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地球运动-昼夜长短
- 格式:doc
- 大小:1.23 MB
- 文档页数:4
地球公转的特征及昼夜长短的变化在地球公转过程中,若以地球为参照系,可看到太阳在黄道上运行。
图1是天赤道与黄道的示意图,图2是太阳在黄道上的视运行轨迹图。
读图,回答1~2题。
1.6月初,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是()A.甲B.乙C.丙D.丁2.太阳处于甲、乙位置时()A.地球公转速度相同B.同一地点昼长变化趋势相同C.日地距离相同D.同一地点日出方位相同解析:1.D 2.D第1题,若以地球为参照系,则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及其运动方向与以太阳为参照系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及其运动方向相反,所以图2中太阳在黄道上的视运动方向应为自右向左。
6月初,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应在夏至日(6月22日)之前且靠近6月22日处,故应为丁。
第2题,图2中显示,甲、乙两点关于冬至点对称,而非关于近日点对称,所以日地距离不同;而地球公转速度与日地距离相关,故公转速度也不同,所以A、C错;冬至日为昼长的极值点,而甲、乙分别位于冬至日两侧,所以同一个地点在这两个日期昼长相同,昼长变化趋势相反,日出方位相同,故B错、D对。
(2022·菏泽模拟)暑假期间小明同学去我国东南沿海某海湾游览,下图为某海湾示意图。
小明拍摄了一张“落日碧海、渔船点点”的照片,拍照的时间是19:01,当地经纬度约为(23°53′N,116°E)。
完成3~4题。
3.小明拍摄照片时的位置应在图中的()A.①B.②C.③D.④4.拍摄照片的当天,当地昼长约为()A.14小时2分钟B.14小时34分钟C.13小时30分钟D.12小时0分钟解析:3.D 4.C第3题,暑假期间,我国东南沿海为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日落西北方向,小明应朝向西北才能拍到日落,再根据“碧海”“渔船”这些信息可知,只有④才符合条件,其他三地西北方向均不会出现“碧海”“渔船”。
第4题,当地经度与120°E 相差约4°,地方时比北京时间约晚16分钟,由此可以算出当地日落时间约为18:45,根据昼长时间计算公式:昼长=(日落时间-12)×2,可以算出昼长时间约为13小时30分钟。
高考地理第一轮总复习知识点填空(学生专用)专题9 昼夜长短【学习目标】1. 理解昼夜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
2. 掌握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3. 理解影响昼夜长短的因素,昼夜长短分布的有关规律。
4. 掌握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和技巧。
【重点和难点】1. 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2. 影响昼夜长短的因素。
3. 昼夜长短的有关规律。
4. 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
【知识结构和课前预读】——独立思考,课前填写,落实基础一、昼夜和昼夜交替1.昼夜的产生原因:1)地球是一个、也的巨大球体。
2)地球上的光线来自。
任何时候,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另一半背着太阳,对着太阳的半球(半球)处于,背着太阳的半球(半球)处于。
如不考虑大气对阳光的和作用,则昼、夜半球平分。
2.昼夜交替的形成1)原因:由于地球自转,地表各地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
2)周期:1日(=1=小时)。
二、昼夜长短的变化1.昼夜长短的原因由于地球的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地表进行运动(即: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移动—→晨昏线移动—→昼、夜弧变化—→昼夜长短变化)。
2.意义反映各地时间的长短(即接受的时间长短)。
【区别】昼夜、昼夜交替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含义及原因。
三者都是地球上固有的自然现象,都涉及昼夜状况,但成因各不相同。
昼夜是针对同一时间地球上的不同地点而言的,是一个静态的概念,即昼夜现象的出现与地球的运动无关。
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巨大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被照亮的部分为昼半球,没被照亮的部分为夜半球。
昼夜更替是针对地球上的同一地点不同时间而言的,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是在昼夜现象的基础上加上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结果。
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表面产生了以1太阳日为周期的昼夜更替现象。
昼夜长短变化是指地球上除赤道外各纬度上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除赤道以外的各纬度地区接受太阳照射的时间(即昼夜长短)产生周期为1回归年的变化。
第5讲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最新考纲核心素养定位考情报告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掌握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周期和速度。
(区域认知)2.理解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影响。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3.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1.高考围绕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两大核心知识命题,题型以选择题的形式为主。
2.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居民楼采光、间距,太阳能热水器安装等)为背景,或创设简洁的经纬网图提供信息,主要考查地球运动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难度有降低趋势。
[教 材 整 体 感 知])[再 现 基 础 知 识])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1.定义:绕太阳的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逆时针方向绕转南极上空俯视:顺时针方向绕转3.周期:365日6时9分10秒,叫做一个恒星年。
4.轨道与速度【疑难辨析1】 夏至日与远日点重合,冬至日与近日点重合,这种说法对吗?提示不对,从时间上看近日点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远日点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
从在公转轨道的位置上看,近日点比冬至日靠东,远日点比夏至日靠东。
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含义地球公转轨道面(即黄道面)同赤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其大小是23°26′。
示意图如下:高效速记(1)“一轴两面三角度”“一轴”指地轴;“两面”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三角度”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夹角为23°26′;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66°34′;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90°。
(2)“三个基本不变”指地球在运动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始终指向天空的北极星附近;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变,约保持23°26′;地球运动的方向不变,总是自西向东。
2.影响(1)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2)决定了五带的范围:①回归线度数=黄赤交角的度数。
课时跟踪检测(五)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与昼夜长短改变如图所示是地球公转的轨道图,图中甲、乙、丙、丁四点将轨道均分成四等份。
读图,回答1~2题。
1.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动所用时间最多的一段是( )A.甲→乙 B.乙→丙C.丙→丁 D.丁→甲2.2024年2月16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
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为360°,以春分日在黄道的位置为0°,则2024年春节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约为( )A.30° B.130°C.230° D.330°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视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学问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我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如图所示),视太阳从春分点动身,在黄道上每前进15°为一个“节气”。
据此完成3~4题。
3.关于“太阳周年运动轨迹”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它是地球自转运动的反映B.它是地球公转运动的反映C.它是太阳真实的运动轨道D.它是太阳每日的运行轨迹4.下列相邻的节气间,地球公转速度最慢的是( )A.春分到清明 B.夏至到小暑C.秋分到寒露 D.冬至到小寒日晷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一般由晷针和晷盘组成。
晷针垂直于太阳视运动的轨道面,上端指向北极星方向。
在晷盘面上刻画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盘面,以此来显示时刻。
读图回答5~6题。
5.天津校内内日晷仪晷针的影子,在夏至日晴天时移动的方向应是( ) A.由西北逆时针转向东北B.由西北顺时针转向东北C.由西南逆时针转向东南D.由西南顺时针转向东南6.若图示日晷仪由天津移至上海运用,晷盘与地平面的夹角应当( ) A.增大 B.减小C.不变 D.按日期作调整下图为甲、乙两地同一时段昼长和夜长的改变图。
读图,回答7~8题。
7.下列有关甲、乙两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地位于不同半球B.太阳高度甲地均大于乙地C.甲、乙两地为对跖点D.甲地的纬度高于乙地8.假如甲地位于南半球,则b的日期最可能是( )A.3月21日 B.6月22日C.9月23日 D.12月22日如图为某一日期甲、乙、丙、丁四个地点的昼长状况图。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高考频度:★★★★☆难易程度:★★★☆☆下图是一位驴友在别德马(40°30′S,64°W)拍摄的景观图片。
据此完成1—3题。
1.图片拍摄日期最有可能是A.1月1日B.4月1日C.7月1日D.10月1日2.此时,太阳位于拍摄者的A.东北方B.西北方C.东南方D.西南方3.这一天,北京的昼长大约是A.10小时B.11小时C.13小时D.14小时【参考答案】1.C 2.A 3.D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地球运动的重要地理意义之一,突破此考点应主要抓住“三看”:1.昼夜长短的判读——看“弧长”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同一纬线圈上,若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昼短夜长;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2.昼夜长短分布——抓“直射点位置”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
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
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
如下图所示。
3.昼夜长短变化——抓“移动方向”此处的“移动方向”主要是指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它决定昼长、夜长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
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就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如下图所示。
二、日出、日落与昼夜长短的计算太阳视运动是指一天中肉眼所见太阳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运行状况。
其中日出东方,日落西方,正午12点(地方时)时位于观察者的正南方或正北方。
下图反映的是北纬40°附近某地在二分二至日的太阳视运动轨迹。
该图可反映日出日落时间与昼夜长短、日出日落方位、正午太阳高度等。
太阳视运动轨迹1.太阳直射点位置、日出日落方位与昼夜长短的对应关系直射点位置日出方位日落方位昼夜长短北半球东北(早于6时日出)西北(晚于18时日落)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赤道正东(6时日出)正西(18时日落)昼夜等长南半球东南(晚于6时日出)西南(早于18时日落)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注:当极圈内有地区出现极昼时,若是北半球,则出现极昼的地区正北日出,正北日落(0时日出,24时日落);若是南半球,则出现极昼的地区正南日出,正南日落(0时日出,24时日落)。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创新素养限时练:昼夜交替与昼夜长短的变化1.下图为极地俯视图,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箭头代表地球自转方向。
据此完成下题。
则此时,A点的日影朝向()A.东南B.西南C.西北D.东北地球的自转运动产生了昼夜交替。
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2.晨昏线(圈)()A.是正午与子夜的分界线B.是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C.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D.在地面上自西向东移动3.下面四幅图中的a、b、c、d四点中,处于昏线上的是()A.aB.bC.cD.d下图为“某日甲、乙、丙、丁四个地点的昼长状况”。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四个地点中,纬度数值相同的地点是()A.甲、乙B.丙、丁C.甲、丁D.乙、丁5.图中丁地的日落时刻是当地()A.6时B.15时C.18时D.21时下图为某时刻光照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上图中乙点的昼长是()A.4小时B.8小时C.6小时D.10小时7.上图四点中昼长季节变化最大的是()A.甲点B.乙点C.丙点D.丁点下图中a为晨昏线,b为纬线,m点为a线的纬度最北点,m、n在同一经线上,且纬度差为90°,此时北京时间为19时,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m点所在经线的经度是()A.15°EB.165°WC.120°ED.90°W9.与n点昼长最接近的是()A.6小时B.12小时C.18小时D.24小时10.读某时刻地球光照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完成下列要求。
(1)此图为______(填“南”或“北”)半球,图中代表晨线的是____________,该日为北半球的______(填节气)日,C点昼长为____小时。
(2)此刻图中B点的地方时为_____时,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_____________。
(3)当某物体从C点向南运动时,运动方向会向_____(填“左”或“右”)偏,运动速度________。
(4)当日______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考点02 昼夜长短的变化1.昼夜长短分布-—抓“直射点位置”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
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
如下图所示:2.昼夜长短变化-—抓“移动方向”此处的“移动方向”主要是指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它决定昼长、夜长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
太阳直射点向哪个方向(南、北)移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就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如下图所示:3.极昼极夜范围—-抓“直射点的位置”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互余。
4。
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规律(1)对称规律: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各地的昼长与南半球相同纬度的夜长相等,例如23.5°N的昼长等于23.5°S的夜长。
(2)递增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 (3)变幅规律:赤道处全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4)极昼、极夜规律:极昼(极夜)的起始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纬度愈高,极昼(极夜)出现的天数愈多。
1。
昼夜之分、昼夜更替和昼夜长短变化三者都是地球上所固有的自然现象,虽然都涉及到昼夜状况,但成因各不相同。
昼夜之分是一个静止的概念,它不涉及地球的运动,而是由“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这一特性所决定的.昼夜更替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主要是由地球自转这一运动而产生的,因光源来自太阳,所以昼夜更替的周期就是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
如果地球不自转,只要公转也会产生昼夜更替,只不过昼夜更替时间较长,为一年。
昼夜长短变化是除赤道以外,其他纬度地区随地球公转而产生的周期性变化,形成原因是地球公转过程中黄赤交角的存在。
太阳直射该地,该地不一定昼最长夜最短。
2011级高三导·学·练一体化
【考纲解读】1、掌握昼夜长短的空间变化规律
2、昼夜长短时间变化规律、及相关计算及应用。
【基础知识-自主学习】 1、昼夜长短空间分布规律
读下图填表,分析二分二至时全球昼夜长短情况。
图1 图2 图3
(1)根据昼弧或夜弧的长度进行计算: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 °。
求D 点的夜长?
(2)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进行计算
①昼长时数=(12- 时间)×2=( 时间-12)×2。
②夜长时数=( 时间-0)×2=(24- 时间)×2。
【核心考点-重点突破】
1、同一天同一纬线上各地的昼长 ,夜长 。
(日出、日落的时刻数是相等的)
2、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 夜 ,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
3、太阳直射点向那个半球移动,那个半球昼变夜变
4、赤道上全年昼夜,越接近赤道昼长夜长越接近小时,日出时间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
5、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北半球各地的昼长(夜长) 南半球同纬度数的夜长(昼长),如图所示:
【典例1】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1~2题。
1.当地球公转由D向A运动的过程中,我国出现的现象是( ) A.吃月饼,共庆团圆 B.荡秋千,踏青插柳
C.放鞭炮,守岁迎春 D.望双星,鹊桥相会
2.在地球公转由B向C运动的过程中( ) A.北半球白昼变长,但短于夜长 B.南半球白昼变长,且长于夜长
C.北半球黑夜变长,但短于昼长 D.南半球黑夜变长,且长于昼长
【典例2】读不同纬度三地白昼长度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
3.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三地在同一半球 B.三地不在同一半球 C.a月份早 D.b月份早4.若此图表示南半球三地白昼变化,则a、b两个月分别是()
A.1月、2月 B.5月、6月 C.7月、8月 D.11月、12月【典例3】读图1,一艘由太平洋驶向大西洋的船经过P地(图中左上角)时,一名中国船员拍摄到海上落日景现,洗印出的照片上显示拍照时间为9时0分0秒(北京时间)。
据此判断1~4题。
5.拍摄照片的当天,漠河的夜长约为()
A 16小时
B 14小时
C 10小时
D 12小时
【举一反三-总结方法】
下图是“巴黎(采用东一区区时)6月22日太阳高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1)~(2)题。
1、从图中可判断出巴黎的经度是( )
A.27°30′W B.27°30′E C.2°30′W D.2°30′E
2、这一天巴黎的夜长约是( )
A.8小时B.10小时 C.12小时D.16小时
【随堂演练-及时巩固】优化设计第16页对应演练2、第18页第7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