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求变的中唐诗》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6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专题解说★★“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由盛转衰,诗坛也失去了盛唐的蓬勃气象。
这一时期的诗歌,其感情基调是徘徊惆怅,哀怨感伤;其艺术风格或高雅闲淡,或雕琢炼饰,或浅切平易;其审美趣味,由外拓趋向内敛,有自然趋向锻炼,由昂扬趋向低沉,由沉郁趋向高秀。
唐诗在中唐发生了重大转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了解诗歌内容。
2.把握诗人的情感。
3.了解贬谪诗常见的意象和内容。
【课前预习】一、贬谪诗(一)“贬谪诗”常表达的思想感情贬官文学多具有强烈的主观情绪。
初踏贬途的仓皇、身陷文化“蛮夷”之地的精神痛楚、才学难施的生命荒废之感,以及在贬谪苦难中既坚守忠奸大义又竭力超越痛苦的心路历程,必然要反映到贬官士人的文学创作中。
一般抒发以下情感:1.忠而被贬之愤,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2.英雄末路之哭,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激愤与惆怅。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自我解脱。
4.任凭风雨的旷达乐观态度。
5.对奸佞小人的嘲讽与愤恨。
6.愈挫愈勇,相信能东山再起的自信。
7.羁旅行役之苦。
8.思乡怀归之情。
由于是遭贬后作诗,故贬谪诗中大多的情感表现为倾诉自己内心的悲伤和愤慨,表达自己内心的苦闷,如“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屈原《离骚》),“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等等,皆以“怨”“怆然”“伤心”“寂寞”等词鲜明而直接地表达了自己悲慨和忧愤之情。
由于诗人性格不同,在对待被贬的问题上表现迥异,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强的被黜者并没有陷于落魄之中而不能自拔,反而表现出豁达、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
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诗人刘禹锡在遭受重大政治挫折之后以这两句诗勉励自己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苏轼被贬后也并未消沉,而是心存希望和抱负:“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尤其是当苏轼被贬海南后,竟挥笔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的诗句,表现出诗人旷达的个性。
专题五创新求变的中唐诗专题导语:“安史之乱”是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是诗歌风貌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
唐诗由此进入另一个相对繁盛的时期。
中唐诗坛流派众多,风格多样,开拓与创新是中唐诗歌的主要创作特征。
中唐诗歌以徘徊苦闷、哀怨惆怅、凄凉感伤为基调,气象内敛。
本专题选取的六位诗人作品,各有其风格。
韦诗简淡,刘诗含蓄,柳诗幽远,白诗晓畅,韩诗险怪,李诗奇崛。
学习本专题,首先要能够了解这六位诗人及其作品所代表的风格特征,初步体会中唐诗歌风格的多姿多彩的风貌特征,进一步了解“安史之乱”及中唐的重大政治事件对诗人的人生及诗歌风格的影响。
学习本专题诗歌,除加强诵读外,应多联系诗人的生平、思想、诗歌创作的背景和意图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还要注意不同类型的诗歌的学习方法,如登临诗、贬谪诗、怀古诗等。
寄李儋元锡一、诗人名片韦应物(约737~约791),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
曾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左司郎中,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后人因以“王孟”、“韦柳”并称。
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
其田园诗实质渐为反映民间疾苦的政治诗。
代表作有《观田家》。
此外,他还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愤之作。
有《韦苏州集》。
二、诗词故事韦应物的人生转折韦应物的家族——京兆韦氏,为长安名族,素有“城南韦杜,去天尺五”的民谚。
韦应物十五岁就当了唐玄宗的三卫郎将。
那时的韦应物哪里能窥破世间的道理,自然绝无上进之心。
他在《逢杨开府》诗里叙述自己横行邻里、隐匿逃犯、赌博放荡,无所不为。
玄宗去世后,他开始自我批判,痛心疾首,幡然悔过了。
他近三十岁才开始读书,所幸天资聪慧,不久为学官所称道。
后来他为官颇有政绩,并成为著名的诗人。
三、文题背景《寄李儋元锡》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暮春入夏时节,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刺史,离开长安,秋天到达滁州任所。
此诗作于唐德宗兴元元年(784)春。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学案一、中唐诗歌概况(一)刘长卿与韦应物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刘长卿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
古路无行客,寒111独见君。
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流。
不为怜同病,何人到白云。
1、结合作品说说诗题中的〃喜〃字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3分)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二)大历十才子与李益大历十才子是指活跃在唐肃宗至德(756-762 )和唐代宗大历年间(766年・779年)的一些著名诗人,包括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恫、耿漳、夏侯审和李端。
大历十才子作品大多为投献应制之作,歌颂升平、吟咏山水、称道隐逸是其诗歌的基本主题。
他们在仕途失意和战乱宦旅生活中,间有反映现实和体验真实的作品。
李益,字君虞,陕西姑臧人。
大历四年进±o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漫游。
北游河朔,元和后入朝,历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左散骑常侍等职,以礼部尚书致仕卒。
益长于歌诗,诗风豪放明快,尤以边塞诗为有名。
擅长绝句,尤工七绝。
寒食韩翊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 .这首诗是从哪两个方面来点名寒食这一节日的72、这首一首讽喻诗,其揭示和讽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1)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
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⑵“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三)刘禹锡与柳宗元别舍弟宗一柳宗元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②瘴来云似墨,洞庭③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④树烟。
注:①宗一:柳宗元的从弟,元和十一•年春,自柳州赴江陵。
②桂岭: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
③洞庭:在柳州至江陵途中。
④郢:古处都,今湖北江陵西北。
高二语文创新求变的中唐诗教案登某某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某某省盱眙中学 X立江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安史之乱〞及中唐的重大政治事件对诗人的人生及诗歌风格的影响。
2.理解诗歌的以哀景写哀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以哀景写哀情的特点。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由盛转衰,诗坛也失去了盛唐的蓬勃气象。
这一时期的诗歌,其情感基调是徘徊惆怅,哀怨感伤;其艺术风格或高雅闲淡,或雕琢炼饰,或浅切平议;其审美趣味有外拓趋向内敛,由自然趋向锻炼,有昂扬趋向低沉,有浓郁趋向高秀。
唐诗在中唐发生了重大的转折。
可谓是风格种种,流派多多。
二.板块介绍中唐时期指从代宗大历六年到文宗太和末年的60多年,“创新〞与“求变〞是中唐诗歌的主要创作趋向,中唐的社会背景〔如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科举考试的弊端以及用人制度诸因素〕,为诗人群体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也促使不同群体形成风格各异的诗歌流派。
中唐诗歌大约有以下几派:⑴中唐诗歌是盛唐诗歌的延续。
这时期的作品以表现社会动荡、人民痛苦为主流。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从文学理论上和创作上掀起了一个现实主义诗歌的高潮,即新乐府运动。
元稹、X籍、王建都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诗人。
元稹(779--831)的主要作品是乐府古题19首和新乐府12首。
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来说,元诗都非常接近白居易的诗,语言通俗易懂是他们共同的特色,这是源于他们文学观点的一致。
X籍和王建虽无明确的文学主X,但他们以丰富的创作成为新乐府运动的中坚。
同情农民疾苦是X籍乐府诗的主题,以《野老歌》最为著名。
风格与上述几人十分相近的李绅诗作虽不多,但《悯农》诗二首却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读者。
⑵这一时期还另有一派诗人,这就是韩愈、孟郊、李贺等人。
他们的诗歌艺术比之白居易另有创造,自成一家。
韩愈(768--824)是著名的散文家,他善以文入诗,把新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带入了诗坛,扩大了诗的表现领域,但同时也带来以文为诗,讲才学,追求险怪的风气。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教学篇目:《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登柳州城寄漳、汀、封、连四州》《西塞山怀古》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中唐诗歌是唐代社会由繁盛走向衰落的文学反映。
社会的动荡转型也带来了诗歌风貌的重大变化,唐诗由此进入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开拓与创新是中唐诗歌的主要创作倾向,诗坛形成流派众多,风格多样,基调感伤的格局。
所选六首诗歌或写贬谪,或写怀古,或写游仙,或写亲友离别,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唐时期的社会现实,反映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挣扎与期待,体现了诗人各自不同的创作风格。
学习本单元的诗歌要让学生感知诗歌内涵,体会诗歌风格,也要通过诗歌去感受那个社会的方方面面。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中唐时期的社会特征和诗歌的风貌特征;2、了解相关诗人的人生经历及所选录诗歌的创作背景;3、积累六首诗歌中出现的意蕴丰富的诗句。
【能力目标】1、感知三首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2、深刻体会并能分析韩诗中“凄切但不衰飒”的艺术特点;3、体会并能分析柳诗中“以哀景写哀情”的艺术手法;4、能比较分析韩、柳二诗在表达情感上的异同,并能结合诗人经历探究成因。
5、能分析出《西塞山怀古》中诗人蕴含的无限感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感受诗人关注时局,心系国家,体恤百姓的情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2、赏析优美的诗境,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理解并能记诵意蕴丰富的诗句;感知各首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体会并能分析柳诗中“以哀景写哀情”的艺术手法。
2、难点:体会并能分析韩诗中“凄切但不衰飒”的艺术特点;比较分析韩、柳二诗在表达情感上的异同,并能探究成因;刘诗中蕴含的诗人感慨。
四、学情分析:在学习了初唐和盛唐诗歌之后,学生对唐代的诗歌知识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对诗歌的意境、情感和风格等有了一定的感知,因此,学习中唐板块的诗歌内容,应该将体会意蕴,把握手法,辨析风格作为重点,通过诗歌学习让学生感知时代的变化,通过时代背景的了解让学生感知时代对诗人极其作品的的影响,从而实现对中唐诗歌的准确解读。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学案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安史之乱”及中唐的重大政治事件对诗人的人生及诗歌风格的影响。
2.能够理解本专题诗人及其作品所代表的风格特征。
3.初步体会中唐诗歌风格的多姿多彩的风貌特征。
学习指导:“安史之乱”是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是诗歌风貌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
唐诗由此进入另一个相对繁盛的时期。
中唐的诗坛流派众多,风格多样,开拓与创新是中唐诗歌的主要创作倾向。
中唐诗歌以徘徊苦闷、哀怨惆怅、凄凉感伤为基调,气象内敛。
其风格或雕琢炼饰,追求丽藻与远韵的统一;或崇俗尚质,追求浅切尽露的平易之风;或崇奇尚怪,追求“笔补造化”的人工之美。
所以我们建议:1.对韦应物《寄李儋元锡》一诗,教师能够采取让学生自学或讨论的形式,分析这首诗是否表现了诗人的淡泊情怀,从而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题。
2.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一诗的情景结合问题,是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师应该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抓住本诗以哀景写哀情的特点来解读此诗。
3.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学生对诗歌中的凄切语气容易理解,但对“不衰飒”的抒情特征却是难以理解的,所以,教师应该结合韩愈的生平事迹及其性格特点来解读这种抒情方式。
4.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是一首寓意深刻的怀古诗,但中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有限,理解这种寓意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应该结合诗人所处时代的政治格局以及传统的大一统思想来对诗歌实行恰当的解读。
5.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邦弟妹》一诗语言浅切平易,学生借助注解及注解①的背景介绍,理解本诗的内容是没有困难的,关键是要让学生理解诗人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6。
李贺《天上谣》是一首游仙诗,学生借助注解理解诗人所写的仙境,一般不存有任何问题,但要理解诗人的寄托却是有难度的,所以教师应该结合李贺的生平事迹以及诗中仙境和人间的比照来实行讲解。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精品教学案
7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安史之乱”以后,唐由盛转衰,诗坛也失去了盛唐的蓬勃生气,唐诗进入了一个短暂的低谷时期。
但唐代的文人却不甘心沉寂,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又掀起了文学的另一次高峰。
唐诗也由此进入了一个相对繁盛的时期。
当时诗坛的流派很多,风格多样,开拓与创新成为中唐诗歌的主要创作倾向。
这时期的诗歌,其感情基调多哀怨感伤,徘徊惆怅。
其艺术风格或高雅闲淡,或雕琢炼饰,或浅切平易,其审美由外拓趋向内敛,由自然趋向锻炼,由昂扬趋向低沉,由浓郁趋向高秀。
所有这些都与盛唐诗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唐诗在中唐时期发生了重大的转折,成为了唐诗的另一个高峰期。
本专题选取的六位诗人作品,各有其风格。
韦诗简淡,刘诗含蓄,柳诗幽远,白诗晓畅,韩诗险怪,李诗奇崛。
韦应物的《寄李儋元锡》,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对民众疾苦的关怀,抒发了由国乱民穷造成的内心矛盾和苦闷之情。
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抒发了作者对遭贬谪的悲愤之情以及瞻念前程凶多吉少的感伤情绪,凸显出作者虽遭贬谪但心犹忠于朝廷的品格。
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展现了一幅情景交融的动人图画,表达了对自己受迫害的痛恨和悲愤,对国事的无限忧虑及不得与友人相见的愁苦之情,并表现出永不妥协的斗争精神。
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通过追怀西晋东吴的历史事实,抒发感慨,借古喻今,提醒唐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
白居易的《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导学案【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安史之乱”及中唐的重大政治事件对诗人的人生及诗歌风格的影响。
2、能够了解本专题诗人及其作品所代表的风格特征。
3、初步体会中唐诗歌风格的多姿多彩的风貌特征。
【学习侧重点】中唐诗坛流派众多,风格多样,以开拓创新为主要创造倾向。
对本专题所选六首诗歌,可结合诗人的总体风格逐一进行鉴赏。
课前预习案1、专题内容概说: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由盛转衰,诗坛也失去了盛唐的蓬勃气象。
这一时期的诗歌,其情感基调是徘徊惆怅,哀怨感伤;其艺术风格或高雅闲淡,或雕琢炼饰;其审美趣味有外拓趋向内敛,有昂扬趋向低沉,有浓郁趋向高秀。
唐诗可谓是风格种种,流派多多。
中唐时期“创新”与“求变”是其诗歌的主要创作趋向,中唐的社会背景(如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科举考试的弊端以及用人制度诸因素),为诗人群体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也促使不同群体形成风格各异的诗歌流派。
2、中唐诗歌大约有以下几派:(1)以白居易和元稹为首,包括李绅、王建、张籍等人在内,倡导新乐府的创作,要求“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揭露中唐社会政治的各种弊端,反映时弊民疾,在诗歌形式上只要求浅显平易通俗自然,他们的创作在当时乃至以后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一派诗人,从尚奇怪,重主观的创作主张出发,着力于探讨诗歌的新的艺术形式,并且通过个人的遭遇来反映社会的黑暗。
这一派诗人除了韩孟之外,还有刘叉、卢仝、马异、贾岛、李贺等,其中韩、孟、李最为出色。
(3)韩、孟、元、白之前的中唐早期,尚有刘长卿、韦应物与大历十才子等诗人,带着对盛唐的依恋,以萧条、冷落的心境表现山林隐逸的生活情趣。
(4)柳宗元、刘禹锡等“元和贬谪”诗人,或借异乡山水以抒发贬谪之苦闷,或借历史古迹抒发千古兴亡之慨叹,柳的山水诗写得清淡秀丽,峻洁峭激,刘的咏史诗则豪迈畅朗。
一、3、结合注释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初读诗歌,理解大意。
课中学习案一、《寄李儋元锡》1、诗人见到了哪些景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愧俸钱”可看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3、苏轼认为韦应物的诗有“寄至味于淡泊”的特点,结合此诗谈谈你的看法。
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以哀景写哀情是本诗一大特点。
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些哀景具有怎样的特点抒发了怎样的哀情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1)、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么(2)、仔细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两句诗。
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写途中的感受的四、《西塞山怀古》1、首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2、尾联含蓄地表达了怎样的深意五、《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1、诗第三联用什么手法,抒写了怎样的情感2、诗人是如何表达“一夜乡心五处同”的兄弟之情的六、《天上谣》诗共十二句,分成三个部分。
开头二句是诗人仰望星空所得的印象,结末二句则是仙人俯视尘寰所见的情景。
前者从现实世界进入幻想世界,后者又从幻想世界回到现实世界,一起一落,首尾相接,浑然一体。
中间八句具体描述天庭的景象,陆续展示了四个各自独立的画面。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主体部分四幅画面,说说诗仍是如何表现这种瑰丽境界的课后拓展案一、贬谪诗:1、贬谪诗中,诗人一般会抒发什么样的思想感情(1)、英雄末路之悲(2)、忠而被贬之愤(3)、壮志难酬之怅(4)、生不逢时之叹(5)、羁旅行役之苦(6)、怀乡念国之思(7)、旷达乐观之情……2、谈谈贬谪诗中会出现哪些常见的表现手法贬谪诗人出于自身特殊的处境考虑,文中多曲折地表现自己的情志。
借景抒情咏史抒怀:被贬后,他们从历史中寻找古人的故事,借咏史怀古,委婉表达自己的心情。
对比:有感于今昔身份的变化、处境的反差,贬官文学多用对比手法。
二、鉴赏诗歌: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南园十三首其一·李贺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这首诗主要采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2、试比较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和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抒发的思想感情的不同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韩愈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
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创新求变的中唐诗》导学案答案一、《寄李儋元锡》1、诗人见到了哪些景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高楼大荒”、“海天茫茫”、“惊风乱毡”、“密雨斜倾”、“岭树重遮”、“江流曲回”、“百越文身地”等等。
对于贬谪诗人来说,这都是哀苦无比的景色。
诗人通过哀景的铺叙,把自己被贬谪的无穷哀情表达出来。
以哀景写哀情。
2、“愧俸钱”可看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答:正说明诗人志在有为,不甘窃位苟禄,乃是作者思想的主导因素。
正因为他有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
这样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处境下,诗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
3、苏轼认为韦应物的诗有“寄至味于淡泊”的特点,结合此诗谈谈你的看法。
这是一首寄赠好友的诗,但并不只限于抒写鹏有间的情感,而是表达自己对时局的一种人生态度:自己所以拖着病体为官一方,并非贪恋名利。
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
正是这样一种淡泊坦荡的人生态度显现了诗人的人生至味。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传诵,主要是因为诗人诚恳地披露了一个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员的思想矛盾和苦闷,真实地概括出这样的官员有志无奈的典型心情。
尤其是“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自宋代以来,甚受赞扬。
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黄彻更是激动地说:“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
彼有一意供租,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以哀景写哀情是本诗一大特点。
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些哀景具有怎样的特点抒发了怎样的哀情答:(1)“高楼大荒”“海天茫茫”“惊纷乱飐”“密雨斜侵”“岭树重遮”“江流曲回”“百越文身地”。
(2)所有这些对遭贬的诗人来说,都是哀苦无比的景色。
诗人正是通过这些景色的铺叙,远近结合,景中见情地把自己的无限哀情表达了出来。
(3)愁:①对友人望而不见的关切之情。
②对自己遭谪贬的哀伤之情。
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1)、肯将衰朽惜残年。
表明自己凛然无悔、刚直不阿的品格。
(2)、这两句借景语言情思。
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
这两句诗就是通过景物描写委婉地表达这种情感。
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
上一句是回顾,诗人不独系念家人,亦伤怀国事。
下一句是前瞻,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因而徘徊不前。
“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四、《西塞山怀古》1、首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下”和“收”字用得好。
“下”:一有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的意思;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2、尾联含蓄地表达了怎样的深意尾联是诗人的感慨和对唐朝统治者的婉言规劝。
“今逢四海为家日”句宕开一笔,以褒奖的口吻赞美当世。
通过古今对比,诗人深感大唐二百余年统一基业的弥足珍贵。
另外,诗人歌颂“四海为家”,表现了他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立场。
“故垒萧萧芦荻秋”句是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芜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
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亡的见证,分裂失败的象征。
这里有赞颂,有庆幸,但更深层次的是提醒,是警诫。
安史之乱使唐朝岌岌可危;乱后,河北,山东藩镇割据局面愈演愈烈,时刻威胁着唐王朝的安全。
眼前的升平景象不知道哪天会被烽火打乱;如今长满芦苇的故垒,不知道哪天又会变成战争的前沿。
五、《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1、答:诗人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
2、诗人是如何表达“一夜乡心五处同”的兄弟之情的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
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象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
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
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
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六、《天上谣》画面之一:月宫里的桂树花枝招展,香气袭人。
画面之二:秦妃当窗眺望晓色。
画面之三:神奇的耕牧图景。
画面之四:穿着艳丽服装的仙女,漫步青洲,寻芳拾翠。
上述各个互不连缀,然而却显得和谐统一的画面,都以仙人活动为主体,以屋宇、花草、龙凤等等为陪衬,突出天上闲适的生活和优美的环境,以与人世相对比。
诗人巧妙地把神和人结合起来,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使抽象的理想成为可以观照的物象,因而显得深刻隽永,而又有生气灌注。
课后拓展案1、答:(1)表达了作者惜花伤春之情,同时暗喻了诗人对自己有才但无人赏识,有志但不为重用的境遇的自伤自悼之叹。
(2)比喻、拟人“越女腮”比作越地美女的面颊,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回大地,南园百花竞放,艳丽多姿的景象。
末句用拟人的手法写花落时身不由已的状态,这句的“嫁”字与第二句中的“越女腮”相映照,越发显得悲苦酸辛,寄寓了作者深深地身世之感。
2、柳诗是“愁”字,悲中又有怨恨,是悲愤;韩诗也有悲,但悲中又有一股硬气、一股正气,是悲壮。
3、答:表达了作者对美丽的榴花无人观赏的慨叹,并进而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无限感叹。
委婉表达诗人孤独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