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论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4
李清照词论原文及翻译摘要:一、李清照简介二、李清照词论原文解析1.词的起源与发展2.词的审美标准3.词的创作方法4.词的鉴赏与应用三、李清照词论的实用性与启示四、总结正文:一、李清照简介李清照(1084年-约1155年),原名李蕙兰,字清照,号易安居士,北宋著名女词人。
她出生于书香门第,家族世代簪缨。
李清照的词作以其优美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被誉为“词中之冠”,并与辛弃疾并称为“南李北辛”。
二、李清照词论原文解析1.词的起源与发展李清照在《词论》中提到:“词者,诗之余也。
”她认为词起源于唐代的歌词,经过五代至宋,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
词的发展与音乐密切相关,起初是用于演唱,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学创作。
2.词的审美标准李清照认为,词的审美标准应包括音律、意境、语言和情感等方面。
她在《词论》中提到:“词贵在抒情,选调谐律,意蕴深厚,语言优美。
”此外,她还强调词的语言应该富有变化,既要有华丽之处,也要有朴素之美。
3.词的创作方法李清照在《词论》中提出了“以诗为词”的创作方法。
她认为,词的创作应借鉴诗歌的经验,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
同时,她还强调要在词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以增强词的艺术表现力。
4.词的鉴赏与应用李清照认为,词的鉴赏应从音律、意境、语言和情感等方面入手。
她提倡读者在欣赏词作时要把握整体,理解词人的创作意图,同时注意词中的细节描绘。
此外,她还指出,词不仅可以抒发个人情感,还可以寓教于乐,具有实用性。
三、李清照词论的实用性与启示李清照的词论为我们理解宋词的发展及审美特点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她提出的创作方法和鉴赏标准,对今天的诗词创作与鉴赏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同时,她强调词的实用性,启示我们在欣赏诗词的同时,要关注其现实意义和教化作用。
四、总结李清照的词论全面阐述了词的起源、发展、审美标准、创作方法和鉴赏应用等方面的观点。
她强调词的情感表达和实用性,为后世诗词创作与鉴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词论―李清照著(附译文)《词论》为李清照所著~继承了苏门论词的菁华~并提出了她自己新的词学观点~对南宋中后期江湖词派的词学理论具有深刻的影响。
词论原文: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
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
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
曰:“表弟愿与坐末。
”众皆不顾。
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
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
”众皆哂~或有怒者。
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
罗拜曰:此李八郎也。
”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糜之变日烦。
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
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
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
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
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
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
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
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
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
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
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
又晏苦无铺叙。
贺苦少重典。
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
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
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矣。
译文:古乐府歌与诗并列发展的最高峰~是盛唐时期。
唐开元、天宝年间~有一位歌者叫李八宝~唱歌妙绝天下。
词论―李清照著(附译文)《词论》为李清照所著~继承了苏门论词的菁华~并提出了她自己新的词学观点~对南宋中后期江湖词派的词学理论具有深刻的影响。
词论原文: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
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
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
曰:“表弟愿与坐末。
”众皆不顾。
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
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
”众皆哂~或有怒者。
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
罗拜曰:此李八郎也。
”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糜之变日烦。
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
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
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
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
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
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
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
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
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
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
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
又晏苦无铺叙。
贺苦少重典。
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
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
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矣。
译文:古乐府歌与诗并列发展的最高峰~是盛唐时期。
唐开元、天宝年间~有一位歌者叫李八宝~唱歌妙绝天下。
正确评价李清照的《词论》《词论》文字不长,为便于分析,兹引如下: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
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招李,使易服隐名姓,衣冠故敞,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
曰:“表弟愿与坐末。
”众皆不顾。
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
歌罢,众皆咨嗟称赏。
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
”众皆哂,或有怒者。
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
罗拜,曰:“此李八郎也。
”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靡之变日烦。
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
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熄。
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于“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语虽奇甚,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
逮及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又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
又往往不谐音律者。
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
《玉楼春》本押平声韵,又押上去声,又押入声。
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
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
乃知别是一家,知之者少。
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
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典重;秦则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非不妍丽,而终乏富贵态。
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
《词论》的基本内容大体可分为两方面:一是对唐五代以来词史的简要回顾,二是在对北宋著名词家的评论中阐述自己对词的看法。
《词论》以李八郎擅歌故事开头是有用意的。
李清照如此细致地描述李八郎演唱的魅力以及众人对他的折服,应该不只是基于对李八郎本人演唱技艺的欣赏或称誉,而更在于借此强调词的起源与乐府、声诗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借此强调音乐之于词的重要作用。
李清照词论原文及翻译
(实用版)
目录
1.李清照简介
2.李清照的词论观点
3.李清照词论的影响
正文
李清照,原名李清,字易安,号易安居士,北宋著名女词人。
她的词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词中之冠”。
除了词作,李清照还有一
部重要的词论著作《词论》,对后世词学影响深远。
李清照的词论观点主要体现在《词论》一书中。
在这部著作中,她提
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对词的发展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李清照强调词要表达真情实感,主张“词者,心之声也”,认为词应该真实反映
作者的内心世界。
其次,她主张词要有个性,要有独特的风格。
李清照提
倡“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这句话道出了她对词的个
性和风格的追求。
此外,李清照还强调词的形式美,她认为词的形式美和内容美应该相统一。
李清照的词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词论观点为后来的词人提供了创作的指导原则,使得词这一文学形式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同时,她的词论也促进了文学批评的发展,使得文学批评更加注重作品的
真实性和个性。
总之,李清照不仅是一位卓越的词人,还是一位杰出的词论家。
第1页共1页。
宋代的词论一、北宋的词论概况1.北宋词论起初都是一些比较零散的论述,是围绕婉约、豪放两派的争论而展开的。
2.反映北宋前期婉约派词论观点的是晏几道为其词汇集《乐府补亡集》(即《小山词》)写的自序,无非是以此作为歌儿舞女伴唱之用,达到“娱宾遣兴”的目的。
3.北宋两种对立的词学观点(1)苏轼的某些有关词的论述体现了豪放派的观点,他认为词在本质上是和诗一样的。
在他看来,词和诗的不同主要是:词采用长短句的形式和配乐而歌唱,它在内容上与诗并无区别。
苏轼并不是不重视声律,也懂得词是配乐而唱的,但认为不应为了声律而妨碍内容的表达和感情的抒发。
(2)婉约派词学家认为词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与诗有不同的特点,不能用写诗的方法来写词,词有自己的“本色”和“当家语”。
这一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李清照的《词论》。
①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女词人,她的《词论》是一篇很有名的词学论著,写于北宋末年。
②李清照在《词论》中提出词不同于诗,“别是一家”,主要理由是诗词声律运用不一样。
③她在提出词“别是一家”的同时,还论述了词的历史发展,指出词是在开元天宝间“乐府声诗并著”的情况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④她论词是以适于歌唱的严密音律和内容、文辞上的铺叙、典重、情致、故实为其审美标准的。
铺叙是指词的表现方法,描写细腻,词意浑成,而又层层深入。
典重是指词的风格,不纤巧,不轻佻,沉着、典雅。
情致是指词的情韵风致,须含蓄深远。
故实是指用事,即典故,须用得贴切、自然。
这些成为蜿约派词在理论上的典型代表。
二、南宋词南宋词的创作是以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词为主流的,陆游、辛弃疾、陈亮、刘过和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都写了不少激昂慷慨的爱国主义词作,故在词的理论批评方面也以豪放派词论为多。
1.南宋初期比较重要的有胡寅和王灼(1)胡寅,字明仲,颇有爱国思想,受到秦桧等的排挤迫害,其词论特别推祟苏轼豪放词,而不喜欢以柳永为代表的婉约词。
(2)王灼,字晦叔,号颐堂,生活在北宋末南宋初。
词论《词论》是李清照所著的一篇关于词的专论文章,创作的年代推断为南渡之前所作。
李清照在《词论》一文中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强调了词与诗的分野,强调词配合词牌所对应的曲调演唱的重要性,并在《词论》一文中通过对先前各家的评价中,系统的阐述了优秀词作的标准。
李清照在《词论》中虽然对词在音律、形式上的种种特点作出了较为系统归纳和总结。
但没有提及和词息息相关的音乐,也没有系统的阐述如何写词。
当然我们考虑到这只是一篇短文,也可以谅解的。
《词论》当时流行的词牌曲调中豪放的较少,导致文中评价较高的词家都是婉约为主,为后世豪放派不遵循曲调者所厌恶,更因其一介女流批评大家而被称为“妄评”。
虽然李清照在词论中没有对如何写词进行系统的说明,但人们还是可以通过她的词作看到她对她的《词论》的有力例证。
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
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
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
曰:表弟愿与坐末。
众皆不顾。
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
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
众皆哂,或有怒者。
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
罗拜曰:此李八郎也。
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糜之变日烦。
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
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
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
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
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
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
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试评析李清照的《词论》摘要:李清照的《词论》不仅对她之前的词史做出了系统准确的总结,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理论主张,扶正了词在文学史的地位,而且还提出了在词创上语言要协于音律、结构完整、艺术手法有铺叙、精神格调高雅、典重的理论主张,为中国古代词艺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词论》既有其局限性又有进步性。
关键词:李清照《词论》李清照作为我国词坛上一位杰出的女词人,她的论文《词论》不仅对她之前的词史做出了系统准确的总结,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理论主张,扶正了词在文学史的地位,而且还提出了在词创上语言要协于音律、结构完整、艺术手法有铺叙、精神格调高雅、典重的理论主张,奠定了李清照在词史上的地位,为中国古代词艺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下边我就分别从这四个方面对李的理论主张作简要的评析。
首先,李清照认为词的语言必须协于音律。
词是兼具文学与音乐两种身份的特殊抒情诗体,李清照批评欧阳修、苏轼苏轼等人的词不协音律,只不过是站在音乐的角度的。
李清照认为“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如果词单纯是用来和乐而歌的,那么依声填词无疑是成立的。
但它一经纳入文学的范畴,就必须循文学的轨迹前行。
苏轼在词艺创作上重文字意趣,任慷慨之气,喜直抒胸臆,形成了以诗为词的艺术风格。
它的词作题材内容广大,风格刚健明朗,艺术手法显豁简直,创立了豪放一派,其有些词作虽不免失之轻率叫嚣,但毕竟创出了词艺新风格。
所以走传统创作道路的李清照对苏轼等人豪放词的批判不免有些失当。
李清照在词的艺术手法上是尤推铺叙的。
铺叙手法在词艺上的应用,开先河者当推北宋柳永。
但柳永对于铺叙的运用有不足之处,如缺乏一定的韵味,缺少感情上的变化。
审视李清照的词作,我们可以看她的词前人的基础之上有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其着重点是在平叙中讲求浑成、含蓄,以及曲折宛转。
以其一首《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为例:“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评李清照《词论》李清照,生于1084年,自号易安居士,是中国宋代杰出的女词人。
她诗、词、文兼善,“词尤婉丽,往往出人意表,近未见其比”。
她不仅词写得好,而且文学理论修养颇高。
其载于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三的《词论》,便可洞见她文学理论造诣的高深精微。
其《词论》总结唐五代至北宋词学的发展,评点当代词人,观点鲜明,语言犀利,是一篇“别是一家”的词论,在词学史上熠熠生辉。
一、当代对《词论》的一些主要看法千百年来人们对《词论》褒贬不一。
近代学者对《词论》的认识也是见仁见智、各抒己见。
否定者如夏承焘、邓魁英等先生。
他们认为:《词论》“这篇文字对宋词的发展是起阻碍作用的”,属于“词坛上保守一派”,“排斥新的风格和手法”,排斥豪放一派”,“对宋词风格、流派的丰富发展也是有消极作用的”。
他们认为,李词“重铺叙,尚典重,既有情致又重故实,有富贵态”“奉为典范,而肯定者如顾易生先生,他在编写的《宋金元文学史》中,高度评价了李清照的《词论》,认为《词论》“开宗明义揭示了词体发展的多元化渠道”,“眼界开阔”;“论词并非只重形式”,“反映了李清照既爱新声,又尚高雅,既赏妙语,更重整体美的艺术观点”,反映了“李清照审美兴趣非常宽广,既包括词坛传说的婉约优柔之美,也博取诗歌中充实闳壮之美”。
总的来说,对《词论》的评价,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否定其内容的片面与狭隘为主流。
80年代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李清照“词别是一家”之说强调词独特的审美特征,强调词要协律的重要意义,对《词论》的正面评价日益升温,但似又誉之过高、求之过深。
笔者认为,任何一篇理论文章的出现都是特定生活时代、特定文学发展的产物。
我们对它的批评,当然既不能脱离其产生的时代而责之过严,也不能通观文学整个发展过程而求之过深,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实事求是地对它进行解读与分析。
李清照的《词论》虽在评介历代词人时有片面之处,但却鲜明地高扬起“词别是一家”旗帜。
李清照《词论》的理论成果在于:指出了“词与诗别”的主要特征,提高了词体的地位。
李清照《词论》原文注释赏析译文李清照《词论》原文|注释|赏析|译文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
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
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
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
曰:“表弟愿与坐末。
”众皆不顾。
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
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
”众皆哂,或有怒者。
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
罗拜曰:“此李八郎也。
”自后郑、卫之声日炽1,流靡之变日烦。
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
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
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2。
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3。
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
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又有张子野4、宋子京兄弟5,沈唐6、元绛7、晁次膺8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9、欧阳永叔10、苏子瞻11,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蠢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
又往往不协音律者,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又押上去声,又押入声。
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
王介甫12、曾子固13,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
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
后晏叔原14、贺方回15、秦少游16、黄鲁直出17,始能知之。
又晏苦无铺叙。
贺苦少典重。
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
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
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
【注释】1郑卫之声:指春秋时郑卫两国新兴起的一种长于言情的音乐,后来便用作淫靡之乐的代称。
词论词,又称“诗余”、“长短句”、“倚声”、“填词” ,是诗歌的一种形式,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以两宋成就最高。
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多少来划分的。
小令的字数在58个字以内,59—90个字为中调,而长调是91个字以上。
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区别,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例如《沁园春雪》这首词,“沁园春”是词牌,“雪”是词的标题。
《卜算子咏梅》这首词,“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词的标题。
刚刚接触词的时候很多朋友非常困惑,为什么一首词的标题通常由两部分组成?比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前面的一部分“沁园春”被称为词牌名,从字面上几乎看不出和词的内容有什么联系,而后一部分“雪”才和词的主旨有一定的关联。
那么词的标题的前后两部分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就得先大致搞清楚什么是词以及什么是词牌名。
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兴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
最初,词又被称为曲子、曲子词、琴趣、诗余、长短句等等。
从词的许多别名可以窥见词与诗及音乐的不解之缘。
事实上,对于词的具体来源各家学说解释不尽相同,有人认为词是乐府民歌的变种,有人认为词是唐代律诗、绝句的后裔。
无论学界如何争论,词由俗到雅,由民间步入文坛的发展历程是不可否认的。
这就可以肯定,在词的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受到了民间歌谣及当时盛极一时的律诗、绝句的影响。
就如诗最初是合乐而歌一样,词在发展初期也是配乐演唱的。
填词一般是按照某种曲调的乐谱填制歌词。
而曲调的名称如《沁园春》、《菩萨蛮》、《念奴娇》等就叫做“词牌”,也叫“词调”。
在唐宋时代,词牌名有许多来源,有的来自西域音乐,有的是乐工歌妓或词人自创的。
例如《菩萨蛮》词调的由来,传说是由于唐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了一些个美貌的女子,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象菩萨,因此教坊谱成了《菩萨蛮曲》。
后人依这个曲子填的词很多,如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等。
李清照的《词论》及对其创作的影响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十二世纪著名的女作家。
作为文学家的李清照,诗、词、文、赋都有作品传世。
其中最能代表李清照的文学成就,并确定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是词。
李清照的词博采众长,继承了唐、五代词的传统。
早期的词作明显的受“花间派”的影响,后来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词论》是李清照关于词的理论批评文章,它同时也是宋代词坛上第一篇扼要地总结词的发展,富有独创性见解的专论,在词史上有重要的价值。
《词论》没有涉及南渡后的词坛,故可推定是李清照南渡前写的。
《词论》的主要内容是阐述词的合乐的特点和文学上的要求。
李清照十分强调词的音律,认为词必须能配乐歌唱,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主张。
她反对郑卫之声、靡靡之音,要求词合乐协律、富情致、高雅、浑成、铺叙、典重、故实。
李清照认为“词别是一家”,即词是另一类文学体裁,在艺术上有它的特点,要求协音律,有情致,《词论》的合理性造就了李清照这颗在词史上的璀璨明星,而《词论》的局限性,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李清照的创作成就。
二李清照生活在北宋后期、南宋初期。
这是一个政治腐败、党政激烈,汉民族遭受灾难的动乱时期。
靖康之乱前后,李清照的生活有巨大的变化。
乱前,幸福美满。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李清照十八岁,与赵明诚结婚。
他们志趣相投,言谈融洽,爱情深沉缠绵,以至不知分离是什么滋味。
这期间写的词大多缠绵悱恻,动人心魄。
李清照前期创作的词,少妇相思是重要主题,并不乏佳作名篇。
她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等写来不同凡响,耐人寻味,不仅表现了词人超群的艺术才华,而且反映了她对爱情、对生活的真挚执着的态度,不同于浮浅庸俗之作。
伴随相思之作,李清照前期词也不乏惜春悲秋的题材,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词人对自然界的细微变化,有细如毫芒的体会,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无比怜惜的美好感情。
李清照词的语言富于音乐美。
词论集中反映了北宋音律派的词学观点勾勒了词至北宋的发展简史。
历评前辈与同辈词人。
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重要观点,强调词与诗别,在词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词论》意在为时人作词设立标准,故不可不要求严格。
“别是一家”不仅在于词要协音律,更在于词的内容要具特色,词专主情致、长于抒情。
《词论》是苏词和柳词流行于北宋词坛的必然产物。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词以言情。
词把文人们从重视思想内容、重视伦理道德的传统中解放出来,可以自由酣畅地抒发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都有的喜怒哀乐,歌唱内心深处的爱恨情仇,这就使得词不像诗那样只为社会中的极少数文人与统治阶级所拥有,而是吟唱着每一个人都有的情绪,引发人的共鸣,达到了极大的普及,甚至有的词人的作品“有井水处人皆吟之”。
词的这种独特的言情特质与精美的形式是词得以迅速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故强调词的“别是一家”,既是指内容的又是指风格的,但绝不是什么形式主义的。
李清照的《词论》既立场鲜明地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观点,捍卫词体自身的独立性,树立雅词的标准,推尚典雅、庄重的词风,欣赏有情致之作号召人们用典故、铺叙等手法来曲尽心意,在有限的词篇中寄托更丰富的内容与情感。
她犀利坚定的语言给十字路口的人们指明了传统词的发展方向,是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的。
北宋女词人李清照有一篇辞锋锐利的《词论》传世。
《词论》明确提出词“别是一家”,对北宋许多重要词人都提出了批评。
《词论》的诗词分野观,后世争论很多,而且以否定的意见为主。
事实上,如果能对《词论》区别诗词的用意作进一步廓清,并分析一下它何以在北宋时代由一位女词人明确标举,就很可以避免过分绝对化的论断。
论者一般认为,《词论》提出了关于词的五个标准:一、协律;二、铺叙;三、典重;四、情致;五、故实。
但《词论》文义的核心在“协律”。
所谓“铺叙”、“典重”等标准都以“协律”为前提。
《词论》所言“协律”是指协音律,而不是协以往近体诗所遵循的格律。
《词论》论词最重音乐特点。
文章开篇即举出唐代歌者李八郎“转喉发声”、“众皆泣下”的故事,说明音乐的感人效果。
至于宋代,首称柳永“变旧声作新声,大得声称于世”,而于前辈词家仅举晏几道、贺铸、秦观、黄庭坚四家,以其能知音律。
《词论》特别区分了词之音律与诗之格律的不同,所谓“盖诗文分平侧,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其中“平侧”即是“平仄”,而“五音”是指唇、齿、喉、舌、鼻五音,这是按照发音部位的不同对字音做出的区分。
“五声”是指音阶中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
六律指古代乐律的十二律吕,阳六为律,阴六为吕,称六律六吕。
“清浊轻重”则是指声调中的阴阳,清轻为阴,重浊为阳。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诗不须合乐,用字只讲平仄即可;词须合乐,用字要细辨“五音”、“阴阳”,以求与词调之“五声”、“六律”相和。
这也就是填词所要遵循的“审音用字”的原则。
《词论》依照这个原则还指出了词韵之不同于诗韵的特点“玉楼春本押平声韵,又押上去声,又押入声。
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
这里,入声字所以不能作仄声韵脚,是因为词“随律押韵”(杨缵《作词五要》),一部分入声字一经吟唱,就容易变成平声字,这就违背了押仄声韵的要求。
《词论》对词律、词韵的讲求,虽然还比较简略,但它相当集中地反映了北宋晩期词体的成熟。
李清照词论原文及翻译
摘要:
一、李清照与《词论》
二、《词论》的内容及观点
三、李清照对前辈的批评
四、李清照的词作特点
五、结语
正文:
一、李清照与《词论》
李清照,原名李蕙兰,号易安居士,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女词人。
她的词作以其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词坛的一颗璀璨明珠。
李清照的《词论》是她的一篇论述词歌艺术的文章,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词论》的内容及观点
《词论》是李清照以自己的见解对词歌艺术的一次全面阐述。
文章首先回顾了词歌的发展历程,指出了词歌在唐、五代、宋等各个时期的特点。
接着,李清照对当时的词人进行了点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三、李清照对前辈的批评
在《词论》中,李清照对前辈词人的作品进行了批评。
她认为柳永的词虽然符合音律,但语句过于俗气;张先和宋祁的作品虽有佳句,但整篇读来不够精彩;晏殊、欧阳修、苏轼等人的词虽有优点,但也存在不足。
这种批评方式体现了李清照对词歌艺术的严谨态度。
四、李清照的词作特点
李清照的词作以其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
她的词多以描写自然风光和表现人物感情为主要内容,词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在词的形式上,李清照注重音律和韵律的搭配,使词歌更具音乐美感。
同时,她的词作还具有强烈的个性,展现了她独特的审美观。
五、结语
总之,李清照的《词论》是对词歌艺术的一次全面阐述,展示了她对词歌艺术的独特见解。
词论《词论》为李清照所著,继承了苏门论词的菁华,并提出了她自己新的词学观点,对南宋中后期江湖词派的词学理论具有深刻的影响。
全文如下: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
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
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
曰:“表弟愿与坐末。
”众皆不顾。
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
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
”众皆哂,或有怒者。
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
罗拜曰:此李八郎也。
”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糜之变日烦。
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
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
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
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
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
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
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
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
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
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
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
又晏苦无铺叙。
贺苦少重典。
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
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
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矣。
词论新解(作者郭峰):李清照《词论》继承了苏门论词的菁华,并提出了她自己新的词学观点,对南宋中后期江湖词派的词学理论具有深刻的影响。
北宋中后期,苏门盛行作词论词之风。
这种风气和当时词坛是息息相关的。
苏轼继柳永以后登上词坛,追求一种与柳词不同的风格。
苏轼有意提高词的品位,常常以柳词的低俗为戒,他批评秦观道:“不意别后,公学柳七作词耶?”还把秦观和柳永相提并论,调侃道:“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
”其实,秦观与柳永自有雅俗之别,但秦词气格不高、纤弱细腻,引起苏轼的不满。
黄庭坚认为词意高胜,要从学问中来。
他评苏轼《卜算子》云:“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跋东坡乐府》)他还非常重视词作情感的雅正,认为晏几道词是人品学问的自然流露,如平生潜心六艺、玩思百家等。
晏几道用至诚至善的心态待人接物,其词不含世俗社会的一点杂质。
黄庭坚称之为“狭邪之大雅”、“豪士之鼓吹”,(《小山集序》)这和元代陆行直所说词的特质“正取近雅,又不远俗”(《词旨》)很相近。
词就是用通俗的题材来表现高雅的情感,是一种介于雅俗之间的文学形式。
陈师道论词注重本色,认为苏轼以诗为词,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从本色出发,他推举秦观、黄庭坚为词坛典范,认为唐人尚用不及;还自诩他自己的词作,不在秦、黄之下。
晁补之云:“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
如《八声甘州》云:‘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真唐人语,不减高处矣。
欧阳永叔《浣溪沙》云:‘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
绿杨楼外出秋千。
’要皆妙绝,然只一‘出’字,自是后人道不到处。
苏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然居士辞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黄鲁直间作小辞,固高妙,然不是当行家语,是着腔子唱好诗。
晏元献不蹈袭人语,而风调闲雅,如‘舞低杨柳楼心月,歌薄桃花扇底风’,知此人不住三家村也。
张子野与耆卿齐名,而时以子野不及耆卿。
然子野韵高,是耆卿所乏处。
近世以来作者,皆不及秦少游。
如‘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虽不识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语。
”(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晁补之评当世词人与李清照《词论》在评价词人范围、观点上大体是相近的。
张耒《东山词序》指出了贺铸词的两个特点:其一,贺铸词虽然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风格,但其内在的精神是一致的,“直寄其意耳。
”(《贺方回乐府序》)其二,贺铸把博学业文之才与天理自然之情统一起来,化才学为清空,这是一个很高的词学境界。
苏轼的门生兼幕僚李之仪,也擅长论词,他说:“长短句于遣词中最为难工,自有一种风格,稍不如格,便觉龃龉。
唐人但以诗句而用和声,抑扬以就之,若今之歌《阳关》是也。
至唐末遂因其诗之长短句而以意填之,始一变以成音律。
大抵以《花间集》中所载为宗,然多小阕。
至柳耆卿始铺叙展衍,备足无余,形容盛明,千载如逢当日,较之《花间》所集,韵终不胜。
由是知其为难能也。
张子野独矫拂而振起之,虽刻意追逐,要是才不足而情有余。
良可佳者,晏元献、欧阳文忠、宋景文,则以其余力游戏,而风流闲雅,超出意表,又非其类也。
嚼味研究,字字皆有据,而其妙见于卒章,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岂平平可得仿佛哉!师道殚思精诣,专以《花间》所集为准,其自得处,未易咫尺可论,苟辅之以晏、欧阳、宋,而取舍于张、柳,其进也,将不可得而御矣。
”(《跋吴师道小词序》)李之仪所说的词“自有一种风格”、词难于诗以及对北宋词坛诸公的褒贬,对李清照《词论》影响很大。
他所指出吴师道提高词品的途径,正是李清照论词的目的之一。
上文,我们不厌其烦的胪列苏门论词的基本观点,说明这样一个事实:李清照《词论》不出苏门论词的畛域,不仅所讨论的问题一致,就连词学观点也有一定的承传关系。
其中以晁补之、李之仪对李清照的影响较为显著。
李清照论词为什么出自苏门呢?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游学于苏轼门下,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多与苏门诸君子、学士切磋交流。
李清照跟随其父生活在汴京,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前辈词人的影响。
所以,由她来荟萃苏门的词论是顺理成章的。
李清照除了继承前人的论词观点以外,还提出了自己的词学主张,这就是本色雅正论和宋词才学化的发展趋向,体现在她把北宋词人分为“知之者”和“不知之者”,以及她对两类词人的批评和回护态度上。
词是音乐文学,一旦离开了歌唱的氛围,艺术价值要大打折扣。
这正是《词论》一开始就谈到李衮歌唱技艺的原因。
从本色歌唱出发,李清照把词人分为“知之者”和“不知之者”。
对于“知之者”,她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词不仅仅要配乐歌唱,还要唱出雅正的情感来。
晚唐五代的郑卫之音、流靡之变太低俗,南唐君臣的亡国之音太哀伤,都不适合大一统王朝的时代气氛。
真正的好词和时代精神是一致的。
经过宋初百余年的涵养,产生了第一位大词人柳永。
柳氏长期混迹于歌楼妓院,能移宫换羽,翻旧谱为新声,词作流传极广。
但柳词意趣萎靡,多是一些闺门淫亵、羁旅狎妓之情。
同时的其他词人,张先、宋祁、宋郊、沈唐、元绛、晁次膺等,格调有所提高,也不乏精彩之处,如人们耳熟能详的“三影郎中”、“红杏尚书”之类。
但他们总体才情不高,还不能成为当世的名家。
李清照所谓的“知之者”,包括了本色和雅正两点。
符合这两点的仅有晏几道、贺铸、秦观和黄庭坚四人。
就这些为数寥寥的“知之者”还各有一病,集中表现在运用才学上。
晏几道多短章小令,纯任天籁,看不出其中的人力功夫;秦观长于写情,运用才学的功夫较差,用典多是照搬引用或简单的改头换面,很少像苏、黄那样给传统的故实赋予全新的意义,达到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黄庭坚不愧为江西诗派的宗师,化用故实水平很高,但他的某些言情词意趣不高,是“使酒玩世”和“笔墨劝淫”的产物。
李清照对“知之者”,皆摘其短,无一人能够幸免。
而对“不知之者”又比较宽容,在指出他们“以诗为词”、“以文为词”的缺点之后,还发掘出许多优点。
这些优点也集中在运用才学上,如晏殊、欧阳修、苏轼等人,“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
”因为他们学识渊博,贯通了天然和人力,作词就像是从大海中舀取一勺水那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随心所欲而雍容典雅。
散文家王安石、曾巩的小词令人绝倒,也能把才学演化到极致。
张炎《词源》承李清照之观点,认为王安石词和苏轼、姜夔词一样,也具有“清空”的特点。
李清照指出的宋词才学化途径就是坚守词的本色雅正,汲取“不知之者”的长处,把二者融会贯通、扬长避短,达到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这很接近张炎《词源》的清空骚雅。
苏门词人之后,执北宋词坛牛耳者为周邦彦和李清照。
周邦彦从词的创作方面,探索出本色雅正、运用才学的法度;李清照则从理论方面阐明了这个趋势。
根据我们今天的研究成果,周、李二人没有什么交游,但他们在同一时代、从各自擅长的角度、殊途同归地指明了宋词的发展趋向。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现象。
直到南宋中期姜夔登上词坛,才把这个趋向演化成“清空骚雅”的词风,形成一个声势空前的南宋江湖词派。
正是在这一点上,凸现出了《词论》所具有的词史意义。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全文翻译:古乐府歌与诗并列发展的最高峰,是盛唐时期。
唐开元、天宝年间,有一位歌者叫李八宝,唱歌妙绝天下。
有一次,刚刚及第的进士们在曲江大开宴席,其中有一位及第的名士,吩咐李八宝故意穿一身旧衣,戴一顶旧帽子,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并装成神情惨淡的样子,一同参加宴席。
然后对众人说:这是我的表弟,让他坐末席吧。
参加宴会的众人都对他毫不在意。
众人边喝酒边听歌,许多歌者轮流唱歌,其中只有曹元谦、念奴二人歌唱得最好。
唱完后,大家对二人的歌声称叹赞赏不绝。
这时,那位名士忽然指着李八宝对大家说:请让我表弟为大家演唱一首歌吧。
众人都晒笑起来,甚至还有人生气起来。
等到李八宝一曲歌唱完后,却引得众人都哭了起来。
团团拜伏在李八宝周围,都说:你肯定就是李八郎啊。
从此以后,郑地和卫地的乐声在当时更加流行起来,这些声乐的柔糜之处、音节变化也更见烦琐。
唐朝时已经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曲调,不能一一枚举。
到了五代的时候,各路诸侯纷纷建国,中华大地战乱不断,斯文扫地,更无人作新曲沿途传唱了。
这时只有南唐李璟、冯延巳等君臣温文尔雅,时有新作问世,其中有名的作品有李璟的《浣溪沙》、冯延巳的《谒金门》,“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更是其中的名句。
句子虽然很奇特、很优美,但是要灭亡的国家所唱出来的歌声也带着很深的哀伤,就不能算曲子词中的上品了。
到了宋朝,礼仪、声乐、文章、武功都已经齐备了,又休息生养了百余年,才有柳屯田柳永,变乐府旧声为新声,有《乐章集》传世,确立了他在宋词大家中的地位。
但柳永的词虽然非常适合于音律,但词句却俗不可耐。
又有张子野(张先)、宋子京(宋祁)宋公序(宋庠)兄弟以及沈唐、元绛、晁次等人辈出,虽然时时有妙语传世,但却整篇破碎,不能称为名家。
到了晏元献(晏殊)、欧阳永叔(欧阳修)、苏子瞻(苏轼)这些人,他们学究天人,填这些小歌词,应该就象是拿着葫芦做的瓢去大海里取水一样容易,但是实际情况并不如此,细细琢磨他们的词,句子都嫌雕琢得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