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场景中三点灯光的应用45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800.00 KB
- 文档页数:45
3d MAX灯光简易方法——三点打灯法三点照明法是3D用光的一种基本方法,它简便易行,并且可以适用于很多类型的场景中,特别是静帧场景。
事实上该种方法被广泛使用于各个领域,例如摄影、电影电视等等。
下面我们将会比较系统和精确地了解3点照明法的具体内容。
三点照明法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使用3个灯光的方法。
这三个灯光分别是:关键光Key Light、填充光Fill Light和背光Back Light。
正是这三种灯光构成了经典的3点照明法。
在3D场景中,我们仍旧可以使用这种方法为物体打光。
一下我们将会简单地练习一下这种照明法。
1.从全黑开始首先载入一个场景,最好是一个单个物体的场景。
确定场景内没有任何默认的光源,也没有全局环境光。
当你添加第一盏灯光时,场景内不能有任何地光源存在。
2.添加关键光关键光是物体的主要照明灯光,它定义了大部分的可视高光和阴影。
你的关键光代表了场景的主光源,例如阳光、窗户或是天花板上的吊灯。
但是关键光不必一定处于这些光源的实际位置。
建立一个聚光灯Spot Light作为关键光。
在顶视图中将关键光向侧边(向左或是向右)偏移15到45度。
在侧视图中将关键光抬高,高过摄影机,使其以高于摄影角度15到45度的位置照射物体。
关键光要亮于任何正面照射物体的光源。
关键光的亮度必须达到足以使一个不光滑的物体(也就是没有高光)在渲染场景内正确显现。
关键光是场景中阴影的主要产生光源,并且产生最深的阴影。
同时高光也是由关键光所触发的。
3.添加填充光填充光对有关键光产生的照明区域进行柔化和延伸,并且使得更多的物体提高亮度以显现出来。
填充光可以用来模拟来自天空的光源(除了阳光以外)。
或是第二光源,例如台灯,或是场景中的反射光。
因为填充光有着上述功能,所以您可以在场景中添加数盏填充光。
一般使用聚光灯作为填充光,但是点光源亦可应用。
在顶视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填充光应该处于同关键光相反的角度上,也就是说如果关键光在左侧,填充光应该在右侧。
三灯布光的特点三灯布光在人像的拍摄中运用的是最多的、也是最容易掌握的。
这种三灯布光方法具有变化多、变化快、灵活易掌握的特点,一般都很容易受顾客的接受和欢迎。
三灯布光的组合形式1. 三灯平光布光三灯平光布光方案在人像的拍摄中运用非常广泛,平柔的光线十分适合表现明快、美好、理想、和谐的艺术气氛,但相对立体用光来说,画面的立体感差一些,被摄者容易显胖,运用光线对被摄者塑造的可能性弱一些。
三灯平光布光方案我们又称之为“V”字形布光。
图1 光位图1 所谓“V”字形布光,就是三盏灯在数码相机的左右各布一盏,在数码相机的下方布一盏,三盏灯形成V字形光位(如图1、光位图1)。
V字形的布光适合表现脸型较瘦、面部立体感较强的被摄者,不适合表现脸型较胖的被摄者。
底灯的运用有利于消除被摄者的眼袋和笑沟,使被摄者显得年轻。
在人像摄影中,一般三盏灯都是加柔光箱的柔性光,三灯的光心在摄影中指向被摄者的面部,三灯的强度是相同的,三盏灯的色温也是一致的。
在运用V字形灯光拍摄数码人像时,由于没有背景灯光,如果要使背景的色彩得以如实表现,可以让被摄者尽量靠近背景,用前面三灯的余光照亮背景,定光点靠近背景的准确曝光量。
V字形的布光如果在其中的一盏灯上寻求光质、强度、色温的变化又可产生出一系列新的布光方案大家可以多尝试。
2. 主光+辅光+轮廓光布光主光+辅光+轮廓光布光布光法是人像摄影中较传统的一种布光方法,它以表现主体人物为主,对背景和环境都只是用主辅光的余光加以表现。
在这种布光方案中,主光一般都处在前侧光至侧逆光(如45°前侧光、90°侧光、120°侧逆光)之间作一系列变化。
主光的光质一般相对辅光可以硬一些,主光的光位是根据被摄者的表现需要、画面艺术气氛塑造的要求以及画面影调表现等因素来灵活决定,主光的强度一般在画面中相对来说是较强的,可以根据画面的实际曝光量、主辅光之间的光比、数码相机的感光度等因素来决定的。
三点布光及光线的应用三点布光是一种摄影中常用的光线布置方式,适用于各种拍摄场景,包括人物拍摄、静物拍摄、风景拍摄等。
它的原理是通过放置三个光源,以不同的角度和强度照亮被摄物体,从而创造出具有层次感和立体感的照片效果。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三点布光的原理和应用。
三点布光主要由主光源、补光源和背景光源组成。
主光源是主要的照明来源,它通常位于被摄物体的一侧,用于照亮被摄物体的主要部分。
补光源通常位于被摄物体的对侧,用于补充主光源照亮的不足之处,以减少阴影部分的明暗差异。
背景光源位于被摄物体的后方,用于照亮背景,以便突出被摄物体与背景的分离效果。
通过合理地安排这三个光源的位置和强度,可以达到全面而立体的照明效果。
三点布光可以在拍摄中实现多种效果。
首先是平衡照明效果。
主光源和补光源的组合可以使照片中的明暗部分均衡,避免明暗对比过大。
这样的照明效果常见于肖像摄影,通过柔和而均衡的光线照亮被摄物体,使人物轮廓清晰、面部细节丰富,呈现出柔和而生动的效果。
其次是突出构图和立体感。
通过合理安排背景光源,可以将被摄物体与背景分离出来,突出被摄物体的轮廓和形状。
这种照明效果常见于静物摄影和风景摄影,通过背景光源照亮背景,使被摄物体突出于背景之上,呈现出层次丰富、逼真而有立体感的效果。
此外,三点布光还可以实现逆光拍摄效果。
逆光拍摄是指相机的视角和光线的方向相反,也就是拍摄被光线照亮的物体。
逆光拍摄可以创造出剪影的效果,通过逆光照亮被摄物体的轮廓,使得物体呈现出黑色或暗色的外形,强调物体的形状和轮廓。
这种照明效果常见于人物拍摄和建筑物拍摄,通过逆光照亮人物或建筑物,可以营造出神秘、幽暗或梦幻般的氛围。
除了上述应用,三点布光还可以用于拍摄特殊效果的照片,例如高光效果和阴影效果。
在拍摄中,通过调整三个光源的强度和角度,可以使部分区域变得明亮或者暗淡,从而突出局部细节和色彩变化。
这些效果常见于艺术照片和实验性摄影作品,通过利用光线的变化,可以创造出丰富而独特的照片效果,增强照片的表现力。
如何打灯(三点光源)解读(转载自〈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光的基本特性:1、光强强度与到光源距离的关系是按照平方反比定律的。
平方反比的意识就是如果B点距离光源的距离为A点的两倍远,那么B点接受的光的强度就是A点的4分之一。
2、方向根据光源与物体的部位关系,光源位置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1、正面光。
业余摄影着所说的“摄影者背对太阳”拍摄便是这种光照类型,正面光可以产生一个没有影子的影象,所得到的结果是一张缺乏影调层次的影象。
由于深度和外形是靠光和影的相同排列来表现,因此正面光往往产生平板的二维感觉,通常也称他为平光。
2、45度侧面光。
这种光产生很好的光影间排列,不存在谁压倒谁的问题,形态中有丰富的影调,突出深度,产生一种立体效果。
3、90度侧面光。
是戏剧性的照明,突出明暗的强烈对比,影子修长而具有表现力,边面结构十分明显,这种照明有时被称做“质感照明”4、逆光。
当光线从被摄对象身后射来,正对着相机时,就会产生逆光,采用逆光,在明亮的背景前会呈现被摄对象暗色的剪影,这种高反差影象即简单又有表现力。
3、颜色照明包括自然光照明和人工光照明。
1、自然光照明:户外的光源只有一个——太阳,阳光是各种光线的来源。
为了模拟太阳光,我们有了GI。
(GI 的建立请自己查看资料,这里不做介绍)2、人工光照明:如何布置摄影室灯光:1、放置主光:这是关键光,把他放在哪里?着主要取决于寻求什么效果,但通常是把灯放在一边与被摄对象成45度角,通常比相机要高,如下图:2、添加辅光主光投射出深暗的影子,辅光———给影子添加一些光线,因而使影子西部也得以表现,不能让他等于或超过主光,不造成两个互不相容的影子——高光影象,因此辅光的强度必须较小,如下图:主光和辅光连用就会出现下图情况:主题突出了辅光必须比主光要弱,使主光所产生的因子不会被辅光抵消,(我们可以用减低灯光的强度来实现)做到最后一步,还能加一个灯,在拍摄对象后边放置一盏灯,目的就是把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
三点照明布光方法和布光经验的灯光方案2007-07-21 15:33:23| 分类:渲染技术|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三点灯光是杰出的好莱坞灯光照明方案,“三点灯光”:Key Light(基调灯), Fill Light(补光灯), 和Back Light(背光灯),下面我们就要学习怎么样设置这种灯光。
1.在黑暗的环境中开始:在你的场景中确认没有默认的灯光,并且没有球形的环境;当你添加第一盏灯的时候,场景中应该没有其他的灯照明。
2增加Key Light基调灯基调灯用来照明场景中的主题,最大程度的影响场景的照明和阴影的显示。
它是最主要的灯光来源,例如作为太阳,窗户,或是天花板上的灯光来源;而且几吊灯也不一定要放在光线的来源点上。
创建a spot light 作为基调灯,从顶视图上看,基调灯偏移摄像机(15-45左或是右)度角。
从侧视图上看,升高基调灯在摄像机之上,是你的场景主体采光距离摄像机15-45度角。
基调灯要比主体前面的其他的光源都要亮一些,它是最主要的阴影投射来源,最深的阴影,高光也是又它来决定的。
注意:在这里的场景测试当中,你的场景中只有一盏灯光,它在光亮和黑暗的区域之间应该有比较好的平衡和对比,一盏灯光的渲染结果跟最终的效果没有多大的差别,除了阴影比较黑,灰度对比比较粗糙之外。
观察上面的gif效果,当他停留在只有基调灯的时候仔细观察。
3增加补光等Fill Light. 补光灯的作用是柔和和扩展基调灯的照明范围,能够看到更多的主题和细节。
补光能够模拟天光(比如太阳或是其它的光源)二级光比如作为table lamps餐桌灯,反射或是弹回光线在你的场景中,你可以放置很多的补光,聚光灯是比较常用的,但点光源也可以用。
从顶视图来看,补光和基调灯处于相对的角度,(一个在左,一个在右)灯光的放置补一定要完全对称。
不过补光是不能超过基调灯的亮度的。
通常补光的亮度一般是基调灯的一半,若有更多的阴影环境,那么补光和基调灯的值为1:8,如果有多重的补广交替,那么这些补广的总值不能超过基调灯。
三点布光的方法和特点三点布光法是电影、电视拍摄场景时,运用主光、辅光、轮廓光三种基本光进行照明布置,能将三维物体的立体感、质感、和纵深感的基本造型呈现在二维电视屏幕上。
三点布光法是保证人物基本造型的程式化照明方法,能够更好地营造出电视画面的空间感、透视感、立体感。
主光。
即一个画面的主要光线,它主要形成骨架作用和造型作用,它的灯位在人物正前方呈弧型排列,从水平上看,主光应在人物与摄像机连线的左侧或右侧40度~60度的夹角范围之中,高度垂直与人物连线即离地面一般在2.3~3.1m,离人物3m左右。
这种光生成物体的主要光亮部分,并确定光照的主要角度。
主光通常比照明物体的其他光要亮些,而且往往在场景中投射出最深、最清晰的阴影。
一般主光是在摄像机后30度或40度位置直照物体,使物体有个照射效果还有阴影,光强度要稍微高,强度越高阴影越明显,通常用它来照亮场景中主要对象与周围区域,并承担给主体对象投影的功能。
主要的明暗关系有主光决定,包括投影的方向。
主光的光质一般相对辅光可以硬一些,主光的光位是根据被摄者的表现需要、画面艺术气氛塑造的要求以及画面影调表现等因素来灵活决定,主光的强度一般在画面中相对来说是较强的,可以根据画面的实际曝光量、主辅光之间的光比、数码相机的感光度等因素来决定的。
辅助光。
又称为补光,这种光使主光形成的光亮部分变柔并延伸开,使物体的更多部分可见。
辅助光可以模拟场景中反射光源或次要光源的效果。
一般为散射光,用一个聚光灯照射扇形反射面,以形成一种均匀的、非直射性的柔和光源,,用它来填充阴影区以及被主体光遗漏的场景区域、调和明暗区域之间的反差,同时能形成景深与层次,而且这种广泛均匀布光的特性使它为场景打一层底色,定义了场景的基调。
由于要达到柔和照明的效果,通常辅助光的亮度只有主体光的50%-80%,它决定画面的反差,消除主光投射下的阴影,补充照明、强调层次部分,一般辅助光位在连线人物左或右10度~20度夹角的范围内,高度与水平夹角15度即离地面约2m,离人物2.5m,但我们应注意光比的关系,辅助光和主光比应为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