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度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现代种业申报指南
- 格式:pdf
- 大小:355.18 KB
- 文档页数:15
2018~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与装备制造”重大科技专项申报条件、时间、流程申报要求(一)申报单位主要为广东省内注册的创新主体,包括科研院所、高校、企事业单位和行业组织等;鼓励港澳地区高校院所作为牵头单位或独立申报;欢迎全国具备相应条件和能力的企事业单位申报,项目评审与立项过程按照相关规定与广东省内单位平等对待。
鼓励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联合相关优势单位进行申报。
如企业作为牵头单位,必须是高新技术企业或大型龙头骨干企业,建有研发机构,在本领域拥有国家级、省部级重大创新平台,且以本领域领军人物作为项目负责人,项目总投入中自筹经费一般不少于70%。
省外单位牵头申报的,与省内单位公平竞争,择优纳入科技计划项目库中管理;入库的项目在满足吸纳广东单位参与到项目研发中(承担的工作量不少于30%)、在广东注册落户或团队加入广东省内单位、科研成果向广东单位转移转化等条件之一后,正式列入省级科技计划,拨付项目资金。
(二)项目内容真实可信,不得夸大自身实力与技术、经济指标,各单位须对申报资料的真实性负责,并提供申报材料真实性承诺函。
项目一经立项,将根据申报书内容转化生成合同书,无正当合理的依据不予修改调整。
(三)有以下情形之一的项目负责人或申报单位不得进行申报或通过资格审查:1.项目负责人或企业法人有广东省级科技计划项目3项以上(含3项)未完成结题的或有项目逾期一年未结题的(平台类、普惠性政策类、后补助类项目除外);2.在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检查过程中发现重大违规行为的;3.同一项目通过变换课题名称等方式进行多头申报的;4.项目主要内容已由该单位单独或联合其他单位申报并已获得省科技计划立项的;5.省内单位项目未经主管部门组织推荐的;6.有严重失信行为记录和相关社会领域信用“黑名单”记录。
(四)申报单位应认真做好经费预算,按实申报,且应符合申报指南有关要求。
申报方式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事业单位通过“广东省政务服务网”或“省科技厅阳光政务平台”提交有关资料进行申报。
2018-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激光与增材制造”重大科技专项申报条件、时间、流程申报单位申报单位主要为广东省内注册的创新主体,包括科研院所、高校、企事业单位和行业组织等;鼓励港澳地区高校院所作为牵头单位或独立申报;欢迎全国具备相应条件和能力的企事业单位申报,项目评审与立项过程按照相关规定与广东省内单位平等对待。
鼓励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联合相关优势单位进行申报。
如企业作为牵头单位,必须是高新技术企业或大型龙头骨干企业,建有研发机构,在本领域拥有国家级、省部级重大创新平台,且以本领域领军人物作为项目负责人,项目总投入中自筹经费一般不少于70%。
省外单位牵头申报的,与省内单位公平竞争,择优纳入科技计划项目库中管理;入库的项目在满足吸纳广东单位参与到项目研发中(承担的工作量不少于30%)、在广东注册落户或团队加入广东省内单位、科研成果向广东单位转移转化等条件之一后,正式列入省级科技计划,拨付项目资金。
不得申报项目情况1.项目负责人或企业法人有广东省级科技计划项目3项以上(含3项)未完成结题的或有项目逾期一年未结题的(平台类、普惠性政策类、后补助类项目除外);2.在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检查过程中发现重大违规行为的;3.同一项目通过变换课题名称等方式进行多头申报的;4.项目主要内容已由该单位单独或联合其他单位申报并已获得省科技计划立项的;5.省内单位项目未经主管部门组织推荐的;6.有严重失信行为记录和相关社会领域信用“黑名单”记录。
申报方式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事业单位通过“广东省政务服务网”或“省科技厅阳光政务平台”提交有关资料进行申报。
申报项目专题一:高性能器件、关键部件(专题编号:0904)项目1:工业化皮秒、飞秒超短脉冲激光器研究内容:针对微电子学和消费类电子产品等领域高速高精细激光、复杂微结构制造对“冷加工”激光光源的需求,开展工业化皮秒、飞秒超短脉冲激光技术研究并开发相应激光器及器件(芯片)。
附件3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8-2019年度 “食品安全”重点专项申报指南本专项按照“问题导向、科学布局、分类实施、突出重点、突破关键”的总体要求,针对我国和我省食品安全科技支撑能力现状,优化食品科技创新平台布局,在风险评估、检验检测、加工控制、标准制定统筹布局,设置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全基因组数据库构建及新型危害因子和特异性检测新靶标研制、食品污染物及新型未知风险物质危害识别与评估关键技术、食品安全智能化快速检测及核心试剂研发、食品加工过程中危害物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特医食品智能化标准化安全生产关键技术及产品5个专题,研发急需产品和装备、制定标准规范、强化技术成果转化,开展重点示范,全面提升自主研发能力。
各专题以项目为单位申报,项目实施期一般为3-5年。
具体指南如下:专题一: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全基因组数据库构建及新型危害因子和特异性检测新靶标研制(专题编号:0209)针对目前即食食品、水产品、乳品、冷冻食品和肉制品等大宗食品产业存在副溶血性弧菌、蜡样芽胞杆菌、单增李斯特菌等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持续性污染,微生物芯片检测核心试剂和识别靶标匮乏,检测技术与装备国际竞争力弱以及关键技术及装备水平亟待提升。
建立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科学大数据库,挖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检测靶标和研制快速、高通量、灵敏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检测技术,研制相关核心试剂及装备,并对相关产品进行推广应用,提升我省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研究水平。
项目1.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科学大数据库构建(一)研究内容系统分析食品生产产业链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副溶血性弧菌、蜡样芽胞杆菌等)分布情况,构建食品食源性致病微生物菌种资源库;研究食源性致病微生物血清型、环境抗逆基因、致病性和耐药性等危害特征,构建食品产业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风险识别数据库;建立核心基因组和泛基因组分析技术平台,构建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分子溯源网络。
(二)考核指标1.建立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风险识别数据库、覆盖我国主要大宗食品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菌种资源库,库容量35,000株以上。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8年现代种业提升⼯程建设项⽬申报⼯作的通知各省、⾃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畜牧、农垦、渔业(⽔利)厅(局、委、办),新疆⽣产建设兵团,部有关直属单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6〕58号)《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8号)等有关规划和⽂件精神,切实做好2018年现代种业提升⼯程建设项⽬申报⼯作,现将有关项⽬申报指南(详见附件)印发你们,请抓紧按此通知及指南要求做好项⽬申报各项⼯作。
具体如下。
⼀、项⽬安排思路与原则全⾯贯彻党的⼗九⼤和近年来中央1号⽂件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落实中央对种业发展的系列部署,以保障农业供种安全和加快现代种业发展为核⼼⽬标,以加强基础设施装备建设为抓⼿,以科技创新为动⼒,着⼒提⾼种质资源保护、育种创新、品种测试、良种繁育能⼒,为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助⼒粮⾷⽣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以及特⾊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提供⽀撑保障。
安排原则为以下四⽅⾯:⼀是统筹兼顾,合理布局。
以⼤宗农产品为主,加⼤对优势特⾊品种的⽀持,以主产区、优势区域和种业⼤省为重点,兼顾其他区域。
⼆是政府引导,多元投⼊。
政府重点⽀持基础性、公益性项⽬建设,充分发挥中央投资的引领作⽤,⿎励社会资本投⼊,构建多元化投⼊机制。
三是推进改⾰,优化提升。
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推动产学研结合,促进企业强强联合,努⼒构建育繁推⼀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做⼤做强民族种业。
四是突出扶贫,倾斜⽀持。
按照农计发〔2016〕94号⽂件精神,重点扶持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以县为单位,围绕⼀个主导产业,按照育繁推⼀体化建设思路,结合种业不同环节系统设计项⽬,并予以优先⽀持。
⼆、项⽬安排重点围绕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三⼤产业,重点⽀持种质资源保护利⽤、育种创新、品种测试、区域育种繁育等环节的项⽬建设。
附件1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8‐2019年度“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科技专项申报指南脑科学是研究脑的认知、意识与智能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类脑是受脑认知科学启发的机器智能,包括类脑器件和智能体;脑科学与类脑基础研究是当今的科学前沿领域。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将“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列为“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本专项依据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规划,积极支持和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在脑科学关键技术、重大脑疾病诊治转化和类脑智能与脑机接口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等方面实现创新发展。
专题一:脑功能关键技术研究(专题编号:0331)研究内容:1、研发细胞特异性的标记技术,建设神经环路示踪工具库;2、研发柔性可拉伸、生物相容性好、信号可无线传输、低阻抗、高信噪比、高通量的多脑区植入式微电极阵列、光电极阵列等细胞特异性调控技术;3、研发适用于自由活动动物外周神经特异性调控的光遗传技术;4、研发可结合细胞精准度光遗传调控的高精度、大视场、活体三维光学显微神经成像技术;5、研制可实现精准跨颅,动态聚焦,神经环路水平刺激超声神经调控仪器。
考核指标:项目实施期3年。
要达到的技术指标包括:1、开发5-10个细胞特异性的标记技术,建立神经环路示踪工具库;2、研制出柔性可拉伸、生物相容性好、信号可无线传输、低阻抗、高信噪比、高通量的多脑区植入式微电极阵列和光电极阵列;3、研制出适用于自由活动动物外周神经特异性调控的光遗传技术及工具;4、研制出可结合细胞精准度光遗传调控的动物活体三维神经成像技术及工具(视场大小大于1mm,分辨率达到亚细胞分辨能力);5、完成基于面阵超声辐射力发生仪器的超声神经调控设备,可实现精准跨颅,动态聚焦,实现精确刺激;4、在国际一流期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培养高素质的研究生、博士后、研究人员,申请20项以上发明专利,部分成果实现产业化。
资助强度:4000万元左右/项。
申请方式:竞争择优。
专题二:脑疾病治疗关键技术研究(专题编号:0332)研究内容:1、研发神经再生新技术;2、研发特异性调控离子通道及受体功能的新技术;3、研发脑疾病语言康复新技术;4、超声调控技术应用:研究超声调控神经细胞的有效参数,研究超声的作用点定位及温度监测。
附件12019年度“现代种业(岭南林业种业及资源开发利用)”重大专项申报指南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精准解决农林产业核心关键问题,进一步提升林业资源良种培育、生态修复及高效利用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扎实推进科技部印发的《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专项规划(2018-2022)》(国科发农〔2019〕15号),依据科技部和国家林业局印发的《主要林木育种科技创新规划(2016-2025年)》,广东省拟启动实施2019-2020年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现代种业”(岭南林业种业及资源开发利用)重大专项。
针对广东省林业资源和产业发展面临“木材安全、生态安全、绿色发展、山区经济”四个重大问题,按照“问题溯源、目标集中、联合实施、精准提升”的总体思路,重点破解红树林生态修复和功能提升、主要造林树种新种质定向创制、竹材高值化利用、天然橡胶生产等核心关键技术。
恢复和提升红树林生态功能,构建健康完善的沿海森林生态系统,保障我省沿海生态安全;培育有重大育种利用价值的新材料;快速构建竹材高值化加工产业链,开发重组材新产品,研发天然橡胶生产关键技术,显著提高广东竹材加工与天然橡胶产业技术核心竞争力,推动林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本专项重点部署4个专题,每个专题支持1~3个项目,项目实施期为3~5年。
申报时须涵盖该专题(项目)下所列的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项目完成时应完成该专题(项目)下所列所有考核指标。
专题一:广东红树林生态修复和功能提升技术研究与示范(专题编号:20190214)(一)研究内容1.脆弱生境区红树林精准修复技术:系统开展困难滩涂地、养殖退塘区等沿海脆弱生境红树林生态系统恢复的基底改造、定植和促生、树种配置、恢复模式等关键修复技术研究,实现精准快速恢复红树林资源的目的;2.红树林功能性结构定向提升:开展单一、低效红树林的结构与配置优化模式研究,针对红树林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功能进行改造和提升,修复红树林的受损生态功能;3.红树植物高值化利用研究:挖掘红树林植物中生物活性物质,研制具有较高附加值的生物功能产品,拓宽红树植物资源科学利用途径,实现红树林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双重目标;4.红树林有害生物监测与预警技术:开展红树林有害生物实时监测与高效防控技术研究,构建有害生物灾害预警技术与应急响应系统,实现有害生物早发现、早预防、可持续保护红树林的目标。
2018~2019年广东省软科学项目-科技创新治理重大问题研究专题申报条件、时间、资助额度专题内容(一)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核心技术攻关对产业转型升级影响研究。
研究第四次工业革命发达国家主要应对策略;研究建立产业转型升级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广东产业转型升级评价;研究提出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广东实施核心技术攻关计划对产业转型升级影响及相应对策。
(二)广东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研究。
研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模式与路径;研究适应广东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制定支持广东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
(三)基础科学研究能力提升若干重大问题研究。
研究促进基础与应用基础能力提升的新思路新举措;研究省实验室建设运行模式;提出广东推进省实验室建设、提升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水平的对策建议。
(四)广东科技型企业发展专题研究。
研究建立高效先进的科技型企业运行监测平台;研究我省科技型企业发展情况和制约因素;研究国内外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规律,提出我省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等高企产业集群的路径和模式,以及相应的政策措施。
(五)广东科研事业单位改革与科研机构评估专题研究。
研究国家及各地分类推进科研事业单位改革动向及主要做法;研究提出广东分类推进科研事业单位改革、调整理顺归口预算管理的实施方案和政策措施;研究科研事业单位税负存在问题及对策措施;研究广东科研事业单位评估指标,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六)广东优化科研项目管理提升科研绩效专题研究。
研究梳理国家和广东“三评”改革科研项目绩效相关政策规定;研究建立科研项目绩效分类评估评价体系;开展广东科研项目绩效综合评估评价;研究提升广东科研项目绩效路径;开展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研究。
(七)高质量发展阶段完善广东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研究。
研究高质量发展阶段广东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持续跟踪研究国内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最新科技政策动向,及时提出完善广东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建议;研究制定广东新一轮加快科技创新的纲领性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
附件12018~2019年度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现代种业”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本专项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生产方式转变的需求,推进主要农作物、畜禽、水产和微生物育种技术创新、优异基因挖掘、育种材料创制、种子(苗)生产加工等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创新,开展农作物分子设计、新一代畜禽、优质抗病鱼虾、微生物等产业领域方面的育种技术研究与新品种培育。
具体指南如下(部分技术指标略):专题一:主要农作物突破性新品种选育(专题编号:0202)针对华南特色主要农作物、果树、蔬菜、花卉(园艺)作物分子设计育种创新不足,能大面积推广的突破性优良品种缺乏,以及对种子质量控制技术研究滞后、种业企业缺乏核心关键技术和市场竞争力等问题进行系统研发。
主要开展基因编辑与分子育种技术、高活力农作物种子生产技术、优质多抗新品种选育等研究;通过协同创新关键技术攻关,旨在突破高效育种和种子生产的技术难题,培育抗黄龙病柑桔、抗枯萎病香蕉、水稻特优香型丝苗米品种、抗病耐寒耐热瓜类茄果类蔬菜、新奇特兰花等颠覆性新品种。
保持华南特色稻米、甜玉米、蔬菜、花卉育种优势,突破制约香蕉、柑桔产业发展的抗病育种难题。
项目1:华南特色农作物特优高产抗逆新品种选育(一)研究内容。
构建基因组编辑、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全基因组选择和分子设计育种等分子育种技术体系,开展丝苗米水稻、甜玉米等华南特色作物品种选育,对农作物产量、品质、抗逆、养分高效、绿色低碳等性状进行改良,通过优异性状聚合,创造有重大育种利用价值的新材料,培育特优质高产抗逆香型丝苗米水稻新品种、高产超甜鲜食玉米等作物新品种;研究高活力种子安全生产技术,形成高活力种子智慧生产贮藏技术规范;开展新品种的示范与推广。
(二)考核指标。
1.培育1个特优质香型的广东丝苗米品种,抗病虫、主要品质性状达国标优质2级以上,比对照品种增产5%以上。
2.培育2个优质多抗、适宜轻简化栽培鲜食玉米新品种。
3.建立高效分子设计育种技术体系,获得可供育种利用的分子标记5个以上,创制育种新材料10份以上,申请或获得发明专利3件以上。
浏览字体:大中小重大科技专项申报指南来源:广东省科技厅发布日期:2011-01-17第一部分、“低碳技术创新与示范”申报指南2011年“低碳技术创新与示范”重大科技专项立足于低碳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坚持重点突出、实效优先的原则和资源化、效益化、产业化的导向,重点支持低碳重大关键技术、产品、设备的研发及产业化,低碳技术综合示范区和示范企业建设,为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专项内容专题一:低碳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及产业化(专题编号:0801)1. LED高端产品研制与创新示范项目内容:重点解决LED模块化设计及封装、LED单元高效散热、LED产品加速老化检测等重大关键技术,支持以新的技术路线研发新型LED室内光源产品、LED特种照明产品、LED汽车前照大灯、高亮度商用LED微型光源产品、新型大尺寸LED显示屏、高效散热封装新材料等并实现产业化。
选择省级大型公益性科学活动场所开展LED室内照明产品应用示范。
通过关键技术和战略产品的研发,建设支撑广东LED产业未来发展的共性技术创新平台。
申报要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先进性、新颖性特征明显,工艺稳定、质量可靠,产品具有竞争力并实现产业化。
2.大型风电装备核心部件及重大试验支持装备开发项目内容:围绕3MW以上大型风机核心部件及整机设备的研发及产业化,重点攻克风电变频变浆控制和驱动设计制造技术、直驱式发电机组设计制造技术、海上风电叶片制造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风电用齿轮箱、发电机、轴承、叶片、偏航系统、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和产品,构建风电装备重大试验支持平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孵化能力的大型风电成套装置研发基地。
申报要求:项目申报单位必须依托我省成套风电制造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行实质性的技术合作,项目研究成果必须物化成成熟产品并应用于风电系列装备,产品通过相关检测认证,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项目完成后形成年产大型风电整机设备500台(套)以上的生产能力。
附件12018~2019年度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量子科学与工程”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本专项依据国家和省有关科技发展规划,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统筹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的创新要素和优势资源,着力突破以量子信息为主导的第二次量子革命的前沿科学和核心关键技术,培育形成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领域重大科学仪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8~2019年度将针对国家和广东战略需求,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与量子模拟、量子领域重大科学仪器研发等方面进行布局,开发三维多比特集成量子计算芯片,研制基于固态量子计算芯片的专用量子计算机,搭建广东星—地一体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开展量子通信系统的集成化技术及量子计算初期技术和重大科学仪器研发。
专题一:城域量子安全通信时频网络及关键技术(专题编号:0324)(一)研究内容。
建设广州市量子安全通信时频网络,覆盖主要经济区域,研究高精度时间同步技术、安全量子时间同步网络关键技术、固态量子存储技术、量子通信系统的集成化技术。
具体内容包括:1.建设覆盖天河区、白云区和番禺区的量子安全通信时频环网。
2.研究城域网范围内的高精度时间同步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完成高精度位置定位。
3.研究安全的量子时间同步方案,探索量子力学原理在时间同步中的应用,并利用量子手段保证时间传输的安全性。
探索利用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技术进行量子保密时频传输的设计与分析。
4.完成窄脉冲纠缠源、低抖动单光子探测器等关键器件的研究设计。
5.研制针对量子卫星与量子中继器的固态存储器6.研发可替代量子通信系统分立光学元件的集成光子器件,包括量子通信发射、接收端芯片、高速稳定的移相器等。
(二)考核指标。
1.建设量子通信环网,成码速率不低于相同等级干线或城域网络指标,实现迂回路由切换和多个用户同时接入使用网络,和量子时频网络共用物理资源。
2.节点之间实现高精度的量子时间同步实验,并在此基础上完成高精度位置定位应用示范。
附件12018~2019年度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现代种业”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本专项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生产方式转变的需求,推进主要农作物、畜禽、水产和微生物育种技术创新、优异基因挖掘、育种材料创制、种子(苗)生产加工等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创新,开展农作物分子设计、新一代畜禽、优质抗病鱼虾、微生物等产业领域方面的育种技术研究与新品种培育。
具体指南如下(部分技术指标略):专题一:主要农作物突破性新品种选育(专题编号:0202)针对华南特色主要农作物、果树、蔬菜、花卉(园艺)作物分子设计育种创新不足,能大面积推广的突破性优良品种缺乏,以及对种子质量控制技术研究滞后、种业企业缺乏核心关键技术和市场竞争力等问题进行系统研发。
主要开展基因编辑与分子育种技术、高活力农作物种子生产技术、优质多抗新品种选育等研究;通过协同创新关键技术攻关,旨在突破高效育种和种子生产的技术难题,培育抗黄龙病柑桔、抗枯萎病香蕉、水稻特优香型丝苗米品种、抗病耐寒耐热瓜类茄果类蔬菜、新奇特兰花等颠覆性新品种。
保持华南特色稻米、甜玉米、蔬菜、花卉育种优势,突破制约香蕉、柑桔产业发展的抗病育种难题。
项目1:华南特色农作物特优高产抗逆新品种选育(一)研究内容。
构建基因组编辑、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全基因组选择和分子设计育种等分子育种技术体系,开展丝苗米水稻、甜玉米等华南特色作物品种选育,对农作物产量、品质、抗逆、养分高效、绿色低碳等性状进行改良,通过优异性状聚合,创造有重大育种利用价值的新材料,培育特优质高产抗逆香型丝苗米水稻新品种、高产超甜鲜食玉米等作物新品种;研究高活力种子安全生产技术,形成高活力种子智慧生产贮藏技术规范;开展新品种的示范与推广。
(二)考核指标。
1.培育1个特优质香型的广东丝苗米品种,抗病虫、主要品质性状达国标优质2级以上,比对照品种增产5%以上。
2.培育2个优质多抗、适宜轻简化栽培鲜食玉米新品种。
3.建立高效分子设计育种技术体系,获得可供育种利用的分子标记5个以上,创制育种新材料10份以上,申请或获得发明专利3件以上。
4.培育优势特色农作物新品种5个,新品种示范推广100万亩以上。
5.形成高活力种子智慧生产贮藏技术规范1个,高活力种子安全生产技术应用与水稻玉米等主要作物,种子流通量达到500万公斤以上。
项目2:优质多抗岭南特色蔬菜新品种选育(一)研究内容。
应用高通量基因分型与全基因组选择技术,结合多组学分析技术,开展岭南特色蔬菜重要农艺性状分子标记,通过优良基因的聚合,培育优质、抗病、耐逆、适应性广的瓜类茄果类叶菜类岭南特色蔬菜新品种,培育具有高品质、功能保健、食用和观赏兼用特性的露地栽培型或设施栽培型蔬菜新品种;建立种子质量与寿命控制技术以及种子活力保持与恢复技术体系,开展新品种的示范与推广。
(二)考核指标。
1.攻克枯萎病、白粉病、耐热以及倍性育种等关键技,选育培育优质多抗瓜类茄果类、耐寒耐热叶菜类新品种5个。
2.建立岭南特色蔬菜功能保健成分等品质数据库1~2个;创制具有抗性材料、具有重大利用价值的新种质20份。
3.建立岭南特色蔬菜分子育种体系,形成技术规范1个,提出岭南蔬菜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5项,申请或获得发明专利、植物新品种权5项以上。
4.建立种子质量与寿命控制技术以及种子活力保持与恢复技术体系,形成技术规范2个。
项目3:优质、多抗岭南特色水果新品种选育(一)研究内容。
利用杂交育种、无外源DNA的基因编辑、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分子育种技术,开展抗病虫、优质、丰产、抗逆、不同熟期(极早熟、早熟、晚熟、极晚熟)等性状的抗病水果新品种(品系)选育,重点创制抗枯萎病香蕉新品种;通过资源精准鉴定和深度挖掘,筛选培育抗黄龙病柑橘新材料。
(二)考核指标。
1.创制育种新材料、新种质50份以上。
2.培育适合我省推广种植的抗病、优质、丰产或品质特异、适合加工的新品种5个以上,其中抗枯萎病香蕉新品种1个以上。
3.获得抗黄龙病柑桔材料1-2个。
4.提出岭南水果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2项,申请或获得发明专利、植物新品种权3项。
项目4:优质、特色花卉新品种培育(一)研究内容。
对原产中国的兰花进行功能基因挖掘利用,开展花卉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分子设计育种技术研究,选育适应南方地区抗逆性强、观赏性状优良的优质特色兰花、天南星科、姜科、石蒜科花卉新品种。
(二)考核指标。
1.揭示花花卉特异观赏性状形成的分子调控网络,鉴定花卉特异品质和抗性形成与保持的关键基因10~20个。
2.建立花卉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分子设计育种技术体系,形成技术规范1个。
3.培育可大面积的优质特色兰花新品种3~4个。
4.提出工厂化花卉高效栽培模式及其技术2项,申请或获得发明专利、植物新品种权3项。
专题二:新一代多组学育种技术体系构建与畜禽新品种培育(专题编号:0203)针对畜禽育种技术滞后,种业自主创新缺乏先进技术支撑,育种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等问题,在基于高密度SNP芯片分型的基因组选择和动物基因编辑技术等分子育种技术等方面进行重点攻关。
开展新一代基于全基因组信息的优质畜禽育种技术体系构建、优质高效畜禽新品种选育和高效扩繁研究。
研发替代国外高密度DNA芯片育种技术;研发动物基因编辑技术,创制抗病、优质等重大育种新材料,形成高产优质新种群。
专项旨在保持我省在全国畜禽育种特别是在瘦肉型猪和优质黄鸡育种上的领先优势,通过核心技术攻关提升我国畜禽育种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新一代种猪、优质鸡核心育种群和新杂交配套。
项目1:新一代种猪育种技术研究与品种(品系)创建(一)研究内容。
1.种猪分子育种关键技术。
建立表型-基因信息数据库,构建种猪全基因组选择技术研发的参考资源群,发掘有重要育种价值的优异基因或标记;研发简便、低成本的新一代种猪全基因组信息分型技术,替代基于高密度SNP芯片的分型技术。
2.新一代基于全基因组信息猪育种技术体系构建。
研发全基因组信息和育种值分析软件,建立基于全基因组信息的种猪选种和选配技术体系。
3.优质高效种猪新品种(品系)创建和扩繁。
建立高效定点动物基因编辑技术和规模化体细胞克隆,探索性别控制技术;创制优势性状的种猪新种群和重大育种新材料,形成以肉质佳、抗病力强、高效为特色的瘦肉型猪核心育种群,扩大优质种群的遗传潜能,提高养殖生产效率。
(二)考核指标。
1.建立基于新一代全基因组信息的瘦肉型猪精准选种技术和选配技术各1套,创制重要经济性状的分子模块基础种群材料5个,新品种不同主要性状选育准确性提高10~40%以上。
2.研发替代国外高密度SNP芯片技术体系1项,开发相关自主技术和关键重大仪器设备。
3.形成以肉质佳、抗病力强、高效为特色的系列种猪核心育种群2-3个及新杂交配套组合1~2个,申请或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件以上,新杂交配套示范推广100万头肉猪以上。
项目2:新一代优质高效抗逆黄羽肉鸡新品种选育(一)研究内容。
1.优质家禽分子育种关键技术。
建立表型-基因信息数据库,构建鸡全基因组选择技术研发的参考资源群,发掘有重要育种价值的优异基因或标记;研发简便、低成本的新一代家禽全基因组信息分型技术,替代基于高密度SNP芯片的分型技术。
2.新一代基于基因组信息优质鸡育种技术体系构建。
研发全基因组信息和育种值分析软件,建立基于分子标记或全基因组信息的优质鸡选种和选配技术体系。
3.优质鸡新品种(品系)创建和扩繁。
创制优势性状的优质鸡新种群和重大育种新材料,形成以肉质佳、抗病力强为特色的优质肉鸡核心育种群,并开展杂交配套应用。
(二)考核指标。
1.建立基于新一代全基因组信息的优质肉鸡精准选种和选配技术各1套,新品种不同主要性状选育准确性提高10~30%以上。
2.研发国外高密度SNP芯片替代技术1项,开发相关自主技术和关键重大仪器。
3.形成以肉质佳、抗病力强、高效为特色的优质肉鸡核心育种群2-3个及新杂交配系1~2个,申请或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件以上,新杂交配套示范推广5000万羽肉鸡以上。
专题三:优质抗病鱼虾育种技术研究与新品种培育(专题编号:0204)针对广东主要水产养殖品种凡纳滨对虾和罗非鱼没有本土野生资源,凡纳滨对虾亲本主要依赖进口,国产对虾品种与国际优良品种没有形成竞争力,以及养殖对虾和罗非鱼病害严重等制约我省水产养殖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研究优质抗病鱼虾分子模块设计育种技术,培育优质、抗病凡纳滨对虾和罗非鱼新品种;培育具有产业潜力的优质抗病鱼虾新品种。
项目1:优质抗病对虾设计育种技术研发与新品种培育(一)研究内容。
运用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等手段,解析优质、抗病、抗逆、生长等重要经济性状的复杂分子调控网络(分子模块),揭示不同分子模块间的调控和耦合规律,研发对虾分子模块设计育种技术,优化多模块组装的品种设计的最佳策略,以实现目标性状的精准改良,复合性状的高效聚合,培育优质抗病新品种。
(二)具体目标。
1.培育生长快凡纳滨对虾新品系/新品种1个,与国内自主产权品种相比生长速度提高20%,培育凡纳滨对虾抗病毒病和细菌病新品系/新品种2个,抗病性提高50%,培育凡纳滨对虾优质新品系/新品种1个,虾青素等活性物质含量提高50%。
2.建立高效的对虾分子育种平台和技术体系,建立分子设计育种标准2个,建立优质对虾种质资源库1个,保存和开发原良种5个以上,申请或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件以上,培育具有产业潜力的优质抗病对虾新品种2个以上。
3.建立大规模产业化应用的良种扩繁体系。
项目2:优质抗病鱼类育种技术研究与新品种培育(一)研究内容。
利用多倍体育种、干细胞育种、基因编辑育种等技术,结合现代鱼类遗传学、系统进化和地理演化理论、生物信息学、功能基因组等手段,挖掘、鉴定、保存和开发优质鱼类原良种种质资源信息,构建种质资源库,开发鱼类分子育种技术,培育抗病毒病和细菌病罗非鱼新品系/新品种,培育优质抗病鱼类新品种。
(二)考核指标。
1.培育抗病毒病和细菌病罗非鱼新品系/新品种2个,抗病性提高50%。
2. 建立鱼类高效的育种技术体系1套以上;建立罗非鱼种质资源库1个;保存和开发原良种6个以上;培育优质抗病鱼类新品系/新品种2个以上。
3.建立大规模产业化应用的良种繁育体系;建立技术标准3项以上,申请或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件以上。
专题四:重要微生物资源种质创新与利用(专题编号:0205)以食用菌、食品微生物、农业微生物等微生物菌种为研究对象,开展岭南特色野生食用菌的精准鉴评和创新利用、华南特色功能食品微生物组学研究与应用、热带亚热带特色农业微生物菌种资源挖掘保护与创制相关研究,构建现代微生物生物育种技术体系;创制和挖掘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重要生产、经济性状的食用菌、食品微生物、农业微生物菌种。
旨在突破制约食用菌、食品微生物和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发掘保护和创新利用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培育具国际竞争力的菌种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