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认识论主观题训练

  • 格式:doc
  • 大小:59.0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008宁夏卷39)(36分)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组织数百位科学家经过长期的观测、调查、实验和分析探讨,先后发布了四个“气候评估报告”。1990年报告称“近百年气候变化可能是自然波动,或人为活动,或二者共同影响的结果”;1995年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和气候系统的影响已经可以“被检测出来”;2001年报告认为,“新的更强证据表明,过去50年观测到的大部分气候变暖可能归因于人类活动”;2007年报告强调,“人类活动很可能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并将这种可能性从2001年的约66%提升到90%以上。结合“气候评估报告”关于地球变暖原因的描述,说明人类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特点。(12分)

1.答案要点:①追求和发展真理应以实践为基础。关于地球变暖原因的研究课题来源于人类社会实践,“气候评估报告”是科学家在长期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形成并由实践检验而不断发展的,反映了人类解决气候变暖问题、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

②追求和发展真理是一个在不同观点争鸣中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反复过程。人类对地球气候变暖原因的真理性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中获得的。

③追求和发展真理没有止境。目前人类获得的关于地球气候变暖原因的真理性认识不是终极真理,而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随着实践的继续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气候变暖原因的认识必然会不断扩展和深化。

2.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党一直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的正视,更是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这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2.参考答案: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生态文明”理念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提出的。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说明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

⑶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十二大到十七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三大文明的正确性,“生态文明”理念的正确性也将得到实践的检验。

⑷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是为了更好地指导今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

3.(2008全国卷Ⅱ38)(32分)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取得的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之一.就是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1)从认识与实践关系的角度,说明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哲学依据。(10分)

3.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或说:实践决定认识)。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这一关于分配的原则要求源于实践的需要,顺应了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这一要求体现党在实践基础上对公平与效率关系认识的深化;这一要求将继续得到实践的检验(6分)。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的这一要求.对于提高效率、促进公平、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具有重要作用(4分)。

4.(2008北京卷38)(33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回答下列问题。三十年来,实践上的每一次创造,理论上的每一次突破,事业上的每一次进步,无不闪耀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光辉。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0分)

4.(1)答案要点:①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②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自身是否正确,认识对象不能“自言其明”,二者都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③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联结主客观的桥梁,人们可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④如果不坚持实践标准,就会陷入主观主义错误。

5.材料一: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圆满成功,中国宇航员首次进行了太空行走,这是我国航天人尊重科学,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机制推动工作,大胆探索创新、自强不息、勇于超越、埋头苦干的结果。

材料二:我国空间技术的成功,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重大科技工程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积累了新形势下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经验;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同时也证明了我国空间探索工程的计划、程序、步骤等举措是科学的。

(1)材料一说明我国航天人是如何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的?(6分)

(2)材料二我国空间技术的成功探索,反映了实践决定认识的哪些道理?(6分)

5.答案要点:(1)①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我国航天人尊重科学,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机制推动工作,做到了按客观规律办事。(3分)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航天人大胆探索创新,自强不息,勇于超越,埋头苦干,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3分)

(2)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我国空间探索工程的成功实施,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重大科技工程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积累了新形势下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经验。(2分)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我国空间探索工程的成功实施,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2分)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我国空间探索工程的成功实施.证明了我国空间探索工程的计划、程序、步骤等举措是科学的。(2分)

6、运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说明,人类应如何应对动物疫病的传染?

7、《人民日报》载文指出,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继往开来、推陈出新、蓬勃发展,不

断从生动的实践中汲取营养,不断深化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认识论的观点的?

答:(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我国社

会主义经济理论不断发展,并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体现了实践决定认识的观点。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和深化,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体现了认识的反作用。

(3)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继往开来、推陈出新、蓬勃发展,体现了认识是无限发展着的。

8.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是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层。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人类不断的认识、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也是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不断加深的历史。在传统农业社会,存在着人口和土地等资源的矛盾。随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口与矿产等资源的矛盾又进一步凸显出来。人口膨胀与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已经威到人类的生存。澳树立人类的资源危机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从认识论角度就当前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变化,从认识论角度就当前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提出解决思路。

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使认识发展的动力,人的认识要不断深化。任何自然资源的矛盾始终存在,在不同时期的表形式有所不同。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严重性。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践的发展。要解决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必须形成对二者关系的正确认识,并以此为指导推动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在实践中挥主观能动性。限制人口数量,保护、节约资源,开发再生资源,以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9.《求是》杂志指出:“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作为客观实际反映的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际变化,不断地用适合新的历史条件的新经验,新知识,新思想来丰富发展和完善自己,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根据料回答问题:

(1)“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体现了认识论的什么道理?(2)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对材料的认识。

9.(1)第一,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说明人类实践活动具有历史性。第二,人类社会实践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而是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无止境地发展着。第三,历史每一个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条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2)第一,任何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上的认识,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一个方面的认识,而世界在空间上和时上是无限的,因此人们的认识应当不断发展。第二,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客观实际和人们的实践不断发展,然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丰富和发展;第三,对待马克思主义正确的态度是,既要坚持又要不断丰富和发展,努力开拓马克思主的新境界。

10.在17、18世纪,对光的本质的认识,牛顿等人尝到“微粒说”,当时被认为是正确的。但是到了19世纪,光的“波动说”否定了光的“微粒说”;到了20世纪,爱因斯坦又根据新的科学研究材料提出光的“量子说”,认为光具有两重性,即否定了的“微粒说”和光的“波动说”各自的片面性,又吸取了这两种学说的合理因素。因而,爱因斯坦的学说更加接近于真理。对光的本质的认识过程说明了我们应当怎样发展真理?

10.(1)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发生错误是难免的,要正确对待错误。

(2)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那些经过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地向前发展。我们应当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1.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人类不断地认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也是人与自然资之间矛盾不断加深的历史。在传统农业社会,存在着人口与土地资源的矛盾。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口矿产等资源的矛盾又进一步凸显出来。人口膨胀与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要树立人类的资源危机意,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结合材料,从认识论角度分析人与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并从认识论角度就当前人与自然资之间的矛盾提出解决思路。

11.答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的认识要不断深化。人和自然资源的矛盾始终存在,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式有所不同。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重要性。

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要解决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必须形成对二者关系的正确认识,并以此指导,推动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限制人口数量,保护、节约资源,开发再生资源,以促进人与自关系的和谐发展

12、建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改革成果辉煌,30年迈出了三大步。第一步,

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的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第二步,实行以农村税费改革为核心的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改革。第三步,实行以促进农村上层建筑变革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改革。每一次改革都既促进了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