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其二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唐诗鉴赏【原文】从军行七首⑴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⑸,总是关山旧别情⑹。
撩乱边愁听不尽⑺,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释】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⑸新声:新的歌曲。
⑹关山:边塞。
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
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
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白话译文】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
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赏析】第二首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
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
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
”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
既然是“换新声”,应该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
但是,“总是关山旧别情”。
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
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没有一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的。
“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
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
《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
”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
次句强调别情之“旧”,但这乐曲也并不是太乏味。
“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
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
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
“听不尽”三字,或是怨,或是叹,或是赞,意味深长。
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
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了。
王昌龄《从军行其二》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昌龄《从军行其二》描写的是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接下来小编搜集了王昌龄《从军行其二》,欢迎查看,仅供大家参考。
从军行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释1、新声:新的歌曲。
2、关山:边塞。
旧别:一作“离别”。
3、撩乱:心里烦乱。
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
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译文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
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连绵起伏的长城。
鉴赏王昌龄《从军行》第二首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
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
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
”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
既然是“换新声”,应该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
但是,“总是关山旧别情”。
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
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没有一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的。
“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
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
《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
”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
次句强调别情之“旧”,但这乐曲也并不是太乏味。
“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
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
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
从军行王昌龄1~7首原文和译文古诗原文:【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古诗译文:【其一】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
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其二】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
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其三】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
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故土安葬,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其四】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其五】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
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刚听说与敌人交火,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
【其六】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一轮秋月高高悬挂。
边境传来紧急军情,皇上派使者星夜传诏将军,并赐予尚方宝剑令其即刻领兵奔赴前线杀敌;将军拜诏辞京,奔赴战场,将士用命,一鼓作气,很快就攻破了敌人的老巢。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唐代〕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译文随着舞蹈的变换,琵琶又奏出新的曲调,只是这新调所唱依然是旧时关山难度的离别之情。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月仍高悬夜空映照着长城。
注释新声:新的歌曲。
关山:边塞。
旧别:一作“离别”。
撩乱:心里烦乱。
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
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创作背景盛唐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都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
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诗篇。
《从军行七首》就是王昌龄采用乐府古题写的此类边塞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赏析这首诗主要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
前三句极写边愁。
随着舞蹈的变换,“琵琶”又奏出新的曲调,但不管怎么变换,在内心充满思亲怀故愁绪的人听来,似乎“总是”在弹奏出“关山”别离的悲歌苦调,徒增心中纷乱的“边愁”和“不尽”的“别情”。
诗歌至此,已将愁说尽,不能自已,再深掘愁思,已无余地。
如何作结,更见功力。
王昌龄不愧是“七绝圣手”,结语施以奇笔,突奏异响,以“高高秋月照长城”的雄伟壮阔之景,将征人浓郁的边愁一笔撇开,而翻出豪宕情怀。
此句虽为景语,但诗人融情于景,在秋风朗月的广漠背景下,遥望长城万里的壮丽河山,使征人由对其热爱而意识到自己保卫河山的神圣职责,个人的区区“边愁”就不足挂齿了,从而使征人忠勇爱国的高旷情怀在壮丽之景的展示中得到完美体现。
此诗构思新颖,多次转折,前三句与结句是一大转折,其中“换新声”与“旧别情”为一小转折,“总是”二字状愁绪的强烈,亦颇传神。
这不仅使诗歌奇想层出,亦表现出诗人“绪密而思清”(《新唐书·王昌龄传》)的艺术特色。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从军行二首其二王昌龄赏析从军行二首王昌龄翻译
品读唐诗《从军行》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琵琶起舞换新声","换新声"是改花样的意思。
此句意为: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句为: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是会激起边关将士们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这里一"新"一"旧",造成巨大的心灵震撼力,别情之甚,跃然纸上。
"撩乱边愁听不尽",此句意为:纷杂的乐舞与思愁的情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
此句点朋将士们久别恋家,已生活在愁绪的极度煎熬之中。
"高高秋月照长城",此句一出,前面的纷杂场景戛然而止,画面被定格在"月照边关"这一颇有象征意义的场景上,寓情于景,韵味无穷。
人们看见月亮,往往就要怀乡思亲,此时月亮高高地照着亲人,同时也照着长城,也许家里的亲人也和自己
一样正在对月怀念自己,此心与彼心如此一致,却相隔万里不能相见。
这离愁何时才是尽头。
边塞诗:李白《从军行·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从军行·其二唐代:李白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译文身经沙场百战铁甲已破碎,城池南面被敌人重重包围。
突进营垒,射杀呼延大将,独自率领残兵千骑而归。
注释沙场:胡三省《通鉴注》:“唐人谓沙漠之地为沙场。
"碎铁衣:指身穿的盔甲都支离破碎。
呼延: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创作背景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
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而又哀婉动人的诗篇。
赏析诗人不直述战事的进展,而将读者置身于险象环生的局势,感受紧迫的态势。
此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
首句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涯。
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以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
这句虽是从铁衣着笔,却等于从总的方面对诗中的主人公作了最简要的交待。
有了这个句作垫,紧接着写他面临一场新的严酷考验──“城南已合数重围”。
战争在塞外实行,城南是退路。
但连城南也被敌人设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
写被围虽只此一句,但却如千钧一发,使人为之悬心吊胆。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我方这位身经百战的英雄,正是选中他作为目标,在突营闯阵的时候,首先将他射杀,使敌军陷于慌乱,乘机杀开重围,独领残兵,夺路而出。
诗中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
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见出了豪气。
“独领残兵千骑归”,“独”字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
诗没有对这位将军实行肖像描写,但通过紧张的战斗场景,把英雄的精神与气概表现得异常鲜明而突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从军行其二赏析]从军行其二从军行其二篇一:《从军行二首(其二)》李白全诗赏析《从军行二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全诗从侧面反映了作者欲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愿望。
从军行二首⑴其二百战沙场碎铁衣⑼,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⑽,独领残兵千骑归。
⑴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旧题。
⑼沙场:胡三省《通鉴注》:“唐人谓沙漠之地为沙场。
"碎铁衣:指身穿的盔甲都支离破碎。
⑽呼延: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身经沙场百战铁甲已破碎,城池南面被敌人重重包围。
突进营垒,射杀呼延大将,独自率领残兵千骑而归。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
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而又哀婉动人的诗篇。
这首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
“百战沙场碎铁衣”首句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涯。
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破碎不堪,可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
这句虽是从铁衣着笔,却等于从总的方面对诗中的主人公作了最简要的交待。
有了这一句作垫,紧接着写他面临一场新的严酷考验——“城南已合数重围”。
战斗在塞外进行,城南是退路。
但连城南也被敌人伏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
写被围虽只此一句,但却如千钧一发,使人为之悬心吊胆。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本诗所描述的这位身经百战的英雄,正是选中他作为突破口,在突营闯阵的时候,首先将他射杀,使敌军陷于慌乱,乘机杀开重围,独领残兵,夺路而出。
诗所要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从诗中看,所写的战争是一场败仗。
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在败中见出了豪气。
“独领残兵千骑归”,“独”字力重千钧,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
诗没有对这位将军进行肖像描写,却通过紧张的战斗场景,把英雄的精神与气概表现得异常鲜明而突出。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写作背景]王昌龄漫游河南后,就是河北,然后陕西,最后回到长安。
当时是公元724年,王昌龄35岁,漫游历时5年,回长安有一个目的,参加科举。
结果失败。
没找到诗人为这次失败专门写的诗,感觉情绪影响不大,然后继续漫游,这次主要方向是西北边塞。
诗人的黄金时刻来了,这期间的作品名响千古,就是他的著名边塞诗。
[本诗简析]解释题目。
《从军行》是乐府旧题,主要写军旅边塞之苦。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关山:指曲子《关山月》,该曲倾诉离情。
古今中外,军人的情感一直受到政府的重视,总是想尽办法让他们找到倾诉的对象或方式,所以在唐代边塞诗中,“琵琶”、“羌笛”等反复出现。
这些乐器,谁在演奏?估计有2种情况,一是专门请当地演义人员,二是本地军队中的固有。
“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字序应该是:“起舞琵琶换新声”。
这句的意思是,舞蹈不断在变,而琵琶演奏的曲子也随之而变。
“新”字未必指新创作的曲子,是指曲子的不断变换。
不论怎么换,曲子内容总是相近,总是类似《关山月》这样的离感伤别。
“旧”字表示将士们对这些曲子的熟悉,但仍然不厌。
而且与前句的“新”字反差,读起来有一定语感。
存在的就有合理性,为什么不厌?为什么“总是”?是因为将士们喜欢,为什么喜欢?——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边愁:戍边将士的愁。
人的内心会潜伏多种情结,音乐是开关,不同的曲子对应着不同,在这方面,它很能。
厉害的是总是演奏类似的曲调(听不尽),将士们不但没听厌,而且还产生了结果:撩乱边愁。
“听不尽”是因,“撩乱边愁”是果。
戍边将士,都是血性男儿,听类似《关山月》这样的曲子,必然会有反应,甚至强烈反应,这些反应诗人用“乱”字表现,用得极好。
类似《关山月》们,挑起的自然是离愁,离愁有多种,家乡的,父母的,妻子的,儿女的,兄弟的,朋友的,很多。
这些愁,随着曲子的变换,交错丛生,混在一起,就是“乱”。
王昌龄从军行大将军出战诗词背景《从军行·其二》原文: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一、衍生注释:“琵琶”:一种拨弦乐器,在军中常被用来演奏乐曲。
“换新声”表示演奏新的曲调。
“关山”这里指代边疆的山川关隘,暗示战士们身处边疆的情境。
“边愁”即边疆战士的思乡忧愁。
二、赏析:这首诗开篇写军中宴乐的情景,琵琶不断地弹奏着新的曲调,然而这新声里总是蕴含着关山的离别之情。
不管曲调如何变换,那浓浓的思乡之愁就如同绕在战士心头的丝线,剪不断,理还乱。
最后一句“高高秋月照长城”,将画面突然拉远,在那高高的秋月之下,古老的长城绵延,以景结情,把那种深沉的边愁融入到这宏大而又清冷的景象之中,意境深远,让人回味无穷。
三、作者介绍: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他的诗以七绝见长,多写边塞、送别等题材,诗风雄浑、意境开阔。
他的边塞诗常常表达出战士们的英勇、边塞的艰苦以及思乡之情等复杂情感,被誉为“七绝圣手”。
四、运用片段:记得那次和朋友去参观长城,当我站在那古老的城墙上,望着远方的山脉,突然就想起了王昌龄的这首诗。
我对朋友说:“你看这长城,多像诗里描写的那样啊。
那时候的战士们远离家乡,在这长城脚下听着琵琶声,心里该是多么的愁苦啊。
这琵琶就像一个诉说者,不停地把思乡之情弹奏出来。
”朋友听了也感慨万分,说:“是啊,这古老的城墙见证了太多的离别和忧愁,就像诗里写的‘撩乱边愁听不尽’,这愁绪就像这长城一样,绵延无尽头呢。
”《从军行·其四》原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一、衍生注释:“青海”:指青海湖。
“长云”即漫天的云。
“雪山”指祁连山。
“玉门关”是当时的边关要塞。
“楼兰”这里泛指侵扰边疆的敌人。
“穿金甲”指铠甲因久经战斗而磨穿。
二、赏析: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而又苍凉的边疆景象,青海湖上空的阴云笼罩着雪山,一座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望,展现出边疆地域的辽阔与戍边环境的恶劣。
从军行》其二王昌龄导语: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边塞军士通过写军中宴乐表达了诗人深沉、复杂的思乡感情。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从军行》其二王昌龄,欢迎借鉴!【原文】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释】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⑸新声:新的歌曲。
⑹关山:边塞。
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
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
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白话译文】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
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赏析】第二首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达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情感。
“琵琶起舞换新声”。
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
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
”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
既然是“换新声”,应该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情。
但是,“总是关山旧别情”。
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
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没有一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的。
“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
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
《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
”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词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
次句强调别情之“旧”,但这乐曲也并不是太乏味。
“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
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
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
《从军行其二》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王昌龄。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译文】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
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鉴赏】
此诗只抓住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透过军中饮宴一个镜头,跌宕起伏地表现出当时边塞军士生活的枯燥乏味和思想的苦闷无聊,也使征戍者的深沉、复杂的感情跃然活现。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是令人陶醉的千古绝唱,然而在久戍边关的军士眼中,又是使人厌倦而单调的景象。
天天都是那连绵不断的乱山、长城,白天与“大漠”、“落日”为伴,晚上又是“寒光照铁衣”的荒野。
即使军中作乐,通宵尽欢,乐声嘹亮,也难以消除军士们积郁内心的惆怅。
“琵琶起舞换新声”。
琵琶不断奏出新的曲调,随着旋律的变化,人们翩翩起舞。
琵琶是富于边地色彩的乐器,而军中作乐,离不开胡琴、羌笛和琵琶的伴奏,这些乐器,对戍边者来说,带有异域的情调和征战的音律,易唤起战士们强烈的感触。
既然是“换新声”,应该给人以新的感受,带来新的欢乐吧?然而“总是关山旧别情”。
“总是”二字,转折得有力,巧妙。
此句的“旧”与上句的“新”二字相承应,意味无穷。
“新声”与“旧别情”互相影射,形成诗意的波折,造成抑扬顿挫的音情,尤显出“意调的酸楚”,边愁的深重。
征戍者离乡背井,因此,“别情”
是军中最普遍、最深沉的感情。
尽管曲调花样翻新,而唤起的“总是”人们的离愁别绪呵!《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
”句中“关山”二字,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颇深。
“撩乱边愁听不尽”。
尽管撩起了纷乱的边愁,却总也听不尽。
听不尽”三字,含蓄有致,感情复杂,意味深长,只要边患未除,就依然弹下去,听下去,所以“边愁”既是思归的哀愁,又何尝不含有更多的意味呢?
“高高秋月照长城”既是写景,又是抒情。
诗人轻轻宕开一笔,“景中含情,更惨”,
以景结情。
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
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
从军行七首(其一)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注释:
烽火:又称烽燧,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
白昼报警燃烟,称为燔燧,因常用薪草及狼粪,故又称狼烟;夜晚则燃火,称为“烽”。
海:指青海湖。
羌笛:羌族竹制乐器。
《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
多为伤离别之辞。
无那:即无奈。
①更:又。
②关山月:乐府《横吹曲》名,内容多写军士久戍不归和家人互伤离别的情景。
③无那:无奈。
④金闺:华美的闺房,指代征人的妻子。
译文:烽火连天,城西的百尺高楼上,黄昏薄暮里秋风飒飒,我独坐楼中。
晚风中传来了羌笛悲凉的《关山月》曲,遥想万里家乡闺中人无奈愁绪满怀。
简析:
原诗七言乐府是一首边塞诗。
写征人久戍思家之情。
是说,日暮黄昏,征人独坐在孤零高耸的烽火楼上,原野荒寂,四顾苍茫,时值秋日,凉气侵人,激起游子一片思亲之情,这思亲之情伴着劲吹的秋风如青海湖的波浪一般上下翻腾,情不自禁;这时,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勾人思乡的笛声,像是亲人在呼唤征人还乡,那万里之外金闺中的人儿正满怀愁怨地在思念着他呢!这首诗写法上很有特色,笔法简洁,委婉曲折,蕴含丰富,语浅情深。
尤其结句,乃画龙点睛之笔,把征人与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使全诗神韵飞腾,更加动人。
赏析:《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
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
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
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
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笔也十分委婉曲折。
“无那金闺万里愁”。
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
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
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
就全篇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刻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了。
酬李穆见寄朝代:唐代
作者:刘长卿
原文: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译文及注释
译文你乘着一叶扁舟溯新安江而上,到这偏僻的地方来看望我;一路之上,在白云之下、山岭之间的迢迢水道上艰难地盘桓。
我多么想将这简陋的茅屋打扫干净,来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我的房前屋后已生满碧绿的青苔,枯黄的树叶也落满了在我的院落。
注释⑴酬:写诗文来答别人。
⑵李穆:刘长卿的女婿。
李穆是刘长卿的女婿,颇有清才。
《全唐诗》载其《寄妻父刘长卿》,全诗是:“处处云山无尽时,桐庐南望转参差。
舟人莫道新安近,欲上潺湲行自迟。
”它就是刘长卿这首和诗的原唱。
刘长卿当时在新安郡(治所在今安徽歙县)。
“孤舟相访至天涯”则指李穆的新安之行。
“孤舟”江行,带有一种凄楚意味:“至天涯”形容行程之远,和途次之艰辛。
不说“自天涯”而说“至天涯”,是作者站在行者角度,体贴他爱婿的心情,企盼与愉悦的情绪都在不言之中了。
李穆当时从桐江到新安江逆水行舟。
这一带山环水绕,江流曲折,且因新安江上下游地势高低相差很大,多险滩,上水最难行。
次句说“万转云山”,每一转折,都会使人产生快到目的地的猜想。
而打听的结果,前面的路程总是出乎意料的远。
“路更赊”,赊,即远,这三字是富于旅途生活实际感受的妙语。
刘长卿在前两句之中巧妙地隐括了李穆原唱的诗意,毫不著迹,运用入化。
后两句则进而写主人盼客至的急切心情。
这里仍未明言企盼、愉悦之意,而读者从诗句的含咀中自能意会。
年长的岳父亲自打扫柴门迎接远方的来客,显得多么亲切,更使人感到他们翁婿间融洽的感情。
“欲扫柴门”句使人联想到“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的名句,也表达了同样欣喜之情。
末句以景结情,更见精彩,其含意极为丰富。
“青苔黄叶满贫家”,既表明贫居无人登门,颇有寂寞之感,从而为客至而喜;同时又相当于“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的自谦。
称“贫”之中流露出好客之情,十分真挚动人。
春夜洛城闻笛/ 春夜洛阳城闻笛
朝代:唐代作者:李白
原文: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注释①洛城:今河南洛阳。
②玉笛:精美的笛子。
玉:指玉石。
③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声:声音。
④春风: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