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学教育目的及理科课程开发之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11
科学课程计划书一、引言科学课程是中小学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帮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推理和解决问题能力。
本科学课程计划书旨在为中小学的科学教学提供一个全面的指导框架,确保学生们能够系统地学习科学知识并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课程目标科学课程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科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践,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能够提出科学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以及解释实验结果。
2.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包括科学原理、概念和实验技巧。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能够准确观察和描述自然现象和实验现象。
4.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包括科学伦理和科学思维等方面。
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能够与他人合作解决科学问题。
三、课程内容科学课程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3.1 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规则,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具体内容包括观察、提问、假设、实验、数据分析和结论等。
3.2 自然界与生物科学学生应该了解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包括生物的基本结构、功能、分类和进化等方面的知识。
3.3 物质与物理科学学生应该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组成和变化规律。
包括物质的三态、化学反应、能量转化等方面的知识。
3.4 地球与地球科学学生应该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地球运动、天气与气候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还应该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重要问题。
3.5 科学与技术学生应该了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学会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包括科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
四、课程安排科学课程的安排应基于学生的年级和学习能力,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适应。
以下是一个示例的科学课程安排:4.1 小学课程安排小学科学课程主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科学认知和实践能力,学习内容以生活经验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技巧。
《利用信息技术优化理科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一)研究背景1、现代化社会人才素养的需要。
随着人类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所起的作用日益明显,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对学校教育是极大的挑战。
我们关注到未来人才的竞争首先表现为处理信息的能力,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来学习工作将逐步取代纸张化的原始形式。
加强教师与学生这方面的意识与能力已经成为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学生拥有更大潜力的一个必要手段。
因此,我们必须紧紧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努力为培养新型的人才做好积极有效的准备。
2、课堂教学现状改善的需要。
当前影响学科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之一是课堂教学手段单一,不能适应小学生认知形式的心理需求,也不能解决教材文本的直观生动的呈现,教育信息化的浪潮无法抗拒地推到了我们面前,不是围观与等待,而是选择探索和挑战。
与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以及常用的媒体设备的课堂教学相比,学校现有的教学媒体能带来什么?怎样的教学内容使用这一技术能更好地超越传统课堂,更好地体现它的优越性?技术的运用,是否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带着这样的思考,各教师应当主动聚焦到适合的教学工具小软件的运用研究上来。
3、学校教育科研持续发展的需要。
根据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我校电教装备逐渐改善,原有课题也需要与时俱进,向前推进,因此生成了本课题的研究,以促进学校教育科研的可持续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1、理论意义。
信息技术与有效教学的整合,不仅与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能力有关联,又与教学行为、教学绩效高度相关,更与学生的发展密切相关。
我们开展这项研究,有利于拓展和丰富教育理论研究,为有效教学理论的充实提供实证性资料。
2、实践意义。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
新课程强调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作为资源工具、协作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只有通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有效整合,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教与学的方式),从而实现创新人材的培养。
科学课教学方案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强的学科,它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实验以及理论推理,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世界。
科学课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从科学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展开讨论,以期向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可行的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科学课的教学目标首先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包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科学思维的培养以及科学实践能力的提升。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使他们能够进行科学实验、观察和推理,并能独立地提出科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科学课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开展科学研究和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科学课的教学内容应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问题,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例如,在学习物理时,可以通过设计实验来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在学习化学时,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来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在学习生物时,可以通过观察和研究生态系统来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方法科学课的教学方法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实验观察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
同时,还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例如利用互联网搜索相关资料、使用模拟实验软件等。
四、课堂组织科学课的课堂组织应灵活多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展示比赛等形式,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案例分析、问题导入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五、实践教学科学课的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调查等活动,让他们亲自动手,亲眼见到现象,深入感受科学的魅力。
在实践中,学生可以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孩子理科启蒙教育孩子的理科启蒙教育是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和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阶段。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理科教育已经成为孩子们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如何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让孩子在理科学习中获得快乐和收获,成为了家长们和教育者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首先,理科启蒙教育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孩子天生对世界充满好奇,他们对未知事物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因此,家长和老师要善于引导孩子,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空间,让他们通过实验、观察、提出问题来主动探索科学的奥秘。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带着孩子一起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或者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乐趣。
其次,理科启蒙教育要关注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科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逻辑思维是科学学习的基础。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孩子进行逻辑推理,让他们学会运用逻辑思维分析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可以通过一些益智游戏、数学题目等方式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最后,理科启蒙教育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
科学知识需要通过实践来巩固和加深理解,因此在理科启蒙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
可以通过动手做实验、参加科学兴趣小组等方式来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学会动手动脑,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综上所述,孩子理科启蒙教育是一个需要注重培养好奇心、逻辑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过程。
家长和教育者们要共同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科学学习环境,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从小培养科学素养,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理科学习中茁壮成长,成为未来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种子。
为什么我们要学习科学科学是一门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的知识体系,它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等方法,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世界的运作规律。
学习科学不仅可以满足我们对于探索真理的好奇心,还有以下几个重要的原因。
1. 培养批判思维能力和科学方法论学习科学可以培养我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科学研究要求我们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对待问题,并进行严谨的推理和论证。
通过学习科学,我们可以学会观察、分析、实验和总结等科学方法,培养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帮助我们理解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科学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
通过学习科学,我们可以了解大自然中发生的种种现象,例如地球的运行、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以及生物进化的过程等。
这些知识让我们对于我们所处的世界有更深入的了解。
3. 解决实际问题和改善生活质量科学知识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并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
无论是医学、农业、环境保护还是交通运输等,科学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学习科学可以开拓我们的眼界,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从科学的角度思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4. 培养创新意识和科技素养科学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创造了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现代科技。
学习科学可以培养我们的创新意识和科技素养,激发我们的发明创造能力。
掌握科学知识,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科技产品的原理与操作,在科技领域中更加自信和自主。
总之,学习科学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
科学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不仅提供了对于自然界的认识,也为我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充分的驱动力。
通过学习科学,我们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理解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生活质量,以及培养创新意识和科技素养。
因此,我们要坚定学习科学的决心,不断探索,不断学习,让科学的火花在我们的心中燃烧。
怎样设计一节科学课科学课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的重要途径,良好的科学课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四个方面介绍如何设计一节科学课。
一、课程目标科学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因此,我们需要合理确定课程目标,目标要具体、清晰、可衡量。
例如,在生物课上,目标可以是让学生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细胞的生命现象。
二、教学内容科学课的内容要根据学科的不同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来确定。
内容可以包括基础知识、实验案例、科学原理等。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实验操作或实地考察等活动。
三、教学方法科学课的教学方法要丰富多样,既要注重讲解和演示,又要注重学生的互动与合作。
可以运用讲授、示范、实验、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操作,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设计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评估方式科学课的评估方式要与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相一致。
除了传统的考试和作业外,可以采用观察记录、实验报告、小组展示等形式进行综合评价。
通过评估结果分析,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总结起来,设计一节科学课需要明确课程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及合理的评估方式。
通过科学课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他们的科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学教育中的课程开发和教育资源建设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的重要环节。
课程开发和教育资源建设是科学教育实施的关键。
本文将讨论科学教育中的课程开发和教育资源建设,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课程开发课程开发是科学教育中的基础工作。
科学教育课程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 系统性和完整性:科学教育课程应该全面涵盖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并以系统性的方式进行组织,使学生能够形成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贴近生活和实践:科学教育课程应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能够从实际问题中学习科学知识,并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 强调实验和观察:科学教育课程应该注重实验和观察,通过亲身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针对以上特点,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开发科学教育课程:首先,建立科学教育课程开发团队,由教学专家、科学家和教育平台开发人员共同参与,确保课程的学科性和教学有效性。
其次,制定课程开发的指导原则和标准,以明确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
同时,充分调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社会的科学发展需求,确保课程的贴近实际。
最后,采用问题导向的课程设计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育资源建设教育资源是科学教育的重要支撑。
教育资源包括教材、实验设备、科学实验室和科学教育平台等。
具备优质的教育资源对于开展科学教育至关重要。
以下是教育资源建设的几个方面:1. 教材建设:编写科学教育教材,包括教科书、参考书和实践指导书等。
教材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使其内容科学、全面和易懂。
2. 实验设备和实验室建设:提供充足的实验设备和实验室条件,使学生能够进行各种实验和观察。
实验设备和实验室应该与科学教育课程密切配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 科学教育平台建设:建立科学教育平台,包括在线学习平台、实验模拟平台和资源共享平台等。
浅论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论文摘要]当前,我国的人文素质教育已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实施。
然而,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仍存在教育理念、政策落实、课程设置、潜在课程开发、教育氛围方面的问题。
因此,在Nm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工程建设中需要培育理念、完善政策、科学设置课程、开发潜在课程、凸显学校特色、推动教师管理改革。
[论文关键词]理工科院校人丈素质教育工程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在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之后,已经从最初的试点、摸索阶段,发展到了在全国范围内的初步实施阶段。
总体上看,已经初步确立了人文素质教育的政策方针,全国各高校基本上都已开始实施人文素质教育。
尽管如此,人文素质教育在现阶段远未成为教育界的共识。
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冲击下,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更面临虚化和弱化的问题。
一、当前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总体看来,当前理工科院校仍然固守重理轻文、重专业技能轻全面素质的传统教育理念,对人文素质教育政策贯彻不力,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基本规格不够,缺乏科学性,潜在课程仍有待开发,人文素质教育氛围不强,这些问题给我国的人文素质教育工程建设带来了巨大挑战。
1 人文素质教育理念问题。
我国的人文素质教育理念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提出,进入21世纪,国家、政府、教育界对人文素质教育理念的认识逐步深入、日趋全面,但尚未被广泛认识和全面贯彻。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模仿苏联的教育制度,实行高校分科培养,形成了重理轻文、重专业技能轻全面素质的教育理念。
社会和高校在教育理念、人才观方面的观念仍然深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部分理工科院校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还处在比较浅薄的层次上,有的认为人文索质教育就是增添一些人文知识的选修课,有的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文科教育,有的甚至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只是专业教育的附加课程。
科学教学目标计划学习教学目标的制定对于教学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
科学教学目标计划不仅要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相适应,还要结合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来制定,以便于教师和学生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
本文将以科学教学目标计划为主题,探讨科学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实施。
一、科学教学目标的重要性科学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的基础,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实施,能够有效地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集中精力,更有针对性,更容易将知识掌握,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科学教学目标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更加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同时,科学教学目标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明确学习方向,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更加精准地掌握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
而对于教师来说,科学教学目标更是指导教学实施的重要指导,可以明确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调整教学进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因此,科学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科学教学目标的制定原则科学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准确、全面性和可操作性。
1.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科学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符合学科教学的规律,遵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从而保证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 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教学目标应当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相适应,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水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 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
科学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当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具体明确,以便于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清晰地了解教学目标,从而有利于有效地进行教学实施和学习过程管理。
4. 教学目标要有层次性和系统性。
科学教学目标应当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系统性,以便于学生能够逐步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5. 确保教学目标的量化和可度量性。
科学教育是伴随着科学进步和技术发展而出现的教育内容与教育制度的总和。
一方面,是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的学习,另一方面,是引导人对科学的理解与认知,包括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理论等,帮助人们了解科学,认识科学,认识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科学教育表现在学校的正规教育,即科学课程的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也表现在其他科技活动、社会活动中对于科技的认知、感悟、理解,以及人们对于科学研究和发展未来的态度。
它不仅是教育部门特别是学校的内部行为,也涉及社会、家庭等多个方面,存在于多个学习或体验场景之中。
如博物馆、科技馆、动物园、植物园等科学研究、技术进步成果的展示展览,科技主题图书出版、媒体的新闻传播,多元融合,共同营造科学教育的氛围。
从青少年角度看,它表现在对于科学的理解,对于科学产生兴趣,培养未来科技人才。
科学教育被定义为“传授科学技术知识、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社会活动”。
中国科学院将其定义为:“关注科学技术季良纲浙江省科学传播中心, 浙江 杭州 310000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对策思考 科学教育伴随着科技发展,目的是使青少年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增进对科学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激发科学兴趣,培养未来科技人才。
全面分析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是当前教育界、科技界共同面临的新课题。
文章结合科学教育、传播和普及的长期实践,深入分析科学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提出当下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科学教育;加法;思考;对策作者简介:季良纲,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普政策与规划、科学素质建设、场馆科学教育、科普创作等。
时代的现代人所必需的科学素养的一种养成教育。
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作为整体的体系,使其内化成为受教育者的信念和行为的教育过程,从而使科学态度与每个公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现代文明中交融贯通”。
作为现代社会活动的主体,人们多方位多角度地参与了科学教育活动,也日益受到科学教育的影响。
对科学教育目的及理科课程开发之思考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对科学教育目的及理科课程开发的思考
科学是人类文明中最重要的知识资产。
恩格斯曾讲过:“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早就被生产所决定。
”而生产作为创造社会生存所必须的物质资料的过程,始终是处在变化和发展状态中的。
故而,科学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有不同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的科学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推动了系统的科学教育的启动和发展。
当今的“科学教育”,其目的和内涵已大有别于19世纪中叶T•H•赫胥黎所倡导的科学教育。
这是因为,科学已不能再仅仅被认为是反映事实和规律的普遍客观真理的知识体系了,“即科学已成为一项国家事业,从而使企业和政府都
直接参与了科学事业,实现了科学家与企业家、政治家的结合。
”也就是,“科学作为一项事业,在社会总体活动中的地位和功能的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在精神文明方面,即改造世界,是科学的生产力功能。
”我们应当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科学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科学教育的定义
由于科学教育是随着各个时代的社会环境而动作变化的,故而皆具有其不同的使命和特色。
自80年代初期开始,科学教育学术界对科学教育的定义、科学教育是一门“学科”吗?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至今仍未取得共识。
简言之,正如美国科学教育家P•赫德所指出的:科学教育最大的危机在处于建立学科的正统性,以及找出研究成果具有价值、有用特性之证据的压力。
有的学者主张:科学教育是一门学科,它的中心理论为科学——技术——社会;另有学者强烈反对以STS为科学教育的中心理论,认为:以与社会有关联的争
议性总是为动机,进行相关基础科学的研究,才是科学教育的正道。
台湾学者林晓雯博士认为:科学教育继承了教育学科的特质,本身不具备综合理论;又因其研究目的尚未得到共识,要领纲领正处于建立阶段等,到目前为止科学教育只能说是一学术研究领域,实未发展成一成熟的学科。
台湾学者李建兴等主张:广义的科学教育指培养全体国民的科学知识、态度、方法与精神的过程或活动。
台湾学者赵金祁认为:科学教育是一门以求取人类生存以及为人类因应未来不可知时、空、事物化预作准备等两项目的的学科;同时,科学教育是迎接高科技、复杂、多元、变动剧烈的未来时代,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资源。
科学教育的目的
科学教育的目的是体现科学教育方向和评估标准的一种原则性规定。
科学教育的目的是随科学教育的使命而变动的。
具体讲,是受学生、社会、学科和教师等因素制约的。
对科学教育
而言,这里的“学科”因素,如上所述虽仍有争义,但确为实实在在不容忽视的一种制约因素。
科学教育的广义目的是:
1.态度
态度包括学生比较稳定的一套思想、兴趣和目的。
在这时厅发展学生对于在自然界和环境中发生的现象的好奇心和惊异感;发展他们对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贡献的评价;发展他们对于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评价和爱好等。
2.过程
过程指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探究过程;让他们按照探究过程来对待科学问题和现象;让他们去试探着去组织、设计并实施,学会解释,预测或控制探索的问题和现象。
3、知识
知识指的是发展学生关于事实、术语、概念、概括和原理的知识,从另一侧面看,知识还包含它的社会含义、实际应用、历史方法和科学的运用。
这些
均有助于学生去面对和解释环境。
4、技能
技能指的是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
要发展学生运用产率高和安全的方法去使用、组装和操作有关器材及仪器的能力;发展他们去测量、组织和传播科学信息的能力。
换个维度来讨论,国外有的学者给出的下述四目的,颇值得借鉴。
1、个人需要科学教育能够使每一个人去应用科学,为了改善他们自己的生活,并为应付增长着的科技社会做准备。
2、社会事项科学教育使有知识的公民准备好可靠地去处理与科学相关的社会问题。
3、职业需求科学教育使所有学生意识到一个广阔的与科学和技术相关职业的性质及范围的多样性,为他们展现变动着的态度和兴趣。
4、学业准备科学教育为那些有志于追求科学的学生,学业性地如同职业性地一样,获取适合他们需要的科学知识。
英国学者m•j•弗拉泽将科学教育的4项目标概括为:
追求知识、掌握技能、理解科学现象和发展学生的优势。
并提出:科学教育的重点应放在普及科学知识、探讨由科研到获得发现的方法或途径中。
台湾学者赵金祁强调:科学教育“宜由改善科学主义疯迷理念入后,而以通识现有社会各项挑战为依归”,并认为:科学教育的通识要求至少应包罗如下重点:
1.知识共同本源或人科学通识架构的普遍传习。
2.简单学科结构取代学科本体知识加以通识传播。
3.个别学科分野范畴的传习。
4.个别学科局限性的传习。
5.学科原理、原则偏颇滥用危机意识的培养。
赵金祁先生的上述论断,是就台湾科学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实际而言的,当今,台湾在初级中学阶段的设课为理化
合科。
《国民中学理化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是:
1.增进学生科学知能,培养科学兴趣,以养成具有科学素养养的国民。
2.使学生明了学习理化的目的,在认识物质和能量的世界,改善人类的生活。
3.辅导学生学习理化的基本知识,熟练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以应用于日常生活,并做为继续学习自然科学的基础。
结合上述研究成果来审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与评估落实方面,不论是分科还是合科课程,仍多致力于学科知识体系或事实,概念方面的雕琢,即偏重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对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特别是对认识科学的社会意义的培养、熏陶仍较薄弱。
美国促进科学协会推出的著名报告《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界定“科学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即传授科学、数学和技术,这些知识可以增进学生的
理解,养成好的思维习惯,使他们变成富有同情心的人,使他们能够独立考虑怎样面对人生。
”并明确指出:“科学教育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造就科学家,而且,还应该帮助所有的学生认识到仔细地思考这些概念的重要性。
”“学生们完全应该成为科学技术的自觉的支持者。
”“学生们最终应该建立起对科学、数学和技术价值观的平衡的观点,既不要不加批判地肯定,也不要盲目的否定。
”不要造成,使学生“把科学仅仅看成是一项学术活动,而不是作为理解周围世界的方法。
”
这些结论是总结战后科学教育领域的深刻变化及未来发展趋势、汲取美国80年代以来进行教育改革和革新研究的成果。
是可信的,可供我们借鉴。
科学教育的内涵与课程开发
由于上述认识上的分歧,特别是受不同课程模式论的导引,在国际范围内已历史地形成“理科”课程设置的不同流派,归结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类:
1.自然科学,或译为“物理科”,包括物理和化学的教学内容,综合程度较低。
2.普通理科,或称为“理科,也有人称为组合理科。
将物理、化学、生物等教学内容松散地组合在一起。
3.综合理科,作为普通理科,但更重视紧密综合。
Integrate这个词或译为统合、统整、科学教育课程开发更重视”统整”则是发展潮流。
内容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学以及环境科学,甚至部分社会学科。
研制或开发理科课程,重要的在于选准课程理论和研制模式。
当今至少有3种课程理论:儿童中心论观点;学科知识中心论观点;社会中心论观点。
尽管各种主张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客观地讲,“这三种‘理论’不管哪一种都不能单独成为完全正确的课程理论。
”我们理应结合我国试验改革的实际,择各家之善者而从之,进行扬弃、继承和发展。
笔者认为,从课程改革方法论来讲,
当前似应重视:
1.从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高度,全面审视我国‘自然科学’课程的实施状况。
2.应当对小学、初中以至高中阶段的科学教育纲要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
3.不论是分科还是合科课程,均应从过去的偏重学科内容向着重学生智力探究过程变动,并加强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4.应当加强对学生进行“用科学”及知道科学与日常生活、生产和社会的紧密关联方面的教育。
5.“自然科学”课程应在淡化各学科的界限,在概念上产生整合、形成一个整体上下功夫。
6.在整体设计、实施整体改革并坚持试验、不断总结完善的进程中,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编制人员,试教教师和管理评估人员及家长之间的交流沟通工作。
以利这项重大的系统工程的顺利运
---------------------------------精选公文范文-------------------------- 行。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精选公文范文----------------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