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时期上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中国抗日战争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熊月之
- 格式:pdf
- 大小:344.71 KB
- 文档页数:7
历史教学问题2015年第5期
摘要:上海城市在近代大部分时间里,每遇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战争,租界都保持中立。其人口数量
巨大,民族多元,利益交叉,信息交汇,各国利益在这里互相联系,互相牵扯,有大面积的交叉与重叠。上海既
像一个多国共有的珠宝店,又像一个国际信息总汇。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抗日战争中,上海地位特殊,
作用巨大。这里是调动、牵制日本的战略据点,是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中心;从这里内迁的工厂有力地支援了全
国抗战;“孤岛”时期呈现了世界其他城市都没有的奇观,既可近距离观战,又畸形繁荣;国际情报网络在这里
发生神奇链接,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在这里奇妙集合;这里也是如实报道中国抗战的媒介基地,令汉奸丧魂落
魄的锄奸之地。战时上海,要悲壮有悲壮,要柔情有柔情,要崇高有崇高,要平庸有平庸,万象杂陈,令人目不
暇接。很多戏剧性情节在其他地方是岂有此理,在上海便竟有此事!这些奇迹是包括上海人民在内的中国人
民,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综合妙用上海城市特点的智慧结晶。①
关键词:上海;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抗日战争
作者简介:熊月之,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市历史学会会长,复旦大学暨华东师范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
①本文部分内容曾发表于2015年8月7日《文汇报》,此文是全文
。●特约专稿
上海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
抗日战争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
熊月之
(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200235)
抗日战争时期,包括自九一八事变以后、七七
事变以前的局部抗战时期,七七事变以后至1945
年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全面抗战时期,上海城市在大
部分时间里,都呈现以下三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奇特与中立。上海一市三治,存在着国际
公共租界、法租界与华界三个政治实体。自从1853
年小刀会起义以后,这里就形成惯例,即一旦在中
国的土地上发生战争,无论是中国与外国的战争,
还是中国内战,租界都宣布中立,事实上也保持了
中立。太平天国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
军战争、辛亥革命、军阀之间的江浙战争,以及北伐
战争,炮火都没有波及租界。一二八淞沪战争、八一
三淞沪战争,都是在华界进行的,包括闸北与南市,
更主要是闸北。虽然也偶有炸弹误落租界之事发
生,但那是极个别、非正常现象。
二是多元与交汇。上海人口庞杂,民族多元,利
益交叉,信息交汇。全世界所有国际性大都市,无论
伦敦、巴黎、柏林还是东京,都没有上海这一特点。
无论是抗日战争中的中日双方,还是第二次世界大4历史教学问题2015年第5期
战中的英、美、日、法、德,当然也包括中国,在这里
都有巨大的利益。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后,
上海又多了个首都门户的身份。近代上海居住着数
量可观的外国侨民。1936年,上海外侨总数为
72940人,其中,日本人最多,20679人;英国人次
之,9243人;再其次为法国、德国。1937年八一三事
变发生以后,受战事影响,一部分外侨,特别是欧美
侨民离开上海,而日本人大量增加。太平洋战争爆
发以后,到1942年底,英国人、美国人大幅度减少,
英国人减少到5865人,美国人减少到1369人,法
国人略有减少,德国人略有增加,日本人则大幅增
加,达94768人,超过其他外侨总数。①西方各国在
华投资,主要集中在上海租界。各国利益在这里互
相联系,互相牵扯,有大面积的交叉与重叠。信息来
源多头,信息量大,就会产生因信息链接、交叉而带
来的信息溢出效应。一种信息加另一种信息,就变
成新的信息。红色间谍左尔格在这里能与日本的反
战人员接触,日后再到日本去拓展,就是租界这种
信息溢出效应的结果。八一三事变之后,日本控制
了上海华界地区,但是,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前,仍
然保持租界地区原有状态,世界各色人等依然可以
在这里比较自由地活动。
三是巨大而富庶。三十年代中期,上海已是超
过35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不光全中国最大,也是
远东最大城市之一。其时,上海城市人口,几乎等于
南京、北平与天津三个城市人口的总和。1936年,上
海市区面积已有673平方公里,比北平(533平方公
里)大一百多平方公里,比南京(450平方公里)大二
百多平方公里。至于经济规模,那比例更高。抗日战
争前夕,除东三省外,全国工厂数30%在上海,工业
产值50%以上出自上海。外国对华出口贸易和商业
总额的81.2%,银行投资的79.2%、工业投资的
67.1%、房地产的76.8%,均集中在上海。1936年,上
海对各通商口岸贸易总值,占全国75.2%,1940年
比重上升到88%。全国许多达官贵人将家安在上
海,将钱存在上海,将产业置在上海。上海成为全国
财富汇聚之区。南京众多官员在上海有别墅与投
资。居留在中国的外侨,在北方以天津为多,在南方
则以上海为多,而上海外侨又远比天津更多。
奇特与中立,多元与交汇,巨大而富庶,这三方
面特点交互作用,使得上海既像一个多国共有的珠
宝店,又像一个国际信息总汇。中、美、英、日等国,任何一国对上海都不能不特别重视,都要充分利
用。这使得日本对于上海既不敢肆意破坏,也不愿
肆意破坏(有自己巨大利益)。于是,上海在世界反
法西斯战争与中国抗日战争中,便有着相当特殊的
地位,能起到其他城市无法起到的作用。归纳起来,
主要有以下八点:
其一,调动、牵制日本的战略据点。
1937年淞沪会战是中国最高决策层主动调整
抗日方略的结果。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由东北,而
华北,步步南侵。蒋介石等认为,日本下一步侵华战
略便是沿着平汉铁路南下,侵占武汉,再沿着粤汉
铁路南下广州。这样,日本将依托占据贯通南北的
铁路大动脉,将中国分隔东西两块,进而凭其强大
的军事优势,将主要依托于东南沿海地区的南京国
民政府消灭,最终灭亡中国。为了粉碎日本的图谋,
蒋介石等遂决策在上海与日本会战,将日本兵力调
往南方。这样,在上海能胜最好,不能胜,则且战且
退,迁都重庆,依托西南大后方,用空间换时间,拖
住日本,打持久战。蒋介石、陈诚都明确地说到这
点。决战地点选择上海,因为这里是日本必争之地,
也是西方各国利益所在。蒋介石寄希望于“九国公
约”相关国如英、美、法等干涉或调停。在当时中国,
能起这样作用的战略据点,只有上海。淞沪会战是
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二十多次会战中,发生最早、最
为惨烈、最具战略意义的一次会战。日本所谓速战
速决的幻想就此破灭,从此被拖入持久战的泥潭。
中国一扫以往“东亚病夫”、“一盘散沙”形象,万众
一心、敢打敢拼的抗战精神,呈现在全世界面前。在
这个意义上,中国虽然在淞沪会战中失败了,但却
达到了调整抗日方略、振奋民心的目的。
其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中心。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上海即掀起大规模抗
日救亡运动,各种各样的救国团体、救亡运动、罢工
游行风起云涌,动辄一二十万人乃至好几十万人罢
工、罢课、游行。从9月到12月,上海学生三次赴南
京请愿,逼迫蒋介石表态坚决抗日。至1931年底,
上海全市80%的日本工厂关闭,日清公司的所有船
舶全部停航。1932年一二八事变发生以后,驻守在
上海的第十九路军奋起迎战,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
日救国热情,将抗日救亡运动推向了高潮。史量才
等领导的“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与26个团体协
商成立“上海各团体抗日救国联合会”,领导和推动
①邹依仁:《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5历史教学问题2015年第5期
上海各界的抗日救亡运动。
1935年日本策划华北自治以后,北平学生率先
掀起一二九爱国运动,上海奋起响应。由95岁高龄
的马相伯领衔,沈钧儒、邹韬奋等二百多人签名的
《上海文化界救国运动宣言》,表达了上海各界人民
的共同心声。1936年初,上海人创造性地成立了各
界救国会,统一领导和协调各界救国运动,先后组
织了10次大示威游行,使抗日救国运动持续有序
进行。救国会这一形式,既能发动与团结群众,又能
为当时形势所许可,为各地竞相效仿,并与上海保
持了密切的联系。上海救国会实际居于指导性地
位。当时蒋介石抱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南京、北
平等地舆论环境都不如上海自由与宽松。1936年
11月发生的救国会“七君子”被捕事件,更突显了上
海的城市特点。所以,以一二九为标志的这次救亡
运动虽起自北平,但中心仍为上海。
七七事变与八一三事变以后,全面抗战爆发,
进一步激发了上海人民的爱国热情。淞沪战争进行
的三个月中,上海各界人民,以空前的爱国热情,成
立了难计其数的抗日救亡团体、战地服务团、救护
队、慰劳团等,捐款捐物,抢救伤员、运输军需、助筑
工事、护送难民等,有力地支持了抗战。
其三,内迁工厂有力地支援全国抗战。
七七事变以后,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等机构在
上海成立“上海工厂联合迁移委员会”,负责内迁事
宜。上海民族资本家积极投入。到华界沦陷以前,上
海共内迁工厂148家,占在沪工厂总数10%,机器
设备14600余吨,技术工人2500多名。累计有121
家迁到武汉,其余的迁到苏州、镇江与香港等地。武
汉吃紧以后,那些迁到武汉的工厂大多再次内迁到
四川。在上海工厂内迁影响下,东南沿海与长江中
下游的工厂亦纷纷内迁。抗战以前,内地工业极度
落后。据1937年底公布的数据,当时上海登记工厂
数占全国30%,江苏、浙江、山东等沿海省份占
51%,内地仅占19%。这19%当中,四川、云南、贵
州、陕西、甘肃、湖南、广西七省合计,有工厂237
家,仅占全国6.03%。上海内迁工厂给大后方带来了
机器,带来了技术人员,构成大后方的骨干工厂,也
促进了内地工业的发展,在抗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
作用。其四,独一无二的“孤岛”奇观。
淞沪战争进行时,苏州河两岸已经呈现截然不
同的城市景观。诚如著名记者陶菊隐所写:“苏州河
一水之隔,一边是炮声震天,一边是笙歌达旦。每当
夜幕降临,租界内彻夜通明的电炬,透过幽暗的夜
空,与闸北的火光连成一片,映红了半边天。”①正因
为有此奇异格局,才会出现少女杨惠敏游过苏州河
给四行孤军送旗的动人一幕,才会出现外国记者在
外滩阳台上一边喝咖啡、一边了解战况的戏剧性场
景。这在惊天动地的二次大战史上,绝对找不出第
二例。
淞沪战事结束后,中国军队撤出上海,至1941
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前,4年间,苏州河以北的公共
租界部分,名义上还属于租界,但实际上已在日军
控制之下。苏州河以南的两租界,成为名副其实的
“孤岛”。公共租界工部局、法租界公董局照常运行。
与租界外面的沦陷区、交战区相比,租界内相对安
定,经济畸形繁荣。1937年底,公共租界可以开工的
工厂只有400多家,到1938年底已达4709家,一
年增加10倍以上,1939年又新设工厂1705家。进
出口商行,1937年为213户,1941年增加到613
户。全国的轻工业产品仍然绝大多数从上海口岸输
出。永安公司在1939年每天平均营业额超过百万
元,1941年营业额较1938年增长5倍半,利润额增
长11倍多。金融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制造业
无不迅速发展。②
“孤岛”畸形繁荣与当时特殊的国际形势密切
相关。一方面,上海是欧美各国在远东地区的商品
交易中心。193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欧洲局势的紧
张,英、德等国均在某种程度上对进出口贸易实行
统制,敌对国之间开展了经济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爆发后,德国对英国海上运输线处处加以破坏,对
中立国船只进入英伦三岛进行严密封锁。英国与北
欧诸国也对德国进行贸易封锁或限制。在这种博弈
中,英国将上海当成了原材料和动物产品的市场来
源,德国也通过各种渠道,将颜料药品、五金机械、
化学产品等商品运送到沪,以换取其急需物资。另
一方面,日本经济也需要上海“孤岛”的支援。日本
是战争资源基本不能自给的国家,其重工业所需的
石油、铁砂、铜等全数依赖进口,即使棉花、木浆、硫
①陶菊隐:《孤岛见闻———抗战时期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5页。
②吴晓波:《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下),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此处数据综合该书第四部(1938-1948,
抗战与挣扎)。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