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名家经典诵读庄子一劳而无
- 格式:docx
- 大小:21.22 KB
- 文档页数:2
庄子见鲁哀公【原文】庄子见鲁哀公(1)。
哀公曰:“鲁多儒士,少为先生方者(2)”。
庄子曰:“鲁少儒。
”哀公曰:“举鲁国而儒服(3),何谓少乎?”庄子曰:“周闻之,儒者冠圜冠者(4),知天时;履句屦者(5),知地形;缓佩玦者(6),事至而断。
君子有其道者,未必为其服也;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
公固以为不然(7),何不号于国中曰(8):‘无此道而为此服者,其罪死!’”于是哀公号之五日,而鲁国无敢儒服者,独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乎公门(9)。
公即召而问以国事,千转万变而不穷。
庄子曰:“以鲁国而儒者一人耳(10),可谓多乎?”【注释】①庄周(约公元前369—286年)与鲁哀公(约公元前494—476年在位) 并非同时代人,庄子也并未见过鲁哀公,这里乃是寓言。
②方:道、学说。
①举:全。
儒服:指穿着儒士的服装。
②圜(yuan):同“圆”。
冠圜冠:是说戴着圆媢。
③句:方。
屦(ju):麻鞋,这里泛指鞋子。
④缓:五色丝绳,用来穿系玉玦。
.玦(jue):—种环形玉器。
⑤固:必定、坚持。
⑥号:号令。
⑦丈夫:古代对成年男子的称呼。
11这句语意有所隐含,“以.鲁国”乃是说“以鲁国之大。
”○【译文】庄子拜见鲁哀公。
鲁哀公说:“鲁国多儒士,很少有信仰先生道学的人。
”庄子说:“鲁国很少儒士。
”鲁哀公说:“全鲁国的人都穿着儒士的服装,怎么说儒士很少呢?”庄子说:“我听说,儒士戴圆帽的知晓天时;穿着方鞋的,熟悉地形;佩带用五色丝绳系着玉玦的,遇事能决断。
君子身怀那种学问和本事的,不一定要穿儒士的服装;穿上儒士服装的人,不一定会具有那种学问和本事。
你如果认为一定不是这样,何不在国中号令:‘没有儒士的学问和本事而又穿着儒士服装的人,定处以死罪!’”于是哀公号令五天,鲁国国中差不多没有敢再穿儒士服装的人,只有一个男子穿着儒士服装站立于朝门之外。
鲁哀公立即召他进来以国事征询他的意见,无论多么复杂的问题都能做出回答。
庄子说:“鲁国这么大而儒者只有一人呀,怎么能说是很多呢?”。
孔子穷于陈蔡【原文】孔子穷于陈蔡之间(1),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2),颜色甚惫,而弦歌于室。
颜回择菜。
子路子贡相与言曰:“夫子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商周,围于陈蔡,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无禁(3)。
弦歌鼓琴,未尝绝音,君子之无耻也若此乎?”颜回无以应,入告孔子。
孔子推琴喟然而叹曰(4):“由与赐(5),细人也(6)。
召而来,吾语之。
”子路子贡入。
子路曰:“如此者可谓穷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
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7)!故内省而不穷于道(8),临难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9),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
陈蔡之隘(10),于丘其幸乎!”孔子削然反琴而弦歌(11),子路扢然执干而舞(12)。
子贡曰:“吾不知天之高也,地之下也(13)。
”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
所乐非穷通也,道德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
故许由娱于颍阳而共伯得乎共首(14)。
【注释】①穷:困厄,窘迫。
孔子被围于陈蔡,以及以下提到的“苒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商周”等,都是孔子周游列国时不受欢迎的故事,已多次见于前文。
②藜:野菜。
糁(san):小米粒,“不糁”是说没有一点米屑•③藉:凌辱,践踏。
④喟(kui)然:叹息声。
⑤由与赐:即子路与子贡。
⑥细人:不足称道的人,这里指见识浅薄的人。
⑦为(wdi):通作“谓”。
⑧省(xing):检查;“内省”即自我检查。
⑨天:当是“太”字之讹。
⑩隘(e):通作“阨”,困厄的意思⑪削然:取琴之声。
一说“削然”亦即“悄然”,安祥的样子。
译文从后说。
反琴:再次弹起琴来。
⑫扢(xi)然:勇武的样子。
干:盾牌。
⑬地之下:犹言地之厚。
一说喩指自己的浅薄,而“天之高”则喻指孔子的深远;亦可通。
⑭颍阳:颍水的北岸,许由隐居之处。
共伯:旧注指共伯和,西周末年人,怀道抱德,逍遥于丘首之山。
本句“得乎共首”一本作“得志乎丘首”,但句意无变化。
子言无用
【原文】
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庄子曰:“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天地非不广且大也(1),人之所用容足耳。
然则厕足而垫之(2),致黄泉(3),人尚有用乎?”惠子曰:“无用."庄子曰:“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
”
【注释】
①天地;偏义复词,义重在“地",“天”字只起音节性陪衬的作用。
②厕:置;“厕足”指投足之处.垫:掘。
“厕足而垫之”是说,留下脚踩踏之处其余全都挖掉.
③致:直到。
【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你的言论没有用处。
”庄子说:“懂得没有用处方才能够跟他谈论有用。
大地不能不说是既广且大了,人所用的只是脚能踩踏的一小块罢了。
既然如此,那么只留下脚踩踏的一小块其余全都挖掉,一直挖到黄泉,大地对人来说还有用吗?”惠子说:“当然没有用处。
"庄子说:“如此说来,没有用处的用处也就很明白了。
"。
至乐【原文】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吾观夫俗之所乐,举群趣者(10),誙誙然(11)如将不得已(12),而皆曰乐者,吾未之乐也,亦未之不乐也。
果有乐无有哉?吾以无为诚乐矣,又俗之所大苦也。
故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天下是非果未可定也。
虽然,无为可以定是非。
至乐活身,唯无为几存(13)。
请尝试言之。
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
芒乎芴乎(14),而无从出乎!芴乎芒乎,而无有象乎!万物职职(15),皆从无为殖(16)。
故曰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人也孰能得无为哉!【注释】10举群趣者:举,全;趣,趋就。
11誙(keng)誙然:拼死追逐的样子。
⑫12已:停止。
13几:近。
14芒(huang)乎芴(hu)乎:恍乎惚乎,无形无象,不可揣测。
15职职:繁多。
16殖:繁殖。
【译文】如今世俗所从事与所欢欣的,我又不知道那快乐果真是快乐呢,果真不是快乐呢?我观察那世俗所欢欣的东西,大家都全力去追逐,拼死竞逐的样子真像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人人都说这就是最为快乐的事,而我并不看作就是快乐,当然也不认为不是快乐。
那么,世上果真有快乐还是没有呢?我认为无为就是真正的快乐,但这又是世俗的人所感到最痛苦和烦恼的。
所以说:“最大的快乐就是没有快乐,最大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
”天下的是非果真是未可确定的。
虽然如此,无为的观点和态度可以确定是非。
最大的快乐是使自身存活,而唯有无为算是最接近于使自身存活的了。
请让我说说这一点。
苍天无为因而清虚明澈,大地无为因而浊重宁寂,天与地两个无为相互结合,万物就全都能变化生长。
恍恍惚惚,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产生出来!惚惚恍恍,没有一点儿痕迹!万物繁多,全从无为中繁衍生殖。
所以说,天和地自清自宁无心去做什么却又无所不生无所不做,而人谁又能够做到无为呢!。
夔怜蚿【原文】夔怜蚿(1),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
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2),予无如矣!今子之使万足,独奈何?”蚿曰“不然。
予不见乎唾者乎?喷则大者如珠,小者如雾,杂而下者不可胜数也。
今予动吾天机(3),而不知其所以然。
”蚿谓蛇曰“吾以众足行而不及子之无足,何也?”蛇曰“夫天机之所动,何可易邪?吾安用足哉!”蛇谓风曰“予动吾脊胁而行,则有似也(4)。
今子蓬蓬然起于北海(5),蓬蓬然入于南海,而似无有(6),何也?”风曰“然。
予蓬蓬然起于北海而入于南海也,然而指我则胜我(7),我亦胜我(8)。
虽然,夫折大木蜚大屋者(9),唯我能也,故以众小不胜为大胜也。
为大胜者,唯圣人能之(10)”。
【译文】独脚的夔羡慕多脚的蚿,多脚的蚿羡慕无脚的蛇,无脚的蛇羡慕无形的风,无形的风羡慕明察外物的眼睛,明察外物的眼睛羡慕内在的心灵。
夔对蚿说“我依靠一只脚跳跃而行,没有谁再比我简便的了。
现在你使用上万只脚行走,竟是怎么样的呢?”蚿说“不对哩。
你没有看见那吐唾沫的情形吗?喷出唾沫大的像珠子,小的像雾滴,混杂着吐落而下的不可以数计。
如今我启动我天生的机能而行走,不过我也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能够这样。
”蚿对蛇说“我用众多的脚行走反倒不如你没有脚,这是为什么呢?”蛇说“仰赖天生的机能而行动,怎么可以改变呢?我哪里用得着脚呢!”蛇对风说“我启动我的脊柱和腰胁而行走,还是像有足而行的样子。
如今你呼呼地从北海掀起,又呼呼地驾临南海,却没有留下有足而行的形迹,这是为什么呢?”风说“是的,我呼呼地从北海来到南海。
可是人们用手来阻挡我而我并不能吹断手指,人们用腿脚来踢踏我而我也不能吹断腿脚。
即使这样,折断大树掀翻高大的房屋,却又只有我能够做到,而这就是细小的方面不求胜利而求获得大的胜利。
获取大的胜利,只有圣人才能做到。
”。
庄子入殿门不趋【原文】庄子入殿门不趋(1),见王不拜。
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使太子先。
〞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
〞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2)?〞曰:“臣之剑,十步一人(3),千里不留行(4)。
〞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
愿得试之。
〞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5),令设戏请夫子(6)。
〞王乃校剑士七日(7),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8),乃召庄子。
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9)。
〞庄子曰:“望之久矣。
〞王曰:“夫子所御杖(10),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
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注释】①趋:快步上前。
②禁:遏止;“禁制〞即遏阻并制伏对手。
③十步一人:十步之内每每杀死一人。
④留:止。
“千里不留行〞是说行走千里也不会受阻。
⑤休就舍:暂到宿舍休息。
“待命〞二字旧本划入下句之首,按文意,“就舍〞的目的在于“待命〞,故于“待命〞处断句。
⑥设戏:安排击剑比武的盛会。
⑦校:同于“较〞;“校剑〞即比试剑术。
⑧奉(peng):捧着;这个意义后代写作“捧〞。
⑨敦:治。
“使士敦剑〞是说跟剑士比对剑术⑩御:用。
杖:用如动词,执掌的意思。
“所御杖〞是说所习惯使用的。
【译文】庄子不急不忙地进入殿内,见到赵王也不行跪拜之礼。
赵王说:“你想用什么话来开导我,而且让太子先作引荐。
〞庄子说:“我听说大王喜好剑术,特地用剑术来参见大王。
〞赵王说:“你的剑术怎样能遏阻剑手、战胜对方呢?〞庄子说:“我的剑术,十步之内可杀一人,行走千里也不会受人阻留。
〞赵王听了大喜,说:“天下没有谁是你的对手了!〞庄子说:“击剑的要领是,有意把弱点显露给对方,再用有机可乘之处引诱对方,后于对手发起攻击,同时要抢先击中对手。
希望有时机能试试我的剑法。
〞赵王说:“先生暂回馆舍休息等待通知,我将安排好击剑比武的盛会再请先生出面比武。
〞赵王于是用七天时间让剑士们比武比赛,死伤六十多人,从中挑选出五六人,让他们拿着剑在殿堂下等候,这才召见庄子。
小学语文名家经典诵读《庄子》(一)可乎可,不可乎不可素材语文版【原文】可乎可,不可乎不可。
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24)。
恶乎然?然于然。
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25)。
恶乎可?可于可。
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26)。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故为是举莛与楹(27)、厉与西施(28)、恢恑憰怪(29),道通为一(30)。
其分也(31),成也(32);其成也,毁也(33)。
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唯达者知通为一(34),为是不用而寓诸庸(35)。
庸也者,用也(36);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37);适得而几矣(38)。
因是已(39),已而不知其然(40),谓之道。
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41),谓之朝三(42)。
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43):“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
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44),亦因是也。
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45),是之谓两行(46)。
【注释】(24)谓:称谓、称呼。
然:这样。
(25)然:对的、正确的。
(26)以上十二句历来认为有错简或脱落现象,句子序列暂取较通行的校勘意见。
(27)莛(tíng):草茎。
楹(yíng):厅堂前的木柱。
“莛”、“楹”对文,代指物之细小者和巨大者。
(28)厉:通作“疠”,指皮肤溃烂,这里用表丑陋的人。
西施:吴王的美姬,古代著名的美人。
(29)恢:宽大。
恑(guǐ):奇变。
憰(jué):诡诈。
怪:怪异。
恢恑憰怪四字连在一起,概指千奇百怪的各种事态。
(30)一:浑一,一体。
联系上文,庄子认为世上一切小与大、丑与美、千差万别的各种情态或各种事物,都是相通而又处在对立统一体内,从这一观点出发,世上一切事物就不会不“齐”,不会不具有某种共同性。
(31)分:分开、分解。
(32)成:生成、形成。
“成”和“分”也是相对立的,一个事物被分解了,这就意味生成一新的事物。
(33)毁:毁灭,指失去了原有的状态。
庄子之楚【原文】庄子之楚,见空髑髅,髐然(1)有形,撽(2)以马捶(3),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将(4)子之春秋(5)故及此乎?”于是语卒(6),援髑髅(7),枕而卧。
夜半,髑髅见梦曰“子之谈者似辩士。
视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则无此矣。
子欲闻死之说(8)乎?”庄子曰“然。
”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9)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
”庄子不信,曰“吾使司命(10)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1),子欲之乎?”髑髅深矉蹙頞(12)“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注释】1 髐(xiao)然枯朽。
2 撽(kao)敲打。
3 马捶(chui)马鞭子。
捶,同“箠”。
4 将设若。
5 春秋年寿。
6 卒结束。
7 援拿。
8 说同“悦”。
9 从然从容。
10 司命掌管生命的鬼神。
11 知识朋友。
12 深瞭(pin)蹙(cu)⑷很愁苦的样子。
矉,同“顰”,皱眉头;頞,同“额”【译文】庄子到楚国去,途中见到一个骷髅,枯骨突露呈现出原形。
庄子用马鞭从侧旁敲了敲。
于是问道“先生是贪求生命失却真理,因而成了这样呢?抑或你遇上了亡国的大事,遭受到刀斧的砍杀,因而成了这样呢?抑或有了不好的行为,担心给父母妻儿子女留下耻辱,羞愧而死成了这样呢?抑或你遭受寒冷与饥饿的灾祸而成了这样呢?抑或你享尽天年而死去成了这样呢?”庄子说罢,拿过骷髅,用作枕头而睡去。
到了半夜,骷髅给庄子显梦说“你先前谈话的情况真像一个善于辩论的人。
看你所说的那些话,全属于活人的拘累,人死了就没有上述的忧患了。
你愿意听听人死后的有关情况和道理吗?”庄子说“好。
”骷髅说“人一旦死了,在上没有国君的统治,在下没有官吏的管辖;也没有四季的操劳,从容安逸地把天地的长久看作是时令的流逝,即使南面为王的快乐,也不可能超过。
美则美矣,而未大也【原文】昔者舜问于尧曰“天王(1)之用心何如?”尧曰“吾不敖(2)无告(3),不废(4)穷民,苦(5)死者,嘉(6)孺子而哀(7)妇人。
此吾所以用心已。
”舜曰“美则美矣,而未大也。
”尧曰“然则何如?”舜曰“天德而出宁(8),日月照而四时行,若昼夜之有经(9),云行而雨施矣。
”尧曰“胶胶(10)扰扰乎!子,天之合(11)也;我,人之合也。
”夫天地者,古之所大(12)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
故古之王天下者,奚为哉?天地(13)而已矣。
【注释】○1天王天子。
○2敖同“傲”,侮慢。
○3无告不堪告诉,指顽愚之民。
○4废抛弃。
○5苦悲悯。
○6嘉爱惜。
○7哀可怜。
○8天德而出宁天德,与天合德;出,治理天下。
○9经恒常。
○10胶胶与“扰扰”同义。
天之合与天道合。
大尊崇。
天地德合天地。
【译文】过去舜曾向尧问道“你作为天子用心怎么样?”尧说“我从不侮慢庶民百姓,也不抛弃生活无计走投无路的穷苦人民,为死者苦苦焦虑,很好地对待留下的幼子并悲悯那些妇人。
这些就是我用心的方式。
”舜说“这样做好当然是很好了,不过还说不上伟大。
”尧说“如此那么将怎么办呢?”舜说“自然而成形迹安宁,象日月照耀,四季运行,象昼夜交替,形成常规,象云彩随风飘动,雨点布施万物。
”尧说“整日里纷纷扰扰啊!你,跟自然相合;我,跟人事相合。
”天和地,自古以来是最为伟大的,黄帝尧舜都共同赞美它。
所以,古时候统治天下的人,做些什么呢?仿效天地罢了。
积敛无崖【原文】士成绮(1)见老子而问曰:“吾闻夫子圣人也,吾固(2)不辞远道而来愿见,百舍重趼(3)而不敢息。
今吾观子,非圣人也。
鼠壤(4)而余蔬(5),而弃妹(6)之者,不仁也,生熟(7)不尽于前,而积敛无崖(8)。
”老子漠然不应。
士成绮明日复见,曰:“昔者吾有刺于子,今吾心正卻(9)矣,何故也?”老子曰:“夫巧知神圣之人,吾自以为脱(10)焉。
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
苟有其实,人与之名而弗受,再(11)受其殃(12)。
吾服也恒服,吾非以服有服(13)。
”士成绮雁行避影(14),履行(15)遂进而问,“修身若何?”老子曰:“而(16)容崖然(17),而目衝然(18),而颡頯(19)然(20),而口阚然(21),而状义(22)然,似系马而止也。
动而持(23),发也机(24),察而审(25),知巧而覩于泰(26),凡以为不信(27)。
边竟(28)有人焉,其名为窃。
”【注释】1士成绮:虚拟人物,姓士名成绮。
2固:所以。
3百舍重趼(pn):百舍,远道;舍,古时距离单位;趼,同“茧”。
4鼠壤:鼠洞。
5余蔬:余,剩余;蔬,指食物。
6妹:同“蔑”,轻视。
7生熟:指饮食。
8崖:边际。
9正卻(que):正,醒悟;卻,同“却”,改正。
10脱:离。
11再:又。
12殃:牵累。
13吾服也恒服,吾非以服有服:服,接受;恒服,出于恒常去接受;以服有服,有心接受而接受。
14雁行避影:雁行,从后而行;避影,避开影子。
15履行:穿鞋走到席子上,指神态失措。
16而:你。
17崖然:高傲。
18衝(chong)然:突出的样子。
19颡(sang):额头。
20頯(xang)然:隆起的样子。
21阚(xan)然:尖刻的样子。
22义:同“峨”,高大。
23动而持:欲动而强持。
24发也机:发,指行动;机,弩矢。
25察而审:察,明察;审,详细。
26泰:多。
27信:真实。
28竟:同“境”。
【译文】士成绮见到老子而问道:“听说先生是个圣人,我便不辞路途遥远而来,一心希望能见到你,走了上百天,脚掌上结上厚厚的老趼也不敢停下来休息休息。
列御寇【原文】无几何而往(18),则户外之屦满矣(19)。
伯昏瞀人北面而立,敦杖蹙之乎颐(20),立有间,不言而出。
宾者以告列子(21),列子提屦,跣而走(22),暨乎门(23),曰:“先生既来,曾不发药乎(24)?”曰:“已矣(25),吾固告汝曰人将保汝,果保汝矣。
非汝能使人保汝,而汝不能使人无保汝也,而焉用之感豫出异也(26)!必且有感摇而本才(27),又无谓也(28)。
与汝游者又莫汝告也(29),彼所小言(30),尽人毒也;莫觉莫悟,何相孰也(31)!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敖游(32),汎若不系之舟(33),虚而敖游者也(34)。
”【注释】18无几何:没有过多久。
○⑲户外:门外。
屦(ju):鞋;“屦满”说明来列御宼家的人很多。
⑳敦:竖。
蹙:抵着。
颐:下巴。
21宾者:亦作“傧者”,接待、裏报的人员。
○22跣(xian):光着脚。
走:跑。
○23暨:及,至。
○24曹:乃,竟。
发药:开发药方是为了疗治疾病,这里喻指批评疏导,使自己改正错误。
○○25已:止。
26命:你。
焉:何。
之:此,指代显迹于外的做法。
豫:用同“预”,预先。
○27感牝5〇:撼动,这个意义后代写作“撼”。
而:见前一注。
才: 语气词,用同“哉”。
○28无谓:犹言“无奈”。
○29莫汝告:没有谁提醒告诫你。
○30小言:细巧迷惑的言辞。
○31孰(shu):审视、详察;这个意义后代写作“熟”。
“何相孰”是说怎么能彼此相互○审视详察。
32敖游:即遨游;下同。
○33汛;“泛”字之异体。
○34虚:心境空宁,毫无拘系。
○【译文】没有多久伯昏瞀人前去看望列御寇,看见门外摆满了鞋子。
伯昏瞀人面朝北方站着,竖着拐杖撑住下巴。
站了一会儿,一句话也没说就走出去了。
接待宾客的人员告诉了列御寇,列御寇提着鞋子,光着脚就跑了出来,赶到门口,说:“先生已经来了,竟不说一句批评指教的话吗?”伯昏瞀人说:“算了算了,我本来就告诉你说人们将会归附于你,果真都在归附你了。
小学语文名家经典诵读《庄子》(一)孔子愀然而叹素材语文版【原文】孔子愀然而叹(1),再拜而起曰:“丘再逐于鲁(2),削迹于卫,伐树于宋,围于陈蔡。
丘不知所失,而离此四谤者何也(3)?”客凄然变容曰:“甚矣子之难悟也!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4),举足愈数而迹愈多(5),走愈疾而影不离身,自以为尚迟(6)。
疾走不休,绝力而死。
不知处阴以休影(7)。
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子审仁义之间,察同异之际(8),观动静之变,适受与之度(9),理好恶之情,和喜怒之节,而几于不免矣(10)。
谨脩而身(11),谨守其真(12),还以物与人(13),则无所累矣。
今不脩之身而求之人(14),不亦外乎(15)!”【注释】①愀(qiao)然:凄凉悲伤的样子。
②连续以下四句写孔子周游列茵时的厄运,已多次见于《山木》、《天运》、《盗跖》等篇目,这里不再分别注出。
③离:通作“罹”,遭受的意思。
谤:诋毁。
④去:避离。
走:跑。
⑤数(Shud):频繁。
一说通作“速”。
⑥迟:迟缓,慢。
⑦处:止,停留I下句同此解。
阴:暗。
⑧际:分界。
⑨度:度量,“适……度”是说“掌握……分寸”。
⑩不兔:不免于祸,这里语意有所隐含。
⑪而:你。
⑫真:本真,纯朴的自然本性。
⑬还•.归还;“还以物与人”意思是让物与人都返归自然。
一说把身外之物还之于人。
⑭本句亦作“今不脩身而求之于人”,语意更为畅达。
⑮外:注重外在的东西,言外之意是说颠倒了本末。
【译文】孔子凄凉悲伤地长声叹息,再次行礼后站起身来,说:“我在鲁国两次受到冷遇,在卫国被铲削掉所有的足迹,在宋国遭受砍掉坐荫之树的羞辱,又被久久围困在陈国、蔡国之间。
我不知道我有什么过失,遭到这样四次诋毁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渔父悲悯地改变面容说:“你实在是难于醒悟啊!有人害怕自己的身影、厌恶自己的足迹,想要避离而逃跑开去,举步越频繁足迹就越多,跑得越来越快而影子却总不离身,自以为还跑得慢了,于是快速奔跑而不休止,终于用尽力气而死去。
子张【原文】子张曰:“子不为行,即将疏戚无伦(17),贵贱无义,长幼无序;五纪六位(18),将何以为别乎?”满苟得曰:“尧杀长子,舜流母弟(19),疏戚有伦乎?汤放桀,武王杀纣,贵贱有义乎?王季为適(20),周公杀兄(21),长幼有序乎?儒者伪辞,墨者兼爱,五纪六位将有别乎?“且子正为名,我正为利。
名利之实,不顺于理,不监于道(22)。
吾日与子讼于无约曰(23):‘小人殉财,君子殉名。
其所以变其情、易其性,则异矣;乃至于弃其所为而殉其所不为,则一也(24)。
’故曰,无为小人,反殉而天(25);无为君子,从天之理。
若枉若直(26),相而天极(27);面观四方,与时消息(28)。
若是若非,执而圆机(29);独成而意(30),与道徘徊。
无转而行(31),无成而义,将失而所为(32)。
无赴而富,无殉而成,将弃而天。
比干剖心,子胥抉眼(33),忠之祸也;直躬证父(34),尾生溺死,信之患也;鲍子立干(35),申子不自理(36),廉之害也;孔子不见母(37),匡子不见父(38),义之失也。
此上世之所传,下世之所语,以为士者正其言(39),必其行(40),故服其殃(41),离其患也(42)。
”【注释】17戚:亲。
伦:人伦顺序。
○18五纪:岁、日、月、星辰、历数;一说“五纪”即“五伦”,指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间的关系。
六位:零、臣、父、子、夫、妇;一说“六位”即“六绍”,指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
19相传舜流放了同母的弟弟象。
○⑳王季:周文王的父亲。
王季本是大王亶父的小儿子,太伯、仲雍让位不立,因而传位给了王季。
適(di):通作“嫡”,指大儿子。
21周公曾诛杀兄长管叔、蔡叔。
○22监:明。
一本亦作“鑑”,而“鑑”是古“镜”字。
○23日:往昔。
讼:争论是非。
无约:假托的人名,寓指不受名利所约束。
○24一:同一,同样的。
○25而:你。
“反殉而天”是说反过来再追寻你自己的天性。
○26若:或。
枉:曲。
列御寇【原文】列御寇之齐(1),中道而反(2),遇伯昏瞀人(3)。
伯昏瞀人曰:“奚方而反(4)?”曰:“吾惊焉。
”曰:“恶乎惊(5)?”曰:“吾尝食于十浆(6),而五浆先馈(7)。
”伯昏瞀人曰:“若是,则汝何为惊已?”曰:“夫内诚不解(8),形谍成光(9),以外镇人心(10),使人轻乎贵老,而其所患(11)。
夫浆人特为食羹之货(12),无多余之赢(13),其为利也薄,其为权也轻(14),而犹若是,而况于万乘之主乎!身劳于国而知尽于事,彼将任我以事而效我以功(15),吾是以惊。
”伯昏瞀人曰:“善哉观乎!女处己(16),人将保女矣(17)!”【注释】①列御寇:即列子。
之:往。
②反:返。
③伯昏瞀(mao)人:传说中的隐士。
《德充符》中称作“伯昏无人。
”④方:故;“奚方”亦即何故。
⑤恶(wu):何。
⑥浆:饮料;这里指卖饮料的人家。
“浆”字亦作“餐”,义同⑦馈(kui):赠送,送给。
⑧解:化解,解脱。
⑨谍(Xie):通作“渫”,疏通于外的意思。
⑩镇:服。
⑪虀(ji):聚汇,招致。
⑫特:但,只。
货:出售。
⑬一本无“无”字,但本句有“无”字语义顺畅些。
⑭杈:权衡、考虑,指先送饮料来的内心打算。
15效:验。
○⑯处己:安处自身。
一说“己”乃“已”字之讹,而“己”与“矣”通,用为语气词;亦可通。
⑰保:聚守,引申为依附的意思。
下同此解。
【译文】列御寇到齐国去,半路上又折了回来,遇上伯昏瞀人。
伯昏瞀人问道:“什么事情使你又折了回来?”列御寇说:“我感到惊惶不安。
”伯昏瞀人又问:“什么原因使你惊惶不安?”列御寇说:“我曾在十家卖饮料的店子里饮用,却有五家事先就给我送来。
”伯昏瞀人说:“像这样的事,你怎么会惊惶不安呢?”列御寇说:“内心至诚却又未能从流俗中解脱出来,外部身形就会有所宣泄而呈现出神采;用外在的东西镇服人心,对自己的尊重胜过尊重年老的人,必然会招致祸患。
那卖饮料的人只不过是为了卖掉饮用的羹汤,没有多少赢利,他们获利是很微薄的,他们预先送来饮料时的内心打算也是微不足道的,可是还如此地对待我,何况那大国的国君呢?国君亲身操劳于国家而才智耗尽于政事,他们定会把重任托付给我并检验我的功绩。
孔子见老聃【原文】孔子见老聃,老聃新沐(1),方将被发而干(2),然似非人(3)。
孔子便而待之(4),少焉见,曰:“丘也眩与,其信然与?向者先生形体掘若槁木(5),似遗物离人而立于独也。
”老聃曰:“吾游心于物之初(6)。
”孔子曰:“何谓邪?”曰:“心困焉而不能知,口辟焉而不能言(7),尝为汝议乎其将(8)。
至阴肃肃(9),至阳赫赫(10);肃肃出乎天,赫赫出乎地(11);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为之纪而莫见其形(12)。
消息满虚,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日有所为,而莫见其功。
生有所乎萌(13),死有所乎归(14),始终相反乎无端而莫知乎其所穷(15)。
非是也,且孰为之宗!”【注释】1沐:洗头发,“薪沐〃即刚洗了头发。
2被(pi):通作“披”。
3热(zhe):通作“蛰”,“蛰然”就是不动的样子。
非人:不像是个活着的人,这里指凝神寂志如槁木,一动也不动。
4便:通作“屏”,屏蔽的意思◊老聃新沐披发待干,孔子不便直入相见,故隐于屏后等待,“便而待之”的意思就是在门下等候。
5掘(wu):通作“柮”,指没有枝叶的树干,这里是形容直立不动像木头似的。
6物之初:即宇宙之初。
7辟:合。
8将:大略。
“议乎其将”意思是谈谈它的大概。
9肃肃:阴冷的样子。
10赫赫:炎热的样子。
11这里说阴气出于《天,阳气出于地,似与老庄哲学中惯常的说法——阴气与地有关联,阳气与天有关联——不合。
12纪:纲纪:13所乎萌:所萌发的地方。
⑭所乎归:归向的地方。
⑮反:返;“相反”即相互循环的意思【译文】孔子拜见老聃,老聃刚洗了头,正披散着头发等待吹干,那凝神寂志、一动不动的样子好像木头人一样。
孔子在门下屏蔽之处等候,不一会儿见到老聃,说:“是孔丘眼花了吗,抑或真是这样的呢?刚才先生的身形体态一动不动地真像是枯槁的树桩,好像遗忘了外物、脱离于人世而独立自存一样”。
老聃说:“我是处心遨游于浑沌鸿濛宇宙初始的境域。
”孔子问:“这说的是什么意思呢?”老聃说:“你心中困惑而不能理解,嘴巴封闭而不能谈论,还是让我为你说个大概。
小学语文名家经典诵读庄子一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素材语文版【原文】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
老聃曰:“夫播穅眯目(1)则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噆肤(2),则通昔不寐矣(3)。
夫仁义憯然乃愤吾心(4),乱莫大焉。
吾子使天下无失其朴,吾子亦放风而动(5),总德而立矣(6),又奚杰然若负建鼓而求亡子者邪(7)?夫鹄不日浴而白(8),乌不日黔而黑(9)。
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辩(10),名誉之观(11),不足以为广(12)。
泉涸(13),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14),相濡以沫(15),不若相忘于江湖。
”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
弟子问曰:“夫子见老聃,亦将何规哉(16)?”孔子曰:“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17),乘云气而养乎阴阳。
予口张而不能嗋(18),予又何规老聃哉!”子贡曰:“然则人固有尸居而龙见(19),雷声而渊默(20),发动如天地者乎?赐亦可得而观乎(21)?”遂以孔子声见老聃(22)。
【译文】孔子拜见老聃讨论仁义。
老聃说:“播扬的糠屑进入眼睛,也会颠倒天地四方,蚊虻之类的小虫叮咬皮肤,也会通宵不能入睡。
仁义给人的毒害就更为惨痛乃至令人昏愦糊涂,对人的祸乱没有什么比仁义更为厉害。
你要想让天下不至于丧失淳厚质朴,你就该纵任风起风落似地自然而然地行动,一切顺于自然规律行事,又何必那么卖力地去宣扬仁义,好像是敲着鼓去追赶逃亡的人似的呢?白色的天鹅不需要天天沐浴而毛色自然洁白,黑色的乌鸦不需要每天用黑色渍染而毛色自然乌黑,乌鸦的黑和天鹅的白都是出于本然,不足以分辨谁优谁劣;名声和荣誉那样的外在东西,更不足以播散张扬。
泉水干涸了,鱼儿相互依偎在陆地上,大口出气来取得一点儿湿气,靠唾沫来相互得到一点儿润湿,倒不如将过去江湖里的生活彻底忘怀。
”孔子拜见老聃回来,整整三天不讲话。
弟子问道:“先生见到老聃,对他作了什么诲劝吗?”孔子说:“我直到如今才竟然在老聃那儿见到了真正的龙!龙,合在一起便成为一个整体,分散开来又成为华美的文采,乘驾云气而养息于阴阳之间。
祸福无有【原文】南荣趎曰:“里人有病,里人问之,病者能言其病,然其病病者(30),犹未病也。
若趎之闻大道,譬犹饮药以加病也,趎愿闻卫生之经而已矣(31)。
”老子曰:“卫生之经,能抱一乎(32)?能勿失乎(33)?能无卜筮而知吉凶乎(34)?能止乎?能已乎?能舍诸人而求诸己乎?能翛然乎(35)?能侗然乎(36)?能儿子乎(37)?儿子终日嗥而嗌不嗄(38),和之至也(39);终日握而手不掜(40),共其德也(41);终日视而目不瞚(42),偏不在外也(43)。
行不知所之,据不知所为,与物委蛇(44),而同其波(45):是卫生之经已。
”南荣趎曰:“然则是至人之德已乎?”曰:“非也。
是乃所谓冰解冰释者能乎?夫至人者,相与交食乎地而交乐乎天(46),不以人物利害相撄(47),不相与为怪,不相与为谋,不相与为事,翛然而往,侗然而来。
是谓卫生之经已。
”曰:“然则是至乎?”曰:“未也。
吾固告汝曰:‘能儿子乎?’儿子动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
若是者,祸亦不至,福亦不来。
祸福无有,恶有人灾也!”【注释】○30病病者:前一“病”字甩如动词,而且是意动用法,意思是以病为病的人,即把自己的疾病看作是一种病状的人○31卫生:养护生命。
经:常,这里指常规、通常的办法。
下同此解。
○32一:浑一,这里指身形与精神世界的谐合。
○33失:这里栺失却真性。
○34卜筮(shi ):占卦。
○35翛(xiao )然:自由的、无拘无束的样子。
以下同此解。
○36侗(dong )然:心无执著的样子。
以下同此解。
○37儿子:幼儿,这里用如动词,“能儿子”是说能够像婴儿那样朴质、纯真。
○38嘷(hao ):号哭。
嗌(yi ):咽喉。
嗄(sha ):嘶哑。
○39靡之至:这里指声音谐和、自然。
○40掜(nie ):用同“捏”,拳曲的意思。
○41共(gong ):拱。
“共其德”是说听任手自然地握着乃是幼儿的天性 和常态。
劳而无功,身必有殃
【原文】
“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陆行莫如用车。
以舟之可行于水也而求推之于陆,则没世不行寻常(13)。
古今非水陆与?周鲁非舟车与?今蕲行周于鲁,是犹推舟于陆也,劳而无功,身必有殃。
彼未知夫无方之传(14),应物而不穷者也。
“且子独不见夫桔槔者乎(15)?引之则俯,舍之则仰。
彼,人之所引,非引人也,故俯仰而不得罪于人。
故夫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16),不矜于同而矜于治(17)。
故譬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其犹柤梨橘柚邪(18)!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
“故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
今取猨狙而衣以周公之服(19),彼必龁齧挽裂,尽去而后慊(20).观古今之异,犹猨狙之异乎周公也。
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21)。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走。
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
惜乎,而夫子其穷哉!”
【译文】
“在水上划行没有什么比得上用船,在陆地上行走没有什么比得上用车,因为船可以在水中划行而奢求在陆地上推着船走,那么终身也不能行走多远。
古今的不同不就象是水面和陆地的差异吗?周和鲁的差异不就象是船和车的不同吗?如今一心想在鲁国推行周王室的治理办法,这就象是在陆地上推船而行,徒劳而无功,自身也难免遭受祸殃。
他们全不懂得运动变化并无限定,只能顺应事物于无穷的道理。
“况且,你没有看见那吊杆汲水的情景吗?拉起它的一端而另一端便俯身临近水面,放下它的一端而另一端就高高仰起。
那吊杆,是因为人的牵引,并非它牵引了人,所以或俯或仰均不得罪人。
因此说,远古三皇五帝时代的礼义法度,不在于相同而为人顾惜,在于治理而为人看重。
拿三皇五帝时代的礼义法度来打比方,恐怕就像柤、梨、橘、柚四种酸甜不一的果子吧,它们的味道彼此不同然而却都很可口。
1/ 2
“所以,礼义法度,都是顺应时代而有所变化的东西。
如今捕捉到猿猴给它穿上周公的衣服,它必定会咬碎或撕裂,直到全部剥光身上的衣服方才心满意足。
观察古今的差异,就象猿猴不同于周公。
从前西施心口疼痛而皱着眉头在邻里间行走,邻里的一个丑女人看见了认为皱着眉头很美,回去后也在邻里间捂着胸口皱着眉头。
邻里的有钱人看见了,紧闭家门而不出;贫穷的人看见了,带着妻儿子女远远地跑开了。
那个丑女人只知道皱着眉头好看却不知道皱着眉头好看的原因。
可惜呀,你的先生一定会遭遇厄运啊!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