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翻译的等值与近似
- 格式:ppt
- 大小:342.00 KB
- 文档页数:51
卡特福德英国《翻译的语言学概论》篇章等值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话语材料用另外一种语言的等值话语予以替代行文对等形式对应尤金·奈达美国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动态对等功能对等巴尔胡大罗夫苏联《语言与翻译》意义不变尽可能完备的传达原文各种类型的语义,包括所指意义、实用意义和语言内部意义彼得·纽马克英国表达功能------ 语义翻译信息功能呼唤功能------- 交际翻译卡瑟琳娜·莱斯,汉斯·威密尔,克里斯蒂安·诺德。
德国功能学派功能翻译理论以原语为取向:竺法护西晋,尼古拉斯·封·维尔德国,赛珍珠美国以译入语为取向:支谦康僧会唐朝,鸠摩罗什东晋,西塞罗贺拉斯古罗马以翻译目的为导向的翻译标准威密尔德国泰勒特“翻译三原则”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主观向客观、散论到系统、静态向动态、单一向多元发展第三章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语言方面:佛经翻译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在语法方面,汉语受佛经翻译的影响也不少文学方面:印度寓言故事神话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学题材内容有影响;对我国文学的思想情趣产生影响;汉译佛典对我国文学文体方面有巨大影响哲学方面:佛教对道教的影响;对儒家思想体系的影响,沿用了佛学的辩证逻辑思路翻译传递的是文化信息;语言是文化的基础,是文化得以流传的载体,是文化的镜子。
译者的责任:微观上,正确处理文字技术层面上的责任;宏观上,促进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方面的责任译者在技术层面上的责任:既不能对不起原作者,也不能对不起译文,往往也就是译者自己的国文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内译者在社会和文化层面上的责任:要对社会负责;要有稳定的立场译者的素质:彼得·马克:本国语方面,掌握丰富的词汇和各种句型;精通外语;能顺利用本国语表达原著意义尤金·奈达:熟悉原语;精通译语;充分了解所译题材;具备“移情”本领;具备语言表达的才华和丰富的文学想象力第六章纽马克《翻译教程》交际翻译将原语文本的语境意义以其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都容易为译入语读者所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准确地传递出来汉斯·威密尔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功能学派)目的论的核心概念: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来决定施莱尔马赫德国将翻译方法归为两类1、尽量不动读者而将原作者拉过来,即归化2、尽量不动原作者,而将读者推过来,即异化(施莱尔马赫本人推崇)雅各布逊从符号学的角度将翻译分成三类:语内翻译、语际翻译、符际翻译总结:翻译不仅仅是纯语言间的文字转换,而首先是一种交际行为,是为了达到特定环境和条件下的特定交际目的第七章翻译活动的处理方式分类:全译;节译、摘译、编译、译述(边翻边译)文体分类:文学翻译、非文学翻译活动方式分类:笔译、口译乔治·斯坦纳美国阐释学的角度出发,将翻译过程归纳为:信任、进攻、吸收、补偿翻译过程主要是理解与表达的过程,理解是翻译的第一步第十章直译和逐字译的区别直译照顾到译入语的语法规范,对原文形式作必要的调整,文字通顺;逐字译不顾译入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视原文为神圣不可侵犯,一味追求形式对应,文字晦涩生硬意译的定义张今:强调意译的文字同原文相比,采用了“新的表现法”;范仲英:强调译文表达的“自然流畅”;孙致礼:强调传达原文的精神主旨,为此原文的表现形式是可以牺牲的;许渊冲:将直译和意译进行对比,强调忠实于原文是最起码的要求。
英汉互译中的语义等值问题[摘要]文化影响着语言。
不同的文化下,语言的涵义,使用的范围,影响各有不同。
本文试着用奈达的等值理论从语义、逻辑、功能及风格四方面对英语同汉语互译中的等值问题进行阐述,证明作为翻译的标准和原则,等值理论是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同时,它是相对的,在翻译的时候应更注重格式及内容。
[关键词]语义等值逻辑功能格式一、理论概念语义等值(Semantic Equivalence)理论早在1790年就被英国杰出的翻译理论家泰特勒在他的著作《论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一书中提出,“好的译文是将原文的长处完完全全地移注到另一种语言里,使得译文语言所属国的人能毫不含糊地领会,强烈地感受,正像原作所属国的人所领会,所感受的一样。
”但真正将此理论系统化的是尤金•奈达(Eugene Nida,1914-),国际公认的20世纪翻译理论界的泰斗,他著述丰富,立论鲜明,其中的精华是翻译等值论,他的“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一译“灵活对等”)和“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 valence),把读者反应作为评判译文好坏的标准的主张对我国的翻译事业影响非常的深远。
现代翻译中,语义等值问题主要包括三个内容:第一,翻译要达意;第二,译文要再现原文的风格;第三,译文要自然。
其中,“达意”又可分为三个方面。
1.语言涵义的等值问题语言涵义是等值翻译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不同语言民族在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性,产生了很多不同文化背景民族难以理解或解释的词汇。
如汉语中的阴阳,精神文明,工夫茶,政治面貌等词汇,在英语中基本是找不到对等的词语,翻译的时候只能通过对该词意义上的理解,选择意译来传达该词涵义。
但也有一些词汇如果只用意译的方式,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翻译等值理论探究〔摘要〕“翻译等值理论”是西方翻译理论中的核心概念。
翻译等值也是翻译活动的最终目标。
本文旨在通过对该理论的分析, 运用具体例子探讨表层直译、深层意译以及语用修辞层面的翻译等值。
〔关键词〕翻译等值;表层;深层;修辞层一、翻译等值理论翻译“等值”或“对等”(equivalence)作为翻译标准,是现代翻译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是语言学派关注的主要思想,很多西方翻译理论家在阐述自己的译论主张时,往往都离不开对翻译等值问题的探讨。
“等值”是几乎所有现代理论着述中的中心术语。
近二三十年来,随着西方翻译理论的引进,我国学者对翻译等值的研究也异常活跃。
翻译研究中等值概念的引进,极大地促进了翻译学研究的发展,加深了人们对翻译的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翻译实践。
现代第一个明确提出等值翻译理论的是前苏联语言学派代表人物费道罗夫他在《翻译理论概要》中提出了“翻译等值”理论:“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外一种语言在内容和形式不可分隔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
他坚持译文与原文之间完全可以确立确切对等的关系。
而翻译等值“就是表达原文思想内容的完全准确并且在作用上、修辞上与原文完全一致”。
等值概念本身由于其模糊性,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
贝克在其代表作《换言之———翻译教程》的导言中指出“本书采用术语equiva2lence 是为了方便起见———因为绝大多数译者已经习惯这个术语,而并非因为它有任何理论地位。
术语equivalence 在这里的用法还有如下限制条件:虽然等值在某种程度上通常能够实现,却受到各种各样语言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总是相对的”。
本文在讨论翻译等值时也遵循相对等值的原则。
等值翻译理论的支持者们通常将“等值”定义为“源语文本与目标文本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使目标文本立即就被看作源语文本的翻译。
”雅克布森在其《论翻译中的语言学问题》一文中明确提出“有差异的等值”,由此可以看出语言学派强调的翻译等值并非是绝对的对称,而是如弗斯指出,翻译理论中引进的等值,是使用它作为普通词汇时的模糊意义。
翻译求似律研究第一节似与求似律一、翻译相似律拿任何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来剖析,译作与原作既不等值,也不等效。
等值翻译“不但要求译作与原作有相同的信息、相同的思想、相同的形象、相同的意境、相同的情调,而且要求有相同的言语节奏、相同的语言风格、相同的言语韵味、相同的言语没学价值”。
“绝对相等是理想,但是争取最大等值(即“最大近似等值”)则是一切好的译作必须努力争取达到的目标”。
“争取”、“最大等值”、“最大近似”、“努力”等字眼已表明“等值”只是一种理想,因此只要求译者尽力而为之。
“同一信息,用两套不同语言,接受者不同,却要产生基本相同的效果,这就是等效翻译的主要原则。
”一篇文章,断然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译本,要有,很可能是剽窃之作。
既然没有相等的现象,也就不要强调用“等X”之作的概念,汉语可用内涵丰富的词概括——“似”。
译作与原作之间只有相似的关系。
换言之,译作与原作之间存在相似律,即译文与原文相近或相像的规律。
死的程度有大有小,可用隶属度表示。
设译作与原作完全等值(实为不译)为1,完全不等值为0,则有九个层次:等极似很似相当似较似有些不似比较不似相当不似很不似极不似不等1 9 8 7 6 5 4 32 1 0原作全译变译无用之译二、翻译求似律翻译相似律,这是从静态看翻译结果,表明译作与原作之间呈相似关系。
若从动态看翻译过程,则是追求相似的过程,翻译求似的规律简称为“翻译求似律”。
全译求极似,变译求特效。
全译如何求极似?译者需要发挥高超的转换艺术,即转移内容,更换形式,其精髓就是化,要采取的策略有直译加意译,要采用的方法有对译、增译、减译、转译、换译、分译、合译等七种;变异如何求特效?译者需要施展巧妙的摄取艺术,即吸取内容,改造形式,其精髓是变,要采取的策略有变通加(全译),要采用的方法有摘译、编译、译述、缩译、综述、述评、译评、译写、改译、阐译、参译、访作等十二种。
第二节全译求极似翻译的内在规律是“似”,拥有自己的内涵与结构。
中国俄语教学PyCCKKM M3bIK B KHTAE 2019年4月第38卷第2期Anpejib 2019r.T.38 No 2翻译的等值性、等同性、代表性论说武汉大学胡谷明提要:在西方传统的翻译研究中,经常把等值性(3KBHBajieHTHOCTb )和等同性(aAeKBaTHOCTb )作为翻译的 标准来论述。
他们的目的就是想要让译文能代替原文,因而就产生了翻译的代表性(penpeseHTaTHBHOCTb )问题。
本文首先梳理了翻译等值性和等同性术语产生的根源和内涵,然后在吸收借鉴科米萨罗夫、秋列涅夫对翻译代表性 的理解基础上,对翻译代表性的具体标准进行了详尽的说明。
关键词:等值翻译、翻译代表性、信息论、信息嫡、纯翻译、信号翻译[中图分类号]H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510 (2019 ) 02-0076-071.引言要谈翻译的代表性,首先要厘清等值思想的概 念。
该思想产生于苏联成立以后。
其演变既是苏俄 翻译理论发展的产物,也是其不同发展阶段的标志。
等值思想的萌芽时期是自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其代表人物有斯米尔诺夫(A. A. C mhphob )和列茨克尔(H. PeuKep ) o (杨仕章 2001: 47 )斯米尔诺夫在1934年出版的《文学百科全书》 中给“翻译”词条下定义时,首次提出翻译等同性(a^eKBaTHOCTb )的概念。
他认为,等同翻译是指作者的所有意图(他深思熟虑的和无意识的)都 得到传递,以从艺术上影响读者的思想、感情,并尽可能(借助准确的等值单位或理想的替换单位) 保留作者运用的形象、色调、节奏等一切手段;但 是保留这些手段不应该视为目的本身,而只应该视为达到整体效果的手段。
毫无疑问,在这一过程中不得不牺牲一些不够重要的文本元素。
(denopoB 2002: 172 )斯米尔诺夫的这一观点在当时并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
译文对于外国读者来说就相当于原著的表达。
论文网>> 英语论文>> 外语翻译论文>> 翻译等值理论探究论文翻译等值理论探究作者:秦毅出处:论文网时间:2009-08-09“摘要”‚翻译等值理论‛是西方翻译理论中的核心概念。
翻译等值也是翻译活动的最终目标。
本文旨在通过对该理论的分析, 运用具体例子探讨表层直译、深层意译以及语用修辞层面的翻译等值。
“关键词”翻译等值;表层;深层;修辞层一、翻译等值理论翻译‚等值‛或‚对等‛(equivalence) 作为翻译标准,是现代翻译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是语言学派关注的主要思想,很多西方翻译理论家在阐述自己的译论主张时,往往都离不开对翻译等值问题的探讨。
‚等值‛是几乎所有现代理论著述中的中心术语。
近二三十年来,随着西方翻译理论的引进,我国学者对翻译等值的研究也异常活跃。
翻译研究中等值概念的引进,极大地促进了翻译学研究的发展,加深了人们对翻译的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翻译实践。
现代第一个明确提出等值翻译理论的是前苏联语言学派代表人物费道罗夫他在《翻译理论概要》中提出了‚翻译等值‛理论:‚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外一种语言在内容和形式不可分隔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
他坚持译文与原文之间完全可以确立确切对等的关系。
而翻译等值‚就是表达原文思想内容的完全准确并且在作用上、修辞上与原文完全一致‛。
等值概念本身由于其模糊性,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
贝克在其代表作《换言之———翻译教程》的导言中指出‚本书采用术语equiva2lence 是为了方便起见———因为绝大多数译者已经习惯这个术语,而并非因为它有任何理论地位。
术语equivalence 在这里的用法还有如下限制条件:虽然等值在某种程度上通常能够实现,却受到各种各样语言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总是相对的‛。
本文在讨论翻译等值时也遵循相对等值的原则。
等值翻译理论的支持者们通常将‚等值‛定义为‚源语文本与目标文本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使目标文本立即就被看作源语文本的翻译。
当代西方翻译等值理论回顾翻译的等值(equivalence, 有人翻译成对等)作为翻译活动的重要标准,“是现代翻译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在西方,从18 世纪英国文艺理论家泰特勒在其著作《翻译原理简论》中提出“等值原则”,到费道罗夫再次关注该理论并于1953 年在《翻译理论概要》中提出“作用相符、语言与文本相符”的等值理论,等值理论逐渐受到西方翻译理论家的重视,各理论家也纷纷提出自己对等值的看法,如雅各布森的差异值理论、奈达的动态等值理论等,都大大地发展了等值理论并进而推动了翻译理论的发展。
以下笔者将分4 个派别来详述各派对于等值理论的探讨。
一语言学派中对等值理论的探讨较有影响的主要是雅各布森和卡特福德1 雅各布森的等值理论主要有两点:(1)提出“在语际翻译的层面上,一般在符号单元之间没有完全对等。
”此处的符号单元实质上就是单词或词组。
即在不同的语言之间,字与字,词与词是不可能完全对等的。
如英语中“ cup” 一词在汉语中的对应词是“杯子”,但事实上根据《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中的解释,cup 指“ a small round container with a handle,that you use to drink tea, coffee etc. ”而汉语中的“杯子”一词显然不止包含cup,还应包含glass 、vessel 等容器。
因此,即使是最常用的词也不可能达到完全的对等。
但这并不是说这些语言是不可译的,“种种信息可以对外来的符号单元或信息做出充分解释。
”即可以用目的语的完整信息来解释源语的信息,以达到意义上的等值。
(2)根据雅各布森的观点,还提出“差异等值”的理论。
“意义和对等的问题主要在于语言结构和语言用语中的差异,而不在于强调一种语言能否表述以另一种口头语写成的信息..........................................即跨语言的差异主要集中在一定的语法和辞汇形式。
翻译等值理论探究【摘要】翻译等值理论是翻译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探究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等值关系。
本文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系统探讨了翻译等值理论的意义、基本原理、实践应用、争议和未来发展。
研究发现,翻译等值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争议和挑战。
结论部分提出了翻译等值理论的启示和思考,展望了其未来发展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翻译等值理论的意义、原理和应用,为跨文化翻译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关键词】翻译等值理论、意义、研究背景、基本原理、语言、文化、实践应用、争议、未来发展、启示、思考、展望、关键词1. 引言1.1 翻译等值理论探究的意义翻译等值理论探究的意义在于深入研究翻译过程中的等值现象,探讨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下的翻译规律和原则,从而实现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翻译等值理论提供了研究翻译现象的新视角,有助于加深对翻译活动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
通过探究翻译等值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活动的本质和目的,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增进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研究翻译等值理论还有助于推动翻译学科的发展,促进翻译理论和实践水平的提升。
翻译等值理论探究的意义在于为促进全球化时代的跨文化交流与沟通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翻译研究和实践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1.2 研究背景翻译等值理论探究的意义在于更好地理解和探讨翻译的本质和原则,促进跨文化交流和交流,拓展翻译研究的视野和深度。
研究背景方面,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深,翻译在各个领域的作用日益凸显,翻译等值理论作为翻译研究的基础理论之一,对于翻译工作者和研究者具有重要意义。
在跨文化交流和交流的背景下,翻译等值理论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解决不同语言和文化间的沟通障碍,促进跨文化理解和尊重,也可以提升翻译质量和效率,满足不同领域的翻译需求。
加深对翻译等值理论的探究和了解,对于推动翻译研究和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等值”翻译原理评析摘要:“等值”翻译是翻译教材中的必不可少的反映奈达翻译思想的翻译原理,然而它曲解了奈达翻译思想。
汉语“等值”二字中的“等”的意义是相等。
奈达不要求译文与原文相等,只要求译文与原文相似、相当。
“值”字含混不清。
翻译理论家对“值”的理解和解析林林总总,五花八门。
奈达翻译理论中根本没有“值”这个概念,“等值”是对西方翻译理论核心术语equivalece/equivalent的误读和误译。
equivalece/equivalent的意义是“相当”、“相似”或“对当”。
关键词:奈达;翻译;理论;等值;原则中图分类号:h1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357-02一、引言“等值论”是中国翻译理论经典,翻译教材的金科玉律。
汉语“等值”二字中的“等”的意义是相等。
奈达不要求译文与原文相等,只要求译文与原文相似、相当。
“等值”二字中的“值”字含混不清。
翻译理论家对“值”的理解和解析林林总总,五花八门。
奈达翻译理论中根本没有“值”这个概念,“等值”是对西方翻译理论核心术语equivalece/equivalent的误读和误译。
equivalece/equivalent的意义是“相当”、“相似”或“对当”。
“等值论”是中国翻译理论经典。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翻译理论界将西方翻译理论核心术语equivalece/equivalent的误读和误译为“等值”,围绕文学作品《红与黑》的不同译本所采用的翻译原则,即所谓的“等值论”(翻译理论界将“等值论”视为“直译”)与中国的“再创造论”(以许渊冲为代表)进行了史无前例的规模宏大的大调查、大讨论。
用所谓的西方翻译理论“等值论”打败了中国的文学翻译理论《再创造论》。
研究发现“等值论源于西方翻译理论核心术语equivalece/equivalent的误读和误译”。
“等值论”是翻译教材的金科玉律。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统编教材《翻译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第三章第二节专门讨论“等值论”,标题是《功能目的论和等值论》。
一、翻译的标准1.清代翻译家严复1895年在其《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了“信、达、雅”三字标准。
2.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译文取明深意,故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文本。
……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
凡此经营,皆所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4.在严复的翻译标准里,“信"就是译文意义“不倍原文"。
为了能“达”,译者应“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下笔抒词,自善互备",“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至于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
为了求“雅”,严复主张“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反对“用近世利俗文字”。
在严复看来,“信”、“达”、“雅”三者关系密切,缺一不可,“达"是为了“信”、“雅”是为了“达”。
5. “信”就是忠实原文.忠实原文的前提是读懂原文;此外还要让读者通过你的译文去理解原作者所表达的意思.如果你的译文人家看了如在云里雾里,半天不知所云,那么人们就不知道原作者在说些什么。
6.”达”就是通顺。
“达"不仅要语法正确,最重要的是要看语感。
凡是符合中国人说话行文感觉的,就是通畅的中文;同样,凡是符合说英语的人说话行文感觉的,就是通畅的英文。
(如译文过分拘泥于原文就不会达到“达”的要求。
)7。
”雅”即是“美”.翻译中对“雅”的追求就应表现为努力发挥译文语言的优势来表现原文的风格。
在《论翻译》中,林语堂把翻译标准的问题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第一是忠实标准,第二是通顺标准,第三是美的标准。
这翻译的三重标准与严氏的“译事之难"大体上是正相比符的。
忠实就是“信”,通顺就是“达”,至于翻译与艺术文(诗文戏曲)的关系,当然不是“雅”字所能包括。
但为叫起来方便起见,就以极典雅的“信、达、雅”三字包括这三方面,也无不可。
一、翻译的标准1.清代翻译家严复1895年在其《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了“信、达、雅”三字标准。
2. “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译文取明深意,故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文本。
……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
凡此经营,皆所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4.在严复的翻译标准里,“信”就是译文意义“不倍原文”。
为了能“达”,译者应“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下笔抒词,自善互备”,“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至于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
为了求“雅”,严复主张“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反对“用近世利俗文字”。
在严复看来,“信”、“达”、“雅”三者关系密切,缺一不可,“达”是为了“信”、“雅”是为了“达”。
5. “信”就是忠实原文。
忠实原文的前提是读懂原文;此外还要让读者通过你的译文去理解原作者所表达的意思。
如果你的译文人家看了如在云里雾里,半天不知所云,那么人们就不知道原作者在说些什么。
6.”达”就是通顺。
“达”不仅要语法正确,最重要的是要看语感。
凡是符合中国人说话行文感觉的,就是通畅的中文;同样,凡是符合说英语的人说话行文感觉的,就是通畅的英文。
(如译文过分拘泥于原文就不会达到“达”的要求。
)7.”雅”即是“美”。
翻译中对“雅”的追求就应表现为努力发挥译文语言的优势来表现原文的风格。
在《论翻译》中,林语堂把翻译标准的问题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第一是忠实标准,第二是通顺标准,第三是美的标准。
这翻译的三重标准与严氏的“译事之难”大体上是正相比符的。
忠实就是“信”,通顺就是“达”,至于翻译与艺术文(诗文戏曲)的关系,当然不是“雅”字所能包括。
但为叫起来方便起见,就以极典雅的“信、达、雅”三字包括这三方面,也无不可。
但是我们须记得所以求“信达雅”的道理,却不是如是的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