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发展

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发展

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发展
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发展

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的发展

1、小城镇的概念

小城镇,从形态学的角度来看,可泛指较小的城市、建制镇(县城关镇和实行镇管村体制的建制镇),以及集镇。狭义的小城镇概念,是指除设市城市以外的建制镇,包括城关镇。广义的小城镇概念,除了狭义概念中所指的县城关镇和建制镇外,还包括了以乡镇府驻地为主体的集镇,这一观点强调了小城镇发展的动态性和乡村性,是目前我国小城镇研究领域更为普遍的观点。

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来看,人居环境由各种形式的聚落所构成。从简单的遮蔽物,到巨大的城市;从村庄到城镇的建成区,到人们采伐木材的森林;从聚落本身,到跨越陆地和水域的相互联系是一个多层次的空间系统。我国的聚落可划分为两大类,即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所谓城市聚落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城市聚落包括市区和镇区。市区与镇区以外的地区一般称为乡村,设立乡和村的建制,乡村聚落又有集镇和乡村之分。由此可见,小城镇的范围涉及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两方面,其中建制镇的镇区属于城市聚落的范畴,而建制镇镇区以外的乡村和集镇则属于乡村聚落的范畴,具有二元性的特点。

在发达国家,小城镇多作为可持续发展社区来规划,具有优美环境的小城镇成为人们理想的居住社区。

从上述的观点,我们可以归纳总结出小城镇概念的实质,即小城镇是一个乡村地区逐步向城市地区转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即过渡性地区,包括正在城镇化的建成区和与其联系紧密的周边农村腹地。其特点是人口逐渐向镇区集聚,经济活动以非农产业为主,并趋向多样化,文化活动逐步丰富,建筑的数量、密度、高度在增加,类型多样化,呈现出初步的城市地域化景观。而且,根据小城镇的特点,我们对小城镇的研究可以采取城市、聚落、社区等的研究方法。

2、人居环境

(1) 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即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础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在空间上,人居环境可以分为生态绿地系统和人工建筑系统两大部分。

关于人居环境的概念及理解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狭义的理解,认为人居环

境指居民的居住和社区环境,它不仅包括住宅质量、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交通状况以及与建设与环境的协调、空气质量、绿化美化、卫生状况等硬件设施与硬环境,而且还包括家庭环境、质量、居住区和谐、安全归属感、社会秩序、人际关系等心理感受的软环境;广义的理解,认为人居环境是指各种维护人类活动所需的物质和非物质结构的有机结合体,它不仅是指居民的居住和活动的有形空间,而且还包括贯穿于其中的人口、资源、环境、社会政策和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对小城镇而言,“人居环境”是指小城镇行政管辖范围内人们生产、生活的物质环境和非物质环境的总和。

(2) 人居环境的构成

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大自然是人居环境的基础,人居环境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发生联系和作用的中介,人居环境建设本身就是人与自然相互联系和作用的一种形式。人在人居环境中结成社会,进行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努力创造宜人的居住地,并进一步形成更大规模,更为复杂的支撑网络。

吴良镛先生借助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观念,将人居环境的内容分为五大系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从层次上,人居环境可分为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五个层次。

人居环境的建设应当贯彻五个观念原则:

I. 生态观——正视生态的困境,提高生态意识。

II. 经济观——人居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

III. 科技观——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IV. 社会观——关怀广大人民,重视社会发展整体利益。

V. 文化观——科学的追求与艺术的创造相结合。

3、小城镇人居环境现状及问题

在我国小城镇建设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重视经济发展,忽略了地域特色的人居环境的建设。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而:城镇的自然生态环境被人为破坏,生态结构日趋单一;城镇空间形态呈无序蔓延状态,土地利用分散,效益低下;人口密度过大,居住空间间隔不合理,住宅外部环境恶劣;城镇用地比例结构失衡,空间布局混乱;基础设施分布和发展不均衡,公共设施人均指标偏低,设施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社会建设未得到足够重视,民俗传统和文化特色保护不利等。

目前,我国的小城镇建设突显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对于空间环境缺乏系统的规划,造成了建筑杂乱无章,道路设置混乱的现状。

4、保护小城镇所特有的人文风貌特色

在小城镇的建设当中,我们一定不能忽视其特色的营造与保护。城镇特色是指一个小城镇,它的内容和形式明显区别于其他城镇的个性特征。小城镇特色的构成因素总的来说有两大方面:一是自然因素,是指小城镇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这是小城镇特定形成的基础。二是人工因素:是指人为建筑活动的成果,它是形成小城镇特色的最活跃的因素,通过人为的建设活动使富有特色的自然环境变得更加有魅力和特点。

具体的来说,构成小城镇特色的要素主要有:规则布局与结构、建筑群与单体、自然、人文与历史景观

5、小城镇人居环境的内涵

根据地域范围和研究角度不同,小城镇人居环境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小城镇人居环境是指一切与小城镇相关的物质和非物质要素的总和,包括小城镇居民居住和活动的有形空间和贯穿于其中的社会、文化、心理等无形空间。它可进一步细分为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城乡建设环境等四个子系统。

狭义的小城镇人居环境,是广义小城镇人居环境的核心部分,是在小城镇居民日常生活活动所达的空间里,与居住生活紧密相关,相互渗透,并为居民所感知的客观存在。它包括小城镇人居硬环境和小城镇人居软环境两方面。前者是指为小城镇居民所用,以居民行为活动为载体的各种物质设施的统一体,包括居住条件、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和景观生态环境四个部分。后者是小城镇居民在利用和发挥硬环境系统功能中所形成的社区人文环境,如邻里关系、生活情趣、信息交流与沟通、社会秩序、安全和归属感等。

小城镇人居环境系统的构成。该图以人为中心,其紧邻的外环表示狭义的小城镇人居环境,并与第三环和第四环构成广义的小城镇人居环境。

6、研究现状

当前,国内学术界对小城镇规划设计的研究主要有: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小城镇;在人居环境学的框架下对小城镇规划的研究;针对小城镇面临的问题,如生态破坏、历史文化湮没、土地利用结构等方面对小城镇规划的研究,以及小城镇规划中的特色设计,小城镇规划的控制、法规的研究等等。

(1)人居环境学与小城镇规划

人居环境学最早由道萨亚迪斯于 20世纪60年代提出,它是将人类聚居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考察,研究包括城市、城镇和乡村在内的不同层次、不同尺度的人居环境问题。1976年、1996年联合国召开第一、二次人类住区会议,对国际人居环境学的研究起了推波助澜作用。

钱学森先生的“山水城市”理念就是从我国传统理念出发,对城市人居环境的一种阐述。在“人类住区”概念的启发下,吴良镛先生致力于我国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1993年提出在我国建立人居环境科学的倡议。吴良镛先生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系统阐述了人居环境学的定义,研究范围、方法和研究框架,并构筑了人居环境科学的系统框架与模型,为中国的人居环境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人居环境科学体系中提出了研究的工程学方法——“城乡融合”的规划设计思想,并提出了走向人工与自然融合的,城乡融合的“地区—园林—城市—建筑”的规划设计模式,将“建筑—园林—城市规划”的融合列为人居环境科学的核心内容,为小城镇规划设计模式与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新思路。

陈秉钊先生主持的“上海郊区小城镇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通过对上海郊区小城镇的农业发展、乡镇工业布局、非农经济的土地利用、城镇的空间结构形态、社区发展变迁方面的研究,确定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研究的内涵和构成,并从区域、城镇、社区、家居四个层面探讨人居环境的范围,提出了上海郊区小城镇人居环境的建构,从规划设计角度提出了人居环境优化的方法和措施,并提出人居环境的评价体系、保障体系,为最佳人居小城镇规划提供了范例和研究基础。

另有一些学者提出人居环境规划中的系统化、自然化、经济化、人性化的趋

势,从观念与目标的转型,规划与设计的转型和材料、技术的革新等方面探讨了城市规划的转型方法。

黄光宇教授从山地人居环境的自身发展规律出发,建立了适应其自身发展规律与特点的理论体系和规划设计方法体系,等等。

(2)历史文化保护更新与小城镇规划设计

历史文化保护与更新也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在小城镇规划领域:主要有历史小城镇的保护规划,小城镇规划中的保护与更新,以及注意地区文化的规划观念等。

许多学者通过对江南地区小城镇的历史研究,指出传统城镇除了历史文化价值以外,传统城镇在人居环境建设方面的使用价值与研究价值,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人的生活内涵和居住空间形式对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的启迪。并指出历史保护应是建筑环境、单体建筑和地区建筑、文化的整体保护的小城镇规划思路。在此基础上,对更新和保护作了研究,提出“城市—建筑—园林”三位一体的规划观。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学者从传统城镇的结构形态出发,通过对传统城镇的空间结构与形态的原型要素,从促进城镇形态“田园化”和原型要素回归等方面提出了修复城镇割裂关系的小城镇规划设计方法,为小城镇历史文化保护与更新提供了范式。

(3)特色设计与小城镇规划

通过对城市(镇)特色的构成要素:自然要素与人工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处理好几个关系的原则:即自然因素与人工因素的关系,多样化与统一性的关系,新与旧的关系,重点与一般的关系,并提出了特色设计的规划设计思想。

(4)其它一些研究

还有一些学者从通过从分析小城镇规划模式的问题出发,指出小城镇规划的根本任务——促进小城镇社区发展,提出了以社区综合发展为目标的小城镇规划新模式——人本主义的,以人居环境建设为目标的社区发展规划模式。

7、国外城市人居环境研究概述

(l)以物质空间规划为核心的城市人居环境发展观"这种城市人居环境发展观产生和流行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由于工业革命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

相继完成,西方城市普遍面临着人口高度密集所带来的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不少城市研究者从城市物质空间规划的角度对城市人居环境进行了研究“霍华德的花园城市”理论、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佩里的邻里单位理论和伯吉斯等人的城市功能分区理论都是这一时期城市人居环境研究的代表性理论。

(2)以人为核心的城市人居环境发展观,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国家普遍面临着战后城市的重建问题"此时城市物质空间的规划理论己经比较成熟,但这种理论在人类行为、情感、环境等方面存在的缺陷也日益明显。因此,许多学者和相关组织认为城市的形态必须从生活本身的结构中发展起来,并且提出在城市重建过程中要以人的需要为根本出发点。这一时期CIAM第十小组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人际结合思想(1954),同时,马丘比丘宪章(1997)也强调人与人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根据。在这一发展观的影响下,希腊著名城市规划专家道萨迪亚斯提出了人类聚居学的概念,正式标志着人居环境科学在西方的形成,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及预警研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