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南朝诗两首
- 格式:pdf
- 大小:1.44 MB
- 文档页数:10
第19课南朝诗两首◎诗海拾贝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李白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赏析】诗人在静寂的夜间,独自一人登上城西楼,俯视白云和城垣的影子倒映在江面上,微波涌动;仰观遥空垂落的露珠,在月光的映照下,像珍珠般晶莹,仿佛是从月亮中滴出。
两个“白”字,在色彩上渲染出月光之皎洁,云天之渺茫,露珠之晶莹,江水之明净。
诗人伫立月下,沉思默想,自古以来有才华、有抱负的人都缺少知音。
“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李白一生对谢朓十分敬慕,谢朓孤直、傲岸的性格和不幸遭遇同李白相似,李白夜登城西楼和谢朓当年晚登三山一样,境遇不幸,心情苦闷,因而很自然地会联想到当年谢朓笔下的江景,联想到谢朓写此诗的心情,于是发出了结句的感慨,表达了诗人的寂寞和忧愁。
这正是此诗的命意所在。
◎语林撷英课文名句1.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2.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怀才不遇名句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2.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3.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李白《将进酒》4.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
——杜甫《古柏行》5.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李贺《开愁歌》6.面苍然,鬓皤然,满腹诗书不直钱。
——陆游《长相思》山水诗名句1.远山翠百重,回流映千丈。
——谢朓《与江水曹至干滨戏诗》2.雨洗花叶鲜,泉漫芳塘溢。
——谢朓《闲坐》3.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王维《山中》4.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5.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6.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韩愈《送桂州严大夫》◎作者卡片姓名谢灵运生卒年385~433朝代南朝·宋字号称谓乳名为客儿,世称谢客。
高一语文南朝诗两首学案一、学案概述本学案是为高一语文课程而设计的,主要介绍两首南朝诗作品,分别为《春暮洛城闻笛》和《江南曲》。
这两首诗均为南朝文学的代表作品,通过学习这些诗,能够深入了解南朝文化和诗歌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1.了解南朝文化和诗歌的特点;2.了解《春暮洛城闻笛》和《江南曲》的作品背景和内容;3.分析南朝诗歌的写作风格和表现手法;4.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感体验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南朝文学的特点,了解南朝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2.分析《春暮洛城闻笛》和《江南曲》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1.理解南朝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表现主题;2.分析南朝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了解南朝诗歌的文学价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老师可以通过播放相关诗歌朗诵录像或播放诗歌表演视频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简要介绍南朝文学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2. 学习《春暮洛城闻笛》Step 1:介绍背景知识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南朝时期洛阳城的历史和地理背景,为后续的诗歌学习奠定基础。
Step 2:朗读诗歌老师可以朗读整首《春暮洛城闻笛》,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语调和情感,同时提示学生关注一些关键词汇和意象。
Step 3:分析诗歌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春暮洛城闻笛》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比喻手法和象征意义。
Step 4:课堂讨论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春暮洛城闻笛》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就诗歌中的词语、句式、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探讨,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情。
3. 学习《江南曲》Step 1:介绍背景知识老师可以介绍南朝江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特点,让学生了解南朝诗歌的地域特点和表现手法。
Step 2:朗读诗歌老师可以朗读整首《江南曲》,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语调和情感,同时提示学生关注一些关键词汇和意象。
Step 3:分析诗歌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江南曲》中的意象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一、教学目标概括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掌握南朝诗的特征。
2、识记有关实词、名句。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含蓄与优美。
2、揣摩托车诗歌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或学习诗人高尚的品格。
二、聚集难点诗歌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与学第一课时《登池上楼》(一)导语南朝文论家钟嵘说:“谢诗如芙蓉出水。
”诗人鲍照也说:“谢公诗如初发芙蓉。
”芙蓉花,天生丽质,初发而出水,那必是自然清新、赏心悦目的。
谢灵运诗的佳妙之处,正在于它不加雕饰,不用典故,自然形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登池上楼》,领略他芙蓉般清新的风格。
(二)点击诗人谢灵运,小名客儿,生于东晋太元十年(公元385年),谢家原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后迁居南方。
灵运很小就被送到钱塘杜明师的道馆中寄养,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喜欢学习,博览群书,文章写得又快又好,在江南小有名气。
(他是淝水之战的指挥者名将车骑将军谢玄的孙子。
谢灵运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他一生的著述非常丰富,据近代人统计,见于著录的有21种,可惜大多散佚。
今天能见到的除了《大般涅盘》译文外,还有90多首诗和4卷文。
但他的主要成就是诗歌,特别是山水诗。
他是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个诗人。
(三)通读课文,讲解诗意:本篇写作者贬官永嘉、久病初起登楼所见所感,抒泻了仁宦不得志的感伤情怀。
诗的前四句先从当前景物落笔,托物兴词,感怀喻志。
首句写俯视池中,不禁联想起虬龙的深潜而自媚。
下一“媚”字,把潜隐者悠然自得的情态描绘得栩栩欲活。
诗人借助想象的彩翼,化虚为实,把本属传说的动物描绘得相当逼真。
次句写仰视飞鸿,想象它振翮高骞而扬音九霄,又描绘出进取者春风得意、奋发有为的情状。
诗人于虬潜鸿飞,物类各得其所,联想到自己欲在仕途上直步青云,但又非智能所及,因而有“薄霄愧云浮”之感;退隐躬耕,体力难济,无以自养,因而又有“栖川怍渊沉”之叹。
“徇禄”四句写明自己远守滨海州郡、久病初起的情状,实为失意情怀的具体抒写,于自嘲中尽情发泄了仕途蹭蹬的满腹牢骚。
《南朝诗两首》课后习题解答提示一、点拨提示:这个问题要抓住诗句的写作角度,即作者的所听、所见,作者的写景的角度,从而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理解诗句情景交融的效果。
参考答案:“倾耳”六句,诗人用生花妙笔写出了满园春色。
“倾耳”二句先写远景,境界开阔,诗人自我形象鲜明。
“倾耳”一词,诗人聆听江涛声的神情宛然可想;“举目”一词,诗人眺望远山的神态宛然可见。
“初景”二句写明冬去春回,节候改变,是诗人的感受。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二句转写近景,格调清新妩丽,为全诗之警策,历来为人所激赏。
仕途蹭蹬的诗人久病初愈,初登池上楼,看到潋滟的池水边已吐出了嫩绿的青草,花园中的柳林间,春鸟乱飞,鸣声上下。
这种新鲜而美丽的景色,却能使一直被苦闷和忧虑缠绕着的诗人的胸怀得到暂时的开豁,这种富有生意的新鲜感受与一时的愉悦心情融为一体,情韵兼胜,臻于化境。
这六句写诗人登临远眺,耳目所接,由远及近,层次分明,写景如绘。
然满园春色固然能暂时舒展诗人的情怀,但难以尽遣心中之郁闷,于是诗人自然过渡到对隐居的向往。
二、点拨提示:这个练习主要是理清作者的写作层次,了解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进而了解文章的主旨。
参考答案:开头两句,写自己登三山、望京邑。
谢登三山、望京邑,不是直接描写,而是化用旧句以陈己意。
既写出了自己的登临离京,又以王粲离京适楚的飘零之感和潘岳的离京失意之情,暗示了诗人的心境。
中间六句,描写了登、望所见景色。
诗人并没有让景物着上一丝的离愁别绪,而是描写了一幅绚丽多姿、生机盎然、明丽优美的春日晚景图。
面对这样美丽的景色,不能不令人更加眷恋、更加热爱故乡。
最后六句,直接抒写了去国怀乡之情。
本诗在结构上首尾呼应,重在抒写去国怀乡之情,中间写景,来反衬去国怀乡之情,构思精巧,层次井然。
三、点拨提示:谢灵运的山水诗仍带有一些“玄言”的色彩,谢朓的山水诗则抒发了思想感情,玄言诗的影响差不多已被消除殆尽。
谢朓的山水诗把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自然地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