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氧危害告知牌
- 格式:docx
- 大小:125.66 KB
- 文档页数:3
液氧气瓶风险点告知卡1. 主要风险点1.1 高压风险:液氧气瓶内氧气压力高,可能会导致瓶体爆裂,产生危险。
1.2 火灾风险:液氧能加剧火势,容易引发火灾,需谨慎处理。
1.3 密闭空间中使用风险:在密闭空间中使用液氧气瓶,可能导致氧气浓度过高,造成人员窒息,需确保通风良好。
1.4 不适当储存风险:若液氧气瓶未正确储存,可能导致漏气或瓶体受损,严重情况下可能引发火灾或爆炸。
2. 安全措施为了避免液氧气瓶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需采取以下安全措施:2.1 保持瓶体完好:定期检查液氧气瓶是否有破损或腐蚀情况,确保瓶体完好无损。
2.2 储存要求:储存液氧气瓶时,应避免日晒雨淋和高温环境,确保存放区域通风良好。
2.3 防火措施:使用液氧气瓶时应远离明火和热源,并确保周围环境无易燃物品。
2.4 发生泄漏时的处理:若发现液氧气瓶有气体泄漏情况,应立即离开泄漏区域,并及时通知相关人员进行处理。
2.5 培训与知识:为确保安全使用液氧气瓶,操作人员需接受相关培训并了解液氧气瓶的使用要点和安全知识。
2.6 使用环境的准备:在使用液氧气瓶的环境中,需确保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并尽可能避免在密闭空间中使用。
3. 应急措施3.1 火灾应急:若发生液氧气瓶引发的火灾,应立即采取灭火措施,并通知消防部门进行处理。
3.2 漏气应急:若发现液氧气瓶有气体泄漏情况,应迅速离开泄漏区域,并通知有关人员进行处理。
3.3 氧中毒应急:若在密闭环境中使用液氧气瓶时出现人员窒息状况,应立即将受困人员救出,并提供充足新鲜空气。
以上仅为液氧气瓶风险点告知卡的一般内容,请务必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补充和完善,并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安全标准要求。
液氧气瓶风险点告知卡1. 前言液氧气瓶是一种储存液态氧气的,可以为许多工业和医疗领域提供必要的氧气。
然而,使用液氧气瓶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和危险。
本文档旨在提供液氧气瓶的风险点告知,以帮助用户安全使用。
2. 液氧气瓶的风险点2.1 高压风险液氧气瓶内储存的是高压液态氧气,因此存在高压风险。
使用和操作液氧气瓶时,必须谨慎避免因高压气体泄漏而引发的意外伤害。
确保按照使用指南正确操作液氧气瓶,并遵循相关安全操作规程。
2.2 氧气火灾风险液氧气瓶中的氧气属于氧化剂,可以支持燃烧。
因此,使用液氧气瓶时必须注意防止氧气泄漏引起的火灾风险。
保持工作区域的清洁,并使用防火设备和防火材料来预防和控制火灾。
2.3 氧气过敏风险部分人群对氧气过敏,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和呼吸道问题。
在使用液氧气瓶之前,请确保已对是否对氧气过敏进行了适当的评估。
对于有氧气过敏风险的人群,请遵循医疗专业人员的建议进行操作,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2.4 瓶体破损风险液氧气瓶是由金属制造而成,可能存在瓶体破损的风险。
瓶体破损会导致高压气体泄漏或爆炸,对周围环境和人员造成严重威胁。
检查液氧气瓶的外观,发现任何破损或异常情况,请立即停止使用,并向相关部门报告。
2.5 不正确操作风险液氧气瓶的不正确操作可能导致严重意外。
在使用液氧气瓶之前,请详细阅读和理解操作手册和使用指南,并接受专业培训。
只有经过合适的训练和授权的人员才能操作液氧气瓶。
3. 安全建议- 仅由具备相关许可证的专业人员操作液氧气瓶。
- 定期检查液氧气瓶的外观,确保没有破损或异常情况。
- 遵循使用指南和操作手册中的安全操作规程。
- 在使用液氧气瓶时,保持工作区域的清洁和整洁。
- 使用防火设备和防火材料来预防和控制火灾。
- 对于氧气过敏风险的人群,请遵循医疗专业人员的建议进行操作。
4. 总结液氧气瓶的使用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便利,但同时也存在安全风险。
为了确保我们的安全和健康,使用液氧气瓶时必须非常小心和谨慎。
液氧安全告知牌
液氧应存放在通风良好、干燥、非易燃材料构建的储存区域。
禁止与易燃物质直接接触或存放在附近。
严禁在非授权的区域进行液氧的使用和存储。
液氧具有极低的温度,可能引起严重的冻伤。
切勿将皮肤直接暴露于液氧中。
液氧是一种非常易燃的物质,与可燃物质接触可能引发火灾或爆炸。
如发生泄露或溢出,立即向紧急救援部门报告,并按照现场应急预案进行应对。
在泄露或溢出区域远离并寻找安全的避难所。
使用液氧时应佩戴防护手套、护目镜和防护服等个人防护装备。
如有液氧接触皮肤或眼睛,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并寻求医
疗帮助。
谢谢合作!。
道路运输危险货物安全告知卡
中文名称:液氧
英文名称:OXYGEN
分子式:O2
CN:22002
UN:1073 危险性储运要求
火、爆炸:不然,但助燃,液态氧有高度爆炸性、侵入途径,吸入危害健康,常压下吸入100%浓氧气12小时无症状,24小时后起虚弱、眩晕、鼻喉灼伤,关节和肌肉疲劳、四肢麻木刺痛、心悸、头痛、咳嗽、鼻冲血、听力失常、恶心、呕吐、食欲下降、喉痛、发烧、粘膜肿胀、加压3倍引起痉挛、昏迷、液态氧引起皮肤、眼睛、口、喉的冻伤、灼伤或组织损伤、常压下长时间歇吸入50~100%氧即会伤肺。
避免接触有机物和可燃物(如油、脂肪和煤),压缩氧化罐必须与燃料罐分开放置,液氧瓶应放在室外,严禁烟火,用低温液体槽车、储槽包装运输,车辆须贴“易燃气体、氧化剂”标签,防止日光曝晒,不能与可燃物、可燃气体同车运输,槽车运输时,监控槽内压力,压缩氧气限量运输,液氧严禁航空、铁路运
输。
泄漏处理
须穿戴防护用具进入现场,排除一切着火隐患,保持通风,远离可烯物(如木材、纸、油等)可让泄漏液氧自行挥发。
急救
眼接触液氧后、立即用大量水冲冼15分钟以上:皮肤接触液氧后,浸入热水中,就
医,在吸入纯氧或超过40%的氧气,将患者移至新鲜空气处,呼吸停止时,施行呼吸复苏术,心跳停止时,施行心肺复苏术,就医观察24~48小时,以免延误肺水肿的
治疗。
灭火方法
用水冷却容器,以防受热爆炸。
可选水、泡
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等适合周围火源
的的灭火剂
防护措施
穿护服,戴防化镜和面罩,选戴干净的防择适当的呼吸器,定期检查肺功能。
氧气充装企业安全风险告知牌安全风险告知牌设备名称:液氧储罐引发事故类别:爆炸、中毒、冻伤及其他事故1.未按规定安装,稳定性差、密封不良、防护不当、支撑不当、标志设置缺陷,安全装置未安装或安装不符合要求;2.设备因振动、压力波造成的疲劳,材料性能变差,介质腐蚀而老化、破损,维护、保养不周,造成设备故障。
3.因设备故障或错误操作造成液氧泄露。
液氧迅速气化,可造成低温冻伤;局部出现富氧环境,造成氧中毒;受到明火的威胁,就极容易产生爆炸。
4.液氧贮罐的超压安全装置失灵、贮罐腐蚀,液氧贮罐的使用压力超过设计的工作压力或液氧充装量过大阀门及附件材料粘油脂或材质性能变差,可能引起液氧贮罐的燃烧爆炸。
5.卸氧时,槽车与低温液体储罐的连接管松脱,导致液氧泄漏;卸液完毕后,未按操作规程将接口处的残液排尽,导致残液流出,引发火灾、爆炸事故。
涉及岗位:液氧储存、充装作业,检维修作业风险等级:3责任人及联系方式:安全防范及应急措施:1.工程技术措施:严格按规定安装,设置温度、压力监控、安全阀及联锁报警等装置。
设置安全放空管道,引至室外。
2.管理措施:有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严格执行。
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状态良好。
3.培训教育措施:加强安全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及操作技能。
4.应急处置措施:定期开展应急培训、演练活动。
发生事故,立即报告。
迅速抢救受伤人员,拨打120急救电话。
设备名称:液氧汽化器引发事故类别:爆炸、中毒、冻伤及其他事故1.未按规定安装,稳定性差、密封不良、防护不当、支撑不当、标志设置缺陷,安全装置未安装或安装不符合要求;2.设备因振动、压力波造成的疲劳,材料性能变差,介质腐蚀而老化、破损,维护、保养不周,造成设备故障。
3.因设备故障或错误操作造成液氧泄露。
液氧迅速气化,可造成低温冻伤;局部出现富氧环境,造成氧中毒;受到明火的威胁,就极容易产生爆炸。
4.汽化器结霜严重,汽化效率变低,造成带液进入管道。
时间:2021.03.08 创作:欧阳与化学品中文名;英文名危险特性泄漏应急处理液氧Yang 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液化后成蓝色。
熔点:218.8 沸点:183.1。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一般作业工作服。
避免与可燃物或易燃物接触。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合理通风,加速扩散。
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危险性类别健康危害当心火灾常压下,当氧的浓度超过40%时,有可能发生氧中毒。
吸入40%60%的氧时,出现胸骨后不适感、轻咳,进而胸闷、胸骨后烧灼感和呼吸困难,咳嗽加剧;严重时可发生肺水肿,甚至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
吸入氧浓度在80%以上时,出现面部肌肉抽动、面色苍白、眩晕、心动过速、虚脱,继而全身强直性抽搐、昏迷、呼吸衰竭而死亡。
长期处于氧分压为60100kPa(相当于吸入氧浓度40%左右)的条件下可发生眼损害严重者可失明。
皮肤接触液氧时可引起严重冻伤,导致组织损伤。
职业卫生咨询电话应急电话:120公司职业卫生咨询电话:867697791018注意防护急救措施欧阳与创编 2021.03.08吸入时,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皮肤发生冻伤时,用大量水冲洗,不要脱掉衣服,并给予医疗护理;眼睛接触液体时,先用大量水冲洗,然后就医。
时间:2021.03.08 创作:欧阳与欧阳与创编 2021.03.08。
液氨安全周知牌
液氧LO2
UN NO.1005 沸点储存场所最大数量值CN NO.23003 -183℃252m³危险
助燃、有毒、具有刺激性
(标识牌)(标识牌)
有爆炸危险有毒气体危险特性
遇明火、高热能形成引起燃烧爆炸。
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危险。
能与氧起强烈反应的物质包括油、润滑油、煤油、织物、木材、油漆和含有油和润滑油的污物。
在某些情况下,已经渗透了液氧的可燃物质对撞击十分敏感,可能会引起爆炸。
健康的危害
低浓度氧有可能引起氧中毒,高浓度可引起呼吸窘迫综合症。
严重时出现面部肌肉抽搐、昏迷、呼吸衰竭而死亡。
长期处于高浓度氧环境中可发生眼损害,严重者可失明。
泄露(处置)
迅速撤离泄露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换事故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
急救措施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必要时人工呼吸、心肺复苏。
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清水冲洗,就医。
灭火方法
用水保持容器冷却,以防受热爆炸,急剧助长火势。
迅速切断气源,用水喷淋保护。
灭火剂:水、干粉、二氧化氮、泡沫、砂土。
防护措施
(标识牌)(标识牌)(标识牌)必须带防护面具必须穿防护服必须带防冻手套。
液态氧危险标识牌
标识牌内容
液态氧危险标识牌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1. 图标:标有液态氧的图标,以便迅速识别。
2. 红底白字:标识牌的底色为鲜艳的红色,上面以白色的清晰字体显示相关警示信息。
3. 警示文字: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描述液态氧的危险性,如“易燃”、“高压”、“氧化剂”等。
4. 危险级别:标明液态氧的危险级别,以便人们评估风险。
5. 颜色提示:标识牌上可以使用不同的颜色来提示不同的危险级别。
比如,黄色表示警告,红色表示危险。
6. 安全措施:在标识牌上提供使用液态氧时应采取的安全措施,如佩戴防护眼镜、手套等。
标识牌的作用
液态氧危险标识牌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警示提醒:标识牌能够让人们迅速认识到液态氧的危险性,
从而提醒他们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2. 风险评估:标识牌上的危险级别有助于人们评估液态氧带来
的风险,从而更好地制定应对策略。
3. 安全指导:标识牌上的安全措施能够告知人们在使用液态氧
时应该怎样保持安全,避免事故和伤害。
总之,液态氧危险标识牌在工业领域的使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能够提醒人们注意液态氧的危险性,并指导他们在使用、运输和
储存液态氧时保持安全。
因此,使用液态氧的企业和个人都应该根
据相关规定正确地安装和使用液态氧危险标识牌。
这样可以减少事故和伤害的发生,保护人身财产的安全。
液态氧危害告知牌
1. 告知液态氧的化学性质
液态氧是在非常低的温度下制成的氧气形式,具有以下特点:
- 液态氧的温度非常低,通常在-183℃左右。
- 液态氧呈淡蓝色或无色,无味无臭。
- 液态氧具有强氧化性和易燃性。
2. 提示液态氧的危害
在告知牌上,应简洁明了地提醒人们液态氧的危害,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 避免直接接触液态氧,以免引起冻伤或灼伤。
- 避免将液态氧接触到易燃物品,以免引发火灾或爆炸。
- 在使用液态氧的过程中,应避免产生火花或明火。
3. 提供紧急应对措施
为了应对液态氧使用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告知牌上应提供与应急处理有关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 如果发生液态氧泄露,请立即远离泄露区域,并通知相关人员。
- 如果发生液态氧泄露后出现火灾或爆炸,请立即启动适当的灭火设备,并通知消防部门。
- 如果接触液态氧后出现不适或灼伤,请立即寻求医疗救助。
4. 强调液态氧的正确使用方法
告知牌还应提醒人们正确使用液态氧的方法,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 仅在有足够通风的区域使用液态氧。
- 使用液态氧的设备和必须符合相关安全标准。
- 在使用液态氧之前,确保设备和管道无泄漏。
液态氧危害告知牌的存在可以提醒人们使用液态氧时的潜在危险,并提供紧急情况下的应对措施。
让我们共同维护一个安全的环境,正确使用液态氧。
助燃气体,请注意消防安全氧气Oxygen 安全标准化危险物质告知牌健 康 危 害理化特性吸入75%或更多的常压氧数小时可能引起鼻不通气、咳嗽、喉咙痛、胸痛和呼吸困难。
吸入带压纯氧会对眼睛、皮肤、粘膜和上呼吸道具有强烈刺激作用,可引起喉、支气管的炎症、水肿、痉挛、化学性肺
炎或水肿。
接触后可引起烧灼感、咳嗽、喘息、气短、头痛、恶心和呕吐等。
无色无臭无
味的助燃气
体,液态氧
气为淡蓝色防护措施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应 急 措 施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呼吸器,穿一般作业工作服。
避免与可燃物或易燃物接触。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合理通风,加速扩散。
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用水保持容器冷却,以防受热爆炸,急剧助长火势,迅速切断气源。
根据火源选择适当灭火剂灭火。
储 存 注 意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远离火种、热源。
库温不宜超过30℃。
应与易(可)燃物、活性金属粉末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急 救 措 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