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重山谢了荼蘼春事休》阅读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6.79 KB
- 文档页数:5
《小重山》阅读附答案
小重山·端午
【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长。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8.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9.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6分)
阅读答案:
8.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1分)淡忘或者不理解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1分)表达了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1分)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被世俗理解的`孤寂之情,(1分)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1分)
9.手法:对比。
(2分)
分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
(2分)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2分)
(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小重山谢了荼蘼春事休》阅读答案《小重山谢了荼蘼春事休》阅读答案小重山吴淑姬①谢了荼蘼②春事休。
无多花片子,缀枝头。
庭槐影碎被风揉。
莺虽老,声尚带娇羞。
独自倚妆楼。
一川烟草浪,衬云浮。
不如归去下帘钩。
心儿小,难着许多愁。
【注】①吴淑姬:北宋湖州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孝宗淳熙十二年前后在世。
父为秀才。
家贫,貌美,慧而能诗词。
②荼蘼(tú mí)一种花,白色,有香气,夏季盛放;荼蘼过后,无花开放,因此人们常常认为荼蘼花开是一年花季的终结。
1、下列对这首宋词的内容和技巧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开头写荼蘼花谢,春天结束。
而犹有“无多花片子,缀枝头”,说明荼蘼将谢未谢,春事将休未休。
残花缀满枝头,给人以凄清之感。
B.风揉碎槐影,令渎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女子的芳心仿佛也被揉碎;“莺虽老”,而“声尚带娇羞”,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富于情味。
C.“独自倚妆楼”承上启下:上片写女子触景生情,情苦而不忍睹;既不忍睹,遂回妆楼;既回妆楼,更愁情难耐;既愁情难耐,则倚楼凝望。
D.“一川烟草浪,衬云浮”,写出在浮动的白云映衬下,河岸长满烟草,大河涌动波浪的场景,运用比喻,以动写静,表现了女子深重的愁情。
E.“愁”字画龙点睛,使通篇有了精神。
而“一川烟草浪”所表现的愁情,与“心儿小”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女子内心难以忍耐的痛苦。
2、本词结尾说“心儿小,难着许多愁”,抒情主人公“愁”的缘由是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A D(答A项给2分,答D项给3分)【解析】A.“缀满枝头”不妥,原文说“无多花片子”;D.“在浮动的白云映衬下,河岸长满烟草,大河涌动波浪”不妥,“一川烟草浪,衬云浮”是说连天烟草,衬着浮动的白云,犹如浪涛滚滚,铺天盖地而来。
2、①青春将逝的感慨。
荼蘼已谢,春意消歇,莺虽老而“声尚带娇羞”,自然产生青春将逝的'深沉的感慨。
②思念远人的愁绪。
抒情主人公独自伫立妆楼,倚楼凝望远方,思念远人。
小重山的阅读答案及赏析小重山的阅读答案及赏析「篇一」小重山·端午[元]舒頔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①长。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
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阅读题及参考答案8.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案】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解析】本题是对关键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尤其是下文“谁复吊沅湘”、“树转午阴凉”,含义不难理解。
9.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4分)【答案】手法:对比。
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小重山的阅读答案及赏析「篇二」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注】此诗作于秦桧任宰相时。
朝廷为求和,解除岳飞兵权。
1.首句描写了怎样的图景?有什么作用?(5分)2.你认为“欲将心事付瑶琴”中的“心事”有那些?请结合诗词略作分析。
(6分)【参考答案】:1.首句以动衬静描写了一幅静谧的深秋夜景图。
(2分)首句起兴,渲染一种凄凉的氛围,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3分)2.(1)心念中原,收复失地的报国之情(2)遭人陷害,赋闲在家的无奈之情(3)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闷之情(4)对奸臣当道,苟且偷安的愤恨之情(5)知己甚少,无人理解的寂寞之情(任意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二:(1)“千里梦”是什么梦?“弦断有谁听”抒发了什么情感?(4分)答:指驰骋千里疆场,收复河山的梦想。
吴淑姬《小重山--春愁》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原文:
小重山--春愁
宋吴淑姬
谢了荼蘼春事休 [1] 。
无多花片子,缀枝头。
庭槐影碎被风揉。
莺虽老,声尚带娇羞。
独自倚妆楼。
一川烟草浪,衬云浮。
不如归去下帘钩。
心儿小,难著许多愁。
注释:
[1]“谢了”句:荼蘼花谢了以后,春天也就结束了。
荼蘼,花名,又名酴釄,因花色似酴釄酒,故名
评析:
寻常伤春之作,胜在体物浏亮,婉丽中见巧思。
“莺虽老”二句,或有自伤老大、嫁不及时之叹。
“一川”二句,气象宏大,隐指女词人对闺中樊笼生活之不满,与对烟草空阔、浮云悠悠的天地之向往。
作者简介:
吴淑姬,北宋人,年里不详。
今存词三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小重山陈亮碧幕霞绡一缕红。
槐枝啼宿鸟,冷烟浓。
小楼愁倚画阑东。
黄昏月,一笛碧云风。
往事已成空。
梦魂飞不到,楚王宫。
翠绡和泪暗偷封。
江南阔,无处觅征鸿。
【注】陈亮,字同甫,多次向宋孝宗上书陈述抗金方略。
据《丽情集》记载,唐朝御史裴质和成都歌女灼灼有情,裴质被召还朝后,灼灼以软绡聚红泪为寄。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上阕写景,营造了凄凉、哀婉的气氛,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B. “冷烟浓”中的“冷”,既指秋天薄暮时天气微冷,也暗示着词人的冷寂心境。
C. 下阕用典,体现出词人的满腔忠诚,同时有忠心无处可诉的悲苦,用语含蓄。
D. “江南阔”中的“阔”,指地之辽阔,使全词在哀婉之上添了一丝悲壮与豪放。
16. 简要赏析这首词上阕的写景艺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作者对于世间“有主”的万物的个人态度。
(2)《师说》中,韩愈指出当时士大夫对于从师学习普遍存在“_________,_________”的错误观念,使得传统的从师风尚在当时社会难以恢复。
(3)李清照《声声慢》中,词人备尝凄清寂寞,“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深秋天气的冷暖不定,让人不知如何是好。
15. D16.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清冷幽静的秋景中寄寓浓浓的愁情。
多角度描写,富有层次。
从视觉、听觉、触觉、远近、高低等角度描写。
选取景物,渲染烘托。
描写啼鸟、暮霭、月光等景物,渲染烘托词人内心的悲苦。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
用红绡喻晚霞,比喻贴切。
(任答三点即可)17. (1)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小重山①吴淑姬②谢了荼靡③春事休。
无多花片子,缀枝头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小重山①吴淑姬②谢了荼麓③春事休。
无多花片子,缀枝头。
庭槐影碎被风揉。
莺虽老,声尚带娇羞古代诗歌阅读答案小重山① 吴淑姬②谢了荼蘑③春事休。
无多花片子,缀枝头。
独自倚妆楼。
一川烟草浪,衬云浮。
不如归去下帘钩古代诗歌阅读答案小重山①吴淑姬②谢了荼靡③春事休。
无多花片子,缀枝头。
心儿小,难着许多愁。
注:①此词因词人思远人而作。
②吴淑姬:宋代女词人③荼蘑:一种植物,夏季盛放,荼蘑过后,无花开放。
因此人们常认为荼靡花开是一年花季终结的标志古代诗歌阅读答案小重山①吴淑姬②谢了荼靡③春事休。
无多花片子,缀枝头。
1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词首三句,写了茶蘑花谢,却仍有少数花朵点缀枝头之景,表现了春景将休未休之态。
B.“庭槐影碎被风揉” 一句,写出了风雨揉碎了槐影,也揉碎了词人的芳心,创作构思颇为精妙。
C・下片“一川烟草浪”采用了比喻手法,将愁思比作连天草浪,滚滚袭来,极为生动。
D.“心儿小,难着许多愁”暗含对比之意,同时化抽象为具体,将抽象事物“愁”具象化。
E.本词中,词人首写庭院之景,再写登楼的远景和近景,可见词人写作观察点是移动变化的。
1 5.这首词主要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4.BE15.这首词主要表达了词人因青春将逝而产生的感慨,盼望远人却不得的孤独哀愁。
这首词的上片中,词人借“残花”“莺声”等意象,表现了大多数春景已逝的情状,抒发了词人因青春年华逝去的无限感慨之意。
同时,下片中,词人登楼远眺,盼望着远人归来,但终究不得,孤独悲哀的愁情便涌上心头。
14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题中B项中“写出了风雨揉碎了槐影理解有误,句中只有风揉碎了槐影;E项中“登楼远景近景”中“近景”无中生有。
15•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词主要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答题关键词“情感”古代诗歌阅读答案小重山①吴淑姬②谢了荼蘑③春事休。
《小重山》阅读答案《小重山》阅读答案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我们都要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知识点。
什么类型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重山》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重山》阅读答案1小重山元好问酒冷灯青夜不眠。
寸肠千万缕,两相牵。
鸳鸯秋雨半池莲。
分飞苦,红泪晓风前。
天远雁翩翩。
雁来人北去,远如天。
安排心事待明年。
无情月,看待几时圆!1. 这是一首摇曳多姿的恋情词,上片结句“分飞苦,红泪晓风前”与柳永词中的名句“ ,”有异曲同工之妙。
(2分)2.简要分析这首词的表现手法。
(5分)参考答案1.【参考答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填“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亦可)【评分标准】:共2分。
每一空1分,书写错误不给分。
2.【参考答案】:(1)烘托,以“酒冷”、“灯青”烘托其内心的悲凉。
(2)寓情于景,鸳鸯、秋雨、半池莲都同是在池塘中。
秋雨入池,池莲带雨,若含红泪,为鸳鸯分飞而苦。
池莲滴雨摇风,可怜又可爱,以此表达女主人公送别时内心的愁苦与悲伤。
(3)虚实结合,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离别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上片实写一对恋人由不忍分离到终于分离的过程。
下片由实到虚,由眼前的分离而转写盼望团圆之期是虚写。
着意描绘女主人公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评分标准】:共5分,写出一点给2分,表现手法和具体分析各1分,只要写出两点就给5分,意思对即可。
《小重山》阅读答案2碧幕霞绡一缕红。
槐枝啼宿鸟,冷烟浓。
小楼愁倚画阑东。
黄昏月,一笛碧云风。
往事已成空。
梦魂飞不到,楚王宫。
翠绡和泪暗偷封。
江南阔,无处觅征鸿。
【注】陈亮,字同甫,多次向宋孝宗上书陈述抗金方略。
据《丽情集》记载,唐朝御史裴质和成都歌女灼灼有情,裴质被召还朝后,灼灼以软绡聚红泪为寄。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上阕写景,营造了凄凉、哀婉的气氛,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小重山吴淑姬①谢了荼蘼②春事休。
无多花片子,缀枝头。
庭槐影碎被风揉。
莺虽老,声尚带娇羞。
独自倚妆楼。
一川烟草浪,衬云浮。
不如归去下帘钩。
心儿小,难着许多愁。
【注】①吴淑姬:北宋湖州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孝宗淳熙十二年前后在世。
父为秀才。
家贫,貌美,慧而能诗词。
②荼蘼(t ú mí):—种花,白色,有香气,夏季盛放;荼蘼过后,无花开放,因此人们常常认为荼蘼花开是一年花季的终结。
14.下列对这首宋词的内容和技巧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开头写荼蘼花谢,春天结束,而犹有“无多花片子,缀枝头”,说明荼蘼将谢未谢,春事将休未休。
残花缀满枝头,给人以凄清之感。
B.风揉碎槐影,令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女子的芳心仿佛也被揉碎;“莺虽老”,而“声尚带娇羞”,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富于情味。
C.“独自倚妆楼”承上启下:上片写女子触景生情,情苦而不忍睹;既不忍睹,遂回妆楼;既回妆楼,更愁情难耐;既愁情难耐,则倚楼凝望。
D. “一川烟草浪,衬云浮”,写出在浮动的白云映衬下,河岸长满烟草,大河涌动波浪的场景,运用比喻,以动写静,表现了女子深重的愁情。
E.“愁”字画龙点睛,使通篇有了精神。
而“一川烟草浪”所表现的愁情,与“心儿小”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女子内心难以忍耐的痛苦。
15.本词结尾说“心儿小,难着许多愁”,抒情主人公“愁”的缘由是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6分)14.B、D(答对一项2分,全对得5分)解析:B“缀满枝头”不妥,原文说“无多花片子”;D“在浮动的白云映衬下,河岸长满烟草,大河涌动波浪”不妥,“一川烟草浪,衬云浮”是说连天烟草,衬着浮动的白云,犹如浪涛滚滚,铺天盖地而来“15.①青春将逝的感慨,荼蘼已谢,春意消歇,莺虽老而声尚带娇羞,自然产生青春将逝的深沉感慨。
②思念远人的愁绪,抒情主人公独自伫立妆楼,倚楼凝望远方,思念远人;③眼前之景的触发,荼蘼已谢,庭槐影碎,莺已老,一川烟草,满目浮云,自然触发女主人公满腹愁绪。
2022-2023年度上学期高二语文开学检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小重山李清照春到长门春草青①。
江梅些子破,未开匀。
碧云笼碾玉成尘②。
留晓梦,惊破一瓯春③。
花影压重门。
疏帘铺淡月,好黄昏。
二年三度负东君④。
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注]①春草青,出自《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②玉成尘:将茶叶碾碎,且谓茶叶名贵。
③一瓯春:一瓯春茶。
④东君:春神。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A. “春草青”,阶前砌下的小草开始返青,暗示春草青而游人未归。
B. 江梅“未开匀”,所以特别新鲜可爱,使人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临。
C. “二年三度”加重表现痛惜之情;“负东君”,意为春神辜负了词人。
D. “著意过今春”把惜春之情表达得淋滴尽致,全词的抒情达到高潮。
16. 简要赏析“花影压重门。
疏帘铺淡月”中的“压”和“铺”二字的妙处。
(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11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1分)(1)《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江花月夜》中“,!”两句,描写了一幅意境优美的江月图:月光闪耀着千万里光辉,明月朗照在茫茫的春江之中,波光荡漾,清明澄澈。
(3)《将进酒》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
(4)《江城子》中写梦中夫妻相见,没有出现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别后种种不知从何说起,只有任凭泪水倾落。
(5)《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下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吃饭、居住、做事和说话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以后,还要求君子“_________________”,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好学的表现。
《小重山谢了荼蘼春事休》阅读答案
小重山
吴淑姬①
谢了荼蘼②春事休。
无多花片子,缀枝头。
庭槐影碎被风揉。
莺虽老,声尚带娇羞。
独自倚妆楼。
一川烟草浪,衬云浮。
不如归去下帘钩。
心儿小,难着许多愁。
【注】①吴淑姬:北宋湖州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孝宗淳熙十二年前后在世。
父为秀才。
家贫,貌美,慧而能诗词。
②荼蘼(tú m í)一种花,白色,有香气,夏季盛放;荼蘼过后,无花开放,因此人们常常认为荼蘼花开是一年花季的终结。
1、下列对这首宋词的内容和技巧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开头写荼蘼花谢,春天结束。
而犹有“无多花片子,缀枝头”,说明荼蘼将谢未谢,春事将休未休。
残花缀满枝头,给人以凄清之感。
B.风揉碎槐影,令渎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女子的芳心仿佛也被揉碎;“莺虽老”,而“声尚带娇羞”,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富于情味。
C.“独自倚妆楼”承上启下:上片写女子触景生情,情苦而不忍睹;既不忍睹,遂回妆楼;既回妆楼,更愁情难耐;既愁情难耐,则倚楼凝望。
D.“一川烟草浪,衬云浮”,写出在浮动的白云映衬下,河岸长满烟草,大河涌动波浪的场景,运用比喻,以动写静,表现了女子深重的愁情。
E.“愁”字画龙点睛,使通篇有了精神。
而“一川烟草浪”所表现的愁情,与“心儿小”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女子内心难以忍耐的痛苦。
2、本词结尾说“心儿小,难着许多愁”,抒情主人公“愁”的缘由是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1、A D(答A项给2分,答D项给3分)
【解析】A.“缀满枝头”不妥,原文说“无多花片子”; D.“在浮动的白云映衬下,河岸长满烟草,大河涌动波浪”不妥,“一川烟草浪,衬云浮”是说连天烟草,衬着浮动的白云,犹如浪涛滚滚,铺天盖地而来。
2、①青春将逝的感慨。
荼蘼已谢,春意消歇,莺虽老而“声尚带娇羞”,自然产生青春将逝的深沉的感慨。
②思念远人的愁绪。
抒情主人公独自伫立妆楼,倚楼凝望远方,思念远人。
③眼前之景的触发。
荼蘼已谢,春意消歇,庭槐影碎,莺已老,一川烟草,满目浮云,自然触发女主人公满腹愁绪。
(共三条,每条2分,情感1分,分析1分)
赏析
这一首《小重山》写的是一个独守闺房的女子对远方情人的思念。
这类抒发离愁别恨诗词,历代曾有多少词人墨客创作过,其中也不乏名篇佳作。
例如温庭筠的《梦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这两首词,题材完全相同。
然有温庭筠这样的妙语在前,后人再想起这前人的成就,就非易事。
吴淑姬却能别出心裁,翻新花样,谋篇构思,绝无雷同。
这两首词的区别主要两点。
其一温词着重写此女子倚楼所见,立足点在楼上;吴词却从庭院写起,再登楼远望,立足点是移动的。
其二温词单写此女子等候远人不归的惆怅失望的情绪,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哀怨;而吴词则将此女子青春将逝,与远人归来无望,两相对比,反映了一种深深的愁苦。
从此词具体描写看,其笔墨也非泛泛。
上片写暮暮之景,然却有新意她不写满地落红,而写枝上残花;不写风雨摧花,而写风拂槐影;不写杜鹃啼血,而写莺声犹娇。
不仅显得清丽新鲜,而且都与此女子的特定身份和思想感情紧密联系,是从她独特的眼中看到独特的景物,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你看,她写茶蘼,“谢了茶蘼春事休”,说的是茶蘼花谢,春天可算彻底结束了。
可现在犹有“无多花片子,缀枝头”说明茶蘼将谢未谢,这里也就蕴含着春事将休未休。
“花片子”是词人自铸新词,既通俗,又贴切。
“缀枝头”,给人的感觉,虽是残花,但仍有凄清之美。
同样,写“莺虽老”,但“声尚带娇羞”,也是将老未老。
这些不但是时序节物的准确刻画,也正是这位思妇青
春将逝未逝,尚有美丽的面容,尚带娇羞的神态的真实写照。
“庭槐影碎被风揉”,槐影被风揉碎,春天被风吹走。
这不禁使她想自己的青春呢?也将一起消逝。
因此,在她看来,这风揉碎了槐影,也揉碎了她的芳心。
读者可从这缭绕唇吻的音节中,从这欲吐还吞,委婉曲折的笔法中,体味到词人在这里寄托了一种青春将逝的深沉的感慨。
下片“独自倚妆楼”,承上启下。
上片写此女子庭院所见之景,触景生情,情苦而不忍睹;既不忍睹,遂回妆楼;既回妆楼,更思远人;既思远人,则倚楼凝望。
那么,她望到的又是什么呢?在前人词中,温庭筠写道:“过尽千帆皆不是”。
柳永写道:“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八声甘州》)。
而在这首词中词人写道女主人公们都看到了舟,但皆不是所思远人的归舟,结果是从希望到失望。
而吴淑姬笔下的这位思妇,望到的却不是舟,而是“一川烟草浪,衬云浮”。
连天烟草,衬着浮动的白云,犹如浪涛滚滚,铺天盖地而来,哪里有归舟可见,简直丝毫的希望都没有,其愁苦可想而知。
用“一川烟草”来形容愁之大,愁之多,这在贺铸的《横塘路》词中已用过。
但在烟草后着一“浪”字,实属吴淑姬独创。
《古今词统》眉批云:“竹浪、柳浪、麦浪与草浪而四”,即指吴淑姬自创新词“草浪”,直可与前人所创“竹浪、柳浪、麦浪”相媲美。
“一川烟草”是静景“一川烟草浪”则是动景。
这里用来比喻愁思恰如连天草浪,滚滚袭来,极为生动贴切,也为下句“不如归去下帘钩”铺垫。
放下帘钩,意欲隔断草浪,挡住愁潮,然而这愁思
是隔不断,挡不住的,“不如”两字,写出了主人公明知不能而强为之的痛苦心态。
“心儿小,难着许多愁”,自是警句。
“愁”字最后点出,使通篇皆有精神,有画龙点睛之妙。
李清照写愁的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不正面写愁,从舟着眼,反衬愁之大;然而吴淑姬这里先把愁比作“一川烟草浪”,极言愁之大之多,再将它与“心儿小”作强烈对比,落到容约而下。
两人写法不同,而各有千秋。
所以南宋黄升评论说:“淑姬女流中黠慧者,有词五卷,佳处不减李易字。
”这种评价是很客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