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 第一节 天气和气候讲学稿 湘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2
天气和气候说课稿《天气和气候》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说教材我又把它分为说教材地位与作用、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四个方面。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为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之开篇,之所以将其放在本章的第一节学习,是因为天气与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
从教材结构看,它是继续学习气温、降水和气候知识的基础。
从教材内容看,其实践性很强,安排了很多有关天气的常识,进一步强调了天气是人们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教材通过大量与天气有关的读图、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体现了新课改下的新教育理念,使教学一开始即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二)说学情从心理特征来看,七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中,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
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的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依据新地理课程标准的规定,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我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①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②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③理解天气的变化与日常生产、生活的联系。
2、能力目标:①通过阅读讨论,让学生区分天气与气候的不同,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比较能力。
②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③通过阅读天气图,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能力。
3、情感目标:①通过让学生记录和播报天气预报,使学生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随和候》讲课稿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随和候》讲课稿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随和候》讲课稿海口市义龙中学童方舒一、教材剖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天气随和候》是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世界的天气》的开篇。
从教材构造看,它是持续学习惯温、降水随和候知识的基础。
从教材内容看,其实践性很强,安排了好多有关天气的知识,进一步重申了天气是人们生活、生产中不行缺乏的一部分。
本节教材特点之一是从实践出发,联系实质,将生活实质带入讲堂,让学生切确实实感觉到此刻学习的是对生活实用的地理,是对终生发展实用的地理。
(二)、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目标:(1)知道“天气”和“天气”的差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
(2)辨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举平时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日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能经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大略地判断天气的基本状况。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经过对在天气预告中出现的浮尘、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等天气预告符号, 认识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建立环境保护意识。
(三)、教课要点和难点:1、天气与天气的观点及其差别。
2、利用教材中的天气知识剖析和判断不一样地域的天气状况。
3、认识和理解灾祸性天气符号及灾祸性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教法论述: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叙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依据初一学生的心剪发展规律,联系实质安排教课内容。
采纳学生参加程度高的学导式议论教课法。
在学生看书、自学而且互相沟通的基础上,在教师启迪指引下,解决地理问题。
同时经过讲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迪学生从书籍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致使用,落实教课目的。
采纳多媒体电脑教课手段。
在本教课过程中加入中央电视台《天气预告》片段,将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图像等多种媒体联合起来,它在教课中的运用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一节天气和气候一、教学目标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3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粗略地判断近期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4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二、导入新课:出示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画面同学们,上图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天气预报图,播音员正在播报天气,那么你知道什么是天气吗?天气有什么特点吗?常用的天气符号有哪些吗?以及它与气候有什么区别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天气与气候。
三、自主学习12出示下列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阴天晴天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它是多变的。
我们经常用阴晴、冷暖、风力大小等语言来描述天气状况。
春天的长城夏天的长城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3、读课本57页“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部分,自主记忆并完成下面内容:(1)、天气预报的内容包括、或降水的性、降水的、风力的、空气的等等。
(2)、对照课本58页图4-1主要天气符号,识别主要的天气符号。
(3)、在卫星云图上,色表示去雨区。
白色的程度越浓,表示云层越厚。
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区,绿色代表,蓝色代表。
四、互动探究1、结合生活体验,说一说家乡的气候特征:春季:夏季:秋季:冬季:2、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3、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对气候有什么影响?五、拓展提高:1、观察下面的四幅图,思考图中所代表的天气与图中人们所进行的活动是否妥当?为什么?2下列词语中哪些描述的是天气,哪些描述的是气候?风和日丽暴风骤雨四季如春阴转多云五、达标检测(一)单项选择题1、天气是指一个地方时间的状况,它是的。
2、气候是批一个地方的平均状况,它是相对的。
3、列叙述中,叙说天气的是()A山前桃花山后雪B塔里木盆地干燥少雨C昆明四季如春D忽闻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4、气预报中说今天有寒潮到来,你将做的准备应该是()A防寒保暖B少穿衣服C防晒D防潮5、列天气符号中,表示阴天的是()6、下哪一种电器可能产生破坏臭氧层的物质是()A电饭煲B洗衣机C电视机D电冰箱7、大城市交通警察危害最大的污染物是()A工业废气B工业废水C酸雨D汽车尾气(二)综合题根据下图,播报下列城市的天气状况。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是本章的第一节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地理基础知识,但对于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特征和分类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交流,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天气和气候的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特征和分类,了解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的情感态度,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特征和分类,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教学难点: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和联系,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结合实地观测、模拟实验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天气预报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和气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讨天气和气候的定义、特征和分类。
3.分析天气和气候的影响: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4.小组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知识点。
6.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突出重点。
第一节天气和气候说课稿一、教材分析: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
接着介绍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分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是正确理解、表述、传达天气和气候信息的前提,这为今后学习本章气候知识打下了基础。
实际上,什么叫天气,什么气候,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常识,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本节教材特色之一是从实践出发,联系实际,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㈡教育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⑴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⑵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能力目标:⑴学生通过阅读P66-67“天气”、“气候”二个框题的内容,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只有会读,才能感知教材、领会教材,抓住重点。
⑵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能力。
通过阅读讨论,让学生区分出天气与气候的不同。
天气是短时段的大气状况,气候是长时段的大气状况;天气是多变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
⑶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这是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是该节教材的特色之一,如学生在知道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后,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为此,教材还安排了P70练习4加以实践。
在认识了常用的天气符号后,要求学生学会看天气预报,看懂简单的城市天气图。
⑷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天气预报图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2)通过收看广播电台的天气预报了解中国的天气情,培养学生关心祖国的发展,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一节天气和气候
一、课前导学:
(一)认清目标,明确要求: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个词语。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和卫星云图。
3、能收看不同地方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情况。
4、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网络、报纸、图书等学会调查和分析资料,在欣赏、快乐的氛围中对所学知识渗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更加关注各种地理现象以及各类经济活动,使学生逐步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学会阅读卫星云图和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教学难点:“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二)自主学习,认真准备:
1、认真阅课文57-59页内容及地图册25-27页内容。
在课本上找出关于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和特点,能区别天气与气候。
熟悉各种天气符号、卫星云图。
完成课本设计的相关活动。
2、四人小组制作四张天气符号的卡片,在课堂上展示交流。
预习自我检测:
1、天气的特点为气候的特点为;人们描述天气,关注的时间是,常用到、、、、等要素。
描述天气,关注的时间是,一般只注意、两个要素。
2、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关注的是()A. 天气 B.气候
3、表示的是级风,风力级。
4、天气预报发布的主要内容有、、、等。
5、在彩色的红外卫星云图照片中,白色代表区,白色程度越浓,代表降水量越大。
绿色代表,有绿色的地区,说明该地区。
蓝色代表的是。
6、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草船借箭利用的天气现象是。
7、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有关,可以用来表示。
清新的空气污染指数,对人体健康,如课本59页表格中的城市、;污浊的空气,污染指数,对人体健康,如课本59页表格中的城市、。
二、课堂助学
(一)预习交流展示
1、预习自我检测题的展示
2、各小组制作的天气符号卡片展示(实物投影),请其他同学认读,再请同学播报图4-3城市天气预报,检查对天气符号熟悉程度。
(二)探讨与提高
1、请你判断下列语句哪些是描述天气的?哪些是描述气候的?
风调雨顺鹅毛大雪终年干燥少雨
银川的冬天漫长而寒冷未来48小时将大风降温,气温下降10℃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江暗雨欲来,窗雨如散丝。
2、请各小组再说出一些描述天气或气候的语句。
3、小组讨论:结合课本59页活动第2题,联系实际,说一说不同的天气、气候对不同行业人群(学生、出租车司机、上班一族、农民、商人等等)生活、生产影响。
三、课堂巩固练习(15分钟)
当堂完成填充图册P23-24页,学生需要教师适时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