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和病毒的遗传5
- 格式:ppt
- 大小:2.93 MB
- 文档页数:70
遗传学复习附答案(朱军)名词解释:第⼀章绪论1.遗传学(genetics):2.遗传(heredity):3.变异(variation):是指后代个体发⽣了变化,与其亲代不相同的⽅⾯。
4.表型(phenotype):⽣物体所表现出来的所有形态特征、⽣理特征和⾏为特征称为表型。
5.基因型(genotype):个体能够遗传的、决定各种性状发育的所有基因称为基因型。
第⼆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6.⽣殖(reproduction):⽣物繁衍后代的过程。
7.有性⽣殖(sexual reproduction):通过产⽣两性配⼦和两性配⼦的结合⽽产⽣后代的⽣殖⽅式称为有性⽣殖。
8.同源染⾊体(homologous chromosome):⽣物的染⾊体在体细胞内通常是成对存在的,即形态、结构、功能相似的染⾊体都有2条,它们成为同源染⾊体。
9.⾮同源染⾊体(non-homologous chromosome):形态、结构和功能彼此不同的染⾊体互称为⾮同源染⾊体。
10.授粉(pollination):当精细胞形成以后,花粉从花药中释放出来传递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授粉。
11.双受精(double fertilization):被⼦⾷物授粉后,花粉在柱头上萌发,长出花粉管并到达胚囊。
2个精⼦从花粉管中释放出来,其中⼀个与卵细胞结合产⽣合⼦,以后发育为种⼦胚,另⼀个与2个极核结合产⽣胚乳原细胞,以后发育为胚乳,这⼀过程称为双受精。
107. 常染⾊体(autosome):在⼆倍体⽣物的体细胞中,染⾊体是成对存在的,绝⼤部分同源染⾊体的形态结构是同型的,称为常染⾊体。
99. 等位基因(alleies):位于同源染⾊体相等的位置上,决定⼀个单位性状的遗传及其相对差异的⼀对基因。
116. 核型(karyotype):每⼀⽣物的染⾊体数⽬、⼤⼩及其形态特征都是特异的,这种特定的染⾊体组成称为染⾊体组型或核型。
117. 核型分析(karyotype analysis):按照染⾊体的数⽬、⼤⼩和着丝粒位置、臂⽐、次缢痕、随体等形态特征,对⽣物河内的染⾊体进⾏配对、分组、归类、编号和进⾏分析的过程称为染⾊体组型分析或核型分析。
第七章细菌和病毒的遗传本章习题1.解释下列名词:F-菌株、F+菌株、Hfr菌株、F因子、F'因子、烈性噬菌体、温和性噬菌体、溶原性细菌、部分二倍体。
F-菌株:未携带F因子的大肠杆菌菌株。
F+菌株:包含一个游离状态F因子的大肠杆菌菌株。
Hfr菌株:包含一个整合到大肠杆菌染色体组内的F因子的菌株。
F因子:大肠杆菌中的一种附加体,控制大肠杆菌接合过程而使其成为供体菌的一种致育因子。
F'因子:整合在宿主细菌染色体上的F因子,在环出时不够准确而携带有染色体一些基因的一种致育因子。
烈性噬菌体:侵染宿主细胞后,进入裂解途径,破坏宿主细胞原有遗传物质,合成大量的自身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并组装成子噬菌体,最后使宿主裂解的一类噬菌体。
温和性噬菌体:侵染宿主细胞后,并不裂解宿主细胞,而是走溶原性生活周期的一类噬菌体。
溶原性细菌:含有温和噬菌体的遗传物质而又找不到噬菌体形态上可见的噬菌体粒子的宿主细菌。
部分二倍体:当F+和Hfr的细菌染色体进入F-后,在一个短时期内,F-细胞中对某些位点来说总有一段二倍体的DNA状态的细菌。
2.为什么说细菌和病毒是研究遗传学的好材料?答:与其他生物体相比,细菌和病毒能成为研究遗传学的好材料,具有以下7个方面的优越性:(1)世代周期短:每个世代以min或h计算,繁殖速度快,大大缩短了实验周期。
(2)易于管理和进行化学分析个体小,繁殖方便,可以大量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且代谢旺盛,繁殖又快,累积大量的代谢产物。
(3)便于研究基因的突变细菌和病毒均属于单倍体,所有突变都能立即表现出来,不存在显性掩盖隐性的问题。
(4)便于研究基因的作用通过基本培养基和选择培养基的影印培养,很容易筛选出营养缺陷型,利于生化研究。
(5)便于基因重组的研究通过细菌的转化、转导和接合作用,在一支试管中可以产生遗传性状不相同的后代。
(6)便于用于研究基因结构、功能及调控机制的材料细菌和病毒的遗传物质简单,基因定位和结构分析等易于进行且可用生理生化方法进行基因的表达和调控分析。
细菌和病毒的区别与联系细菌和病毒是生物学中两个常用的词汇,它们都是微小的生物体,但在很多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
本文将探讨细菌和病毒的区别与联系。
一、细菌和病毒的定义细菌是一类原核生物,它们具有自主繁殖、代谢能力以及细胞结构。
细菌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球菌、杆菌和螺旋体等。
它们存在于自然界中各种环境中,有些对人类和其他生物有益,而另一些则可能引发感染或导致疾病。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性生物体,只能寄生在宿主细胞内进行复制。
病毒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组成,缺乏自主代谢功能,并且通常无法自主扩增。
病毒需要依赖于宿主细胞来复制自身,并且感染宿主后会引发不同程度的疾病。
二、形态结构的差异1. 细菌:细菌是单细胞的微生物,具有细胞壁、细胞质和核酸等组成部分。
细菌的形态各异,可以是球状、杆状或螺旋形。
它们在显微镜下可见,并且体积相对较大。
2. 病毒:病毒是非细胞性的微小生物,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
病毒的直径通常在20到300纳米之间,只能通过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
三、遗传物质的差异1. 细菌: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脱氧核糖核酸),它位于细菌的染色体中。
除了染色体上的DNA外,一些细菌还具有质粒(plasmid),其中包含额外的基因信息。
2. 病毒:病毒的遗传物质可以是DNA或RNA(核糖核酸)。
不同类型的病毒具有不同类型的遗传物质。
例如,流感病毒拥有8段单链RNA,而HIV则是一个单链RNA病毒。
四、复制方式的差异1. 细菌:细菌通过二分裂来复制自身。
在适宜的环境下,细菌将自身复制为两个细胞,并且该过程可以持续进行多代。
2. 病毒:病毒依赖于宿主细胞来复制。
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将其核酸注入宿主细胞内,并利用宿主细胞的生物合成机制来合成新的病毒颗粒。
最终,新产生的病毒会释放到周围环境中,以侵袭其他健康细胞。
五、与人类健康的关系1. 细菌:许多细菌对人类和其他生物有益。
例如,某些肠道细菌有助于食物消化和营养吸收。
转载遗传学课后答案三[转载]遗传学课后答案三000第七章细菌和病毒的遗传3. 试比较大肠杆菌和玉米的染色体组。
答:大肠杆菌玉米染色体一条环状双链DNA形成的染色体十对线状染色体基因个数少多基因之间的关系连锁独立,连锁连锁图距时间,交换值交换值、 4.对两对基因的噬菌体杂交所测定的重组频率如下:a-b+×a+b- 3.0 %a-c+×a+c- 2.0%b-c+×b+c- 1.5%试问:(1) a、b、c三个突变在连锁图上的次序如何?为什么它们之间的距离不是累加的?(2) 假定三因子杂交,ab+c×a+bc+,你预期哪两种类型的重组体频率最低?(3)计算从(2)所假定的三因子杂交中出现的各种重组类型的频率。
解:噬菌体杂交能够在寄主中形成完整的二倍染色体,可以完全配对,所以噬菌体杂交中的基因重组与高等生物的遗传重组的分析方法完全相同。
本题相当于三个两点测验结果。
(1)3个相互连锁的基因a,b,c,重组频率越高,基因之间的距离越远,比较它们两两重组频率可知:a与b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c则是位于ab之间。
由于两点测验忽略了双交换,所以它们之间的距离不是累加的。
(2)ab+c×a+bc+是三点测验,双交换型重组型的频率最低,由于c位于ab之间,所以ab+ c+和a+b c应该最少。
(3)首先对照两点测验结果推算双交换值:对于ac b+×a+c+b 产生的6种重组型为:当对ac进行两点测验时:则a c+b,a+c b+,ac+b+, a+cb都是重组类型,所以两点测验与三点测验的结果相同;同样对cb进行两点测验时:a cb、a+c+b+、ac+b+、a+cb都是重组类型,与两点测验与三点测验的结果相同;对ab进行两点测验时:只包括了a c+b、a+c b+ 、a cb、 a+c+b+四种重组类型,而双交换ac+b+ 和a+cb却不是重组型。
已知ac重组值=2.0%,cb重组值=1.5%,根据三点测验,ab之间的重组值应该=2.0 %+1.5 %=3.5 %,它与两点测验所得非3.0 %相差两个双交换值,即2×双交换值=0.5%双交换值为0.25%。
《遗传学(第三版)》朱军主编课后习题与答案目录第一章绪论 (1)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2)第三章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 (6)第四章孟德尔遗传 (9)第五章连锁遗传和性连锁 (12)第六章染色体变异 (15)第七章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21)第八章基因表达与调控 (27)第九章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学 (31)第十章基因突变 (34)第十一章细胞质遗传 (35)第十二章遗传与发育 (38)第十三章数量性状的遗传 (39)第十四章群体遗传与进化 (44)第一章绪论1.解释下列名词:遗传学、遗传、变异。
答: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是生物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理论科学,直接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机理。
同时它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是指导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育种工作的理论基础;并与医学和人民保健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
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的现象。
如高秆植物品种可能产生矮杆植株:一卵双生的兄弟也不可能完全一模一样。
2.简述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任务。
答:遗传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微生物、植物、动物和人类等,是研究它们的遗传和变异。
遗传学研究的任务是阐明生物遗传变异的现象及表现的规律;深入探索遗传和变异的原因及物质基础,揭示其内在规律;从而进一步指导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育种实践,提高医学水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3.为什么说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答:生物的遗传是相对的、保守的,而变异是绝对的、发展的。
没有遗传,不可能保持性状和物种的相对稳定性;没有变异就不会产生新的性状,也不可能有物种的进化和新品种的选育。
遗传和变异这对矛盾不断地运动,经过自然选择,才形成形形色色的物种。
同时经过人工选择,才育成适合人类需要的不同品种。
因此,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
4. 为什么研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必须联系环境?答:因为任何生物都必须从环境中摄取营养,通过新陈代谢进行生长、发育和繁殖,从而表现出性状的遗传和变异。
第四章细菌和病毒的遗传(一) 名词解释:1.原养型:如果一种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也就是它能合成它所需要的各种有机化合物,如氨基酸、维生素及脂类,这种细菌称为原养型。
2.转化(transformation):指细菌细胞(或其他生物)将周围的供体DNA,摄入到体内,并整合到自己染色体组的过程。
3.转导:以噬菌体为媒介,把一个细菌的基因导入另一个细菌的过程。
即细菌的一段染色体被错误地包装在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内,通过感染转移到另一受体菌中。
4.性导(sexduction):细菌细胞在接合时,携带的外源DNA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的过程。
5.接合(coniugation):指遗传物质从供体—“雄性”转移到受体—“雌性”的过程。
6.Hfr菌株:高频重组菌株,F因子通过配对交换,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
7.共转导(并发转导)(cotransduction):两个基因一起被转导的现象称。
8.普遍性转导:能够转导细菌染色体上的任何基因。
9.]10.局限转导:由温和噬菌体(λ、)进行的转导称为特殊转导或限制性转导。
以λ噬菌体的转导,可被转导的只是λ噬菌体在细菌染色体上插入位点两侧的基因。
11.att位点:噬菌体和细菌染色体上彼此附着结合的位点,通过噬菌体与细菌的重组,噬菌体便在这些位点处同细菌染色体整合或由此离开细菌染色体。
12.原噬菌体(prophage):某些温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其DNA整合到宿主细菌染色体中。
处于整合状态的噬菌体DNA称为~~。
13.溶原性细菌:含有原噬菌体的细胞,也称溶原体。
14.F+菌株:带有F因子的菌株作供体,提供遗传物质。
(二) 是非题:1.在大肠杆菌中,“部分二倍体”中发生单数交换,能产生重组体。
()2.由于F因子可以以不同的方向整合到环状染色体的不同位置上,从而在结合过程中产生不同的转移原点和转移方向。
()3.受体细菌可以在任何时候接受外来的大于800bp的双链DNA分子。
()4.在中断杂交试验中,越早进入F-细胞的基因距离F+因子的致育基因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