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数学总复习提纲Word版

初中数学总复习提纲Word版

初中数学总复习提纲Word版
初中数学总复习提纲Word版

初中数学总复习提纲

第一章 实数

★重点:数的有关概念及性质,实数的运算 ☆内容提要☆

一、重要概念

1.数的分类及概念

2.非负数:正实数与零的统称。(表为:x ≥0)

常见的非负数有

性质:若干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每个非负担数均为0。

3.倒数: ①定义:如果两个数的乘积为1.那么这两个数互为倒数.

②性质:A.a ≠1/a (a ≠±1);B.1/a 中,a ≠0;C.0<a <1时1/a >1;a >1时,1/a <1;D.积为1。

4.相反数: ①定义:如果两个数的和为0.那么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②求相反数的公式: a 的相反数为-a.

③性质:A.a ≠0时,a ≠-a;B.a 与-a 在数轴上的位置关于原点对称;C.两个相反数的和为0,商为-1。 5.数轴:

①定义(“三要素”):具有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②作用:A.直观地比较实数的大小;B.明确体现绝对值意义;C.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在数轴上表示出来,故数轴上的点有的表示有理数,有的表示无理数,数轴上的点与实数是一一对应关系。

6.奇数、偶数、质数、合数(正整数—自然数)定义及表示:

奇数:2n-1

偶数:2n (n 为自然数)

7.绝对值: ①代 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0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反数。

几何定义:数a 的绝对值顶的几何意义是实数a 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②│a │≥0,符号“││”是“非负数”的标志; ③数a 的绝对值只有一个;

④处理任何类型的题目,只要其中有“││”出现,其关键一步是去掉“││”符号。

8.科学记数法:N=n

a 10?(1≤a <10,n 是整数)。(1)当N 是大于1的数时,n =N 的整数位数减去1。如:3

3241.56 3.2415610=?.(2) 当N 是小于1的数时,n =N 的第一个有效数字前0的个数.如:5

0.0000324156 3.2415610

-=?实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有理数

正分数 负分数

正整数0

负整数 (有限或无限循环小数) 整数

分数

正无理数 负无理数

a(a≥0)

-a(a<0) │a │=

│a │ 2a

a (a ≥0) (a 为一切实数)

9. 有效数字: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右边的所有数字止,所有的数字叫这个数的有效数字。如:0.004015,有效数字是4,0,1,5.一共四个.又如:0.00401500,有效数字是4,0,1,5,0,0,一共六个. 二、 实数的运算

1 运算法则(加、减、乘、除、乘方、开方)

2 运算定律(五个: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3 运算顺序:高级运算到低级运算,同级运算从左到右(如5÷

5

1

×5),有括号时由小中大。

4 逆运算:加法与减法互为逆运算,乘法与除法互为逆运算,乘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

三、 应用举例(略) 附:典型例题

1. 已知:a 、b 、x 在数轴上的位置如下图,求证:│x-a │+│x-b │=b-a.

2.已知:a-b=-2且ab<0,(a ≠0,b ≠0),判断a 、b 的符号。

第二章 代数式

★重点:代数式的有关概念及性质,代数式的运算 ☆内容提要☆

一 重要概念 分类:

1.代数式、有理式、无理式

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单

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代数式。

理式。如:a 、2

2

a b +。整式和分式统称为有理式。 2.整式和分式

分母中含有字母的代数式叫做分式。如:

1a 、3b a

。 分母中不含有字母的代数式叫做整式。

整式和分式统称有理式,或含有加、减、乘、除、乘方运算的代数式叫做有理式。

3.单项式与多项式 数字和字母之间,字母和字母之间只有乘除运算的代数式叫单项式。如:

23a bc ,21

3

a bc 。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如:a 、0、-3。

几个单项式的和或差,叫做多项式。

说明:①根据除式中有否字母,将整式和分式区别开;根据整式中有否加减运算,把单项式、多项式区分开。②进行代数式分类时,是以所给的代数式为对象,而非以变形后的代数式为对象。划分代数式类别时,是从外形来看。如,

x

x 2=x,2x =│x │等。

4.系数与指数

区别与联系:①从位置上看;②从表示的意义上看 5.同类项及其合并

条件:①字母相同;②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 合并依据:乘法分配律 6.根式

表示方根的代数式叫做根式。

含有关于字母开方运算的代数式叫做无理式。

a x

b 单项式

多项式 整式

有理式 无理式 代数式

注意:①从外形上判断;②区别:3、7是根式,但不是无理式,是无理数。

7.各种方根的概念

1 平方根: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另一个数,那么这个数叫另一个数的

平方根.即

:2

,a a χχχ==叫的平方根 记作

2 算术平方根:一个正数的平方等于另一个数,这个正数叫另个一数的算术平方根。a

⑴正数a 的正的平方根(a [a ≥0—与“平方根”的区别]); ⑵算术平方根与绝对值

① 联系:都是非负数,2

a =│a │

②区别:│a │中,a 为一切实数;a 中,a 为非负数。

3 立方根:一个数的立方等于另一个数,这个数叫另个一数的立方根。

如:3

,a a χχχ==

叫的立方根 记作 8.同类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分母有理化

化为最简二次根式以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满足条件:①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②被开方数中不含有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把分母中的根号划去叫做分母有理化。 9.指数

(n

a —幂,乘方运算)

⑴ 时,n

a >0;②a <0时,n

a >0(n 是偶数),n

a

a >0

<0(n 是奇数)

⑵ 零指数公式:0

a =1(a ≠0) 负整指数公式: 1

(0,)p

p a

a p a

-=

≠是正整数 二、运算定律、性质、法则

1.分式的加、减、乘、除、乘方、开方法则 2.分式的性质

⑴基本性质:

a b =am bm (m ≠0) ⑵符号法则:a

b

a b a b -=

-=- ⑶繁分式:①定义;②化简方法(两种)

3.整式运算法则(去括号、添括号法则) 4.幂的运算性质:

①同底数幂相乘:m a ·n a =n

m a

+;②同底数幂相除:m a ÷n a =n

m a

-;

③幂的乘方:n

m a )(=mn a ;④积的乘方:n

ab )(=n a n

b ;⑤分式乘方:

n n

n b

a b a =)((注意:凡是公式都可以倒用) 技巧:p p

b

a a

b

)()

(=- 5.乘法法则:⑴单×单;⑵单×多;⑶多×多。 6.乘法公式:2

2

2

2)(b ab a b a +±=± (a+b )(a-b )=2

2

b

a -a ·a …a=n a n 个

(a ±b))(2

2

b ab a + =3

3b a ± (注意:凡是公式都可以倒

用)

7.除法法则:⑴单÷单;⑵多÷单。 8.因式分解:⑴定义;⑵方法:A.提公因式法;B.公式法;C.十字相乘法;D.分组分解法;E.求根公式法。

9.算术根的性质:

2a =a ;)0()(2≥=a a a ;

b a ab ?=(a ≥0,b ≥

0);

b

a b

a =(a ≥0,

b >0)(注意:凡是公式都可以倒用)

10.根式运算法则:⑴加法法则(合并同类二次根式);⑵乘、除法法则;⑶分母有理化:A.

a

1;B.

a a

b a b =;C.b

n a m -1. 第三章 方程(组)

★重点★一元一次、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方程的有关应用题(特别是行程、工程问题) ☆ 内容提要☆

一、基本概念

1.方程、方程的解(根)、方程组的解、解方程(组) 2. 分类:

二、解方程的依据—等式性质 1.a=b ←→a+c=b+c

2.a=b ←→ac=bc (c ≠0) 三、解法

1.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 系数化成1→解。

2.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⑴基本思想:“消元”⑵方法:①代入法 ②加减法

四、一元二次方程

1.定义及一般形式:)0(02

≠=++a c bx ax 如何将一个方程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答: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降幂排列. 2.解法:⑴配方法(注意步骤和推导求根公式)

(2)公式法:)04(24222

,1≥--±-=ac b a

ac b b x

(3)因式分解法(特征:左边=0) 说明:用配方法和公式法,都要先将方程化为标准形式才行。

对于不规则的方程首先要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标准形式。

3.根的判别式:ac b 42

-=?

当ac b 42

-=?>0时,一元二次方程)0(02

≠=++a c bx ax 有两

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反之亦然.

当ac b 42

-=?=0时,一元二次方程)0(02

≠=++a c bx ax 有两个

相等的实数根. 反之亦然.

二次方程 一次方程 高次方程

整式方程

分式方程

有理方程

无理方程

方程

当ac b 42

-=?<0时,一元二次方程)0(02

≠=++a c bx ax 没有

的实数根. 反之亦然.

4.根与系数的关系:a

c

x x a b x x =?-

=+2121, 逆定理:若n x x m x x =?=+2121,,则以21,x x 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02

=+-n mx x 。

5.常用等式:212

212

22

12)(x x x x x x -+=+ 212

212

214)()(x x x x x x -+=- 五、分式方程

1.分式方程

⑴定义:分母中含未知数的方程,叫分式方程。如:121232

x x +=+

⑵基本思想:

如何将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答: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降幂排列.

⑶基本解法:①去分母法②换元法(如,

72

2

2163=-+++-x x x x ) ⑷验根:将求出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公分母,若分母不为0则是原方程的

根,否则,是原方程的增根。 (5)解分式方程的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降幂排列→求出未知数的值→检验

六、无理方程 ⑴定义

⑵基本思想:

⑶基本解法:①乘方法(注意技巧!!)②换元法(例,221792x x =+-)⑷验根及方法

七、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性质、解法

1. 定义:a >b 、a <b 、a ≥b 、a ≤b 、a ≠b 。

2. 一元一次不等式:ax >b 、ax <b 、ax ≥b 、ax ≤b 、ax ≠b(a ≠0)。 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https://www.doczj.com/doc/3d2671794.html, 4. 不等式的性质:⑴a>b ←→a+c>b+c

⑵a>b ←→ac>bc(c>0) ⑶a>b ←→ac

⑷(传递性)a>b,b>c →a>c ⑸a>b,c>d →a+c>b+d.

5.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6.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在数轴上表示解集) 7.应用举例(略)

八 列方程(组)解应用题 ㈠概述

列方程(组)解应用题是中学数学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具体步骤是:

⑴审题。理解题意。弄清问题中已知量是什么,未知量是什么,问题给出和涉及的相等关系是什么。

⑵设元(未知数)。①直接未知数②间接未知数(往往二者兼用)。一般来说,未知数越多,方程越易列,但越难解。

⑶用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相关的量。

⑷寻找相等关系(有的由题目给出,有的由该问题所涉及的等量关系给出),列方程。一般地,未知数个数与方程个数是相同的。

去分母

分式方程 整式方程

乘方

无理方程 有理方程

A C 甲→

←乙 相遇处 ⑸解方程及检验。 ⑹答案。

综上所述,列方程(组)解应用题实质是先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设元、列方程),在由数学问题的解决而导致实际问题的解决(列方程、写出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列方程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列方程是解应用题的关键。

㈡常用的相等关系 1. 行程问题(匀速运动)

基本关系:s=vt ⑴相遇问题(同时出发): 甲s +乙s =AB s ;乙甲t t =

⑵追及问题(同时出发):

)()(;CB AB AC t t s s s 乙甲乙甲=+=

若甲出发t 小时后,乙才出发,而后在B 处追上甲,则

乙甲乙甲t t t s s +==;

⑶水中航行:

水速船速顺+=v ;水速船速逆-=v

2. 配料问题:溶质=溶液×浓度

溶液=溶质+溶剂

3.增长率问题:分析方法:逐年逐月的分析方法.1

1)1(-±=n n r a a

4.工程问题:基本关系: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常把工作量看着单位“1”)。

5.几何问题:常用勾股定理,几何体的面积、体积公式,相似形及有关比例性质等。

㈢注意语言与解析式的互化

如,“多”、“少”、“增加了”、“增加为(到)”、“同时”、“扩大为(到)”、“扩大了”、……

又如,一个三位数,百位数字为a ,十位数字为b ,个位数字为c ,则这个三位数为:100a+10b+c ,而不是abc 。

㈣注意从语言叙述中写出相等关系。

如,x 比y 大3,则x-y=3或x=y+3或x-3=y 。又如,x 与y 的差为3,则x-y=3。㈤注意单位换算 如,“小时”“分钟”的换算;s 、v 、t 单位的一致等。

第四章 函数及其图象

★重点★正、反比例函数,一次、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 内容提要☆

一、平面直角坐标系 1.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特点 2.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的特点

3.关于坐标轴、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点 4.坐标平面内点与有序实数对的对应关系

二、函数

1 函数中的三个概念:常量,自变量,因变量。

2.表示方法:⑴解析法;⑵列表法;⑶图象法。

3.确定自变量取值范围的原则:⑴使代数式有意义;⑵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4.画函数图象:⑴列表;⑵描点;⑶连线。

三、几种特殊函数(定义→图象→性质) 1. 正比例函数

⑴定义:y=kx(k ≠0) 或y/x=k 。⑵图象:直线(过原点) ⑶性质:①k>0,…②k<0,… 2. 一次函数

⑴定义:y=kx+b(k ≠0) ⑵图象:直线过点(0,b )—与y 轴的交点和(-b/k,0)—与x 轴的交点。

A

C

甲→

乙→ (相遇处)

乙→ A (甲)→ (相遇处)

⑶性质:①k>0,…②k<0,… ⑷图象的四种情况:

3. 二次函数

⑴定义:))(0(2

一般式≠++=a c bx ax y ))(0()(2

顶点式≠+-=a k h x a y

特殊地,)0(),0(2

2

≠+=≠=a k ax y a ax y 都是二次函数。 ⑵图象:抛物线(用描点法画出:先确定顶点、对称轴、开口方向,再对称地描点)。)0(2

≠++=a c bx ax y 用配方法变为

)0()(2≠+-=a k h x a y ,则顶点为(h,k );对称轴为直线x=h;a>0时,

开口向上;a<0时,开口向下。

⑶性质:a>0时,在对称轴左侧…,右侧…;a<0时,在对称轴左侧…,右侧…。

4.反比例函数

⑴定义:三种形式:1-==

kx x

k

y 或xy=k(k ≠0)。 ⑵图象:双曲线(两支)—用描点法画出。

⑶性质:①k>0时,图象位于…,y 随x …;②k<0时,图象位于…,y 随x …;③两支曲线无限接近于坐标轴但永远不能到达坐标轴。

四、重要解题方法

1. 用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列方程[组]求解)。对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要合理选用一般式或顶点式,并应充分运用抛物线关于对称轴对称的特点,寻找新的点的坐标。如下图:

2.利用图象一次(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中的k 、b;a 、b 、c 的符号。

六、应用举例(略)

第五章 统计初步

★重点★

☆ 内容提要☆

一、重要概念

1.总体:考察对象的全体。

2.个体:总体中每一个考察对象。

3.样本:从总体中抽出的一部分个体。

4.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

5.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

6.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或最中间位置的两个数据的平均数)

二、计算方法

1.样本平均数:⑴)(1

21n x x x n

x +++=

;⑵若a x x -=1'1,a x x -=2'

2,…,a x x n n

-=',则a x x +='(a —常数,1x ,2x ,…,n x 接近较整的常数a);⑶加权平均数:

)(212211n f f f n

f x f x f x x k k k =++++++= ;⑷平均数是刻划

数据的集中趋势(集中位置)的特征数。通常用样本平均数去估计总体平均数,样本容量越大,估计越准确。

2.样本方差:⑴

]

)()()[(1

222212x x x x x x n s n -++-+-= ;

若a

x x -=1'1,

a

x x -=2'2,…

,

a

x x n n -='

,

])[(12'2

'2'22'12x n x x x n

s n -+++= (a —接近1x 、2x 、…、n x 的平均

数的较“整”的常数);若1x 、2x 、…、n x 较“小”较“整”,则

])[(122

22212x n x x x n

s n -+++= ;⑶样本方差是刻划数据的离散程度

(波动大小)的特征数,当样本容量较大时,样本方差非常接近总体方差,通常用样本方差去估计总体方差。 3.样本标准差:2s s =

三、 应用举例(略)

第六章 直线形

★重点★相交线与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的有关概念、判定、性质。 ☆ 内容提要☆

一、直线、相交线、平行线

1.线段、射线、直线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从“图形”、“表示法”、“界限”、“端点个数”、“基本性质”等方面加以分析。

2.线段的中点及表示

3.直线、线段的基本性质(用“线段的基本性质”论证“三角形两边之

和大于第三边”)

4.两点间的距离(三个距离:点-点;点-线;线-线)

5.角(平角、周角、直角、锐角、钝角) 6.互为余角、互为补角及表示方法 7.角的平分线及其表示

8.垂线及基本性质(利用它证明“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大于直角边”) 9.对顶角及性质

10.平行线及判定与性质(互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11.常用定理:①同平行于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传递性);②同垂直于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12.定义、命题、命题的组成 13.公理、定理 14.逆命题

二、三角形 分类:⑴按边分;

⑵按角分 1.定义(包括内、外角)

2.三角形的边角关系:⑴角与角:①内角和及推论;②外角和;③n 边形内角和;④n 边形外角和。⑵边与边: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3.三角形的主要线段

讨论:①定义②××线的交点—三角形的×心③性质 ① 高线②中线③角平分线④中垂线⑤中位线

⑴一般三角形⑵特殊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4.特殊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5.全等三角形

⑴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 、ASA 、AAS 、SSS ) ⑵特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①一般方法②专用方法 6.三角形的面积

⑴一般计算公式⑵性质: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7.重要辅助线

角线积称

⑴中点配中点构成中位线;⑵加倍中线;⑶添加辅助平行线8.证明方法

⑴直接证法:综合法、分析法

⑵间接证法—反证法:①反设②归谬③结论

⑶证线段相等、角相等常通过证三角形全等

⑷证线段倍分关系:加倍法、折半法

⑸证线段和差关系:延结法、截余法

⑹证面积关系:将面积表示出来第九章

三、四边形分类表

1.一般性质(角)

⑴内角和:360°

⑵顺次连结各边中点得平行四边形。

推论1:顺次连结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各边中点得菱形。

推论2:顺次连结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各边中点得矩形。

⑶外角和:360°

2.特殊四边形⑴研究它们的一般方法:

⑵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等腰梯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

⑶判定步骤:⑷对角线的纽带作用:

3.对称图形

⑴轴对称(定义及性质);⑵中心对称(定义及性质)

4.有关定理:①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定理

②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如,找下图中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5.重要辅助线:①常连结四边形的对角线;②梯形中常“平移一腰”、“平移对角线”、“作高”、“连结顶点和对腰中点并延长与底边相交”转化为三角形。

6.作图:任意等分线段。

四、应用举例(略)

第七章解直角三角形

★重点★解直角三角形

☆内容提要☆

一、三角函数

1.定义:在Rt△ABC中,∠C=Rt∠,则sinA= ;cosA= ;tgA= ;ctgA= .

2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大纲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大纲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1.2 有理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1.5 有理数的乘方(科学计数法)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2.1 整式 2.2 整式的加减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3.1 从算式到方程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 4.1 多姿多彩的图形 4.2 直线、射线、线段 4.3 角 4.4 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 七年级下册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5.1 相交线(垂线|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5.2 平行线及其判定(邻补角) 5.3 平行线的性质(命题|定理) 5.4 平移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6.1 平面直角坐标系 6.2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第七章三角形★ 7.1 三角形有关的线段(高|中线|角平分线) 7.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稳定性|外角) 7.3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7.4 课题学习镶嵌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8.1 二元一次方程组 8.2 消元——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8.4 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举例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9.1 不等式 9.2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10.1 统计调查 10.2 直方图 八年级上册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 11.1 全等三角形 11.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11.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第十二章轴对称 12.1 轴对称 12.2 作轴对称图形 12.3 等腰三角形 第十三章实数 13.1 平方根 13.2 立方根

完整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汇

初中数学知识点汇总(最新版)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汇 一、数与代数A:数与式: 1:有理数 有理数:①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②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数轴:①画一条水平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数轴 ②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③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外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与原点距离相等。 ④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绝对值:①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 ②正数的绝对值是他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他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有理数的运算:加法:①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把绝对值相加。②异号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③一个数与0相加不变。 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乘法: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②任何数与0相乘得0。③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 除法:①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一个数的倒数。②0不能作除数。 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A叫底数,N叫次数。混合顺序:先算乘法,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2:实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 平方根:①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②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③一个正数有2个平方根/0的平方根为0/负数没有平方根。④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运算,叫做开平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立方根:①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②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③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实数:①实数分有理数和无理数。②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2020最新初中数学知识点汇总

精选教育类文档,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马上就要中考了,祝大家中考都考上一个理想的高中!欢迎同学们下载,希望能帮助到你们! 2020最新初中数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实数重要复习的知识点: 一、实数的分类:

?????? ???????????????????????????????????????无限不循环小数负无理数正无理数无理数数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实数 1、有理数:任何一个有理数总可以写成q p 的形式,其中p 、q 是互质的整数,这是有理数的重要特征。 2、无理数:初中遇到的无理数有三种:开不尽的方根,如2、34;特定结构的不限环无限小数,如1.101001000100001……;特定意义的数,如π、45sin °等。 3、判断一个实数的数性不能仅凭表面上的感觉,往往要经过整理化简后才下结论。 二、实数中的几个概念 1、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1)实数a 的相反数是 -a ; (2)a 和b 互为相反数?a+b=0 2、倒数: (1)实数a (a ≠0)的倒数是a 1;(2)a 和b 互为倒数?1=ab ;(3)注意0没有倒数 3、绝对值: (1)一个数a 的绝对值有以下三种情况: ?????-==0,0, 00, a a a a a a (2)实数的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从数轴上看,一个实数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这个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3)去掉绝对值符号(化简)必须要对绝对值符号里面的实数进行数性(正、负)确认,再去掉绝对值符号。 4、n 次方根

【必备】2017年湖北省特岗教师初中数学学科专业知识试卷全解析版

2016-2019年全国特岗教师招聘初中数学真题卷 温馨提示:本套试卷收录2016-2019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初中数学真题,包含了四川省、辽宁省、河北省、河南省、海南省、江西省、黑龙江省、安徽省、云南省、甘肃省等主要招考省份,内容详实,覆盖面广,有利于考生把握当前命题趋势,了解考试题型,洞悉考点变化,达到及时有效复习的目的。2020年度,全国特岗教师招聘计划分配名额表如下: 以下为试题,参考解析附后 一、单选题

1.某商品经过连续两次降价,售价由原来的每件25元降到每件16元,则平均每次降价的百分率为( ). A .20%; B .40%; C .18%; D .36%. 【答案】A 【解析】 【分析】 可设降价的百分率为x ,第一次降价后的价格为()251x -,第一次降价后的价格为()2 251x -,根据题意列方程求解即可. 【详解】 解:设降价的百分率为x 根据题意可列方程为()225116x -= 解方程得115x =,295x =(舍) ∴每次降价得百分率为20% 故选:A .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在销售问题中的应用,正确理解题意,找出题中等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2.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这个几何体是( ) A .三棱锥 B .三棱柱 C .圆柱 D .长方体 3.如图,E 为平行四边形ABCD 的边AB 延长线上的一点,且BE:AB=2:3,△BEF 的面积为4,则平行四边形ABCD 的面积为() A .30 B .27 C .14 D .32

4.在长为4m ,宽为3m 的长方形中,设计出面积最大的菱形,则最大菱形的面积为( ). A .26m B .29m C .210m D .2758m 5.若矩形的长和宽是方程x 2-7x+12=0的两根,则矩形的对角线长度为( ) A .5 B .7 C .8 D .10 6.有x 支球队参加篮球比赛,共比赛了90场,每两队之间都比赛2场,则下列方程中符合题意的是( ) A .12 x (x ﹣1)=90 B .12 x (x+1)=90 C .x (x ﹣1)=90 D .x (x+1)=90 7.将抛物线y =﹣18 x 2向左平移2个单位长度,再向下平移3个单位长度,则平移后所得到的抛物线解析式是( ) A .21y (x 2)38 =-- B .21y (x 2)38=-+ C .21y (x 2)38=+- D .21y (x 2)38 =++ 8.如图,在Rt △ABC 中,∠ACB =90°,CD 是AB 边上的中线,AC =8,BC =6,则∠ACD 的正切值是( ) A .43 B .35 C .53 D .34

初中数学大纲综合教材目录(最新修订版)

初中数学大纲综合教材目录 (最新修订版) 安徽亳州市米立海 七年级上(62) 第1章有理数(19) 1.1正数和负数(2) 1.2 有理数(4) 1.2.1 有理数 1.2.2 数轴 1.2.3 相反数 1.2.4 绝对值1.3有理数的加减法(4) 1.3.1 有理数的加法 1.3.2 有理数的减法 实验与探究填幻方 阅读与思考中国人最先使用负数 1.4有理数的乘除法(4) 1.4.1 有理数的乘法 1.4.2 有理数的除法 观察与猜想翻牌游戏中的数学道理 1.5 有理数的乘方(3) 1.5.1 乘方 1.5.2 科学记数法 1.5.3 近似数 数学活动 小结(2) 第2章整式的加减(8)

阅读与思考数字1与字母X的对话 2.2整式的加减(4) 信息技术应用电子表格与数据计算 数学活动 小结(1) 第3章一元一次方程(19) 3.1 从算式到方程(4) 3.1.1 一元一次方程 3 .1.2 等式的性质 阅读与思考方程史话 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移项与合并(4) 实验与探究无限循环小数化分数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4)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5) 数学活动 小结(2) 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16) 4.1几何图形(4) 4.1.1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4.1.2 点、线、面、体阅读与思考几何学的起源 4.2直线、射线、线段(3) 阅读与思考长度的测量

4.3.1 角 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 4.3.3 余角和补角 4.4课题学习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盒(2) 数学活动 小结(2) 七年级下(62) 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14) 5.1相交线(3) 5.1.1 相交线 5.1.2 垂线 5.1.3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观察与猜想看图时的错觉 5.2平行线及其判定(3) 5.2.1 平行线 5.2.2 平行线的判定 5.3 平行线的性质(4) 5.3.1 平行线的性质 5.3.2 命题、定理、证明 信息技术应用探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5.4 平移(2) 数学活动 小结(2) 第6章实数(8) 13.1 平方根(3)

初中数学教学大纲

第一章实数 ★重点★实数的有关概念及性质,实数的运算 ☆内容提要☆ 一、重要概念 1.数的分类及概念 数系表: 说明:“分类”的原则:1)相称(不重、不漏) 2)有标准 2.非负数:正实数与零的统称。(表为:x≥0) 常见的非负数有: 性质:若干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每个非负担数均为0。 3.倒数:①定义及表示法 ②性质:A.a≠1/a(a≠±1);B.1/a中,a≠0;C.0<a<1时1/a>1;a>1时,1/a<1;D.积为1。 4.相反数:①定义及表示法 ②性质:A.a≠0时,a≠-a;B.a与-a在数轴上的位置;C.和为0,商为-1。 5.数轴:①定义(“三要素”) ②作用:A.直观地比较实数的大小;B.明确体现绝对值意义;C.建立点与实数的一一对应关系。 6.奇数、偶数、质数、合数(正整数—自然数) 定义及表示: 奇数:2n-1 偶数:2n(n为自然数) 7.绝对值:①定义(两种): 代数定义: 几何定义:数a的绝对值顶的几何意义是实数a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②│a│≥0,符号“││”是“非负数”的标志;③数a的绝对值只有一个;④处理任何类型的题目,只要其中有“││”出现,其关键一步是去掉“││”符号。 二、实数的运算 1.运算法则(加、减、乘、除、乘方、开方) 2.运算定律(五个—加法[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 分配律) 3.运算顺序:A.高级运算到低级运算;B.(同级运算)从“左” 到“右”(如5÷ ×5);C.(有括号时)由“小”到“中”到“大”。 三、应用举例(略) 附:典型例题 1.已知:a、b、x在数轴上的位置如下图,求证:│x-a│+│x-b│ =b-a.

初中数学知识点汇总(最全)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 「圆柱:底面是圆Ml 侧面是曲面 棱体:底面是多边形侧面是正方形或长方形 mJ 圆锥:底面是圆侧面是曲面 02 ?锥体2 棱锥:底面是多边形 侧而都是三角形 □3.球体:由球而围成的(球面是曲面) □4.几何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 ① 几何体与外界的接触面或我们能看到的外表就是几何体的表而。几何的表面有平而 和曲而; ② 而与而相交得到线: ③ 线与线相交得到点。 探5.棱:在棱柱中,任何相邻两个而的交线都叫做棱。 探6?侧棱:相邻两个侧而的交线叫做側棱,所有侧棱长都相等。 ? ? 07.棱柱的上、下底面的形状相同,侧面的形状都是长方形。 08.根据底面图形的边数,人们将棱柱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六棱柱……它们底 面图形 的形状分别为三边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09.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四棱柱。 010.圆柱的表而展开图是由两个相同的圆形和一个长方形连成。 Oil.圆锥的表而展开图是由一个圆形和一个扇形连成。 ※吃.设一个多边形的边数为n(n>3,且n 为整数),从一个顶点岀发的对角线有(n-3)条: 可以把n 边形成(n-2)个三角形;这个n 边形共有巴匸卫条对角线。 2 ◎ 13.圆上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狐,弧是一条曲线。 ◎ 14.扇形,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端点的两条半径所组成的图形。 015.凸多边形和凹多边形都属于多边形。有弧或不封闭图形都不是多边形。 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 正整数(如:1, 2, 3…) 整数零(0) 负整数(如:一1, -2, 一3…) ? '正分数(如:5.3, 3.8…) 分数'负分数(如-2.3, -4.8 - ) . 2 3 ※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三者缺一不可)。 ※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过来,不能说数轴上所有的点都 表示有理数) ※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 为柱体 有理数

初中数学教师资格证复习资料学科知识与教学技能

模块二:课程知识 第一章初中数学课程的性质与基本理念 第一节:影响初中数学课程的主要因素 1、初中数学课程是一门国家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评价手段。它体现了国家从数学教育与教学的角度,对初中阶段学生实现最终培养目标的整体规划。 2、影响初中数学课程的主要因素包括: 一、数学学科内涵: (1)数学科学本身的内涵(数学的知识、方法和意义等) (2)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学科的内涵(理解数学的整体性特征,领悟相关的数学思想,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二、社会发展现状: (1)当代社会的科学技术、人文精神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与素养等 (2)生活变化对数学的影响等 (3)社会发展对公民基本数学素养的需求。 三、学生心理特征。 初中数学课程是针对初中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经验而设置的,因此学生的心理特征必然会影响着具体的课程内容、 (1)适合学生的数学思维特征 (2)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环境背景 第二节、初中数学课程性质 一、基础性 (1)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应当有大量的内容是未来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必须要用到的。(2)初中阶段的教育是每一个学生必须经历的基础教育阶段,它将为其后续生存、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3)由于数学学科是其他科学的基础,因此数学课程内容也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其他课程的必要基础 因此,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普及性 (1)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应当在适龄少年中得到普及,即每一个适龄的学生都有充分的机会学习它 (2)初中数学课程内容应当能够为所有适龄学生在具备相应学习条件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掌握 三、发展性

浙教版初中数学教学大纲

初中数学教学大纲一、中考数学命题特点分析 认真分析近几年浙江省中考数学试题,不能发现,试题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的“三基”考查。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试题突出如下特点:一是典型性,即选题典型,难易程度做到逐步递进;二是针对性,即选题精炼,帮助学生提高复习效率;三是新颖性,体现探究性、开放性、活动性,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与数学素养。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备考: 1、重教材,抓基础,夯实基本知识点,熟练各种基本技能 大多数的中考的试题是教材中题目的引申、变形或组合,特别是教材的内容编排有“螺旋上升”的特点,有些知识点比较分散,因此,要深入钻研教材,不能脱离课本,进入初三的学生,在学好新知识的同时,教师要把初一、初二相关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使之形成结构,要有经常性的复习,反复练习达到知识的巩固熟练,把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落实好。 2、重过程,抓理解,提高解题能力 中考试题中有突出“动态”、“探究”、“过程”等观念,如图表中信息的收集与处理,结论的猜想与证明,利用学具操作、图形的旋转、翻折运动及文学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转换等,这些问题都是切切实实地关注学生的体验过程,要知识的发生过程,避免死记硬背。平时训练要求高标准,定时定量,做到等题规范,表述准确,推断合理,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计算能力。 3、重通法、抓变通,培养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敏捷性 中考数学试题形式和知识背景千变万化,但其中运用是数学思想方法都是相通的。要处理好“通法”和技巧的关系,抓知识的主干部分与通性通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寻求不同解题途径与思维方式,注重变式和拓展训练,精做精练,培养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敏捷性。 4、重反思、抓纠错 中考考试的分数高低,往往取决于细心,成绩再好的同学也难免粗心,但粗心的背后是有原因的,知识的负迁移,知识点不熟练,平时解题不规范,数学概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提纲)

第一章 实数 考点一、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3分) 1、实数的分类 2、无理数 (1)开方开不尽的数,如32,7等; (2)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3 π +8等; (3)有特定结构的数,如0.1010010001…等; (4)某些三角函数,如sin60o 等 考点二、实数的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 (3分) 1、相反数 2、绝对值 3、倒数 如果a 与b 互为倒数,则有ab=1,反之亦成立。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零没有倒数。 考点三、平方根、算数平方根和立方根 (3—10分) 1、平方根 2、算术平方根 3、立方 注意:33a a -=-,这说明三次根号内的负号可以移到根号外面。 考点四、科学记数法和近似数 (3—6分) 1、有效数字 2、科学记数法 考点五、实数大小的比较 (3分) 1、数轴 2、实数大小比较的几种常用方法 考点六、实数的运算 (做题的基础,分值相当大) 1、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3、乘法交换律 4、乘法结合律 5、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6、实数的运算顺序 第二章 代数式 考点一、整式的有关概念 (3分) 1、代数式 2、单项式 考点二、多项式 (11分) 1、多项式 2、同类项 3、去括号法则 4、整式的运算法则

整式的乘法:),(都是正整数n m a a a n m n m +=? ),(都是正整数)(n m a a mn n m = )()(都是正整数n b a ab n n n = 2 2 ))((b a b a b a -=-+ 2 2 2 2)(b ab a b a ++=+ 2 2 2 2)(b ab a b a +-=- 整式的除法:)0,,(≠=÷-a n m a a a n m n m 都是正整数 考点三、因式分解 (11分) 1、因式分解 2、因式分解的常用方法 (1)提公因式法: (2)运用公式法: (3)分组分解法: (4)十字相乘法: 考点四、分式 (8~10分) 1、分式的概念 2、分式的性质 (1)分式的基本性质: (2)分式的变号法则: 3、分式的运算法则 ;;bc ad c d b a d c b a bd ac d c b a =?=÷=? );()(为整数n b a b a n n n = ;c b a c b c a ±=± bd bc ad d c b a ±= ± 考点五、二次根式 (初中数学基础,分值很大) 1、二次根式 2、最简二次根式 3、同类二次根式 4、二次根式的性质 5、二次根式混合运算 第三章 方程(组) 考点一、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6分) 1、方程 2、方程的解 3、等式的性质 4、一元一次方程 考点二、一元二次方程 (6分) 1、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考点三、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0分) 1、直接开平方法 2、配方法 3、公式法 4、因式分解法 考点四、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3分) 考点五、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3分)

关于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5篇

关于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5篇 初中数学基础知识: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1 一、数与代数a、数与式:1、有理数:①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②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数轴: ①画一条水平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数轴。 ②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③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外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与原点距离相等。 ④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绝对值: ①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 ②正数的绝对值是他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他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有理数的运算:加法: ①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把绝对值相加。 ②异号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③一个数与0相加不变。 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乘法: 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 ②任何数与0相乘得0。 ③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

除法: ①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一个数的倒数。 ②0不能作除数。 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a叫底数,n叫次数。 混合顺序:先算乘法,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2、实数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 平方根: ①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 ②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 ③一个正数有2个平方根/0的平方根为0/负数没有平方根。 ④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运算,叫做开平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立方根: ①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 ②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③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实数: ①实数分有理数和无理数。 ②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 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3、代数式 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者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合并同类项:①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②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就叫做合并同类项。③在合并同类项时,我们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4、整式与分式 整式: ①数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单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单项式和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大纲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大 纲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1.2 有理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1.5 有理数的乘方(科学计数法)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2.1 整式 2.2 整式的加减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3.1 从算式到方程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 4.1 多姿多彩的图形 4.2 直线、射线、线段 4.3 角 4.4 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 七年级下册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5.1 相交线(垂线|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5.2 平行线及其判定(邻补角) 5.3 平行线的性质(命题|定理) 5.4 平移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6.1 平面直角坐标系 6.2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第七章三角形★ 7.1 三角形有关的线段(高|中线|角平分线) 7.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稳定性|外角) 7.3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7.4 课题学习镶嵌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8.1 二元一次方程组 8.2 消元——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8.4 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举例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9.1 不等式 9.2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10.1 统计调查 10.2 直方图 八年级上册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 11.1 全等三角形 11.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11.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第十二章轴对称 12.1 轴对称 12.2 作轴对称图形 12.3 等腰三角形 第十三章实数 13.1 平方根 13.2 立方根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最新版)

中考数学知识点 知识点1: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 1.一元二次方程3x 2+5x-2=0的常数项是-2. 2.一元二次方程3x 2+4x-2=0的一次项系数为4,常数项是-2. 3.一元二次方程3x 2-5x-7=0的二次项系数为3,常数项是-7. 4.把方程3x(x-1)-2=-4x 化为一般式为3x 2-x-2=0. 知识点2:直角坐标系与点的位置 1.直角坐标系中,点A (3,0)在y 轴上。 2.直角坐标系中,x 轴上的任意点的横坐标为0. 3.直角坐标系中,点A (1,1)在第一象限. 4.直角坐标系中,点A (-2,3)在第四象限. 5.直角坐标系中,点A (-2,1)在第二象限. 知识点3:已知自变量的值求函数值 1.当x=2时,函数y=32-x 的值为 1. 2.当x=3时,函数y= 2 1-x 的值为1. 3.当x=-1时,函数y= 3 21-x 的值为1. 知识点4:基本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1.函数y=-8x 是一次函数. 2.函数y=4x+1是正比例函数. 3.函数x y 2 1-=是反比例函数. 4.抛物线y=-3(x-2)2-5的开口向下. 5.抛物线y=4(x-3)2-10的对称轴是x=3.

(1,2). 6.抛物线 2)1(2 1 2+-= x y 的顶点坐标是7.反比例函数x y 2=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知识点5: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 1.数据13,10,12,8,7的平均数是10. 2.数据3,4,2,4,4的众数是4. 3.数据1,2,3,4,5的中位数是3. 知识点6:特殊三角函数值 1.cos30°= 2 3. 2.sin 260°+ cos 260°= 1. 3.2sin30°+ tan45°= 2. 4.tan45°= 1. 5.cos60°+ sin30°= 1. 知识点7:圆的基本性质 1.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 2.任意一个三角形一定有一个外接圆. 3.在同一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4.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5.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圆心角的一半. 6.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7.过三个点一定可以作一个圆. 8.长度相等的两条弧是等弧.

学科专业知识(中学数学)

第一节实数 一、实数的概念★★ (一)实数的组成 实数有理数整数正整数 零 负整数 分数正分数 负分数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 无理数正无理数 负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二)数轴 画一条水平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数轴. 任何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数轴上面一点对应的数总大于这个点左边的点对应的数. (三)相反数 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外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四)绝对值 |a|=a(a>0) 0(a=0) -a(a<0) 1.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 2.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五)倒数 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1.a的倒数是1a(a≠0). 2.0没有倒数. 3.若a与b互为倒数,则ab=1. 二、实数的运算★★ (一)加法 1.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二)减法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三)乘法 1.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与0相乘得0. 3.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 (四)除法 1.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一个数的倒数. 2.0不能作除数. (五)乘方 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a叫底数,n叫次数. (六)开方 如果x2=a且x≥0,那么a=x;如果x3=a,那么3a=x. (七)混合顺序 在同一个式子里,先算乘方、开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第二节代数式 一、代数式★ (一)代数式的概念 用基本的运算符号(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把数和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起来的式子称为代数式(单个的数字或单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二)代数式的值 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计算后所得的结果叫做代数式的值. (三)代数式的分类 代数式有理式整式单项式 多项式 分式 无理式(二次根式) 二、整式★★★ (一)整式基本概念 1.整式 不含除法运算或分数,以及虽含有除法运算及分数,但除式或分母中不含变数式者,称为整式. 2.整式的分类 整式单项式(定义系数次数) 多项式(按同类项次数升或降幂排列) 3.单项式 只含有数字与字母的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及性质符号叫做单项式的系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指数. 4.多项式 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一个多项式有几项就叫做几项式.多项式中的符号,看作各项的性质符号.一元n次多项式最多有n+1项. 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1)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降幂排列. (2)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大纲摘要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大 纲摘要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大纲摘要 七年级上册包括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图形认识初步四章内容,学习内容涉及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课题学习”三个领域,其中每一章都是相关领域的基础内容,是后续学习的基础。 教科书内容与课程学习目标 第1章“有理数”的主要内容是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及其运算。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有理数产生的必要性、有理数的意义,能够从事有理数运算,体会“数的扩张”的一致性,并能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首先,教科书在前面两个学段学习的正数的基础上,引入了负数的概念,这不仅是实际的需要,也是学习第三学段数学内容的需要;接着引进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关于有理数的一些概念,这样一方面加深对有理数(特别是负数)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为学习有理数运算做准备;在此基础上,介绍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和乘方运算的意义、法则和运算律,这是本章的重点。在本章,有理数加法与乘法都是在介绍运算法则——着重是符号法则的基础上,进行基本运算,然后结合具体例子引入运算律;减法与除法,则是着重介绍如何向加法与乘法转化,从而利用加法与乘法的运算法则、运算律进行运算;利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运算分散安排在相关内容中。 第2章“整式的加减”包括两节内容。这两节内容都是由章前引言中的问题引出的。章前引言中,教科书以2006年正式通车的青藏铁路为背景,根据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设计了几个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用到用字母表示数、用式子表示数量关系以及对式子进行化简等,为引出单项式、合并同类项及去括号等概念和法则提供实际背景,使学生感到学习这些概念和运算是实际的需要。

初中数学知识点大全(超全、超好用)

初中数学知识点大全 1、一元一次方程根的情况 △=b2-4ac 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相同的实数根; 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没有实数根 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①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②平行四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连成的线段叫他的对角线。 ③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对角相等。 ④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菱形:①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②领心的四条边相等,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每一组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③判定条件:定义/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 矩形与正方形: ①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②矩形的对角线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③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④ 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一切性质。 ⑤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多边形: ①N 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度 ②多边心内角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反向延长线所组成的角叫做这个多边形的外角,在每个顶点处取这个多边形的一个外角,他们的和叫做这个多边形的内角和(都等于360度) 平均数:对于N 个数X 1,X 2…X N ,我们把(X 1+X 2+…+X N )/N 叫做这个N 个数的算 术平均数,记为X 加权平均数:一组数据里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 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加一个权,这就是加权平均数。 二、基本定理 1、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初中数学教学大纲

初中七年级数学相交线与平行线课程纲要 一、一般项目 1、课程名称:相交线与平行线 2、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3、教学材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下册 4、授课课时:共68课时 5、授课教师:庆云初中七年级数学教师: 王金涛,张桂霞,刘双全 6、授课对象:七年级 二、具体内容 1、课程目标: (1)教育目的:获得数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2)教育目标:初步具有解决简单数学问题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理解数学和生活密不可分的意义,提高应用数学服务生活的意识。 (3)课程目标:初步形成数学的基本思想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

(4)教学目标: 第一章平行线与相交线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理解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探索并掌握对顶角相等;理解垂线、垂线段等概念,掌握“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的基本事实,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了解垂线段最段的性质,了解点到直线距离的意义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2.理解平行线的概念,了解平行线公理及其推论,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会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3.通过具体事例认识平移,理解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的性质,能按照要求做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能利用平移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认识和欣赏平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了解命题的概念,能初步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理解本章学过的关于描述图形形状和位置关系的语句,会用这些语句画出图形;能结合一些具体内容进行说理和简单推理,初步养成言之有据的习惯。

初中数学知识点大全(完整版)

第一册 第一章有理数 1.1正数和负数 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一”的书叫做负数。 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 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 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 1.2有理数 1.2.1有理数 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1.2.2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数轴的作用: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达。注意事项:⑴数轴的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三要素,缺一不可。 ⑵同一根数轴,单位长度不能改变。 一般地,设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a的点在原点的右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左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个单位长度。 1.2.3相反数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 在任意一个数前面添上“-”号,新的数就表示原数的相反数。 1.2.4绝对值 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即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 比较有理数的大小:⑴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⑵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1.3有理数的加减法 1.3.1有理数的加法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⑴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⑵绝对值不相等的饿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⑶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加法交换律:a+ b= b+ a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面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加法结合律:(a + b) + c = a+ (b + c)

初中数学教师专业知识测试题及答案

20XX 年嵊州市初中数学教师专业知识测试题 1、如图,是一个装饰物品连续旋转闪烁所成的三个图形,照此规律闪烁,下一个呈现出 来的图形是( ) 2、在同一坐标平面内,图象不可能...由函数2 21y x =+的图象通过平移变换、轴对称变换得到的函数是( ) A.2 2(1)1y x =+- B.2 23y x =+ C.2 21y x =-- D.2 112 y x = - 3、若方程组 2313, 3530.9 a b a b -=?? +=? 的解是 8.3, 1.2, a b =?? =? 则方程组 2(2)3(1)13, 3(2)5(1)30.9 x y x y +--=?? ++-=?的解是 ( ) A 6.3,2.2x y =?? =? B 8.3,1.2x y =??=? C 10.3, 2.2 x y =??=? D 10.3,0.2x y =??=? 4 、方程 111 6 x y +=的正整数解的个数是( ) A 7个 B 8个 C 9 个 D 10个 5、如图,在△ABC 中,∠ C =90°,AC =8,AB =10,点P 在AC 上,AP =2,若⊙O 的圆心在线段BP 上, 且⊙O 与AB 、AC 都相切,则⊙O 的 半径是( ) A 、1 B 、 45 C 、712 D 、4 9 6、如图,在△ABC 中,CE 、CF 分别平分∠ACB 和∠ACD ,AE ∥CF ,AF ∥CE ,直线 (第5 题图)

EF 分别交AB 、AC 于点M 、N 。若BC=a ,AC=b ,AB=c ,且c >a >b ,则ME 的长为( ) A 2c a - B 2a b - C 2c b - D 2 a b c +- 7、已知在锐角ABC ?中,∠A=50°,AB >BC 。则∠B 的取值范围是( ) A 30°<∠B < 50° B 40°<∠B < 60° C 40°<∠B < 80° D 50°<∠B < 100° 8、如图,在△ABC 中,AD:DC=1:3,DE:EB=1:1,则BF:FC=( ) A 、1:3 B 、1:4 C 、2:5 D 、2:7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9、如图,己知⊙O 的半径为5,弦AB=8,P 是弦AB 上的任意一 点,则OP 的取值范围是 。 10、已知关于x 的不等式组? ? ?--0x 230 a x >>的整数解共有6个,则a 的 取值范围是 。 11、若ABC ?的三边a 、b 、c 满足条件:222 338102426a b c a b c +++=++,则这个三角形最长边上的高为 。 12、抛物线()2 226y x =--的顶点为C ,已知3y kx =-+的图象经过点C ,则这个一次函数图象与两坐标轴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 。 13、已知点A ()()12,5,,5x B x 是函数 2 23y x x =-+上两点,则当12x x x =+时,函数 值y =________。 14、如图,在由24个边长都为1的小正三角形组成的网格中,点P 是正六边形的一个顶 点,以点P 为直角顶点作直角三角形(即顶点均在格点上的三角形),请你写出所有可能的直角三角形斜边长 。 15、如图,直线y =kx(k >0)与双曲线x y 4 =交于A (x 1,y 1),B (x 2,y 2)两点, 则2x 1y 2-7x 2y 1=________. N M E F D C B A F E D C B A O P B A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大纲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大 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有理数 1.1正数和负数 1.2 有理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 1.3有理数的加减法 1.4有理数的乘除法 1.5有理数的乘方(科学计数法)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2.1整式 2.2整式的加减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3.1从算式到方程 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3.3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 4.1多姿多彩的图形 4.2直线、射线、线段 4.3角 4.4 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 七年级下册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5.1相交线(垂线|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5.2平行线及其判定(邻补角) 5.3平行线的性质(命题|定理) 5.4平移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6.1平面直角坐标系 6.2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第七章三角形★ 7.1 三角形有关的线段(高|中线|角平分线)

7.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稳定性|外角) 7.3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7.4 课题学习镶嵌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8.1二元一次方程组 8.2消元——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8.3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8.4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举例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9.1不等式 9.2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9.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10.1统计调查 10.2直方图 八年级上册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 11.1全等三角形 11.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11.3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第十二章轴对称 12.1轴对称 12.2作轴对称图形 12.3等腰三角形 第十三章实数 13.1平方根 13.2立方根 13.3实数 第十四章一次函数★ 14.1变量与函数 14.2一次函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