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复习笔记】资本主义部分
- 格式:doc
- 大小:126.50 KB
- 文档页数:22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字母含义总结:m剩余价值m′剩余价值率 c不变资本 v可变资本 c+v总资本 c/v资本有机构成W商品价值 v+m新价值 K成本价格(或生产成本) p利润 p′利润率Pˉ平均利润 P′ˉ平均利润率 G商品 C预付资本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公式总结:1. m′=m/v(p141)2. 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3.劳动价值率=产品量/劳动时间(p41)4.利润率=利润额/预付资本*100﹪(p72)5.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必要劳动价值*100﹪6.n=U/u(p81,n周转次数,U“年”,u 一定量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7.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量(p83)8.积累率=(m+m/x)/m(m/x代表资本家消费的那一部分,此公式出现于计算各部类积累的题型中,老师讲题时未用此公式)9.W=v+c+m(p153,马克思的算法)同时W=K+m(资本家的算法)10. p′=m/C(p154)11.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p155)12.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M)/社会总资本(P155)13.生产价格=K+p(p156)14.平均利润率=社会剩余价值总额/(产业资本总额+商业资本总额)(p158)以第二题开头的计算题纸:2.a.v=100*0.4=400 c=1000*(19.2+2.4)=21600 m=(12*2-0.4-19.2-2.4)*1000=2000W=v+c+m=24000b.劳动力价值=0.4(因为马克思认为,工资付给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p148-149)新价值=v+m=0.4+2=2.4c.必要劳动时间=(0.4/0.4+2)*12=2小时(因为必要劳动时间创造出的必要劳动价值,剩余劳动时间创造出的是剩余价值,时间和价值具有正比关系)d.m′=m/v=2/0.4*100%=500%e.当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时,v不变,c=21600*2=43200 W=24*1000*2=48000m=48000-43200-400=4400 4400-2000=24003.a.m=W-v-c=30*(1.88*22.65-1.88*14.9) =437.1b.m′=m/v=437.1/32.4=1351.5%4.W=160 c=100*1+10=110 v=10 m=W-c-v=40 新价值=v+m=50 m′=m/v=400%剩余劳动时间=【40/(10+40)】*10=8小时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时,W=320 v=10 c=220 m=90 m后-m前=90-40=505.a.c=60000/(5*12)+16000=17000 v=50*80=4000 m= m′*v=4000 W=c+v+m=25000每千克面纱的社会价值=25000/10000=2.5b.c=60000/(5*12)+16000*1.5=25000 v=4000 m=W-c-v=15000*2.5-25000-4000=8500m后-m前=4500m′=m/v=8500/4000=212.5%6.a.v=5 v+m=12 c=60+5=65 W=v+c+m=65+12=77b. m′=m/v=7/5=140%c.v=5 v+m=24 m=24-5=19 m后-m前=19-7=121.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量=(3000/20+40/10+1000/5+2000*6)/(8000+2000)=1.275次2.a.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量=(30/30+40/10+15/5+15*4)/100=0.68次b.p′=m/C=m′*v/C=150%*5*4/100=30%c.W=4w=4*(v+m+c)=4*(7.5+10/4+4/4+3/4+15)=107 (流动资本包括可变资本和原材料)3.a.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量=(150/15+50*3)/200=0.8次b.m′=m/v=(220-200)/10=200%c.p′=m/C=20/200=100%4.设流动资本为x,则固定资本为2x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量=(2x/10+x*4)/3x=1.4次5.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量=[90000/15+30000/15+60000/6+(30000+15000+10000+200*50*3)*4]/(90000+30000+60000+30000+15000+10000+200*50*3)= 1.35次6.a.m′=m/v=(W-c-v)/v=(180000*50/4-2000000/(10*4)-1000000)/100*1000*3=400% b.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量=(200/10+100*4)/(200+100)=1.4次c.M′=M/v =(180000*50-2000000/10-1000000*4)/100*1000*12=480万/30万=1600%7.a.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量=(10/10+5*4)/15=1.4次b.m′=m/v=60000*5-50000*4-10000/100*50*12=150%c.p′=m/C=60000*5-50000*4-10000/150000=60%8.a.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量=(40/8+10*3)/50=0.7次b.W=v+c+m=40+10+2*1.5*3=59万c.p′=m/C=2*1.5*3/50=18%。
政治经济学专业课常考知识点资本主义部分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一)名词解释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生产方式:指人们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生产方式总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得以产生发展和变化。
生产力: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生产力是由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构成的。
生产力反映了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人类的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后决定力量。
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生产关系也叫社会生产关系。
它包括人们在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它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
生产关系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三方面:(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3)完全以它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指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是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形成的相互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
经济范畴:指揭示社会生产关系本质的概念,或者说反映了经济现象中最一般、最本质的东西的概念。
经济范畴作为生产的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一般具有历史的、暂时的性质。
经济规律:指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现象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你们。
一定的经济规律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并发生作用的。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经济规律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类:(1)一个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2)几个社会形态中都起作用的几个社会共有经济规律,如价值规律;(3)在一切社会经济形态中起作用的共有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广义的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各个社会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分配和消费规律的科学,恩格斯称之为广义政治经济学。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第3章资本的积累过程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1.物质资料的再生产(1)再生产的含义再生产是指从经常的联系和不断更新来看的社会生产过程。
(2)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含义物质资料再生产是指为了不断地进行生产,总要不断地以它的年产品的一部分再转化为生产资料或新生产的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原料和辅助材料等,从而在实物形态上去替换一年里所消费掉的生产资料,并将其并入新的生产过程。
(3)资本主义的物质资料再生产物质资料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手段。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过程只表现为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
其目的是把预付价值作为资本,即当作自行增殖的价值来再生产。
再生产的条件也是采取资本的形式。
生产的客观条件(生产资料)采取不变资本的形式;生产的主观条件(劳动力)采取可变资本的形式。
(4)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含义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是指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生产只是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的资本主义生产。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不仅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而且是资本价值的再生产,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2.资本价值的再生产(1)从再生产的过程看,可变资本是由工人自己生产出来的资本家为了进行生产,必须用可变资本来购买劳动力。
这就造成一种假象,好象可变资本是资本家预付的。
但是,只要从再生产来考察,这个假象马上就会消失。
资本家这个生产过程购买劳动力所付的工资,是用工人上个生产过程的劳动产品转化的货币来支付的,是工人自己养活自己并且养活资本家,而绝不是资本家养活工人。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概念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在商品货币关系有了较大发展,封建制度逐步解体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资本雇佣劳动力为核心的一种经济制度。
2、前资本主义制度的更迭(1)原始社会特征a.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从事简单的集体劳动•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产品进行平均分配•通过采集和狩猎获取产品,仅能维持基本生存,没有多少剩余•第一次社会大分工b.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交换产生•分裂了两大阶级:奴隶主(剥削者)和奴隶(被剥削者),出现了零散现象的奴隶制•第二次社会大分工c.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行业•氏族成员之间贫富分化加剧,私有制出现•(2)奴隶社会(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产生条件——私有制的发展a.私有制产生后,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一则,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剩余产品,从而具备了剥削他人劳动的物质条件二则,因为生产的发展需要增加劳动力,于是战俘成了最早的奴隶,用来减轻生产者本身的劳动量制度——奴隶制b.奴隶制是社会制度的一个根本的组成部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基础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完全占有奴隶奴隶制的双重性c.尽管奴隶制是人类历史上最野蛮,最残酷的剥削制度,然而,在当时的条件下,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奴隶制度逐渐丧失了合理性。
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又阻碍了生产力的继续发展•在奴隶制下,出现了城市和乡村、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d.(3)封建社会经济基础:土地私有制a.封建领主将私有土地的部分作为自营地,另一部分领地以分地形式分给农奴耕种,农奴要为封建领•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演变2022年4月25日18:30主无偿提供各种劳役地主通过地租形式对农民进行剥削: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农民与地主之间的封建制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人身依附关系b.c.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封建地主阶级私有和封建行会组织的排他性、保守性,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二、资本原始积累1、实质资本原始积累是指通过暴力手段迫使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一方面,资本原始积累使大量社会财富迅速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并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大批直接生产者被剥夺了生产资料而变成一无所有的自由劳动者,沦为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2、方式圈地运动:封建贵族圈占农民土地,将耕地变为牧场,使农民不得不到资本家开设的手工工场去出•卖劳动力以暴力为基础,如通过殖民地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等行径实现财富在宗主国的积累,进而转化成•资本利用国家机器,如通过国债制度,现代税收制度和保护关税制度等进行收入再分配,把国民收入中•的一部分集中起来,转化为资本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1、经济条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从封建社会经济结构中产生,即在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的基础上产生(部分小生产者破产,成为雇佣工人;另一部分发财成为了资本家。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第一篇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第1章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商品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1)使用价值的概念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
由于不同的物品的物理的、化学的、几何学的等等属性不同,因而使用价值也各不相同。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
政治经济学中之所以要涉及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因为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即社会使用价值,而且它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从而是交换手段。
(2)交换价值的含义交换价值是指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
(3)价值的概念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两种商品之所以在量上可以互相比较,是由于它们之间存在着共同的质的东西,这种共同的质的东西就是价值,这是决定两种商品互相交换的比例的基础。
(4)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5)商品的概念商品是指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一物之为商品,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它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的物品,如原始森林,不是商品;二是它必须是为交换而生产的,不用于交换的产品,如农民为自己消费而生产的粮食,不是商品。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6)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①其统一性表现在: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a.价值必须以使用价值为物质承担者,无用之物不能成为商品,即使人们在其上面花费了大量的劳动,也是没有价值的;b.使用价值必须具有价值,无价值之物也不会成为商品,因为既然人们在其上面并未花费劳动,也就不存在作为商品进行交换的必要了。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通过雇佣劳动制剥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制度。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初的产生(以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为基础)2.商业的发展期促进作用3.资本的原始积累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经济上的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大量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第二,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
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1.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初步确立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2.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完全确立通过产业革命:一方面,实现了生产技术的根本变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获得了与其相适应的物质技术基础,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他又巩固了和发展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雇佣工人丧失了依靠手工技术而独立劳动的可能性,成为资本家掌握的机器的附属物,巩固了资本主义雇佣剥削制度。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过程:是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有组织的有专业分工,系统的)加工,创造具有特定使用价值的产品过程。
特点:1.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
工人出卖劳动力给资本家,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的使用特权就属于资本家,工人是为资本家劳动。
资本家为使工人的劳动合于自己的目的,就要对工人的劳动进行监督,迫使工人紧张的劳动,并节省生产资料的耗费。
2.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资本家的各种生产要素相结合的过程,因而劳动成果也就归资本家所有。
3.资本主义劳动是一个综合要素的生产体系包括劳动力生产资料管理基础信息设施。
资本的本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的本质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
(笔记):1.资本所体现的社会关系是一种利益关系,以公平,公正,公开的规矩来实现增益。
2.属于公民之间自主的选择3.合情,合理,合法第六章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及社会资本在生产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是指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的一切生产部门的资本,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等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生产的二重性A.物质性或者技术性B.社会性(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进行生产)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生产的社会性,生产与外部的关系,生产者与生产者的关系生产力生产力的基本要素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的能力,它反映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三要素: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是指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进行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活动。
劳动资料是指人们在劳动中用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生产条件。
劳动对象是指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借以实现劳动目的的物质载体。
劳动要素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共同构成生产资料。
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财产权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所有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
决定并支配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着产品的分配和交换关系。
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是生产资料的归属问题。
财产权:表现为个体或团体对生产条件的排他的占有或归属关系财产权利的关系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产权对财产主体有实现利益的要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之间的关系生产和消费:生产决定消费对象和方式;通过消费,产品才能现实化,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生产和交换:生产性质决定交换性质,生产发展程度决定交换发展程度;生产前要进行生产要素的交换,生产出产品之后需要进行交换生产和分配:生产决定分配对象及方式;生产要素决的分配定生产社会经济史观(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经济史观谈的是一个社会的结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
、人们的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意识。
第一章劳动三要素: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生产资料是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称1.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劳动者,生产工具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所相互结成的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决定交换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4.经济规律的类型:客观性(经济发展的规律是反映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第二章第二节商品的概念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价值)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二者具有统一性和对立性为什么能交换:都是劳动产品,都具有价值交换价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永恒)、抽象劳动(阶段性)3.价值量—商品价值的大小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只能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4.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第三节货币1.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发展研究价值形式的发展,目的在于揭示货币的本质.价值形式的发展:价值形式的发展和商品交换发展的历史是一致的.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价值形式其中简单价值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最早阶段,但它已经包含了一切价值形式的本质规定.从扩大的价值形式发展到一般的价值形式是质的飞跃(在一般价值形式下,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其他商品中分离出来了).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最终阶段(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固定在一种特殊商品上).▲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2.货币的本质:固定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货币的职能—就是指它在商品经济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货币的职能有五: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价值尺度(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和流通手段(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相继出现了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价值与价格的关系: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价格.第四节价值规律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来进行,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2.价值规律的作用(各方面作用的具体内容)1)自发地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2)自发地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促使小商品生产者向两极分化,并在一定条件下引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第四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第二节货币转化资本和劳动力成为商品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通过雇佣劳动制剥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制度资本的概念: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社会生产关系.1.商品流通的公式:W—G—W;货币流通公式:G—W—G;资本流通公式:G—W—G’.G’=G+△G资本流通的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量的变化,即实现了价值增殖.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1.资本总公式:G—W—G’(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的运动)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其解决(条件和前提)条件:剩余价值的生产,既不在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前提.劳动力价值包括三个部分.第三节资本主义生产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1.剩余价值的含义: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2.劳动过程:是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创造具有特定使用价值的产品的过程3.价值增殖过程:超过必要劳动时间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第四节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1.资本的本质: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概念:不变资本是转变为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是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区分的意义:(1)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是可变资本创造的;(2)剥削程度的大小是剩余价值率3.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量商品价值的构成=c+v+m剩余价值率:m’=m/v=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即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反映了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量M=m’·V(V为可变资本总量)第五节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的方法所生产的剩余价值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就是相对剩余价值.工作日的最低界限必须在劳动时间以上,否则资本家就得不到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也就不存在了.3.超额剩余价值:单个企业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是单个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的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4.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第六节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马克思的工资理论揭露了工资形式怎样掩盖了剩余价值剥削的本质,并被资本家用来作为进步剥削剩余价值的工具.1.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2.工资的基本形式:计时工资,计件工资3.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第五章资本的积累过程第一节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一、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1.资本价值的再生产.从再生产过程看,可变资本是由工人创造的(可变资本再生产).从再生产过程看,全部资本都是由工人创造的(全部资本的再生产).二、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1.资本积累的含义2.资本积累的实质和客观必然性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扩大资本规模,扩大对工人的剥削,以继续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这是由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是由竞争规律决定的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3.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四点):1)对工人的剥削程度2)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3)所用资本的所费资本差额的大小4)预付资本的多少第二节资本有机构成和相对人口过剩一、资本有机构成及其提高趋势1.资本的构成:实物形态(技术构成)和价值形态(价值构成)2.资本有机构成的含义:即C:V,不变资本:可变资本3.资本有机构成的趋势: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具有不断提高的总趋势.4.个别资本增大的两种形式:(1)资本积聚,单个资本因积累而增大;(2)资本集中,若干较小的资本合并成较大的资本二、相对人口过剩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是由可变资本多少决定的1.相对人口过剩的含义:一方面,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地有时甚至绝对地减少;另一方面,劳动力的供给却迅速增加,形成大量失业人口.2.相对过剩人口既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第三节资本主义累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1.一般规律:财富在资产阶级一方积累,贫困在无产阶级一方积累2.历史趋势: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第六章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及社会资本再生产第一节资本的循环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生产阶段是决定性阶段)三个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资本的循环公式:2.产业资本的三种资本循环形式资本的不断循环公式:产业资本的循环有三种形式:1)货币资本的循环:G—W…P…W’—G’2)生产资本的循环:P…W’—G’·G—W…P3)商品资本的循环:W’—G’·G—W…P…W’3.产业资本实现连续循环的条件:空间上并存,时间上继起.(G代表货币,W代表商品,A代表劳动力,P表示生产过程,Pm代表生产资料)第二节资本的周转1.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资本的周转时间:产业资本家从垫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通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带来剩余价值,然后重新回到原有的资本形式为止所经历的时间.资本周转次数:就是在一定时间(通常指一年)内资本所经历的周转循环的次数公式n=U/u(U代表年,u代表一定数量的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n代表一年中资本周转的次数)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划分的依据、概念、与C和V划分不同的区别)固定资本:产业资本家用于机器、设备、工具、厂房等劳动资料的那部分生产资本.流动资本:产业资本家用于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和用于劳动力的那部分生产资本.划分依据:按生产资本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划分.3.生产资本的构成对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影响因素1)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生产资本中所占的比重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4.预付资本1年中的周转次数=年周转价值/预付资本总额5.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剩余价值率与年剩余价值率)1)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预付资本的数量2)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年剩余价值量的数量3)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年剩余价值量M=m’vn(M表示年剩余价值量,m’表示剩余价值率,v表示预付可变资本,n表示可变资本周转次数)年剩余价值率为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年剩余价值率=1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1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M’=M/v=m’vn/v=m’n第三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1.单个资本和社会资本1)单个资本与社会资本(含义、联系)单个资本:独立发挥职能的资本社会资本:互相联系的单个资本的总和联系:相互交错的单个资本运动的总和,就是社会资本的运动2)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和价值构成社会总产品:社会各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实物形态: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社会生产:制造生产资料的部类即第一部类(Ⅰ);制造消费资料的部类即第二部类(Ⅱ)3)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出发点)—社会总产品的实现2.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加剩余价值必须同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相等Ⅰ(v+m)=ⅡcⅠ(c+v+m)=Ⅰc+ⅡcⅡ(c+v+m)=Ⅰ(v+m)+Ⅱ(v+m)三个公式及其含义:第一部类在一年中生产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应当等于两大部类一年中所需要的全部生产资料的价值.第二部类在一年中生产的消费资料的价值应当等于两大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一年中所需要的全部消费资料的价值.3.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1)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公式:Ⅰ(v+m)>Ⅱc含义: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总和必须大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公式:Ⅱ(c+m-m/x)>Ⅰ(v+m/x)含义: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与用于积累的那部分剩余价值之和必须大于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与资本家个人消费的那部分剩余价值之和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3)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三个):含义:第一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再加上本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加上追加的不变资本.公式:Ⅰ(v+△v+m/x)=Ⅱ(c+△c)Ⅰ(c+v+m)=Ⅰ(c+△c)+Ⅱ(c+△c)Ⅱ(c+v+m)=Ⅰ(v+△v+m/x)+Ⅱ(v+△v+m/x)(△c表示追加的不变资本, △v表示追加的可变资本)第四节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实质:生产相对过剩2.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固定资本的更新第七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第一节利润和平均利润I.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一、生产成本:商品价值中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总和二、成本价格1.成本价格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转换形式.成本价格K=c+v,则W=c+v+m表述为W=k+m三、利润1.利润p是剩余价值m的转化形式2.利润与剩余价值的关系:量上相等.质的不同W=c+v+m=k+m=k+p四、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1.m’=m/vp’=p/C=m/c+v (C为预付总资本)2.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量的差异,质的不同影响利润率的主要因素:剩余价值率;资本有机构成;不变资本的节约;资本周转速度II.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一、不同生产部门利润的差别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平均利润率=社会剩余价值总额/社会总资本1.竞争:部门内部竞争与部门之间的竞争.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社会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总资本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规律调节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利润率平均化是资本主义的客观经济规律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客观经济规律三、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1.商品的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商品的价值=c+v+m商品的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2.生产价格和价值的背离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3.马克思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重要意义第二节商业资本和平均利润I.商业资本的形成和作用一、商业资本的形成:商品资本职能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二、商业的职能II.商业利润也是平均利润一、商业利润的来源1.商业利润的含义:商业资本家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2.商业利润的来源: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3.商业利润=产业利润=平均利润二、商业利润的实现形式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成本价格+产业利润+商业利润三、商业流通费及其补偿第三节借贷资本和利息一、借贷资本的形成1.借贷资本的含义:就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借给另一个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2.借贷资本的来源:一部分固定资本的折旧费的积累;闲置流动资本;预定用于积累的剩余价值3.借贷资本的职能:保留所有权,让渡使用权二、利息与企业利润1.利息1)利息的来源: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剩余价值2)利息的本质:反映资产阶级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三、利息率利息率的概念:利息率=利息量/借贷资本量第四节资本主义地租一、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和特点1.资本主义地租的含义:资本主义地租是租地农业资本家为取得土地的使用权而交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自己增殖价值的一种形式2.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资本主义地租的来源: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是超额利润的转化形式.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资本主义地租是超额利润的转化形式,它体现而来大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经济关系.二、级差地租的形成1.级差地租的含义:与土地的不同等级相联系的地租2.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3.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不是由平均的生产条件所决定,而是由劣等地的生产条件所决定的.4.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异和地理位置的区别.5.级差地租的源泉:耕种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6.级差地租的形式:级差地租I: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异和地理位置的区别级差地租II:由于连续追加投资于同一块土地而具有不同劳动生产率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的地租第八章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发展第一节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极其基本特征一、垄断的形成及其基本形式1.垄断垄断的含义垄断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般规律和基本规律2.垄断形成的条件和必然性二、垄断的基本形式1.垄断利润与垄断价格1)垄断利润2)垄断价格2.商品的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垄断高额利润垄断价格的形成并不违背价值规律3.垄断利润的来源三、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1.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在经济生活中统治地位(自由竞争与垄断竞争的关系) ▲垄断与竞争2.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的融合形成金融资本;工业垄断企业和金融垄断企业形成金融寡头3.资本输出成为典型经济现象资本输出的必要性4.国际垄断组织在经济上瓜分世界5/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领土的瓜分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利润率平均化是资本主义的客观经济规律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客观经济规律。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第2章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1.资本流通总公式(1)资本流通公式G(货币)——W(商品)——G (更多货币)。
这个公式表明,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一定的商品,再将商品出卖,换回更多的货币。
(2)商品流通公式W(商品)——G(货币)——W(商品)。
这个公式表明,商品生产者先出卖自己的商品,取得货币,然后再用货币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
(3)资本流通公式与商品流通公式的异同①资本流通公式与商品流通公式的相同点两种流通都有卖和买两阶段,都是买和卖两阶段的统一,都有卖者、买者和既卖又买三种当事人。
②资本流通公式与商品流通公式的不同点a.交换目的不同在商品流通中,商品生产者出卖自己的商品,是为了换回自己需要的另一种商品,即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适合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
在资本流通中,资本流通的两极都是货币,货币在质上没有区别。
但是,在资本流通中最初付出的货币和经过流通收回的货币,是两个不同的量,收回的货币在量上大于付出的货币,资本流通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货币。
b.交换内容不同在商品流通中,它的内容是不同的商品即不同的使用价值相交换。
在资本流通中,资本流通的两极都是货币。
c.运动的界限不同商品流通是先卖后买,资本流通是先买后卖;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前者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商品,后者都是货币;在整个流通过程中起媒介作用的,前者是货币,后者是商品。
d.体现的生产关系不同作为货币的货币是充当商品流通媒介的一般等价物;而货币变成资本就是一般等价物充当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的手段,表现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字母含义的总结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字母含义总结:
m剩余价值
m′剩余价值率
c不变资本
v可变资本
c+v总资本
c/v资本有机构成
W商品价值
v+m新价值
K成本价格(或生产成本)
p利润
p′利润率
Pˉ平均利润
P′ˉ平均利润率
G商品
C预付资本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公式总结:
1. m′=m/v
2. 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3.劳动价值率=产品量/劳动时间
4.利润率=利润额/预付资本*100﹪
5.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必要劳动价值*100﹪
6.n=U/u(p81,n周转次数,U“年”,u一定量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
7.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量
8.积累率=(m+m/x)/m(m/x代表资本家消费的那一部分,此公式出现于计算各部类积累的题型中,老师讲题时未用此公式)
9.W=v+c+m(p153,马克思的算法)同时W=K+m(资本家的算法)
10. p′=m/C
11.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12.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M)/社会总资本(P155)
13.生产价格=K+p
14.平均利润率=社会剩余价值总额/(产业资本总额+商业资本总额)。
政治经济学复习题资本主义部分导论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任何社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都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
社会生产力构成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而社会生产关系则决定着生产的社会形式,人们总是按照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形成的特有生产方式从事着物质资料生产活动。
生产关系不仅是社会生产力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形式,而且作为物质利益关系,它还是一切社会关系中的基础性的关系。
同时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结构,即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由经济基础决定并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同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则构成社会的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结合形成一定的社会形态。
由此可见,生产关系决定着政治、法律和意识形态等一切其他社会关系,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性质。
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把社会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2. 生产关系的含义、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含义: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为基础,是人们生产、再生产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组成的有机联系的体系。
内容:生产关系: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所决定。
分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分配关系和产品的分配关系。
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分配关系的性质,分配关系的性质又体现着生产关系的性质。
交换关系:指国民经济各个生产单位之间发生的产品交换关系,它在生产、分配同消费之间起媒介的作用。
生产的性质和形式决定着交换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着交换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交换又对生产有着巨大的反作用。
消费关系:消费分为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消费关系主要指后者。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决定作用。
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状况,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性质时,就会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繁殖,就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
4. 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只是处于只是的形态,只有把科学知识应用于生产、设计和生产出先进的机器设备,创造出先进的工艺方法,转化为生产技术,科学技术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
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劳动资料的改进、自然资源的开发、原材料的发明和利用,以及生产力各个要素的合理组织和管理等,无一不同科学技术相联系。
尤其是在当代,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5. 生产关系与经济体制的关系生产关系,无论是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还是在在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都是通过一定的经济体制实现的。
经济体制是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的统称,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
生产关系决定经济体制,生产关系发展、变化了,经济体制也将随之或早或晚地发生变化。
经济体制对生产关系以致资源的配置、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发生重大的影响。
一种生产关系,即使从根本上或从总体上说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但如果其经济体制不能充分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和要求,也会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生产关系固有的优越性也难以充分发挥。
第一章商品1.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统一性在于:商品能够作为使用价值实现以前,必须证明自己有价值;另一方面,商品在能够作为价值实现以前,又必须证明自己有使用价值。
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和实现商品的价值在交换中是同一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对立性在于:使用价值和价值互相排斥。
一切商品对于买者只具有使用价值,对于卖者只具有价值,任何人都不能既占有使用价值又占有价值。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商品的内在矛盾。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是社会属性;使用价值是所有物品的共同属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的特殊属性,是历史范畴;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的存在缺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商品就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2. 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的关系商品二因素:(上题)劳动二重性:商品的二因素是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
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种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从支出的具体形式方面讲,是具体的有用劳动,它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从都是作为人类共同的体力和脑力指出方面讲,又是抽象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形成了商品的价值。
3. 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使用价值:物品的有用性或它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社会的使用价值,是用来满足别人或社会的需要的。
商品生产者的商品只有具有满足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才能卖出去,并换得自己所需要的使用价值。
这表明,商品的使用价值对该商品的生产者来说,只是他用来交换的物质手段,只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4. 商品的价值量为什么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衡量抽象劳动量大小的单位是劳动时间,所以价值量的大小也就由劳动时间的多少来决定。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其本质是:具体劳动抽象掉外表的形式剩下的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再抽象掉量的差别,剩下的人类同一的劳动时间。
原因:①这是由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的性质,即作为商品交换同一的社会单位的抽象劳动的性质决定的。
②这也反映了商品经济关系的内在要求。
因为商品经济关系中的生产者彼此之间在经济利益上必须处于平等的地位,因而商品的价值量必须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5. 劳动生产率与使用价值、价值量、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关系劳动生产力的变化必然影响到商品使用价值的变化,但不会影响商品价值总量的变化。
劳动生产力越高,同一劳动在同样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就越多,但由于劳动时间从而价值总量是一定的,单位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就会越少。
相反,劳动生产力越低,单位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就会越多。
即单位产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关系。
6. 试述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是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私人性质和社会性质。
具体说来,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商品生产者都是独立地、分散地进行生产,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由他们自己决定,并且自己承担风险。
这就使生产商品具有私人性,属于私人劳动。
但是,商品生产者是在社会分工体系中从事生产的,他们生产的商品都是用来满足社会需要的,他们的劳动又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因而他们的劳动又具有社会性,属于社会劳动。
生产商品劳动的私人性和社会性,既是相互联系,又是相互排斥的。
私人劳动要转化为社会劳动,只有通过生产者将各自私有的产品作为商品进行交换,才能见解地实现这种转化。
商品要实现交换,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就必须同时取得两重社会性质:一方面,生产商品的劳动必须在对社会有用的形式上支出,生产出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只有这样,这些商品才能够适销对路,才能完成交换。
另一方面,生产商品的劳动还必须具备社会均等性。
但是,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能否同时取得两重社会性,即商品的交换能否成功?在很多情况下,私人劳动都不能全部得到社会的承认,从而也就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结果,具体劳动也就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商品也就难以实现使用价值和价值。
因此,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而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又是通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表现出来的。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对商品经济又重要影响:①在简单商品经济阶段,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②在简单商品经济阶段,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发展为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
第二章货币1. 货币的起源和本质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结果。
它经历了: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四个发展过程,最终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2.简述货币的职能及其关系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为尺度来衡量和计算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或多少。
流通手段:就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其媒介作用。
W—G—W贮藏手段: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做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加以保存的职能。
(必须是足值的金属铸币或贵金属本身)支付手段: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的职能。
世界货币:货币越出国界在世界市场上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这是国际贸易发展的结果。
关系:货币的五种职能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
它们共同表现了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所谓“一般等价物”,就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前者是表现商品价值的,后者是实现商品价值的。
由于货币可以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可以买到一切商品,它就成了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由此形成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五种职能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出现的,它们反映着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
3. 货币的流通规律①贵金属货币流通规律该式表示流通中的贵金属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P×Q)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V 成反比。
②贵金属货币与其代表并存的货币流通规律③虚拟货币的流通规律与通货膨胀投入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商品流通实际需要的量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的现象,叫做通货膨胀。
第三章价值规律1.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和竞争的影响,价格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商品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价值只能在商品交换关系中表现出来,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只能通过一种商品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比例表现出来,因此,价值规律也只能通过商品的交换表现出来。
随着商品的交换,产生了货币,一切商品的价值都是通过货币表现出来,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价格。
价格作为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不仅反映价值,以价值为基础;而且还反映商品的供求关系,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商品价格和价值有可能发生量不一致,但是,价格偏离价值,并不意味着破坏了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正是在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运动中,作为一个平均数、一种倾向、一种趋势存在并观测下去的,价格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