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框架
- 格式:xls
- 大小:62.00 KB
- 文档页数:24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商用密码技术要求》使用指南《<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商用密码技术要求>使用指南》编写组目录一、引言 (5)二、密码框架保护 (9)1、信息系统密码保护框架 (9)2、密码保护技术体系 (10)2.1、密码基础设施 (13)2.2、密码设备 (13)2.3、密码服务 (13)2.4、密码技术支撑的安全服务 (14)三、密码保护实施要求 (16)1、集成单位选择 (16)2、方案设计、产品选型与集成实施 (16)2.1商用密码系统建设方案的设计 (16)2.2产品选用 (17)2.3商用密码系统建设方案的实施 (17)3、系统安全测评 (17)4、日常维护与管理 (19)5、安全监督检查 (19)附录一:第一级信息系统密码保护 (20)1、第一级基本技术要求中的密码技术应用需求分析 (20)1.1物理安全 (20)1.2网络安全 (20)1.3主机安全 (21)1.4应用安全 (21)1.5数据安全及备份恢复 (22)1.6总结 (22)2、密码通用技术要求 (23)2.1功能要求 (23)2.2密钥管理要求 (23)2.4密码实现机制 (24)2.5密码安全防护要求 (24)3、典型示例 (24)3.1信息系统概述 (24)3.2密码保护需求 (24)3.3密码保护系统设计 (24)3.4密码保护系统部署 (25)附录二:第二级信息系统密码保护 (27)1、第二级基本技术要求中的密码技术应用需求分析 (27)1.1物理安全 (27)1.2网络安全 (27)1.3主机安全 (28)1.4应用安全 (29)1.5数据安全及备份恢复 (30)1.6总结 (31)2、密码通用技术要求 (31)2.1功能要求 (31)2.2密钥管理要求 (32)2.3密码配用策略要求 (33)2.4密码实现机制 (33)2.5密码安全防护要求 (33)3、典型示例 (34)3.1信息系统概述 (34)3.2密码保护需求 (34)3.3密码保护系统设计 (34)3.4密码保护系统部署 (36)附录三:第三级信息系统密码保护 (37)1、第三级基本技术要求中的密码技术应用需求分析 (37)1.1物理安全 (37)1.3主机安全 (39)1.4应用安全 (40)1.5数据安全及备份恢复 (42)1.6总结 (43)2、密码通用技术要求 (43)2.1功能要求 (43)2.2密钥管理要求 (45)2.3密码配用策略要求 (46)2.4密码实现机制 (47)2.5密码安全防护要求 (47)3、典型示例 (48)3.1信息系统概述 (48)3.2密码保护需求 (48)3.3密码保护系统设计 (50)3.4密码保护系统部署 (51)附录四:第四级信息系统密码保护 (54)1、第四级基本技术要求中的密码技术应用需求分析 (54)1.1物理安全 (54)1.2网络安全 (54)1.3主机安全 (56)1.4应用安全 (58)1.5数据安全及备份恢复 (60)1.6总结 (61)2、密码通用技术要求 (62)2.1功能要求 (62)2.2密钥管理要求 (64)2.3密码配用策略要求 (66)2.4密码实现机制 (66)2.5密码安全防护要求 (66)3.1防伪税控系统概述 (67)3.2密码保护需求 (68)3.3密码保护系统设计 (70)3.4密码保护系统部署 (72)附录五:第一至四级基本技术要求中的密码技术应用需求汇总 (74)一、引言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是国家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基本制度。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商用密码技术要求》使用指南《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商用密码技术要求》使用指南《<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商用密码技术要求>使用指南》编写组目录一、引言 (6)二、密码框架保护 (10)1、信息系统密码保护框架 (10)2、密码保护技术体系 (11)2.1、密码基础设施 (14)2.2、密码设备 (14)2.3、密码服务 (14)2.4、密码技术支撑的安全服务 (15)三、密码保护实施要求 (17)1、集成单位选择 (17)2、方案设计、产品选型与集成实施 (17)2.1商用密码系统建设方案的设计 (17)2.2产品选用 (18)2.3商用密码系统建设方案的实施 (18)3、系统安全测评 (19)4、日常维护与管理 (21)5、安全监督检查 (21)附录一:第一级信息系统密码保护 (22)1、第一级基本技术要求中的密码技术应用需求分析 (22)1.1物理安全 (22)1.2网络安全 (22)1.3主机安全 (23)1.4应用安全 (23)1.5数据安全及备份恢复 (24)1.6总结 (24)2、密码通用技术要求 (25)2.1功能要求 (25)2.2密钥管理要求 (25)2.3密码配用策略要求 (26)2.4密码实现机制 (26)2.5密码安全防护要求 (26)3、典型示例 (26)3.1信息系统概述 (26)3.2密码保护需求 (26)3.3密码保护系统设计 (27)3.4密码保护系统部署 (27)附录二:第二级信息系统密码保护 (29)1、第二级基本技术要求中的密码技术应用需求分析 (29)1.1物理安全 (29)1.2网络安全 (29)1.3主机安全 (30)1.4应用安全 (31)1.5数据安全及备份恢复 (32)1.6总结 (33)2、密码通用技术要求 (33)2.1功能要求 (33)2.2密钥管理要求 (34)2.3密码配用策略要求 (35)2.4密码实现机制 (35)2.5密码安全防护要求 (36)3、典型示例 (36)3.1信息系统概述 (36)3.2密码保护需求 (36)3.3密码保护系统设计 (37)3.4密码保护系统部署 (38)附录三:第三级信息系统密码保护 (39)1、第三级基本技术要求中的密码技术应用需求分析 (39)1.1物理安全 (39)1.2网络安全 (40)1.3主机安全 (41)1.4应用安全 (43)1.5数据安全及备份恢复 (44)1.6总结 (45)2、密码通用技术要求 (46)2.1功能要求 (46)2.2密钥管理要求 (48)2.3密码配用策略要求 (49)2.4密码实现机制 (50)2.5密码安全防护要求 (50)3、典型示例 (51)3.1信息系统概述 (51)3.2密码保护需求 (51)3.3密码保护系统设计 (53)3.4密码保护系统部署 (54)附录四:第四级信息系统密码保护 (57)1、第四级基本技术要求中的密码技术应用需求分析 (57)1.1物理安全 (57)1.2网络安全 (57)1.3主机安全 (59)1.4应用安全 (61)1.5数据安全及备份恢复 (63)1.6总结 (64)2、密码通用技术要求 (65)2.1功能要求 (65)2.2密钥管理要求 (67)2.3密码配用策略要求 (69)2.4密码实现机制 (70)2.5密码安全防护要求 (70)3、典型示例 (70)3.1防伪税控系统概述 (70)3.2密码保护需求 (71)3.3密码保护系统设计 (73)3.4密码保护系统部署 (75)附录五:第一至四级基本技术要求中的密码技术应用需求汇总 (77)一、引言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是国家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基本制度。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二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二级备注:其中黑色字体为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第二级系统要求,蓝色字体为第三级系统等保要求.一、物理安全1、应具有机房和办公场地的设计/验收文档机房场地的选址说明、地线连接要求的描述、建筑材料具有相应的耐火等级说明、接地防静电措施2、应具有有来访人员进入机房的申请、审批记录;来访人员进入机房的登记记录3、应配置电子门禁系统三级明确要求;电子门禁系统有验收文档或产品安全认证资质,电子门禁系统运行和维护记录4、主要设备或设备的主要部件上应设置明显的不易除去的标记5、介质有分类标识;介质分类存放在介质库或档案室内,磁介质、纸介质等分类存放6、应具有摄像、传感等监控报警系统;机房防盗报警设施的安全资质材料、安装测试和验收报告;机房防盗报警系统的运行记录、定期检查和维护记录;7、应具有机房监控报警设施的安全资质材料、安装测试和验收报告;机房监控报警系统的运行记录、定期检查和维护记录8、应具有机房建筑的避雷装置;通过验收或国家有关部门的技术检测;9、应在电源和信号线上增加有资质的防雷保安器;具有防雷检测资质的检测部门对防雷装置的检测报告10、应具有自动检测火情、自动报警、自动灭火的自动消防系统;自动消防系统的运行记录、检查和定期维护记录;消防产品有效期合格;自动消防系统是经消防检测部门检测合格的产品11、应具有除湿装置;空调机和加湿器;温湿度定期检查和维护记录12、应具有水敏感的检测仪表或元件;对机房进行防水检测和报警;防水检测装置的运行记录、定期检查和维护记录13、应具有温湿度自动调节设施;温湿度自动调节设施的运行记录、定期检查和维护记录14、应具有短期备用电力供应设备如UPS;短期备用电力供应设备的运行记录、定期检查和维护记录15、应具有冗余或并行的电力电缆线路如双路供电方式16、应具有备用供电系统如备用发电机;备用供电系统运行记录、定期检查和维护记录二、安全管理制度1、应具有对重要管理操作的操作规程,如系统维护手册和用户操作规程2、应具有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程序:3、应具有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发布制度具有统一的格式,并进行版本控制4、应对制定的安全管理制度进行论证和审定,论证和审定方式如何如召开评审会、函审、内部审核等,应具有管理制度评审记录5、应具有安全管理制度的收发登记记录,收发应通过正式、有效的方式如正式发文、领导签署和单位盖章等----安全管理制度应注明发布范围,并对收发文进行登记.6、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定期对安全管理制度体系的合理性和适用性进行审定,审定周期多长.安全管理制度体系的评审记录7、系统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出现新的安全漏洞以及技术基础结构和组织结构等发生变更时应对安全管理制度进行检查,对需要改进的制度进行修订.应具有安全管理制度修订记录三、安全管理机构1、应设立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2、应设立安全主管、安全管理各个方面的负责人3、应设立机房管理员、系统管理员、网络管理员、安全管理员等重要岗位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数量情况管理人员名单、岗位与人员对应关系表4、安全管理员应是专职人员5、关键事物需要配备2人或2人以上共同管理,人员具体配备情况如何.6、应设立指导和管理信息安全工作的委员会或领导小组最高领导是否由单位主管领导委任或授权的人员担任7、应对重要信息系统活动进行审批如系统变更、重要操作、物理访问和系统接入、重要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发布、人员的配备和培训、产品的采购、外部人员的访问等,审批部门是何部门,审批人是何人.审批程序:8、应与其它部门之间及内部各部门管理人员定期进行沟通信息安全领导小组或者安全管理委员会应定期召开会议9、应组织内部机构之间以及信息安全职能部门内部的安全工作会议文件或会议记录,定期:10、信息安全管理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安全管理工作执行情况的文件或工作记录如会议记录/纪要,信息安全工作决策文档等11、应与公安机关、电信公司和兄弟单位等的沟通合作外联单位联系列表12、应与供应商、业界专家、专业的安全公司、安全组织等建立沟通、合作机制.13、聘请信息安全专家作为常年的安全顾问具有安全顾问名单或者聘请安全顾问的证明文件、具有安全顾问参与评审的文档或记录14、应组织人员定期对信息系统进行安全检查查看检查内容是否包括系统日常运行、系统漏洞和数据备份等情况15、应定期进行全面安全检查安全检查是否包含现行技术措施有效性和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等方面、具有安全检查表格,安全检查报告,检查结果通告记录四、人员安全管理1、何部门/何人负责安全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录用工作录用过程2、应对被录用人的身份、背景、专业资格和资质进行审查,对技术人员的技术技能进行考核,技能考核文档或记录3、应与录用后的技术人员签署保密协议协议中有保密范围、保密责任、违约责任、协议的有效期限和责任人的签字等内容4、应设定关键岗位,对从事关键岗位的人员是否从内部人员中选拔,是否要求其签署岗位安全协议.5、应及时终止离岗人员的所有访问权限离岗人员所有访问权限终止的记录6、应及时取回离岗人员的各种身份证件、钥匙、徽章等以及机构提供的软硬件设备等交还身份证件和设备等的登记记录7、人员离岗应办理调离手续,是否要求关键岗位调离人员承诺相关保密义务后方可离开具有按照离岗程序办理调离手续的记录,调离人员的签字8、对各个岗位人员应定期进行安全技能考核;具有安全技能考核记录,考核内容要求包含安全知识、安全技能等.9、对关键岗位人员的安全审查和考核与一般岗位人员有何不同,审查内容是否包括操作行为和社会关系等.10、应对各类人员普通用户、运维人员、单位领导等进行安全教育、岗位技能和安全技术培训.11、应针对不同岗位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并按照计划对各个岗位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安全教育和培训的结果记录,记录应与培训计划一致12、外部人员进入条件对哪些重要区域的访问须提出书面申请批准后方可进入,外部人员进入的访问控制由专人全程陪同或监督等13、应具有外部人员访问重要区域的书面申请14、应具有外部人员访问重要区域的登记记录记录描述了外部人员访问重要区域的进入时间、离开时间、访问区域、访问设备或信息及陪同人等五、系统建设管理1、应明确信息系统的边界和安全保护等级具有定级文档,明确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2、应具有系统建设/整改方案3、应授权专门的部门对信息系统的安全建设进行总体规划,由何部门/何人负责4、应具有系统的安全建设工作计划系统安全建设工作计划中明确了近期和远期的安全建设计划5、应组织相关部门和有关安全技术专家对总体安全策略、安全技术框架、安全管理策略等相关配套文件进行论证和审定配套文件的论证评审记录或文档6、应对总体安全策略、安全技术框架、安全管理策略等相关配套文件应定期进行调整和修订7、应具有总体安全策略、安全技术框架、安全管理策略、总体建设规划、详细设计方案等相关配套文件的维护记录或修订版本8、应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进行采购和使用系统信息安全产品9、安全产品的相关凭证,如销售许可等,应使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产品10、应具有专门的部门负责产品的采购11、采购产品前应预先对产品进行选型测试确定产品的候选范围,形成候选产品清单,是否定期审定和更新候选产品名单12、应具有产品选型测试结果记录和候选产品名单及更新记录产品选型测试结果文档13、应具有软件设计相关文档,专人保管软件设计的相关文档,应具有软件使用指南或操作手册14、对程序资源库的修改、更新、发布应进行授权和批准15、应具有程序资源库的修改、更新、发布文档或记录16、软件交付前应依据开发协议的技术指标对软件功能和性能等进行验收检测17、软件安装之前应检测软件中的恶意代码该软件包的恶意代码检测报告,检测工具是否是第三方的商业产品18、应具有软件设计的相关文档和使用指南19、应具有需求分析说明书、软件设计说明书、软件操作手册等开发文档20、应指定专门部门或人员按照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对工程实施过程进行进度和质量控制21、应具有工程实施过程应按照实施方案形成各种文档,如阶段性工程进程汇报报告,工程实施方案22、在信息系统正式运行前,应委托第三方测试机构根据设计方案或合同要求对信息系统进行独立的安全性测试第三方测试机构出示的系统安全性测试验收报告23、应具有工程测试验收方案测试验收方案与设计方案或合同要求内容一致24、应具有测试验收报告25、应指定专门部门负责测试验收工作具有对系统测试验收报告进行审定的意见26、根据交付清单对所交接的设备、文档、软件等进行清点系统交付清单27、应具有系统交付时的技术培训记录28、应具有系统建设文档如系统建设方案、指导用户进行系统运维的文档如服务器操作规程书以及系统培训手册等文档.29、应指定部门负责系统交付工作30、应具有与产品供应商、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系统运维商和等级测评机构等相关安全服务商签订的协议文档中有保密范围、安全责任、违约责任、协议的有效期限和责任人的签字等内容31、选定的安全服务商应提供一定的技术培训和服务32、应与安全服务商签订的服务合同或安全责任合同书11、采购产品前应预先对产品进行选型测试确定产品的候选范围,形成候选产品清单,是否定期审定和更新候选产品名单12、应具有产品选型测试结果记录和候选产品名单及更新记录产品选型测试结果文档13、应具有软件设计相关文档,专人保管软件设计的相关文档,应具有软件使用指南或操作手册14、对程序资源库的修改、更新、发布应进行授权和批准15、应具有程序资源库的修改、更新、发布文档或记录16、软件交付前应依据开发协议的技术指标对软件功能和性能等进行验收检测17、软件安装之前应检测软件中的恶意代码该软件包的恶意代码检测报告,检测工具是否是第三方的商业产品18、应具有软件设计的相关文档和使用指南19、应具有需求分析说明书、软件设计说明书、软件操作手册等开发文档20、应指定专门部门或人员按照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对工程实施过程进行进度和质量控制21、应具有工程实施过程应按照实施方案形成各种文档,如阶段性工程进程汇报报告,工程实施方案22、在信息系统正式运行前,应委托第三方测试机构根据设计方案或合同要求对信息系统进行独立的安全性测试第三方测试机构出示的系统安全性测试验收报告23、应具有工程测试验收方案测试验收方案与设计方案或合同要求内容一致24、应具有测试验收报告25、应指定专门部门负责测试验收工作具有对系统测试验收报告进行审定的意见26、根据交付清单对所交接的设备、文档、软件等进行清点系统交付清单27、应具有系统交付时的技术培训记录28、应具有系统建设文档如系统建设方案、指导用户进行系统运维的文档如服务器操作规程书以及系统培训手册等文档.29、应指定部门负责系统交付工作30、应具有与产品供应商、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系统运维商和等级测评机构等相关安全服务商签订的协议文档中有保密范围、安全责任、违约责任、协议的有效期限和责任人的签字等内容31、选定的安全服务商应提供一定的技术培训和服务32、应与安全服务商签订的服务合同或安全责任合同书六、系统运维管理1、应指定专人或部门对机房的基本设施如空调、供配电设备等进行定期维护,由何部门/何人负责.2、应具有机房基础设施的维护记录,空调、温湿度控制等机房设施定期维护保养的记录3、应指定部门和人员负责机房安全管理工作4、应对办公环境保密性进行管理工作人员离开座位确保终端计算机退出登录状态、桌面上没有包含敏感信息的纸档文件5、应具有资产清单覆盖资产责任人、所属级别、所处位置、所处部门等方面6、应指定资产管理的责任部门或人员7、应依据资产的重要程度对资产进行标识8、介质存放于何种环境中,应对存放环境实施专人管理介质存放在安全的环境防潮、防盗、防火、防磁,专用存储空间9、应具有介质使用管理记录,应记录介质归档和使用等情况介质存放、使用管理记录10、对介质的物理传输过程应要求选择可靠传输人员、严格介质的打包如采用防拆包装置、选择安全的物理传输途径、双方在场交付等环节的控制11、应对介质的使用情况进行登记管理,并定期盘点介质归档和查询的记录、存档介质定期盘点的记录12、对送出维修或销毁的介质如何管理,销毁前应对数据进行净化处理.对带出工作环境的存储介质是否进行内容加密并有领导批准.对保密性较高的介质销毁前是否有领导批准送修记录、带出记录、销毁记录13、应对某些重要介质实行异地存储,异地存储环境是否与本地环境相同防潮、防盗、防火、防磁,专用存储空间14、介质上应具有分类的标识或标签15、应对各类设施、设备指定专人或专门部门进行定期维护.16、应具有设备操作手册17、应对带离机房的信息处理设备经过审批流程,由何人审批审批记录18、应监控主机、网络设备和应用系统的运行状况等19、应有相关网络监控系统或技术措施能够对通信线路、主机、网络设备和应用软件的运行状况、网络流量、用户行为等进行监测和报警20、应具有日常运维的监控日志记录和运维交接日志记录21、应定期对监控记录进行分析、评审22、应具有异常现象的现场处理记录和事后相关的分析报告23、应建立安全管理中心,对设备状态、恶意代码、补丁升级、安全审计等相关事项进行集中管理24、应指定专人负责维护网络安全管理工作25、应对网络设备进行过升级,更新前应对现有的重要文件是否进行备份网络设备运维维护工作记录26、应对网络进行过漏洞扫描,并对发现的漏洞进行及时修补.27、对设备的安全配置应遵循最小服务原则,应对配置文件进行备份具有网络设备配置数据的离线备份28、系统网络的外联种类互联网、合作伙伴企业网、上级部门网络等应都得到授权与批准,由何人/何部门批准.应定期检查违规联网的行为.29、对便携式和移动式设备的网络接入应进行限制管理30、应具有内部网络外联的授权批准书,应具有网络违规行为如拨号上网等的检查手段和工具.31、在安装系统补丁程序前应经过测试,并对重要文件进行备份.32、应有补丁测试记录和系统补丁安装操作记录33、应对系统管理员用户进行分类比如:划分不同的管理角色,系统管理权限与安全审计权限分离等34、审计员应定期对系统审计日志进行分析有定期对系统运行日志和审计数据的分析报告35、应对员工进行基本恶意代码防范意识的教育,如告知应及时升级软件版本对员工的恶意代码防范教育的相关培训文档36、应指定专人对恶意代码进行检测,并保存记录.37、应具有对网络和主机进行恶意代码检测的记录38、应对恶意代码库的升级情况进行记录代码库的升级记录,对各类防病毒产品上截获的恶意代码是否进行分析并汇总上报.是否出现过大规模的病毒事件,如何处理39、应具有恶意代码检测记录、恶意代码库升级记录和分析报告40、应具有变更方案评审记录和变更过程记录文档.41、重要系统的变更申请书,应具有主管领导的批准42、系统管理员、数据库管理员和网络管理员应识别需定期备份的业务信息、系统数据及软件系统备份文件记录43、应定期执行恢复程序,检查和测试备份介质的有效性44、应有系统运维过程中发现的安全弱点和可疑事件对应的报告或相关文档45、应对安全事件记录分析文档46、应具有不同事件的应急预案47、应具有应急响应小组,应具备应急设备并能正常工作,应急预案执行所需资金应做过预算并能够落实.48、应对系统相关人员进行应急预案培训应急预案培训记录49、应定期对应急预案进行演练应急预案演练记录50、应对应急预案定期进行审查并更新51、应具有更新的应急预案记录、应急预案审查记录.。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体系框架信息安全技术是当前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体系框架则是确保信息安全的关键手段。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以人类的视角描述信息安全技术和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体系框架的重要性和应用。
信息安全技术是指通过技术手段保护信息系统的安全。
在当今的网络化信息时代,信息的价值日益凸显,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安全威胁。
信息安全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为我们保护信息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信息安全技术包括身份认证、加密算法、访问控制等多个方面,通过这些技术手段,我们能够保护信息的完整性、机密性和可用性,确保信息不被非法获取、篡改和破坏。
而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体系框架则是一种分类和评估信息系统安全等级的框架。
它通过对信息系统的核心功能、关键技术和安全措施进行评估和分类,为信息系统提供了安全等级保护的指南和标准。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体系框架的出现,使得我们能够更加科学地评估和保护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为各类信息系统的安全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规范和指导。
信息安全技术和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体系框架的应用范围广泛。
无论是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还是个人用户,都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持和保护。
对于政府机关来说,信息安全技术和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体系框架的应用,能够帮助其建立安全可靠的信息系统,保护国家机密和重要信息的安全。
对于企事业单位来说,信息安全技术和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体系框架的应用,能够帮助其保护商业机密和客户信息的安全,提高业务运作的效率和安全性。
对于个人用户来说,信息安全技术和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体系框架的应用,能够帮助其保护个人隐私和财产安全,提高网络使用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信息安全技术和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体系框架是保护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
它们的应用不仅能够保护国家安全和信息资产安全,也能够保障企业和个人用户的利益。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对信息安全技术和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体系框架的研究和应用,不断完善相关标准和规范,提升信息安全的水平,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可靠的保障。
管理要求项安全管理机构岗位设置人员配备授权和审批沟通和合作审核和检查安全管理制度管理制度制定和发布制定和发布评审和修订人员安全管理人员录用人员离岗人员考核安全意识教育和培训第三方人员访问管理系统定级安全方案设计产品采购自行软件开发外包软件开发系统建设管理工程实施测试验收系统交付系统备案安全测评安全服务商选择环境管理资产管理介质管理设备管理系统运维管理监控管理网络安全管理系统安全管理恶意代码防范管理密码管理变更管理备份与恢复管理安全事件处置应急预案管理二级等保1)应设立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设立安全主管人、安全管理各个方面的负责人岗位,定义各负责人的职责;2)应设立系统管理人员、网络管理人员、安全管理人员岗位,定义各个工作岗位的职责;3)应制定文件明确安全管理机构各个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分工和技能要求。
1)应配备一定数量的系统管理人员、网络管理人员、安全管理人员等;2)安全管理人员不能兼任网络管理员、系统管理员、数据库管理员等。
1)应授权审批部门及批准人,对关键活动进行审批;2)应列表说明须审批的事项、审批部门和可批准人。
1)应加强各类管理人员和组织内部机构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共同协助处理信息安全问题;2)信息安全职能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召集相关部门和人员召开安全工作会议,协调安全工作的实施;3)应加强与兄弟单位、公安机关、电信公司的合作与沟通,以便在发生安全事件时能够得到及时的支持。
1)应由安全管理人员定期进行安全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用户账号情况、系统漏洞情况、系统审计情况等。
1)应制定信息安全工作的总体方针、政策性文件和安全策略等,说明机构安全工作的总体目标、范围、方针、原则、责任等;2)应对安全管理活动中重要的管理内容建立安全管理制度,以规范安全管理活动,约束人员的行为方式;3)应对要求管理人员或操作人员执行的重要管理操作,建立操作规程,以规范操作行为,防止操作失误。
信息安全技术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是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信息安全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体系框架,作为信息安全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一主题,并试图从不同角度全面评估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体系框架的深度和广度。
1. 信息安全技术的重要性信息安全技术是指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来保障信息系统和信息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主要包括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身份验证技术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黑客攻击、病毒侵袭等安全威胁层出不穷。
加强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体系框架的定义与特点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体系框架是指根据信息系统的重要性、机密性等级以及安全保护需求,建立起来的一套安全等级分类体系。
它主要包括信息系统等级划分、信息系统保护需求和信息系统安全技术与产品等级对应关系。
该体系框架的建立旨在为不同级别的信息系统提供相应的安全保护要求,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3.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体系框架的深度与广度评估在评估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体系框架的深度和广度时,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体系框架的完备性: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体系框架是否涵盖了不同级别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需要,是否可以满足不同系统的安全性要求。
- 技术实施的难易程度: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体系框架在实际应用中,技术的实施难易程度如何,是否能够被广泛应用于各类信息系统。
- 对不同行业的适用性: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体系框架是否能够适用于不同行业的信息系统,是否具有通用性和灵活性。
4. 总结与展望通过对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体系框架的深度和广度评估,我们可以看到,其在确保信息系统安全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对新型安全威胁的应对能力、技术实施的复杂性等。
未来需要加强对该体系框架的研究和完善,以适应信息安全环境的不断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