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未来襄阳的发展趋势
未来襄阳的发展趋势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投资吸引力的增强:襄阳将致力于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优化产业结构,拓展投资领域,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投资者。
同时,加大对企业创新、成长的支持力度,加强与周边省市的产业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2. 文化旅游的提升:襄阳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如襄阳城、昭明文化、荆轲墓等,未来将继续加大对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扶持力度,推进文化旅游产品创新,全面提升襄阳文化旅游的品质和影响力。
3. 环境治理的加强:襄阳致力于打造美丽宜居城市,推进城市环境治理,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提升。
加大对污染物排放的治理力度,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城市品质和居民幸福感。
4. 高端制造业的发展:襄阳将以高端制造业为主导,借助区位优势,加大对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推动襄阳实现更高水平的经济发展。
5. 人才引进和培养:为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襄阳将加大对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
在加强教育培训方面尤为重要,将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提高教育质
量,培养高素质、匹配企业专业需求的人才。
同时推进人才政策和人才服务的创新,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到襄阳发展。
襄阳文旅产业发展趋势襄阳文旅产业发展趋势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旅游业作为世界上增长最快、变化最大的行业之一,对于经济增长、就业创造和社会文化交流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襄阳作为湖北省文化中心城市之一,也不断加大文旅产业的发展力度。
本文将从襄阳文旅产业的现状出发,探讨襄阳文旅产业的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襄阳文旅产业现状襄阳地处华中地区,具备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襄阳古城、襄阳文化遗址等,这些资源为襄阳的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目前,襄阳的文旅产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旅游业成为襄阳市支柱产业之一。
1.丰富的旅游资源:襄阳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历史古迹、风景名胜、民俗文化等。
襄阳古城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是游客们心目中的旅游胜地。
此外,襄阳还有华夏大道、三国游等旅游线路,各具特色。
2.深厚的文化底蕴:襄阳作为湖北省文化中心城市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襄阳文化遗址是襄阳文化的代表,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和学习。
襄阳的戏曲、民歌、方言等民俗文化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3.文旅产业发展初具规模:襄阳市将旅游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加大对文旅产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
目前,襄阳已经建设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旅游景区和旅游企业,如襄阳古城景区、世界博览城等。
文旅企业也开始崭露头角,如企业XX成为襄阳文旅产业的领军企业。
三、襄阳文旅产业发展趋势1.精细化产品开发:随着消费者对旅游产品的需求不断提升,襄阳的文旅产业也需要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
未来,襄阳需要精细化地开发旅游产品,根据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打造特色的旅游线路和项目。
比如,襄阳可以发展古城文化体验游、传统戏曲演出等项目,吸引更多游客到襄阳旅游。
2.数字化营销和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趋势。
襄阳经济发展背景资料一、襄阳经济发展指标2010年襄阳市GDP达1538亿元,较上年增长16.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300亿元,较上年增长54%;地方财政总收入141亿元,较上年增长48.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1亿元,较上年增长37.8%。
在全国城市GDP排名中,襄阳市排第75位,较2009年上升3位;在省内GDP排第三位,仅落后宜昌市9亿元。
襄阳市工业总产值、财政总收入、农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居湖北省第二位。
2011年前三季度,襄阳市实现GDP1422亿元,同比增长16.2%,高于去年同期0.6个百分点,增幅位居全省第一;工业实现增加值665亿元,同比增长27.8%,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39亿元,同比增长47.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6亿元,同比增长49.6%。
襄阳市计划到“十二五”末,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0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6500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35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50亿元,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力争达到15%以上,成为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
二、建设“四个襄阳”简介《中共襄阳市委、襄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四个襄阳”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跨越式发展的意见》: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坚定不移推进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建设,努力使襄阳成为全省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支撑点,走在全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前列。
建设“四个襄阳”是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内在要求,要以“产业襄阳”为核心,加快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与省域副中心城市地位相适应的产业规模、产业功能、产业带动力和产业竞争力。
以“都市襄阳”为载体,按照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标准,推进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构建空间结构科学、功能分区合理、人文特色鲜明的主城区布局,构筑中心城市、中等城市、特色镇、农村新型社区“四位一体”的大都市城镇体系,形成与省域副中心城市地位相适应、较为完善的城市功能体系。
襄阳市社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襄阳市作为湖北省的一个重要城市,其社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襄阳市的社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襄阳市位于中国中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湖北省的重要交通枢纽。
近年来,襄阳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首先,襄阳市的经济实力持续增长。
市内拥有多个重点工业园区,包括汽车制造、机械制造、新材料等领域。
这些产业的蓬勃发展,为襄阳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其次,襄阳市的城市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市内拥有多个高档住宅区、商业中心和文化设施,不仅提高了城市的品质,也提升了市民的生活水平。
此外,襄阳市的教育和医疗事业也得到了大力发展,为市民提供了更加完善的服务。
然而,襄阳市的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城市化进程带来的问题尚待解决。
随着人口流入和城市扩张,襄阳市面临着土地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
其次,经济结构尚未得到有效调整。
襄阳市的经济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缺乏高科技和创新产业的支撑,这也限制了其经济发展的潜力。
另外,襄阳市的社会保障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在老龄化问题和医疗保障方面。
展望未来,襄阳市的发展趋势仍然积极向好。
首先,大力推进城市更新和土地开发,以解决城市化进程带来的问题。
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城市。
其次,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和引进,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襄阳市应该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例如人工智能、新能源等,与时俱进地适应新的经济发展趋势。
此外,襄阳市还应该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投入,提高社会服务水平,满足市民多层次的需求。
在未来,襄阳市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襄阳市所在的湖北省,拥有丰富的资源和较好的基础设施,通过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利共赢。
此外,襄阳市还应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投资,实现更大范围的社会发展。
襄阳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推动跨越式发展,全市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综合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初步核算,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38.3亿元,比上年增长16.2%。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34.7亿元,同比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798.2亿元,同比增长20.9%;第三产业增加值505.4亿元,同比增长14.6%。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6.7:47.9:35.4调整为15.2:51.9:32.9。
图12005-2010年襄阳市地区生产总值单位亿元图22010年襄阳市地区生产总值构成单位%县域经济增势强劲。
2010年,全市7个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17.2%、38.1%、59.3%、48.7%,分别高于全市平均增幅1.0、11.8、14.5、10.9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涨幅扩大。
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2.1%,零售物价格累计上涨2.8%。
分类别看,八大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五升三降”,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居住类价格同比分别上升4.7%、0.5%、3.8%、0.1%和1.8%;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交通通讯类分别下降0.2%、0.6%和0.3%。
工业品出厂价格累计上涨 2.6%;作为中间环节的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累计上涨4.9%。
图32005-2010年襄阳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单位%二、农业主要农作物喜获丰收。
2010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667.72千公顷,比上年增加22.2千公顷,粮食总产量459.43万吨,比上年增产26.18万吨,同比增长6.0%,粮食生产实现连续七年增收;棉花总产量4.34万吨,同比下降4.5%;油料总产量32.13万吨,同比下降1.7%;蔬菜总产量278.47万吨,同比下降2.5%。
襄阳是几线城市2020襄阳作为湖北省的一个重要城市,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然而,关于襄阳是否为一线城市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
本文将通过对襄阳的经济、人口、基础设施和城市发展等方面的综合分析,探讨襄阳是否可以被划分为一线城市。
首先,我们可以从襄阳的经济实力来评估其城市等级。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襄阳在2019年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4509亿元,位居湖北省第二位。
这一数据显示了襄阳在经济方面的较高实力,但与一线城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线城市通常具有较大的经济规模和较高的产业发展水平,而襄阳的经济规模相对较小,产业结构也相对单一,以制造业和农业为主导。
其次,我们可以观察襄阳的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
根据襄阳市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19年底,襄阳市常住人口达到了653.1万人。
尽管襄阳市的人口规模较大,但与一线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线城市通常拥有数千万的常住人口,而且人口结构也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
襄阳市的人口主要以农业人口为主,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
除了经济和人口方面,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也是判断城市等级的重要指标。
襄阳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行了大量投资,包括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襄阳还拥有一些一流的医疗机构和教育资源,为市民提供优质的医疗和教育服务。
然而,与一线城市相比,襄阳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上仍然有一些差距。
一线城市通常拥有更为完善和先进的基础设施,并且提供更为全面和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最后,我们可以从襄阳的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规划来评估其城市等级。
襄阳在过去几年内进行了城市更新和改造,加强了城市的功能和形象。
然而,与一线城市相比,襄阳的城市发展还相对滞后。
一线城市通常具有更为完善的城市规划和更高水平的城市管理,致力于打造国际化和功能多元化的城市环境。
襄阳在城市发展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综上所述,襄阳在经济、人口、基础设施和城市发展等方面尚不具备一线城市的特征。
一、襄阳简介襄阳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中游。
现辖枣阳、宜城、老河口3个县级市,南漳、保康、谷城3个县,襄城、樊城、襄州3个城区,有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1个省级鱼梁洲经济开发区。
全市版图面积1.97万平方公里,人口580万。
其中,市区建成区面积100平方公里,人口120万。
2003年9月,被湖北省确定为省域副中心城市。
襄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2800多年建城史。
公元前827年,周宣王封仲山甫(樊穆仲)于此,樊城由此而得名;襄阳因处襄水(今南渠)之阳而得名。
襄阳历史上历代为州、郡、府、道、路治所,“汉晋以来,代为重镇”,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自古以来就是区域性经济中心和物资集散地。
明清时期,襄阳的商业辐射到黄河上下、长江南北,建有20多个全国各个地区的商业会馆。
襄阳历史上孕育和生活过众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杰出人物,如春秋时期吴国相国伍子胥,战国时期大文学家宋玉,三国时期大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东晋史学家习凿齿,唐诗名流杜甫、孟浩然、皮日休、张继,唐代名相张柬之,宋代大书画家米芾等;演绎过卞和献玉、三顾茅庐、马跃檀溪、水淹七军等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故事。
现存有古隆中、襄阳城、习家池、米公祠等名胜古迹700余处。
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穿城而过,境内流长195公里。
襄阳是农业大市,农业基础较好,先后被确定为全国20个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十大夏粮主产区之一、三大芝麻产区之一、全国商品肉牛生产基地、秦巴山高香茶种植基地。
初步形成了以粮食、油料、茶叶、棉花、水果、畜牧、蔬菜、林特为主的8大主导产业,板块农业面积900多万亩。
到2009年底,全市农业总产值366亿元,同比增长17.3%,农业增加值200.21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6.67%。
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460亿元,成为仅次于汽车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农业加工大市初具规模。
2024年襄樊房地产市场环境分析1. 市场概况襄樊作为湖北省的重点城市之一,其房地产市场在近年来蓬勃发展。
本文将对襄樊房地产市场环境进行分析,为投资者提供决策参考。
2. 经济背景襄樊市拥有发达的工业和农业产业,同时也是湖北省的交通枢纽之一,地理位置优越。
近年来,随着襄樊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需求逐渐增加。
3. 政策环境政府在规划和管理房地产市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襄樊市政府近年来实施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开发商投资建设,同时也加大了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力度。
这些政策为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4. 房屋供需状况襄樊市的房地产市场供需状况相对平衡。
近年来,随着人口流入的增加,购房需求相对较高,而开发商加大了对商品房的开发。
因此,襄樊市的房屋供需状况相对稳定。
5. 房价走势襄樊市的房价总体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
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以及经济的发展,房价逐渐上涨。
不过,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调控措施,使得房价增长的幅度得到一定的控制,保持市场的稳定。
6. 开发商竞争情况襄樊市的房地产市场竞争激烈,有多家知名开发商在这里投资并开发房地产项目。
这些开发商在项目品质、价格以及营销策略等方面展开竞争,为市场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推动力。
7. 土地供应情况襄樊市的土地供应相对充足,政府积极出让土地用于房地产开发。
土地供应的充足性为开发商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也保证了市场的良性发展。
8. 市场风险襄樊房地产市场也存在一些风险。
首先,政策调控的风险是最大的风险之一。
政府在房地产市场调控方面的举措可能会对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其次,市场需求的变化也是一个风险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变化,购房需求可能会发生较大的波动,从而影响房地产市场的供求状况。
9. 投资建议对于投资者来说,襄樊市的房地产市场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和稳定性。
投资者可以关注政府的政策调控和市场需求变化,以及开发商的竞争状况。
同时,要注意市场风险,做好风险管理工作,合理配置资金,并根据自身投资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做出决策。
襄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襄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襄阳市人民政府(原襄樊市政府)•【公布日期】2021.04.25•【字号】襄政发〔2021〕5号•【施行日期】2021.04.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综合规定正文襄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襄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襄政发〔2021〕5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直有关部门:《襄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市十七届人大六次会议批准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2021年4月25日襄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襄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襄阳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意图,明确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是指导襄阳未来五年乃至十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是襄阳加快“一极两中心”建设、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新征程、加快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开启“一极两中心”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第一章发展基础“十三五”时期是襄阳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全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转型升级,务实拼搏、真抓实干,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扎实推进“一极两中心”高质量发展,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提升。
发展质效明显提高,全市经济总量在省内由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跻身全国城市49强,在汉江流域城市居于首位;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由2015年的62.1%提升到2020年的77.7%。
一、综述经济是一个地区发展的核心,经济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关系到地方政府的政绩和社会稳定。
湖北省作为中部地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2024年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
在该年度的县域经济发展考核评价中,湖北省各县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二、经济发展指标1.GDP总量:湖北省各县的GDP总量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增长趋势。
其中,武汉市、襄阳市和孝感市的GDP总量在全省市县中位居前列,表现出较强的经济实力。
2.增长率:湖北省各县的经济增长率整体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其中,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荆州市和黄冈市的经济增长率在全省市县中最高,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3.工业产值:湖北省各县的工业产值在2024年均有所增长,其中,宜昌市、黄石市和十堰市的工业产值居于全省市县前列,表现出较强的工业基础和发展潜力。
4.居民收入:湖北省各县居民收入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增长趋势,其中,武汉市、宜昌市和荆州市的居民收入在全省市县中相对较高,反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较高。
三、经济发展特点1.产业结构调整:在2024年,湖北省各县开始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淘汰和更新力度,加快推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尤其是在武汉市等地,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表现出较大的潜力。
2.农业发展:在经济发展中,湖北省各县还注重农业的发展,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进程。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的生产水平和收入水平。
3.基础设施建设:湖北省各县在经济发展中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交通、通信、水利等领域的建设。
尤其是在长江经济带沿线的县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显著。
四、存在问题与建议1.区域发展不平衡:湖北省各县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市中心城市和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要快于其他县市。
建议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环境污染问题:湖北省的经济发展也面临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
在经济发展中要加强对环保的重视,加强环境治理,实施绿色发展战略。
3.农村发展问题:湖北省农村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013年全市综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14.0亿元(现价),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4%。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86.5亿元,同比增长4.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611.4亿元,同比增长13.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16.1亿元,同比增长10.7%。
三次产业结构为13.7:57.3:29.0。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9%,涨幅较上年上涨0.1个百分点;零售物价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2%,涨幅较上年回落1.0个百分点。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涨幅较上年回落1.8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涨幅较上年回落0.6个百分点。
农业:全市粮食种植面积756.8千公顷,比上年增加5.5千公顷;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全年粮食产量502.8万吨(100.56亿斤),比上年增长0.3%;棉花产量4.2万吨,增长1.0%;油料产量25.0万吨,下降1.0%;蔬菜产量312.8万吨,增长4.5%;茶叶、水果产量分别达到1.1万吨和121.3万吨,分别增长4.5%和4.0%。
全市生猪出栏626.1万头,比上年增长3.9%;羊出栏161.6万只,增长5.3%;牛出栏66.6万头,增长6.0%;家禽出笼9013.6万只,增长5.1%;水产品产量18.9万吨,同比增长1.0%。
工业: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372.7亿元,同比增长13.8%(可比价)。
其中:轻工业实现增加值542.2亿元,同比增长12.4%;重工业实现增加值830.5亿元,同比增长14.7%。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达到1529家,比上年的1269家净增260家。
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926家,过十亿元的企业75家,过五十亿元的企业7家,过百亿元的企业3家。
汽车产业实现产值1512.6亿元,同比增长13.4%;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1638.6亿元,同比增长15.4%;装备制造、医药化工、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分别实现产值709.8亿元、500.6亿元、339.7亿元、162.9亿元和24.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0%、32.0%、25.4%、10.4%和54.5%。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白酒产量11.3万千升,同比增长26.0%;纱产量63.4万吨,同比增长16.1%;布产量20.8亿米,同比增长7.6%;服装产量16083.3万件,同比增长1.9%;化肥产量37.4万吨,同比下降9.1%;水泥产量1047.7万吨,同比增长15.5%;汽车产量14.0万辆,同比下降13.9%;发电量131.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7%。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199.9亿元,同比增长21.8%。
实现利税313.6亿元,同比增长40.2%,其中利润总额212.5亿元,同比增长48.4%。
全市全社会用电量123.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2%,其中,工业用电量84.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6%。
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40.9亿元,同比增长13.3%。
固定资产投资: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86.6亿元,同比增长30.4%,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998.6亿元,同比增长29.9%。
全市在建施工项目2008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338个。
全市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301.9亿元,同比增长62.2%。
房屋施工面积205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4.6%,商品房销售面积66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3.2%。
其中,住宅销售面积586.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0.6%;商品房销售额263.0亿元,同比增长47.3%。
对外贸易: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161976万美元,同比增长28.8%。
其中,外贸出口总额143429万美元,同比增长34.6%;进口总额18547万美元,同比下降3.7%。
全市新批外资企业24家,同比下降7.7%;实际外商直接投资53746万美元,同比增长27.6%。
交通、邮电和旅游业:全市公路里程26247.3公里,其中,等级公路通车里程
24714.0公里。
全年完成县乡公路改建123.4公里、通村公路694公里,基本实现村村通。
全市公路货物周转量221.9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7.9%;公路旅客周转量89.9亿人公里,同比增长16.1%。
襄阳机场通达能力明显增强,现已开通13条航线,全年累计完成运输起降8724架次,同比增长41%;旅客吞吐量突破60万人次,达60.1万人次,同比增长50%;货邮吞吐量2151.5吨,同比增长110%。
全市邮政业务总量3.4亿元,年末全市移动电话用户413.8万户,固定电话用户74.8万户,年末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62.0万户。
全年旅游总人数2829.1万人次,同比增长20.2%。
其中,入境旅游人数4.9万人次,同比增长0.8%;国内旅游人数2824.2万人次,同比增长20.2%。
旅游总收入180.9亿元,同比增长20.0%,其中,入境旅游收入2986.1万美元,同比增长1.3%;国内旅游收入179.0亿元,同比增长20.3%。
财政金融: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304.1亿元,同比增长21.1%。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91.5亿元,同比增长37.0%。
其中,税收收入141.4亿元,同比增长32.0%,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3.8%。
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182.0亿元,比年初增加366.8亿元,其中,个人存款余额1332.6亿元,比年初增加217.0亿元。
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244.8亿元,比年初增加245.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636.6亿元,比年初增加140.6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595.8亿元,比年初增加99.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