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耕文化节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13
中国传统节气与农耕文化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耕文化一直深植于人民的生活和心灵深处。
中国的传统节气与农耕文化密切相关,它们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景观。
一、春节 - 立春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也是中国农耕文化的象征。
立春作为春节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农历的新年开始。
传统上,人们会在这一天进行祭祀祖先和祈福的活动,以求来年的丰收和顺利。
此外,立春也标志着农民开始耕种新的一年的农田,为之后的农作物生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清明节 - 清明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重要的农耕节气。
在清明之前,农民会进行春季的耕作和栽培,而清明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除了祭祀祖先和扫墓外,清明节也是进行田间作物管理的节点。
农民们会对田地进行整理、修剪,以确保农作物能够有良好的生长环境。
三、立夏 - 立夏节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同时也是农耕文化的象征之一。
立夏之后,天气逐渐变暖,农田里的小麦和稻谷开始抽穗、拔节。
农民们会根据节气指导,进行相应的田间管理工作,包括拔节、施肥、除草等。
立夏之后,农作物的生长速度明显加快,这对于丰收至关重要。
四、秋分 - 中秋节秋分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中国传统的中秋节的起点。
秋分标志着秋天正式来临,而中秋节是在秋分后的一个月底举行的。
秋分之后,农民们会进行收获的准备工作,包括收割、晾晒以及储存粮食等。
在中秋节这一天,家人团聚、赏月、品尝月饼,寓意着丰收和团圆。
五、冬至 - 冬至节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冬至节。
冬至标志着冬天的正式开始,同时也象征着农耕文化中的“藏冬”的时节。
在冬至这一天,人们会进行祭祀祖先、祈求来年丰收的仪式,同时也会品尝汤圆等传统美食来庆祝节日。
六、小寒和大寒小寒和大寒虽然不是中国传统节日,但在农耕文化中却有着重要的意义。
小寒是表示寒潮初至的节气,而大寒则意味着寒冷达到极致。
农民们在这两个节气之间进行最后一轮的寒地耕作和农田管理,以确保农作物在寒冷的冬天能够安全度过。
小雪节气的传统农耕文化节小雪节气是农历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时候,是中国农历中的第19个节气。
这一节气通常出现在每年的11月22日至11月24日之间。
在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小雪节气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节日,它标志着农耕生活的变化,倍受农民们的重视和纪念。
在小雪节气到来之际,中国的农民们会进行一系列庆祝和祭祀活动,以表示对丰收和自然神灵的感恩之情。
以下是小雪节气传统农耕文化节的几个重要方面。
1. 农耕仪式在小雪节气,农民们会举行农耕仪式,以祈求来年丰收和平安。
他们会在寺庙或家中设置祭坛,供上五谷杂粮、水果和鲜花。
随着农民们的祈祷,他们相信自然神灵会保佑他们的作物茂盛。
2. 田间活动小雪节气标志着农民们开始进行冬季的田间活动。
他们会在此时进行田地的翻耕、杂草的清理以及农具的修整和保养。
小雪节气也是种植小麦、油菜和其他寒冬作物的重要时机。
农民们会抓紧时间,在这个时候进行农作物的种植以确保来年的丰收。
3. 农耕技艺传承小雪节气也是农耕技艺传承的重要时刻。
在这个节气中,老一辈的农民会传授给年轻一代他们的农耕经验和技巧。
他们会教导年轻人如何选择种子、照料作物以及应对各种天气条件。
这种传统的农耕知识传承,让农耕文化得以延续并丰富。
4. 温饱节小雪节气也被称为温饱节。
在这个时候,人们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确保过冬期间的温饱。
他们会储存夏季农作物的余粮,如谷物、豆类和蔬菜来作为冬季的来源。
此外,他们还会收集树叶和草料作为饲料,确保家畜的饲养。
5. 节庆活动小雪节气也是举办传统节庆活动的时候。
在一些农村地区,人们会举办独特的庙会和集市。
这些活动通常包括民俗表演、传统美食、手工艺品展示和民间音乐。
农民们和游客们一起享受着这一传统节庆活动,加强着社区的凝聚力和文化传承。
小雪节气传统农耕文化节是中国农耕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些庆祝活动和仪式,农民们向大自然表达感激之情,并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平安。
这些传统节日不仅丰富了农耕文化,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崇敬。
秋收节秋收节是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节日,也是农村地区最重要的庆祝活动之一。
它以庆祝和祈祷秋天丰收的到来为主题,象征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农业的感激之情。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举办各种丰收庆祝活动,展示他们的劳动成果,并祈求来年的繁荣和幸福。
秋收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农耕社会。
在古代,人们非常依赖农业生产来维持生计。
因此,丰收对于人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庆祝丰收的到来,人们发明了秋收节。
在节日期间,人们会举行各种农耕仪式和民俗活动,祈祷五谷丰登和家庭的安康。
秋收节通常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庆祝。
这个日子也是中国传统的中秋节,所以这两个节日常常被合并庆祝。
在农村地区,人们会提前精心准备庆祝活动,以确保节日的顺利进行。
一些常见的秋收节庆祝活动包括集体劳动、农耕仪式、舞龙、放风筝和民俗游戏等。
在集体劳动中,人们通常会帮助农民收割庄稼,清理田地,收集水果和蔬菜。
这不仅是一种助农劳动,更是人们团结合作的象征。
农耕仪式是秋收节最重要的一部分。
人们会聚集在田间地头,向土地神和农神祈祷,感谢他们的恩赐和保佑。
仪式通常包括献祭、焚香、祈福和祈祷等环节。
这些活动体现了人们对土地和大自然的崇敬,也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除了农耕仪式,秋收节还有一些娱乐活动。
比如,人们会举行舞龙舞狮的表演,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同时,放风筝也是秋收节的传统游戏之一。
人们会用五彩斑斓的纸和细麻线制作各种形状的风筝,然后放飞它们,使它们在秋风中飘舞。
这是一种愉悦的活动,也可以增加人们的团结和友谊。
秋收节不仅是农民的节日,也是城市居民参与的节日。
在现代社会,人们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很多人已经离开了农村。
但是,秋收节的文化和意义仍然被人们所重视和传承。
城市居民通常会组织各种活动来庆祝秋收节,例如举办展览、农艺竞赛和美食展览等。
这些活动不仅让城市居民了解农耕文化,也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总之,秋收节是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中国农民丰收节”主题写作中国农民丰收节,是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节日,以庆祝丰收、感恩大地为主题。
这个节日的设立,旨在弘扬农耕文化、强调农业的重要性,同时也是对农民辛勤劳动的一种褒奖和鼓励。
农民丰收节源自中国古代,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回归乡村,感受田园生活,回味着土地的馈赠和自然的力量,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农民丰收节通常是在秋天来临的时候,象征着硕果累累的季节。
在中国古代,这个节日是农民们举行庆祝丰收的盛大活动,是他们为了感谢土地之神和自然的馈赠而举行的盛典。
如今,虽然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农民丰收节的意义却依然非常深刻。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城市化的发展,现在的农民丰收节也更加注重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体现出了新时代农业的辉煌成就。
农民丰收节不仅仅是一个传统的节日,更是一个彰显现代农耕文明和农业文明的盛大庆典。
在这个节日里,人民群众热情高涨,通常会举行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如举办文艺表演、民俗游园会、丰收盛宴等等。
这些活动除了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外,更能够激励人们对农业生产的热情和对丰收的向往。
这些活动也是人们对丰收、对农民劳动的一种赞美和感恩,也是一种对农民劳动的一种礼赞和褒奖。
农民丰收节,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农业科普时机。
通过活动和庆典,可以向人们普及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知识,让人们更加了解农业生产,让人们感受到丰收的来之不易。
这些知识的传播,也是对现代农业的弘扬和推广,也是对农民劳动的一种肯定和尊重。
通过这种科普活动,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农业生产的艰辛和辉煌,增强人们对农业的尊重和关注。
农民丰收节更是一个弘扬中华农耕文化的大舞台。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可以展示和传承丰富的农耕文化,如举行农耕文化展览、传统农耕技艺表演等等。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使人们更加了解和热爱农耕文化,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十四节气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瑰宝,它们不仅代表了自然界的变化,还蕴含着农民智慧和传统的生活方式。
这些节气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对于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立春:农耕开端立春标志着新的农事季节的开始。
在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立春是一个重要的时刻。
农民会根据气候变化,开始准备春耕作业,耕种田地,为来年的丰收做好准备。
立春还被视为春天的象征,人们会通过举行祭祀和庆祝活动来表达喜悦和对春天的美好期望。
二、雨水:春耕生长雨水是春天的重要时节,雨水也是春天农活的重要参考。
雨水的降临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农民会根据雨水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农业生产计划,合理安排农事活动。
此外,在中国的农耕文化中,雨水也被赋予了更深层的象征意义,人们会通过祭祀和庆典来感谢雨水给予的恩赐。
三、惊蛰:农作物苏醒惊蛰标志着春季的真正到来,也代表着农作物开始苏醒。
在中国的农耕文化中,农民会根据惊蛰的到来,进行相应的农事活动,比如播种作物和喂养家畜。
同时,也通过祭祀等活动,祈求春天的到来能够带来一个丰收的季节。
四、春分:昼夜平分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也是春天的分界点。
在春分这一天,白天和黑夜的时间相等,这也代表着昼夜的平衡。
在中国农耕文化中,春分被视为农耕生活的重要节点。
这一天,农民会根据春分的到来,精心安排农具和仪器,开始正式的春耕工作。
人们也会举行一系列的庆典活动,祈求春天的来临能够带来一个丰收的季节。
五、清明:祭扫先人清明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和扫墓的节日,也是一个重要的农事时节。
在农事上,清明节过后,是春季农业生产的高峰期。
农民会根据天气条件的变化,精心安排田地的耕作和农作物的种植。
同时,人们也会前往祖坟扫墓,祭祀先人,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尊敬和思念之情。
六、立夏:夏季生产立夏标志着农作物进入生长的关键阶段。
在立夏这一天,农民会根据气候条件,展开相应的农事活动。
夏季是农田里最繁忙的时候,农民需要认真照料田地和农作物,保证它们能够茁壮成长。
中国传统农耕文化节弘扬传统农耕文化的节日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拥有悠久的农耕文化传统。
传统农耕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顽强拼搏的精神,也反映了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和变迁。
为了弘扬和传承农耕文化,中国举办了许多节日,以此来凝聚人心、传递文化信息。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农耕文化节,探讨其对弘扬传统农耕文化的意义。
一、节日背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节是一个庆祝农业丰收并弘扬农耕文化的节日。
它起源于古代农耕社会,当时人们为了纪念黄帝、伏羲等农耕文化的祖先和伟大发明,以及庆祝丰收,举办了各种富有仪式感的庆祝活动。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个传统节日逐渐演变成了如今的中国传统农耕文化节。
二、节日庆祝活动中国传统农耕文化节的庆祝活动多种多样,既有传统习俗的延续,也有现代元素的融入。
首先,节日当天,人们会举行盛大的庆祝仪式,例如祭祀农耕神像、向祖先祈福、高歌助兴等。
这些仪式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农业发展的祈愿,寓意着百姓对丰收的期待和对农田的祝福。
其次,节日期间,各地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展览和表演。
这些活动包括农具展览、农艺比赛、农民技术培训等,通过展示传统耕作技术和农业科技的发展成果,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农耕文化,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此外,中国传统农耕文化节还会举办民俗游园活动、传统农耕表演、地方特色美食展销等,让观众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农耕生活的乐趣。
三、弘扬传统农耕文化的意义中国传统农耕文化节作为弘扬传统农耕文化的节日,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传统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一。
通过举办中国传统农耕文化节,可以加深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激发人们对农耕文化的自豪感和拥护意识。
其次,中国传统农耕文化节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的农耕技术和文化价值观。
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农业知识和智慧,它对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举办农耕文化节,可以促进传统农耕技术的传承和创新,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农历节气与民间习俗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农历节气与民间习俗中国是一个农耕文明的国家,深厚的农耕文化贯穿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农历节气作为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民间习俗紧密相连。
本文将以21个农历节气为线索,探讨它们与中国传统农耕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立春:农历节气之首立春是农历节气之首,每年2月3日或4日前后到来。
在中国农耕文化中,立春被视为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标志着农田的“春耕”季节的开始。
传统习俗中,人们多以吃饺子、看梅花等形式庆祝。
此外,立春还是一些地方传统节日,如中国北方的“踏雪寻梅”习俗。
雨水:春天的开始雨水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出现在每年的2月18日或19日。
此时,气温逐渐回暖,天气多雨。
在中国的传统农耕文化中,雨水被认为是春天的开始,有着促进万物生长的作用。
人们会举行祈雨仪式,以祈求来年丰收。
惊蛰:春雷惊醒大地惊蛰是农历三月的第一个节气,通常在3月5日或6日。
惊蛰的到来意味着寒冬即将过去,春雷醒动,预示着动植物生长的开始。
在习俗中,人们会放鞭炮、舞龙、舞狮等庆祝活动,象征着新一年的希望和祝福。
清明:寄托对逝者的思念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多出现在每年4月4日或5日。
清明节气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也是一种对逝者的纪念和怀念。
在此期间,人们会扫墓、植树、祭拜祖先等,表达对过去亲人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谷雨:播种谷类作物的最佳时机谷雨是农历对应于阳历4月20日至21日的节气,此时阳气渐长,降雨较多,对于稻谷等农作物的生长非常有利。
因此,谷雨也成为中国农民的“播种节”。
在谷雨节气中,人们会进行耕种、播种等与农耕相关的活动。
立夏:沐浴阳光的季节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每年的5月5日或6日。
此时夏日的阳光逐渐增强,天气也开始逐渐炎热。
在这一节气里,人们会以沐浴太阳或赏花等方式庆祝,寓意迎接夏季的到来。
小满:万物繁盛之时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适逢每年5月20日或21日。
中国传统节日的农耕文化与习俗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人民世代相传的宝贵文化遗产,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农耕文化和习俗。
这些传统节日不仅仅是人们欢庆的时刻,更是对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传统节日与农耕文化的关系,以及一些典型的习俗。
一、春节:农耕文化的象征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农历新年的开始。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其中包括家庭团聚、贴春联、放鞭炮等。
这些习俗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农耕文化。
首先,春节是农耕文化的象征,因为它标志着农历的开始,也是农民们开始新一年农作物种植的时刻。
在古代,人们相信农作物的丰收与否会影响到全年的生活,因此春节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节点。
人们在春节期间祭祀祖先和土地神,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平安。
其次,春节的习俗也与农耕文化息息相关。
比如,贴春联是一种常见的习俗,人们会在门上贴上对联,以祈求来年的好运和吉祥。
这种习俗源于农耕文化中的祈福仪式,人们相信通过贴春联可以驱邪避灾,保佑家庭平安。
二、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节日,也是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人们在这一天会进行龙舟竞渡、吃粽子等活动。
首先,端午节与农耕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端午节是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庆祝的,正值夏季的开始,也是农民们开始田间劳作的时候。
在这一天,人们会在田间采集艾草,然后将其挂在门口或放在房间里,以驱赶瘟疫和邪灵,保佑家庭平安。
其次,端午节的习俗也与农耕文化息息相关。
比如,龙舟竞渡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它源于古代人们划船祭祀的习俗。
人们相信通过划龙舟可以驱邪避灾,保佑来年的丰收。
吃粽子也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粽子是用糯米等食材制作而成的,寓意着丰收和团圆。
三、中秋节:农耕文化的丰收之夜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节日,也是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秋节是为了庆祝农作物丰收而设立的,人们在这一天会进行赏月、吃月饼等活动。
芒种习俗中国农耕文化的瑰宝芒种习俗:中国农耕文化的瑰宝芒种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也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时节。
它代表了夏季的正式开始,农民们开始耕种和管理作物,在这个节气中,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习俗活动,以庆祝这个重要的时刻。
芒种习俗是中国农耕文化的瑰宝,它们不仅体现了中国农民的智慧和勤劳精神,还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
一、耕耘庆典芒种是农民们辛勤劳动的开始,因此,在这个节气中,许多地方都会举办耕耘庆典来庆祝丰收的希望和劳动的开始。
庆典通常在乡村举行,群众会聚集在一起,进行祭祀仪式和文化表演。
耕耘庆典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祭祀,农民们会给土地神灵献上供品,祈求丰收和平安。
此外,还会有歌舞表演、民间艺术表演等活动,增添庆典的喜庆气氛。
这些庆典不仅给农民们带来了欢乐和希望,也丰富了中国农耕文化的内涵。
二、赛龙舟芒种时节,正值江河水位上涨,正是划龙舟的好时候。
龙舟赛是中国传统的民俗活动,起源于古代的江南地区。
在芒种节气中,人们会组织赛龙舟比赛,吸引了无数的参与者和观众。
龙舟赛不仅是一种体育竞技,更是对中国古代民间传说的一种传承和纪念。
在比赛中,选手们会站在一艘装有龙头的长船上,以最快的速度划行。
观众们则会沿岸观看,为选手们呐喊助威。
这项习俗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团结精神和勇敢拼搏的态度,也彰显了中国农耕文化的活力和独特魅力。
三、吃素节芒种时节,正值夏季炎热,人们的胃口会变得不太好。
因此,许多地方会举办吃素节,这是一个为期三天的节日,人们在这三天里只吃素食,以清肠胃、保健身体。
在吃素节期间,人们会品尝各种美味的素食,如素斋、素火锅等。
这个习俗也反映了中国农耕文化中对平衡饮食和健康生活的关注。
四、踩秧歌秧歌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舞蹈形式,它是中国农耕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表达形式。
在芒种时节,人们会组织踩秧歌活动,以祈求丰收和农作物的茁壮生长。
踩秧歌活动中,人们会戴着花冠、手持彩绸,踩着欢快的音乐,跳跃、旋转、起舞。
中国农耕文化节范文中国农耕文化节是中国重要的民间节日,在每年的农历春分时节举办,旨在弘扬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农耕精神,宣传农耕的重要性和农业的发展。
这一节日的举办,不仅是对农民的一种尊重和鼓励,也是对农业发展的推动和肯定。
农耕文化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农耕社会,追溯至数千年前,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中国农民是中华民族的基础和骄傲,他们经过几千年的不懈努力,始终坚守在耕作的土地上,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农耕文化节的举办,旨在弘扬农耕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更多的人了解农业的重要性,关注农民的辛勤劳动,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农耕文化节一般在农历春分时节举行,春分是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之一,是昼夜平分的时刻,也是万物复苏的时节。
在这个节气里,春归大地,万物复苏,农民们开始耕种,这是农耕文化节的重要时机。
节日期间,各地都会举办一系列的庆祝活动,比如丰收祭祀、农耕技能比赛、农田艺术展示、农产品展销等等。
在丰收祭祀仪式中,人们会祭拜神农大帝,感谢神农大帝的再世,祈求丰收。
祭祀一般在农田中进行,农民们将谷物、水果、蔬菜等供奉在祭坛上,燃放鞭炮、放风筝、舞龙灯等,庆祝丰收的喜悦。
同时,也会举行一些农耕技能比赛,比如耕肥技能、播种技能、收割技能等,各地的农民会来参加比赛,展示自己的农耕技能,交流经验,加强合作。
农田艺术展示也是农耕文化节的重要内容之一、农民们会在农田中创作出各种形式的艺术品,比如农田画、土壤雕塑、稻田团扇等,将美丽的艺术展示在田野间,让人们在农耕的同时也能欣赏到农田艺术的美景。
这不仅丰富了农民的生活,也为游客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观光体验。
农产品展销是农耕文化节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各地的农民会将自己的农产品带来展销,比如谷物、蔬菜、水果、畜禽产品等,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前来购买。
这不仅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农民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通过举办农耕文化节,可以充分展示中国丰富的农耕文化,增强人们对农业的认识和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国农耕文化节”策划方案策划人:蒋祖云一、活动名称:中国农耕文化节二、活动地点:浙江建德市大慈岩镇新叶村三、活动组织机构:主办单位:中共建德市委、建德市人民政府协办单位:承办单位:建德市大慈岩镇(新叶村管委会)、建德市文广新局四:活动时间:2010年4月15日--17日(农历三月三前后)五:活动背景1、中国乡村民居旅游近几年搞得风生水起。
以周庄、乌镇为代表的江浙六大水乡古镇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候选;以山西乔家大院、常家大院、平遥古镇经影视剧的传播,知名度已如日中天;以安徽皖南的歙县、黟县的宏村、西递等为代表的皖南民居旅游已搞得如火如荼;即使在杭金衢区域,兰溪的诸葛八卦村、富阳的龙门古镇、江山廿八都等古建筑也得到了开发,旅游工作做得红红火火……在这种大小环境中,新叶古民居如何突围?打什么牌子就显得十分重要了……2、关于开发与保护问题。
开发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而保护是为了有效地开发。
这二者互为因果。
偏面强调保护而忽略开发,保护就成了“无源之水”;同理,偏面强调开发而忽视保护,开发就不能持续进行。
因此,在前期应以保护古建筑和古村风貌为重点。
要将新叶村古老的建筑、民俗民风、农耕文化的传承等作为保护的重点,而将古建筑的观赏、民俗民风的展示及农耕文化的体验等作为开发的方式,从而使开发与保护得到和谐;3、开发的同质化和可替代性是古村落开发的大忌。
新叶村属“后发”,但能否做到“后发制人”或取得“后发优势”?或从古村落、古镇旅游中实现突围?这是我们必须研究的。
因此,在新叶村开发保护进程中,必须发挥自身优势,走自己的道路。
新叶村既缺乏名人效应,又缺乏影视剧的传播优势,同时地理位置又较偏,又不能重复这些前面那些古镇、古村落的老路…..自己的路在哪里?2009年9月召开的“第二届乡土建筑文化抢救与保护暨新叶古村研讨会”为新叶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弘扬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
4、“中国农耕文化节”立意高、观点新、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十分符合新叶古村的特点及发展方向。
这样,新叶古村要以传统的“三月三”节日为结点,对此进行包装,融入农耕文化、宗族文化、民俗文化,推出传统的江南农耕习俗,淋漓尽致地向世人展示其深厚的传统文化。
中国农耕文化节包含以下内容:一是农耕文化(耕读文化),即农业器具的展示、农业文明的体验、开耕仪式、六畜饲养、农作物展示、手工作坊展示、乡村私塾体验等;二是民俗文化,即乡村祭祀习俗、乡村婚嫁习俗以及浙西一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等;三是宗族文化如:宗族家法、宗族祭祖仪式等。
六:目的意义:1、通过举办“中国农耕文化节”,进一步扩大建德及新叶古村的知名度,弘扬新叶古村保护古建筑的举措和方法,奠定其在中国古建筑群(古镇、古村)中的突出地位;2、通过举办“中国农耕文化节”,挖掘新叶古村在传统农耕文化方面的潜力,为下一步实施有效开发打好基础;同时,树立农耕文化是新叶古村区别于其它古村落的独特文化标签;3、通过举办“中国农耕文化节”,把新叶古村渐被世人所遗忘的民俗风情挖掘出来,并使其成为传承浙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展示区。
六:活动内容。
鉴于我对活动背景和目的意义的分析,我个人觉得:该活动规格要高,规模要大,活动内容要多,活动方式要丰富。
规格要高指邀请的嘉宾要有较高的级别,除参加“第二届乡土建筑文化抢救与保护暨新叶古村研讨会”的原嘉宾要邀请外,国家文物保护局、省、杭州市政界领导及省、杭州市农业界、旅游界、文化界等相关领导要邀请,同时新闻界人士层次也要高(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省级卫视及省级主流媒体等都要参加)。
规格高了,宣传面才能广,社会效益才好。
规模要大指本次活动是全市性的节庆活动,是辐射杭金衢区域的大型活动,是浙西农民自己的节日。
要遵循“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全民参与”的原则,鼓励社会力量办节,提倡“以节养节”的市场化思路,把物资交流、文化传承、民俗风情展示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广大农民的狂欢节;活动内容要多指的是在三天时间内要将活动开幕式、农耕文化展示、村民祭祀、民俗风情展演、物资交流、文化下乡及电视大赛等内容集中开展,使之精彩不断,高潮迭起;活动方式要丰富指的是政府、企业、村民三位一体共同组织和参与该活动,使此活动成为形式多样的节庆,探索并积累建德市办节的经验。
本人在研究“中国农耕文化节”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建德特别是新叶古村的实际,提出以下活动内容。
为了阐述自己观点的方便,我把具体时间安排一一列上。
四月十五日1、中国农耕文化节开幕式。
时间:上午九时,地点:新叶古村南塘口(道峰山为背景)环境布置:以道峰山为背景,搭建舞台。
(南塘与道峰山一带环境整治要加快速度,要形成一广阔地带,作为今后该村大型活动的场所)舞台正对有序堂。
现场喷绘以新叶古建筑群为主,并署上活动名称、主办、协办、承办单位等要素;在舞台左侧农田中,准备水牛三只,水牛牛角上用柏树叶装饰,配以牛轭和犁,同时安排身穿传统耕作服装的老中青农民三人;现场可适当布置汽球、横幅等,以拱托现场喜庆气氛。
活动程序:(1)主持人现场开场白(2)建德市市长致欢迎辞(3)相关上级领导或专家致辞(4)授牌:建议由清华大学乡土建筑抢救与保护协会授予新叶古村为“中国乡村古建筑抢救和保护示范点”铜牌(事先准备就绪)(5)揭牌仪式:先由专家代表宣读〈〈新叶宣言〉〉,再由上级领导与相关专家(建议是陈志华教授)为舞台左侧或前侧的《新叶宣言》纪念牌揭牌(〈〈新叶宣言〉〉事先要用大理石镌刻好,用红绸覆盖)(6)建德市委书记宣布“中国农耕文化节暨新叶古村农业开耕仪式开幕”。
宣布之后,上百只鸽子放飞天空,鞭炮齐鸣、锣鼓喧天。
同时,老中青三代人驱赶水牛开始耕作,犁铧翻滚,一派繁忙景象....(7)领导嘉宾开始参观古建筑。
舞台上由文化馆组织歌舞表演,以《采茶舞曲》《担莲藕》及歌伴舞《好日子》等为主,时间持续半小时左右。
一是增添节日气氛,二是分流客源,不使古建筑内游客太拥挤。
2、农耕文化及手工作坊展示时间:上午十时之后,地点:新叶古村五大祠堂及相关古民居环境布置:农耕文化及手工作坊展示是体现“中国农耕文化”的良好载体,是今后新叶古村旅游开发的重点展示内容。
鉴于农耕文化是一个大概念,因此,我们必须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予以展示,以补充其内涵。
新叶古村祠堂众多,其中五大祠堂保持完好,因此,我们应该对五大祠堂进行有机地布置。
(1)有序堂:这里应该布置成农耕器具的展示厅和新叶昆曲(社戏)的展演区。
农耕器具的展示厅分二块,一是古代的农耕器具。
古代的农耕器具可用图片和文字展示,用写真板悬挂在墙上,主要反映中国上下五千年农业文明的历史;二是近现代农耕器具。
近现代农耕器具用实物展示。
可挨墙摆放近现代新叶古村使用过的农具,配以说明牌介绍该农具的功能;此外,对原祠堂中的舞台进行修缮,按古代社戏方式进行布置,形成古色古香的氛围。
不定期地展演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叶昆曲或举办金华婺剧、越剧等文艺演出。
(2)崇仁堂:这里原是宗族执行家法的场所。
因此,这里应成为宗族文化的展示区。
可通过图片、文字及相关实物的方式介绍叶氏宗族家法、家规等。
(3)双美堂:这里应按大户人家的方式进行布局。
无论是前厅、厨房还是卧室,都要按耕读人家的方式进行布局……这是完全的实物展示,是“耕可富家”“读可荣身”这一传统耕读文化的具体体现。
(4)西山堂:这里原是宗族议事的场所,目前是村委会所在地。
该处应是介绍新叶古村发展源渊的场所。
用族谱、先祖画像等展示,主要向游人介绍玉华叶氏的繁衍过程。
(5)进士弟:主要介绍古代科举制度、叶氏先贤二进士的生平及现代叶氏子孙中杰出人物,弘扬和展示“读可荣身”的思想。
(6)酿酒坊、榨油坊、中药坊、编织坊、染布坊等手工作坊均可选择一些典型的古民居一一展示。
这些手工作坊不仅要展示工艺的全过程,更主要的是销售场所。
这些作坊将是新叶村旅游开发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农耕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3、乡村私塾教学展演时间:4月15日11时,地点:文昌阁环境布置:把文昌阁按古代乡村私塾方式布置,书柜中应摆放《千字文》《唐诗三百首》《三字经》《弟子规》《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众多线装书,下面墙上悬挂孔子画像;安排一年老学究身穿长袍手拿戒尺扮成先生,安排六个七八岁小童扮成学童(穿着应按古代),诵读《三字经》或《弟子规》……在嘉宾参观期间,先生要率领学生拈香拜孔夫子像,然后进行教学。
4、农家喜宴时间:4月15日中午地点:青年旅社或在某一祠堂中环境布置:上午要有传统的杀猪宰羊表演。
中午时,杀猪宰羊的器具仍然摆放在门口,形成乡村办大喜事的氛围。
农家喜宴要按传统方式进行安排,有“理事会”统筹。
值得注意的是以下几点:(1)采用的是八仙桌,器皿以传统的钵头和青瓷碗等为主,原则上不设玻璃杯;(2)菜要以农家风味为主,酒为当地农家自酿的土曲酒,饭是用饭甑蒸的大米饭,餐桌上须有“大块肉和馒头”,其它均为农家土菜;(3)跑堂的(服务员)也以受过适当培训的村民为主,要有吆喝声等;5、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时间:4月15日下午1:30----下午3时,地点:南塘口主舞台新叶三月三习俗、新叶昆曲本身就已列入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可见,新叶古村的民俗文化具有很高的价值。
但若只挖掘这部分的内容,新叶民俗风情就显得单薄了。
新叶地处杭金衢三市交界处,文化的辐射面广,因此,要借“中国农耕文化节”的平台,把浙西一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到新叶古村来统一展示,以此作为非物质文化的传承点。
这既为非物质文化提供了展示空间,更为今后新叶村实施旅游开发提供了文化内容,可谓一举多得。
在首届“中国农耕文化节”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可以建德本地的为主,如:李村抬阁、虾灯舞、皮筒鼓等(抬阁项目可在村中巡游),也可适当组织舞狮、金华婺剧、金华道情等表演。
为了整体展示建德本地的民俗风情,此活动由文化部门牵头,由各乡镇推荐民俗表演项目参与。
四月十六日这一天是传统的三月三。
这一天的活动以新叶古村传统的民俗为主。
即按原宗族轮流方式,由叶氏的某支举办传统的祭祖活动。
祭祖活动尽可能原汁原味,突显中国农耕文明时期对祖先尊重的礼仪。
地点从玉泉寺至宗族祠堂。
(具体本方案中不阐述)下午,举办“回味青春、体验幸福”九对老人庆金婚活动。
地点在南塘舞台。
传统的婚嫁仪式由于是表演性的,缺少真实性。
为了挖掘其婚嫁仪式的内涵,我提出了以古稀老人重温以前结婚习俗的方式来展示。
一方面,古稀老人与新叶古村、古老婚俗形成对应;二是借此扩大影响,使老年人怀旧,年轻人憧憬,为今后推出有别于其它古村落婚俗表演提供范本;三是吸引眼球,制造舆论话题,宣传新叶古村。
该活动要注重三点。
一是通过网络和报刊进行全国范围内征集;二是征集条件要明确(结婚年限为50年以上,身体健康、自愿参与,传统婚礼服装自理、交通费自理,在建德活动期间吃住行等由主办方承担等)三是庆祝金婚活动实际上是按古代婚礼程序进行一次“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