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法发展简史第一课先秦书法
- 格式:doc
- 大小:1.64 MB
- 文档页数:12
书法简史(一):先秦书法书法简史(一):先秦书法作者:佚名来源:拙风文化网先秦是中国书法的初期阶段,先秦书法可分为商、西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
商、西周时期书法中国书法是在汉字发展到成熟阶段时产生的。
商、西周的文字已具有用笔、结体和章法等书法艺术所必备的三个方面的要素,书法在这时已初步形成。
商、西周时期的书法主要有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商、西周的甲骨文刻在龟甲、兽骨上,其文字是记录当时占卜的内容,故又称卜辞,是十分成熟的文字。
商代甲骨文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由王懿荣发现的。
至今出土已有15万片以上,其文字属于商代后期。
1977年在陕西岐山县周原地区,又出土西周早期甲骨17000多片,除少数有文字外,大都无文字。
商、西周甲骨文是用尖利的工具契刻的,也有用类似毛笔所写的墨书和朱书文字。
龟甲兽骨都很坚硬,上面契刻的文字,笔画瘦硬方直,线条无论粗细,都显得遒劲和富有立体感。
有粗不为重,细不为轻的感觉。
也有的甲骨文笔画比较粗壮,出现弧形的线条。
甲骨文契刻时的轻重疾徐,在线条上都能细微的反映出来,表现出契刻者运刀如笔的熟练技巧。
不同时期的商、周甲骨文,在书法风格上有明显的差异,或雄伟俊迈,或纤细谨密,或草率粗放。
这些风格上的差异,也是甲骨文断代的重要依据之一。
那些书写契刻甲骨文的巫史(卜辞中的所谓贞人),无疑是当时的书法家,像著名的《大骨四版》、《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见彩图《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商))、《四方风名刻辞》、《宰丰骨匕刻辞》、《鹿头骨纪事刻辞》等甲骨,都是含有艺术素质的精美的书法作品。
金文商、西周的金文(旧称钟鼎文)也是十分重要的文字资料,在书法上有着与甲骨文不同的艺术特色。
根据《左传》、《墨子》等书记载,中国在夏代已经开始了青铜的冶练和铸造,在商、周两代发展和形成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化。
在青铜器上铸铭文,始于商,盛行于西周。
这些青铜器上的铭文,现在称之为金文。
金文一般是铸,少数是刻。
《中国书法发展史》一)为中国书法奠定基础的先秦书法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于汉字的萌生同时。
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
目前发现的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但许多文字学家认为,它们还不是文字,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了引发的作用。
大多数文字学家认为“汉字的形成时代大概不会早于夏代”,并在“夏商之际(约在公元前17世纪)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裘锡圭《文字学概要》)。
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 的甲骨文和金文。
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
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 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
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都大大消弱了文字的象形性。
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主要作品介绍:1)殷甲骨文殷商甲骨文(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甲骨文发现于一八九九年(清光绪二十五年)。
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骨,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是经过巫史加工过的古汉字。
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
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
而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
图为《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商代武丁时期的作品,风格豪放,字形大小错落,生动有致,各尽其态,富有变化而又自然潇洒。
不愧为甲骨文书法中的杰作。
2)西周大盂鼎铭文大盂鼎是西周康王时期的着名青铜器,内壁有铭文,长达291 字,为西周青铜器中所少有。
其内容为:周王告诫盂(人名),殷代以酗酒而亡,周代则忌酒而兴,命盂一定要尽力地辅佐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
其书法体势严谨,字形,布局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具有端严凝重的艺术效果,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
书法历史知识书法的历史介绍 书法是中华民族对于世界民族艺术之林的独特贡献。
那么你对书法历史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书法历史知识的内容,希望⼤家喜欢! 书法历史知识 第⼀章先秦书法秦代书法 ⼀、知识点: 1、甲⾻⽂:商周时期刻在龟甲或兽⾻上⽤于记录占⼘或祭祀活动内容的⽂字。
1899年由王懿荣发现与河南安阳⼩屯村,⼜称为“殷墟⽂字” 2、⾦⽂:先秦时期铸造在青铜器上边的⽂字叫做⾦⽂,⼜称为“钟⿍⽂” 3、盟书:⼜称“载书” 古代记载盟誓各⽅缔约内容的⽂书材料,多为⽟⽯薄⽚制成, 盟书⼀式⼆份,⼀份藏于盟府,⼀份埋⼊地下或沉⼊河⾥,以取信于神⿁。
4、侯马盟书:1965年⼭西侯马晋国遗址出⼟了⼤量盟誓辞⽂⽟⽯⽚,称为“侯马盟书”、共5000余件。
5、《⽯⿎⽂》:⼜称“猎碣⽂”发现于唐代,西周时期刻在⼗个像⿎形柱⼦上边的⽂字,主要记录王公贵族们出去游猎、⾏乐四⾔的诗。
6、⼩篆:《说⽂解字叙》云:秦始皇帝初兼并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字和者。
(李斯)作(《苍颉篇》)中车府令(赵⾼)作(《爰历篇》),太史(胡⽏敬)作(《博学篇》)。
皆取史籀⼤篆,获取省改,所谓“⼩篆”也。
7、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8、裘锡圭著作:《⽂字学概要》 9、我国⽯器⽂字系统中最早的代表作《安阳殷墟妇好墓》 10、⾦⽂的代表作:《利簋》《⼤盂⿍》《⽑公⿍》《⼩盂⿍》《散⽒盘》《虢(yu)季⼦⽩盘》《墙盘》 11、许东汉的经学家、⽂字学家许慎慎著《说⽂解字》,全书共分540部⾸,收字9353个,另有“重⽂”即异体字1163个,共10516字,传为宋代徐铉校订本。
12、说⽂四⼤家:段⽟裁《说⽂解字注》桂馥《说⽂解字义证》王筠《说⽂释例》、《说⽂句读》朱骏声《说⽂通训定声》 13、秦汉时期,汉字完成了由(古⽂字)向(今⽂字)的转化。
14、秦代通⾏⽂字的主要书体是:⼩篆(标准官体⽂字)⼤篆(战国遗存⽂字)⾪书(民间通⾏⽂字)三体 15、秦⼩篆代表作:《峄⼭刻⽯》《琅琊台刻⽯》《会稽刻⽯》《泰⼭刻⽯》 16、秦代⾪书墨迹为标本,当⾸推1975年出⼟于湖北的1100余枚的《云梦睡虎地秦简》 17、永字⼋法:侧:(点)勒:(横)啄:(挑)磔:(捺)努:(竖)趯:(钩)策:(提)掠:(撇) 18、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第⼆章两汉书法 ⼀、知识点: 1、章草:这种与⾪书同步发展,带有⾪书式的波挑⽤笔的草书,被后⼈称为“章草” 2、⾪变:汉字由篆书演变为⾪书的过程。
中国书法的简史(1)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书法史上载籍浩繁,非三言两语所能概括。
在此,以历史时代为“经”,以汉字演变和各时代重要的书法家及其作品为“纬”,勾勒一个粗略的书法发展史的轮廓。
一、先秦书法先秦是指从远古到秦统一六国的历史时期。
书法艺术就是在这一历史阶段孕育形成的。
书法源于汉字,汉字是中国书法的造型基础,两者关系甚为密切。
对汉字的起源,历来说法不一。
但从根本上来说,汉字是出于社会需要,源于社会生活,脱胎于图画符号,并由劳动人民集体创造的。
至于造字的方法,我国古代有“六书”的理论。
这是古代研究汉字的构造而总结出来的造字法。
“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直接造字的方法,而转注、假借并没有造出新字,有人认为后两者是用字的方法。
从汉字的构造上来看,汉字属于表意性质的文字。
汉字究竟始于何时?据考古新成果证明,远在新石器时代,半坡遗址的彩陶器上,已经出现了文字的起源。
这些陶器上的各种不同符号(见图1-2),可以认为是我国文字的萌芽。
(一)甲骨文汉字从萌芽到成熟,有一个漫长的孕育过程。
现在所能见到的成系统的早期文字,只有殷商时代的甲骨文(见图2)。
彩陶器武丁甲骨刻辞甲骨文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因其镌刻在龟甲兽骨上而得名。
由于甲骨文是早期的文字,结体多为象形,体态长形居多、少数略扁,单字组织紧密,通篇字体大小、长短、宽窄无一定则,错综变化,互有关联;行气贯通,质朴自然。
在笔法上,因镌刻工具尖锐,刻字材料坚硬,字的笔画一般为单线,较瘦挺且锋芒外露,笔画转角处以方折为主,行款错落自然,浑然成章。
从整体上看,甲骨文雄伟豪放、峻峭挺拔、明朗质朴、细密放逸、秀丽多姿、端庄灵动,已具有最早的书法艺术的魅力。
书法简史:先秦书法先秦,是指从远古到秦统一六国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
我国的书法艺术就是从这个时期孕育形成的。
谈到汉字的起源,据《周易.系辞》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尚书.序》中说:“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致,由是文籍生焉。
”结绳是实物,只能作为个人帮助记忆的工具;八卦是少数单纯的符号,后来变成宗教迷信的应用工具;两者都不能称作汉字。
还有流传甚广的“仓颉造字说”。
对此,鲁迅在《门外文谈》中作了,科学的分析,他认为:“但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是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了起来,史官一采集,便可敷衍记事了。
中国文字的由来,恐怕也逃不出这个例子。
”汉字从萌芽到成熟,有一个漫长的育过程。
现在所能见到的成什么样系统的早期文字,只有殷商时代的甲骨文。
甲骨文甲骨文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因其契刻在龟甲兽骨上面而得名。
甲骨文的刻写,虽然只是为了记事的目的,但在实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书法用笔,结字,章法等基本要素,并且自成体系,别具一格。
西周时期,随着冶铁工业的发展和对周人对礼制的进一步提倡而盛行金文。
周氏散盘金文又称“钟鼎文”。
看秋战国时期,书风日趋诡变,文字异形,风格不一。
其时的书作最为后人称道的是“石鼓文”。
石鼓文石鼓共十个,每个石鼓上刻有一首四言诗,记述秦国国君游猎的情况,故又称为“猎碣。
”石鼓文笔法圆劲挺拔,结构方正谨严,排列整齐,气韵淳厚,既保留了金文中繁复的痕迹,又带有装饰性,已初备了小篆的特性。
综上所述,先秦为中国文字,书体的创始期。
这一历史时期,汉字从仰韶文化期的陶器符号,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等阶段,演变发展到战国石鼓文己经冰熟,书法艺术也在它的实用中逐步形成。
中国书法简史1——先秦书法第一章先秦书法汉字的起源:汉字起源于原始图画刻符。
最早可追溯到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贾湖文化刻符。
贾湖文化刻符公元前4100-3600年前的仰韶文化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刻符。
仰韶文化陶器刻符夏商之际较为完整的文字体系——甲骨文基本形成。
甲骨文和金文几乎同步诞生。
因此,中国书法至少有3500年以上的历史。
甲骨文:甲骨文是商朝时为其统治者记录占卜的文字,这些文字是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因而被称为“甲骨文”。
甲骨文是研究商代文字、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也是早期书法的代表。
从书法的角度看,甲骨文已具备了用笔、间法、结字等诸因素。
用笔方折为主,瘦劲峻挺。
甲骨文金文:金文是铸或刻于钟、鼎等青铜器上的文字,因上古称青铜为金,所以称金文或钟鼎文。
它流行于商代,到周代达到鼎盛。
由于金文多在范母上刻写后浇铸而成,笔画丰满柔韧,端庄典雅,体势恢宏。
代表作有西周的《大克鼎》《散氏盘》、《毛公鼎》(497字,铭文最长),《大盂鼎》《虢季子白盘》等。
大克鼎大克鼎拓片春秋时期书法:西周时各诸侯国文字以王室的籀文为标准。
到春秋战国时期,王室哀弱。
各诸侯国之间更改本国文字,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渐渐形成齐系、燕系、晋系、楚系和秦系几种书法类型。
其中因为秦国地处西周故地、立国较晚、文化较弱,反而秦系文字比较纯正在保留了西周的文字传统。
代表作有《石鼓文》。
石鼓文战国中晚期,文字分别出现了整饰化(以齐系吴、越国的鸟虫篆,晋系的中山王壶为代表)、潦草化(晋系的侯马盟书,楚系的长沙子弹库帛书为代表)、字形简化(新妻阝虎符)和结构散化(秦封宗室邑瓦)的倾向。
侯马盟书西周晚期的《虢季子白盘》笔画细匀,秦国《石鼓文》体现着一脉相承的用笔特点。
秦国统一六国后,罢与秦文不合者,而以秦国文字作为统一标准。
因秦系文字用笔细秀匀挺,所以叫小篆。
小篆成为秦统一后唯一的官体文字。
后人将六国文字区别开,统称为“大篆”。
隶变:隶者为篆之捷。
第一课:为中国书法奠定基础的先秦书法
要点:1、汉字的引发和形成(夏商之际)——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象形性是中国文字形成的基础。
2、先秦时期的主要文字——殷商甲骨文、青铜铭文(金文)、石鼓文、简牍帛书。
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中国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创造了文字,距今约5000、6000年左右。
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绳汕仰韶村发现,故名。
近40余年,又陆续有许多发现。
1954年在西安半坡仰韶遗址,又出土了很多陶器,其口缘外往往刻有不同的符号。
1959年,在山东大汶口地区也发现了仰韶文化的文字符号。
经考征,这些符号即是简单的文字,有的已经释出。
至于大汶口陶器文字图的文字则是意符“热”字,已是合体图画的会意字。
太阳烤得下面起了火,就是热。
有人认为这些符号就是“结绳而治”以后的“书契”。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型,即表形文字(图画文字);表意文字,(字体表示语言中的词或词素);表音文字(拼音文字)。
汉字则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
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实物画出来。
不过画图更趋于简单化、抽象化,成为突出实物特点的一种符号,代表一定
的意义,有一定的读音……
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
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
下面,我们按照年代顺序来介绍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于汉字的萌生同时。
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
目前发现的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但许多文字学家认为,它们还不是文字,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了引发的作用。
大多数文字学家认为“汉字的形成时代大概不会早于夏代”,并在“夏商之际(约在公元前17世纪)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裘锡圭《文字学概要》)。
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
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
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
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都大大削弱了文字的象形性。
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
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主要作品介绍:
1)殷甲骨文殷商甲骨文(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
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
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甲骨文发现于一八九九年(清光绪二十五年)。
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骨,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是经过巫史加工过的古汉字。
严格的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
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
而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者三种要素。
下图为《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商代武丁时期的作品,风格豪放,字形大小错落,生动有致,各尽其态,富有变化而又自然潇洒。
不愧为甲骨文书法中的杰作。
(见下图)
2)西周大盂鼎铭文
大盂鼎是西周康王时期最著名青铜器,内壁有铭文,长达291字,为西周青铜器中所少有。
其内容为:周王告诫盂(人名),殷代以酗酒而亡,周代则忌酒而兴,命盂一定要
尽力地辅佐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
其书法体式严谨,字形,布局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具有端严凝重的艺术效果,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
(见下图)
3)西周毛公鼎铭文
西周毛公鼎铭文是西周青铜器中赫赫有名的重器之一,
作于西周晚期的宣王时期。
内壁有多达498字的长篇铭文。
其内容是周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
其书法史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结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帖,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及其成熟的境地。
(见下图)
4) 西周散氏盘
西周散氏盘为西周后期厉王时代的青铜器,其铭文结构奇古,线条圆润而凝练,因取横势而重心偏低,故愈显朴厚。
其“浇铸”感很强烈,表现了浓重的“金味”,因此在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现代著名书法家胡小诗评说:“篆体至周而大备,其大器若《盂鼎》,《毛公鼎)。
结字并取纵势,其尚横者唯散氏盘而已。
(见下图)
5)石鼓文
战国时代秦国刻石。
石鼓共有十枚,行似鼓状,每件石鼓上以籀文刻四言诗一首,共十首,其内容为记述秦王游猎之事,故又称为猎碣。
字迹磨损很多,今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
《石鼓文》在书法史上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它的字体是典型的秦国书风,并对后来秦朝小篆的出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同时本身的艺术成就也很高,它的结体方正匀整,舒展大方,线条饱满圆润,笔意浓厚,字里行间已经找不出
象形图画的痕迹,完全是由线条组成的符号结构。
(见下图)
简牍帛书
历史的发现,条件的变化,祖先们用甲骨、青铜、陶器、玉石、竹木、丝帛等各类物品作为记事工具。
简牍帛书自然成为文字、书法发展长河中不可或缺的一朵浪花。
简牍是竹简和木牍的统称,细分一下还是有区别的。
许慎《说文解字》“简,从竹,间声;牍,书版也,从片”篆书中片子就是剖开的木。
以简牍作为书写载体,从历史文献和文字字体上分析,应当在殷商时期开始,延续使用于商、周和后续的秦、汉时期,汉后逐渐由纸张取代。
《尚书.多士片》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说明典册从殷开始。
而甲骨文、金文的“册”是将五条竖线穿过一个横卧的椭圆,象若干简牍用绳子串连在一起,形成“帘子”,因为汉字的造字法出“六书”,所以从“册”字的写法上看,应该是当时典册的一个象形,遗憾的是殷商时期出土的文物中,目前只发现玉册,而没有竹木质的简牍实物。
考古发现最早的竹木简牍是战国早期的实物(湖南马王堆,湖北云梦)。
帛书又名缯zeng书,以白色丝织物为书写材料,起源于春秋时期,考古实物以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的楚帛为最早。
简牍(见下二图)
帛书(见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