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课件:学校恐惧症vs厌学症
- 格式:ppt
- 大小:1.25 MB
- 文档页数:12
厌学、学校恐怖症与拒绝上学儿童青少年害怕学习和厌学而出现的直接表现即拒绝上学。
有关儿童拒绝上学问题,目前在称谓和界定上仍存在争议。
早在1932年,美国的Broadwin提出,不上学的儿童主要由逃学(也称怠学)行为引发,并将这类问题归于神经症的一种类型。
1941年Johnson提出,由儿童分离焦虑引发的拒绝上学实际上是恐惧心理的作用,并首先提出学校恐怖症,特指那些对学校特定环境产生异常恐惧并强烈拒绝上学的儿童,认为其属于儿童情绪障碍的一种类型。
20世纪50年代,有一些教育界学者提出拒绝上学的概念,定义那些由于心理因素造成的不上学行为,其基本背景仍是儿童与母亲的分离焦虑和对学校的恐惧。
因此,这类拒绝上学与逃学有了本质的区别,后者指伴有品性问题和反社会特征的不上学行为,而拒绝上学并无明显反社会行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拒绝上学之称谓在日本应用得尤为广泛,以致日本学者称“拒绝上学症”(又称不登校)是日本本土文化的独特现象。
在日本文部科学省(相当于我国教育部)每年出版的青少年白皮书中,“不登校”被视作最严重和最受关注的青少年行为问题之一,而且近年来发病率递增趋势十分显著。
但在美国精神科学会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 版)》(DSM-Ⅳ,1994)上并未将其列为独立的疾病单元。
拒绝上学症可定义为:儿童青少年由于情绪障碍,特别是焦虑、恐惧和抑郁导致上学发生困难,并出现回避上学的一种心理疾病。
笔者认为,拒绝上学症较学校恐怖症在发病年龄和本质上有很大区别,前者多发生于幼儿和小学阶段儿童,主要由适应困难和恐惧情绪所导致;后者则多发生于青春期(小学高年级至高中甚至大学)以后的学生。
拒绝上学行为包含了厌学、独立意识、违拗和对立情绪等因素,与学校恐怖症可以是连续体抑或独立发生,即学校恐怖症持续至青春期也可转化为拒绝上学症。
拒绝上学症发病年龄有3个高峰,且与发生原因密切相关:3—7岁为第1高峰,大都与入托、入学时与父母分离而产生的焦虑有关;9—12岁为第2高峰,主要与学习压力过大、人际关系冲突、更换学校或班级等因素有关;13岁以后更倾向违拗性抵触上学,主要原因包括学习困难、在校遭受欺负羞辱、学绩挫败、家庭问题、心身症、友谊危机、师生冲突、厌学、情绪障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