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漫步中国园林艺术》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2
美术学科鉴赏模块《漫步中外园林艺术》单元教学设计方案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的范围: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涉及到了古今中外优秀的园林艺术,阐述了不同国家的园林艺术特色,如:中国园林艺术是“写仿自然、寄情山水”的艺术特色;日本传统园林艺术的“枯山水”艺术风格;意大利古典园林的“人文主义”思想,等等。
园林是人与自然紧密结合相互、交融的产物。
园林往往比建筑物更多地表现出造园者对优美意境的追求、对内心情怀的抒发,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教材中对园林艺术的介绍分成以下几部分:★园林艺术的形式、性质、功能及文化内涵等,在这部分中学生要对园林艺术的美感有一个综合性认识。
★中国园林的艺术特色---中国古典园林写仿自然、寄情山水。
这部分学习中,学生要对中国典型的、优秀的园林艺术进行欣赏和分析。
★日本园林的艺术特色---日本传统的“枯山水”园林艺术。
这部分内容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东方园林艺术,学生可以比一比中国和日本的园林艺术有那些区别。
★欧洲有代表性的园林艺术。
学生们可以从意大利、法国、英国等国家的园林艺术中了解欧洲园林艺术的特点,从而认识东西方园林艺术的不同特色。
★现代景观园林艺术。
欣赏现代园林艺术,引导学生发现,东西方及不同国家的艺术风格在不断地交融、互补。
世界园林艺术正向多样化发展。
2、元教学内容在本模块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的学习正是上一单元内容的深化。
上一单元中,学生学习了中外建筑艺术,对建筑艺术的概念和建筑艺术的表现方法有了一定了解。
园林是单体建筑的环境,又包括在广义的建筑范畴之中,可谓建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芭。
从鉴赏模块的内容来看,中外园林艺术是建筑艺术鉴赏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生活实际来看,园林艺术一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审美空间。
3、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总体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欣赏中外杰出的园林艺术,了解东西方传统园林艺术的不同特色和现代景观园林艺术的多样性变化。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感受和鉴赏不同风格园林艺术的能力。
《漫步中外园林艺术》(一)教学目标本课与建筑艺术欣赏的内容并列,介绍了中外杰出的园林艺术成就。
分两节课学习,本节课主要学习中国的园林艺术。
园林是单体建筑的环境,又包括在广义的建筑范畴之中,可谓建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因为园林的创作素材既可以包括山丘、河流、花木甚至动物等自然元素,又可以包括雕塑、碑刻、小桥、石级等建筑小品,并且相对于建筑而言可以较少地受到使用功能的限制,可以自由地发挥创造,因而创作手法极为丰富、灵活,往往营造出独具特色、美轮美奂的艺术气氛和效果。
因此,在这里极有必要将古今中外优秀的园林艺术介绍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提高审美品位,感受园林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
园林是人与自然紧密结合、相互交融的产物。
人来自于自然,有热爱自然的本性,因此愿意在自己的人工生活环境中引入自然的元素,或在自然环境中加以人工的雕琢,创造赏心悦目的游憩空间,表达自己对美的追求。
园林往往比建筑物更多地表达出造园者对优美意境的追求、对内心情怀的抒发,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与建筑艺术同样,形形色色的园林也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乃至哲学思想。
对不同民族、国家的园林艺术的介绍,可以为大家打开一扇窗,从中窥见它们背后文化传统与审美趣味的差异。
对其中异同的比较与分析,也将是非常有趣而值得探讨的话题。
此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园林的特殊地位。
如果说中国的建筑在古代被视为“匠人之学”,没有被列入高雅艺术的范畴,并且为文人士大夫所不屑的话,那么中国传统的叠石理水的造园艺术,却被历代文人视为与琴棋书画同样高雅的艺术追求和修养。
他们亲自进行设计、创造,借园林的风格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和感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不仅在诗词歌赋中留有大量关于园林的记述,还流传下一些关于造园理论和方法的专门著述。
正因为如此,中国的苏州园林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
有趣的是,发源于苏州的昆曲艺术则同时在列。
其实这并非巧合,它们二者都集中地体现着极富东方美学神韵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说课题目是《漫步中国园林艺术》,我的说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教材分析1、教材参考:本课程主要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客观而又真实的反映了中国历代王朝的不同背景,社会经济兴衰和工程技术的水平,而且特色鲜明的折射出中国人的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演变,凝结了中国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和智慧。
2、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悠久历史、艺术成就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鲜明的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有所了解。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会运用正确的欣赏方法游览中国古典园林,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欣赏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继承和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情怀,增强学生保护文物、文化遗产的意识。
3、教学重点:把介绍中国皇家园林的典范颐和园的艺术特色和艺术成就和苏州的私家园林的艺术成就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诗情画意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由于结合教材,对我国的园林实例进行介绍,使学生了解中国园林的艺术风格特征的同时对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等要素进行分析,从而理解和掌握我国园林艺术风格特征。
4、教学难点:把让学生体会造园艺术中所反映的古人的自然观、人生观、世界观,想方设法通过多条渠道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多种形式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由于中国园林建筑纷繁复杂,均受当地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影响,历史原因较复杂,要求较高;积极掌握如何着力于学生审美感受的体验,欣赏能力的提高;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园林艺术,达到鉴赏之目地。
二、教学对象分析1、进入高中课程的学习,高中生的求知欲较高,对新奇的事物都有浓厚的兴趣。
2、由于刚刚进入高中课程的学习,逐渐增加的课程带来了繁重的压力,所以美术课程大家在纪律方面相对松懈,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在讲课过程中在组织教学和课堂的控制力要求相对要高。
《漫步中国古典园林》教学设计1、教学的开始用昆曲《牡丹亭》中的一段唱词引入,利用学生的好奇和热情,有效地开发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第二部分运用讲授、问答的教学方法,讲述园林的概念、功能及文化内涵。
或让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资料,向大家介绍各具特色的外国园林艺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还课堂给学生。
学生在老师的激励和促进中挖掘自己的潜能,展示自己的才能。
通过不同民族、国家的园林艺术的了解和对比,让学生寻找不同国家园林形成的原因,看到它们背后文化传统与审美趣味的差异。
3、第三部分运用视频,从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通过一个个前后连贯、层层深入的问题,引领学生去感受中国古典园林的三个艺术特点:虽由人造,宛自天开的自然美;可游可望可行可居的空间美;诗情画意,寄情山水的人文美。
把学生的欣赏过程化为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引导学生总结:中国园林艺术作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一部分,是为满足封建统治阶级和文人、士大夫游憩生活的需要而兴起和发展的,渗透着历代文人的艺术情趣。
4、第四部分运用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看到自身周围形形色色的现代园林,进一步感受园林艺术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再用温家宝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结,引申到我们现在所大力提倡的环保问题。
《漫步中国古典园林》---学情分析高一是整个中学阶段教学学习的一个转折和关键的时期。
第一,这个年龄层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不同,所以要尽量结合学生兴趣开展教学,又要释放引导不能迁就学生的不良兴趣。
第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不同,针对每节课或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第三,学生不敢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看法。
高中美术课堂划分了很多技法和创作模块,如果结合自己动手实践可以帮助学生体会、感受和理解。
鉴赏课不仅仅是美术作品的鉴赏,更是学生实践创作的作品。
鉴赏和实践结合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课堂,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创作情感。
《漫步中国古典园林》效果分析1、中国古典园林是人与自然紧密结合、相互交融的产物。
美术高中苏版第19课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案【一】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本课与建筑艺术观赏的内容并列,介绍了中外杰出的园林艺术成就。
园林是单体建筑的环境,又包括在广义的建筑范畴之中,可谓建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因为园林的创作素材既能够包括山丘、河流、花木甚至动物等自然元素,又能够包括雕塑、碑刻、小桥、石级等建筑小品,同时相关于建筑而言能够较少地受到使用功能的限制,能够自由地发挥创造,因而创作手法极为丰富、灵活,往往营造出独具特色、美轮美奂的艺术气氛和效果。
因此,在那个地方极有必要将古今中外优秀的园林艺术介绍给学生,从而关心学生开阔眼界,提高审美品位,感受园林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
园林是人与自然紧密结合、相互交融的产物。
人来自于自然,有热爱自然的本性,因此情愿在自己的人工生活环境中引入自然的元素,或在自然环境中加以人工的雕琢,创造赏心悦目的游憩空间,表达自己对美的追求。
园林往往比建筑物更多地表达出造园者对优美意境的追求、对内心情怀的抒发,有特别高的艺术价值。
与建筑艺术同样,形形色色的园林也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乃至哲学思想。
对不同民族、国家的园林艺术的介绍,能够为大伙打开一扇窗,从中窥见它们背后文化传统与审美趣味的差异。
对其中异同的比较与分析,也将是特别有味而值得探讨的话题。
此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园林的特别地位。
假如说中国的建筑在古代被视为“匠人之学”,没有被列入高雅艺术的范畴,同时为文人士大夫所不屑的话,那么中国传统的叠石理水的造园艺术,却被历代文人视为与琴棋书画同样高雅的艺术追求和修养。
他们亲自进行设计、创造,借园林的风格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和感悟,达到了特别高的艺术水平;不仅在诗词歌赋中留有大量关于园林的记述,还流传下一些关于造园理论和方法的专门著述。
正因为如此,中国的苏州园林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
有味的是,发源于苏州的昆曲艺术那么同时在列。
事实上这并非巧合,它们二者都集中地表达着极富东方美学神韵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4)教学设计导入:展示三个别墅的图片,由于各个别墅的园林绿化效果是不一样的,让学生选择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的居所,学生的选择是通过直观感性的审美标准来判断的。
新授:一、明确概念:园林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的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了一个供人们观赏、休憩和居住的环境。
二、园林艺术学习1、中国的园林艺术(1)、从江南园林入手介绍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园林取法自然,讲究“虽由人造,宛自天开”的意境,建筑与花木融合为一体,景色与意蕴因四时而迥异,或银装素裹或绿茵蔽日,各有一番情趣。
在中国古代造园被认为是同书法、绘画一般的艺术,深得文人学士钟爱。
因此园林艺术始终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与古典文学的渊源深远,并且深受写意山水的影响,处处步移境迁,使人入园如入画图之中。
并结合图片和视频,介绍苏州园林的造园要素和造园手法以及其诗情画意的意境之美。
中间穿插学生对图像识别和问题判断的讨论和回答。
(2)、对比小巧玲珑、以小见大的江南园林,重点介绍皇家园林中的规模最大的颐和园——位于北京市西北海淀区的西苑,有中国古典园林之首的美誉,是世界著名园林景观之一。
颐和园是人工创造的富有诗情画意的自然景色,它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占地面积4000 多亩,其中四分之三的面积是湖泊——昆明湖。
环绕在山湖之间的宫殿,寺庙,园林建筑约3000 余间。
山水。
花木,亭阁,桥榭融为一体,和谐自然。
2.日本——枯山水园林(1)与中国园林的渊源——早期受中国文化影响,精巧,诗意(2)发展演变——枯山水庭院多布置于寺院中,微缩景观有僧侣设计,具有恬淡的气氛。
将禅宗语园林艺术结合,把写意,抽象的手法发挥到了极致,这时日本园林的成就。
(3)意大利——人文主义受古罗马思想影响“美来源于和谐” 园林广阔,开敞,与周围自然景物相互渗透,是人工美自然美的结合的典范。
(4)法国——驯服自然有组织、秩序的古典主义风格园林。
大自然仿佛被驯服,风景成为人工艺术品如凡尔塞宫整座花园雄浑的气度和雍容华贵的景观另法国骄傲。
高中美术人美版《美术鉴赏》《第十九课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漫步中外园林艺术》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省级名师教案】1教学目标通过对苏州园林的欣赏,知道苏州园林的具体知识点,让同学们感受中国园林艺术的美,提高对美的认识2重点难点在讲述中,发挥同学们的想象力,想象苏州园林之美3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值14—15岁,处于少年向成熟青年过渡的关键期,心理发展不稳定,波动性很大。
思想敏感,争强好胜,活泼好动,兴趣转变迅速。
初二的知识点相对初一来说更加繁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更大的挑战。
部分同学会产生畏难情绪,感觉学习吃力,上课听不懂,容易丧失学习兴趣。
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较差。
但是,对于问题的思考常常有自己独立的看法。
对于说明性文本这种相对较为枯燥的文本的学习,他们显得较为“麻木”,不排斥,但也不感兴趣,只是觉得可有可无,很枯燥无聊。
英国学者库伯等人提出实验性学习模型,也就是强调学生学习的自我体验和本体经验,使学生的学习始终植根于生活世界,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观察和自我反省,在反省的基础上提升抽象的、概念化的知识和文化。
这种观点可以有效地运用在说明性文本教学中。
学习《苏州园林》之前,学生们已经接触过一点简单的说明性文本,对说明性文本的基本知识点都有初步了解。
可以将知识的传授建立在学生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力求降低学生的接受难度。
为了走出说明性文本一些特有的框架和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可以考虑以下教学方式的结合:首先,有效地结合多媒体工具,充分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方式;同时,可设置情境,赋予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引导学生自己根据图片去解说苏州园林,让学生积极参与,同时锻炼。
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园林艺术的特点和发展历程;(2)了解外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作品和特点;(3)学会欣赏和评价园林艺术作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观察、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对园林艺术的认识;(2)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实地考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园林艺术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3)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提高审美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园林艺术概述(1)中国园林的起源和发展;(2)中国园林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3)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作品。
2. 外国园林艺术概述(1)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园林艺术;(2)中世纪欧洲园林艺术;(3)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园林艺术;(4)现代欧洲园林艺术的代表作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中国园林艺术的特点和发展历程;(2)外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作品和特点;(3)园林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方法。
2. 教学难点:(1)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和审美标准;(2)外国园林艺术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方法1. 图片观察:通过展示园林艺术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园林艺术的特点;2. 实例分析:以具体园林作品为例,讲解园林艺术的设计原理和审美标准;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园林艺术的认识和感受;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园林,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审美素养;5.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园林艺术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园林艺术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 实地考察报告:评价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审美素养;4.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