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自序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4
《太史公自序》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所著《史记》的自序部分,通过对太史公自序的阅读和学习,可以了解《史记》的成书过程、作者的史学观念和治史态度,以及太史公的人生经历。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太史公自序》的基本内容,掌握太史公的史学观念和治史态度。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太史公自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文本解读2.1 文本内容概述《太史公自序》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史记》的成书过程,太史公的史学观念和治史态度;第二部分讲述了太史公的人生经历;第三部分阐述了太史公编写《史记》的目的和意义。
2.2 重点词汇和句式1) 词汇:隐忍、愤世嫉俗、浩荡、锋芒毕露等。
2) 句式:对仗句、排比句、设问句等。
2.3 文本解读1) 《史记》的成书过程及太史公的史学观念。
2) 太史公的人生经历及其对史学的贡献。
3) 太史公编写《史记》的目的和意义。
第三章:合作探讨3.1 分组讨论1) 太史公的史学观念和治史态度对后世的影响。
2) 太史公的人生经历对其史学创作的影响。
3.2 分享讨论成果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太史公的史学观念、治史态度及其人生经历对《史记》创作的影响。
第四章:课堂小结4.1 知识梳理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太史公自序》的内容,总结太史公的史学观念、治史态度及其人生经历。
4.2 课后作业1) 熟读《太史公自序》,理解太史公的史学观念和治史态度。
2) 结合太史公的人生经历,分析其对史学的贡献。
第五章:拓展延伸5.1 太史公与《史记》1) 查阅资料,了解太史公的其他著作。
2) 分析《史记》在中国史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5.2 太史公的人生经历与性格特点1) 结合《太史公自序》及其他史料,分析太史公的性格特点。
2) 探讨太史公的人生经历对其性格形成的影响。
《太史公自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太史公自序》。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及其创作《史记》的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太史公自序》。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理解太史公坚持真理、不畏强暴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太史公自序》的内容。
(2)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及其创作《史记》的背景。
2. 教学难点:(1)文中部分生僻词语的解释。
(2)文言文句式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司马迁及其《史记》。
(2)引导学生关注《太史公自序》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太史公自序》,感知文本。
(2)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太史公自序》。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分析:(1)讲解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
(2)分析司马迁的写作手法及其艺术特色。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并背诵《太史公自序》。
(2)进行文言文阅读训练。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司马迁的精神品质,进行拓展学习。
四、作业布置1. 翻译并背诵《太史公自序》。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存在不足之处。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太史公自序》的内容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司马迁生平及其创作《史记》的认知水平。
3.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作业完成中的表现,以及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
七、教学准备1. 教材和相关参考资料的准备。
太史公自序教案实用版第一章:太史公自序的背景与意义1.1 太史公自序的写作背景1.2 太史公自序的历史意义1.3 太史公自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第二章:太史公自序的文学特色2.1 太史公自序的语言特色2.2 太史公自序的叙事手法2.3 太史公自序的修辞技巧第三章:太史公自序的人物描写3.1 太史公自序中的人物形象3.2 太史公自序的人物描写手法3.3 太史公自序的人物描写技巧第四章:太史公自序的叙事结构4.1 太史公自序的叙事线索4.2 太史公自序的叙事层次4.3 太史公自序的叙事节奏第五章:太史公自序的主题与思想5.1 太史公自序的主题思想5.2 太史公自序的历史观念5.3 太史公自序的人文精神第六章:太史公自序的史料价值6.1 太史公自序中的历史资料6.2 太史公自序与《史记》的关系6.3 太史公自序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第七章:太史公自序的文学影响7.1 太史公自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7.2 太史公自序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7.3 太史公自序的文学传承与创新第八章:太史公自序的翻译与研究8.1 太史公自序的翻译版本介绍8.2 太史公自序的研究历史与现状8.3 太史公自序的研究方法与视角第九章:太史公自序的教学实践9.1 太史公自序的教学目标与策略9.2 太史公自序的教学内容与方法9.3 太史公自序的教学评估与反思第十章:太史公自序的拓展阅读10.1 太史公自序相关的文学作品推荐10.2 太史公自序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10.3 太史公自序的学术讨论与争议第十一章:太史公自序与文化研究11.1 太史公自序中的文化元素11.2 太史公自序与汉代社会文化11.3 太史公自序的文化批评与阐释第十二章:太史公自序与现代解读12.1 太史公自序在现代文学界的评价12.2 太史公自序与现代文学观念的对话12.3 太史公自序在当代文化中的意义第十三章:太史公自序与历史教育13.1 太史公自序在历史教育中的应用13.2 太史公自序作为历史教学案例的分析13.3 太史公自序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第十四章:太史公自序的学术讨论14.1 太史公自序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14.2 太史公自序学术讨论的焦点与分歧14.3 太史公自序研究的未来展望第十五章:太史公自序的综合评价15.1 太史公自序的文学与历史价值评价15.2 太史公自序在司马迁生平研究中的地位15.3 太史公自序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经典的启示重点和难点解析1. 太史公自序的背景与意义:理解太史公自序的历史背景和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太史公自序的基本情况。
太史公自序教案范文【教材准备】1.《史记》太史公自序的文本材料2.学生阅读材料包括《史记》的相关章节及相关研究资料3.文字提问、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的工具(例如黑板、白板、多媒体设备等)【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1.向学生简要介绍《史记》和太史公自序的背景和重要性。
2.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对于史学的了解和对历史的认识。
第二步:阅读与分析(30分钟)1.让学生阅读太史公自序的文本材料,可以适当分段分配给学生,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
2.引导学生思考太史公自序的核心内容,例如太史公写作《史记》的目的、他的历史观点、他对历史文献的搜集和整理方式等。
学生可以在个人阅读后进行讨论,也可结合小组合作进行分析和总结。
第三步:交流与讨论(20分钟)1.学生就他们对太史公自序的分析结果交流和讨论。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讨论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补充。
2.引导学生通过自序理解《史记》的核心价值和重要性,并就太史公在史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进行讨论。
第四步:写作练习(30分钟)1.让学生根据对太史公自序及相关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撰写一篇短文(约500字),阐述他们对《史记》的认识和看法。
2.教师可以提供写作方向和思路的引导,例如学生可以从《史记》对于中国史学研究和历史记载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阐述。
3.学生可以在课后完成这篇短文,并在下节课上交或逐篇分享。
第五步:总结(10分钟)1.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写作进行总结,再次强调《史记》及太史公对中国史学和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
2.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和研究《史记》及相关资料,并培养他们对历史学的兴趣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进一步阅读和研究《史记》中的其他章节,了解太史公的写作风格和对历史事件的诠释。
2.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研究,并写一篇小论文或演讲,分享他们对于该事件或人物的分析和认识。
【教学反思】通过阅读太史公自序的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史记》的重要性和太史公作为史学家的地位和影响。
《太史公自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太史公自序》的背景和作者司马迁的生平。
分析并解读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方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通过解析文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司马迁坚持真实记录历史的勇气和决心。
理解太史公自序对于历史记载的重要性和价值。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太史公自序》选段2.2 教学重点:重点解读选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重点分析选文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
2.3 教学难点:理解司马迁的史学观和他的历史记载方法。
体会太史公自序在历史记载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司马迁的生平介绍,引起学生对《太史公自序》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历史记载的重要性和价值。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选文,理解文意。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选文中的人物和事件。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选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读选文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重点讲解和解析。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太史公自序在历史记载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3.5 总结与拓展:学生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教师提供相关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拓展学习。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的参与情况。
4.2 理解与解读:评估学生对选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程度。
4.3 文学鉴赏能力:评价学生对选文中比喻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司马迁的生平介绍资料。
文言文阅读技巧和方法的指导资料。
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参考书籍和阅读材料。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师准备:深入学习《太史公自序》的背景知识和司马迁的生平。
准备课堂讲解的相关资料和案例。
设计教学活动和课堂提问。
《太史公自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太史公自序》的作者司马迁及其时代背景。
2. 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3.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理解并运用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
4. 领会太史公自序中所体现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
1.2 教学内容1. 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2. 阅读并分析《太史公自序》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结构和特点。
3. 讲解并练习文言文阅读技巧,如实词推断、虚词理解、句子翻译等。
4. 探讨太史公自序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思考。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太史公自序》的主要内容及其结构。
2. 司马迁的生平及其对《史记》的影响。
3. 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运用。
4. 太史公自序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的探讨。
2.2 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和词汇的理解。
2. 对太史公自序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的深入理解。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司马迁的生平、时代背景、《太史公自序》的结构和内容。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实践,讨论太史公自序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太史公自序中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2 教学手段1. 投影仪:展示《太史公自序》的文本和相关的图片、图表。
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和背景信息。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准备1. 准备《太史公自序》的文本和相关的图片、图表。
2. 收集相关的阅读材料和背景信息。
4.2 教学步骤1. 引入: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2. 阅读与分析:学生阅读《太史公自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3. 阅读技巧讲解与练习:教师讲解文言文阅读技巧,学生进行实词推断、虚词理解、句子翻译等练习。
4. 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的探讨: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太史公自序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
《太史公自序》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太史公自序》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太史公自序》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介绍《太史公自序》的背景、写作意图、内容特点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著作的意义和价值。
二、教学目标1.了解《太史公自序》的历史背景、写作意图等方面的内容。
2.理解《太史公自序》的特点及其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
3.掌握阅读《太史公自序》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内容:《太史公自序》的历史背景、写作意图等方面的内容。
2.难点内容:理解《太史公自序》的特点及其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辅以影片、讨论等形式。
五、教学步骤Step 1:导入(5分钟)1.向学生介绍《太史公自序》的背景和意义,引起学生的兴趣。
2.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先猜测《太史公自序》的写作意图。
Step 2:讲解(30分钟)1.讲解《太史公自序》的历史背景,介绍文字记载的进程以及史学的发展和演变。
2.深入分析《太史公自序》的写作意图和主题。
3.介绍《太史公自序》的内容特点和对历史研究的启示。
Step 3:影片欣赏(15分钟)1.播放相关影片,用图文并茂地展示《太史公自序》的内容和特点。
2.学生积极参与交流,了解《太史公自序》的意义、价值和影响。
Step 4:讨论(15分钟)1.让学生自由讨论《太史公自序》的特点,收集各个角度的意见。
2.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太史公自序》所呈现的历史图景,探究其历史价值和意义。
Step 5:总结(10分钟)1.听学生谈论心得,互相交流观点和感受。
2.老师讲述总结,强调《太史公自序》的启示和对新时代历史研究的影响。
六、教学要点1.理解《太史公自序》的写作意图和主题。
2.掌握《太史公自序》的内容特点和对历史研究的启示。
3.掌握阅读《太史公自序》的方法和技巧。
七、教学评价1. 提问与回答:检查学生是否理解课堂内容。
2. 讨论与交流:检查学生对《太史公自序》的全面理解程度。
《太史公自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太史公自序》中的重要段落。
(2)理解《太史公自序》的结构和内容,把握太史公的生平及其写作背景。
(3)分析太史公自序的文学特色和历史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太史公自序》。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运用文献资料,进行历史分析与思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太史公坚定的历史信仰和崇高的史学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太史公自序》的结构和内容。
(2)太史公的生平及其写作背景。
(3)太史公自序的文学特色和历史价值。
2. 教学难点:(1)太史公自序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古文词汇的理解。
(2)太史公自序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太史公自序》的背景、结构和内容。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理解《太史公自序》。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深入解读《太史公自序》。
4. 案例分析法:分析太史公自序的文学特色和历史价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太史公及其《史记》。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太史公自序》,理解文意。
3. 讲解分析:讲解《太史公自序》的背景、结构和内容。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解读《太史公自序》。
5. 案例分析:分析太史公自序的文学特色和历史价值。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太史公自序》中的重要段落。
3. 推荐阅读《史记》其他篇章,了解太史公的史学思想。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太史公自序》的情况。
2. 学生对《太史公自序》的结构和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太史公的生平及其写作背景的了解。
4. 学生对太史公自序的文学特色和历史价值的分析能力。
5. 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太史公自序》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所著《史记》的自序部分,通过自序,太史公向后人展示了其编写《史记》的初衷、动机和经过。
本章将对《太史公自序》进行深入解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史记》的内涵及其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太史公自序》的文学特点及其在《史记》中的地位;(2)掌握太史公编写《史记》的初衷、动机和经过;(3)分析太史公在自序中所表达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1.2.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太史公自序》;(2)学会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分析《太史公自序》的文学价值;(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太史公坚定的历史使命和崇高的道德品质;(2)认识到《史记》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3)树立正确的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第二章:《太史公自序》文学特点解析2.1 语言艺术(1)分析《太史公自序》的语言风格,如豪放、深沉、严谨等;(2)举例说明《太史公自序》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对偶等;(3)探讨《太史公自序》中的用词特点,如古朴、典雅、生动等。
2.2 结构布局(1)分析《太史公自序》的整体结构,如开篇、主体、结尾等;(2)研究《太史公自序》中的篇章转折,如过渡、呼应等;(3)评价《太史公自序》的结构布局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三章:太史公编写《史记》的初衷与动机3.1 太史公的家庭背景及其对历史研究的重视(1)了解太史公的家庭背景,如世系、父辈的影响等;(2)分析太史公所处时代的历史环境,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3)探讨太史公对历史研究的重视程度,如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运用等。
3.2 太史公的人生经历与《史记》的编写(1)分析太史公的人生经历,如仕途坎坷、遭受宫刑等;(2)探讨太史公在人生经历中对历史研究的感悟和认识;(3)评价太史公的人生经历对《史记》编写的影響。
单元选修(二)史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课题《太史公自序》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及其伟大贡献。
2.理解《史记》一书的写作要旨及《太史公自序》在《史记》一书中的重要性。
3.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一、导入《史记》伟大,它的作者更伟大。
我们“读其书而想见其人”,一定要读他的《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
《太史公自序》很重要,因为读了这篇文章,你就能走近司马迁,了解他的家世谱系,了解他的生活经历,了解他的志向抱负,了解他撰写《史记》的始末。
如果说《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的“学术史”,那么《报任安书》就是他的“心灵史”。
这是一篇“欲死不能”之人同“行将就死”之人的心灵对话,里面浸透着生之热恋和死之痛苦,非身临其境,绝难体会。
这是最震撼人心、催人泪下的文章。
将《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结合起来阅读,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司马迁其人其事。
二、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人。
太初元年继承父业为太史令,正式着写写作《史记》。
天汉二年因李陵事件上疏汉武帝而获罪,受宫刑。
出狱后,司马迁任中书令,忍受了宫刑的巨大耻辱,专心著述《史记》,太始四年在司马迁给任安写信时基本完成了《史记》的编著工作。
2.《史记》介绍:《史记》原名《太史公书》,130篇,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力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
记事上起于传说中的黄帝,迄于汉武帝,记载了共3000多年的历史。
包含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3.文本介绍:《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所作的序,实际上也是司马迁为自己所作的列传。
三、整体感知【思考】诵读文章,运用“批注”理清这篇自序介绍了哪些内容?一、(1-3)自叙家世谱系。
二、(4-6)叙年轻时候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的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三、(7-10)阐述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
四、(11)叙自己忍辱写《史记》。
五、(12-13)《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和规模。
四、研读文本第一部分1.诵读、理解词语——家族赋予的使命【思考1】试根据文本完善下列有关司马迁家世的内容。
颛顼时司天地唐虞时复典夏商时世序周时将领典周史战国秦司马错将伐蜀→→司马靳事白起秦朝司马昌主铁管汉朝司马无泽市长→→司马喜五大夫→→司马谈太史公先祖中有军事家,有从事经济工作的,而主要的是修史的。
先祖程伯休甫是周宣王时代将领,八世祖司马错、六世祖司马靳都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不仅战功赫赫,而且有军事眼光;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大量的战争描写,显示了司马迁丰富的军事知识和卓越的战争观,这不能不说是受到了先祖的影响。
四世祖司马昌赫三世祖司马无泽都作过掌管经济的官员,这些经验和知识物欲也会作为家传传给后人。
【思考2】司马迁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家世?写《史记》家族赋予的使命——①修史是自己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②先祖所从事的工作无疑也对司马迁著写《史记》有很大的影响。
第 1.诵读、理解词语二部分【思考1】文章第4节写司马迁年轻时的生活经历,讲了几件事?对司马迁写《史记》有何影响?①司马迁的出生地及早年诵古文。
(奠定文化基础)②二十岁开始,离开家乡进行了一次壮游,到了许多地方。
(提供了收集资料的机会,开拓了视野,培养了他的历史观)③奉使巡视西南地区(考察了西南少数民族的历史、民俗以及当地的山川物产为写作准备)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思考2】文章第五节怎样写司马迁接受父亲临终遗嘱的情景的?司马谈的遗嘱包含哪几层意思?司马迁接受父亲临终遗嘱,侧重描写父子执手流涕,以史相托付的感人场面。
①写史事祖传的事业,自己难以完成续写历史任务,要求司马迁“无忘无所欲论著”,强调完成这一使命就是“孝亲”。
写史是祖传的序业,修史是孝亲。
②写史是以周公孔子为榜样,兴礼乐,正王道,修史有规范社会道德的作用。
③汉兴以来许多值得记载的史实,自己未能论载,“余甚惧焉”,要司马迁牢记勿忘,完成自己的遗嘱。
(史记散绝)这段话语重心长,含义深刻:司马谈把论载史实的重任交给了司马迁,强调这既是孝亲的表现,又是时代的召唤。
同时提出要求:要像孔子作《春秋》那样,通过评述历史,起规范社会道德的作用。
【思考3】文章第六节写了那两件事?这些与《史记》创作有无关系?①司马迁当上太史令,开始收集资料,为写《史记》作准备②参与并完成了太初历的工作。
写这些事情似乎与《史记》创作无关,甚至还有拖延《史记》创作之嫌。
其实不然,《史记》内容宏富,除论载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外,还涉及天文地理、历史人物外,还涉及天文地理及各项典章制度,这与司马迁的博学和工作经历不无关系。
《史记》中的《历书》就与太初历很有关联。
可以说司马迁参与制定太初历客观上也为日后的《史记》创作作了准备。
第三部分1.诵读、理解词语【思考1】司马迁为什么要创作《史记》?他是怎样自我评价《史记》的?请从第7节中找出有关语句。
司马迁以十分自信的口吻表示自己要做周公、孔子之后的第三人,以论载史实的方式“绍明世”,“继《春秋》”。
这既是司马迁对自己为什么创作《史记》的一个说明,也是司马迁对《史记》的一个自我评价。
【思考2】文章第8节,司马迁是怎样评述孔子作《春秋》的?司马迁认为孔子作《春秋》,是为了褒贬从鲁隐公到鲁哀公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是非,“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替天下人树立行为的标准和规范,“以达王事”。
认为无论是人君,还是人臣,是人父,还是人子,都必须通《春秋》之义。
司马迁还强调孔子作《春秋》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政治行为,“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思考3】司马迁对孔子作《春秋》给予极高的评价,目的何在?实际上是在暗示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是在对《史记》作自我评价,同时也在提醒世人注意《史记》的作用。
【思考4】作者用一段较长的文字记叙了他与壶遂的问答辩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好处是:1、借评述孔子写《春秋》来说明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表示自己要做孔子第二,通过论述历史,评判是非,褒善惩恶,为天下仪表。
2、从写作手法看,作者采用汉初学者常用的问答体形式,以问答结构全篇,一方面使问题醒目,一方面使论说集中、明晰,行文生动活泼,增强了可读性。
第四部分1.诵读、理解词语【思考】司马迁为李陵辩护,激怒汉武帝,选择了一条怎样的人生之路?他为什么要这样做?①此时《史记》“草创未就”,为了不辜负父亲的临终嘱托,为了履行史官的神圣职责,他毅然自请腐刑,“就极刑而无愠色”。
②促使司马迁这样做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古人的表率作用。
(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子,说他们“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所以就“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前人的所作所为给了司马迁以启迪,他决心效法前人的榜样,“述往事,思来者”,忍辱写《史记》第五部分1.诵读、理解词语【思考】请概括说说《史记》创作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条件。
为什么说《史记》是“一家之言”?汉武帝时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百业兴旺,国力强盛,人们的精神面貌总的来说也是振奋向上的。
这无疑给司马迁的《史记》创作提供了时代的动力。
文章第12节前半段重点交代了当时文化学术方面的成就,指出“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这就点明了《史记》创作的文化背景和自己创作《史记》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后半段介绍了《史记》全书的体例规模,强调自己写就的《史记》是“一家之言”,留待后世圣人君子观览。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总结1】完成《史记》的原因。
为完成家族的使命,父亲的遗愿,为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了效仿孔子作《春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成王事”,成就一家之言。
【总结2】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1.时代的因素:当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学术发展较快。
依据:壹壶的话(第九小节)司马迁的话(第十小节)历史条件(第十二小节)2.家族的影响:史官世家赋予司马迁的使命感、责任感,先祖多方面的才艺对司马迁的熏陶。
3.自身的努力:自幼攻读古代典籍,青年时期两次游历开阔了眼界,积累了许多第一手的资料。
依据:(第四段)(1)年十岁诵古文。
(2)游历。
第一次游历,到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南、安徽、湖南等地的许多地方;第二次奉使出使巡视西南地区。
4.前人的表率作用:孔子作《春秋》褒善惩恶给了他启迪,在自己遭受挫折的时候,屈原、左丘明等人“述往事,思来者”,最终能“立功扬名于后世”给了他很大的激励作用。
【总结3】司马迁的品质。
①有济世之宏志②有执著之精神③追求人格独立,具有叛逆精神。
(补充资料《史记》命运:太史公的担心不无道理。
《史记》的传播历经坎坷。
著称后,秘而不宣,将其“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以防被毁。
尽管如此,“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
”汉明帝说:“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扬名后世。
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讥,贬损当世。
” 直到司马迁死,“其书稍出,宣帝吮迁外甥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偿焉”。
西汉对该书的流传控制很严。
后东汉、南北朝以及隋唐,对《史记》多有微词,甚至还有指责《史记》是“谬孔子言”,直到宋代《史记》才遇知音。
明清学者多精读《史记》,开始考证,核差误,论得失,《史记》的研究至此才蔚为大观。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