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问题研究: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
- 格式:ppt
- 大小:4.90 MB
- 文档页数:41
问题研究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三江平原的自然特点,通过三江平原的地理位置来进行分析。
2.“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了解三江平原的地理位置,分析三江平原的自然特征,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分析为什么要停止开发“北大荒”。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三江平原自然特点的分析及其历史的演变过程:北大荒——北大仓——北大荒的转变过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保护观念。
教学重点1.三江平原的自然特点。
2.“北大荒”成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
3.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
教学难点1.“北大荒”成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
2.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三江平原开发前的录像片或展示三江平原的景观图片、地图等。
请大家在地图上找一找三江平原的位置,找出三江平原中的“三江”是哪三江?这里的人口密度状况,并分析开发前后状况比较。
推进新课师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是由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冲积而成的低平原,面积10.89万平方千米,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
板书:一、三江平原的自然特点【知识拓展】阅读三江平原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类型材料,形成一个完整认识三江平原的思路。
区内由北东走向的完达山脉将平原分为两部分。
完达山以北的三江平原是一个大面积沉降区,盆地内堆积千米以上的沉积地层。
我们驱车行进至三江平原时,看到在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中,耸立着一些小山丘,犹如云海中的孤岛。
这里的河流多无明显的河槽,发源于山区的几条河流进入平原后漫散在平原中,形成无尾河。
这些现象说明全新世以来许多地方沉降运动仍在继续进行。
平原西半部海拔高度为60~80米,坡降较大,地表组成物质较粗,黏土、亚黏土层很薄,或是亚沙土、沙、沙砾层直接出露地面,沼泽及沼泽化土地面积小;东半部,海拔高度一般为45~60米,坡降多为1/5000~1/10000,各种洼地星罗棋布,地表覆盖有3~17米厚的亚黏土和黏土层,渗透性差,沼泽及沼泽化土地广泛分布。
问题研究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一、三江平原的形成演化与自然地理条件(一)三江平原的形成演化三江平原是在地堑断陷盆地的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属于同江内陆断陷。
新构造运动以来,以大面积继承性沉降为主,第四系厚度一般为120~200米,最厚达280米,形成大厚度的统一合水层,蕴藏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其发育顺序与阶段如下:1.第三纪以湖泊为主,河湖与沼泽并存时期整套地层以湖相的灰色粉细砂岩为主,夹河成沙砾石,并含有多层可采煤层,总厚度逾千米。
在其上玄武岩较发育,或以玄武岩丘出露平原,或以席状体伏于第四纪底部。
2.第四纪为河流旺盛堆积时期晚第三纪受喜山运动的影响,本区发生了强烈的地壳运动,伴随着火山的大规模喷发,周边山地隆起,中部平原陷落。
由于地表起伏加大,河流动能增大,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活跃,在湖泊消亡的同时,流水作用成为塑造平原的主导力量,地貌发育进入新阶段。
3.全新世河流堆积与沼泽化时期这时地壳运动渐弱,缓慢上升区与下降区交错展布。
河谷内砂砾层堆积,河间地广泛滋生沼泽,有泥炭堆积,最早年龄为13000年,黑龙江和松花江都发生重大水系变迁。
现代河床,黑龙江为砾质,松花江为砂质,挠力河为淤泥质兼细砂。
沉积作用较晚更新世减弱,始成三江平原今日面貌。
地貌总特征为三面环山,东北部有开口的盆地状。
平原内部大致分为两大部分,边缘为山前倾斜平原,包括洪积台地、冰碛台地、侵蚀—构造阶地等多种地貌类型。
海拔高度在100~200米。
因流水切割,多呈平台或岗地状,一般宽度为5~25千米;中部冲积平原,为平原的主体,低平辽阔,以阶地与河漫滩为主,平均海拔60米,黑、乌汇合的黑瞎子岛,海拔仅34米。
地面坡度1/8000~1/10000,是我国典型的冲积平原。
(二)平原自然地理条件的主要特点1.新构造运动以下沉为主,地势低平,洼地星罗棋布,地表多有黏土、亚黏土覆盖,厚度多在4~20米,利于水分汇集与停滞,为我国沼泽面积最大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