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转基因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3
论转基因技术摘要: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超乎了人们的想象,一种生物的基因片段经过人工分离和修饰过后,利用现代生物手段植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这就是近来被人们热议的转基因技术,到目前为止,转基因技术对人类的利弊依然很难被说清楚。
有科学家预言,转基因技术是给人类带来灾难性后果的技术,也有科学家说转基因技术是造福全人类的伟大发明,孰是孰非,尚无定论。
关键词:转基因,灾难,生物,技术正文1.转基因技术具体是什么?1.1详细解释1974年,波兰遗传学家斯吉巴尔斯基(WaclawSzybalski)称基因重组技术为合成生物学概念,1978年,诺贝尔医生奖颁给发现DNA限制酶的纳森斯(Daniel Nathans)、亚伯(Werner Arber)与史密斯(Hamilton Smith)时,斯吉巴尔斯基在《基因》期刊中写道:限制酶将带领我们进入合成生物学的新时代。
转基因技术,包括外源基因的克隆、表达载体、受体细胞,以及转基因途径等,外源基因的人工合成技术、基因调控网络的人工设计发展,导致了21世纪的转基因技术将走向转基因系统生物技术2000年国际上重新提出合成生物学概念,并定义为基于系统生物学原理的基因工程与转基因技术。
1.2优质组合Genetically Modified——转基因,简称GM。
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体中提取所需要的优质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优质基因进行重组,再从结果中进行数代的人工选育,从而获得特定的具有优质遗传性状的物质。
该技术利用优质基因提取,可以创造新的优质体系,改变原有动植物不良状态,培育新品种。
由操作过程与每个细节发展程度决定成品效果。
1.3常用的转基因手段1.3.1植物转基因技术遗传转化的方法按其是否需要通过组织培养、再生植株可分成两大类,第一类需要通过组织培养再生植株,常用的方法有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基因枪法;另一类方法不需要通过组织培养,目前比较成熟的主要有花粉管通道法,花粉管通道法是我国科学家提出的。
转基因技术浅谈转基因技术是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成功,被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渔业、食品业、医药等众多领域,然而由于其存在的潜在风险,其安全问题已不是纯科技问题,而是广泛而深远地涉及人民健康、公共卫生、社会安定、生态环境、经济贸易、国家利益、国际外交甚至国家安全的全球性环境、经济和社会的综合性大问题,因此如何正确看待转基因技术成为社会的争论焦点。
因此分析转基因技术的精神文化特性,不仅是科学技术的要求也是社会实践的要求。
转基因技术是根据人们的意愿,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基因进行修饰、改造,定向地改变生物遗传性状,使新物种在性状、营养和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类需要的目标转变。
它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技术,对于发展工业、农业和医药业,解决新世纪人类面临的人口、食物、健康、环境、资源、能源六大困境,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意义,该点已为各国政府公认。
由于转基因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在食品工业的广泛应用,其安全性成了公众关心的焦点。
生物安全是一个相对的、不断发展的动态性概念,它的主要内容是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安全,而生态环境的安全又是以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基因和生态的多样性为核心。
一般所谓的“生物安全”是指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由于自然或人类的剧烈活动引起对当地物种和生态系统造成的威胁和危害,特别是人类的强烈活动如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生物资源的滥用、引来外来物种等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的剧烈变化,从而影响、威胁和危害生物多样性。
而转基因技术在科学研究、开发、生产和应用中的诸多活动,可能对人类健康、生物多样性、生存环境和生活等产生有害影响,这是一类特殊的新型“生物安全”问题,它主要是通过转基因技术人为设计和构建产生的特殊生物体及其产品的安全性问题。
因此转基因生物安全问题已超出了传统的生物安全概念范畴,它是一类通过人为修饰所产生的改性活生物体的特殊性生物入侵问题。
生物多样性资源的衰减和丧失,主要是外来物种入侵、生态环境破坏而边缘化、滥用生物资源等三大原因所引起。
转基因技术知识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转基因技术无疑是一个备受关注且充满争议的话题。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转基因”这个词可能并不陌生,但真正了解其背后原理和影响的人却相对较少。
那么,究竟什么是转基因技术呢?转基因技术,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从而改变生物体遗传特性的技术。
这就好像是给生物体的基因进行了一场“精准的手术”,把我们想要的特定基因片段“安装”进去,让生物体按照我们期望的方式生长、发育和表现出特定的性状。
为了更形象地理解转基因技术,我们可以打个比方。
假如把生物体比作一辆汽车,基因就是这辆汽车的设计图纸。
传统的育种方法就像是在一堆现有的汽车设计图纸中挑选和组合,希望能拼凑出一辆性能更优越的汽车。
而转基因技术则像是直接对设计图纸进行修改和添加,精准地加入我们想要的新部件和新功能,从而打造出一辆具有全新性能的汽车。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在农业领域,它被用于培育具有抗病虫害、耐除草剂、高产等优良性状的农作物。
比如,转基因抗虫棉的出现,大大减少了棉铃虫对棉花的危害,提高了棉花的产量和质量。
还有转基因大豆,通过植入特定的基因,能够耐受除草剂,使得除草变得更加方便,从而提高了种植效率。
在医药领域,转基因技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科学家们利用转基因技术生产出了各种药物,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
通过将相关基因导入微生物或动物细胞中,让它们大量表达这些药物蛋白,从而满足了医疗需求。
然而,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它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和担忧。
其中,食品安全是公众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些人担心转基因食品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的危害,比如引起过敏反应、影响营养成分的吸收等。
但需要指出的是,目前经过严格审批上市的转基因食品,在安全性方面是经过了大量科学研究和评估的。
另一个争议点是转基因技术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比如,转基因作物的花粉可能会传播到野生植物中,从而改变生态平衡。
转基因技术在农业中的争议与机遇随着人类对食物需求的不断增长,在农业领域寻求更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也变得愈发重要。
转基因技术是其中的一项新技术,它在改进了农业生产技术的同时也引起了许多争议。
本文将探讨转基因技术在农业中的争议与机遇。
一、转基因技术的定义和原理转基因技术又称基因工程技术,是通过人工手段将外源基因导入到目标生物体中,使其具有新的特性。
转基因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到目标生物体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利用载体将基因直接注入目标生物体,另一种是将基因注入到细胞内,然后使用特殊的方法将其导入到目标细胞中。
通过这种技术,可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增强抗病能力、延长保鲜期等。
二、转基因技术的争议尽管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其引发的争议,也使得其成为一种备受争议的技术。
以下是转基因技术在农业中引起争议的几个方面。
1、安全性问题转基因技术的一个主要争议点就是其安全性问题。
一些人担心转基因作物可能会引起环境的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虽然许多研究表明,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不亚于传统作物,但这种争议并没有因此就停止。
2、知识产权问题由于转基因技术的专业性较高,其所涉及到的专利、知识产权、生产等环节的专利费、使用费等高昂费用成为了争议焦点,也许这也是转基因技术在我国互联网上备受争议的原因之一。
3、影响生态平衡为了提高作物产量,转基因作物在种植过程中经常与农药、化肥组合使用,对于环境可能带来一定的影响,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可能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
比如转基因玉米无法抵抗它所遭遇的害虫时,要使用农药抑制害虫,但是这些农药可能会影响蜜蜂等其他有用生物种群,从而破坏了生态平衡,这也导致关于转基因技术的争议一直没有真正停歇。
三、转基因技术的机遇尽管转基因技术面临一系列的争议,但是它的确为农业生产带来了一些新的机遇。
以下是几个方面:1、更高的产量转基因技术可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从而可以更好地满足人类对食物的需求。
转基因技术的利与弊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转基因技术无疑是一个备受关注和争议的话题。
转基因技术是指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从而引起生物体性状的可遗传的修饰。
这项技术自诞生以来,在农业、医药等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担忧和质疑。
先来说说转基因技术带来的好处。
在农业方面,转基因作物具有显著的优势。
通过转基因技术,农作物可以获得抗病虫害的能力。
这意味着农民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减少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例如,转基因棉花能够抵抗棉铃虫的侵害,大大减少了农药的喷洒量,保护了生态环境。
转基因技术还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通过引入特定的基因,使作物具有更好的生长特性,如更强的光合作用能力、更高效的养分吸收等,从而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
这对于解决全球不断增长的人口粮食需求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转基因作物还可以增强其抗逆性,比如耐旱、耐盐等。
在一些气候条件恶劣、土地资源有限的地区,种植转基因作物能够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作物的适应性,保障粮食的稳定供应。
在医药领域,转基因技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生产出大量的药用蛋白和疫苗。
例如,通过将特定的基因导入微生物中,可以大规模生产胰岛素等药物,为糖尿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转基因技术在环境保护方面也有潜在的价值。
例如,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培育出能够分解有害物质的植物,用于修复被污染的土壤和水体。
然而,转基因技术也并非完美无缺,它带来的一些问题同样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转基因技术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潜在的风险。
转基因作物的基因可能会通过花粉传播等方式扩散到野生植物中,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此外,如果转基因作物具有超强的生存能力和竞争优势,可能会导致一些本土物种的减少甚至灭绝。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也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之一。
虽然目前的科学研究尚未发现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有直接的危害,但由于转基因技术改变了食物的基因组成,长期食用是否会产生潜在的健康风险仍存在不确定性。
转基因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随着生物科技的不断发展,转基因技术已经成为了农业领域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对许多植物品种的改良起到了重要作用。
那么,究竟什么是转基因技术呢?它有哪些基本原理和应用呢?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一、转基因技术的基本原理转基因技术,顾名思义,就是将外源基因转移到目标生物体内,使其产生新的基因组成。
其主要原理就是利用“基因克隆”技术,将外源基因通过人工手段插入到目标基因组的某个特定位置上,从而改变其遗传特征。
具体而言,转基因技术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 基因的克隆:首先,需要从源生物中提取出需要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序列,利用PCR(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将其扩增至足够的数量,然后将其插入到质粒(一种环形DNA分子)中。
2. 基因的传递:接下来,将质粒注入到植物的幼芽或细胞中,并利用特定的物理或化学方法促使其转染到细胞内部。
随着时间的推移,质粒会整合到目标细胞的基因组中,并产生新的遗传特征。
3. 遗传特征的评估:最后,需要评估新的遗传特征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变。
通常情况下,需要通过PCR、Southern印迹、Western印迹等方法进行鉴定,以确保其具有所需的基因组成。
二、转基因技术的应用1. 农业领域中的应用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因修饰的农作物:通过对植物基因组的改良,可以使其具有更好的耐旱、耐寒、抗虫等特征,从而增加其产量和品质。
例如,转基因玉米和转基因大豆就比传统品种更具有耐病抗虫的能力,以及更高的产量和质量。
(2)新品种的培育: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培育出更加适应环境的新品种,也可以改良对人体有益的植物,如改良大米、小麦等谷类作物,使其更加富含营养成分,从而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
2. 医学领域中的应用除了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之外,转基因技术还具有重要的医学应用价值。
例如,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医学研究机构正尝试使用转基因技术来改良疫苗和治疗方法,以更好地保护人类健康。
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转基因技术是指将外源基因导入到受体生物体中,使其获得新的性状或改善已有性状的一种技术。
它涉及到分离、克隆和传递外源基因,因此对生物学、遗传学等学科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并探讨其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
一、转基因技术的原理转基因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基因分离:从捐赠者生物体中提取所需的基因。
2. 基因克隆: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将目标基因剪切,并将其连接至载体DNA上。
3. 基因传递:将重组DNA引入受体生物体中,使其具有外源基因。
4. 基因表达:被转入受体生物体的外源基因在其体内得到表达,产生所需的蛋白质。
二、转基因技术的应用1. 农业领域转基因技术可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抗病性。
通过将具有抗虫、抗病、耐旱等特性的基因导入作物,可以减少农药使用和减轻环境污染。
例如,转基因玉米能够抵抗害虫的侵害,减少喷洒农药的次数,从而提高了产量和品质。
2. 医学领域转基因技术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转基因技术,科学家可以生产大量的重组蛋白质和药物,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糖尿病、癌症和血友病等。
同时,转基因技术也为基因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
3. 环境保护转基因技术可以用于修复环境中的污染物。
通过导入具有降解能力的基因,转基因微生物可以分解或转化有毒污染物,加速环境修复的过程。
这在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三、转基因技术的潜在问题虽然转基因技术带来了许多潜在的好处,但也存在一些争议和问题。
1. 生物安全性问题转基因作物引起了人们对生物安全性的担忧。
可能会发生基因水平的扩散,导致基因污染,进而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因此,对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评估和监测非常重要。
2. 遗传资源保护问题转基因作物的广泛种植可能会对传统品种的保护和遗传资源的多样性造成威胁。
需要加强对遗传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确保不会因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而丧失重要的遗传资源。
转基因技术分析报告一、引言转基因技术是通过人为干预基因组来改变生物的遗传特征的一种技术手段。
转基因技术的出现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通过对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应用、争议和前景进行分析,以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转基因技术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转基因技术的原理转基因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将外源基因导入到目标生物体的细胞中,使其具备新的性状。
具体来说,转基因技术包括以下步骤:1)筛选目标基因:选择具有特定功能的基因作为目标基因。
2)构建重组DNA:将目标基因与携带基因的载体DNA连接成重组DNA。
3)导入宿主细胞:将重组DNA引入宿主细胞的细胞核中。
4)表达外源基因:重组DNA在宿主细胞内进行表达,使外源基因产生相应的蛋白质。
通过这一系列步骤,转基因技术实现了对生物遗传信息的调控。
三、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转基因技术在农业、医学和工业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农业领域,转基因技术被用于改良作物,使其具备抗虫、抗病、耐盐碱等性状,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在医学领域,转基因技术被应用于生产重要的药物和疫苗,如人胰岛素、重组疫苗等;在工业领域,转基因技术被用于生产特定酶、蛋白质和化合物,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量。
四、转基因技术的争议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
一方面,转基因技术被视为解决全球食品短缺、改善营养和提高农作物抗逆性的有效手段,被广泛应用和支持。
另一方面,转基因食品引发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
一些人担心转基因食品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的风险,或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此外,转基因技术涉及到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知识产权等多个问题,引发了社会和法律的争议。
五、转基因技术的前景尽管转基因技术面临着争议和挑战,但其在农业、医学和工业等领域的应用潜力巨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转基因技术将更加精确和高效,有望应用于更多领域。
例如,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培育出更多的抗病虫害的作物品种,提高农作物的抗逆性,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在医学领域,转基因技术可以用于治疗一些遗传性疾病,为人们的健康提供更多选择。
转基因技术的认识及发展论文转基因技术的认识及发展论文转基因技术的认识及发展转基因技术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由于导入基因的表达,引起生物体的性状的可遗传的修饰,这一技术称之为转基因技术。
它可以克服物种之间的遗传屏障,按照人的意愿创造出自然界里原来没有的生命形态或者稀有物种,以满足人类的需求。
转基因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技术,为人类解决诸多方面面临的困难带来了福音,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令人类措手不及的问题。
一、转基因技术在各方面的有利应用1.抗病虫害的农作物目前已经发现了多种杀虫基因,其中应用最广的是Bt毒蛋白基因和蛋白酶抑制剂基因。
Bt毒蛋白基因来源于苏云金芽孢杆菌,将该基因转移到植物体后,植物体内能合成Bt毒蛋白,被害虫吞食后可导致害虫死亡;蛋白酶抑制剂基因最早从菜豆中分离,害虫食入它的表达产物后会无法消化某些必需蛋白质从而导致死亡。
在抗病害方面,人们将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病毒的卫星RNA基因、异种植物编码的抗病基因导入植物体内,利用它们的表达产物对付病毒的侵害;将植物抗毒素基因、几丁质酶基因等导入植物体内使植物获得抗真菌的能力等等。
2.利用植物生产疫苗在人生的旅途中,人类时时刻刻在与疾病做着顽强的斗争,而疫苗是人类在斗争中的重要武器之一。
传统的生化方法生产疫苗成本高、危险性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利用转基因技术,使得某些植物具备了产生人类需要的疫苗的能力。
细胞生物学家米奇海因正在培育可以防止霍兰产生的苜蓿苗。
他将霍乱的抗原基因切下来,把这些基因导入到能够引起植物冠瘿病的土壤杆菌细胞中,让苜蓿感染这种带有外来基因的冠瘿病毒。
通过这种方法将霍乱抗原基因带入苜蓿苗中,当人们食用这些苜蓿苗后,就可以获得对霍乱的免疫力。
种植这种植物来生产疫苗成本低、产量大、危险系数小,而且食用植物疫苗不需要注射器,可以避免注射器传染疾病的威胁。
3.培育高产新品种通过转基因技术可培育高产、优质、抗病毒、抗虫、抗寒、抗旱、抗涝、抗盐碱、抗除草剂等特性的作物新品种,以减少对农药化肥和水的依赖,降低农业成本,大幅度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改善食品的质量,缓解世界粮食短缺的矛盾。
浅论转基因技术
摘要:转基因技术是生命科学前沿的重要领域之一。
自从人类耕种作物以来,我们的祖先就从未停止过作物的遗传改良。
转基因技术更是当代世界热门的话题之一,以转基因为主的生物技术必是未来最伟大技术之一。
关键词:转基因、遗传、食品健康、社会条件。
主体:1、转基因技术的介绍
转基因技术是指用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外源基因导入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使生物体的遗传性状发生改变的技术,可分为转基因动物与转基因植物两大分支。
人们常说的“遗传工程”、“基因工程”、“遗传转化”均为转基因的同义词。
从20世纪80年代末转基因植物在美国问世至今,十多年来,该项技术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迅猛发展,但由于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是否存在潜在风险尚无定论,故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安全性成为全球的热点问题,并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许多国际组织的高度重视。
目前国际上对转基因农产品主要有3种管理模式:一是宽松型。
以美国为代表,只要经过FDA的有关分析,达到要求即允许上市。
二是严格型。
以欧盟为代表的,对转基因潜在风险、产品实验、商品化与环境释放等均做了严格的规定。
三是实行标识制度,即由消费者自行选择。
2、转基因技术的利与弊
科学家发明转基因技术的初衷是想利用该技术造福人类,既可加快农作物和家畜品种的改良速度,提高人类食物的品质,又可以生产珍贵的药用蛋白,为患病者带来福音。
比如说,抗虫的转基因玉米不会被虫咬,可以让人们放心食用;将能产生人体疫苗的基因转入植物食品,人们就可以在食用食物的同时增加自身对疾病的抵抗力。
但是,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是否会造成潜在的尚不可能预知的危险?大量转基因生物会不会破坏生物多样性?转基因产品会不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一些科学家开始担心对生物、植物生命进行的“任意修改”,创造出的新型遗传基因和生物可能会危害到人类。
它们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新的污染,即所谓的遗传基因污染,而这种新的污染源很难被消除。
还有,转基因农作物和以此为原材料制造的转基因食品对人体的影响也尚未有定论。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转基因技术的负面影响也作了大量研究,出现了许多相关报道,如英国的权威科学杂志《自然》刊登了美国康奈尔大学副教授约翰·罗西的一篇论文,引起世界震惊。
论文指出,研究人员在实验室里把抗虫害转基因玉米“BT玉米”的花粉撒在苦苣菜叶上,然后让蝴蝶幼虫啃食这些菜叶。
4天之后,有44%的幼虫死亡,活着的幼虫身体较小,并且没有精神。
而另一组幼虫啃食撒有普通玉米花粉的菜叶,就没有出现死亡率高或发育不良的现象。
论文据此推断,bt转基因玉米花粉中含有毒素。
另据报道,英国伦理和毒性中心的实验报告说,与一般大豆相比,耐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中,防癌的成分异黄酮减少了。
与普通大豆相比,两种转基因大豆
中的异黄酮成分减少了12%~14%,还有巴西坚果事件等。
面对国际上出现的种种关于转基因作物的争议,许多科学家、学术团体纷纷以各种形式发表对转基因技术的支持态度。
由美国Tuskegee大学Prakash教授2000年1月起草的题为“科学家支持农业生物技术的声明”,已征集到世界上3 000多位科学家的签名,其中包括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诺贝尔奖得主James Watson,绿色革命的创始人、诺贝尔奖得主Norman Borlaug,世界粮食奖获得者、国际水稻研究所首席育种家Gurdev Khush。
该声明称,“对植物负责任的遗传修饰既不新也不危险。
如抗病虫等诸多性状已通过有性杂交和细胞培养的方法经常性地引入作物中。
与传统的方法相比较,通过重组DNA技术引入新的或不同的基因并不一定会有新的或更大的风险,且商品化的产品的安全性则由于目前的安全管理规则而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保障。
遗传新技术为作物改进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精确性。
”
因此,笔者认为和现代任何一项工业技术一样,转基因技术也具有两面性,有长亦有短。
在发展转基因技术等生物技术时,应该扬长避短、趋利避害、规范管理,使转基因技术能够健康发展。
3、转基因食品
所谓转基因生物就是指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而将DNA进行人为改造的生物。
在食品工业中,大豆和玉米以及他们的加工品都是必不可少的原料,利用这些转基因原料制成的食品也是转基因食品。
目前,国际上通常称转基因食品为“有风险的食品”,对它的利弊争论激烈。
一方认为,转基因对人不会有任何危险,而且转基因技术的应用给农业生产带来了革命。
经过转基因的农产品比传统的农产品具有更高的生长优势,而且可以添加额外的营养物质或除去某些不良物质,惠及生产商和消费者。
而另一方则认为,当一种功能基因被移入另一机体中,这种基因的功能可能发生不可预知的变化,而机体的相应反应更不可预测。
另外疾病可能有很长的潜伏期,而毒性物质对人体的危害也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才能显现。
转基因食品对人体的长期影响还难以有科学确定。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制定了各自对转基因生物(包括植物)的管理法规,负责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和监控。
我认为转基因植物是指科学家在实验室中通过基因工程方法,把作物基因构成加以改变,培育出的新品种。
实际上,生命现象是十分复杂的,不一定经得起突如其来的“改变”。
我们无法确定在转基因技术的“那一头”,会不会潜伏着“异形”怪物。
我们所能做的其实只是很粗糙、很原始的一小部分。
数十亿年来,大自然已经替我们完成了大部分的“生命奇迹”。
由于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人类对基因的活动方式了解还不够透彻,我们没有十足的把握控制基因重组后的结果。
因此,有许多人担心,人为地用基因技术改变生物,会打破生态平衡。
还有人担心,所使用的DNA会取自一些携带病毒、细菌或抗生素的动植物,可能对食用者引发出许多不知名的疾病。
实际上,这些担心已被证实,并非是“空穴来风”和“杞人忧天”。
近年来席卷西欧国家、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危及人类健康、
至今官司未了的“疯牛病”事件。
起初人们认为将动物骨粉及脏器经过高温消毒后作为畜用饲料是安全无害的,但若干年后突然“冒出来”的不受核酸控制、不怕高温、可以传染的“疯牛病”蛋白质因子,导致了多例消费者染病死亡,震惊了世界。
经和组织(OECD)1993年提出了食品安全性评价的实质等同性原则。
如果转基因植物生产的产品与传统产品具有实质等同性,则可以认为是安全的。
反之,则应进行严格的安全性评价。
在进行实质等同性评价时,一般要考虑以下主要方面:一方面有毒物质,必须确保转入的外援基因或基因产物对人畜无害。
另一方面,过敏源,在自然条件下存在着许多过敏源,在基因工程中如果将控制过敏源形成的基因转入目标植物,则会对过敏源造成不利的影响。
在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上,我国同样不能“先发展后治理”,而应探索出有自己特色的研究发展的路子。
通过转基因方法培育的新品种,其安全性应该达到自然界中自然突变、化学物理诱变、有性杂交等方法培育的品种水平。
目前应该侧重应用基础研究,例如:新基因克隆,新方法发明,新系统创造,模拟传统育种方法重组基因的发生过程等,以确保转基因品种的安全性。
总之,转基因植物产品只有达到了与传统方法所育品种的产品一样安全时,才能被广大消费者接受,才能有益于人类健康和社会进步。
未来展望:当前条件下,转基因技术还存在许多不足,还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完善之中,但笔者相信只要通过科学家的进一步研究和各国对转基因技术的规范管理,保证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的健康而有序,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健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管理,如对转基因作物进行监管,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标识等,应该更深入的了解转基因技术其中的奥秘,只有更了解它才能利用好它,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和谐,使公众对转基因技术有一个较为科学的认识,主动地接受转基因食品,使转基因技术贴近民众,造福于人类。
参考文献:
1王升吉, 李长松, 农业转基因工程及其产品安全性检测研究现状山东农业科学2000年05期
2冯斌,基因工程技术高新技术科普丛书2000-11-26
3陈良燕转基因生物环境释放风险评估的原则和一般模式农村生态环境2001年02期
4钱迎倩, 魏伟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的研究进展自然资源学报2001年02期
5王忠华, 周美园转基因产品的食用安全性评价生命科学2002年05期
6唐敬春, 尤宏转基因生物风险评价的实践与发展环境保护科学2002年03期
7叶庆富, 舒庆尧转基因植物根系对土壤微生态的影响应用生态学报2002年03期
8一民转基因食品:天使还是魔鬼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9达尔文物种起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0夏征农,陈至立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