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惑之年指的是多少岁?
- 格式:docx
- 大小:19.08 KB
- 文档页数:4
必备的文化常识?
一年龄称谓
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指2---3岁的儿童
3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4豆蔻:女子十三岁
5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6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8知命之年:至五十岁(有知天命,半百)
10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11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12期御之年;一百岁。
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
1等级: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生员即秀才,
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人。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状元。
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古代用来指代年龄的词语1. 而立之年,这可是说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呢!就像一棵大树终于长成,能独自面对风雨啦。
比如孔子说他自己“三十而立”,是不是很厉害呀!2. 不惑之年呀,那就是人到了四十岁的时候,不再对很多事情感到困惑啦。
就好比在迷雾中走了很久,突然看清了方向,像苏轼到了不惑之年,对人生就有了更多的感悟呢。
3. 知命之年,哎呀呀,这就是五十岁啦!这时候的人对命运都有一定了解了呢。
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航海家,知道该怎么应对各种情况,像陶渊明大概就处于知命之年时,更加豁达了呢。
4. 花甲之年呢,就是六十岁哟!这可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呀。
就好像一个轮回结束,又要开始新的旅程啦。
很多老人到了花甲之年,依然精神矍铄呢!5. 古稀之年,哇塞,这可是七十岁高龄啦!就像珍贵的古董,经历了岁月的洗礼。
像那些长寿的老人到了古稀之年,真的让人敬佩呀!6. 耄耋之年,这可是八九十岁的超高龄啦!那真的是像一棵苍劲的古树,见证了无数的风雨。
有些长寿的家族里可能就有耄耋老人呢。
7. 及笄之年,是女孩子十五岁的时候哟!就像一朵刚刚绽放的花朵,那么娇艳动人。
古代的女子到了及笄之年,就可以谈婚论嫁啦。
8. 束发之年,男孩子到了十五岁就是束发之年啦!仿佛是即将展翅的雏鹰,充满了朝气和活力。
这时候的他们开始成长为男子汉啦。
9. 豆蔻年华,这可是女孩子十三四岁的时候呀!就像那清晨带着露珠的花苞,鲜嫩又可爱。
好多诗词里都描写过豆蔻年华的美好呢。
10. 总角之年,是儿童八九岁的时候呢!就像一群欢快的小鸟,无忧无虑。
孩子们在总角之年,尽情地玩耍和学习呀。
我觉得这些古代用来指代年龄的词语真的很有意思,它们让我们能更形象地了解不同年龄段的特点,也让我们对古人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古代年龄的词,和意思
在古代,人们采用的年龄词汇和现代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古代年龄词及其意思:
1. 孺子:指未满七岁的儿童。
2. 童生:指已经上了私塾、正在读书学习的儿童,通常指七岁
至十四岁左右。
3.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即成年之前。
4. 耳鼻生花:指男子三十岁,女子二十岁左右,此时身体最为
健康。
5. 不惑:指男子四十岁,女子三十岁左右,此时应该已经成为
有社会地位的中年人。
6. 壮年:指男子四十岁至六十岁,女子三十岁至五十岁左右。
7. 耄耋:指七十岁以上的老人。
这些古代年龄词语,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人生阶段的划分和认知。
虽然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与古代有所不同,但这些古代年龄词依然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古人年龄段的称谓
表示古人对年龄段的称谓有很多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称谓: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两至三岁的儿童。
垂髫:三至四岁至八至九岁的儿童。
总角:八至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豆蔻: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的少女。
束发:十五岁左右的男子。
及笄:十五岁左右的女子。
弱冠:二十岁左右的男子。
而立:三十岁的男子。
不惑:四十岁的男子。
知命:五十岁的男子。
耳顺:六十岁的男子。
古稀:七十岁的老人。
杖朝之年:八十岁的老人。
耄耋之年:八九十岁的老人。
鲐背之年:九十岁的老人。
期颐之年:百岁之人。
这些称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中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它们反映了古人对不同年龄段的特征和意义的认识。
豆蔻年华,及笄之年,弱冠之年,而立之年襁褓: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指2~3岁的儿童;总角:指幼年儿童(又叫垂髫);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岁;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又称加冠);而立之年:指三十岁;不惑之年:指四十岁;知天命:指五十岁(又称半百);花甲:指六十岁(又称耳顺);古稀:指七十岁;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其中,“豆蔻年华”出自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及笄”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而立”、“不惑”、”知天命“出自《论语·为政》篇第四章,原文如下: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古稀”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亦作“古希”。
“耄耋”语出《汉·曹操·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以上这些词都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其他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扩展资料:除了题目的这些称谓以外,还有其他代指的年龄称谓,例如:汤饼:出生三天,邀亲友吃汤饼。
初度:周岁;出自于屈原《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后称生日为初度。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舞象:男十五岁~二十岁;是成童的代名词。
原本是古武舞名。
《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
不惑之年
拼
音
bù huò zhī nián简拼bhzn
近
义
词
人到中年反义词豆蔻年华
感
情
色
彩
褒义词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
语
解
释
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
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
成
语
出
处
先秦·孔子《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
成
语
用
法
偏正式;作主语、定语;形容人到四十岁能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
例
子
他大学毕业年仅20,而光阴飞转,很快已近不惑之年了。
英
文
翻
译
forty years old
谜
语
40岁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在鲁国政坛受排挤后,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经历卫、郑、陈、晋等地碰壁后,在蔡国闲居,面对困窘的生活,孔子与弟子们谈起自己的经历,说他从30岁开始立志弘道,经历不惑之年以致现在,感慨万千……宰予立即过来安慰孔子。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年龄称谓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泛称。
幼学——10岁束发——15岁左右弱冠——20岁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杖朝之年——80岁耄耋(mào dié)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鲐背之年——90岁期颐(jīyí)之年——100岁古代文化常识(古代官职)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
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1.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
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
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寺即官署。
九寺即九卿之官署。
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
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1)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
(2)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陆军部。
(3)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未废。
古代对不同年龄人的称谓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
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成年称及笄之年。
女子16岁称为碧玉年华,又可称瓜字初分、风信之年。
女子20岁称桃李年华。
男子
20岁称弱冠,成年。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杖朝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期颐之年。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不同年龄人的称谓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
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标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人生各年龄段的雅称编辑:王顺山人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另外对女子专用语言;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标梅之年:出嫁附另外一则:幼学之年.10岁舞勺之年.13岁志学之年.15岁(单髻.及髻.抓髻.)而立.壮室之年.30岁强仕之年.春秋鼎盛.40岁艾老.服官政.50岁杖乡之年.耆年.60岁杖国之年.致仕之年.70岁杖朝之年.80岁齯齿.鲐背.冻梨黄发.90岁破瓜之年.瓜字初分.碧玉年华.女子16岁风信之年.花信之年.24岁在我国传统医学文献裏,关於「天年」(人类自然的年寿)的记载------如黄帝《素问.上古天真论》道:「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灵枢经.天年》三度提到人的天年为「百岁」,还说「人之寿百岁而死」;又如《尚书.洪范篇》以百二十岁为寿-----推算人的自然年龄在一百至一百二十岁间,此与现代科学的测算大致相符,说明人类的自然寿命,是可以活到百余岁的。
但是遗传、自然环境、文化教育、天灾人祸、疾病、意外事故及个人生活方式和习惯等因素影响,往往使人天年不遂,留下遗憾,故一般祝寿之辞,多以坚定之喻,献上祈愿。
通俗者,若「寿比南山」、「寿比松龄」、「日月长明」、「福如东海」等。
其实在这些制式外,社交场合中有些长寿的象徵性用语,更富隐喻之雅趣呢!「喜寿」指七十七岁:草书[喜]字看似七十七,故借指七十七岁。
「米寿」是八十八岁:将[米]字拆开彷如八十八的模样,故借指八十八岁。
不惑之年指的是多少岁?
导读:本文是关于生活中常识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40岁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先秦·孔子《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
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
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汤饼:出生三天,邀亲友吃汤饼。
初度:周岁。
《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后称生日为初度。
生小:幼年。
《孔雀东南飞》“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
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
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教数:9岁。
外傅:10岁,出外就学。
束发:束,捆,结之意。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
古代年岁的别称。
舞勺:13岁。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舞象:男十五岁~二十岁。
是成童的代名词。
原本是古武舞名。
《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
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
’”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
弱冠:指男子20岁。
弱,弱小。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
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
强壮:指四十。
《续焚书》卷一·书汇:兄虽强壮之年,然亦几于知命矣
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老年头发苍白如艾。
《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花甲(耳顺):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
耄耋:指八九十岁
语出《汉·曹操·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 宫》“黄发台背”。
老人头发由白转黄。
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
”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鲐背: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
《尔雅·释诂》:“鲐背,寿也。
”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百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
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