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思】
- 格式:docx
- 大小:25.25 KB
- 文档页数:8
人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4课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2020年同步练习卷(2)一、(一)字词梳理基础1. 给下列字注音。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始闻秋风①刘禹锡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②动,雕眄③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晚年。
②拳毛:即蜷毛,马毛拳曲貌。
③眄,斜视。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君”,也就是诗人,形象塑造可谓别出心裁。
B.颔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在畅叙别情。
C.颈联中,“雕”感受到秋风,睁开睡眼“眄青云”,诗人通过写“雕”畏惧秋风,侧面表现了秋风的神奇力量。
D.尾联中的“君”指秋风,而“扶病”二字则解释了“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2)有人评价此诗情感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三峡》中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岳阳楼记》中抒写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张秉贵老人曾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的称号。
劳模之所以赢得大家的尊重,最难能可贵的不仅仅是奉献精神,更是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古朴词汇,今年它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令人____.所谓“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
一个拥有工匠精神、____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____,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
诗歌专题训练------秋风诗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始闻秋风①刘禹锡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②动,雕眄③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晚年。
②拳毛:即蜷毛,马毛拳曲貌。
③眄:斜视。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君”,也就是诗人,形象塑造可谓别出心裁。
B.“看黄菊”“听玄蝉”,诗人用秋日特有的风物点出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也借助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
C.颔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在畅叙别情。
D.尾联中的“君”指诗人,而“扶病”二字则解释了“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2.有人评价此诗情感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三五七言秋风词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诗歌前四句可以看出,这一首诗应该写于深秋季节里落叶纷飞、明月高悬的夜晚。
B.这是一首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等意象烘托出悲凉的环境氛围。
C.从诗歌相关的词句看,本诗还应是一首思旧诗,也许是思念恋人,也许是思念故友。
D.全诗诗句长短不一,但语言豪放洒脱,想象奇特瑰丽,充分体现了李白的浪漫诗风。
4.这首诗是如何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5.诗歌抒情方法有哪些?(方法规律提炼题)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甘州遍·秋风紧毛文锡秋风紧,平碛雕行低,阵云齐。
萧萧飒飒,边声四起,愁闻戍角与征青冢北,黑山西。
沙飞聚散无定,往往路人迷。
铁衣冷,战马血沾蹄,破蕃奚。
风皇诏下,步步蹑丹梯"。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述要点梳理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概括的说,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为他们的后继者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1831年与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1838—1848年间英国工人为争取自身政治权利,进行的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4.马克思主义来源及重要成就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成就: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5.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科学性、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
6.马克思诞生的标志是《共产生宣言》7..方法论和世界观人类在谋求物质生产,生活资料以维持自身生存的发展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世界论和方法论。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根本上说,方法论和世界观是统一的。
哲学史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8.什么是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是依赖我们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9.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重大的理论价值一、坚持了物质客观实在性的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线。
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10.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和根本属性。
11.物质与运动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时物质存在的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际承担着,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他的物质主体。
【导语】秋风像⼀⽀神奇的笔,给群⼭密林涂抹上了⾦黄⾊、殷红⾊、淡粉⾊、间杂着斑斑驳驳的墨绿⾊。
下⾯就给⼤家介绍下诗词中描写风的诗句,欢迎阅读!【篇⼀】 【篇⼀】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朝·杜甫 ⼋⽉秋⾼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忍能对⾯为盗贼。
2.《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宋朝·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天际。
草⾊烟光残照⾥,⽆⾔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醉,对酒当歌,强乐还⽆味。
⾐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憔悴。
3.《⼗⼀⽉四⽇风⾬⼤作》宋朝·陆游 僵卧孤村不⾃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铁马冰河⼊梦来。
4.《北风⾏》唐朝·李⽩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雪花⼤如席,⽚⽚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5.《秋风引》唐朝·刘禹锡 何处秋风⾄?萧萧送雁群。
朝来⼊庭树,孤客最先闻。
6.《始闻秋风》唐朝·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台。
7.《秋风清》唐朝·李⽩ 秋风清,秋⽉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此时此夜难为情。
8.《秋风辞》汉朝·刘彻 秋风起兮⽩云飞,草⽊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时兮奈⽼何! 9.《浣溪沙·门外东风雪洒裾》宋朝·苏轼 门外东风雪洒裾。
⼭头回⾸望三吴。
不应弹铗为⽆鱼。
上党从来天下脊,先⽣元是古之儒。
时平不⽤鲁连书。
10.《⽟蝴蝶·秋风凄切伤离》唐朝·温庭筠 秋风凄切伤离,⾏客未归时。
刘禹锡《始闻秋风》原文、译文及赏析始闻秋风刘禹锡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译文】去年看菊花我和您告别,今年听到蝉叫我又返回。
五更的风声飕飗枕上觉,一年的颜状变化镜中来。
战马思念边草拳毛抖动,大雕顾盼青云睡眼睁开。
秋高气爽正好极目远望,我为您抱着病登上高台。
【注释】君:即秋风对作者的称谓。
玄蝉:即秋蝉,黑褐色。
我:秋风自称。
五夜:一夜分为五个更次,此指五更。
飕飗(sōuliú):风声。
颜状:容貌。
拳毛:攀曲的马毛。
雕:猛禽。
眄(miàn):斜视,一作“盼”。
肃清:形容秋气清爽明净。
扶病:带病。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公元836—842年之间。
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刘禹锡作《秋声赋》。
这篇赋的末尾说:“嗟乎!骥伏枥而已老,鹰在耩而有情。
聆朔风而心动,盼天籁而神惊。
力将痑兮足受绁,犹奋迅于秋声。
”这首诗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进取,奋发不已的乐观精神,与《秋声赋》颇为一致,可见这首诗的写作年代不会与《秋声赋》的写作年代太远。
公元836年秋天,作者刘禹锡患了足疾,此后一直疾病缠身。
这首诗中有“为君扶病上高台”之句,明写诗人有病,与这个时期诗人的健康状况颇符,说明这首诗断不会作于公元836年之前。
【鉴赏】这首《始闻秋风》不同于一般封建文人的“悲秋”之作,它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表现了独特的美学观点和艺术创新的精神。
开头两句“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就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诗题中的“秋风”,亦即“秋”的象征。
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君”──也就是诗人。
她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诗人分别,而此刻一听到秋蝉的鸣叫,便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
在这里诗人采取拟人手法,从对方着墨,生动地创造了一个奇妙的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
据《礼记·月令》,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蝉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
始闻秋风刘禹锡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译文】去年看菊花我和您告别,今年听到蝉叫我又返回。
五更的风声飕飗枕上觉,一年的颜状变化镜中来。
战马思念边草拳毛抖动,大雕顾盼青云睡眼睁开。
秋高气爽正好极目远望,我为您抱着病登上高台。
【注释】君:即秋风对作者的称谓。
玄蝉:即秋蝉,黑褐色。
我:秋风自称。
五夜:一夜分为五个更次,此指五更。
飕飗(sōuliú):风声。
颜状:容貌。
拳毛:攀曲的马毛。
雕:猛禽。
眄(miàn):斜视,一作“盼”。
肃清:形容秋气清爽明净。
扶病:带病。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公元836—842年之间。
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刘禹锡作《秋声赋》。
这篇赋的末尾说:“嗟乎!骥伏枥而已老,鹰在耩而有情。
聆朔风而心动,盼天籁而神惊。
力将痑兮足受绁,犹奋迅于秋声。
”这首诗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进取,奋发不已的乐观精神,与《秋声赋》颇为一致,可见这首诗的写作年代不会与《秋声赋》的写作年代太远。
公元836年秋天,作者刘禹锡患了足疾,此后一直疾病缠身。
这首诗中有“为君扶病上高台”之句,明写诗人有病,与这个时期诗人的健康状况颇符,说明这首诗断不会作于公元836年之前。
【鉴赏】这首《始闻秋风》不同于一般封建文人的“悲秋”之作,它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表现了独特的美学观点和艺术创新的精神。
开头两句“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就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诗题中的“秋风”,亦即“秋”的象征。
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君”──也就是诗人。
她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诗人分别,而此刻一听到秋蝉的鸣叫,便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
在这里诗人采取拟人手法,从对方着墨,生动地创造了一个奇妙的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
据《礼记·月令》,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蝉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是XX最新发布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重新整理了一下发到这里[http://]。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P5)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怎样把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P9-15)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主要内容(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4)政策和策略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除了上面几个方面外,思想汇报专题毛泽东思想体系中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二)历史地位(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动。
写出与家书有关的古诗句关于家书的古诗词饮马长城窟行【汉】无名氏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登万岁楼【唐】孟浩然万岁楼头望故乡,独令乡思更茫茫。
天寒雁度堪垂泪,日落猿啼欲断肠。
曲引古堤临冻浦,斜分远岸近枯杨。
今朝偶见同袍友,却喜家书寄八行。
闲居【唐】高适柳色惊心事,春风厌索居。
方知一杯酒,犹胜百家书。
逢入京使【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唐】岑参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
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
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
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送楚丘麹少府赴官【唐】岑参青袍美少年,黄绶一神仙。
微子城东面,梁王苑北边。
桃花色似马,榆荚小于钱。
单父闻相近,家书早为传。
得家书【唐】杜甫去凭游客寄,来为附家书。
今日知消息,他乡且旧居。
熊儿幸无恙,骥子最怜渠。
临老羁孤极,伤时会合疏。
二毛趋帐殿,一命侍鸾舆。
北阙妖氛满,西郊白露初。
凉风新过雁,秋雨欲生鱼。
农事空山里,眷言终荷锄。
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久居京师感怀诗【唐】费冠卿茕独不为苦,求名始辛酸。
上国无交亲,请谒多少难。
九月风到面,羞汗成冰片。
求名俟公道,名与公道远。
力尽得一名,他喜我且轻。
家书十年绝,归去知谁荣。
马嘶渭桥柳,特地起秋声。
夜坐【唐】元稹雨滞更愁南瘴毒,月明兼喜北风凉。
大学思维课的另一种称谓大学生活中,有一门课程被广泛称为“马思课”。
这门课程是作为大学生的一种基础素质培养的重要课程之一。
然而,除了“马思课”,这门课还有其它一些称谓。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大学思维课的另一种称谓及其意义。
大学思维课的另一种称谓是“创新思维课”。
这个名称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当今社会中,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
因此,大学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创新思维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方法。
首先,创新意识是指学生对问题和挑战的敏感度和洞察力。
通过大学思维课程,学生将学会观察和分析身边的现象和问题,认识到其中的不足和改进空间,激发自己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和创新思路的能力。
其次,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在解决问题和开展创新工作时所必须的能力。
大学思维课通过进行案例分析、实践训练等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创造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水平。
最后,创新方法是指学生在创新过程中采用的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大学思维课通过教学内容和实践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创新过程中的各种方法和技巧,使他们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问题的解决和创新工作的展开。
创新思维课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案例分析、讨论、团队合作和实践训练等。
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和分析真实的创新案例,了解创新过程中的成功因素和失败原因,从而提升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在和同学的交流中获取不同的观点和思路,拓宽自己的思维视野。
团队合作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创新合作能力的有效方式,通过团队项目的开展,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在集体智慧的引导下,实现创新目标。
实践训练是创新思维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大学思维课的另一种称谓为“创新思维课”。
这种称谓更加凸显了大学教育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视。
秋天的诗词秋天的诗词(精选73首)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
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秋天的诗词,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秋天的诗词11、《初秋》唐·孟浩然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2、《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3、《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4、《中秋月》宋·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5、《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6、《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7、《中秋月》唐·白居易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8、《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9、《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0、《秋登兰山寄张五》唐·孟浩然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11、《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12、《秋夜曲》唐·王维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13、《子夜秋歌》唐·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绪论1.马克思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①马克思主义哲学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③科学社会主义(三者有机统一)2.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创始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3.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①德国古典哲学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③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4.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最鲜明的特征: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5.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特征: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
②鲜明的政治立场。
③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④崇高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的特性):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1.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的内容:①何者为本原,何者第一性、何者第二性。
②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总)不可分割。
②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任何物质都在永恒的运动、发展、变化之中。
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6.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7.意识是什么:①(从起源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生产劳动的产物。
②(从本质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8.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②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9.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体现在:①意识统一于物质。
②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10.统一物质的意义:由于世界统一于物质,因此我们无论办事情想问题都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遵循客观规律,不能凭主观想象和主观意志办事,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1.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的特性:①客观性②普遍性③多样性④条件性3.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4.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①原因与结果②现象与本质③内容与形式④必然性和偶然性⑤现实性与可能性5.假象仍是本质的表现,只不过是歪曲的表现。
6.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事物内部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矛盾推动了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及其他规律的钥匙。
③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7.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8.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9.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10.……关系: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斗争性是无条件、绝对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相对的。
11.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①相互联结,矛普寓于矛特之中(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个性总表现出一定的共性。
②相互区别,共性不概括个性得全部。
③相互转化。
12.学习矛普、矛特关系的意义:①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②既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又是科学的工作方法。
③矛普和矛特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建设中特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矛普与矛特的统一。
一方面,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普遍原则,它体现了矛普;另一方面,要保持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它体现了矛特。
我们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不能割裂中国特色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首先,中国特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能因为强调中国特色而忘记社会主义,偏离社会主义道路;其次,我们在强调社会主义普遍原则的同时,不能脱离中国的国情,否则就会犯教条主义错误。
13.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
也就是说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在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14.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1.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矛盾分析法就是用矛盾的观点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矛盾分析法的实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3.辩证思维方法:①归纳与演绎②分析与综合③抽象与具体④逻辑与历史相统一4.思维能力:①战略思维能力②历史思维能力③辩证思维能力④创新思维能力⑤底线思维能力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第一节认识与实践1.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
2.实践的基本特性:①直接现实性②自觉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3.实践的基本类型:①物质生产实践②社会政治实践③科学文化实践4.为什么说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④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最精辟:总之,人的认识从实践中产生,服务于实践,随实践发展,并接受实践的检验。
)5.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6.唯物主义认识路线:物质→感觉→思想唯心主义认识路线:思想→感觉→物质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①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②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客观性,也就是说任何真理都是客观真理,但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真理是以主观的形式反映客观的内容。
2.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论),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坚持一元性必须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任何真理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
所谓绝对真理,就是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程度上,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不能被推翻;所谓相对真理,就是任何真理只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近似正确的反映,必须随着事物的发展逐步完善。
4.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学习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对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又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必须肯定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它是指导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强大思想武器,因此它是绝对真理。
然而,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发展规律,它不是终极真理,仍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因此它又是相对真理。
由于马克思主义是绝对真理,所以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由于马克思主义同时又是相对真理,所以必须在实践过程中更好地坚持。
如果不坚持马克思主义,就说不上发展马克思主义,如果不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就会陈旧过时,就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
5.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①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②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因此要检验认识是不是正确的,在认识本身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主观不能检验主观,客观事物无所谓对错。
因此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桥梁——社会实践。
6.哲学上的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即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利益和需要。
7.价值的特性:①客观性②主体性③社会历史性④多维性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价值目标)①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②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③个体(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意义:回答了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第三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①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
②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正确的认识世界是有效地改造世界的必要前提。
③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要达到认识世界的双重目的,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
2.创新:就是通过变革去破除束缚事物发展的旧制度、旧观念、旧习惯,建立适应事物发展的新制度、新观念、新做法,使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3.创新包括:理论创新(最重要,推动作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
4.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其中,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1.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意义:①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宣告了唯心主义的彻底破产。
②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③为各种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科学方法。
④对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说:社会意识具有能动性,能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同时社会意识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
其表现在: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学习其的意义:①(理论意义)社存和社意的辩证关系的原理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存和社意谁产生谁,谁决定谁的问题,从而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实践意义)为我国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4.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其基本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主导,最积极、最活跃)5.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和物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