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作文素材:别总拿别人家的孩子说事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家长必读:切误总把“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边我帮助过很多成绩不理想的同学,有的是我班上的学生,有的是家长领着来的。
我分析了他们每个人的“学习障碍”后,发现基本可以将其分成两类:第一类,客观障碍。
所谓客观障碍,就是由于学生自身之外的原因导致的“学习障碍”,这主要“归功”于家长。
这让我想起了我曾经开导过的一个女孩,这个女孩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因为她和她的妈妈直到走进我的办公室时,还在争吵。
女儿说:“你不是老说我什么都不如别人吗?那还管我干什么!”妈妈则用求助的眼神看着我:“王老师您看看这孩子,是不是没救了!”我示意妈妈先出去,让我跟这个女孩单独聊聊。
我递给她一杯水说:“怎么年纪不大,火气这么大啊!你先消消气,跟我说说你为什么跟妈妈吵架。
”她就像打机关枪似的开始说:“我妈觉得我是全天下最差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如她同事家的,练琴不如隔壁家的,甚至连写字漂不漂亮这种事都要被拿来比较一番,而且永远都认为我不如别人。
我有一次进步很大,考了班里第五名,按理说这已经算是还不错的名次了吧,可是我妈说她同事家孩子每次都考第一。
既然我无论怎么做她都觉得我不如别人,那我考第五名和考倒数第五名还有什么区别?老师,您不用开导我了,没必要!已经有不少老师开导过我了,大道理我耳朵都听出茧子来了。
”我说:“我什么时候要跟你讲大道理了?我要跟你说,这件事确实是你妈妈的错。
”她瞪大了眼睛看着我,大概是在想这个老师到底是帮着哪边的。
我不慌不忙地接着说:“你妈妈的错误,我等会儿会跟她单独聊,相信回去以后她自然会改。
今天我想跟你说的有两点:第一,你生气是因为你明明做得很好可是你妈妈却不这么认为,所以你自暴自弃不好好学习,结果现在你真的变成了你妈妈眼里的‘差生’,这不等于帮着你妈妈坐实了她的观点吗?现在你的成绩真的不好了,这下连理直气壮反驳的资本都没有了。
你应该让自己做得更好,好让别人无话可说,这样多牛!你说我说的对吗?“第二,你是你妈妈唯一的孩子,她第一次当妈妈,难免会犯错,难免会说出不该说的话。
父母不要总拿别人家的孩子说事
总是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不少孩子吐槽,从小总是听妈妈在耳边唠叨:“你看人家谁谁家的孩子……”,自己心中总是有一个特别痛恨的“别人家的孩子”,对这种教育方式,父母应该反思。
父母只是“望子成龙”
为什么每个人的身边都有这么一个“别人家的孩子”把自己比下去呢?
重庆市协和心理顾问事务所所长谭刚强说,每个孩子的优点和缺点都不一样,父母之所以总用一个“别人家的孩子”来比较自己的孩子,是想用别人的优点来刺激和激励自己的孩子,出发点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更优秀。
学龄前用“别人家的孩子”帮孩子建立道德观
父母的这种激励方式,却招致不少孩子的讨厌。
不少网友在微博上“哭诉”,从小就有一个宿敌叫“别人家的孩子”,痛恨这个“神一般的攀比对象”。
家长是否应该把这种激励方式完全抛弃?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幼教专家李学蓉说,学龄前的孩子需要建立正确的道德观、是非观,家长在这个时候把一些正确的做法和道理,通过一定的小故事或者例子来告诉孩子,比如说,同龄的妹妹把地上的垃圾扔进了垃圾桶,家长就可以适时地利用“别人家的孩子”,告诉孩子“那个妹妹把垃圾扔进了垃圾桶,我们大家的环境才能干干净净的”。
通过这样的例子,既可以让孩子易于接受,同时也不枯燥。
要注意的是,家长和孩子对话时,不要把天平一味地向“别人家的孩子”倾斜,在表扬“别人家的孩子”时,不要批评自己家的孩子,这样就不会造成孩子的自卑心理或者抵触情绪。
别拿“孩子小”说事儿小宝和小妞争抢玩具,小宝大哭,小妞死揪不放。
奶奶匆匆跑过来,呵斥小妞:“你怎么欺负弟弟?”小妞一脸委屈:“小宝抢我东西!”奶奶语气稍转:“弟弟还小,你是姐姐,要让着弟弟。
”小妞撅起嘴,眼眶内盈着泪花,撒了手,扭头走向一边,心中却不满不服:弟弟小就能随便抢别人的东西么?这样的剧目几乎总能在不同场景、不同孩子、不同时间里看到。
每当听到这样的呵斥声,我总有些心酸,想起一些久远却刻骨铭心的往事。
小时候,有一次我和妹妹一起玩耍,不知为何妹妹摔了一跤,号啕大哭,直把我这个不爱哭的孩子弄得手足无措。
大人们闻讯赶来,不分青红皂白,就问是不是我推倒了妹妹,还假装要打我,藉此安慰妹妹。
我恐慌得忘记辩解,即使辩解怕也无人相信,只会罪加一等。
虽然大人们并没有真的下手打我,但是犀利的言辞与严肃的面孔已经足够威摄到我小小的心灵。
现在回想起来,大人的心思不过是用此法息事宁人,可当时的我却不明就里。
从那以后,我对质问我的大人们“敬畏”有加,与弟妹们相处时也小心翼翼,兄弟姊妹间已失了许多分亲切。
还有一次,与妹妹下跳棋,连下两三盘,妹妹都输了,哭着说不玩了。
大人们一边安慰妹妹,一边告诉我:“你是姐姐,肯定下得好些,要让着妹妹,让她也赢几盘。
”我像个犯了错的孩子,聆听着大人们的教诲,心里早已失了下棋的兴致。
不能不说谦让是美德,可之前从来没有谁告诉过我下棋时该怎么谦让才能让妹妹赢棋又不被发觉——成功又有尊严,这对于只有几岁的我来说着实有些困难。
如今我对这类竞技游戏不感兴趣,大约源于此。
我宁愿左手与右手打牌,宁愿玩单机游戏,也不愿意参与对抗性的运动和游戏,因为揣摩人心实在是件辛苦事。
长大后回想往事,知道这些其实不算什么,也常教育自己的孩子要谦让。
只是当时的心酸、恐慌、委屈、不平已经深深地烙在心上,留下一团黑糊糊的印记,怎么都抹不去。
此后待人接物常苛求平等,既不能容忍他人不公的诋毁苛责,也静思己过,有担当敢面对。
这些直接影响了我育儿的态度。
别老拿别人家的孩子说事别老拿别人家的孩子说事随着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跟着提高,孩子的教育在家长心目中也变得异常的重要。
我们经常听到许多家长拿别人家的孩子说事,无非就是表扬别人家的孩子,贬低自己的孩子,搞得本来阳光灿烂的孩子灰暗无边,似乎人生非常痛苦,没有任何乐趣可言,别人家的孩子就像一座大山,自己只能高山仰止,失去了自我,拥有了自卑。
也许喜欢别人的东西这是人类的天性,我经常发现,同样的东西,孩子在家吃起来寡然无味,到了别人家吃起来就津津有味。
大人们更不例外,拥有了一栋楼房还希望拥有两栋、三栋乃至更多,很少有人满足,原因无他,世上还有人比他强。
这种理念注满了整个灵魂,教育孩子更是如此。
如果一个小孩考了一百分,这本来是应该庆祝的事情,然而在许多家长眼里,这不值得一提,他们总会问班上有几个一百分,假如除了自己的小孩之外还有小孩考了一百分,家长就会认为试卷简单,没必要高兴,假如仅有一个一百分,家长又会告诫孩子,将来的考试未必,反正没有半点欣喜。
即使高兴也放在心里,不会摆在脸上。
记得有一次,在大学里,我的一个同学写了一篇文章,大体内容是:幼儿园学得好别高兴,还有小学,小学学好了别高兴,更有初中、高中,考上大学也别高兴,因为出了大学还需找一个好工作,进了名牌企业更别高兴,说不定哪一天要下岗,熬到了退休没办法高兴,自己又开始担忧死亡的来临,这就是家长和老师共同作用的结果。
客观的分析这些孩子还是学习的佼佼者,至于成绩差的,家长除了挂在嘴边的训斥,就是满脸的失望,搞得跟孩子关系紧张、尴尬,没有了亲情之乐。
这种思想不能够改变孩子的一切,就像门和窗始终关着,教室里的人喊着、骂着、抱怨着天气热,没人去打开,我相信热的问题仍旧没有解决。
其实,别人家的孩子就是别人家的,终归不是自己的,别样的看待自己的孩子,鼓励发展自己的孩子,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我和妻子搞了个君子协定,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到人家做客,不允许说别人的孩子怎么好,即使人家问起孩子的情况,我们必须讲他的闪光点。
别拿孩子说事儿
兰子还只是个孩子,她只有12岁,却过早地经历了过多的苦难。
因为被几个可恶的老头欺凌,她成了一个只有11个月大婴儿的母亲。
镜头前的兰子身材瘦小,神情怯懦,目光躲闪。
失神的眼里写満了不幸和哀怨。
让人即刻想到的便是苦难。
我无法想像这会是一个孩子的目光,又会是一个做了母亲的孩子。
然而我痛苦地知道这是一个残酷的事实,这是一个12岁的女孩子,一个备受凌辱的可忴的未成年妈妈。
最让人痛心的是使兰子遭受苦难的竟然是她的一个五十多岁的本家大伯和两个七十多岁的本家爷爷。
可怜的女孩子竟然不知道孩子的父亲是谁。
那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兰子从小便生活在那里。
她是个孤儿,养母收养了她,可怜的她五岁又失去了养父亲,六岁随母亲来到继父家。
因为母亲有了自己的儿子,兰子噩梦般的生活开始了。
她几次三番地遭受凌辱,却不敢吭声,忍气吞声直到生下孩子。
兰子只是个孩子,生活却让她承受了过多的苦难。
我不忍心看到她茫然而无助的目光,更不愿看到她愚昧的乡亲,她们的脸上竟然写満了好奇与冷漠,这种目光让我不寒而栗,仿佛面前不是一个受了重伤的可怜的孩子,而是一个毫不相干的希奇动物。
我没有看到那几个
禽兽,我憎恶他们,然而我希望媒体在做节目时别总拿苦难说事儿,而是更多地批露丑恶,将罪恶暴露在阳光下,也让他们见光死吧。
而不是过多地关注弱者,揭开她们的伤疤,如果我们不能更好地保护她们,就别再打扰她们,让苦难的心灵有一隅清凉,去息养伤口吧!。
家长们,别再用"别人家的孩子"伤害孩子网络上曾经流行过这样一个段子:从小到大,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叫做“别人家的孩子”,我们虽然从来没有见过他,但是常常听说他,因为我们的父母总是将他挂在嘴边。
这个孩子不玩游戏,不聊QQ,只喜欢学习,每次考试都拿年级第一,他乖巧懂事,会帮父母做家务,零用钱用得特别少……”的确,这个“别人家的孩子”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父母总是用他来教育我们,让我们的自信心倍受打击。
俗话说“孩子总是自己的好”,但是这句流传至今的俗话如今变得未必正确了,现在的情况是,在很多家长眼里,孩子总是别人的好。
家长们信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句名言,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在使用神尔天才之类的早教机、国学机努力学习时,就赶紧给自己的孩子也买早教机、国学机,督促孩子拼命学习,唯恐孩子落后于其他孩子;当孩子做某件事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时,家长们也总是喜欢用“别人家的孩子”来教育孩子,希望用这种方式来激励孩子“见贤思齐”。
“别人家的孩子”被家长们频频搬出来教育孩子,折射出的是家长们越来越功利化的攀比式教育心态。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纷纷将孩子送去早教机构上各种培训班、补习班,在家里也会使用神尔天才国学机等学习工具让孩子学习。
一切为了孩子的将来,家长们的这种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常常将“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边这种激励孩子的方式,不仅难以真正起到激励作用,而且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信和自尊。
长期生活在“别人家的孩子”的阴影中的儿童,会变得越来越没有信心,逐渐失去自我,做任何事情都会畏畏缩缩。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一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作为家长,不应该总是拿别人家的孩子说事,而应该充分认识到每个孩子身上都会有长处和短处,进而引导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
1/ 1。
“别人家的孩子”毁了我们的人生作文我在跑步,当我快跑到家门口的时候,有个人从我身边超过去。
我都没想,身体就本能的甩开双臂追了出去,终于超过他的一瞬间,身心舒畅,停下来却发现,我早就错过了回家的那个路口。
比照无处不在,人本能的和身边人做各种种各样的比拟,这可能会让我们跑得更快,可能会让我们停下脚步,或者让我们一时冲动错过自己的转弯。
在心理学上,这叫做社会比拟理论,是指人本能的会通过搜索身边的信息并与之比拟来判断我们自己在社会当中的位置。
比拟有两种,包括向上比拟和向下比拟。
向上比拟是指一个人更愿意拿自己的缺点去和别人的优点作比照,向下比拟是指一个人更习惯于拿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作比照。
向上比拟可能会让我们感到挫败和疲惫,同时驱使我们进一步的和奋斗。
向下比拟可能听起来有点不思进取,但同时它会提醒我们自己是多么的幸运,并拥有。
无论向上比拟还是向下比拟,都是源于我们对自己价值的不确定,我们需要通过别人来了解我是谁。
比拟本身并没有错,都是我们帮助自己更好的一种资源。
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在庞大的信息量中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不迷失方向,也不停下脚步。
“别人家的孩子”毁了我们的人生案例一我从小跟外公外婆长大,外公很疼我又是一个很要面子的人。
小时候没什么娱乐活动,夏天的晚上街坊邻居就会搬着小板凳坐在路灯下聊天。
有一个老邻居的孙女和我同岁,每天晚上都会站在人群中间背古诗,都是我听都没听过的古诗,她的爷爷就很骄傲的哈哈大笑。
这个时候我就抬头看外公,外公抿着嘴没有表情,只是一只手扇着扇子帮我驱赶蚊虫,一只手把我往怀里搂了搂。
后来我和那个小女孩进了同一个,她的成绩也一直比我好,一直到的时候我不知道怎么开了窍,一下子排进了班里前十名,小升初的考试比她整整多了一百分。
外公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长长的呼出了一口气,仿佛呼出多少年的郁结,然后说,她小时候背那么多唐诗也没有用,还是不如我家宝贝考得好,像我家宝贝这样聪明的孩子,是不需要那么努力的。
别人家的孩子作文主旨
《别总拿别人家的孩子比啦!》
哎呀呀,从小到大,我可没少听“别人家的孩子”这几个字啊!每次听到我爸妈拿别人家的孩子来和我作比较,我就头疼得很。
就说那次吧,我记得特别清楚。
那是一次期中考试之后,我的成绩其实也还说得过去啦,在班级里属于中等水平吧。
那天我兴高采烈地拿着成绩单回家,想着能和爸妈分享一下我的成果。
结果呢,我爸一看成绩单,那脸马上就拉下来了,皱着眉头就开始说了:“你看看你这成绩,怎么就不能像隔壁人家的小王呢?人家回回考试都是年级前十名,你怎么就这么差劲呢!”我心里那个委屈啊,我就反驳说:“那小王他天天除了学习啥也不干,我还得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呢,我也不觉得我比他差多少啊。
”我爸一听更生气了,大声说:“你还狡辩!人家学习好就是好!”然后我妈也在旁边帮腔,不停地说人家小王这好那好。
我当时真的特别无语,心想怎么就看不到我的闪光点呢?我画画也不错啊,上次学校的画画比赛还拿奖了呢,可他们就是不提。
他们眼里就只有别人家孩子的成绩,却忽略了我其他方面的优势。
哼,别人家的孩子难道就没有缺点吗?每次都这么比来比去,真的太让我难受啦。
到现在,我还是经常会听到爸妈提“别人家的孩子”,我真希望他们能多看看我的好,别再总用别人来打击我啦。
我虽然不是最完美的,但我也是独一无二的我呀,我也一直在努力好不好!哎呀,真希望这“别人家的孩子”的魔咒能早点消失哟!。
别总说别人家的孩子了
“别总说别人家的孩子了”,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话语,意
味着我们不应该总是去评论别人孩子的表现和素质。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经常听到身边人在议论或批评他人孩子的言论。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
孩子的性格、天赋和成长环境都不尽相同,因此,同龄的孩子在成长路径上会存在差异。
在评论他人家的孩子时,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每一个孩子,不要将他们泛泛归于一个群体,更不应该以自己孩子的表现来要求别人孩子的表现。
其次,我们应当承认,课业成绩只是孩子素质的一部分而已。
虽然,在现代社会,好的成绩和优秀的学业表现被普遍认为是孩子成功的标志,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优秀的孩子应该具有更加广泛的才能和品质。
例如,细心的品质、独立思考的能力、良好的社交技能和个人责任的精神等,这些品质的培养,不仅仅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更需要正确的家庭教育。
最后,我们也应该明白,“别人家的孩子”也可能不是完美的。
每个家庭都会有自己不同的难处和问题。
在评价别人家的孩子时,我们需要理性的看待孩子的行为和表现,不应该过度夸大或是否定孩子的成长过程。
每个孩子都会犯错,父母更应该为孩子指明方向,帮助孩子改进自己。
在总结中,我们可以认识到,评论别人家孩子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我们应该尊重每个孩子和家庭,不要过分议论或批评别人孩子的表现或素质,因为我们缺乏对他人孩子的全面认知。
此外,我们应该明确,为人父母是一项中极他人责任和艰辛任务。
因此,在评论别人孩子时,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自己孩子的成长和家庭的教育,同时,也应该欣赏和肯定别人家孩子的优点和进步,共同成为对孩子更加友善和包容的人父母。
别总拿别人家的孩子说事
相信大家的童年不乏会听到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是一种神奇的生。
全方面都强,毫无弱点。
我们总是比不上她,做什么都能得到家长的一度的赞扬。
就是因为这样我们常常活在别人家的孩子的阴影下成长。
别人家的孩子总是很乖巧会疼爱父母为父母分忧,他们都是学霸在校是学习的榜样,促使不少的家长为超越别人家的孩子而将孩子送进不计其数的补习班。
在各方面的打压之下,孩子尽管有过反抗都比不过别人家孩子的力量。
也只能进入各科兴趣班或是学习班。
都不曾替孩子考虑过。
当今的风气似乎孩子不上各种班就是父母认识的不到位对孩子的不关心。
也正因这样的补习风气,使许多孩子失去了童年是该有的快乐与玩耍的时间,我想父母不用这样的操之过急。
孩子的童年本就属于他们,不然等成年后,孩子发现自己的童年一片空白。
这不就是一件悲哀的事吧?我们大可放手一搏,让孩子们自己成长,过着属于他们的童年,也希望他们的童年中别人家孩子的影子能少则少。
多建立对孩子的自信,不断地鼓励孩子追求进步,相信你的孩子也会成为别人家的孩子。
也许我们换另一种观念,既能促使孩子们快乐成长又能努力学习,让孩子们理解你的良好用心,也能让孩子们理解家长的心情。
不但能促使成长也能培养你与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