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中国自闭症儿童现状的报告
- 格式:pdf
- 大小:249.16 KB
- 文档页数:6
第一部分:概述1.1 我国自闭症儿童发展状况报告的重要性自闭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对儿童的生活和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由于其复杂多样的症状,自闭症的早期诊断和干预至关重要。
我国自闭症儿童发展状况报告旨在对我国自闭症儿童的发展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为政府制定政策、学校和家长提供指导性建议,提升社会对自闭症儿童的关注和关心。
1.2 本文的结构本报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我国自闭症儿童的概况,包括发病率、诊断与干预情况;第二部分探讨了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和康复服务需求;第三部分提出了对我国自闭症儿童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二部分:我国自闭症儿童的概况2.1 我国自闭症儿童的发病率据统计,我国自闭症儿童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已达到较高水平。
其中,城市地区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农村地区,而男孩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女孩。
2.2 我国自闭症儿童的诊断与干预情况目前,我国自闭症儿童的早期诊断率较低,大部分患儿在3~4岁才得到确诊。
而早期干预对自闭症儿童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目前针对自闭症儿童的康复和治疗服务仍然不够完善。
第三部分: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和康复服务需求3.1 自闭症儿童的特殊教育需求自闭症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上都存在较大的困难,需要特殊教育和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然而,目前我国的特殊教育资源严重不足,许多自闭症儿童无法得到有效的教育。
3.2 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服务需求自闭症儿童需要接受康复训练、语言训练等专业的康复服务,以改善其生活质量。
但由于服务资源匮乏,许多自闭症儿童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康复服务。
第四部分:对我国自闭症儿童发展的政策建议4.1 加强自闭症儿童早期筛查和诊断工作政府应建立完善的自闭症儿童早期筛查和诊断机制,提高早期诊断率,以便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
4.2 提升特殊教育和康复服务资源政府应加大对特殊教育和康复服务的投入,建立更多的特殊教育学校和康复中心,以满足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和康复需求。
4.3 完善法律法规,保障自闭症儿童权益政府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保障自闭症儿童的权益,促进社会对自闭症儿童的包容和关爱。
中国自闭症儿童现状的报告(2012-04-12 09:23:37)自闭症简介:儿童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儿童广泛性地发育障碍性疾病。
他们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孤独地闪着微弱的光芒,因此被称作星星的孩子!往往在3岁以前起病,主要表现为在语言、社会互动、沟通交流以及兴趣行为等多方面的缺陷。
在4到5岁时症状最为明显,男女发病比例约为5:1。
大约3/4的患儿合并有精神发育迟滞,半数左右的患儿在青春期可能合并癫痫发作。
由于患儿在社会交往、沟通,尤其是行为方面存在严重的障碍,父母往往只能在手足无措之余,添加对孩子未来命运的担忧。
我国对自闭症儿童关注现状:2006年我国将自闭症列为精神残疾,自闭症者被纳入相关的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自闭症人数保守估计已经超过150万。
现状1:起步晚。
我国对儿童孤独症的认识比先进国家晚了将近40年。
1938年,Leo Kanner 教授(美国)在国际上最早提出儿童孤独症概念并做出系统研究,我国直到1982年才由南京的陶国泰教授首次报告提出。
国外早在60年代就已经对“行为与教育途径的干预(以下称‘干预’)”这一措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持科学研究的态度做出系统性报告;而我国仅仅在90年代中期以来才开始经验式地摸索与模仿。
认识的落后,绝不仅仅限于对其医学知识方面的知之甚少,而是对整个体系性质的认识模糊,也就是说对孤独症的干预缺乏深度的理论理解与循证层面上的操作经验。
现状2:患病率上升,对干预需求的呼声越来越大。
不管是相关的专业人员,还是普通老百姓,亦或是媒体,孤独症越来越成为一个公共的话题。
其患病率由最初的极为罕见,到万分之几,到而今的千分之几,虽然从来没有一个比较稳定而公信的数据,但是患病率的一路走高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多数结论认为,ASD(孤独症普系障碍)在新生儿中的比例达3/1000,典型孤独症不低于1/1000,以此推算,国内ASD(孤独症普系障碍)将不低于400万,典型孤独症不低于100万。
中国自闭症现状调查报告中国自闭症现状调查报告自闭症,即孤独症,是一种儿童神经发育障碍,会影响患者的社交交往、语言和广泛的兴趣等方面。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对该病症的研究逐渐深入,自闭症的诊断率逐年飙升,在全球各地极为普遍,中国也不例外。
但是,由于缺乏客观数据支持,人们对中国自闭症现状基本上都是“印象中”的。
为此,我对中国自闭症现状进行了一次调查,旨在真实了解中国自闭症患病现状。
1. 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共设计了25个问题。
调查对象主要为自闭症患儿及其家长。
我们在自闭症家长支持组织等途径广泛宣传,并征求政府机关和专家学者的推广和支持。
最终,我们收到了来自14个省份的508份有效问卷,其中自闭症患儿和家长的问卷占比约为1:1。
问卷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使用了SPSS软件进行。
2. 结果2.1 意识水平对于自闭症的认知情况,大多数家长(77.2%)表示了解自闭症,其中65.1%的家长不仅知道自闭症是什么,还知道如何识别,但也有23%的家长从未听说过自闭症。
在自闭症状的认知上,大多数家长(83.5%)知道了解自闭症症状,80%以上的家长知道自闭症患者存在社交交往和沟通问题,但对于自闭症症状记录这一因素的了解较少,推测可能和家庭负担给他们带来的压力有关,这一认知现状与国外差距较大。
2.2 诊断等待时间我们了解到,目前国内医院的自闭症诊断时间普遍较长,平均诊断等待时间为7.5个月。
其中,地级市等较少发达地区的等待时间要比发达地区更长。
我们注意到,在等待时间过中,很多患儿错失诊断的黄金期。
此外,超过四成的自闭症家庭表示,最初诊断孩子是误诊为精神病等,并耗费大量财力和精力,加之不可避免的后顾之忧,这进一步加剧了自闭症家庭的负担。
2.3 留守儿童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在留守儿童中,自闭症患者的比例大于非留守儿童,且留守儿童中的自闭症患者更为严重。
这可能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关爱、身体上和心理上的疏离等因素有关。
2.4 师资培训我们征求调查对象的意见,发现自闭症专业师资的培训十分重要。
中国自闭症儿童现状分析报告引言自闭症是一种儿童神经发育障碍,对儿童的社交交流、行为和语言能力有严重影响。
自闭症儿童的数量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中国也不例外。
这份报告旨在分析中国自闭症儿童的现状,以提高公众对这一群体的认识和关注。
1. 自闭症的定义和特点自闭症是一种发育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社交互动和沟通能力的缺陷,以及重复性行为和狭隘的兴趣。
自闭症儿童通常在3岁以前出现症状。
2. 中国自闭症儿童的数量根据中国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数据,中国自闭症儿童的数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然而,由于社会对自闭症的认知度不高,很多自闭症儿童没有得到及时的诊断和干预。
3. 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和康复现状由于自闭症儿童的特殊需求,他们通常需要接受专门的教育和康复训练。
然而,中国目前在这方面的资源相对匮乏,很多自闭症儿童无法获得应有的关爱和帮助。
4. 自闭症儿童的家庭支持自闭症儿童的家庭需要承担重大的压力和责任,他们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和教育自闭症儿童。
中国社会对自闭症的认知度和支持度有待提高,以减轻家庭的负担。
5. 自闭症儿童的就业和社会融入问题随着自闭症儿童逐渐长大,他们需要面对就业和社会融入的问题。
然而,由于缺乏相关的支持和培训机会,大部分自闭症儿童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并实现自我价值。
6. 社会对自闭症的认知和关注度中国社会对自闭症的认知和关注度相对较低。
在一些公共场所和机构中,自闭症儿童和他们的家庭经常面临歧视和排斥。
这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活动,以推动社会的包容和关注。
结论中国自闭症儿童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
为了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我们需要加强社会对自闭症的认知和关注度,提供更多的教育和康复资源,并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我们才能为自闭症儿童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友好的环境。
目前我国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的现状及挑战自闭症是一种儿童神经发育障碍,严重影响患儿的社交能力和沟通能力。
在过去,由于对自闭症了解的不足和缺乏相关的教育资源,自闭症儿童通常被推荐进入特殊教育学校接受个别辅导,与其他正常儿童隔离。
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推行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政策,以促进他们的社交和学习能力的发展。
那么,在我国目前,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的现状是怎样的?我们面临哪些挑战?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一、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的现状随着自闭症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自闭症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的现状也在逐渐改善。
首先,自闭症儿童逐渐被纳入普通教育体系中,得到了更多的教育资源和关注。
此外,一些城市的教育部门还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建立了专门的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机制,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服务。
这些积极进展使得越来越多的自闭症儿童能够融入普通学校,与其他正常儿童一同学习和成长。
这种随班就读的模式不仅可以让自闭症儿童接触到更多的社交和学习机会,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普通学校中,自闭症儿童可以与其他儿童互动,建立友谊,参与各种活动,充分发展他们的潜能。
同时,他们也可以成为普通学校中的一员,感受到平等和包容的氛围,这对于他们的成长和未来社会融入至关重要。
二、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面临的挑战尽管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政策的推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们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教师在面对自闭症儿童时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
自闭症儿童在教育上有一些特殊的需求,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特殊教育知识和能力,以便能够更好地与他们沟通和教育。
然而,在目前的教师培训体系中,对特殊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的教育相对薄弱,导致教师在实际操作中面临一定的困难。
其次,学校和教育部门在资源分配方面存在不均衡现象。
一些发达地区的学校能够提供更多的自闭症儿童教育资源,拥有专门的随班就读班级,有专门的教师和辅导员。
然而,一些贫困地区的学校却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持和资源,限制了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政策的有效实施。
中国自闭症现状调查报告摘要自闭症是一种儿童神经发育障碍疾病,近年来在中国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本报告通过对中国自闭症现状的调查研究,探讨了自闭症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自闭症儿童在教育、社会融入和家庭生活中面临许多困难,而针对自闭症的康复和支持服务仍然存在不足。
为了提高自闭症患者的生活质量,需要加强社会关注和政府支持,改善自闭症儿童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措施,并推动相关机构和组织的合作,共同促进自闭症儿童的发展和积极参与社会。
1. 引言自闭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儿童神经发育障碍疾病,其特点主要包括社交互动和沟通能力的受限、兴趣范围的狭窄以及刻板重复行为。
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统计,全球约有1%的人口患有自闭症,而中国则超过了1700万人。
自闭症对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和挑战。
2.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不同地区的家庭和专业人士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文献综述和专家访谈进行了综合分析。
调查内容包括自闭症儿童的特点、早期诊断和干预、康复服务和社会融入等方面。
3. 自闭症的特点自闭症包含广义的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s),其症状及严重程度因人而异。
主要特征包括社交互动障碍、语言和沟通障碍、刻板重复行为以及兴趣范围的狭窄。
自闭症儿童对于变化和刺激的适应能力较差,容易出现焦虑、注意力不集中、行为异常等问题。
4. 自闭症的影响因素自闭症的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可能对其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自闭症可与家族史和孕期损害(如感染、药物等)相关联。
此外,早期诊断的重要性也日益受到重视,通过早期干预和康复服务,可以对自闭症儿童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5. 自闭症对家庭的影响自闭症给患者的家庭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心理和社交负担。
中国自闭症儿童发展状况报告(概要)意义:这是一份汇聚国内外自闭症有关研究和发展状况的前沿信息报告,从自闭症最新的定义、诊断标准、权威的诊断工具、当前的病因研究、有关法律政策、科学教育服务、患儿家庭情况,到美国自闭症研究发展概况等,从各个方面展现了自闭症这个世界性难题的“难”之所在、“世纪之谜”的“谜”之所思,也提醒我们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各界对自闭症的认识、关注、支持和研究。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自闭症研究指导中心、五彩鹿儿童行为矫正中心以促进中国自闭症康复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责任感,以及五彩鹿积累了十年的行业实践经验,集合国内外专家,几经探讨和修改,最终促成这一报告的发行。
作为这个行业中的拓荒者,我们期望此报告能对中国自闭症行业的发展起到回顾总结历史、分析思考现状和发展推动未来的作用。
谨借此次大会机遇,发布报告中的一些相关梗概,望业内的同行和专家批评指教:第一章综述一、自闭症概述(一)自闭症的定义及核心症状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一组起病于儿童发育早期,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兴趣范围狭窄及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发育障碍。
2019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第五版(简称DSM-Ⅴ),修订了自闭症的定义,统称为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简称ASD)。
(二)自闭症的研究与发展国外自闭症的研究历史起源于1943年,美国霍布金斯医院的儿童精神病医生Leo Kanner发表世界上第一篇关于儿童自闭症案例的正式报告——《情感交流的自闭性障碍》。
而我国自闭症的研究始于1982年南京儿童心理卫生研究所陶国泰教授发表的题为《婴儿自闭症的诊断和归属问题》的论文,其中报道了中国内地最早发现并确诊的自闭症儿童病例。
我国自闭症的研究目前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盛况,涌现出一大批自闭症研究的专家学者。
自闭症儿童调研信息报告自闭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简称ASD)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主要特征为社交交往和沟通障碍,以及重复性行为和狭隘兴趣。
它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频率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增加。
为了了解自闭症儿童的症状、诊断和干预措施,本次调研采取了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自闭症儿童的家庭、学校和专业人士进行了调查。
以下是调研结果的概要。
家庭方面,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自闭症儿童的父母对于孩子的症状早有觉察,83%的家庭在孩子3岁以前就意识到孩子可能患有自闭症。
然而,只有59%的家庭在孩子4岁之前得到了正确的诊断结果。
这表明了自闭症的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
调研结果还显示,约有80%的家庭对于自闭症的诊断感到震惊和困惑,54%的家庭表示对于如何帮助孩子感到无助。
因此,家庭需要更多的支持和指导,以提供儿童需要的早期干预和治疗。
在学校方面,大多数学校都有自闭症儿童的特殊教育班级或资源室。
调研显示,94%的学校提供了专门的教学支持,并且有专门的教育师资力量来教育自闭症儿童。
然而,仍有一些学校在资源配置、教学方法和师资培训等方面存在不足。
这需要学校加强对自闭症儿童的了解和支持,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以更好地满足自闭症儿童的学习需求。
在专业人士方面,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参与调研的专业人士都有较为深入的自闭症知识和经验。
他们对自闭症的症状和诊断有一定的认识,并在干预方面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然而,一些专业人士表示需要更多的培训和指导,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总结来看,自闭症儿童的家庭、学校和专业人士对于自闭症症状、诊断和干预措施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和需求。
家庭需要更多的支持和指导,学校需要加强对自闭症儿童的了解和支持,专业人士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这将有助于提供更好的早期干预和治疗,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生活质量。
自闭症儿童调查报告自闭症儿童调查报告自闭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其特征包括社交交往困难、沟通障碍和刻板重复行为。
随着社会对自闭症的认识和关注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研究和调查开始关注自闭症儿童的生活、教育和就业等方面。
本文将通过对自闭症儿童的调查,探讨他们在不同领域的需求和挑战。
一、教育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自闭症儿童在教育方面面临着诸多困难。
首先,他们往往对社交交往和语言沟通存在障碍,这使得他们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互动中感到困惑和焦虑。
其次,他们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能力相对较弱,需要更多的个性化教学和支持。
因此,为自闭症儿童提供专门的教育方案和资源,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和学习能力,是当务之急。
二、家庭支持自闭症儿童的家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调查结果显示,许多家庭不知道如何有效地与自闭症儿童沟通和互动,这给他们的家庭生活带来了许多困扰。
此外,由于自闭症儿童需要更多的关注和照顾,家庭成员的时间和精力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因此,提供专业的家庭支持和指导,帮助家长更好地应对自闭症儿童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
三、就业调查结果显示,自闭症儿童在成年后面临着就业的困难。
由于他们在社交交往和沟通方面存在障碍,很多自闭症儿童很难适应传统的工作环境。
此外,他们的特殊需求和能力也使得就业机会相对较少。
因此,社会应该提供更多的适应性工作岗位,为自闭症儿童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并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支持,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和自给自足。
四、社会融合自闭症儿童的社会融合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调查结果显示,许多自闭症儿童在社会中面临着歧视和排斥。
他们的特殊行为和沟通方式往往被误解和忽视,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因此,社会需要提高对自闭症的认知和理解,鼓励公众尊重和包容自闭症儿童,为他们创造一个友善和包容的环境。
总结而言,自闭症儿童的需求和挑战是多方面的,包括教育、家庭支持、就业和社会融合等方面。
为了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我们需要加强对自闭症的研究和认识,提供专门的教育和支持,创造一个包容和友善的社会环境。
中国自闭症儿童现状的报告《中国自闭症儿童现状的报告》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它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困扰。
在中国,自闭症儿童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他们的现状值得我们深入关注和了解。
首先,从数量上来看,自闭症儿童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据相关研究和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自闭症儿童的发病率约为 1%左右,这意味着每一百个儿童中就可能有一个患有自闭症。
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在症状表现方面,自闭症儿童通常存在社交沟通障碍。
他们难以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图,不会主动与他人建立联系,缺乏眼神交流和面部表情。
语言发展也往往迟缓,有的孩子甚至完全没有语言能力,或者只会重复某些词语和句子。
同时,他们还可能表现出刻板的行为模式,比如不停地拍手、转圈、排列物品等。
对环境的变化也非常敏感,难以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规律。
自闭症儿童的诊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由于目前没有明确的生物学指标,诊断主要依靠专业医生对儿童的行为观察、家长的描述以及一系列的评估工具。
然而,我国在自闭症诊断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一些地区的医疗资源相对匮乏,专业的诊断医生数量不足,导致很多孩子无法及时得到准确的诊断。
另一方面,家长对自闭症的认识不足,往往在孩子出现明显症状后才开始寻求帮助,错过了最佳的干预时机。
在教育方面,自闭症儿童面临着诸多困难。
由于他们的特殊需求,普通学校往往难以满足其教育要求。
虽然一些地区已经开始尝试将自闭症儿童纳入融合教育体系,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比如,教师缺乏专业的培训和指导,不知道如何与自闭症儿童进行有效的沟通和教育。
同时,自闭症儿童在学校也可能会受到其他同学的歧视和排斥,给他们的心理造成伤害。
为了帮助自闭症儿童,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政府加大了对自闭症康复机构的支持力度,提供资金和政策保障。
同时,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也加入到关爱自闭症儿童的行列中来,开展各种公益活动,为患儿和家庭提供帮助和支持。
中国自闭症儿童现状的报告(2012-04-12 09:23:37)自闭症简介:儿童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儿童广泛性地发育障碍性疾病。
他们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孤独地闪着微弱的光芒,因此被称作星星的孩子!往往在3岁以前起病,主要表现为在语言、社会互动、沟通交流以及兴趣行为等多方面的缺陷。
在4到5岁时症状最为明显,男女发病比例约为5:1。
大约3/4的患儿合并有精神发育迟滞,半数左右的患儿在青春期可能合并癫痫发作。
由于患儿在社会交往、沟通,尤其是行为方面存在严重的障碍,父母往往只能在手足无措之余,添加对孩子未来命运的担忧。
我国对自闭症儿童关注现状:2006年我国将自闭症列为精神残疾,自闭症者被纳入相关的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自闭症人数保守估计已经超过150万。
现状1:起步晚。
我国对儿童孤独症的认识比先进国家晚了将近40年。
1938年,Leo Kanner 教授(美国)在国际上最早提出儿童孤独症概念并做出系统研究,我国直到1982年才由南京的陶国泰教授首次报告提出。
国外早在60年代就已经对“行为与教育途径的干预(以下称‘干预’)”这一措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持科学研究的态度做出系统性报告;而我国仅仅在90年代中期以来才开始经验式地摸索与模仿。
认识的落后,绝不仅仅限于对其医学知识方面的知之甚少,而是对整个体系性质的认识模糊,也就是说对孤独症的干预缺乏深度的理论理解与循证层面上的操作经验。
现状2:患病率上升,对干预需求的呼声越来越大。
不管是相关的专业人员,还是普通老百姓,亦或是媒体,孤独症越来越成为一个公共的话题。
其患病率由最初的极为罕见,到万分之几,到而今的千分之几,虽然从来没有一个比较稳定而公信的数据,但是患病率的一路走高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多数结论认为,ASD(孤独症普系障碍)在新生儿中的比例达3/1000,典型孤独症不低于1/1000,以此推算,国内ASD(孤独症普系障碍)将不低于400万,典型孤独症不低于100万。
关于我校自闭症儿童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进入培智学校就读,是目前淮北地区自闭儿童最主要的教育安置形式。
我校重点引导主支持自闭儿童融合培智班级就读,通过课堂教学、康复训练、养成教育、校园活动、社会融入等一系列措施,帮助他们克服社交障碍,不断提高认知学习、适应环境的能力,逐步融入社会。
标签:自闭儿童发展测评融合发展目前,我校日常在校培智学生总计82人,自闭儿童总计12名,约占学生总数的15%。
随着自闭儿童在我校培智部就读的数量逐渐增多,诸多问题也相伴而生,对培智正常课堂教学影响较大。
为了保障培智日常教学工作持续良好运行,进一步提升培智教学质量,同时也为满足自闭儿童的特殊需求提供服务,有效开展康复和补偿训练,特对我校自闭儿童发展现状进行调查评估,旨在为更有针对性、具体性的精准施教提供参考。
一、调查概述本次调查包括自闭儿童基本发展现状测评、功能性评估访谈、行为动因评估、强化物调查四项。
主要采取观察、访谈、实践操作的方式,通过教师日常教学观察和问卷调查、学生家长口述等,了解孩子在生活自理、性格爱好、课堂表现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根据严重程度列举出自闭儿童在校问题行为的表现形式、出现频率、持续时间、严重程度,调查其发生的可能影响因素(如个人因素包括生理条件、学习障碍、技能缺失等;环境因素包括老师批评、体力劳动、社会孤独、任务繁重无趣等)。
通过干预措施及效果,确定影响因素与行为及结果之间的联系,为提出关于行为功能的假设性判断提供依据。
二、调查结果整理(一)我校自闭儿童发展能力测评统计结果1.视力发展:19%的自闭儿童视力发展正常;45%的自闭儿童需要在不断监督下注意力才会集中,并且持续时间短,逃避目光对视;36%的自闭儿童对发光的东西特别感兴趣。
2.听力发展:36%的自闭儿童听力发展属于正常水平;55%的自闭儿童对外界声音刺激反应迟钝,需要反复刺激或加大刺激强度;9%的自闭儿童对声音反应强度太小,根本察觉不出来。
3.感觉阈限发展:63%的自闭儿童皮肤觉发育正常,触觉或嗅觉等和正常儿童无异;27%的自闭儿童皮肤觉反应异常,如对疼、触摸、臭、辣等缺乏适当的感知能力。
2024年关注自闭症儿童的总结
截至2024年,关注自闭症儿童的工作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
以下是对这些进展的总结:
1. 早期筛查:2024年,各国纷纷采取早期筛查措施,通过检测婴幼儿发展的关键指标来识别自闭症风险。
这有助于及早诊断和介入,提供更早的帮助和支持。
2. 个性化干预计划: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实践证实,个性化干预计划可以最大程度地帮助自闭症儿童发展潜力。
2024年,各种个性化干预方法和工具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积极成果。
3. 教育和课程:在各国政府和教育机构的共同努力下,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得到了更多关注。
2024年,各地普遍推行包容教育政策,增加了专业教育师资力量,制定了针对不同程度自闭症儿童的教学课程和支持计划。
4. 社会融入:社会对自闭症的认知和理解不断提高,2024年,各地社区和社会组织积极开展自闭症儿童融入社会的活动和项目。
这些活动旨在增加社会对自闭症儿童的接纳和理解,并提供他们与同龄人互动和参与社会的机会。
5. 科研突破:自闭症的研究在2024年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突破。
科学家们发现了与自闭症相关的不同基因变异,并且开展了许多针对这些基因的研究项目。
这为未来的治疗方法和干预措施提供了更多希望。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在自闭症领域取得了许多进展,但仍然存在许多挑战。
这包括确保早期筛查的普及性和准确性、提供个性化的干预和教育计划、增加社会支持和包容等方面。
因此,继续投入资源和努力是关注自闭症儿童的重要任务。
中国自闭症现状调查报告在当今社会,自闭症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而其中患有自闭症的人数也异常庞大。
为了更好地掌握中国自闭症的现状,教育、医学和社会工作者们进行了一项全面的自闭症现状调查。
首先,中国自闭症患者数量异常庞大。
据统计,目前中国自闭症儿童的发病率在1000人中有2-3例。
也就是说,中国目前有极高的儿童自闭症患者人数。
自闭症的发病机制复杂,其中遗传因素是最为关键的。
但现实是,许多因素如环境、刺激、压力和教育等也会对自闭症的发病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次,中国自闭症的治疗方法和患者及家庭的支持体系都需要加强。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医学的发展和科技的提高,对于自闭症的认知和治疗方案得到了不断丰富和更新。
而中国的自闭症治疗方法也在逐渐完善和提高。
但与此同时,许多自闭症患者及其家庭仍然面临很大的困难和压力,基础设施建设和专业人才力量也需要加强,以满足自闭症患者及其家庭的需求。
第三,中国自闭症教育的发展和推广需要更大力度。
自闭症患者天生缺乏社交和沟通技能,因此需要更多的人来陪伴他们一起学习和成长。
如果缺乏家庭支持,那么专业的自闭症教育机构便成为了这些患者重要的补充。
但事实是,具有专业自闭症教育条件的学校在中国并不普遍,很多城市和地区都存在严重的门槛问题。
因此,中国自闭症教育的发展和推广,是建立一个全面支持自闭症孩子的体系的必要条件。
最后,社会对自闭症人群的误解和歧视问题更加突出。
在中国社会中,很多人对自闭症的认知还停留在错误的认知上,例如认为自闭症只是普通的“多动症”或“儿童自闭症只是一个流行词”。
同时,对于自闭症患者及其家庭的歧视现象也依然存在,这也深刻地影响着自闭症人群的生活和事业发展。
因此,在中国,减轻社会对自闭症的误解和歧视现象,保障自闭症患者的权利与利益,是我们共同的任务。
总之,中国自闭症现状调查报告呼吁各级政府、教育、医疗、社会工作者、专家学者和民间组织共同发力,为中国自闭症人群提供必要的教育、服务和支持。
一、前言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起源于儿童早期的神经发育障碍。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孤独症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我国孤独症儿童的数量也在逐年上升。
为了更好地了解孤独症儿童的发展状况,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本报告对2021年度孤独症儿童相关工作进行总结。
二、孤独症儿童发展现状1. 社会认知障碍孤独症儿童在社会认知方面存在明显障碍,表现为缺乏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和关注,难以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
本年度,我国孤独症儿童在社会认知方面的干预措施主要包括:开展社会技能培训、组织亲子互动活动、提供专业心理咨询等。
2. 语言表达障碍孤独症儿童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较大困难,表现为语言理解能力差、语言表达不完整、发音不准确等。
本年度,我国孤独症儿童在语言表达方面的干预措施主要包括:开展语言康复训练、利用辅助沟通工具、培养家长语言干预能力等。
3. 行为问题孤独症儿童常常伴有刻板行为、自伤行为、攻击性行为等问题。
本年度,我国孤独症儿童在行为问题方面的干预措施主要包括:实施行为矫正训练、加强家长与老师的沟通与协作、提高儿童情绪管理能力等。
4. 感知觉障碍孤独症儿童在感知觉方面存在一定障碍,表现为对声音、光线、触觉等刺激的敏感性异常。
本年度,我国孤独症儿童在感知觉方面的干预措施主要包括:开展感觉统合训练、调整环境刺激、提高儿童对刺激的适应能力等。
三、孤独症儿童干预与支持1. 干预措施(1)康复训练:通过专业康复机构,为孤独症儿童提供语言、认知、行为、感知觉等方面的康复训练。
(2)家庭干预:提高家长对孤独症的认识,指导家长进行家庭干预,促进亲子关系。
(3)社会支持:组织各类公益活动,提高社会对孤独症儿童的关注度,为孤独症家庭提供支持。
2. 支持政策(1)政策保障: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孤独症儿童的政策,如《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全面小康进程的意见》等。
(2)教育支持:加大对孤独症儿童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孤独症儿童教育质量。
(3)就业扶持:为孤独症成人提供就业指导、技能培训等支持,帮助他们融入社会。
中国自闭症儿童现状的报告1.引言1.1 概述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对个体的社交交往、沟通能力和行为表现产生显著影响。
自闭症儿童往往表现出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中,缺乏社交互动的能力和理解他人的情感。
这种疾病通常在儿童早期就能够观察到,并且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在中国,自闭症儿童的现状备受关注。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有大约有100多万的自闭症儿童。
然而,由于社会对自闭症认识的相对缺乏和相关资源的不足,很多自闭症儿童和他们的家庭承受着巨大的困境。
自闭症儿童在中国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自闭症的确诊和早期干预极为重要,然而在中国,存在着自闭症诊断的困难和误诊的问题。
其次,自闭症儿童普遍缺乏适当的教育资源和康复服务,无法获得有效的干预和治疗。
再者,社会对自闭症的认知和理解水平较低,往往存在歧视和排斥现象,导致自闭症儿童及其家庭面临着更大的困境。
因此,理解和关注自闭症儿童在中国的现状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自闭症儿童的特点和定义,并分析他们在中国所面临的困境。
同时,本文也将讨论自闭症儿童的挑战和需求,以及政府和社会在提供支持和帮助方面的责任和作用。
希望通过对中国自闭症儿童现状的深入了解和探讨,能够促进社会对自闭症儿童的关注和关心,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支持。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本篇报告采用以下结构,以便更清晰地呈现中国自闭症儿童的现状。
具体结构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在概述中,将简要介绍自闭症儿童的基本信息和问题的重要性。
文章结构部分将详细列出全文的章节和内容安排,以帮助读者了解报告的整体架构。
最后,说明本篇报告的目的,即通过对中国自闭症儿童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探讨其挑战和需求,并讨论政府和社会在应对这些问题中扮演的角色和责任。
第二部分为正文,主要包括自闭症儿童的定义和特点以及他们在中国的现状。
在自闭症儿童的定义和特点部分,将阐述自闭症儿童的基本特征和诊断标准,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他们的状况。
中国自闭症现状调查报告前言:中国是全球人口第一大国,在2007年的总人口达132,129 万人,佔全球总人口(640,000万)的20.61%;但对自闭症的认识不足,及欠缺统计数字,香港自闭症联盟编者只能引用仅有的人口数字,和自闭症发生率等,去作推算中国自闭症人口数字。
计算出的数字颇今人吃惊,下面列出计算中国自闭症人口数字的资料。
中国自闭症人口:(自闭症总人数722.58万)第1种计算办法,我们以联合国2007年估计全球共有3,500万自闭症人口为基数,单纯以全球及中国总人口数字比例,来推算中国的自闭症人口,计算出中国自闭症总人口约为722.58万人。
这个数字是中国现存所有残疾类别的0-14岁组人数(387万)的1.87倍人数,也是现存所有残疾类别的总人数(8,296万) 的8.71%。
3,500 万X (640,000 / 132,129) = 722.58万(自闭症总人数由202 万至852万,视不同发生率而定)第2种计算办法,如果用不同自闭症发生率来计算,并只採用中国0至14岁年龄组人口总数25,660万人来作基数计算,因为编者手上欠缺其他年龄分组的数字,而残疾人的分组年龄数字也欠缺;中国的0至14岁年龄组自闭症人口数为下列:(每年出生人数:1,594万人)。
再利用这组不同的自闭症发生率,其中1.53% 是2004年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在18个县区所作自闭症检测的自闭症发生率,而6.54%是美国疾病防控中心2006年的抽样调查美国的发生率。
计算出的中国0至14岁年龄组自闭症人口数字由38.34 万至165.51万不等。
这组自闭症总人口数字,均佔现存所有残疾类别的0-14岁组的总人数387万的9.09% 至42.77%,这实在是一个惊人数字。
自闭症发生率0.153% 0.2% 0.3% 0.4% 0.5% 0.645%A. 2007年0-14岁自闭症人口38.34 51.32 76.98 102.64 128.30 165.51B. 每年新出生自闭症人口2.439 3.188 4.782 6.376 7.970 10.281A+B=2008年0-15岁自闭症人口40.779 54.508 81.762 109.016 136.27 175.791(单位=万人)2007年所有年龄组自闭症人口202.157 264.258 396.387 528.516 660.645 852.232基数=132,129万人2012年0-19岁自闭症人口50.535 67.260 100.890 134.520 168.150 216.9135 2017年0-24岁自闭症人口62.730 83.200 124.800 166.400 208.000 268.320 2012年所有年龄组自闭症人口214.352 280.198 420.297 560.396 700.495 903.639 2017年所有年龄组自闭症人口226.547 296.138 444.207 592.276 740.345 955.045下面是详细列出现有各类(截至2007年) 原始的统计数字,及计算的办法:中国人口统计数据中国总人口(资料来源:2007年国家统计局数据/ )中国残疾人口统计数据(下列资料来源:2006年第2届全国残疾人普查/ )残疾人8,296万占全国总人口132,129百分比= 6.28%有残疾人的家庭户总户数7,050 万,占全国家庭户总户数百分比17.80%有残疾人的家庭户的人口占总家庭户口人口百分比19.98%6至14岁学龄儿童残疾类别分布(下列资料来源:2006年第2届全国残疾人普查/ )估计中国自闭症总人数(以2007年作基准起点) (注1)(下列数据仅乃估计数字)出生儿童自闭症发生率%0.1%0.153% (注2)0.2%0.25%0.3%0.4%0.5%0.645% (注3)2007年现存自闭症估计人数(万) 基数132,129万132.129202.157264.258330.323396.387528.516660.645852.2322007年现存0-14岁自闭症估计人数(万) (注4) 基数25,660万25.6638.3451.3264.1576.98102.64128.30165.51由2007年起,每年新增自闭症人数(万) (注5)基数1,594万1.5942.4393.1883.9854.7826.3767.97010.2812008年0-14岁自闭症总人数27.25440.77954.50868.13581.762109.016136.27175.7915年后(2012年) 新增自闭症儿童累积总人数(万)7.9712.19515.9419.92523.9131.8839.8551.40710年后(2017年)新增自闭症儿童累积总人数(万)15.9424.39031.88039.85047.82063.76079.700102.813估计2012年0-19岁组别自闭症儿童累积总人数(万)33.63050.53567.26084.075100.890134.520168.150216.917估计2017年0-24岁组别自闭症儿童累积总人数(万)41.60062.73083.200104.000124.800166.400208.000268.323估计2012年所有年龄组别自闭症人士累积总人数(万)140.099214.352280.198350.248420.297560.396700.495903.639估计2017年所有年龄组别自闭症人士累积总人数(万)148.069226.547296.138370.173444.207592.276740.345955.045注1:中国自闭症发生率没有官方正式统计数据,下列属估计数字。
中国自闭症儿童现状的报告(2012-04-12 09:23:37)自闭症简介:儿童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儿童广泛性地发育障碍性疾病。
他们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孤独地闪着微弱的光芒,因此被称作星星的孩子!往往在3岁以前起病,主要表现为在语言、社会互动、沟通交流以及兴趣行为等多方面的缺陷。
在4到5岁时症状最为明显,男女发病比例约为5:1。
大约3/4的患儿合并有精神发育迟滞,半数左右的患儿在青春期可能合并癫痫发作。
由于患儿在社会交往、沟通,尤其是行为方面存在严重的障碍,父母往往只能在手足无措之余,添加对孩子未来命运的担忧。
我国对自闭症儿童关注现状:2006年我国将自闭症列为精神残疾,自闭症者被纳入相关的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自闭症人数保守估计已经超过150万。
现状1:起步晚。
我国对儿童孤独症的认识比先进国家晚了将近40年。
1938年,Leo Kanner 教授(美国)在国际上最早提出儿童孤独症概念并做出系统研究,我国直到1982年才由南京的陶国泰教授首次报告提出。
国外早在60年代就已经对“行为与教育途径的干预(以下称‘干预’)”这一措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持科学研究的态度做出系统性报告;而我国仅仅在90年代中期以来才开始经验式地摸索与模仿。
认识的落后,绝不仅仅限于对其医学知识方面的知之甚少,而是对整个体系性质的认识模糊,也就是说对孤独症的干预缺乏深度的理论理解与循证层面上的操作经验。
现状2:患病率上升,对干预需求的呼声越来越大。
不管是相关的专业人员,还是普通老百姓,亦或是媒体,孤独症越来越成为一个公共的话题。
其患病率由最初的极为罕见,到万分之几,到而今的千分之几,虽然从来没有一个比较稳定而公信的数据,但是患病率的一路走高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多数结论认为,ASD(孤独症普系障碍)在新生儿中的比例达3/1000,典型孤独症不低于1/1000,以此推算,国内ASD(孤独症普系障碍)将不低于400万,典型孤独症不低于100万。
虽然良莠不齐的训练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却仍然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
现状3:患儿回归主流社会困难大。
治疗自闭症的黄金阶段是1-3岁,错过了这个阶段,恢复健康的困难就很大,病情还极有可能反弹,如果不能及时的进行康复训练,一旦他们失去父母的依靠,将很难在社会上生存下去。
那些攻击意识强烈的患者,还可能造成社会危害。
自闭症被国内绝大多数医生定义为不治之症。
自闭症儿童家长十分希望孩子实现生活自理,在家长去世后可有亲朋好友、托养机构接收他们。
此外,中国广袤的农村对自闭症了解甚少,难有家庭愿意向调查人员报告孩子患有自闭症。
他们情愿养自闭症孩子一辈子,并生一个健康孩子陪伴他终老。
公众对自闭症缺乏认识将给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现状4:干预体系不健全,干预水平整体低下。
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1)、在医疗系统中,开展ASD诊治工作的医院屈指可数,多数医生对ASD的认识欠缺,只有少数医院的少数医生能诊断ASD,就连卫生部规划的五年制与七(八)年制儿科教材均未涉及ASD。
医院也只是以诊断、评估及个别训练为主,多以小时为单位进行训练,而且收费较贵,大部分家长望而却步。
(2)、目前我国ASD干预是以民办机构为主,手段以全天训练及少数机构培训家长为主,由于资金不足、场地不够等限制,导致其规模小,管理不够规范。
(3)、以残联系统为主的公立机构才刚刚启动,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训练的针对性较差。
(4)、我国大多数ASD儿童因其社交障碍及行为问题以及特殊教育资源缺乏而无法在主流学校随班就读,同时又基于其特殊的思维及学习方式以及某些超常的能力而不适合在智障学校就读。
特殊教育和康复训练是目前国内对自闭症康复所主要采用的方法,目前国内大大小小的康复训练服务机构大概有400家,其中约90%是孤独症儿童的父母自己筹办的。
与此同时,从事这方面特殊教育的师资力量及经费也都严重匮乏,机构经营举步维艰。
比较系统规范且有一定规模的只有少数的几家,且方法各异,对于目前国内自闭症的现状只能是杯水车薪,大多数是小作坊式的,缺乏专业的指导和资金支持。
对自闭症的整体治疗效果不甚人意。
亟待政府相关机构能够加大资源投入和行业的规范以及优化现状5:相关专业人员严重缺乏。
能认识与诊断ASD的临床医生缺乏,社工(义工)也缺乏,特殊教育及康复人员更是缺乏。
与美国相比,中国的特教专业人员总人数为3.1万,美国特教专业人员为38万人,而且34万已获得资格认证。
同时供需也极不平衡,市场需求大,行业竞争少,致使许多短平快的短线训练机构产生,但从业人员普遍素质却不高。
机构的负责人也很少有人愿意花钱为员工们做系统的素质培训,直接影响了执业操守与执业素质,使得孤独症康复训练行业极端不规范。
现状6:相关政策与法规才初步建立。
随着人们对孤独症及其干预工作认识的逐渐深入,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问题越来越多地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也引起政府有关部门及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高度重视。
2007年1月1日,中残联已把孤独症的康复纳入到精神病康复,整合资源,建立省级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机构,选择了31个试点城市,发挥现在妇幼保健、特殊教育网络和有关社会力量的作用,探索建立孤独症儿童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早期康复训练的干预体系。
与此同时,编写统一康复训练教材,开展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及筛查、诊断专业人员培训。
关于自闭症儿童的治疗从2008年起,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自闭症日”(World Autism Day),以提高人们对于自闭症及相关研究和诊断的关注。
关于自闭症的各种服务还处于非常伤心的初级阶段,目前常运用的治疗康复手法有:药物治疗、干细胞疗法、感觉统合训练、高频音乐疗法、激活大脑的特殊教学方式、"迪普音"音乐疗法、感应治疗、生物疗法、海豚疗法、中药及针灸疗法等等。
国内主流医疗机构目前主要所能做的是初步界定是否属于自闭症,治疗措施缺乏,主要以精神类药物、中药、针灸等方法治疗,药物治疗因缺乏能够改变孤独症的病程,改善核心症状的药物,且副作用大,一般只在患者伴随的精神神经症状明显,或威胁到自身或者他人安全或严重干扰患者接受教育和训练,影响日常生活,才使用药物对症治疗。
特殊教育和康复训练是目前国内所主要采用的方法,目前国内大大小小的康复训练服务机构大概有400家,其中约90%是孤独症儿童的父母自己筹办的。
与此同时,从事这方面特殊教育的师资力量及经费也都严重匮乏,机构经营举步维艰。
比较系统规范且有一定规模的只有少数的几家,且方法各异,对于目前国内自闭症的现状只能是杯水车薪,大多数是小作坊式的,缺乏专业的指导和资金支持。
对自闭症的整体治疗效果不甚人意。
亟待政府相关机构能够加大资源投入和行业的规范以及优化。
生物疗法主要通过相关检测和营养剂干预调节身体内部机转来达到治疗的最终效果,在国外由于有完善的检测手段和长期大量的实践经验,在治疗自闭症上取得很好的效果。
而目前国内家长对于生物疗法的了解主要通过网络自己领悟摸索,个别有条件的家庭把孩子带到香港,或者其他在生物疗法方面做的比较好的国家或地区接收治疗,这些都不便于生物疗法的很好执行,其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可恶的是,个别人员或机构为了牟利,打出一些灵丹妙药或彻底康复治疗仪来骗钱害人,需要我们的家长保持清醒的头脑。
为了治疗好孩子的病很多家庭是倾其所有,四处奔波,但是收效甚微。
关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一.我国大陆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发展概况我国大陆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 - 80年代):目前尚无孤独症患病率的全国性调查,在80年代以前,大陆的儿科医生、儿童保健医生及精神科医生中能够识别孤独症的还很少,所以也很少见有报道。
从1955年11月至1981年6月,南京神经精神病防治院收住了来自我国大陆各个地区的1190名精神病患儿,其中仅有5例诊断为孤独症。
在此阶段,孤独症一词还鲜为人知。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期):1982年,南京儿童心理卫生指导中心的陶国泰教授首先报告了4例孤独症患童,此后引起国内的关注。
1984年南京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成立,仅这一年被诊断为孤独症的就有8例。
但因为我国儿童精神医学起步较晚,绝大多数儿科、儿童保健、精神科医生没有经过儿童精神医学的教育和训练。
所以,20世纪90年代以前,孤独症被误诊为智力低下、多动状态、言语发育迟缓、聋哑、精神分裂症、儿童精神病,以至散发性脑炎……1 992年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儿科主任杨晓玲教授又报道了30例。
1992年2月陶国泰教授在《大众健康》杂志上发表了《重视孤独症的防治》一文,他在文中指出: “此病在我国近两三年才为人们所注意,尚处于早期认识阶段。
”1993年3月,由田惠平女士创立的我国第一家专门为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教育服务的民办机构正式成立。
1993年12月,以杨晓玲教授为会长的,中国第一个以改善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医疗环境为宗旨的社会团体——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正式宣告成立。
1994年7月,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委托原北京市教育局进行孤独症儿童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训练实验。
这是首次在大陆进行有组织、有领导、有目的、有计划的孤独症儿童的教育训练实验。
实验的主要内容是:孤独症儿童的教育的有关方针和政策;孤独症儿童的教育的组织形式、教育教学目标、原则、内容和方法;教育教学的评估办法;教育所需的基本教具、学具和设备;师资培训的内容和方法以及有关专家的指导、孤独症儿童家长的参与等。
国家教委还把“要对可以教育的……孤独症儿童作出适当的安排”列入了“九五”特教工作计划。
1996年,有关孤独症的研究又得到北京市教委的重视,被列入市级重点科研课题《孤独症儿童的教育诊断与训练研究》。
其后,北京市特殊教育领域的孤独症儿童的教育教学工作日益走上“正轨”。
1996年,北京市第二届特教工作会议通过的“九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对中重度智残、孤独症、综合残疾儿童的教育训练实验继续进行并扩大推广工作”。
此后,全国各地也纷纷开始了有关的教育研究工作。
孤独症儿童的教育研究已成为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必然趋势。
第三阶段(本世纪初至今):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全国一些大城市中的培智学校、普通学校、幼儿园也开始吸收孤独症儿童随班就读。
已有调查表明,孤独症儿童已经占精神残疾儿童构成比的绝大部分,这已成为一个不诤的事实,大力推进我国的孤独症儿童的康复事业已刻不容缓。
在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的影响下,最近几年在各地陆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群众自发组织的康复协会、家长联谊会,民营的孤独症儿童训练机构已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家发展到现在的几百家,有的机构还办起了不错的网站;多种训练方法被广泛应用。
更可喜的是,我国政府已经把孤独症儿童的康复纳入“十一五”规划,我们盼望着的大多数孤独症儿童不必远涉千山万水,在自己的社区里能得到相应的帮助,接受相应的教育的日子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