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课堂本:第4章 第3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 格式:ppt
- 大小:985.50 KB
- 文档页数:21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四章第3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说课稿(6页)《聚落》教学设计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和指导,我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讲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节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
教材中将本节课的内容分为:聚落与环境、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这两部分。
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情况和教材内容,我对教材做了一定的处理,分别从城市和乡村、聚落与环境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讲授。
这样能更好地反映本节知识内在逻辑结构,突出了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学生也更容易接受。
本节课既是学习前两节居民和人口的延伸和拓展,又为以后学习区域地理知识奠定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双重作用。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善于展现自我,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度阶段,通过上册及前面几章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地形、气候、人口等方面的知识,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
在媒体、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学生对乡村、城市已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学生对于地理各要素的综合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尤其是本节课: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储备条件下,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有限,基于以上的考虑,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和三维教学目标。
重点: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难点:1.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聚落的概念及其基本类型。
2.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3.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会运用比较法分析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聚落,了解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不同。
2.学会运用图片或说明材料,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聚落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与聚落、人与聚落的相互关系,从保护传统聚落这一侧面,让学生将视野扩大到“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这一层面,并内化为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目标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能够说出聚落的含义。
2.通过观察相关景观图片,正确辨认聚落的类型。
3.通过观察、对比相关图片,用自己的语言正确描述不同聚落的景观差异。
4.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分析不同聚落的景观图片及说明材料,初步了解聚落的位置、分布及民居建筑等方面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5.以世界著名聚落为例,初步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比较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方法【教法】采用观察分析法、讨论法、案例分析、列举法等。
【学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1教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1: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
请同学观察下面两幅图(城市和乡村),观察思考: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总结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导入2: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世界的聚落。
对于“聚落”这个名词,大多数同学可能感到陌生,那么什么叫聚落呢,让我们先看几幅图片。
(多媒体展示乡村、集镇、牧区和城市景观的图片。
)城市和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聚落,从而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小组合作,问题探究,归纳提升)活动一:走进城乡,感受城乡差异。
1.小组合作探究发现教师引领1.多媒体展示(乡村),(城市)图片及图表,结合教材P81—85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城市和乡村的景观。
2.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分析城乡的生产方式的差异。
第四章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要点一:聚落与环境(重点)1.聚落(1)定义人们的集中居住地统称为聚落。
(2)聚落的形式聚落分为城市与乡村。
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城市聚落都是由乡村聚落发展而来的。
①乡村聚落居民以农业为经济活动主要形式的聚落。
在农区或林区,村落通常是固定的;在牧区,定居聚落、季节性聚落和游牧的帐幕聚落兼而有之;在渔业区,还有以舟为居室的船户村。
一般说来,乡村聚落具有农舍、牲畜棚圈、仓库场院、道路、水渠、宅旁绿地,以及特定环境和专业化生产条件下的附属设施。
小村落一般无服务职能,中心村落则有小商店、小医疗诊所、邮局、学校等生活服务和文化设施。
随着现代城市化的发展,在城市郊区还出现了城市化村这种类似城市的乡村聚落。
②城市聚落规模大于乡村和集镇的以非农业活动和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
城市一般人口数量大、密度高、职业和需求异质性强,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一般说来,城市聚落具有大片的住宅、密集的道路,有工厂等生产性设施,以及较多的商店、医院、学校、影剧院等生活服务和文化设施。
2.聚落与环境(1)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于耕作。
②自然资源丰富(林、渔、矿等)。
③交通便利(河流交汇处、沿海等)。
(2)聚落的分布特点(3)聚落的形态团块状聚落:在平原地区,聚落规模较大,人口众多,房屋密集。
条带状聚落:在山区,有的聚落沿山麓、谷地延伸成条带状;在一些平原地区,为了靠近水源,沿河流发展成带状聚落。
[来源:学科网](4)聚落的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①当地的气候:东南亚的高架屋、云南傣族竹楼——炎热多雨,楼上住人避免潮湿,而且风大凉爽;西亚厚墙小窗——热带沙漠气候,防晒又凉快;北极冰屋——终年寒冷,冰屋冰块构筑,墙体较厚,利于保温。
②当地的资源:如我国黄土高原上的房屋多以窑洞为主,因为黄土具有直立性,厚厚的黄土经挖掘整理后成为房屋,冬暖夏凉,干湿宜人。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一、选择题读不同地域民居图, 回答下面小题。
1. 分布在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民居是()A. ①B. ②C. ③D. ④2. ②民居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是()A. 温暖湿润B. 炎热干燥C. 冰天雪地D. 高温多雨【答案】1.D2.B读“某地区聚落分布图”, 回答下面小题。
某地区聚落分布图3. 聚落a、b、c、d在选址上的共同点是A. 临河而建B. 依山而建C. 临绿地而建D. 临矿产而建4. 聚落a、b、d最有可能先发展成为城市的是A. a地B. d地C. b地D. 三地同时5.受地形的影响, 山区聚落的形态多为A. 条带状B. 多边形状C. 团块状D. 不固定【答案】3.A4.B5.A下图是东南亚高脚木屋景观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生活在东南亚达雅克人, 聚居在高脚木屋, 原因是()①气候湿热②气候凉爽③人口稠密④抵御毒虫、猛兽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7. 著名港口城市新加坡位于()A. 马六甲海峡的东南B. 直布罗陀海峡东南C. 白令海峡东南D. 霍尔木兹海峡东南8. 属于东南亚的经济作物是()A. 油棕、椰子树B. 柑桔、橄榄树C. 胡杨、枣椰树D. 樱花、苹果树【答案】6.C7.A8.A小瑜跟随爸妈去某地旅游, 他们在该地参观了如图所示的民居景观, 欣赏了极具当地特色的舞蹈。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9. 图中民居建筑风格反映出当地( )的自然环境特征。
A. 湿热B. 干旱C. 冷湿D. 高寒10. 根据图中的民居和舞蹈判断其民族类别及所在省区的简称A. 藏族、藏B. 维吾尔族、新C. 傣族、滇D. 蒙古族、内蒙古【答案】9.A10.C如图“骑楼”一景取自于我市城中路, 这种建筑是岭南民居的一个特色,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1. 建设骑楼的一个突出作用是()A. 体现当地的民族特色B.使房屋建筑有层次感, 体现建筑美C. 节省建筑材料D. 便于行人避雨和遮阳12.目前, 广东对具有一定历史的骑楼加以保护, 其目的是()A. 便于海外华侨回乡探亲B. 保存当地特有的建筑文化C. 节省当地的土地资源D. 解决当地的住房困难【答案】11.D12.B聚落的形成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完成下列各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