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知识
- 格式:ppt
- 大小:685.50 KB
- 文档页数:88
国际经济学知识点整理一、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旨在解释国家之间为什么进行贸易以及贸易如何影响各国的经济。
(一)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由亚当·斯密提出。
该理论认为,各国应专门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生产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绝对生产劣势的产品。
例如,如果 A 国生产一单位的商品 X 所需的劳动投入少于 B 国,那么 A 国在商品 X 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应该专注于生产和出口商品 X。
(二)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则更加具有普遍意义。
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但只要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该国仍可以通过生产并出口其劣势相对较小的商品,进口劣势相对较大的商品来获得贸易利益。
(三)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各国在生产要素的禀赋方面存在差异,这导致了各国在不同商品的生产上具有不同的成本。
比如,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成本优势,应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丰富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成本优势,应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二、国际贸易政策(一)关税关税是一国政府对进出本国关境的商品所征收的税收。
征收关税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保护本国的产业。
但过高的关税可能会引发贸易伙伴的报复,导致贸易战。
(二)非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的形式多样,包括进口配额、自愿出口限制、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等。
这些措施往往比关税更加隐蔽和灵活,但也可能对国际贸易造成更大的扭曲。
(三)贸易保护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往往是由于国内经济面临困境、就业压力增大等原因。
然而,长期的贸易保护主义不利于全球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的发展。
三、汇率与国际收支(一)汇率的决定汇率是一种货币兑换另一种货币的比率。
汇率的决定因素包括购买力平价、利率平价、国际收支状况等。
(二)汇率制度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的汇率被固定在一定的水平上;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由市场供求决定。
国际经济学知识点国际经济学是研究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以及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等问题的学科。
它涉及到许多重要的知识点,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理论、外汇市场和汇率等。
本文将介绍一些重要的国际经济学知识点。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主要研究的是国家之间的贸易模式和效应。
其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是比较优势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应该专门生产其相对优势的产品,并通过贸易来获取其他国家的产品。
这样可以提高全球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实现各国的利益最大化。
其次,国际金融理论也是国际经济学中的重要内容。
国际金融理论主要研究的是国际金融市场的运作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是利率平价理论,它认为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率差异会导致资本的跨国流动,从而影响汇率水平。
此外,购买力平价理论也是国际金融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认为不同国家之间的物价水平应该是相等的,因此汇率的变动会反映不同国家之间的物价差异。
在国际经济学中,外汇市场和汇率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外汇市场是指各国货币的交易市场,汇率则是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外汇市场的运作对于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具有重要影响。
汇率的变动会影响到国际贸易的竞争力和国际资本的流动。
因此,汇率的波动对于各国经济的发展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国际经济学涉及到许多重要的知识点,包括比较优势理论、利率平价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外汇市场和汇率等。
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国际经济关系和制定国际经济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对国际经济学有更深入的了解。
经济学中的国际经济学基础知识点国际经济学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研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国际经济学的基础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领域的知识。
一、贸易理论1. 绝对优势理论:由亚当·斯密提出,认为一个国家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拥有绝对优势时,应专门从事该商品的生产和出口。
2. 比较优势理论:由大卫·李嘉图提出,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上都不如另一个国家优势,但仍然可以通过比较优势实现贸易。
3. 因子禀赋理论:根据不同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本等)禀赋差异,来解释贸易模式和国际分工。
二、国际货币体系1. 固定汇率制度:国家内外货币汇率固定不变,如金本位制和可兑换货币制度。
2. 浮动汇率制度:国家内外货币汇率由市场供求决定,如汇率市场的自由浮动。
3. 货币联盟:多个国家将各自的货币与某种特定比例锁定的货币挂钩,如欧元区。
三、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1. 直接投资:投资者在境外购买或建立企业,并参与该企业的经营和管理。
2. 跨国公司:在两个或多个国家设有子公司或分支机构,进行跨国经营活动,实现资源配置和市场扩张等战略目标。
四、国际金融市场1. 外汇市场:全球性市场,涉及不同国家的货币交易,主要包括跨境支付、外汇买卖和外汇衍生品交易等。
2. 国际债券市场:指不同国家的政府和企业发行的跨境债券,如美国国债和国际公司债券等。
3. 外国直接投资市场:涉及投资者直接购买外国企业的股权或设立合资企业等。
五、国际贸易政策1. 关税:国家为保护本国产业或调节进口品与国内商品的竞争,对进口商品征收的税费。
2. 非关税壁垒:关税以外的限制进口商品的措施,如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和技术壁垒等。
3. 自由贸易区:多个国家之间签署协定,在特定区域内实现零关税或优惠关税的贸易安排。
4. 关税同盟:多个国家签署协定,在关税方面实现一体化管理,而对非成员国保持共同关税政策。
国际经济学知识点归纳(精选五篇)第一篇:国际经济学知识点归纳重商主义:重商主义认为,金银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金银财富增加。
一国要使金银货币的绝对量增加,从而使国家富裕起来,必须发展国际贸易,并且在贸易中保持出口大于进口。
因为,只有当一国的出口大于进口时,其他国家要向该国支付,该国的金银财富才会增加,其经济才会因为资本的流入而获得发展。
重商主义的两大缺陷:金银货币财富观和贸易保护主义。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相互需求理论(约翰.穆勒)绝对优势理论:在两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其中一国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另一国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的效率,则两国在不同商品的生产上分别拥有绝对优势。
相对优势理论:在两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另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均处于绝对劣势。
则优势国可以专门分工生产其优势较大的那种商品,劣势国可以专门分工生产其劣势较小的那种商品。
相互需求理论:两国两种商品的国内交换比率(反映了两国的比较成本优势)决定了两国两种产品国际交换比率的上下限,实际的国际交换比率必定介于两国国内交换比率所确定的界限之内。
要素禀赋理论:一个国家应当分工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丰裕要素所生产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稀缺要素所生产的商品。
通过国际分工和开展贸易,将会使各国的福利都得到增益。
机会成本:指在资源既定的条件下,额外生产1单位某一种商品所必须放弃的生产另一种商品的最大数量。
机会成本递增的原因:(1)生产要素不是同质的,即同一种生产要素并不是完全相同或质量相同的。
(2)商品的生产过程中投入生产要素的比例并非是固定不变的。
该国每多生产1单位的该种商品,就必须越来越多地放弃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以获得足够的资源。
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都是凹向原点的曲线,说明两国在生产这两种商品时都具有机会成本递增的特点。
大一上学期末国际经济学基础知识点速查在大一上学期末,国际经济学基础知识点对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对国际经济学基础知识点的速查,帮助学生复习和准备期末考试。
一、国际贸易
1. 贸易理论
- 绝对优势理论
- 比较优势理论
- 同质产品贸易理论
2. 贸易壁垒
- 关税
- 非关税壁垒
- 进口配额
- 出口补贴
3. 贸易组织
- 世界贸易组织(WTO)
- 自由贸易区
- 关税同盟
二、汇率和汇兑
1. 汇率制度
- 固定汇率制度 - 浮动汇率制度2. 汇率决定
- 货币供给与需求 - 国际收支平衡 - 国际投资流动3. 汇率风险管理
- 头寸管理
- 期权合约
- 远期外汇合约
三、国际经济政策
1. 贸易政策
- 自由贸易政策 - 保护主义政策 - 关税调整政策
2. 汇率政策
- 固定汇率政策
- 浮动汇率政策
- 货币干预政策
3. 资本流动政策
- 自由资本流动政策
- 资本管制政策
四、国际货币体系
1. 黄金标准
2. 布雷顿森林体系
3. 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
五、国际经济关系
1.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 经济合作与援助
- 跨国公司投资
- 农产品贸易问题
2. 国际经济危机
- 2008年金融危机
- 亚洲金融危机
- 欧债危机
六、国际经济发展
1. 收入差距与发展
2. 工业化与城市化
3. 全球化趋势与挑战
以上内容涵盖了国际经济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点,希望能够帮助大一上学期末需要复习的同学们。
祝大家考试顺利!。
国际经济学知识点总结1.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学的基础,主要包括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因素比较理论、产品寿命周期理论等。
其中,比较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它解释了各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原因和利益。
2.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政策主要包括关税政策、非关税壁垒政策、贸易协定等。
关税政策是指国家对进口商品征收的税费,非关税壁垒政策包括配额、进口限制、补贴等。
贸易协定是两个或多个国家之间签订的贸易合作协议,如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等。
3.国际经济均衡:国际经济均衡描述了国际贸易中的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动。
国际经济均衡模型包括货币市场均衡模型、物价调整模型等。
4.国际汇率:国际汇率是国际经济交往中最重要的价格之一、国际汇率决定了货币的相对价值,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增长、利率、通胀等。
5.国际投资:国际投资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种形式。
直接投资是指在国外直接投资企业或项目,间接投资则是通过购买外国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进行的投资。
6.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是指在多个国家开展经营活动的公司。
跨国公司在国际经济中起到重要作用,它们通过跨国生产和国际分工,推动了全球贸易和资金流动。
7.国际金融:国际金融涉及到国际货币体系、国际支付和国际资本流动等方面的问题。
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各国货币之间的兑换关系和支付方式。
国际资本流动是资金在不同国家之间的流动,包括直接投资、债券和股票等。
9.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是国际经济学的一个分支领域,主要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发展问题。
发展经济学关注贫穷和不平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发展的理论和政策建议。
10.国际经济危机:国际经济危机是指全球范围内发生的严重经济衰退和金融风险。
国际经济危机对国际经济秩序和国家经济都会带来巨大影响,需要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以上是国际经济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总结。
国际经济学是一个广阔复杂的领域,涵盖了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
了解和掌握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对于理解国际经济现象和参与国际经济活动都非常重要。
第一章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条件①使厂商实现利润最大的同时也使社会资源得到最有效率配置;条件②使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的同时也使整个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完全竞争条件下,二者利益一致);条件③保证生产和消费均衡同时达到。
结论:——在封闭条件下,生产均衡点与消费均衡点是重合的(市场出清)。
结论:在完全竞争的假设前提下,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结论:开放条件下,生产均衡点与消费均衡点不再重合。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绝对优势论<基本观点〉:在两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其中一国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另一国在另一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则两国在不同商品的生产上分别拥有绝对优势,此时如果两国根据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并相互进行交换,双方均能从中获益.贸易基础:各国生产成本/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异贸易模式:一国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比较优势论<基本观点>:在两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其中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均处于绝对优势,另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均处于绝对劣势,则优势国可专门生产其优势较大的那种商品,劣势国可专门生产其劣势较小的商品,然后进行国际交换,双方仍能从中获益。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贸易起因:生产成本/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现代分析封闭条件下的均衡封闭下的相对价格:封闭下的相对价格等于PPF的斜率。
即,pA=ay/ax ,贸易模式:一国应该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相对价格低或相对劳动生产率高)的产品,进口比较劣势的产品。
国际均衡价格的决定:-—A、B两国过剩供求给曲线交点贸易利益:贸易后社会无差异曲线均向上移动,因此,贸易改善了两国各自的福利水平;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H-O定理主要观点:认为,一国应当分工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丰裕要素所生产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稀缺要素所生产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