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课件(DOC)
- 格式:doc
- 大小:79.50 KB
- 文档页数:10
华锐学院中文系系级重点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简介《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我院中文系第一批重点建设的两门课程之一。
学校对我系的重点课程的建设极为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采取了诸多相应措施,进行了非常有效的目标责任管理,目前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现将本课程建设的整体构想和基本做法简单介绍如下:一、课程目标(1)学习本课程将使学生获得对中国文学(现当代文学阶段)发展过程及其特点的正确认识,通过文学史的教学,力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概况以及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
(2)通过文学作品的介绍,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的、美学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作家作品。
(3)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和鉴赏能力。
(4)提高学生阅读、评析各类文学作品的水平,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培养学生研究文学现象的能力,能写出符合学位要求的现当代文学研究论文。
二、课程定位与学习要求《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我院中文系所有师范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作为一门基础专业课,其对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良好的理论素养和业务素质、熟练扎实的专业技能的中文师范教育的专业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从微观上赏析重要作家的经典作品,进而提高其文学作品的赏析、批评及创作能力,为以后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以及从事企事业单位的文秘、宣传等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本课程作为师范教育专业的一门理论课程,其课程教学要以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同时体现师范特色和人文特色。
本课程教学要做好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对中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有充分的了解和较全面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做好教学内容的设计、专业技能的培养等工作。
当代文学严辉老师课堂课件整理绪言一、当代文学的概念、性质和特点:1、概念:时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地域:大陆地区2、有关概念的争论:1950年代末:“中国当代文学”的提出1980年代中期:“20世纪中国文学”1990年代末:重写文学史新世纪以来:争论远远没有停止……新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二、中国当代文学的性质与特点1)当代文学既是现代文学的承继,又是新的社会主义文学的发生和发展。
现代性2)当代文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的历史。
强烈的现实关照3)当代文学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三、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三分法)新中国文学:1949-1966:简称“十七年”。
当代文学格局的基本形成1966-1976:革命十年。
文学的浩劫时期新时期文学:1976年以来:又称“新时期”。
当代文学的复苏、兴盛和文学的多元化时期。
新世纪文学第一章1950-70年代的文学环境和文学思潮(新中国文学)第一节“十七年文学”时期一、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召开(中国当代文学的起点)意义: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和总方向的确立确立延座讲话精神为新中国的总方针。
以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向。
坚持普及第一。
新中国文艺界的“大会师”。
解放区文学成为新中国文学的蓝本。
经验与教训。
二、文学环境1、新中国文学组织和体制的建立高度组织化:“作协”和“文联”作家的经济生活:工资+稿酬文学刊物:《人民文学》(作协)《文艺报》(文联)2、作家的整体更迭一些作家的边缘化,甚至消失新的中心作家的构成:来自解放区的革命作家和原左翼的进步作家;新中国成长起来的年轻作家3、文学传统继承和外来影响①重点翻译介绍苏联的文艺理论和作品。
②有选择的接受:中国古典、西方古典、西方近现代文学③总体倾向:文化上的“闭关锁国”三、文艺批判和文艺运动的周期性震荡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确立新中国文学的规范。
当代文学进入“一体化”时期1953年9月第二次文代会,确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文艺界的主要斗争方法之一,是文学批评。
”——毛泽东对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的批评1、1950年代初的三大文艺批判①对电影《武训传》的批评(1951):创作=政治②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1954):学术=政治③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1952-55):理论=政治胡风(1902-1985)原名张光人文艺观点:主观战斗精神,写真实由1952年批判胡风的文艺思想始,到1955年“粉碎胡风反革命集团”告终。
主要解决的是革命文艺内部由来已久的文艺思想分歧问题2、“双百方针”的提出和反右斗争扩大化(1956-1957)1956年5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提出文艺界出现短暂的繁荣和活跃,文艺思想界批评的矛头直指教条主义。
如钟惦棐的《电影的锣鼓》,刘绍棠《我对当前文艺的一些意见》,秦兆阳的《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钱谷融的《论“文学是人学”》,巴人的《论人情》等。
——对文学一体化的严重质疑1957年6月起,反“右派分子”斗争在全国展开。
扩大化,严重失误。
给文艺带来严重破坏。
3、1958年开始的对“修正主义文艺思想”批判1958年,大跃进,“两结合”的提出。
“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结合。
违背了艺术创作的规律。
“新民歌运动”、“三结合”1960年代初,“国民经济的调整期。
文艺环境相对宽松。
1963年开始,“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新的文艺斗争浪潮——文艺整风。
第二节“革命文学”时期一、文化大革命的发生1958年,“新民歌运动”。
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
开始了对新的文艺形态的构想。
1963年以后,大范围的文艺批判运动。
对50年代以来的文学的否定。
1965年11月,《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文化批判转向政治斗争。
对“三家村”(邓拓、吴晗、廖沫沙)的批判。
文化大革命的前奏。
1966年2月-4月。
以《纪要》为纲领和宣言,文化革命激进派全面控制文艺界。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全面爆发。
《5.16通知》、《十六条》、《炮打司令部》。
二、文学环境:1.文学的完全政治化:创作、批评。
2.作家:“横扫牛鬼蛇神”,“黑线人物”,“反动文人”。
大规模的政治迫害。
失去写作的权利。
文艺刊物停刊。
3.写作方式:集体创作受到鼓励和提倡。
(“样板戏”、长篇小说)。
“写作组”(理论批评:“初澜”、“江天”等“石一歌”)4.文学影响和文学阅读:隔绝。
封闭。
文学的“无经典”时期(例外:毛诗词、鲁迅)。
也有暗流涌动。
(民间的私人藏书,“内部出版物”)三、公开的文学:1、“极左”的激进文学思潮对以往文学的全面否定:“文艺黑线专政论”,“黑八论”。
文化的断裂。
试图建构一种全新的无产阶级文艺。
2、“三突出”和“根本任务论”“根本任务论”就是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
“三突出”就是“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严重扭曲了文艺创作的规律。
强加给文艺创作的绳索。
3、“革命样板戏”1967年5月,人民日报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
第一批的“八个革命样板戏”: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乐《沙家浜》政治的乌托邦想象和大众文艺形式的结合。
4、其他文体创作:诗歌:直接配合政治运动的工具小说:基本停滞1972年后,文学创作有限度的恢复。
但创作手法严重扭曲,文学成就整体不高。
艺术水平不完全一致。
浩然、谌容、古华、黎汝清、张抗抗5、“浩然现象”浩然(1932-2008),原名梁金广。
天津宝坻人。
1956年开始发表小说。
产生较大影响的是长篇小说《艳阳天》。
突出农村中的“阶级斗争”。
《金光大道》(1971),高大泉。
对体制的顺从。
空隙、裂缝,“本质化”80年代,《苍生》等90年代引起的大争论。
畸形的时代。
复杂的人性。
四、另一种文学:异端的、潜在的、秘密的存在方式:手抄本、手稿1、地下诗歌1)诗人的地下诗歌:七月诗人:曾卓、绿原、牛汉、流沙河等。
“牛棚诗抄”郭小川(1919-1976):《团泊洼的秋天》(1975)穆旦(1918-1976)的最后的诗(1975-1976)文学事件。
这些诗歌的发表、传播和影响都在70年代末以后。
2)知青的地下诗歌:早期:食指。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相信未来》、《命运》等。
影响很大。
“白洋淀诗群”:主要为北京的中学生。
多多、芒克、根子、北岛等。
写作即生存方式的重要组成。
“朦胧诗”运动的先声。
2、“手抄本小说”张扬《第二次握手》影响非常大文革后期:靳凡《公开的情书》、赵振开《波动》、礼平《晚霞消失的时候》文学史意义大于文学意义第二章十七年文学时期的小说第一节概述一、小说家的境况离开或主动放弃:张爱玲、沈从文、钱钟书等创作逐渐失去影响,被遗忘:废名等改变风格以适应新的要求:巴金、张天翼等创作受到批判,不能继续:丁玲、萧军、路翎、萧也牧等成功的中心作家同样面临各种困难二、十七年小说创作的三个主要时期1、1950年代初新的表现内容:新人新事;革命的回忆;抗美援朝总体风格:对新的社会的热爱和歌颂新的写作规范的创立:批判萧也牧(1913-1970)《我们夫妻之间》路翎(1923-1994)的小说2、1956-1957:“百花文学”时期内容:触及社会中的矛盾、问题,揭露生活“阴暗面”。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王蒙)、《在桥梁工地上》(刘宾雁)等突破题材禁区,描写人性人情。
爱情题材。
《红豆》(宗璞)、《在悬崖上》(邓友梅)、《美丽》(丰村)等“干预生活”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人民文学》1956、9)刘世吾:“颇有深度的官僚主义者”。
有经验、有能力、老练世故、冷漠。
内心的矛盾挣扎。
林震:“22岁的生命如一张白纸”。
来自青春和成长的启示:事业(刘世吾)、爱情(赵慧文)。
失落。
爱情婚姻题材小说——《红豆》(《人民文学》1957、7)背景:1940年代末动荡不安的中国社会叙述的矛盾。
对爱情的细致描写,同情的态度,使作品离开了批判和反省的初衷。
齐虹的性格开掘不够,没能明确写出江玫对爱情动摇的心理基础。
诗意和散文化的风格。
含蓄、伤感、优美的“闺秀文学”影响。
1957年夏,批判开始。
被认为是“一股创作上的逆流”。
反右-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毒草”。
《重放的鲜花》(1979)。
3、1950年代后期1960年代初期:长篇小说创作丰收期成就较高的是写农村生活和革命历史的:如“三红一创”(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山乡巨变》、《青春之歌》、《林海雪原》、《上海的早晨》、《三家巷》、《李自成》、《大波》、《艳阳天》等等。
原因:作家的生活积累。
长篇小说的创作特点。
俄苏文学的影响政治环境的短暂宽松。
十七年作家的“史诗性”情结——“半本书现象”、“修订本现象”1960年代初期的短篇历史小说创作:背景。
取材于非革命的古代历史,不以歌颂英雄为主题,表达的是复杂的主观情感和现实内涵。
主要作品: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广陵散》、黄秋耘《杜子美还家》、徐懋庸《鸡肋》等。
象征性叙述。
现实题材的作品难以表现。
开拓历史题材,表达对现实政治的感慨。
作者在人物身上大多投在了强烈的主观意图。
——“影射”说。
受到严厉的批判和迫害。
三、十七年小说的两大题材:题材在十七年小说创作中具有异乎寻常的重要性,甚至决定小说的性质。
两大题材占有绝对重要的位置: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不同于一般历史小说。
农村题材小说:不同于一般乡土小说。
其特定含义仅限于十七年小说创作。
两大题材创作发达的原因。
其他题材小说的创作情况:工业题材、知识分子题材等。
十七年小说的总体特征:单一。
(题材,风格,写作方式等)第二节农村小说一、概说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成绩:对当代农村生活的反映,对农村中“新人”形象和“中间人物”形象的塑造,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大众化风格。
代表作家:“山西作家群”(赵树理、马烽、西戎等)、陕西作家(柳青、王汶石等)、还有周立波1908-1979、李凖1928-2000、浩然等。
创作兴盛的原因:当时文艺政策的提倡和重视。
农村是整个社会变革的中心等。
与现代乡土小说的不同:强调农村生活中的政治运动和斗争(土改、农业合作化运动、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两条路线的斗争”等);作家的立场、情感、观念被要求与农民的完全一致。
二、赵树理:1、生平:(1906-1970)山西沁水县人。
他来自于农村,也自觉地把农村生活和农村作为自己创作的主要内容和对象。
1942年以后,赵树理的小说真正成熟并产生影响。
最著名的代表作:《小二黑结婚》(1943年9月)、《李有才板话》(1943年12月),影响巨大。
解放后,他继续以山西农村作为自己的创作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