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胜利80周年手抄报素材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4
长征主题的手抄报内容资料一、从*诗词看长征精神信念坚定“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七律·长征》何以不怕远征路上的艰难险阻?用一位红军老战士的话来说,就是“革命理想大于天!”因为有了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革命信念,红军战士才能焕发出钢铁般的意志。
能够说,坚定的信念是灵魂,是力量的源泉。
有了这种信念,破衣烂衫、装备落后的红军才能在围追堵截、黑云压城中走出一条胜利的道路。
实事求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忆秦娥·娄山关》这当然并不但仅因为一场战斗的胜利,更重要的是红军在此前一个月的遵义会议上,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党内的统治,开始形成以*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重大问题的思想路线。
这是我们党在理论上和政治上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把革命事业引向胜利的重要标志。
“从头越”,意味着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红军从此将迈开大步,掀起波澜壮阔的新的革命高潮。
百折不挠“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这是对红军长征中艰难困苦的真实写照,更是对红军战士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牺牲、特别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真实写照。
正是靠着这种一往无前、百折不挠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红军将士以惊人的毅力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重重艰难险阻,立于不败之地。
这种精神由此也成为我们党的政治本色与优良传统,成为我们党在探索治党、强国、富民道路上的强大精神动力。
审时度势“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清平乐·六盘山》长征是重重围攻下的战略转移,需要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的大局观点。
红军在国际国内形势瞬息万变中,在中华民族面临严重民族危机的历史条件下,拨云见日,最终促成了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变,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弘扬长征精神手抄报内容资料2016开学第一课是以先辈的旗帜做主题,接过先辈的旗帜,弘扬纪念长征精神,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弘扬长征精神手抄报内容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弘扬长征精神手抄报的图片一、关于长征的诗词1、《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清平乐;会昌》毛泽东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二、庆祝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征文一九三五年十月,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余里的艰苦跋涉,历时一年的风风雨雨,冲破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封锁,终于胜利到达陕北。
回顾漫漫征程,展望红色前景,毛泽东主席欣然挥毫《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眠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是胜利的人们的欢呼,是自豪者的歌唱!长征,伟大的长征,举世瞩目的长征,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创造的英雄壮举,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以世界所罕见的艰难困苦,铸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象征。
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既要回顾昨天的历史,更要展望明天的蓝图。
我们要让长征精神代代相传。
回顾昨天,我们为中国工农红军而骄傲:368个日日夜夜,种种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自然界的凄风苦雨无时不在折磨着红军战士,地方军阀、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无时不在考验着红军战士的坚强斗志。
然而,伟大的红军战士胜利了!瞧!那冰冷的空荡荡的十三根铁索,他们“飞”过去了;瞧!那高耸入云的大雪山,他们翻过去了;瞧!那杳无人烟的草地,他们?f过去了。
翻越了18座崇山峻岭,渡过了24条湍急的河流,穿越了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大大小小的城市,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部队的包围,挺进和顺利通过了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
长征手抄报内容资料_关于长征的手抄报内容大全关于长征的手抄报的图片参考一、长征诗词1、《清平乐·六盘山》毛泽东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2、《过草地》张爱萍绿原无垠漫风烟,蓬高没膝步泥潭。
野菜水煮果腹暖,干草火烧驱夜寒。
随意坐地堪露宿,卧看行云逐浪翻。
帐月席茵刀枪枕,谈笑低吟道明天。
二、长征精神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纵横11个省,长驱二万五千里,排除万难,胜利到达陕北。
光阴荏苒,一晃80年过去了。
80年前的长征,红军表现的英勇是史无前例的。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副无比壮丽的历史画卷,是人类军事史上一个空前的奇迹,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壮举。
是一部气吞山河的英雄史诗。
茫茫长征路,途中艰辛谁能体会寒风刺骨,风如刀一般割在脸上。
在冰天雪地中,一支长长的队伍,宛如一条巨龙在云雾中蜿蜒盘旋,慢慢地蠕动……夜,伸手不见五指。
草地上坑坑洼洼,沼泽连片,没有道路,没有人烟,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葬身泥潭。
坚强的红军战士硬是咬牙挺过来了,他们以惊人的速度,在7天内走过了600多里的黑草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的《长征》读起来总是那么令人振奋,使人倍受鼓舞。
是呀,敌人的围剿算得了什么湍急的金沙江,奔腾咆哮的大渡河算得了什么只剩几根铁索,令人毛骨悚然的泸定桥又能算得了什么那高耸入云的大雪山和杳无人烟的黑草地,这些被人们视为可望而不可及的“天险”,不是都被我们这些坚强的红军战士征服了吗虽然曾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战士现在已经所剩无几,但红军前辈们留给我们的丰硕的精神财富是永存的。
他们在那种艰难困苦中对革命理想和对革命事业锲而不舍的追求和无比忠诚。
英勇顽强,勇于拼搏,不怕牺牲的英勇气概;憧憬未来,充满乐观主义精神。
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崇高品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及至今不忘的历史使命。
关于长征的⼿抄报资料长征胜利⼿抄报内容 红军长征的胜利,具有伟⼤的历史意义:长征是在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和反对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在遵义会议确⽴以⽑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下取得胜利的。
店铺⼩编为⼤家带来了关于长征的⼿抄报资料,希望对您有帮助。
关于长征的⼿抄报资料 红军长征会师的战略意义 长征是宣⾔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是⽑泽东对长征意义最有代表性的论述。
各路红军在长征途中有多次会师,主要的有:1934年10⽉,红军第⼆、第六军团在⽊黄会师;1935年6⽉,红军第⼀、第四⽅⾯军在懋功会师;1935年9⽉,红军第⼆⼗五军与陕北红军永坪镇会师,并合编为红军第⼗五军团;1935年10⽉,红军第⼀⽅⾯军与第⼗五军团在陕北会师,第⼗五军团编⼊红⼀⽅⾯军建制;1936年7⽉,红军第⼆、第四⽅⾯军在⽢孜会师;1936年10⽉,红军第⼀、第⼆、第四⽅⾯军在会宁、将台堡会师。
每⼀次会师都伴随着作战的胜利,没有沿途作战的胜利,就不可能有会师的出现。
所以会师本⾝就象征着胜利。
在红军长征途中,经历了很多次英勇浴⾎的奋战,如红⼆⼗五军的袁家沟战役,毙敌300余⼈,俘敌1400余⼈,缴枪1000余⽀等,中央红军的四渡⾚⽔,抢渡⼤渡河等,其中遵义之战,击溃和歼灭敌⼈两个师⼜8个团,俘敌约3000⼈;红四⽅⾯军的包座战役歼敌5000⼈,打开了向⽢南进军的门等;红⼆、红六军团的龙家寨战役毙敌1000余⼈,俘敌2000余⼈,缴枪2200余⽀,等等。
红军在这些战⽃中,⼏乎都是以少胜多,以英勇的作战和灵活的战术取得惊⼈的胜利,然后才实现了会师。
长征会师,是各地红军从分散的各个根据地出发,边⾛、边打、边做群众⼯作,为着共同的⽬标,向着⼀个⽅向,像很多⽀流流⼊江河那样汇合在⼀起。
这样的会师,是战略⼒量的聚合和集中。
战略的奥妙在于集中,集中了战略⼒量就有实施战略作战的主动权。
贺龙与任弼时深明这⼀道理,他们所率领的红⼆、红六军团于1934年10⽉24⽇会师,25⽇即向中央⾰命军事委员会建议“两个军团集中⾏动”,但是当时中央⾰命军事委员会却不同意,并说是“绝对错误的”。
红军⻓征⼿抄报内容红军⻓征⼿抄报资料 红军⻓征的胜利,具有伟⼤的历史意义:⻓征是在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和反对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在遵义会议确⽴以⽑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下取得胜利的。
店铺⼩编为⼤家带来了红军⻓征⼿抄报内容,希望对您有帮助。
红军⻓征⼿抄报内容 ⻓征的意义 红军⻓征的胜利,具有伟⼤的历史意义:⻓征是在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和反对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在遵义会议确⽴以⽑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下取得胜利的。
它充分表现了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卓绝的⽃争精神。
这种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她所领导的红军发展壮⼤的巨⼤精神⼒量,并给了全国⼈⺠以巨⼤的影响。
中国⼯农红军的三⼤主⼒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先后在⼀年左右的时间内进⾏了战略⼤转移。
⻓征胜利地跨越了12个省、总⾏程达2.5万⾥以上。
虽然失去了南⽅原有的根据地,损失了很⼤⼀部分⼒量,但是保存和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干,沿途播下了⾰命的种⼦。
正当抗⽇战争的烽⽕即将在全国熊熊燃烧起来的时候,这三⽀主⼒红军为担负起中国⾰命的新任务和抗击⽇本侵略者的神圣职责⽽在⻄北会师,这⽆疑是⼀个具有伟⼤历史意义的事件。
正如⽑泽东同志所宣称的那样,“⻓征是宣⾔书,⻓征是宣传队,⻓征是播种机”,“⻓征是以我们胜利、敌⼈失败的结果⽽告结束”,它预⽰着中国⾰命新的局⾯的开始。
⻓征⽤铁的事实表明,⽤⻢列主义、⽑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农红军具有战胜任何困难的⽆⽐坚强的⽣命⼒,他们是国内外任何反动势⼒所不可战胜的. ⻓征的过程 中央红军⻓征从1934年10⽉10⽇到1936年10⽉,起点是江⻄瑞⾦和福建⻓汀,经福建、江⻄、⼲东、⼲⻄、湖南、贵州、云南、四川、⻄康、⽢肃、宁夏、陕⻄,最终到达陕⽢苏区和陕北苏区。
六军团⻓征从1934年8⽉到10⽉,起点是湘赣边界罗霄⼭脉北段,最终到达鄂⻄与红3军会师,3军恢复⼆军团番号,共同创建湘鄂川黔苏区。
七军团⻓征从1934年9⽉到11⽉,起点是中央苏区,终点是闽浙赣苏区。
长征胜利80周年手抄报内容长征胜利80周年手抄报内容传承长征精神,就是要树立忠于人民,忠于事业的理想主义精神。
下面的长征胜利80周年手抄报内容,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金秋十月是收获的季节,是赞叹的季节,也是令人回眸的季节。
在这美好的时节,中国军人迎来了一个有重要意义的日子——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为了感受当年先烈们经历的艰难与困苦,我们云岗中学初一、初二年级的全体学生在十一月初的时候参观了军事博物馆举行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 周年展览”。
从那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和图片中,我了解到了许多革命先烈的光荣的事迹,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8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将士完成了震惊世界的长征,是历史上无与伦比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自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红军长征这一伟大壮举,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骄傲,是人民军队的.光荣,是中华民族的自豪!虽然新的时期,新的社会,很多文化与理念交织、冲突,使我们的生活环境已经发生变化,但作为新世纪的新一代,在我们自我奋斗的时候,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坚定不移,必须继续的发扬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品质,我们要永远的铭记长征精神,传承长征精神,弘扬长征精神。
进入馆内,里面早已是人山人海,每一件展览品都围着不少人,我与田欣挤了半天才挤进去。
在“军民情深似海”展区,有一件珍贵的展品让所有参观者含泪而观、含泪而去。
它既不是文物,也不是史料,而是一段由一组连环画组成的故事:红军战士谢益先在过草地途中,遇到一个带着两个奄奄一息孩子的母亲,他们衣衫褴褛,饥寒交迫,谢益先把自己包袱里仅有的粮食全给了母子三人。
母子三人靠着这袋干粮终于走出了草地,当他们拿着写有“谢”字的干粮袋找到谢益先所在部队想感谢恩人的时候,才知道谢益先同志已经因为断粮而饿死在草地……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展览,让我们走近了红军感悟了长征,在这座精神宝库中找到了人生价值与民族精神。
关于长征的手抄报内容长征的手抄报内容/2016/1021/20161021042716387.jpg" width="450" alt="长征" />四渡赤水战役历时三个多月。
这次战役,红军实行高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迂回穿插于敌人数十万重兵之间,积极寻求战机,有效地歼灭敌人。
从而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粉碎了敌人妄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使中央红军在长征的危急关头,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失败走向胜利。
四渡赤水战役,是毛泽东根据情况的变化,吸取前几次战斗的教训,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为红军赢得了时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毛泽东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
而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所著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到: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
而四渡赤水又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红军长征的原因红军长征前的战略准备工作1934年10月,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拉开序幕,经过两年多的艰苦跋涉,红军长征以胜利结束告终,为革命保存了火种与有生力量,在中国革命史中占据重要位置。
而长征的发动,也有其复杂的军事、政治及经济原因,红军在长征前也做了不少准备工作,并不是仓促转移,这也最终确保了长征的顺利进行。
左倾教条主义导致红军节节失利红军之所以发动长征,直接原因还是在于军事上的失利。
蒋介石在对红军的四次围剿先后遭到失败后,又于1933年10月发动了第五次围剿,由于毛泽东失去领导权,在王明,博古,李德等人一意孤行的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下,放弃过去四次反围剿斗争的积极防御方针,将这场战争定性为国共之间的决战,采用军事冒险主义,提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导致红军节节失利,在抢先进攻后不久即遭到巨大损失。
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手抄报内容素材1933年10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动员近100万国民革命军围剿各中国共产党控制的农村根据地,并以50万兵力重点进攻中央苏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要控制地区)。
1935年2月23日,红军总政治部在《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中,第一次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为“长征”。
5月,朱德在《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盛赞“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从而第一次提出“万里长征”的概念。
随着中央红军长征里程的不断增加,“长征”的定语由“万里”逐步增大。
这就是目前找到的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概念的最早文献记录。
随着红军长征的英雄业绩广为流传,这一伟大壮举的影响不断扩大,“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就逐渐成为1934年至1936年间战略转移的专门用语。
红军长征的意义在于,长征是在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和反对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在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下取得胜利的。
它充分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这种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发展壮大的巨大精神力量,并极大地影响了全国人民。
中国工农红军的三大主力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先后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进行了战略大转移。
正如毛泽东所宣称的那样,“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红军长征的意义还在于,它预示着中国革命新的局面的开始。
长征用铁的事实表明,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具有战胜任何困难的无比坚强的生命力,是国内外任何反动势力所不可战胜的。
1、《无题》——杨成武无边风雨夜,天堑大渡横。
飞兵夺泸定。
2、《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过草地》——张爱萍绿原无垠漫风烟,蓬高没膝步泥潭。
野菜水煮果腹暖,干草火烧驱夜寒。
长征手抄报素材红军长征(1934 年 10 月—1936 年 10 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由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会合后组成)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
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在二万五千华里以上,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国民党称此为“流窜”。
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合,长征结束。
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红军长征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路线:从江西瑞金,福建长汀等地出发—突破四道封锁线—抢渡湘江—改道贵州—占领遵义城—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强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翻越六盘山—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三大主力会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在整整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在红军长征中遵义会议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遵义会议的召开时间:1935年1月内容: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政治思想。
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人指挥。
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背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主要原因是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的错误。
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 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 年 9 月 15 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 1935 年 5 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在我眼里,红军能完成“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的长征,每一位红军将士都是英雄好汉。
要是没有长征,就不能保存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就不会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胜利,不会有新中国,更不会有现在改革开放的成就。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和挫折。
每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总会想起红军长征坚强不屈、舍己为人、严于律己、知难而进的精神。
这种精神使我克服重重困难,并会使我受益非浅。
只要我们有这种长征精神,无论什么困难也会被我们克服。
这种精神将会永远激励我前进。
草毯泥毡扎营盘 一九三五年八月中旬,红军踏上了草地。
极目远望,茫茫荒原,缈无人烟。
千年的腐草败叶浸在污黑的泥浆中,在脚下发出“噗唧”“噗唧”的响声,为红军前进的歌声伴奏着战斗的乐章。
万年的荒原,第一次有了生气活力。
就在这草毯泥毡上,红军用草根皮带充饥,蓑衣麻片御寒,一边畅谈着幸福的明天,一边在泥泞的草地中进军。
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
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
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
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七百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长征主题手抄报内容
伟大的红军长征,翻开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根本原理同中国革命详细实践相结合的新篇章。
长征途中,以毛主席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根本原理同中国革命详细实践相结合,正确解决了关乎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三个全局性问题,即引领红军向哪里去的战略方向问题,使党和红军摆脱被动场面的军事指挥问题,完毕“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问题,从思想上确保了红军长征胜利。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根本原理同中国革命详细实践结合起来,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实行符合实际的战略策略,这一我们党在血的教训和生死存亡考验中认识并确立起来的思想路线及其取得的重大思想成果,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知道你肩负着救死扶伤的使命,我知道你渴望每一天都能轻松快乐。
我们要保重身体,辞别疾病,拥有安康,才会看到护士灿烂的笑脸!
无数次的转身,我从您的目光里读懂了母爱的含义,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请让儿女借助一条短信,为您献上节日里最真挚的祝福:母亲节快乐!出guo为大家带来了关于母亲节的手抄报,欢送阅读。
无论你走到哪里,她都在牵挂。
无论海角还是天涯,她总想与你说说话。
只为了抚养我们长大,青丝变成了白发。
母亲节,一起祝福我们的妈妈幸福安康。
开心的事儿和她聊一聊,骄傲的事儿向她耀一耀,成功的事儿向她报一报,琐碎的事儿向她唠一唠,母亲节,别忘了将她抱一抱。
青少年学生要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品德!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青少年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手抄报内容资料1933年10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动员近100万国民革命军围剿各中国共产党控制的农村根据地,并以50万兵力重点进攻中央苏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要控制地区)。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高举革命旗帜,逐步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全国许多地方建立了红军和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蓬勃发展。
从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及其他革命根据地接连发动大规模军事“围剿”,企图消灭革命力量。
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开展了英勇的反“围剿”斗争。
1931年9月起,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并步步进逼,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向全国发出武装反抗日本侵略的号召,并表示愿意同其他武装部队“共同对日作战”。
但国民党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本侵略者的进攻一再妥协退让,同时却调动大批军队,继续对红军和各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军事“围剿”。
继中央红军之后,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奉命从鄂豫皖转移,以建立新的根据地。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为了向四川、甘肃边界发展,配合中央红军在川、黔、滇边的作战,发起强渡嘉陵江战役。
红二、红六军团(即后来的红二方面军)在粉碎敌人“围剿”后,于1935年11月主动撤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
红军长征的直接目的,是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包围,保存有生力量。
长征的战略方向和最终目标,是北上进到抗日前线,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突破封锁线路迢迢,秋风凉。
敌重重,军情忙。
红军夜渡于都河,跨过五岭抢湘江。
三十昼夜飞行军,突破四道封锁墙。
不怕流血不怕苦,前仆后继杀虎狼。
全军想念毛主席,迷雾途中盼太阳。
遵义会议放光辉苗岭秀,旭日升。
百鸟啼,报新春。
遵义会议放光辉,全党全军齐欢呼,马列路线指航程。
雄师刀坝告大捷,工农踊跃当红军。
英明领袖来掌舵,革命磅礴向前进。
四渡赤水出奇兵横断山,路难行。
2019年长征胜利80周年手抄报素材“80年前,你和战友们转战二万五千里,战胜重重艰难险阻,完成举世瞩目的伟大壮举,承载了北上抗日救国的民族大义,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长征史诗”。
下面是由应届毕业生为大家带来的关于长征胜利80周年手抄报素材,希望能够帮到您!“八一”前夕,一封热情洋溢的慰问信被上海市双拥办、市老干部局、市拥军优属基金会的工作人员送到在沪安养晚年的红军老战士手中。
80年过去,硝烟淡去,漫天血雨已散,当年金戈铁马的战士们正在安享晚年。
但漫长的时光也无法消磨他们的斗志,说起往事,他们依然精神矍铄,眼神中闪动着坚毅。
洪明贵:跟党走是我一生的信仰有些老旧的家具摆设,四壁贴着单位、友人赠送的书法字画以及旧时的照片,洪明贵的家就如同他本人一般简单朴素。
1931年,儿童团团长洪明贵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随红25军开始长征,这支队伍就是军史上著名的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
由于身体瘦弱、力气小,他被分配到卫生队成了一名小看护。
“这80年来,副军长徐海东和政委吴焕先是最让我难忘的,也是影响我一生的英雄人物。
”说话间,老人的目光仿佛穿透了历史的尘埃,回到当年金戈铁马的战场。
1934年11月16日,红25军3000多名将士在吴焕先、徐海东等的率领下从鄂豫皖苏区根据地出发,踏上长征之路。
当红25军行至陕南庾家河时,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等到排哨发现敌人部队时,已无法阻止其进攻,全军立刻投入战斗。
徐海东副军长亲临一线指挥,一颗子弹穿入他的脑中,被抬了下来。
“程子华军长的两只手都被炸烂了,鲜血淋漓。
我们在看护他的时候心疼得直掉眼泪。
”说到这里,老人显得有些激动:“看着军长、政委一个个奋不顾身地冲上前线,我更加坚定了跟党走的革命信仰。
”1936年,年仅18岁的洪明贵成为一名党员。
宋云鹤:始终惦念长眠草地的战友95岁的宋云鹤两鬓斑白,戴着一副眼镜,坚毅的面容,依稀可见当年戎马倥偬。
宋云鹤祖籍四川旺苍县,1933年1月,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地区来到他的家乡,开辟了川陕甘革命根据地,成立了苏维埃政府和赤卫队、少先队、儿童团。
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手抄报资料:吴起镇会议00人分左、中、右3路纵队北上,通过通渭地区,翻越六盘山,又经过1000多里的艰苦行军和英勇作战,从甘肃进入陕北,于1935年10月18日抵达铁边城。
党中央在这里召开了政治局常委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张闻天;*、王稼祥、博古,以及*、聂荣臻、*等。
会上,张闻天指出:关于在陕北建立苏区问题,政治局同志无一异议;*在上次榜罗镇召集的会议上作出决定,大家是同意的,应批准;至于中央整个政治决议,应在与二十五、二十六军同志商量后再发。
在这次会议上,根据当前形势和部队实际情况,提出了许多议案,如红军入陕后的作战方针主要是在西边打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还是在南边打东北军,或是向北打的问题,同西北红军会合的方向和解决战略方针的问题,整顿部队,提高战斗力、群众工作、解决物资、冬衣等问题,认为上述这些问题迫切需要中央迅速作出决定。
*在会上还指出,现在我们已到陕西,到保安尚有45天路,需要一天休息才好,这几天没有饭吃,不得不走,到前面有粮地方休息。
我们要把保安变为苏区,过去敌人对我们是追击,现在改为围剿,我们要打破这围剿,我们须在敌人围剿前做很多工作。
这次会议实际上是吴起镇会议的预备会议。
10月19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进驻陕甘革命根据地吴起镇。
随后又同十五军团胜利会师。
至此,中央红军胜利地完成了历时一年,纵横11个省,行程2.5万里的长征。
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终于找到了长征立足点,抵达最后的目的地,胜利地实现了历史性的战略转移。
10月22日,中央政治局在吴起镇召开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张闻天、博古、*、王稼祥、*、邓发、李富春、聂荣臻、*、叶剑英、凯丰、贾拓夫、彭德怀等。
会议的中心议程是,总结俄界会议后红军的行动,确定新形势下陕甘支队的行动方针。
*在会上首先报告俄界会议以来的形势与陕甘支队的任务。
主要内容是:1.宣布中央红军已完结一年长途行军,提出党的新任务是保卫与扩大陕北苏区,以领导全国革命。
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手抄报内容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手抄报内容长征的伟大胜利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领导中国革命后所取得的重大胜利。
长征胜利大大提高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水平。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组织建设、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能力等各方面建设都取得了显著进步。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手抄报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手抄报篇一: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诗歌红军“二万五”长征,长征精神举世称。
乌江赤水强泅渡,草地雪山艰步行。
前堵后追被粉粹,风餐露宿显峥嵘。
撼地震天英雄汉,唯独有我子弟兵!千秋绝唱忆长征,鬼泣神惊耀汗青。
星火燎原生死劫,恒言醒世焰飙腾。
一线曙光划长夜,为得明霞贯宏程。
八十年轮沧桑变,迎来神州更妍明。
英雄红军不惧难,战略转移万重山。
天兵神将破敌阵,迂回伏击战凶顽。
人民拥戴共产党,迎来全国得解放。
英雄史诗传千古,丰碑永矗耀人间。
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手抄报篇二:丰碑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飞雪前进。
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像狼似的嗥叫着,要征服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的马,早已让给了伤号骑。
将军和战士们一道踏着冰雪行军。
他不时被寒风呛得咳嗽着。
他要率领这支队伍向前挺进,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道。
等待他们的将是十分恶劣的环境和十分残酷的战斗,可能三天两头吃不上饭,可能要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哦,可能太多了,这支队伍的素质怎么样呢?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将军思索着……前面的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干什么。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将军的警卫员回来告诉他:“……前面……冻死了一个人……”将军愣了愣,什么话也没说,朝那边走去。
风雪太大了。
他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点迷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
他浑身都落满了雪,可以看出镇定、自然的神情,却一时无法辨认面目,半截带卷的旱烟还夹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烟火已被风雪打熄。
长征胜利80周年手抄报素材
“80年前,你和战友们转战二万五千里,战胜重重艰难险阻,完成举世瞩目的伟大壮举,承载了北上抗日救国的民族大义,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长征史诗”。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长征胜利80周年手抄报素材,希望能够帮到您!
“八一”前夕,一封热情洋溢的慰问信被上海市双拥办、市老干部局、市拥军优属基金会的工作人员送到在沪安养晚年的红军老战士手中。
80年过去,硝烟淡去,漫天血雨已散,当年金戈铁马的战士们正在安享晚年。
但漫长的时光也无法消磨他们的斗志,说起往事,他们依然精神矍铄,眼神中闪动着坚毅。
洪明贵:跟党走是我一生的信仰
有些老旧的家具摆设,四壁贴着单位、友人赠送的书法字画以及旧时的照片,洪明贵的家就如同他本人一般简单朴素。
1931年,儿童团团长洪明贵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随红25军开始长征,这支队伍就是军史上著名的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
由于身体瘦弱、力气小,他被分配到卫生队成了一名小看护。
“这80年来,副军长徐海东和政委吴焕先是最让我难忘的,也是影响我一生的英雄人物。
”说话间,老人的目光仿佛穿透了历史的尘埃,回到当年金戈铁马的战场。
1934年11月16日,红25军3000多名将士在吴焕先、徐海东等的率领下从鄂豫皖苏区根据地出发,踏上长征之路。
当红25军行至陕南庾家河时,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等到排哨发现敌人部队时,已无法阻止其进攻,全军立刻投入战斗。
徐海东副军长亲临一线指挥,一颗子弹穿入他的脑中,被抬了下来。
“程子华军长的两只手都被炸烂了,鲜血淋漓。
我们在看护他的时候心疼得直掉眼泪。
”
说到这里,老人显得有些激动:“看着军长、政委一个个奋不顾身地冲上前线,我更加坚定了跟党走的革命信仰。
”1936年,年仅18岁的洪明贵成为一名党员。
宋云鹤:始终惦念长眠草地的战友
95岁的宋云鹤两鬓斑白,戴着一副眼镜,坚毅的面容,依稀可见当年戎马倥偬。
宋云鹤祖籍四川旺苍县,1933年1月,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地区来到他的家乡,
开辟了川陕甘革命根据地,成立了苏维埃政府和赤卫队、少先队、儿童团。
“我家祖辈都是受苦人。
”宋云鹤12岁参加儿童团,大哥参加红军后在一次战斗中牺牲。
第二年,蒋发动“围剿”,红色政权遭到破坏,宋云鹤告别父母参加红军。
“红小鬼”宋云鹤跟着部队打了许多艰苦的战役,过了两次草地。
“在最艰难的时候,大家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生存下去、要活着走出草地!”茫茫草地上根本没有吃的东西,只能找到一些灰灰菜和小蒜头充饥,一些战友终于支持不住、倒在草地上或陷进泥潭里,再也没有起来。
“重返草地时,每走不远就有一具红军战士的遗体。
那都是第一次过草地时牺牲的战士,全保持着当初的样子。
”80年过去了,宋云鹤心里始终惦记着那些长眠于草地的战友们。
“历史不能忘,革命传统不能丢。
”见到年轻人,宋云鹤仍会嘱托年轻一代要把国家建设好,不负当年牺牲在革命征途中的红军烈士。
苏力:参加长征那年,她才7岁
苏力是上海健在的老红军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在她饱经风霜的脸上,仍能看出额头上有道疤,那是童年在地主家当丫头时被刀砍的。
苏力1927年1月生于四川省青川县一户贫农家庭,父亲早逝,母亲将她卖给地主家,因年纪太小常出差错,苏力常被打得皮开肉绽。
7岁那年,苏力家乡来了红军,地主躲进了山里。
“我也不懂什么革命道理,心想参加红军总比待在地主家强,至少有口饭吃。
就横下一条心,投奔了红军。
”苏力找到红军被服厂,却因为年纪太小被拒。
几次软磨硬泡才被留下。
“参军之后,再没有了地主婆那凶神恶煞的目光和毒打,大家都把我当作自己家小妹妹。
”
1935年初,苏力跟着部队开始长征。
她至今记得,当时每个战士只有一袋青稞、一袋炒面,年长些的红军帮她背袋子。
过草地前,战友们顾虑她太小走不动,想让她回家。
苏力急哭了,“我回去要被打死的。
”苏力的倔劲感动了战友,让她留了下来。
苏力心里最担心的就是掉队。
因为一掉队,就会饿死。
“有一次我走得没了力气,差点就掉队了,是一个大哥哥背着我赶上了队伍。
”
过了草地,苏力和部队来到了阿坝,休整了一个月,部队开始爬雪山。
雪山天气非常恶劣,不是刮大风,就是下雹子。
“粮食很少,有人挖野草野菜,有人拿皮
带烧糊了再放水里煮,再一人倒一点点青稞在锅里,搅一搅,一人一碗。
”“有些战友自己饿了,舍不得吃干粮,让给那些身体虚弱的人吃,可是自己却在睡梦中去世了。
”
到延安后,苏力跟着西北战区的服务团去前方抗战。
她学过护士,也做过公安干警,1949年随四野南下井冈山地区,1960年,又随丈夫到了上海。
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长征精神”始终鼓舞着苏力,“那样的困境都熬过来了,其他的都不在话下。
”
胡守富:贺老总烟斗敲头的红小鬼
1931年8月,贺龙率领红3军来到湖北省沔阳县,13岁的洪湖赤卫队儿童团团员胡守富报名参军。
“第一次部队说我年龄小,不收,给了几块钱让我回家。
”胡守富感到委屈。
后来,他听说一个年龄比他还小的人参加了红军,于是又跑到部队去。
“这次惊动了贺老总,他亲自批准我参军。
”一年后,表现出色的胡守富被选为红3军警卫营通信员,不久又担任通信班长、排长,几乎天天与贺龙、关向应等军部领导在一起。
“贺老总一高兴,就用烟斗敲我的头。
”胡守富比划了一下敲脑袋的动作,显得非常开心。
中央红军长征后,蒋调集30万兵力,围攻湘鄂川黔苏区。
胡守富所在的2军团6师在溆浦城与反动派军遭遇。
战斗中,一颗子弹打穿了他的左大腿。
胡守富说:“有人打算把我寄放在老乡家中。
贺老总说,这个小鬼不能留下,要抬走。
”
在之后的转战中,胡守富大部分时间都躺在担架上。
“有一位抬我的战士牺牲了,我还不知道他的名字。
”年近百岁的老人有些哽咽。
过草地时,6师担任后卫。
“牛皮斗篷,皮带,前面部队啃光的牛羊骨头、野菜,凡是能吃的东西全部吃光了。
随我们师行军的军团政委关向应都饿晕了。
”胡守富回忆,为了给关向应补充营养,贺龙不知从哪里钓到几条小鱼,“他把鱼做成汤,让警卫班送了过来,自己却一口都舍不得吃,嚼了3天的牛皮。
”
赵戈:不能穿了皮鞋,忘了草鞋
1934年至1936年,正当红军主力在长征时,留在城市和部分根据地的战士们仍在不屈不挠地斗争。
赵戈就是其中一位。
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时,年仅15岁的赵戈在上海救国会的安排下,组织了约一百多人参与游行。
“救国会领导人是‘七君子’之一的沙千里,而我是救国会的一个小组长。
”赵戈清楚记得,游行的高潮发生在12月24日。
“那天早上9点,我们在大陆商场门口集合,朝南京路前进。
我父亲负责帮我们运传单,10点的钟声敲响后一起从楼上撒下,南京路顿时飞扬着雪花般的传单。
此时,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游行队伍开始聚拢,一起高唱《义勇军进行曲》。
这时候,英租界的巡捕也来了。
”赵戈带着一二十名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冲在队伍的最前排,每人手里拿着一根旗杆,旗杆对着巡捕,为游行队伍冲开一条道路。
队伍的目的地是当时的北站,上海学生代表团将从那里出发赴南京请愿。
“到中午的时候,听说交大的学生自己开动了火车,游行队伍也随之解散。
”1936年,赵戈和二十余名同学一起,离开上海奔赴延安。
他先后担任过八路军120师教导团宣传干事、战斗剧社编辑干事以及晋绥军区战斗报随军记者。
离休后,赵戈在关心下一代上投入了大量精力。
尽管年事已高,但凡是请他外出作报告,无论路途远近,他总是风雨无阻。
多年来,他先后到市委党校、复旦、交大、华师大、建青中学等学校和地方机关、工厂、部队200多个单位作报告400多场,听众近30万。
赵戈的家中,最宝贵的是一双破草鞋。
“我原来不会打草鞋,一位参加过长征的老战士把自己的草鞋给了我,又教我如何打草鞋。
”赵戈说,一位和他差不多同龄的队长,过草地时连草鞋都没有,脚裂了口子就拿针缝上。
“我留着它来提醒自己,共产党员不能忘本,穿上皮鞋,不能忘了草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