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被污染的输液瓶-江苏肿瘤医院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3
使用后未被污染的输液瓶集中回收处置管理制度(最新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使用后未被污染的输液瓶集中回收处置管理制度(最新版)1.目的: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医院使用后未被污染输液瓶(袋)的集中回收处置工作,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2.范围:全院各科产生医疗废弃物及生活垃圾单位。
3.定义:是指在医疗卫生机构使用后未被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各种玻璃(一次性塑料)输液瓶(袋)。
盛装化疗药物的输液瓶(袋)除外。
4.权责:4.1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使用后未被污染的输液瓶(袋)的全程监督管理。
4.2后勤管理部门:负责监督使用后未被污染的输液瓶(袋)的处置和日常管理,4.3各个科室:负责分类、收集、暂存工作,不得将“使用后未被污染输液瓶(袋)”混入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中,应严格按照塑料类、玻璃药瓶类进行分类收集。
5.作业内容:5.1一般管理:5.1.1“使用后未被污染输液瓶(袋)”不得自行处置,应委托给具有回收处理能力的单位,并签订回收协议书。
与回收处理单位交接应使用二联单,分类登记转运种类(玻璃与塑料)、转运数量(袋数与重量)、交接时间、交接人员,记录保存1年。
5.1.2应对包装物或者容器进行认真检查,确保无破损、渗漏和其它缺陷;塑料类、玻璃药瓶类废物应分类盛放。
5.1.3指定专人负责运送未被污染的输液瓶(袋),其运送与医疗废物运送分开,避免污染。
5.1.4应做好专收人员上岗培训和职业卫生防护工作,专收人员要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
未被污染输液瓶(袋)管理制度未被污染输液瓶(袋)管理制度1. 背景和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医疗机构内未被污染的输液瓶(袋)能够得到有效管理,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
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内所有使用输液瓶(袋)的科室和人员。
3. 定义和缩写未被污染输液瓶(袋):指未经打开或破损的、无可见污染的输液瓶(袋)。
交叉感染:指在医疗机构内通过患者、医务人员、设备等各种途径传播的感染。
4. 管理要求4.1 采购采购未被污染输液瓶(袋)时,应选择正规的供应商,确保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采购人员应仔细检查每批输液瓶(袋),确保外观无破损、瓶盖完好、无泄漏等情况。
4.2 入库入库人员应将采购的输液瓶(袋)按批次进行记录,并妥善存放于指定的储存区域。
储存区域应保持清洁、干燥、通风,并制定定期清洁和消毒的计划。
4.3 配送和领用配送人员应按照科室和患者的需求进行配送,并记录相关信息。
接收输液瓶(袋)的科室应对数量和质量进行检查,如发现问题应及时反馈给配送人员和仓库管理人员。
使用科室的护士应按照患者的医嘱进行领用,并在领用记录上签名确认。
4.4 使用和管理打开输液瓶(袋)前,护士应进行手部卫生消毒,并佩戴洁净无菌手套。
打开输液瓶(袋)后,应立即使用,不得存放超过指定时间。
使用过程中,应注意避免与外界接触,避免污染。
使用完毕的输液瓶(袋)应按规定分类,丢弃于相应垃圾箱,并注意回收利用。
5. 监督和评估医疗机构应设立相关的监督评估制度,定期对未被污染输液瓶(袋)的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并记录,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和改进。
6. 附则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所有输液瓶(袋)的使用人员必须遵守相关规定,如有违反,将按照医疗机构的规章制度进行相应处理。
使用后未被污染输液瓶(袋)的收集、搬运、暂存、转送管理制度为贯彻落实福建省卫生计生委、省环保厅【闽卫医政[2016]31号】《关于加强使用后未被污染输液瓶(袋)管理》,本院制定使用后未被污染输液瓶(袋)的收集、搬运、暂存、转送管理制度。
1、分类收集:各科室配备标有使用后未被污染输液瓶(袋)专用桶,桶内套黑色包装袋,统一暂放在处置室;与医疗废物收集容器警示标识和提示不同;严禁混入注射器、注射针头、一次性输液器、输液管等医疗废物和其他生活垃圾;如混入医疗废物的输液瓶(袋),应按医疗垃圾处置。
2、运送:各科室保洁员,按照规定时间(08:00—09:00)和路线负责运送使用后未被污染输液瓶(袋),到指定的专用暂存点(与医疗废物暂存点相邻),分类放置。
3、院内交接:与暂存点分管人员进行交接,在《未被污染输液瓶(袋)院内交接清单》上记录与签名;收集运送工具使用后应立即清洗,必要时消毒,保持清洁;同时运送人员做好手卫生后方可离开。
院内交接使用三联单进行分类登记转移品种(玻璃与塑料),转移数量(重量与袋数)、交接时间、交接人员、回收企业,登记资料保存时间不少于3年。
4、贮存:保障部按照省卫生计生委、省环保厅《关于加强使用后未被污染输液瓶(袋)管理的通知》要求,设置专用暂贮站,由专人负责对未被污染输液瓶(袋)接收与转运等的管理工作。
暂贮站室外贴有使用后未被污染输液瓶(袋)的标识,室内分类放置:输液瓶专用桶和输液袋专用桶。
5、转运:目前未被污染的输液瓶(袋)暂时委托给“绿洲公司”处置回收,签订委托协议书,无收任何费用。
6、院外交接:医院与处置回收单位交接、转运输液瓶(袋)时,应填写《输液瓶(袋)交接记录三联单》,记录输液瓶(袋)种类、数量、重量、交接时间等信息,双方签字,该表格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由输液瓶(袋)暂贮站或医院保障部保存原件,记录至少要保存3年。
7、管理部门:保障部指定专人负责使用后未被污染输液瓶(袋)暂存点的管理工作,专人负责与回收企业签订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确保存储、运输、处理过程中不丢失、不转卖。
内容1. 2021年版《医疗废物分类目录》2. 专用包装袋、容器和警示标志标准3. 医疗废物运送与暂时贮存4. 人员培训和职业安全防护5. 监督管理与行政处罚12345修订背景ü原卫生部、原国家环保总局于2003年出台了《医疗废物分类目录》。
但在新形势新变化下,医疗废物管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需要厘清。
ü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医疗废物按照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管理”;生态环境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的《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年版)》规定“医疗废物分类按照《医疗废物分类目录》执行”,这些都对修订2003年版的目录提出了要求。
ü为进一步提高医疗废物分类管理水平,实现医疗废物处置的无害化、减量化、科学化,国家卫生健康委和生态环境部对《目录》进行修订,形成了《医疗废物分类目录(2021年版)》。
ü《目录》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修订依据修订依据:ü《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ü《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ü《医疗废物管理条例》ü《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ü《国家危险废物名录》ü《目录》延续了原有的五个类别和特征,增加了分类的管理要求、收集方式、满足相应条件下的豁免管理等内容。
ü提出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应当根据其特性和处置方式进行,并与当地医疗废物处置的方式相衔接。
ü在保证医疗安全的情况下,鼓励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减少使用含汞血压计和体温计,鼓励使用可复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用品替代一次性医疗器械、器具和用品,以实现源头减量。
ü重申了废弃的麻醉、精神、放射性、毒性等药品及其相关废物的分类与处置,按照国家其他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定执行。
ü药物性废物和化学性废物可分别按照《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HW03类和HW49类进行处置。
使用后未被污染的输液瓶(袋)集中回收处置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使用后未被污染的输液瓶(袋)的回收处置,保护环境,维护人民健康,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章回收处置管理机构第二条根据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设立回收处置管理机构,负责监督和管理使用后未被污染的输液瓶(袋)的回收处置工作。
第三章回收处置的责任主体第三条医疗机构是回收处置的责任主体。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并配备专业人员,负责对使用后未被污染的输液瓶(袋)进行回收处置。
第四章回收处置的原则第四条回收处置应遵循以下原则:(一) 依法、科学、规范、高效的原则;(二) 充分利用资源,实现循环利用;(三) 安全环保的原则;(四) 公开透明的原则。
第五章回收处置的过程第五条回收处置主要包括三个过程:回收、洗净和循环利用。
第六章回收处置的具体要求第六条医疗机构在回收处置过程中应满足以下要求:(一) 积极开展回收工作,设立合理的回收点,鼓励患者回收使用后未被污染的输液瓶(袋);(二) 推广使用可回收的输液瓶(袋);(三) 建立专门的回收队伍,负责回收工作;(四) 回收处置中应严格遵守环保规定,确保不造成污染;(五) 对回收的输液瓶(袋)进行洗净,进行质量检测,确保符合相关标准;(六) 洗净的输液瓶(袋)应储存在干燥、清洁的环境中,以免二次污染;(七) 对洗净的输液瓶(袋)进行循环利用,优先用于符合条件的患者。
第七章监督和管理第七条回收处置管理机构应加强对医疗机构回收处置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形成监督网络。
第八条监督和检查工作应定期进行,并建立档案,注明医疗机构的回收处置情况和改进措施。
第九条发现违反本管理制度的行为,应及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并对责任人给予相应的处罚。
第八章法律责任第十条对违反本管理制度的行为,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给予相应的处罚。
第十一条对违反本管理制度的医疗机构,将收缴其违法所得,并处以罚款。
第十二条对本管理制度中未作明确规定的违法行为,将依相关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的规定处理。
未被污染输液瓶(袋)管理制度未被污染输液瓶(袋)管理制度1.引言1.1 目的:为了确保医疗设施内输液瓶(袋)的有效管理和使用,防止出现污染、交叉感染等问题,制定本管理制度。
1.2 适用范围:适用于医疗设施内所有未被污染的输液瓶(袋),包括各类输液瓶(袋)的采购、存储、配送和使用等环节。
2.术语和定义2.1 未被污染输液瓶(袋):指从生产商出厂时一直到使用过程中未受到任何污染和破坏的输液瓶(袋)2.2 医疗设施:指各级医院、医疗院所和其他提供医疗服务的场所。
2.3 输液瓶(袋)管理人员:指负责输液瓶(袋)的采购、存储、配送和使用等管理工作的专职人员。
2.4 污染:指输液瓶(袋)受到任何物质、细菌或物理因素的破坏,导致其无法继续使用。
3.输液瓶(袋)的采购管理3.1 采购计划:每年制定输液瓶(袋)的采购计划,根据临床需求确定采购数量和规格。
3.2 采购程序:由专人负责,根据采购计划进行供应商选择、价格谈判、合同签订等工作。
3.3 供应商管理: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包括对供应商的资质审核、产品质量监控等。
3.4 验收管理:对每批次采购的输液瓶(袋)进行验收,检查包装完好、标识清晰等,确保产品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4.输液瓶(袋)的存储管理4.1 存放环境:输液瓶(袋)存放在清洁、通风、干燥的库房内,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环境。
4.2 温湿度控制:控制库房内的温度不超过25摄氏度,相对湿度不超过60%。
4.3 灭菌处理:定期对库房进行除尘、消毒和灭菌处理,确保存放环境的卫生状况。
4.4 质量监控:定期抽检输液瓶(袋)的包装完好性、印刷清晰度和标识准确性,确保其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5.输液瓶(袋)的配送管理5.1 配送计划:根据临床需求和库存情况制定输液瓶(袋)的配送计划,确保及时供应且不过剩。
5.2 配送程序:由专人负责,根据配送计划进行库存调配、运输安排等工作。
5.3 运输设备:确保配送过程中输液瓶(袋)不受到挤压、碰撞等损坏,配备适当的运输设备和包装材料。
未被污染输液瓶(袋)管理制度未被污染输液瓶(袋)管理制度1. 前言未被污染的输液瓶(袋)是医院医疗物资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患者的治疗非常关键。
为了确保输液瓶(袋)的质量和安全性,制定本管理制度,以规范输液瓶(袋)的管理和使用。
2. 目的本管理制度的目的是确保输液瓶(袋)始终保持未被污染状态,从而降低患者感染的风险,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3. 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涉及输液瓶(袋)的科室和工作人员。
4. 基本原则4.1 输液瓶(袋)的管理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优先使用新鲜的输液瓶(袋)。
4.2 输液瓶(袋)应储存在洁净、干燥、通风良好的专用储存区域,避免与其他有污染风险的物品接触。
4.3 输液瓶(袋)的使用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确保不发生交叉感染的风险。
5. 管理措施5.1 输液瓶(袋)储存管理措施:5.1.1 接收新进输液瓶(袋)时,应先行进行外观检查,确保无破损或污染。
5.1.2 输液瓶(袋)应按照生产日期和有效期进行分类储存,确保使用新鲜的输液瓶(袋)。
5.1.3 输液瓶(袋)应储存在干净的货架或柜子中,远离地面,避免受潮和污染。
5.2 输液瓶(袋)使用管理措施:5.2.1 使用前应先对输液瓶(袋)进行外观检查,确认无破损或污染。
5.2.2 输液瓶(袋)应按照规定的配制程序进行配制,确保不发生交叉感染的风险。
5.2.3 输液瓶(袋)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维持其封闭性,避免被污染。
5.3 输液瓶(袋)定期检查措施:5.3.1 每月对输液瓶(袋)进行一次例行检查,检查其外观和封闭性。
5.3.2 发现异常情况时,应立即报告上级,并将问题输液瓶(袋)隔离或废弃。
6. 人员要求6.1 输液瓶(袋)管理人员应具备一定的医疗知识,了解输液瓶(袋)的使用和管理要求。
6.2 输液瓶(袋)管理人员应接受规范化培训,了解相关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
7. 监督与检查7.1 医院质控部门应定期对输液瓶(袋)的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
使用后未被污染输液瓶(袋)的管理制度一、为贯彻落实《医疗废物处置条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废物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发[2013]45号),进一步加强使用后未被污染输液瓶(袋)的管理工作,规范我院使用后未被污染的输液瓶(袋)的分类收集,现制定我院使用后未被污染输液瓶(袋)的管理制度。
二、使用后未被污染的输液瓶(袋)不属于医疗废物,不纳入医疗废物处置流程,不必按照医疗废物进行管理,但这类废物回收利用时不能用于原用途,用于其他用途时应符合不危害人体健康的原则。
三、凡被污染的输液瓶(袋)均做为感染性废物管理;传染病病房、传染病留观病房、传染病门诊的传染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人产生的输液瓶(袋)必须严格按照感染性废物进行管理。
四、禁止在存放使用后未被污染输液瓶(袋)的场所中混入注射器、注射针头、一次性输液器、输液管、透析管等医疗废物和其他生活垃圾,混入医疗废物的输液瓶不得回收利用,应按医疗废物处理。
五、使用后未被污染输液瓶(袋)的收集、运送、暂存等全程必须与医疗废物分开、分类处置。
收集使用后未被污染输液瓶(袋)的包装物、容器,应有明确标识和提示,玻璃瓶应放入装有白色袋子的容器内,输液瓶/袋应装有蓝色袋子的容器内。
必须保证收集容器包装的完好和密封性,严禁使用破损的包装容器,严禁包装容器超量盛装。
六、加强使用后未被污染输液瓶(袋)的院内交接管理,指定专人收集、运送输液瓶(袋),运送工具使用后应立即消毒,保持清洁。
收集人员与各临床科室和暂存点管理人员应当面交接登记,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
七、从事运送、贮存管理的人员,必须做好必要的防护,使用后的防护物品包括手套、口罩等不得随意丢弃,应按照医疗废物进行处置。
八、医院内设立使用后未被污染输液瓶(袋)的专用暂存点,并在暂存点进出口加锁,专人管理,负责与有资质的企业做好相关交接登记工作,交接时应使用二联单,登记资料至少保存5年。
1.目的: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医院使用后未被污染输液瓶(袋)的集中回收处置工作,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2.范围:全院各科产生医疗废弃物及生活垃圾单位。
3.定义:是指在医疗卫生机构使用后未被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各种玻璃(一次性塑料)输液瓶(袋)。
盛装化疗药物的输液瓶(袋)除外。
4.权责:4.1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使用后未被污染的输液瓶(袋)的全程监督管理。
4.2后勤管理部门:负责监督使用后未被污染的输液瓶(袋)的处置和日常管理,4.3各个科室:负责分类、收集、暂存工作,不得将“使用后未被污染输液瓶(袋)”混入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中,应严格按照塑料类、玻璃药瓶类进行分类收集。
5.作业内容:5.1一般管理:5.1.1“使用后未被污染输液瓶(袋)”不得自行处置,应委托给具有回收处理能力的单位,并签订回收协议书。
与回收处理单位交接应使用二联单,分类登记转运种类(玻璃与塑料)、转运数量(袋数与重量)、交接时间、交接人员,记录保存1年。
5.1.2应对包装物或者容器进行认真检查,确保无破损、渗漏和其它缺陷;塑料类、玻璃药瓶类废物应分类盛放。
5.1.3指定专人负责运送未被污染的输液瓶(袋),其运送与医疗废物运送分开,避免污染。
5.1.4应做好专收人员上岗培训和职业卫生防护工作,专收人员要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
5.1.5每天运送工作结束后,应对运送工具、暂存点、设施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污染时及时清洁消毒处理。
5.1.6在暂存点配备手卫生、消毒设施和警示标识。
5.1.7回收处置过程中一旦发现有物品被医疗废物污染,要在第一时间将其按照医疗废物进行规范处置,及时通知相关科室,并上报后勤科和医院感染管理部门。
发现流失、泄露、扩散等意外事件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5.2专收人员培训内容及要求:5.2.1掌握本单位“使用后未被污染输液瓶(袋))集中回收处置管理制度”。
5.2.2掌握“使用后未被污染输液瓶(袋)分类、收集、暂存和登记”。
江苏省肿瘤医院未被污染输液瓶(袋)管理制度
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医疗机构应当统一处置本单位产生的未被污染输液瓶、输液袋,须与有相关资质的处置公司签订回收处理协议并按要求做好交接、登记和统计工作,实现可追溯。
现结合我院实际,制定相关制度如下。
(一)未被污染输液瓶、输液袋管理职责
未被污染输液瓶、输液袋管理实行院长责任制,管理组织为(院人【2018】15号)江苏省肿瘤医院医疗废物管理领导小组,全院执行院科二级负责制,切实履行职责,确保安全管理。
1、临床科室及辅助科室行政主任为科室未被污染输液瓶、输液袋管理直接责任人,各临床科室及辅助科室负责分类收集工作至过磅双签名,做好自查并完善台账;医务人员对本岗位产生的未被污染输液瓶、输液袋安全处置履行相应职责。
2、总务处负责未被污染输液瓶、输液袋的安全处置和日常全程管理。
具体包括:
(1)总务处负责未被污染输液瓶、输液袋的源头分类、收集、交接、院内运送和暂存等全过程管理(如内部转运安全制度、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交接登记制度、意外事故紧急处置制度等),及时收集清理医疗单元的未被污染输液瓶、输液袋,做好产生地过磅双签名等流程规范管理,做好检查并完善台账。
(2)负责与有资质的处置公司签订回收处理协议,按规范执行管理流程和联单制度等,台账记录保存1年以上。
3、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负责医疗废物的全过程监督管理,适时检查未被污染输液瓶、输液袋收集、运送、暂存等管理的落实情况,并完善台账。
(二)未被污染输液瓶、输液袋的管理制度
未被污染的输液瓶、输液袋是指在医疗卫生机构使用后未被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输液瓶、输液袋。
盛装化疗药物的输液瓶(袋)除外。
1、未被污染的输液瓶、输液袋应单独集中回收、存放。
严禁将未被污染的输液瓶、输液袋与医疗废物、生活垃圾混装。
2、残留少量经稀释的普通药液的输液瓶、输液袋,可以按照未被污染的输液瓶、输液袋处理。
3、存在下列情形的输液瓶、输液袋,即使未被患者血液、体液和排泄物等污染,也不得纳入可回收生活垃圾管理,作为医疗废物处置。
(1)用于传染病患者、疑似传染病患者以及采取隔离措施的其他患者的输液瓶、输液袋,应当按照感染性医疗废物处理。
(2)输液涉及使用细胞毒性药物(如肿瘤化疗药物等)的输液瓶、输液袋,应当按照药物性医疗废物处理。
(3)输液涉及使用麻醉类药品、精神类药品、易制毒药品和放射性药品的输液瓶、输液袋,应当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处理。
4、保证收集容器包装的完好和密封性,严禁使用破损的包装容器;严禁包装容器超量盛装;包装使用可回收物标志。
5、指定专人负责运送未被污染的输液瓶、输液袋,其运送与医疗废物运送分开,避免污染。
6、未被污染的输液瓶、输液袋暂存地与医疗废物暂存地分开。
设置可回收物标志。
严禁在暂存地以外堆放输液瓶、输液袋。
7、未被污染的输液瓶、输液袋应与有资质的处置公司签订回收处理协议并使用二联单(由省卫计委提供模板),分类登记转运种类(玻璃与塑料)、转运数量(袋数与重量)、交接时间、交接人员,记录保存1年以上。
8、定期监督检查,确保制度落实到位。
依据文件:
①苏卫医政【2017】58号文《关于切实做好医疗卫生机构使用后未被污染输液瓶(袋)管理工作的通知》
②苏卫办医政【2018】7号《省卫生计生委办公室关于南京首起医疗废物污染环境案件有关情况的通报》
江苏省肿瘤医院
2018年0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