,来探讨成语中的古词义。
关键词:成语;古词义;词义发展;词类活用;古音通假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08(2010)04-0089-03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
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①《现代汉语词典》对成语的这一解释代表了现代人对成语的认识,它既揭示成语形式整齐、音律和谐、结构固定、言简意赅的特点,又涉及到成语的来源。
一般来说,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来源于古代寓言和神话故事、来源于历史事件和历史故事、来源于古典作品名句、来源于群众的口语和谚语。
可以看出,成语大部分与古代典籍有关:古典作品名句自不必说,这是成语的主要来源;古代寓言和神话故事、历史事件和历史故事也均通过古代典籍流传下来;即使是来源于群众口语、谚语的成语,也大部分是通过古代文献的记载而得以流传下来。
因此,从整体上可以说,成语是用文言文的形式来表达的,是古代汉语在现代语言中的遗留现象,也就是说,成语是现代汉语中遗留的古代汉语的活化石。
浅析成语中的古汉语语法特点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习用的,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
成语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因此在生活中被广泛使用,也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老面孔”。
黄伯荣、廖序东二位先生在其编著的《现代汉语》中指出,现代汉语中的成语源远流长,其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来源于古代神话寓言。
如“精卫填海”出自《山海经》,“天花乱坠”出自《高僧传》,“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等。
二是来源于历史故事。
如“望梅止渴”出自《世说新语·假谲》,“完璧归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闻鸡起舞”出自《晋书·祖逖传》等。
三是来源于诗文语句。
“如发号施”出自《尚书·冏命》,“学而不厌”出自《论语·述而》,“舍生取义”出自《孟子·告子上》等。
由此可见,大多数成语都是古汉语的遗存,而且是颇具生命力的遗存。
既然是古汉语的遗存,自然也就保留着古汉语的各种语法特点。
研究成语中的古汉语语法特点,成为学习成语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成语中的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
一般说来,一词多义多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
因此,成语也是如此。
如“亡”字,《说文》解释为“逃也”,由此引申出“逃亡的人”、“丢失”、“死亡”、“灭亡”、“无、没有”等解释,相关的成语有“亡命之徒”(逃亡)、“追亡逐北”(逃亡的人)、“亡羊补牢”(丢失)、“亡国之音”(灭亡)、“家破人亡”(死亡)、“唇亡齿寒”(没有)等。
“数”字,《说文》解释为“计也”,意为“点算”。
由此引申出“数目”、“屡次、多次”等义项,相关的成语有屈指可数(计算)、不计其数(数目)、数见不鲜(屡次、多次)等。
二、成语中的古今异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
古汉语语法在成语中的遗存现象本文试图通过对成语中的古汉语语法的分析,看汉语发展的继承性,探究其发展的规律。
分别从词类活用、古汉语语序、特殊助词、成分省略、判断句和被动句等方面进行讨论。
希望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加深对成语和古汉语的理解和认识。
标签:古汉语语法成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文化都有着民族传承性。
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现代汉语是从古汉语发展演变而来的,两者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无法割断。
古汉语中的语法要素自然也会在现代汉语中有所表现,这种表现集中体现在含古语素的现代汉语的沿用及常用的成语之中。
无论从理解、运用成语方面考虑,还是从学习和掌握古汉语方面考虑,都有必要了解和掌握成语中所保留的古汉语语法的特点。
一、词类活用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是比较固定的,而且各类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比较明确的分工,这是古今汉语相同的。
然而,在古汉语中,一些词可以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语法功能,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而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的。
古汉语这种独有现象也反映在成语中。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形容词、不及物动词、名词用如使动所谓使动用法,就是指谓语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施行的,而是主语使宾语施行的,主语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
1.形容词用如使动:小国寡民、完璧归赵等。
“小国寡民”,是形容词用如使动,即“使国小”的意思;“完璧归赵”,这条成语是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摘取的[2]。
“完”,形容词,本是完整的意思,在这里带了宾语“璧”,就活用作动词的使动用法,“完璧”,就是使璧完整无缺的意思[3]。
类似还有:丰衣足食、强干弱枝、深沟高垒、良药苦口、富国强兵、赏心悦目、明火执杖、破釜沉舟、坚壁清野、正本清源、严阵以待、息事宁人等。
2.不及物动词用如使动:劳民伤财、降龙伏虎等。
“劳民伤财”,“劳”是不及物动词用如使动,即“使民劳苦”的意思;“降龙伏虎”,是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降”“伏”都是不及物动词,这两个动作都是使宾语施行的,意为“使龙降,使虎伏”,即“使龙虎都降服”。
成语中的古汉语现象
推荐古汉语成语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古汉语更是形成了鲜明的中国文化精髓。
若要将充满传统
色彩的古汉语有效地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古汉语成语就是不可多得的宝藏。
譬如,“乐不思蜀”形容了一种难舍难分情绪,勾起一缕思念;“春暖花开”
形容了美好生活环境,给人以清新愉悦之景;“因小失大”提醒人们不能在利益小收益大的情况下放弃原则,守住底线;“穷则思变”勉励穷人苦练智慧与知识,并提醒人们用俭朴的生活方式创造更质量的生活。
古汉语成语有着独特的语言魅力,它们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增强了我
们的文化自信,更可以深刻地解读及唤起自内心的内涵。
所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推荐大家多多使用古汉语成语,丰富本身的文化底蕴,活跃自身的思维,以提升自身文化修养水平,增强人与人之间沟通感情。
例谈现代汉语成语中的古代汉语知识汉语言文学0911班 09102117 崔坤武摘要:学好古代汉语对于我们学习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而这种作用尤以对现代汉语成语的学习最为显著。
关键词: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成语词类活用文言句式正文:学好古代汉语不仅可以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厚重我们的文化素养,更现实的是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好现代汉语。
大家知道,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大多是从古代汉语中的文言脱胎而来的,我重点举例介绍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文言句式在现代汉语成语中的体现,在熟练掌握古代汉语相关知识的同时,帮助我们学好现代汉语中的成语。
一、词类活用(一)、实词的一般活用现象1、名词活用为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几乎所有的名词都可直接用在动词前充当状语,对动作行为进行修饰限制,其所起的作用主要是表达发生动作行为的时间、方位、处所、工具或依据等等。
例如,成语“狼吞虎咽”中的名词“狼”“虎”就活用为状语了,意为“像狼一样”、“像虎一样”,整个成语的意思就是“像狼一样、像虎一样地吞、咽”;“星罗棋布”中的“星”“棋”活用为状语,意为“像星星一样、像棋子一样”,完整意思为“像星星一样罗列着、像棋子一样分布着”;“川流不息”中的名词“川”活用为状语,意为“像河流一样”,成语意思为“像河流一样流着,没有停息”……2、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名词处在动词谓语的位置上,临时改变其自身的语法功能,而具有动词的语法功能,表达了与该名词意义相关的动词意义。
这种用法在成语中大量存在着,如成语“不胫而走”中的“胫”,本为名词“小腿”之意,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长腿”,成语意为“没有长腿却能跑”,用来比喻消息传播迅速;“华而不实”中的“华”“实”都是名词,意为“花朵”“果实”,在这里应活用为动词,意为“开花”“结果实”;“心猿意马”中的“猿”“马”,本为名词,在这里同样要活用为动词,意为“像猿一样跳”“像马一样跑”……3、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所谓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形容词不再单纯表示人、事、物的性质和状态,而表示与其性质状态相关的人、事、物的名称,临时具有名词的语法功能,如“挑肥拣瘦”中的“肥”“瘦”已经不再具有形容词性质,而变成了表示“肥的东西”“瘦的东西”的名词;“抱残守缺”中的“残”“缺”丧失其形容词性质,变成表示“残的东西”“缺的东西”的名词;“披坚执锐”中的“坚”“锐”不再具有形容词性质,而变成表示“坚硬的铠甲”“锐利的兵器的名词”……4、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形容词不再单纯表示人、事、物的性质和状态,而表示与其性质、状态相关的动作行为或发展变化,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和语法功能。
成语中常见的一些文言语法现象1.名词作状语“狼奔豕突”中“狼”意为像狼一样,“豕”意为像猪一样,都用来修饰“奔”和“突”分别做他们的状语。
“狼奔豕突”的意思就是:如狼那样奔跑,像猪那样乱闯,比喻成群的坏人乱窜乱闯。
“江河日下”中的“日”则作“一天一天地”、“每日”解。
类似这样名词作状语的成语可以说是数不胜数,“蜂拥而至”、“川流不息”、“蚕食鲸吞”、“南征北战”、“成败论人”、“不可理喻”、“草行露宿”等等。
2.名词作动词“春华秋实”中的“华”和“实”分别作“开花”和“结果实”解。
“南辕北辙”中的“辕”和“辙”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是说: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
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出处:《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
”)类似这样名词作动词的成语还有:“衣锦还乡”、“百年树人”、“一目十行”、“报仇雪恨”、“沐猴而冠”、“莫名其妙”。
3.使动用法“完璧归赵”中的“完”是“使……完整”的意思。
“生死肉骨”可译为“使死人复活,使白骨长肉”。
“兵不血刃”是“使兵器沾血”的意思。
“积羽沉舟”说的是:羽毛虽小,积多了也能把船压沉。
比喻小小的坏事积累起来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出处:《战国策·魏策一》:“臣闻积羽沉舟,群轻折轴。
”)类似这样使动用法的成语还有:“祸国殃民”、“沉鱼落燕”、“来之不易”、“敬而远之”、“既来之,则安之”、“平易近人”、“息事宁人”、“去伪存真”、“大快人心”、“赏心悦目”、“丰衣足食”、“富国强兵”、“精兵简政”等。
4.意动用法“不耻下问”讲的是“不向学问比自己差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
“草菅人命”就是“以人命为草菅”,“厚今薄古”译为“以今为厚、以古为薄”。
类似这样意动用法的成语还有:“鱼肉百姓”、“不远万里”、“幕天席地”、“是古非今”。
5.通假现象通假现象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词法现象,在成语中也有表现:“春华秋实”中的“华”同时也是通假字,同“花”。
现代汉语成语中的古汉语现象现代汉语成语有许多来源于古代神话、传说、寓言、历史故事。因此,不少成语至今仍保留着一些古汉语现象。了解这些现象对我们理解、掌握、运用成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通假字不过尔尔(耳) 博闻强识(志)再接再厉(励) 信口开河(合)二、古今词义差别短兵相接(兵,古义:兵器;今义:士兵)走马观花(走,古义:跑;今义:行走)运斤成风(斤,古义:斧头;今义:量词)破涕为笑(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不速之客(速,古义:邀请;今义:快)三、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状语。车载斗量(车:用车;斗:用斗)鳞次栉比(鳞:像鱼鳞那样;栉:像梳子那样)犬牙交错(犬牙:像犬牙那样)2.使动用法。汗马功劳(汗:使……出汗)祸国殃民(祸:使……受害;殃:使……遭殃)大快人心(快:使……感到痛快)3.意动用法。草菅人命(草:把……看得像野草一样)不耻下问(耻:把……看作羞耻的)4.名词用作动词。声色犬马(犬:养狗;马:骑马)不衫不履(衫:穿上衣服;履:穿上鞋子)箪食壶浆(箪:用箪盛;壶:用壶装)5.形容词用作名词。披坚执锐(坚:坚硬的战衣;锐:锐利的兵器)驾轻就熟(轻:轻车;熟:熟路)四、文言句式1.宾语前置。时不我待(时不待我)恩将仇报(将恩报仇)夜以继日(以夜继日)2.状语后置。嗤之以鼻(以鼻嗤之)持之以恒(以恒持之)练一练:你能指出下列成语中加点词的古汉语现象吗?1.抱头鼠窜2.奔走相告3.兵贵神速4.不毛之地5.蚕食鲸吞6.打草惊蛇7.风餐露宿 8.蝇营狗苟9.寡廉鲜耻10.马首是瞻11.破涕为笑12.可歌可泣13.骇人听闻14.毫厘不爽15.马革裹尸16.厝火积薪17.鹤立鸡群18.巧言令色参考答案1、5、7、8、15、17属于名词用作状语;2、9、11、14、18属于古今词义差别;3属于意动用法;4属于名词用作动词;6、12、13属于使动用法;10属于宾语前置;16属于通假字,“厝”同“措”。。
成语中的古汉语语法现象例谈成语大部分与古代典籍有关,从整体来说,成语是用文言文的形式表达的,是古代汉语在现代汉语中的遗留现象。
也可以说,成语是现代汉语中遗留的古代汉语的活化石。
在成语中不仅保留着不少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古代读音,保留着大量的古词义,而且还保留着许多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古代汉语特有的语法现象。
本文拟从词类活用、倒装、省略、判断句、被动句等方面对成语中遗留的主要古代汉语语法现象作一梳理,以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有所裨益。
一、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他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便是词类的活用。
应该说,词类活用现象现代汉语里也存在,但远不如古代汉语普遍,而这种现象大量地遗留在成语中。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用作状语、名词和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这几种主要的词类活用现象在成语中都可以找到它们的影子。
1.1名词的活用1.1.1名词用作状语。
现代汉语只有时间名词和地点名词可以作状语,如“我们电话谈”、“我们深圳见”。
而古代汉语除专用名词外一般名词都可以作状语,这是古代汉语名词的基本语法功能之一。
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普遍现象,但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说,也不妨可以看作是一种词类活用。
这种现象在成语中较多地存在着。
如:狼吞虎咽:像狼一样吞,像虎一样咽。
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狼、虎:名词用作状语,表比喻。
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客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鳞、栉:名词用作状语,表比喻。
土崩瓦解:像土崩塌、瓦破碎一样,不可收拾。
比喻彻底垮台。
土、瓦:名词用作状语。
表比喻。
花客月貌:如花似月的容貌,形容女子美貌。
花、月:名词用作状语,表比喻。
风驰电掣:形容非常迅速,像风吹电闪一样。
风、电:名词用作状语,表比喻。
日新月异:事物、景象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
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
成语里的古汉语常识成语通常来自古代文学作品,保留了许多古代汉语方面的常识,主要有:一、通假所谓通假,即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或假借。
(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出书社出书,1962年版,上册第二分册,第503-504页)成语里的通假表象(成语中加点字通括号中的字,读本字音,即读括号里的字音),如:图穷匕见(现),一暴十寒(曝),厉兵秣马(砺),被发文身(披),厝火积薪(措),夫倡妇随(唱),批郤导窾(隙),拾遗补阙(缺),秀外惠中(慧),矢志不移(誓)。
二、古今异义在词义方面,一些词,古代常用的含义,今日不常用或没有;今日常用的含义,古代不常用或没有,这样便有了古今异义这一表象。
①追亡逐北“亡”古义是败逃的战士,今义是逝世;“北”古义是败逃的战士,今义是指方位;②运斤成风“斤”古义指斧头,今义是分量单位名称;③出生入死“汤”古义指热水、开水,今义指菜汤、汤汁;④拂袖而去“去”古义是脱离,今义往(某处);⑤感激涕零“涕”古义是眼泪,今义指鼻涕;⑥详细而微“详细”古义是各部分已大体具有,今义是细节方面很清晰,不笼统。
三、词义的扩展和减小词义的扩展是指某个词在古代只要一个含义,而在今日有多个含义。
如,“江”“河”在古代专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全部江河水系;词义的减小是指某个词在古代有多个含义,而今日只要一个含义了。
如“谷”古义是谷类的总称,到了今日,北方专指小米,南边专指稻子。
1、词义扩展的:太平盛世“河”古代专指黄河,今义指全部水系;2、词义减小的:①年幼无知“臭”古代指全部气味,今义指一种气味,与“香”相对;②铜墙铁壁“金”古代指全部金属及其制品,今义专指黄金。
四、词的转义和引申义词的转义,指词的开始最原始的含义;引申义则是从转义引申开展而来的。
1、兵不血刃——“兵”指兵器、兵器,用的是转义。
以下成语中的“兵”,用的则是引申义:①富国强兵——军力、戎行②先礼后兵——武力、暴力③兵微将寡——战士、士卒④兵连祸结——战役、烽火2、引而不发——“引”摆开弓的意思,用的是转义。
试论古代汉语在成语中的体现古代汉语在成语中的体现一直是语言学界的研究焦点之一。
成语是汉语独特而丰富的语言现象,是古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之一。
在成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汉语的特点和魅力。
首先,古代汉语在成语中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成语作为一种固定的词语组合,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和深刻的哲理。
比如,“庖丁解牛”这个成语,源自《庄子·逍遥游》中的一个故事,用来形容一个人对事物的熟悉和了解。
这个成语不仅反映了古代农业社会中食品加工的技艺,也传递了人们对于专业技能和智慧的追求。
通过研究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古代汉语中的文化传统和哲学思想,进一步认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其次,古代汉语在成语中体现了严密的词语结构和丰富的修辞手法。
成语在形式上通常由四个字组成,字字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搭配的,符合古代汉语的音韵规律和语法习惯。
同时,成语中的修辞手法也十分丰富多样,如比喻、夸张、反问等。
比如,“画蛇添足”这个成语,通过夸张的手法来形容做了多余的事情,使得意思更加生动形象。
这些严密的结构和巧妙的修辞手法,使得成语成为了古代汉语中的一种艺术形式。
古代汉语在成语中还体现了丰富的典故和历史记载。
许多成语都来源于古代的典籍和历史事件,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比如,“刻舟求剑”这个成语,源自《庄子·齐物论》中的一个故事,用来形容人们盲目地坚持过去的做法。
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汉语中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点,同时也记录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态度。
总之,古代汉语在成语中的体现是我们研究汉语语言和文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深入研究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古代汉语的特点和魅力,进一步认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
古代汉语的成语不仅是语言的表达方式,更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值得我们倍加珍视和传承。
成语中的古汉语知识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成语中的古汉语知识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
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古代寓言和神话故事:塞翁失马:比喻事物的祸与福都是具有性的,即:祸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叶公好龙:比喻自称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甚至是惧怕、反感。
历史事件和历史故事:唇亡齿寒:比喻双方休戚相关,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闻鸡起舞: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古典作品名句:水落石出: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物换星移:比喻时间的变化。
群众的口语和谚语:颠三倒四:形容次序错乱,没有条理。
趁热打铁:比喻要抓紧有利的时机和条件去做。
从整体上可以说,成语是用文言文的形式来表达的,是古代汉语在现代语言中的遗留现象,古代汉语特有的语音现象、文字现象、词义现象、语法现象,都可以在成语中找到它们的影子。
因此,了解这些现象,不仅对于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成语,而且对于加深古代汉语的学习和理解,都是极有帮助的。
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讨成语中的古汉语知识,并借此熟悉掌握一部分成语。
我们利用两节课的时间从以下四个角度进行分析:语音现象、文字现象、词义现象、语法现象。
1.古音通假古音通假是指古代汉语中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语言现象。
当成语中出现通假字时,毫无疑义应该按本字的意义去理解,而绝不能按通假字字面的意义去理解。
如: 博闻强识.:识,通“志”,记住。
指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拨乱反.正: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
反,通“返”,回复的意思。
厉.兵秣马:磨好兵器,喂好马。
形容准备战斗。
厉,通“砺”,磨的意思。
再接再厉.:“接”指交战;厉同砺,磨快。
原指公鸡相斗,每次斗前都要把嘴磨利。
比喻一次又一次地继续努力。
日薄.西山:薄,通“迫”,接近、迫近的意思。
比喻人到老年或腐朽的事物衰败接近灭亡。
矢.志不移:发誓立志,决不改变。
1.0绪论成语是汉语词句的特殊用法,是汉语的一大特色,也是汉语独有的语言。
成语的产生主要及较为常见的几个来源。
源于古代神话,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含义深刻,富有教育意义而概括成为成语例如:愚公移山、女娲补天。
其余还有很多源于如历史故事、前人故事、寓言传说、古人原句、截用或改易古人语句、群众口语,谚语俗语、外来或改造的成语和生活的新生成语。
当然随着社会、生活、文化的发展,还会有更多种类的成语“创造”出来。
成语大部分与古代典籍有关,从整体来说,成语是用文言文的形式表达,是古代汉语在现代汉语中遗留现象。
成语是现代汉语中遗留的古代汉语的活化石。
在成语中不仅保留着不少于现代汉语不同的古代读音,保留着大量的古词义,而且还保留着许多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古代汉语特有的汉语现象。
从时间上看,在“五四”以前的悠久的历史时期内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都可以称为古代汉语。
它是通过书面形式保留下来的。
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即通常所说的文言;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六朝时对佛经的翻译用了当时的口语。
文人们也渐渐认识到模仿古人的弊端。
其实,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古汉语书面语和古白话都与当时的口语联系紧密。
《尚书》,在我们看来似乎是非常难读的,却也只是当时的口语而已。
其实,说它难读也不然。
我们现在有不少成语都出自《尚书》。
如:若网在纲,有条不紊。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尚书•盘庚》)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关于汉语的分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近古汉语:宋元以后“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至今。
由于古代的口语无从寻觅,所以对于古代汉语的了解,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
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古汉语语法在成语中的遗存现象作者:陈显顺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221116刊名:现代语文(语言研究)英文刊名:MODERN CHINESE年,卷(期):2009,(3)引用次数:0次1.王力汉语史稿 20042.陈秀兰"成语"探源[期刊论文]-古汉语研究 2003(1)3.毛学河成语是古汉语特点的缩影 1994(1)4.金惠明汉语成语及其特性[期刊论文]-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1(6)1.学位论文王辉制约古汉语语序重要因素的研究——用可别度、语义靠近、距离标记对应律来解释古汉语语序现象2007古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是密不可分的,现代汉语语法承接古汉语语法而来,并有很大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语法应该也可以解释古汉语的语法现象。
所以我们以此普遍的原理为基础,以陆丙甫先生近几年研究得比较深入和透彻的几个语法理论为代表,试图探讨它们在古汉语中的表现。
这些语法理论主要为以下几个:一、可别度领前原理二、语义靠近原理三、内小外大原理四、距离标记对应律。
这些原理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也会有相互冲突和矛盾之处,我们在文章中也会进行阐述。
2.学位论文丁建川《世说新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研究2007在汉语发展过程中,中古汉语较之上古汉语在词汇和语法方面都有长足发展。
此期名词、动词、形容词三类词的词汇量激增,口语词汇非常活跃,复音化趋势进一步加快,多种新兴语法形式和语法现象在此期文献中都有所体现,语言表达的精密性加强,活用与兼类现象减少。
《世说新语》(以下简称《世》)作为中古汉语时期有代表性的语料之一,在汉语史上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
在以往的研究中,前辈时贤在词汇、语法等诸多方面都已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
在《世》词类的研究领域,人们一般把重点放在副词、连词、介词等虚词和实词中的数词、量词、代词三类上,纳入“词法”研究范畴。
相对来说,对《世》名词、动词、形容词三大类实词的考察较为薄弱。
《世》中名词、动词、形容词三大类实词约占全部词量的94﹪,“词类研究是专书语法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对这三类词进行研究考察,《世》的词类研究就是不完整的。
本文在专书词类研究的框架中,在前辈时贤研究基础上,以《世》的6596个名词、动词、形容词为研究对象,分别归类,主要采用定量描写的方法,并将定量描写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词类研究与句法分析相结合,力图对词类及其各个次类的语法功能及语义方面的差异有所揭示。
在中古汉语研究领域,对名词、动词、形容词的研究多从两个角度进行。
一是从词汇学的角度,主要是从词义训诂、复音词及新词新义的抉发三个方面入手,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的成果蔚为大观。
二是从词类角度,词类研究包含在语法研究的大框架中。
在专书语法研究中人们往往把研究重点放在虚词、新兴语法成分及句法的历时演变方面,对于实词的研究,尤其是对名词、动词、形容词三大类词的研究,历来是相对薄弱的。
本文的研究是在借鉴前辈时贤成功方法基础上进行的,主要采用“定量描写"和“比较互证”两种方法。
文中的各项结论都尽可能地用量化的语言材料作为根据,为定性分析和比较研究提供依据。
“比较互证”指专书研究不应是孤立的、就事论事的研究,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要与共时截面上的其他语料结合起来;二是与汉语史纵轴上各阶段的其他有代表性的文献相结合,为语法现象的共时表现及历时变化提供清晰的演进脉络。
本论文由以下四部分构成: 第一章“总论”部分,为论文主体部分的展开作理论上的准备。
本章首先讨论了字与词、复音词与短语的区分,提出了在区分以上两组概念时所遵循的原则和一些可操作的方法。
在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上个人的理解,把每个词都单独析出,这是论文展开的第一步。
然后讨论了名词、动词、形容词三类词的分类标准,并据此将析出的词以“语法功能为主,兼顾语法意义”为标准归类。
名词、动词、形容词各自有其区别性的语法功能,其中名词最主要的句法功能是作主语和宾语,动词最主要的句法功能是作谓语中心语和带宾语,形容词最主要的句法功能是作定语和谓语。
由于表达精密化内在要求的驱动,各种复杂的新兴的语言表达式的不断出现,兼类和活用现象在中古汉语时期逐渐减少。
《世》名词、动词、形容词中涉及兼类与活用的词在该类词中都只是少数。
我们从词的语法功能、见次频率和意义三个方面综合考察《世》兼类与活用的情况。
本文以“自指和转指”理论为指导来分析《世》中动词、形容词作主语、宾语的情况。
动词、形容词作主语、宾语是汉语自身特点之一,但与名词作主语、宾语不同,由于所处“语法位”的影响,动词、形容词作主语、宾语时在语法上发生名词化,在语义范畴上发生指称化,指称化有自指和转指两种。
第二章“《世说新语》名词”部分,我们根据语义及语法特征,把名词分为普通名词、专有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四类。
普通名词是名词的主体部分,数量最多,也最为复杂,分为有生名词和无生名词两大类。
有生名词包括人物名词、动物名词、国家名词;无生名词包括事物名词、处所名词和抽象名词。
它们都各自有不同的语法特点,有生名词多作施事主语,无生名词常常充任受事宾语。
名词在句中最基本的语法功能是充当主语和宾语,其次是充当定语、状语、谓语,很少充任补语。
《世》中专有名词主要指人名、地名、书名等。
人名一般不受形容词、数量词修饰。
地名一般作处所宾语或处所补语,也可修饰人名。
《世》中大多数时间名词在句中可以单独作状语。
方位名词也可以表示时间。
我们在何乐士先生《<世说新语>的语言特色》一文的基础上对《世》的名词作状语作了进一步考察,补充了何文没有列为考察范围的时间名词、方位名词单独作状语的内容,并对何文列举的名词作状语例根据自己的理解作了一定的增删。
本章还考察了《世》名词的活用与兼类。
名词活用以活用为动词为主,方位名词活用能力要强于其他类名词。
兼类中以名词、动词兼类最为常见,其次是名词、形容词兼类。
名词兼类能力受单音与复音、专指与非专指的影响,单音词占绝大多数,专有名词因其意义明确,不易引申出其他常用义,所以没有出现兼类现象。
《世》名词词头、词尾较之前代又有新的发展,一些后世常见的词头、词尾在此期或者处于萌芽状态,或者已经成熟,如“阿”、“子”、“家”等。
《世》中只有极个别单音名词有重叠现象。
第三章“《世说新语》动词”部分,先把动词分为助动词和普通动词两类,然后根据是否能带宾语及带何种宾语,把普通动词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两类。
由于单凭一部专书有时难以确定动词性质,我们在必要时把考察的范围扩大到同期文献。
文中列举了《世》中部分动宾关系类型,并对使动宾语和处所宾语作了专门讨论。
对于普通动词,在及物与不及物的分类法外,又采用了“带宾动词”与“不带宾动词”的分类方法,考察的结果是,《世》中带宾动词与不带宾动词基本持平。
对于专书研究,这种分类法更有可操作性和实际意义。
由于句式对动词语法功能及语义的选择和需要,一个动词是否为及物动词可以利用某些特定句式加以判别,如各种被动句中的动词、偏指副词“相”、“见”后的动词、受事主语句、施事宾语句中的动词、“所”后的动词等,或全部或大多数是及物动词。
我们考察了《世》中的6个动词小类,如助动词、双宾动词、兼语动词、判断动词、完结动词、粘宾动词,结合句法讨论了它们各自的语法功能及语义特征。
《世》动词可以在句中充当各种句法成分,作谓语中心语和带宾语是其最主要的功能。
《世》中没有动词词头,动词词尾有“当”、“于”2个,都是此期新产生的动词后缀。
《世》中“动宾+宾”(VN+O)格式是一种值得关注的语法现象。
《世》中VN+O式并不再是“罕见的语法现象”,共有53例。
’VN可以是一个动宾式复合词,也可以是动宾结构。
从语义上看,O的类型多样,以表处所和表对象最为常见。
O是VN所关涉的对象,文中把VN+O与“动·宾·补”和双宾式作了区分。
第四章“《世说新语》形容词”部分,按语法意义将形容词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两类,其中性质形容词为主体部分。
性质形容词可受程度副词修饰,状态形容词因为本身就含有量的意义,一般不受程度副词(“极”、“绝”、“甚”等)修饰。
性质形容词语用上侧重于分类,而状态形容词侧重于描写。
《世》形容词在句中可充当各种成分,基本句法功能是作谓语中心语和定语。
作谓语中心语时,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能力基本相当,都分别约有74﹪作谓语中心语,作谓语中心是二者的基本句法功能。
作定语时,性质形容词的能力要优于状态形容词,28﹪的性质形容词可以作定语,只有约7.7﹪的状态形容词可作定语。
就音节来说,作谓语中心语的形容词中,双音节的有398个,单音节的216个,双音节形容词作谓语中心的能力优于单音节形容词。
作定语的形容词中,单音节的有147个,双音节的50个,单音节形容词作定语的能力优于双音节形容词。
可见作谓语中心语和定语时,单双音节形容词的能力呈现为互补状态。
用“有界”、“无界”的理论看,性质形容词因为是“无界"的,在作谓语时通常受到一些限制;状态形容词是“无界”的,单独作谓语时相对自由。
因为性质形容词修饰事物比较固定的属性、特征,而状态形容词重在对事物加以主观描述,具有临时性,所以性质形容词作定语时能力要优于状态形容词。
状态形容词是本章着重考察的部分。
状态形容词由以下四类构成:附加式、联绵式、重言式、拟声词,我们重点考察了AA式状态形容词,通过考察A与AA的意义关系把63个重言词分为12个叠音词、51个重叠词。
状态形容词在活用为名词、动词的能力上不如性质形容词。
《世》中,兼他类的形容词共有109个,约占形容词总量的13.16﹪,双音形容词兼他类仅1例,而且兼他类的形容词全部为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没有兼类现象。
可见形容词的音节数和类别对于其兼类能力有一定影响。
对名词、动词、形容词的研究是本文的主体内容,各为一章。
每章基本上按照“概说”、“分类”、“语法功能”、“兼类、活用”、“词头、词尾”的顺序分别考察。
对于特点比较突出的内容我们辟出专节着重讨论,如“名词”一章中第六节“名词作状语考察”,“动词”一章中第六节“动宾+宾(VN+O)格式考察",“形容词”一章中第三节“状态形容词考察’’等。
3.学位论文王红生元代以来的古汉语虚词研究2006本文分四个时期论述元代以来的古汉语虚词研究。
元代至清代“小学”时期的虚词研究,特点是从训诂或修辞的角度来研究虚词,还不能算是严格意义的语法的研究,但其中一些论述己经触及到语法的问题。
出现了《助语辞》、《虚字说》、《助字辨略》、《经传释词》等重要著作。
《马氏文通》及二十世纪初期的虚词研究,总体看受西方语法的影响大,其代表人物是马建忠和杨树达。
马氏的虚词研究揭示了古汉语虚词的很多特点,在研究方法上许多经验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