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物理第十八章原子结构章末复习总结18新人教版选修3-5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2
章末小结与测评原子结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电子的 发现⎩⎨⎧阴极射线:高速电子流汤姆孙发现电子:揭示原子有复杂结构α粒子散 射实验⎩⎪⎨⎪⎧绝大多数α粒子不改变运动方向少数α粒子发生偏转极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甚至被反弹原子的核 式结构⎩⎪⎨⎪⎧原子核:集中了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电子:绕原子核高速旋转内部相当空旷成功解释了α粒子散射实验,不能解释氢原子光谱 原子结构⎩⎪⎪⎨⎪⎪⎧ 玻尔的原子模型⎩⎪⎪⎨⎪⎪⎧两个基本假设⎩⎪⎨⎪⎧定态假设和轨道量子化频率条件:能级跃迁(hν=E m -E n )成功解释了氢原子光谱⎩⎨⎧氢原子能量量子化:E n =1n 2E 1,n =1,2,3,…发射光谱:hν=E m -E n (m >n )吸收光谱:hν=E m -E n (m <n )局限性:不能解释复杂原子的光谱1.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及由此建立的学说(1)实验结果:α粒子穿过金箔后,绝大多数α粒子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α粒子有较大的偏转;极少数α粒子的偏角超过90°,有的甚至达到180°。
(2)核式结构学说: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内,电子绕核运转。
2.该部分主要考查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理解与记忆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典例1](多选)关于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的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绝大多数α粒子沿原方向运动,说明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是α粒子受力平衡的结果B.绝大多数α粒子沿原方向运动,说明这些α粒子未受到明显的力的作用,说明原子内部是“空旷”的C.极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说明原子内的粒子质量和电荷量比α粒子大得多但在原子内分布空间很小D.极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说明原子内的电子对α粒子的吸引力很大[解析]选BC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绝大多数α粒子沿原方向运动,说明大多数α粒子未受到原子核明显的力的作用,也说明原子核相对原子来讲很小,原子内大部分空间是空的,故A错,B对;极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说明受到金原子核明显力作用的空间在原子内很小,α粒子偏转,而金原子核未动,说明金原子核的质量和电荷量远大于α粒子的质量和电荷量,电子的质量远小于α粒子,α粒子打在电子上,α粒子不会有明显偏转,故C对,D 错。
第十八章原子结构章末总结原子结构Error!一、对α粒子散射实验及核式结构模型的理解1.实验结果:α粒子穿过金箔后,绝大多数α粒子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α粒子有较大的偏转;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角度超过90°,有的甚至被弹回,偏转角达到180°.2.核式结构学说: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内,电子绕核运转.3.原子核的组成与尺度(1)原子核的组成: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原子核的电荷数等于原子核中的质子数.(2)原子核的大小:实验确定的原子核半径的数量级为10-15 m,而原子的半径的数量级是10-10 m.因而原子内部十分“空旷”.例1(多选)关于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的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绝大多数α粒子沿原方向运动,说明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使α粒子受力平衡的结果B.绝大多数α粒子沿原方向运动,说明这些α粒子未受到明显的力的作用,说明原子内大部分空间是空的C.极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说明原子内质量和电荷量比α粒子大得多的粒子在原子内分布空间很小D.极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说明原子内的电子对α粒子的吸引力很大答案BC解析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绝大多数α粒子沿原方向运动,说明这些α粒子未受到原子核明显的力的作用,也说明原子核相对原子来讲很小,原子内大部分空间是空的,故A错,B 对;极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说明会受到原子核明显的力的作用的空间在原子内很小,α粒子偏转而原子核未动,说明原子核的质量和电荷量远大于α粒子的质量和电荷量,电子的质量远小于α粒子的质量,α粒子打在电子上,不会有明显偏转,故C对,D错.二、玻尔氢原子理论1.氢原子的半径公式r n=n2r1(n=1,2,3,…),其中r1为基态半径,又称玻尔半径,r1=0.53×10-10 m.2.氢原子的能级公式1氢原子的能级公式:E n=E1(n=1,2,3,…),其中E1为基态能量,E1=-13.6 eV.n23.氢原子的能级图(如图1所示)图1(1)能级图中的横线表示氢原子可能的能量状态——定态.(2)横线左端的数字“1,2,3,…”表示量子数,右端的数字“-13.6,-3.4,…”表示氢原子的能级.(3)相邻横线间的距离,表示相邻的能级差,量子数越大,相邻的能级差越小.(4)带箭头的竖线表示原子由较高能级向较低能级跃迁,原子跃迁条件为hν=E m-E n.例2如图2为氢原子能级示意图的一部分,则氢原子()图2A.从n=4能级跃迁到n=3能级比从n=3能级跃迁到n=2能级辐射出电磁波的波长长B.从n=5能级跃迁到n=1能级比从n=5能级跃迁到n=4能级辐射出电磁波的速度大C.处于不同能级时,核外电子在各处出现的概率是一样的D.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氢原子核一定向外放出能量答案 A解析氢原子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辐射一定频率的光子.E m-E n=hν,能级差值越大,辐射光子的频率越大,波长越短,E4-E3<E3-E2,所以A项正确;辐射出的电磁波速度一样大,B项错误;处在不同能级时,核外电子出现的概率不一样,能级越低,概率越大,C项错误;氢原子由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氢原子一定放出能量,而不是氢原子核,故D错误.例3(多选)如图3所示是氢原子能级示意图的一部分,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3A.用波长为600 nm的X射线照射,可以使稳定的氢原子电离B.用能量是10.2 eV的光子可以激发处于基态的氢原子C.用能量是2.5 eV的光子入射,可以使基态的氢原子激发D.用能量是11.0 eV 的外来电子,可以使处于基态的氢原子激发答案BD解析“稳定的氢原子”指处于基态的氢原子,要使其电离,光子的能量必须大于或等于c13.6 eV,而波长为600 nm的X射线的能量为E=h= 6.63×10-34×λ3 × 108600 × 10-9 × 1.6 × 10-19eV≈2.07eV<13.6 eV,A错误.因ΔE=E2-E1=(-3.4 eV)-(-13.6 e V)=10.2 e V,故10.2 e V的光子可以使氢原子从基态跃迁到n=2的激发态,B正确;2.5 eV的光子能量不等于任何其他能级与基态的能级差,因此不能使氢原子发生跃迁,C错误;外来电子可以将10.2 e V的能量传递给氢原子,使它激发,外来电子还剩余11.0 e V-10.2 e V=0.8 eV的能量,D正确.使原子能级跃迁的两种粒子——光子与实物粒子:(1)原子若是吸收光子的能量而被激发,则光子的能量必须等于两能级的能量差,否则不被吸收.不存在激发到n能级时能量有余,而激发到n+1时能量不足,则可激发到n能级的问题;(2)原子还可吸收外来实物粒子(例如:自由电子)的能量而被激发,由于实物粒子的动能可部分地被原子吸收,所以只要入射粒子的能量大于两能级的能量差(E=E m-E n),就可使原子发生能级跃迁.1.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当α粒子最接近金原子核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动能最小B.电势能最小C.α粒子和金原子核组成的系统的能量最小D.加速度最小答案 A解析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当α粒子接近金原子核时,金原子核对α粒子的作用力是斥力,对α粒子做负功,电势能增加,动能减小,当α粒子离金原子核最近时,它们之间的库仑力最大,α粒子的动能最小.由于受到的金原子核外电子的作用相对较小,与金原子核对α粒子的库仑力相比,可以忽略,因此只有库仑力做功,所以机械能和电势能整体上是守恒的,故系统的能量可以认为不变.综上所述,正确选项应为A.2.卢瑟福和他的助手做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获得了重要发现,关于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说明了质子的存在B.说明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C.说明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里D.说明了正电荷均匀分布答案 C解析α粒子散射实验否定了汤姆孙的枣糕式模型,即否定了正电荷均匀分布,D项错误;α粒子的大角度散射,说明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里.3.(多选)欲使处于基态的氢原子激发或电离,下列措施可行的是()A.用10.2 eV的光子照射B.用11 eV的光子照射C.用14 eV的光子照射D.用10 eV的光子照射答案AC解析由氢原子能级图可求得E2-E1=-3.4 eV-(-13.6 eV)=10.2 eV,即10.2 eV是n=2能级与基态之间的能量差,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吸收10.2 eV的光子后将跃迁到第一激发态,可使处于基态的氢原子激发,A项正确;E m-E1≠11eV、E m-E1≠10eV,即不满足玻尔理论关于跃迁的条件,B、D项错误;要使处于基态的氢原子电离,照射光的能量须不小于13.6 eV,而14 eV>13.6 eV,故用14 eV的光子照射可使基态的氢原子电离,C项正确.4.如图4所示为氢原子能级的示意图.现有大量处于n=4激发态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将辐射出若干不同频率的光.关于这些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4A.最容易发生衍射现象的光是由n=4能级跃迁到n=1能级产生的B.频率最小的光是由n=2能级跃迁到n=1能级产生的C.这些氢原子总共可辐射出3种不同频率的光D.用n=2能级跃迁到n=1能级辐射出的光照射逸出功为6.34 eV的金属箔能发生光电效应答案 D解析从n=4的激发态跃迁到基态的能级差最大,即辐射出的光子能量最大,频率最大,对应波长最小,是最不容易发生衍射现象的,A错误;从n=4的激发态跃迁到n=3的激发态的能级差最小,辐射出的光子的频率最小,B错误;可辐射出的光子频率的种类数为C24=6种,C 错误;从n=2的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辐射出光子的能量ΔE=E2-E1>6.34 eV,因而可以使逸出功为6.34 eV的金属箔发生光电效应,D正确.。
第十八章原子结构1.[2014·山东高考]氢原子能级如图所示,当氢原子从n=3跃迁到n=2的能级时,辐射光的波长为656 nm。
以下判断正确的是________。
(填正确答案标号)A.氢原子从n=2跃迁到n=1的能级时,辐射光的波长大于656 nmB.用波长为325 nm的光照射,可使氢原子从n=1跃迁到n=2的能级C.一群处于n=3能级上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最多产生3种谱线D.用波长为633 nm的光照射,不能使氢原子从n=2跃迁到n=3的能级解析:由氢原子能级图可知氢原子从n=2跃迁到n=1的能级的能级差大于从n=3跃迁到n=2的能级的能级差,根据|En-Em|=hν和ν=cλ可知,|En-Em|=hcλ,选项A错误;同理从n=1跃迁到n=2的能级需要的光子能量大约为从n=3跃迁到n=2的能级差的五倍左右,对应光子波长应为从n=3跃迁到n=2的能级辐射光波长的五分之一左右,选项B 错误;氢原子从n=3跃迁到n=1的能级的能级差最多有三种情况,即对应最多有三种频率的光谱线,选项C正确;氢原子在不同能级间跃迁必须满足|En-Em|=h cλ,选项D正确。
答案:CD2.[2014·浙江高考]玻尔氢原子模型成功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氢原子能级图如图所示,当氢原子从n=4的能级跃迁到n=2的能级时,辐射出频率为________ Hz的光子。
用该频率的光照射逸出功为2.25 eV的钾表面,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________ eV。
(电子电荷量e=1.60×10-19 C,普朗克常量h=6.63×10-34J·s)解析:本题考查能级、光电效应方程等知识。
由跃迁条件可知hν=E4-E2=(3.40-0.85) eV=4.08×10-19J,解得辐射出的光子的频率为6.2×1014Hz,根据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E k=hν-W,计算可得产生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0.3 eV。
第十八章原子结构18.1 电子的发现一、阴极射线1.辉光放电现象(1)放电管中若有稀薄气体,在放电管两极加上高电压可看到辉光放电现象。
但若管内气体非常稀薄即接近真空时,不能使气体电离发光,辉光放电现象消失。
(2)辉光放电的应用:如利用其发光效应制成的霓虹灯、日光灯,以及利用其正常辉光放电的电压稳定效应制成的氖稳压管。
2.阴极射线的产生在研究0.1Pa气压以下的气体导电的玻璃管内有阴、阳两极,当两极间加一定电压时,阴极便发出一种射线,这种射线能使玻璃管壁发出荧光,称为阴极射线。
在稀薄气体的辉光放电实验中,若不断地抽出管中的气体,当管中的气压降到0.1Pa的时候,管内已接近真空,不能使气体电离发光,这时对着阴极的玻璃管壁却发出荧光,如果在管中放一个十字形金属片,荧光中会出现十字形阴影,如图所示:3.阴极射线的特点(1)在真空中沿直线传播;(2)碰到荧光物质能使其发光;(3)本质上是高速电子流。
二、电子的发现1.汤姆孙对阴极射线的研究从1890年起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开始了对阴极射线的一系列实验研究。
为了研究阴极射线的带电性质,他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从阴极K发出的带电粒子通过阳极A和小孔O形成一束细射线,它穿过两片平行的金属板P、P’,到达右端带有标尺的荧光屏上.通过射线产生的荧光位置断定,它的本质是带负电粒子流。
2.发现电子的意义以前人们认为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现在人们发现了各种物质里都有电子,而且电子的质量比最轻的氢原子质量小得多,这说明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电子是带负电的,而原子是电中性的,可见原子内还有带正电的物质,这些带正电的物质和带负电的电子是如何构成原子的呢?电子的发现大大激发了人们研究原子内部结构的热情,拉开了人们研究原子结构的序幕。
三、密立根“油滴实验”1.密立根实验的原理(1)如图所示,两块平行放置的水平金属板A、B与电源相连接,使A板带正电,B板带负电.从喷雾器嘴喷出的小油滴经上面的金属板中间的小孔,落到两板之间的匀强电场E中。
第十八章:原子结构一、研究进程汤姆孙(糟糕模型)→卢瑟福由α粒子散射实验(核式结构模型)→波尔量子化模型 →现代原子模型(电子云模型)二、α 粒子散射实验a 、实验装置的组成:放射源、金箔、荧光屏b 、实验的结果:绝大多数α 粒子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 α 粒子(约占八千分之一)发生了大角度偏转,甚至超过了90o 。
C 、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内容:①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②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集中在原子核里,③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里旋转。
原子直径的数量级为m 1010-,而原子核直径的数量级约为m 1015-。
c 、卢瑟福对实验结果的解释电子对α粒子的作用忽略不计。
因为原子核很小,大部分α粒子穿过原子时离原子核很远,受到较小的库仑斥力,运动几乎不改变方向。
极少数α粒子穿过原子时离原子核很近,因此受到很强的库仑斥力,发生大角度散射。
d 、核式结构的不足认为原子寿命的极短;认为原子发射的光谱应该是连续的。
三、氢原子光谱1、公式:)11(122n m R -=λ m=1、2、3……,对于每个m ,n=m+1,m+2,m+3…… m=2时,对应巴尔末系,其中有四条可见光,一条红色光、一条是蓝靛光、 另外两条是紫光。
2、线状光谱:原子光谱(明线光谱)是线状光谱,比如霓虹灯发光。
3、吸收光谱(主要研究太阳光谱):吸收光谱是连续光谱背景上出现不连续的暗线。
吸收谱既不是线状谱又不是带状光谱(连续光谱)4、实验表明:每种原子都有自己的特征谱线。
(明线光谱中的亮线与吸收光谱中的暗线相对应,只是通常在吸收光谱中的暗线比明线光谱中的两线要少一些)5、光谱分析原理:根据光谱来鉴别物质和确定它的化学组成。
6、连续光谱(带状光谱):炽热的固体、液体或高压气体的光谱是连续光谱。
三、波尔模型1、电子轨道量子化r=n 2r 1 , r 1=0.053nm ——针对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提出。
电子绕核旋转可能的轨道是分立的。
第十八章原子结构
1.[2014·山东高考]氢原子能级如图所示,当氢原子从n=3跃迁到n=2的能级时,辐射光的波长为656 nm。
以下判断正确的是________。
(填正确答案标号)
A.氢原子从n=2跃迁到n=1的能级时,辐射光的波长大于656 nm
B.用波长为325 nm的光照射,可使氢原子从n=1跃迁到n=2的能级
C.一群处于n=3能级上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最多产生3种谱线
D.用波长为633 nm的光照射,不能使氢原子从n=2跃迁到n=3的能级
解析:由氢原子能级图可知氢原子从n=2跃迁到n=1的能级的能级差大于从n=3跃迁到
n=2的能级的能级差,根据|En-Em|=hν和ν=c
λ可知,|En-Em|=h
c
λ
,选项A错误;
同理从n=1跃迁到n=2的能级需要的光子能量大约为从n=3跃迁到n=2的能级差的五倍左右,对应光子波长应为从n=3跃迁到n=2的能级辐射光波长的五分之一左右,选项B 错误;氢原子从n=3跃迁到n=1的能级的能级差最多有三种情况,即对应最多有三种频率
的光谱线,选项C正确;氢原子在不同能级间跃迁必须满足|En-Em|=h c
λ
,选项D正确。
答案:CD
2.[2014·浙江高考]玻尔氢原子模型成功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氢原子能级图如图所示,当氢原子从n=4的能级跃迁到n=2的能级时,辐射出频率为________ Hz的光子。
用该频率的光照射逸出功为2.25 eV的钾表面,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________ eV。
(电子电荷量e=1.60×10-19 C,普朗克常量h=6.63×10-34J·s)
解析:本题考查能级、光电效应方程等知识。
由跃迁条件可知hν=E4-E2=(3.40-0.85)
eV=4.08×10-19J,解得辐射出的光子的频率为6.2×1014Hz,根据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E k=hν-W,计算可得产生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0.3 eV。
答案:6.2×1014 Hz'0.3 eV
3.[2012·江苏高考]如图所示是某原子的能级图,a,b,c为原子跃迁所发出的三种波长的光。
在下列该原子光谱的各选项中,谱线从左向右的波长依次增大,则正确的是________。
解析:根据玻尔的原子跃迁公式h c
λ
=E2-E1可知,两个能级间的能量差值越大,辐射光的
波长越短,从图中可看出,能量差值最大的是E3-E1,辐射光的波长a最短,能量差值最小的是E3-E2,辐射光的波长b最长,所以谱线从左向右的波长依次增大的是a、c、b,C 正确。
答案:C
4.[2011·上海高考]卢瑟福利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研究原子结构,正确反映实验结果的示意图是( )
解析:本题考查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属于容易题。
实验结果是:离金原子核越远的α粒子偏转角度越小,离金原子核越近的α粒子偏转角度越大,正对金原子核的α粒子被沿原路“撞回”。
所以选项D正确。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