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学的历史背景
- 格式:ppt
- 大小:696.50 KB
- 文档页数:25
第一章宋代文学概说一、宋代社会文化背景1、崇文抑武的国策“杯酒释兵权”;官僚大多出身于文人;文官待遇的优厚;军事力量的孱弱2、城市经济的繁荣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士大夫优裕的生活;词的兴盛与传播;3、民族矛盾的激化4、理学的兴盛5、高度成熟的文化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
(王国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二、宋代文学成就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处于转型时期,一方面传统的诗、文和源于民间的词已经高度成熟、定型,另一方面新兴的话本小说、戏剧等叙事文学开始登上文学殿堂,为后世元、明、清文学重心的转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宋代文学成就——诗歌1、宋代非常重视诗歌创作。
诗人众多,著作大盛。
而且,宋诗也表现出不同于唐诗的独特风貌。
清吴之振《宋诗钞》说:“宋人之诗,变化于唐,而出其所自得,皮毛落尽,精深独存。
2、与唐诗相比,宋诗呈现出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特点。
3、唐诗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宋诗内敛温和,平淡瘦劲;唐诗外扬热烈、色泽丰美。
各有千秋,各有所长。
宋代文学成就——散文宋代散文成就超过唐文,表现在:1、文体多样化。
欧苏吸收骈文辞采、声调之长,以构筑古文的节奏韵律之美。
2、融合古文的议论、叙事和抒情三种功能,使古文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更好地结合起来。
如欧苏之文。
3、风格丰富多彩,整体上平易畅达,简洁明快,更切于实用,奠定了以古文为主,骈文为辅的文章局面。
宋代文学成就——词1、流派众多,名家辈出,佳作如林。
2、完成了词体的建设,艺术手段成熟。
词的声律、章法、句法都建立了严格的规范。
3、在题材和风格上,开拓了广阔的领域。
题材应有尽有。
风格上婉约和豪放,清新与秾丽并存。
三、宋词的繁盛和发展宋词的繁盛词是宋代最引人注目,最具代表意义的文学样式。
宋代是词创作的鼎盛时期。
宋词繁盛的原因1、宋代城市经济的高度发展2、宋代社会的阶级特点3、宋代文人的创作心态4、唐五代词的传承与影响宋词的发展北宋前期词坛概况:北宋前期,词的创作出现兴盛的局面,柳永、晏殊、欧阳修等代表着这一时期词坛的最高成就。
宋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1. 引言1.1 概述宋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对于我们理解宋代文学的特点和意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究宋代文学的历史背景以及其发展脉络,并对其各类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揭示宋代文学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引言、宋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宋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各类文学作品探究以及结论。
首先,我们将简要介绍本篇文章的目的和内容安排,然后进入正题,分析宋代社会政治情况与思潮兴起对于宋代文学产生的影响;接着我们将探索先秦时期的承袭与创新以及唐宋八大家对于宋代文学发展的带动;随后我们将分析宋词、宋话等不同文体在宋代文学中所占重要地位;最后,我们将总结出述评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化史中所具有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并讨论它对后世继承和发展所带来的意义。
同时,我们也将提出一些关于今人阅读宋代文学的启示和建议。
1.3 目的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宋代文学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的研究,揭示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我们将通过分析不同文体作品、探究社会政治情况以及思潮兴起等因素,深入理解宋代文学的特点和风格,并对后世继承和发展带来的意义进行展望。
此外,也将为今人阅读宋代文学提供一些启示和建议,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并欣赏这段重要历史时期创作出的杰作。
2. 宋代文学的历史背景:2.1 宋代政治与社会情况:宋代(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这段时期被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一个相对稳定繁荣的时期,由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使得官僚制度变得更加完善,并且大规模的工商业活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然而,在1127年,金朝入侵南京(当时的首都),标志着北方政权垮台,南宋(1127年-1279年)随之建立。
南宋面对金朝和蒙古帝国等强敌,国家处于不断动荡和战争之中。
2.2 文学思潮兴起:在宋代的政治与社会背景下,文学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发展。
宋代文学的思想和文化背景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不仅创造了丰富多彩、卓有成就的文学作品,而且形成了独特的思想和文化背景。
宋代文学的思想和文化背景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和矛盾,展示了宋代文人的丰富思想内涵和审美趣味,也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一、宋代文化背景的特点1.经济和商业的繁荣。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商业和手工业发展最为显著的时期之一,商业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城市的壮大和文化艺术的繁荣。
在这样的背景下,商业文化和官僚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新的文化现象。
2.科技和文化的交流。
宋代是中国科技和文化交流最为活跃和广泛的时期之一,大量的新学、新思想源于此时期。
西域文化、南洋文化、海外文化等都在这个时期进入了中国,这一时期也是科学和技术取得突破的时期。
3.政治的稳定和文化的兴盛。
在宋代之前,中国经历了长达五百年的战争混乱时期,而在宋代,五代十国的乱局得到了解决,政治相对稳定,也为文化的兴盛提供了必要条件。
二、宋代文学的思想内涵1.关注现实生活。
宋代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倾向明显,重视描写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反映当时社会民生问题和矛盾。
例如《水浒传》通过形象生动的人物刻画,反映了当时农民阶层的苦难和反抗;《红楼梦》则以富贵人家为背景,反映了当时官僚贵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2.追求人性的张扬。
宋代文学中强调人性的互动与交流,表达人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例如《吕洞宾野史》以“鬼神、仙妖、伶人、巧妇、屠夫、太监、浪子”等多种不同的人物形象来描绘人间百态;《西厢记》则强调男女之间的真挚感情,反对“门第高低、嫁娶贵贱”的偏见。
3.形式创新的尝试。
宋代文学中的形式创新明显,文学形式多样,呈现出多元化的文学景观。
例如《唐伯虎点秋香》运用对白和闲话来突显人物性格和生活情趣;《金瓶梅》则运用诗词、曲调等手段来烘托情节和人物塑造。
三、宋代文学的文化价值1.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
宋代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艺术价值高。
宋代文学的社会背景分析介绍宋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其文学表现形式独特且多样化,广泛涉及各个层面的人物和情感。
本文将着重分析宋代文学的社会背景,探讨社会环境对文学产生的影响,并为读者了解这一重要时期的文化背景提供更多深入的了解。
中国社会的动荡和稳定损失与重建宋代的阶段可以划分为两个重要的时期:北宋(960年-1127年)和南宋(1127年-1279年)。
北宋时期,北方地区经历了多次兵灾和政权更替,其中最重要的是辽金战争和北方民族的侵略。
此后,南宋在华南地区重新建立了政权,并实行了较为稳定的统治。
盛世和经济繁荣南宋时期,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商业繁荣。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科技进步,基础设施建设兴盛。
这种相对的稳定促进了大规模的文化繁荣。
这也是宋代文学迅速发展的背景之一。
文人与士人的地位在宋代,社会地位最高的是士人。
士人是指通过考试取得功名的官员,他们享有特权和特权。
他们拥有土地和财产,并享有教育资源和机会。
因此,士人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许多文人也是士人,他们在士人的世界里扮演着领导和激励的作用。
社会等级与阶层观念宋代社会严格的等级体系使得社会层级明显分明。
士人处于社会地位的顶端,他们享有特权并受到人们的尊敬。
而农民和手工业者则处于社会地位的底层,他们担负着艰苦的劳动,并且没有很大的社会上升空间。
这种明显的社会层级观念,影响了宋代文学中对社会不平等和人们命运的描写。
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在宋代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力。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秩序、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
因此,宋代文学中出现了许多关注人情世故、家庭伦理和社会责任的作品。
儒家思想也推动了文学作品对道德和伦理问题的关注。
文化的流通与交流宋代是一个繁荣的时代,文化交流和流通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随着文化的传播,不同地域、地区和社会阶层的人们得以相互影响,并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
这种文化交流和流通极大地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和多样性。
宋代文学的社会背景与思想倾向一、宋代社会背景概述在中国历史上,宋代(960年-1279年)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
这一时期以其独特的社会背景和思想倾向而备受关注。
宋代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北宋(960年-1127年)和南宋(1127年-1279年)。
这两个时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社会背景和影响力。
二、北宋时期的社会背景与思想倾向1. 特点与概述北宋是中国封建王朝中繁荣发展的一个阶段。
当时,中国已逐渐走出五代十国动乱,开始经济复苏和文化繁荣。
北宋以其强大而稳定的政治体制、相对安宁的社会环境以及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闻名。
2. 社会背景在北宋时期,农业经济成为主要经济支柱,土地所有制逐渐过渡到封建制度。
官僚阶层和地主阶级垄断了政治和经济资源,衍生出庞大的官僚机构。
此外,商业和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
3. 文学思想倾向北宋时期的文学思想倾向主要包括: - 儒学的主导地位:儒家经典成为官方教育和知识体系的基础,在文学作品中反映出来。
- 诗词创作的繁荣:以建安文化为代表,北宋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诗人和词人,他们致力于以优美的语言抒发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 士人意识与社会批评:在相对稳定和安宁的社会环境下,一些士人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并通过文学作品表达对社会不公正现象的批评。
三、南宋时期的社会背景与思想倾向1. 特点与概述南宋是中国封建王朝中后期一个重要阶段。
该时期中国面临着外来侵略(如金朝)以及内部政治腐败等问题,但仍然保持着较高水平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2. 社会背景在南宋时期,商业资本逐渐取代土地财产成为主要经济力量。
商业活动的繁荣带来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革,也给文化交流和思想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3. 文学思想倾向南宋时期文学思想倾向主要包括: - 理学兴起:程朱理学开始在士人中兴盛,其强调“格物致知”和“诚信立身”的观念对当时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 浪漫主义与宗教色彩:南宋时期的文学作品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内心体验,同时受到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影响。
概说:宋代文学的背景、发展分期与历史地位一、宋代经济文化的繁荣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二、宋代文学的发展与政治、士风的关系。
三、宋代文学的发展分期与历史地位第一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第一节:宋初文坛北宋开国不久,就有柳开等人提出文学复古理论,反对晚唐五代浮靡文风,但当时的诗文创作,主要还是沿袭晚唐五代风格,只少数作家如王禹偁、杨亿等人的创作呈现了一些新的因素。
1,宋初诗歌的“三体”。
(1)“白体”。
(2)“西昆体”。
(3)“晚唐体”。
2,王禹偁。
在宋初文坛上,最为优秀的作家当推王禹偁。
他的诗文对宋代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二节:北宋诗文革新1,诗文革新的政治、文化、学术背景2,文风、诗风新变的历程和实绩。
3,欧阳修在北宋诗文革新中的核心地位和主要贡献。
在欧阳修之前和同时,有穆修、苏舜钦、尹洙等人提倡古文;苏舜钦、梅尧臣等人致力于探索新的诗风。
他们都对诗文革新的最终成功作出了贡献。
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重要作家,都得到欧阳修的识拔和引荐而知名文坛。
他们都被后人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
第三节,欧阳修的诗文创作成就1,欧阳修的生平和学术。
2,欧阳修的散文。
欧文创造了一种平易自然的新风格。
他的创作实绩和古文理论相辅相成,开创了一代文风。
3,欧阳修的诗歌初步表现出了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特点,已明显从宋初诗风的局限中摆脱出来,以较为宏大的创作格局、畅达健朗的风格意趣初步奠定了时代新风。
欧诗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第四节:苏舜钦与梅尧臣苏舜钦和梅尧臣是诗风和文风变革的重要支持者和参与者。
1,苏舜钦生平经历。
苏舜钦的诗歌以雄豪奔放为特色,政治色彩和议论色彩都十分浓厚。
苏舜钦又擅长古文。
2,梅尧臣的生平经历。
梅尧臣诗歌不论关怀民生还是抒情写景,都以平淡深远为特点。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欧阳修《六一诗话》:“子美笔力豪隽,以超迈横绝为奇;圣俞覃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
”二人都以杰出的创作成就在宋诗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一席。
绪论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属于中古期第二段。
宋代文学基本上是沿着中唐以来的方向发展起来的。
韩愈等人发动的古文运动在唐末五代一度衰颓之后,得到宋代作家的热烈响应,他们更加紧密地把道统与文统结合起来,使宋代的古文真正成为具有很强的政治功能而又切于实用的文体。
诗歌方面,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题材、风格倾向于通俗化,这两种趋势也得到继续发展,最终形成了与唐诗大异其趣的宋诗。
词这种新诗体,到宋代达到了巅峰状态。
戏弄、说话等通俗文艺在宋代也有迅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话本和诸宫调、杂剧、南戏等戏剧样式为代表的通俗叙事文学,从而改变了中国古代文学长于抒情而短于叙事、重视正统文学而轻视通俗文学的局面,并为后来元明清小说、戏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整个文学史的大视角来看,宋代文学与中晚唐文学属于同一发展阶段,它是中古文学第二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崇文抑武的国策理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文以载道说的盛行印刷业和教育的发达与作家学术修养的提高诗文政治功能与议论成分的加强鉴于中唐以来藩镇强盛、尾大不掉的历史教训,宋王朝决定采用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
与此同时,宋王朝重用文臣,不但宰相须用读书人,而且主兵的枢密使等职也多由文人担任。
文臣由科举考试而进入仕途,他们成为宋代官僚阶层的主要成分。
这些措施有力地加强了君权、同时也使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和参政热情空前高涨。
他们以国家的栋梁自居,意气风发地发表政见。
“开口揽时事,议论争煌煌”(欧阳修《镇阳读书》),是宋代士大夫特有的精神风貌。
理学在元明清时期是官方的意识形态。
但在宋代,除了南宋的最后半个世纪以外,理学并未得到朝廷的正式承认。
理学思想主要是士大夫阶层主体意识的理论表现,宋代的士大夫在政治上和学术都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十分重视诗文的政治教化功能。
虽然对于多数宋代文学家来说,在强调“道”的同时,并未放松对“文”的追求。
但宋代诗文的说教意味显然比唐代浓厚,这不能不归咎于“文以载道”说的流行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