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学习指南(1)
- 格式:docx
- 大小:22.74 KB
- 文档页数:7
学习指南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生接触最早的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对它的学习和掌握情况将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很多已经工作多年的医师都有再次进行尸体解剖的愿望。
所以,如何对待和学习人体解剖学,如何珍惜目前日趋紧张的尸源来进行尸体解剖,是我们作为师长应该给予学员的建议:
1.端正学习态度,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单纯靠死记硬背,动眼不动手,很难获得系统的知识储备。
尸体解剖是医学生获取人体形态信息的第一手珍贵资源,希望同学们做好思想准备,勇敢面对尸体,大胆细致地进行解剖,要善始善终,不能虎头蛇尾。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名词量很大的学科,学员每节课可
能会接触到几十个专有名词,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建议学员养成课前预习,课中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复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的方式可以灵活多变,视个人时间和精力状态,可采取通读全文,也可采取摘读其中黑体名词及相关解释的方式,带着问题听课,对教员的讲课做到心中有数。
根据遗忘曲线,遗忘速度最快的是上课后的三天内。
因此,建议学员课后,最好是当天或第二天就翻看讲义进行复习。
3.建立有效的学习方法。
单纯的解剖学教学内容繁重,不好记忆,建议学员多
进行以下方面的尝试:(1)基础联系临床,注重临床病例和所学解剖学知识之间的关系;(2)局部与系统相联系,在进行局部操作时注意每个局部结构和周围结构的联系和整体观;(3)有效利用网络教学,在课前和课后都可以利用网络教学手段进行预习和复习,并与教员进行及时有效的交流。
人体解剖学的基本知识点在人体解剖学中,有许多基本的知识点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
这些知识点是我们理解人体构造和功能的基础,对于医学、生物学等相关领域的学习和研究至关重要。
本文将围绕人体解剖学的基本知识点展开探讨,供大家参考学习。
一、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概念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内部结构和器官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是医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和核心。
通过人体解剖学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人体各个系统的构造、组织和功能。
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概念包括解剖学术语、解剖学平面和解剖学位置等。
1. 解剖学术语解剖学术语是人体解剖学中使用的专门术语,用于描述人体的结构和器官。
例如,头部的前侧称为“额”,后侧称为“枕”,躯干的上部称为“胸部”,下部称为“腹部”。
掌握这些术语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描述和理解人体各部位的位置和相互关系。
2. 解剖学平面解剖学平面是指在人体解剖学中用于观察和研究的特定平面。
常见的解剖学平面包括冠状面(将身体分为前后两部分)、矢状面(将身体分为左右两部分)和横断面(将身体分为上下两部分)。
通过在不同的解剖学平面上观察人体结构,可以更好地理解组织和器官的构造与功能。
3. 解剖学位置解剖学位置是指在人体解剖学中用于描述各结构和器官位置的术语。
常见的解剖学位置包括前、后、左、右、上、下等。
通过了解解剖学位置,我们可以准确地描述人体结构与器官的位置关系,以便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体的结构组织。
二、人体各系统的解剖学知识点人体是由多个系统组成的,每个系统都有其特定的结构和功能。
以下将介绍人体各系统的解剖学知识点,包括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等。
1. 骨骼系统骨骼系统由骨骼和关节组成,是人体最基本的支撑结构。
人体骨骼系统包括206块骨头,主要分为轴骨和附肢骨。
其中,轴骨包括头骨、胸椎、脊椎、盆骨等;附肢骨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
骨骼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支撑身体、保护内脏器官和产生血液细胞等。
人体解剖学实战指南学习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关键步骤人体解剖学实战指南-学习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关键步骤人体解剖学是医学和生物学领域中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它研究人体的结构组织和器官功能,为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础知识。
学习人体解剖学对于医学生和相关专业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你提供一份人体解剖学实战指南,帮助你了解学习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关键步骤。
第一步:学习解剖学基础知识要学习人体解剖学,首先要掌握解剖学的基础知识。
这包括常见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名称和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可以通过参考教科书、解剖学图表和模型等资源来学习和理解这些基础知识。
第二步:实践解剖学课程除了理论知识外,实践是学习人体解剖学的重要步骤。
参加解剖学课程或实验室,进行真实的人体解剖学实践,通过观察和操作真实的器官和组织来加深对解剖学的理解。
在实践中,要遵守安全操作规范,并尊重和维护人体解剖学的尊严。
第三步:运用解剖学知识进行临床研究学习人体解剖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于临床实践。
通过将解剖学知识应用于疾病诊断、手术规划和治疗方案制定等临床研究领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人体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在临床研究中,需要综合运用解剖学、生理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
第四步:与专业人士互动交流与专业人士互动交流是学习人体解剖学的重要环节。
与经验丰富的医生、解剖学教师和其他医学专家进行交流,可以获得实践经验和专业指导,加深对人体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此外,了解解剖学领域的最新研究和技术进展,有助于不断提升解剖学知识水平。
第五步:持续学习和更新知识人体解剖学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学科,知识的更新迭代速度也很快。
因此,要保持对人体解剖学的持续学习,并及时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应用。
参加相关学术会议、研讨会和持续教育培训等活动,可以帮助你与同行专家交流并保持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
总结:学习人体解剖学是一个系统而持续的过程,需要掌握基础知识、实践技能,并将其应用于临床研究和实际操作中。
学习指南医学生学习人体解剖学的目的,在于掌握和理解人体形态结构的基本知识,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打下基础。
一、学习人体解剖学必须遵循的学习观点(一)形态与功能统一的观点人体每个器官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器官的形态结构是功能的物质基础,功能的变化影响器官形态结构的改变,形态结构的变化也将导致功能的改变,这就是形态和功能相互制约的观点。
(二)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人体是由许多器官系统或众多局部组成的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任何一个器官或局部都是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器官或局部与整体之间、局部之间或器官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影响的。
(三)进化发展的观点人类是由动物经过长期进化发展而来的,是种系发生的结果,而人体的个体发生反映了种系发生的过程。
现代人类仍在不断发展变化中。
人体器官的位置、形态和结构常出现变异或畸形。
以进化发展的观点研究人体的形态结构,可以更好地认识人体。
(四)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观点学习人体解剖学就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人体,为学习医学理论与实践奠定基础,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
因此,学习时必须重视人体形态结构的基本特征,必须注意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形态结构特点,必须掌握与诊治疾病有关的器官形态结构特征,以便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打好必要的基础。
(五)静止与动态统一的观点随着生长和发育,人体各器官结构都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我们学习用的标本都是经固定处理过的标本,器官结构只是某一阶段或瞬间的静态图像,必须把静态结构与活体动态结合起来才能准确掌握其结构和功能。
二、人体解剖学学习的思路及学习方法(一)运动系统运动系统包括骨、骨连接和骨骼肌。
骨有杠杆作用,关节是运动的枢钮,骨骼肌则是运动的动力;骨和关节是运动系统的被动部分,骨骼肌是运动系统的主动部分。
骨学总论、关节学总论和肌学总论分别对骨学、关节学和肌学各论有指导意义,掌握其规律性的东西,如骨表面形态是受肌牵位、血管神经的经过和贯通及邻接器官压迫所致,解剖学上给予不同特定名词。
绪论1、解剖学姿势和方位、切面术语。
――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双下肢靠拢,足尖朝前,双上肢自然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朝前。
---方位—上,下---前(腹侧),后(背侧)---内侧,外侧----内,外---浅,深-- 近侧,远侧---桡侧,尺侧---- 腓侧,胫侧----切面--垂直轴-矢状轴-冠状轴(额状轴)---切面--矢状面、水平面(横切面、水平面(横切面第一章----运动系统1.1运动系统的组成、主要功能------骨、骨连结、骨骼肌。
运动、支持、保护2.1.1、骨学总论-----成人有206块骨--根据位置不同,可分为:颅骨29块(含6块听小骨)躯干骨51块上肢骨64块下肢骨62块2.1.2骨的形态和构造?---长骨:a分布于四肢b长管状,分一体两端c骨干(骨髓腔) d骺(关节面) ---短骨:a立方形b腕骨、跗骨---扁骨:a板状b颅盖骨、胸骨、肋骨---不规则骨:a形态不规则b椎骨(含气骨)构造----骨质:骨密质(颅盖骨的外板、内板)、骨松质(颅骨的板障)骨膜:a致密结缔组织膜b成骨细胞、破骨细胞c对骨的营养、生长或再生具有重要作用骨髓:a填充于长骨的骨髓腔及骨松质腔隙内b红骨髓: c黄骨髓2.1.3.骨的理化特性----有机质(1/3)-使骨具有韧性和弹性----无机质(2/3)-事骨具有硬度和脆性。
2.2.1躯干骨的名称和数目答:躯干骨包括椎骨、肋和胸骨,成人躯干骨由24块椎骨(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1块骶骨、1块尾骨、12对肋、1块胸骨组成,共计51块。
2.2.1椎骨的一般形态和各部椎骨的特征答:1.一般椎骨都有一个椎体和一个椎弓,椎弓上有七个突起。
2各部椎骨的特点:(1)颈椎特点:①椎体较小椎孔较大,呈三角形。
②横突有孔称横突孔。
③棘突末端分叉。
④特化颈椎有:第一颈椎,无椎体和棘突,呈环形,又称寰椎。
第二颈椎,有齿突,又称枢椎。
第七颈椎,棘突特长,又称隆椎。
人体解剖学实习指南导言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生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通过实可以加深学生对人体结构和系统的理解。
本指南旨在提供一系列有关人体解剖学实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实活动。
实前准备在进行人体解剖学实之前,学生需要提前做好以下准备工作:1. 了解实的目标和内容:在实开始前,学生应仔细阅读实指导书和相关材料,了解实的目标和具体内容。
2. 熟悉实验室规章制度:学生需要了解实验室的安全规定和操作规程,确保实过程中的安全。
3. 收集必要的工具和材料:学生应准备好所需的实工具和材料,如实验器具、解剖刀、手套等。
4. 温相关知识:学生可以在实前复相关的解剖学知识,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实内容。
实过程在进行人体解剖学实时,学生应遵循以下指导:1. 尊重和关心尸体:学生应以尊重的态度对待使用的尸体,遵守尸体使用的伦理规范和法律法规。
2. 注意安全和卫生:学生应在实过程中注意个人安全和实验室卫生,正确使用实工具,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3. 配合实教师:学生应积极配合实教师的指导,跟随教师的安排和要求进行实活动。
4. 记录观察和发现:学生在实过程中应仔细观察人体结构和系统,记录所观察到的现象和发现,以加深对解剖学的理解。
5. 沟通和合作:学生可与实组的同学进行沟通和合作,共同完成实任务,并相互研究和帮助。
实后总结在实结束后,学生可以进行以下总结和反思:1. 总结所学内容:学生可总结实期间所学的人体解剖学知识和经验,归纳和整理实中的重点内容。
2. 分享和讨论:学生可以与同学和实教师分享实心得和体会,互相交流和讨论,进一步加深对人体解剖学的理解。
3. 反思优化:学生可对实过程进行反思,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制定改进计划,以提升实效果和研究效果。
结论本指南为人体解剖学实提供了一系列有关准备、操作和总结的指导,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实践和调整。
通过认真实,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体解剖学知识,提升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
*注: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实习指导以学校和教师要求为准。
人体解剖学实战指南深入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的步骤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和从事相关领域的人士来说,深入了解人体解剖学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可以帮助你深入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的步骤,以便更好地掌握人体解剖学知识。
第一步:学习基本概念在学习人体解剖学之前,首先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解剖学概念。
例如,什么是组织、器官和系统,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同时还需了解人体的基本部位和方位术语,以便在后续的学习和研究中能够准确地描述和定位人体结构。
第二步:熟悉主要器官和系统人体解剖学包括对各个器官和系统的详细研究。
主要的器官包括心脏、肺、肝脏、肾脏、脑等,而主要的系统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器官和系统,可以通过观察解剖模型、图书、视频等多种途径进行学习。
重点掌握每个器官和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相互之间的关联,这将为学习和理解人体解剖学奠定基础。
第三步:进行实践操作仅仅掌握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实践操作是深入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关键步骤之一。
通过解剖实验、显微镜下的观察以及解剖学图谱的绘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人体结构。
实践操作不仅可以加深对人体解剖学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第四步:结合临床案例除了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临床应用也是人体解剖学的重要方面。
通过结合不同的临床案例,了解各个器官和系统在疾病发生和治疗中的作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知识。
了解不同疾病的解剖学基础,有助于提高思维的全局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五步:持续学习和研究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庞大且不断发展的学科,要深入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需要保持持续的学习和研究。
定期阅读最新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与其他专业人士进行讨论和合作,都是不可或缺的步骤。
通过持续的学习和研究,可以不断提升对人体解剖学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推动该学科的发展。
总结起来,深入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的步骤包括学习基本概念、熟悉主要器官和系统、进行实践操作、结合临床案例以及持续学习和研究。
人体解剖学学习指南(1)学习指南医学生学习人体解剖学的目的,在于掌握和理解人体形态结构的基本知识,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打下基础。
一、学习人体解剖学必须遵循的学习观点(一)形态与功能统一的观点人体每个器官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器官的形态结构是功能的物质基础,功能的变化影响器官形态结构的改变,形态结构的变化也将导致功能的改变,这就是形态和功能相互制约的观点。
(二)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人体是由许多器官系统或众多局部组成的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任何一个器官或局部都是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器官或局部与整体之间、局部之间或器官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影响的。
(三)进化发展的观点人类是由动物经过长期进化发展而来的,是种系发生的结果,而人体的个体发生反映了种系发生的过程。
现代人类仍在不断发展变化中。
人体器官的位置、形态和结构常出现变异或畸形。
以进化发展的观点研究人体的形态结构,可以更好地认识人体。
(四)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观点学习人体解剖学就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人体,为学习医学理论与实践奠定基础,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
因此,学习时必须重视人体形态结构的基本特征,必须注意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形态结构特点,必须掌握与诊治疾病有关的器官形态结构特征,以便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打好必要的基础。
(五)静止与动态统一的观点随着生长和发育,人体各器官结构都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我们学习用的标本都是经固定处理过的标本,器官结构只是某一阶段或瞬间的静态图像,必须把静态结构与活体动态结合起来才能准确掌握其结构和功能。
二、人体解剖学学习的思路及学习方法(一)运动系统运动系统包括骨、骨连接和骨骼肌。
骨有杠杆作用,关节是运动的枢钮,骨骼肌则是运动的动力;骨和关节是运动系统的被动部分,骨骼肌是运动系统的主动部分。
骨学总论、关节学总论和肌学总论分别对骨学、关节学和肌学各论有指导意义,掌握其规律性的东西,如骨表面形态是受肌牵位、血管神经的经过和贯通及邻接器官压迫所致,解剖学上给予不同特定名词。
如骨面突起(突、棘、隆起、粗隆、结节、嵴),骨面凹陷(窝、凹、小凹、压迹)、骨的空腔(腔、窦、房、小房、管、道)和骨端膨大(头、小头、髁、上髁)等。
骨与骨连接构成人体支架,起支持、保护和运动的作用。
支持保护要求稳固,运动要求灵活。
骨骼的结构体现了这对矛盾的统一。
例如在上、下肢,上肢功能的主要方面是灵活,下肢则为稳固,这就决定了上、下肢骨骼结构的特征。
同学们应沿着此思路,通过分析对比,去理解记忆各部位骨骼的结构特点,进而理解对不同部位骨骼病损的整复应有所侧重的理由。
并结合病人的年龄、性别、职业来考虑,侧重于达到灵活运动还是稳固支持。
骨骼标志名称繁多,教材中有不少是为便于说明肌肉附着点或神经、血管的行程、位置,标志本身并无临床意义,无需记忆。
学习中并非教材中所列每一块骨、每个连接、每一块肌都要求去摸认记忆,学习重点在于:①全身骨块的名称;②用来确定诊疗部位的体表可摸标志;③某些常造成皮肤或神经血管压迫等病变的标志或局部;④脊柱、胸廓、骨盆的结构和功能。
六大关节(肩、肘、腕、髋、膝和踝关节)的名称、基本构造及稳定性和灵活性,与关节构造之间的必然关系以及其运动名称必须搞清楚。
肌学一节知识的主体是各肌的名称、位置、起止和功能。
全身骨骼肌约600多块,每块肌都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位置和辅助装置,执行一定的功能,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分布,并接受神经支配,所以每块肌均可视为一个器官。
肌按位置、形状、大小、作用和起止等命名,有时是综合命名,如冈上肌(位置)、三角肌(形状)、大收肌(作用)、胸锁乳头肌(起止)、肱二头肌(形态加位置),了解肌命名规律有助于学习和记忆。
(二)内脏学内脏包括消化、呼吸、泌尿和生殖四个系统,有共同的功能,即直接参加新陈代谢活动(生殖属种族代谢),因而内脏器官在形态结构、位置、功能和发生上,都存在密切联系和许多共同的结构特征:(1)在形态结构上,每个系统都由一套连续的管道(中空性器官)和一个或数个实质性器官与腺体组成。
(2)均有与外环境发生联系、摄取或排出某些物质的作用,内脏各系统均借孔道与外环境相通,腺体开口于管道。
(3)中空性器官的管壁由数层组织构成,消化道由四层构成,呼吸道、泌尿道主生殖道均由三层构成;实质性器官无空腔,且多属于腺组织,有分泌功能;表面包以结缔组织被膜或浆膜,并且向器官实质内伸入形成间隔,将器官实质分成若干小叶。
(4)内脏器官的位置是学习的重点之一。
器官位于体内,故需明确其体表投影位置。
特别要注意大部分内脏器官会随体位、功能状态、邻近器官的功能状态和年龄等的变化而变化。
(5)分布于实质性器官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以及该器官的某种排泄导管等出入器官之处,常呈一较大或较深的凹陷或裂隙,称此处为器官的“门”。
与门相连接的结构常常被筋膜或浆膜包裹成束状,称蒂、根、束等。
需要指出的是“门”的概念,出入实质性器官的结构集中的部位称为“门”,而出入中空性器官的结构则较分散,所以不给予“门”的名称。
(6)在位置上,内脏大部分位于胸腔、腹腔和盆腔内,并借孔道与外界相通;在功能上,具有进行物质代谢和繁殖后代的功能,部分内脏器官还可产生激素,具有内分泌功能。
(7)在发生上,各系统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密切,最早出现的内脏器官是结构简单的消化管,其头端分化成呼吸器,咽为呼吸和消化系统共有的器官。
泌尿和生殖系统关系更为密切,存在共用部分,且突入消化管的末端,后来才分隔开,故两系统常合称为泌尿生殖系统。
因此,学习应善于抓共性,然后分析特性,促进理解记忆。
内脏器官也有其个性,学习时应重点关注每一个器官的外形、位置、毗邻和投影。
(三)脉管系统脉管系统由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组成,血液和淋巴分别在这两个密闭的管道内流动。
脉管系的功能是运输,运送的是血液,运输方式是闭合循环。
运送要解决动力和定向流动问题,传输要解决血量的分配调节和管壁的通透性问题。
这是理解脉管系结构的思路。
完整的循环指的是以心脏为起点,又以心脏为终点的血液流动,包括体循环、肺循环和心脏本身的冠状循环。
至于微循环、侧支循环、门脉循环均为体循环中有特殊功能的部分。
心脏是整个脉管学的中心器官,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学好心脏解剖知识一定要结合功能来理解心脏的形态结构。
如心内有保证血液定向流动的乳头肌、瓣膜和腱索;提供血液循环动力的心肌,心房肌与心室肌附着于心纤维骨骼,被分开而不连续,故心房和心室不同时收缩;由特殊心肌细胞构成的心传导系统,可产生和传导冲动,终生控制心的节律性活动;冠状循环流量大,可提供心收缩时所需的能量;心包具有机械屏障和润滑作用,为心收缩提供了一个完全科学的环境。
动脉是指与心室相连、运送血液离开心脏并具有连续、多级分支特征的管道。
全身动脉可分为体循环动脉和肺循环动脉。
动脉主干常据其所在部位命名,动脉分支常从人体各大局部的动脉主干上发出,分布至附近器官,这些分支多以分布的区域命名;学好这些分支需要明确三点:起点、走行标志和分支分布。
动脉主干的分支离开主干进入器官前的一段称器官外动脉,入器官后称器官内动脉。
动脉是从心运送血液到全身各器官的血管。
由左心室发出的主动脉及各级分支运送动脉血;而由右心室发出的肺动脉干及其分支则输送静脉血。
器官内动脉分布与器官的结构形式有关,结构相似的器官其动脉分布状况也大致相同。
在实质性器官可能有放射型、纵走型和集中型分布。
如有分叶状结构的器官,如肝、肾、肺等,动脉自门进入器官,分支呈放射型分布,各分支的分布区与脏器的分叶相当,常作为器官分叶或分段的基础。
肌内动脉常沿肌纤维束走行,其间以横支构成吻合。
中空性或管状器官,其动脉呈纵行型、横行型或放射状分布。
动脉的起点和行径有时发生变异,但其分布区域是不变的。
静脉为起于毛细血管、与心房相连、运送血液回到心脏并具有连续、多级属支特征的管道。
全身静脉可分为体循环静脉和肺循环静脉。
静脉的数量比动脉多,管腔粗大,标本上的静脉壁塌陷,含有淤血。
学好静脉也应明确三点: 属支收集范围、走行标志和归宿。
静脉结构和配布有下列特点:①静脉瓣成对,呈半月形,游离缘朝向心。
静脉瓣有保证血液向心流动和防止血液逆流的作用。
受重力影响较大的四肢静脉其内瓣膜多,而躯干较大的静脉则少或无瓣膜;②体循环静脉分浅、深两类。
浅静脉位于皮下浅筋膜内,又称皮下静脉。
浅静脉不与动脉伴行,最后注入深静脉。
临床上常经浅静脉注射、输液、输血、取血和插入导管等。
深静脉位于深筋膜深面,与动脉伴行,又称伴行静脉。
深静脉的名称和行程与伴行动脉相同,引流范围与伴行动脉的分布范围大体一致;③静脉的吻合比较丰富。
浅静脉在手和足等部位吻合成静脉网,深静脉环绕容积经常变动的脏器(如膀胱、子宫和直肠等)形成静脉丛。
在器官扩张或受压的情况下,静脉丛仍能保证血流通畅。
浅静脉之间、深静脉之间以及浅、深静脉之间,都存在丰富的交通支,这有利于侧支循环的建立;④结构特殊的静脉包括硬脑膜窦和板障静脉。
静脉的行径和归宿也有变异,但其收集范围也是不变的。
静脉血回流的因素:静脉瓣顺血流开放,逆血流关闭,是保证静脉血回流的重要装置;心舒张时心室吸引心房和大静脉的血液。
如果心收缩力显著减弱,心室排空不完全,静脉血回流减少;吸气时,胸膜腔负压加大,胸腔内大静脉内压降低,从而促进静脉血回流;脏器运动和动脉搏动有助于静脉血回流。
体位改变也对静脉血回流产生影响。
淋巴系统有两大功能:首先是免疫防御;第二是与静脉分工共同完成体液回流,维持内环境稳定。
淋巴管和淋巴结是淋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者以膨大的盲端起始,由细向粗逐级汇合,最终归入静脉,是协助静脉回流的管道,也是炎症和癌细胞扩散的主要途径;后者可产生淋巴细胞、过滤淋巴和进行免疫应答。
(四)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是神经系统以外的一个重要的调节系统,由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固有内分泌系统组成。
其功能是将体液性信息物质传递到全身各细胞,发挥对靶细胞的生物作用,调节(通过激活或抑制)和协调机体其他系统(包括神经系统)的活动,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和平衡。
因此,它和神经系统是人体两大生物信息传递系统。
不同的是,神经系统通过电脉冲传递信息,内分泌系统则通过化学物质即激素的化学反应传递信息。
(五)感觉器感觉器是感受器及其附属装置的总称,是机体感受刺激和接受信息的装置。
学好感觉器先要明确其组成、位置及功能,如视器包括眼球和眼副器,前庭蜗器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组成。
另外,不能将感受器与感觉器混为一谈,感觉器的结构复杂,是由感受器及其辅助装置共同构成的器官,如视器、前庭蜗器(耳)、味器和皮肤等,也称特殊感觉器或感觉器官。
学习视器时,视器的核心部件是眼球。
眼球通常被解释为照相机, 即把眼球比作外由三层膜构成,内含三种屈光物质的照相机,如眼球壁的脉络膜相当于暗房,视网膜是感光底片,虹膜相当于光圈,瞳孔是快门,角膜与晶状体相当于镜头,巩膜相当于外壳等,其辅助部件便是眼副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