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海洋安全形势与大国关系
- 格式:ppt
- 大小:5.58 MB
- 文档页数:99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如此广阔的“蓝色国土”,其中蕴藏的丰富海洋资源,以及在运输上、国防上可能给中国带来的便利,显然都是中国海权收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正开始建设自己的海洋文明,在朝着海洋强国的目标努力。
在建设现代海洋文明的长征路上,由于我们还只是刚刚迈出第一步,还有相当多的问题在等待着我们去解决,这些现实中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当前,世界各海洋国家越来越重视向海洋进军,其中不按国际法规矩操作的为多,这势必使原本就处于无序竞争的海洋情况更加复杂。
中国必须尽快地分析面对的复杂形势,确定自己的定位,拿出有效的战略举措,改变目前在海洋文明和海洋国土问题上的被动局面。
一、“海洋中国”面临的问题1海洋意识淡薄我国是一个国民海洋观念十分淡薄的海洋国家。
在我们的历史上,我们总认为自己只是陆地国家,海洋和海洋国家的观念十分淡薄,曾经有过因为忽略蓝色国土而遭受耻辱、蒙受侵略的时期。
这种历史的悲剧不能再在我们和我们的后代身上上演。
但是,至今,我们的海洋意识仍然薄弱,经不住海洋竞争的恶风险浪;我们利用海洋发展自己的理念仍然浮浅,难以积蓄更为强劲的后力。
自古以来,我国沿海人民和地方社会走向海洋的活动持续不断,即使有政府的禁令,民间活动依然进行。
“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海洋的发展停留在地方、民间的层次,而不是国家发展的主要指向。
”改革开放后,这种状况有所改变,但总体上讲,国家层面开始重视海洋主要还是停留在政策文件层面,民间层面则依然是沿海民众行为,缺乏一种必须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为。
进入21世纪,我国的主权利益、安全利益、发展利益在海洋方向上日趋重合,但是重陆轻海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
中国既是一个陆地国家,又是一个海洋国家的观念还没有深植人心,社会上对海洋国力建设的关注还不够高,甚至还会有人对“海洋国家”的发展定位提出质疑。
2、海权措施不力海权,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海洋安全存在的问题中国海洋安全存在三大问题海岛问题、海上划界问题、海洋资源开发问题,是当今中国海洋安全的三大海岛问题、海上划界问题、海洋资源开发问题问题。
而这三大问题相互联系,并相互制约,其中海岛问题是基础、海上划界问题是前提、海洋资源开发是目的。
从这三方面来看,中国海洋国土安全的形势不容乐观。
海岛问题是根本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一个海岛的主权归属可以决定这个岛周围以200 海里为半径的海域的主权和主权权益的归属。
一个很小的岛礁,从法理上讲,可以主张 43 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
因此,在海上划界中,海岛是最直接、最基本的划界基础,海岛是海洋上最重要的领土标志和主权归属象征。
也正因此,有些处于关键地理位置的岛屿往往引发争议,甚至在无人岛上发展“地盘”试图实现“先占” ,或甚至将礁石说成岛屿。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由于我国大量海岸线基点未最后确定,导致领海基线尚未确定, 所以无法准确地计算出内海和领海的面积,因之我国的海洋国土面积不好确定。
我国的海洋国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在应归中国管辖的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中, 有150 ——190万平方公里存在着同邻国的争议。
我国是一个沿海大国,但由于种种原因, 海洋国土却屡遭侵犯, 至今仍悬而未决。
目前,关于海洋国土划分的争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韩黄海划界问题在这一带,中韩之间存在约 18 万平方公里的争议海域。
2、中日钓鱼岛问题东海海域最主要的是与日本有关钓鱼岛主权及其涉及海域和大陆架的争议。
3、南沙群岛问题南海海域诸岛及其相关海域面临着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和文莱等国的侵占。
4、岛链封锁美国在亚太地区部署的两条岛链严重制约了我国海洋发展战略的实施。
中韩黄海苏岩礁、中日东海钓鱼岛、中国与东盟的南沙群岛主权之争,使我国岛礁和领海面临被瓜分的危机。
最近的东京都捐款购买钓鱼岛事件,韩国重判我渔民事件,以及近来持续一个多月的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
如何认识和应对中国海洋安全形势当今世界,海洋已经成为各国联系的纽带,是友好交往和国际安全合作的重要舞台,同时也是重要的利益交织点,海洋安全成为国际关系的一个突出焦点。
受当今时代潮流、世界力量消长、大国战略调整等全球因素影响,我国面临着较为复杂的海洋安全形势,如何构建有效的海洋安全体系,确保我国海洋安全,已成为十分迫切的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海洋利益持续拓展期、国际海洋秩序深入发展期和海洋利益磨合期“三期叠加”的关键时期,妥善处理海洋问题关系我国主权、安全和发展战略机遇期,任务艰巨,使命重大。
我国在海洋上拥有30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包括南海的120多万平方公里。
除了在北部湾南口和越南达成协定,解决了北部湾的划界。
在海洋上,从北到南,从黄海、东海到南海,我国目前在海洋上面临着空前的挑战和压力。
具体有:第一,海域被瓜分。
传统的海域,比如黄海,我们传统渔场被瓜分。
第二,岛礁被占领。
如南海的岛礁被占领。
比如东海的苏岩礁,南海则更多。
第三,资源被掠夺。
特别是南海地区,1986年后越南凭借从南海攫取的油气资源一举成为石油出口国。
包括现在的钓鱼岛争端也是如此,据探测,由于钓鱼岛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且是良好渔场,所以背后包含着资源的掠夺。
第四,安全受到了威胁。
周边国家从海洋挤压中国,包括调整军事部署和把先进作战兵器投放到我国对面,比如在关岛和冲绳岛。
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近海海上安全形势严峻,海洋安全对国家的影响会越来越来大,尤其对国家的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的影响越来越深。
过去这几年在海洋方面,我国无论是南海和东海的近海海上安全形势非常严峻和复杂。
“只能说我们是海洋大国,而不是海洋强国”,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这也说明我国对这方面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
十八大报告“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章节提出,高度关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安全,积极运筹和平时期军事力量运用,不断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
构建中国海洋安全战略需处理好六个关系作者:顾德欣来源:《当代世界》2011年第09期在国际斗争实践中,世界主要国家在制定与实施国家安全战略时,在这一国家顶层战略之下,均提出各自的国家海洋安全战略或政策。
其构成要素一般包括战略目标、战略计划与战略原则等。
冷战结束后,随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生效,国际海洋安全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国及濒海国家都在加快调整各自的海洋安全战略或政策。
这一变化对中国维护海洋主权和海洋权益形成持续压力。
作为一个祖国尚未实现完全统一、海洋主权与海洋权益面临严峻挑战、海洋经济与海洋安全已关乎国家经济命脉的社会主义大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筹划海洋安全战略自然成为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
本文试从处理若干战略关系入手,对中国海洋安全战略问题做大概分析。
第一,处理好陆权与海权的关系,以陆权作为基点,坚定地加强与拓展海权。
自近代以来,西方大国便在世界范围内向陆海两个方向扩张势力:以法国、德国和俄国为代表的大陆国家向大陆方向,以英国和美国为代表的海洋国家向海洋方向。
在这一扩张过程中,西方地缘战略理论应运而生。
具有代表性的马汉的“海权论”、麦金德的“陆权论”、斯皮克曼的“边缘论”等成为西方国家制定国家安全战略的理论基础。
海权论者认为,控制了海洋便等于控制了大陆,夺取制海权的关键是拥有能够进行海上封锁和决战的海军力量。
陆权论者认为,世界的全部历史实质上是海权与陆权较量的历史,而赢家总是拥有较大基地的一方,优势向着大陆倾斜。
边缘论者认为,世界权力中心是在欧亚大陆边缘。
实践表明,西方大国在扩张势力的过程中,其国家战略总是依据当时形势与国家利益的变化,在主要进行陆上或海上扩张的同时,也兼顾其他方向。
如:德国、法国势力深入大洋;俄国多次发动战争,以打通通向暖洋的战略通道;美国扩张始于北美大陆;英国由海向陆,将势力深入印度腹地和中国长江流域等。
西方大国在寻求陆权或海权时,既有侧重,又有融合,其共同特征是损害其他国家和民族权利的权力扩张,以及在扩张过程中的相互对抗。
浅谈中国海洋安全问题摘要: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面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人口膨胀等诸多难题,海洋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和最后空间。
各国愈加重视海洋权益的发展,海洋角逐也日渐升温。
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唯一一个还没有完全统一的大国,成为海洋大国是中国崛起道路上的必然选择。
但是中国的海洋崛起却面临着诸多的挑战,文章通过中国周边的海洋争端浅谈中国的海洋安全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海洋、海洋权益、安全、争端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必然向海洋型经济方向发展。
早在明朝,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就曾说过“国家欲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
财富取之海,危险也来自海上⋯⋯”。
孙中山也曾指出:海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
海权是各国兵家“必争之地”,在国家政治、经济和安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成为海洋大国是中国崛起道路上的必然选择,然而中国的海权正面临着重重的挑战,可谓危机重重。
据中华网12月13日讯,中国社科院专家发布的新一期《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报告》中指出的2011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呈现出的五大基本特征中,就有海上问题矛盾激化这一点。
下面谈一下中国周边海域的争端:一、黄海在黄海海域,主要的管辖争议包括中国与朝鲜、韩国之间的领海基线、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划定问题。
国际上关于海洋划界的基本原则是比较模糊的,主要有公平原则、自然延伸原则和等距离原则。
而各国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往往会依据不同的原则,并由此而产生了领海纠纷。
例如:我国1998年6月公布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陆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以外依本国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
”我国采用的是自然延伸划界,但韩国主张按中间线原则划界。
这样,中韩双方便产生了6万平方公里的争议区。
实际上,韩国从自身利益出发,在黄海上位于中国的一边主张中间线原则,而在东海上位于日本一边又主张采用自然延伸原则。
中朝之间也存在由于领海基线确定不同而产生的3000多平方公里的争议区。
中国的海洋安全形势与大国关系其次,中国海洋安全还面临着来自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挑战,如海盗活动、非法渔业、海洋环境污染等。
这些威胁不仅对中国的海洋资源和环境造成直接影响,也对中国的海洋经济和海洋战略安全构成了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与大国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国的海洋安全形势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中国与美国、日本等大国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海洋安全竞争和冲突。
尤其是在南海和东海等地区,中国与这些大国之间的海洋战略利益冲突明显。
其次,中国与俄罗斯等大国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海洋安全合作。
作为临近亚太地区的大国,中国和俄罗斯在海洋安全领域有一定的共同利益和合作基础。
两国加强在海洋领域的合作有利于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总的来说,中国的海洋安全形势与大国关系密切相关。
在未来,中国需要通过与周边和临近大国的合作,加强对海洋安全形势的管控,维护自身的海洋安全利益。
中国的海洋安全形势与大国关系是当前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全球第三大海洋领土的国家,海洋安全对于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与大国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国的海洋安全形势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中国与美国之间的海洋安全关系备受关注。
中美两国在南海、东海等地区存在着一定的海洋战略竞争。
美国通过加强与邻近国家的军事合作和海上巡航,试图在亚太地区保持其海上霸权地位。
这种做法不仅加剧了南海地区紧张局势,也对中国的海洋安全形势构成了挑战。
另一方面,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海洋安全关系也备受关注。
中俄两国在联合海上军演、海洋资源开发等领域有着一定的合作。
两国还合作维护地区的海洋安全稳定,共同应对海盗活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
中俄两国在海洋领域的合作对于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与大国之间的关系,中国还需要与周边国家加强海上安全合作。
中国与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国家之间存在着海洋领土争端和划界纠纷。
这些争端不仅对中国的海洋安全构成了挑战,同时也给中国的海洋大国形象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5篇第一篇: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中国周边的安全形势导语不知道用“狼烟四起”,“拔剑四顾心茫然”这句古诗来形容当前我国周边形势恰当否,但我国周边形势严峻是不争事实。
有人说我们的朋友遍天下,有人说我们在国际上没有真正的朋友。
打开世界地图一看,猛然一惊,原来我们面对的现实真的很严峻。
从黄岩岛事件到越演愈烈的南海争端,从中日钓鱼岛问题到最近的中印边界对峙,一系列的事件对我国家安全提出挑战,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世界上兵力超百万的国家俄罗斯、印度还有美国(关岛)都与中国相邻或相近。
而主要的核大国在中国周边就有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甚至于朝鲜都有核武器。
中印藏南、中日东海钓鱼岛、中韩海上边界线尚存争议。
南海问题日益紧张,周边国家的气焰在某些大国的支持下更为嚣张。
我国作为邻国最多国家,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存在巨大问题。
四邻和则周边稳;周边稳则中国安;周边乱中国损。
周边安全环境的稳定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
一、“中国周边”的涵义和特点(一)“中国周边”的内涵狭义的理解:与我国陆地领土接壤的邻国所构成的亚太地区。
(陆地邻国14个)广义的理解:是整个亚洲太平洋地区。
包含六大“板块”,分别是中亚、南亚、东北亚、东南亚,西亚与南太平洋的部分地区,这六块区域统称为中国的“大周边”,在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中处于“首要”地位。
隔海相望是6个: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菲律宾、日本、韩国陆地邻国14个:有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朝鲜和越南14个。
陆地边境线超过2.2 万公里。
“周边”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邻国”或者“邻海”的范围,也远远超越以传统民族国家为单位的地理阀阅。
“周边”是在给定国家政治经济实力的前提之下,相对于一个国家的战略纵深地带而言,与国家战略利益高度相关、国家力量可以控制和辐射的边境地区,与外部国家或力量直接相邻或关联的环陆海空间以及此空间中多种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地理环境等要素的相互联系与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