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围手术期的中医干预诊疗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内痔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术前)2011年一病名中医病名:痔西医病名:内痔参照“十一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肛肠重点专科协作组的痔病诊疗方案,进行诊断。
二诊断1、临床表现: II期(度)以上内痔,临床表现为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
2、辅助检查:肛门指诊:可在齿线上方摸到纵行皱折和/或隆起的痔结节。
3、肛门直肠镜:可以明确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内痔表面粘膜有无出血、水肿、糜烂等。
4、全结肠镜检查:以便血就诊者、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或本人有息肉病史者,年龄超过40岁者,大便隐血试验阳性以及缺铁性贫血的痔患者,建议有条件者行全结肠镜检查。
本院不采用。
5、证候诊断(辨证分型)(1)湿热下注证:便血色鲜红,量较多。
肛门肿物外脱、肿胀、灼热疼痛或有滋水。
便干或溏,小便短赤。
舌质红,苔黄腻,脉浮数。
(2)风伤肠络证:大便滴血、射血或带血,血色鲜红,大便干结,肛门瘙痒,口干咽燥。
舌红、苔黄,脉浮数。
(3)气滞血瘀证:肿物脱出肛外、水肿,内有血栓形成,或有嵌顿,表面紫暗,糜烂,渗液,疼痛剧烈,触痛明显,肛管紧缩,大便秘结,小便不利。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涩。
(4)脾虚气陷证:肿物脱出肛外,不易复位,肛门坠胀,排便乏力,便血色淡。
面色少华,头晕神疲,食少乏力,少气懒言。
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弱。
三、痔术前中医干预治疗方案(一)辩证选择口服汤剂或中成药适用于I度、II度内痔,或痔核嵌顿继发感染,或年老体弱的内痔患者,或兼有其他慢性病,不宜手术者使用时需辩证分型论治。
1、湿热下注证:治法: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方剂:槐角丸合三仁汤加减。
基处方:槐角20g,炒枳壳15g,防风10g,薏苡仁30g,滑石20g,通草10g,竹叶10g,栀子15g,黄芩20g,地榆炭15g,甘草6g。
加减:大便秘结加生大黄9g;便血加槐花12g,仙鹤草15g;腹胀甚加元胡、川楝子。
常用中成药:便血者,地榆槐角丸(9g×10丸),每次服1丸,一日两次。
中医特色护理在混合痔围手术期疼痛干预中的应用效果摘要:目的:针对混合痔围手术期患者,探究中医护理对其疼痛管理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近一年内的混合痔围手术期病患,进行随机分组对比的方法进行实验观察与研究。
其中一组为A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并观察记录结果;另一组为B组,为病患采用中医特色的护理方法,并进行结果观察报告。
结果:在无其他客观因素干扰时,B组患者的疼痛管理效果和护理满意度均优于A组患者。
结论:通过对两组实验病例的观察调研报告可知,采用中医特色护理模式对混合痔围手术期患者进行护理,能有效提高病患的护理效果和满意度,方法有效,可以推广。
关键词:中医;护理;混合痔围手术期;疼痛干预;效果分析由于现代人群的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变,罹患痔疮的病例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混合痔是由于血液流变发生在肛门同一方位齿线的上下部而形成的肿块,内外相连,没有明显的分界作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痔疮类疾病[1]。
混合痔的临床表现为肛门出血与发生肿块,可能有肛裂、异物感或其他疼痛表现,并伴有局部分泌物与瘙痒。
混合痔给此类病患带来非常大的生理痛苦与生活不便,并且有治后复发的风险。
混合痔病患的术后护理至关重要,这不仅影响着病患的恢复程度,还对病患是否有复发风险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混合痔病患往往存在病创处疼痛难忍的现象,这也对病患的心理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病患在术后恢复时心理上也极易受到疼痛干扰从而导致治疗心理消极,更加影响护理效果,形成恶性循环[2]。
在此情况之下,对于病患的护理需要更加系统科学化,尽量减少病患的疼痛发作程度,注重病人的治疗与护理体验感。
而中医和西医对于混合痔围手术期病患的护理方式与使用药物也各有差异[3]。
以下则是我院所展开的关于不同护理方式对混合痔围手术期病患所造成的临床护理效果影响研究,分析了中医护理混合痔所取得的实际作用,详细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资料在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与同意下,我院展开了这一研究工作。
痔疮中医诊疗方案1. 疾病概述痔疮是指直肠周围的静脉曲张和炎症,常见的症状包括肛门疼痛、出血和肿胀。
中医可以提供多种诊疗方案来帮助患者缓解痔疮症状。
2. 中医诊断方法中医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诊相结合的方法,对痔疮进行综合诊断。
2.1 望诊医生观察肛门周围的肿胀、破溃情况,以及肛门黏膜颜色和渗出物等指标,判断病情和证型。
2.2 闻诊医生通过闻问患者的症状,如肛门出血的性质和量、排便困难程度等来了解病情。
2.3 问诊医生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疼痛感受、排便情况等,以了解病情和脏腑状况。
2.4 切诊医生通过肛门指检,触摸肛门周围组织,判断病变位置和程度。
3. 中医治疗原则中医治疗痔疮的原则为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调理气血。
具体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服、外治法、中医针灸等。
4. 中药内服中药内服是通过调理患者体内的气血运行,缓解痔疮症状和治疗病因。
常用的中药包括莪术、苦参、大黄等。
5. 外治法外治法是通过将中药药物外用于患处,直接起到治疗作用。
外治法包括痔疮洗液、药物贴敷、中药浸泡等。
6. 中医针灸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理患者的气血运行,缓解痔疮症状。
常用的针灸方法包括扎裆穴、足三里穴等。
7. 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饮食与痔疮密切相关,因此合理调节饮食也是治疗痔疮的重要方面。
患者应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增加摄入蔬菜水果和纤维素。
8. 注意事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避免用力排便、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久坐或长时间站立等致病因素。
9. 总结痔疮的中医诊疗方案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综合诊断方法,并采取中药内服、外治法、中医针灸等综合治疗手段。
在治疗过程中,饮食调理和注意事项都是重要的支持措施。
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二〇一八年目录肛肠科 (1)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痔(混合痔)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4)肛裂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7)泌尿外科 (11)石淋(泌尿结石)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1)癃闭病(前列腺增生)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5)水疝(睾丸鞘膜积液)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9)普外科 (22)肠痈(急性阑尾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23)胁痛(胆道结石)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错误!未定义书签。
肠结(粘连性肠梗阻)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29)骨伤一科 (34)骨折病(股骨颈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35)骨折病(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39)骨折病(踝关节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42)骨伤二科 (45)骨折病(锁骨骨折)中医围手术诊疗方案 (45)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48)膝痹(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53)心脑血管外科 (56)出血性中风(脑出血)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57)筋瘤(大隐静脉曲张)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61)脱疽(动脉硬化闭塞症)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64)妇产科 (67)乳核病(乳腺良性肿瘤)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67)堕胎(流产)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72)癥瘕(异位妊娠)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75)介入科 (78)胁痛(胆道结石)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79)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82)耳鼻喉科 (87)鼻渊病(慢性鼻-鼻窦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88)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92)眼科 (96)圆翳内障病(老年性白内障)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97)绿风内障病(急性闭角性型青光眼)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00)翼状胬肉(胬肉攀睛病)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03)。
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目录肛肠科 (1)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2)痔(混合痔)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5)肛裂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8)泌尿外科 (11)石淋(泌尿结石)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2)癃闭病(前列腺增生)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6)水疝(睾丸鞘膜积液)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20)普外科 (23)肠痈(急性阑尾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24)胁痛(胆道结石)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27)肠结(粘连性肠梗阻)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30)骨折病(股骨颈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36)骨折病(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39)骨折病(踝关节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42)骨伤二科 (46)骨折病(锁骨骨折)中医围手术诊疗方案 (46)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49)膝痹(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54)心脑血管外科 (58)出血性中风(脑出血)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58)筋瘤(大隐静脉曲张)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62)脱疽(动脉硬化闭塞症)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65)妇产科 (69)乳核病(乳腺良性肿瘤)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69)堕胎(流产)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74)癥瘕(异位妊娠)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77)介入科 (81)胁痛(胆道结石)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81)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84)耳鼻喉科 (90)鼻渊病(慢性鼻-鼻窦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90)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94)眼科 (99)圆翳内障病(老年性白内障)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99)绿风内障病(急性闭角性型青光眼)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03)翼状胬肉(胬肉攀睛病)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06)肛肠科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肛痈是指直肠周围间隙发生急慢性感染而形成脓肿。
痔(混合痔)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混合痔,有外剥内扎术手术适应症的患者。
一、痔(混合痔)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痔病(TCD编码:BWG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混合痔(ICD-10编码:I84.1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结直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联合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痔(混合痔)诊疗方案”。
痔(混合痔)临床常见证候:风伤肠络证湿热下注证气滞血瘀证脾虚气陷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痔(混合痔)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痔(混合痔)。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痔病(TCD编码:BWG000)和混合痔(ICD-10编码:I84.102)的患者。
2.有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手术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意接受手术。
5.伴有以下情况患者不进入本路径(1)肛门周围有急性脓肿。
(2)混合痔伴有痢疾或严重腹泻患者。
(3)严重心肺肝肾疾病或血液病患者。
(4)因腹腔肿瘤或门脉高压引起的混合痔。
(5)孕妇。
(6)不能配合手术的精神病患者。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证、舌、脉特点。
注意证侯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
痔病中医诊疗方案一、辨证施治1.阴虚火旺型:主要症状为便血,色暗,质稀,常伴有热感、干燥、小便黄赤等。
治疗原则为滋阴清热、润燥止血。
常用方剂为黄连解毒汤配合白果桑螵蛸丸。
2.气滞血瘀型:主要症状为絮状便血,色黑紫,质干结,常伴有肛门坠胀、疼痛等。
治疗原则为活血化瘀、通肠止血。
常用方剂为桃红四物汤配合玄米煮芋艾丸。
3.脾胃虚弱型:主要症状为便血色鲜红,质不稀不结,常伴有恶心、嗳气、纳差等。
治疗原则为健脾益气、消食止血。
常用方剂为香砂六君丸配合舒缓口服液。
二、饮食调理1.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生蒜、生姜等,以免刺激直肠黏膜,引发或加重症状。
2.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摄入足够的水果、蔬菜、全谷类食物等,帮助增加粪便质地,减少便秘和便血发生的机会。
3.注意饮食调理:遵循清淡、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饮食原则,不暴饮暴食,调整膳食结构,按照“五谷为基础,畜禽鱼肉为辅,蔬菜水果为主”的比例摄取食物。
三、中药药物治疗1.杭白菊冲洗剂:具有清热解毒、止血消肿的作用,可以用于肛门湿痒、出血等症状。
2.逍遥丸:具有活血止痛、润肠通便的作用,可以用于内痔肛门坠胀、疼痛等症状。
3.血府逐瘀汤: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可以用于内痔便血症状,尤其适用于气血淤滞、脾胃虚弱型。
四、中医外治法1.艾草灸法:选用艾叶,将其燃烧,然后放置在患处进行熏灸,可以活血祛湿,缓解痔疮症状。
2.熏洗法:将适量的药材如生薏芽、白物、黄连等煮熟,然后取煮汁熏洗患处,有助于消肿止痛,减轻病情。
3.中药痔疮坐浴:选用适量的药材如黄连、苍术、五倍子等,煮熟后加入坐盆中,患者坐于药水中进行浴疗,可以舒缓局部症状,促进伤口愈合。
以上仅是一种试行的中医诊疗方案,具体治疗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在接受中医治疗期间,还需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久坐、用力排便等不利因素,有助于加速康复。
中医护理方案在混合痔围手术期的运用-中医护理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混合痔是指处在同一部位的直肠齿线上下静脉丛同时曲张、扩大、充血,相互沟通吻合,括约肌间沟消失。
齿线上方的痔核表面为直肠粘膜,齿线下方的痔表面为肛管皮肤覆盖,也即俗称的内痔部分与外痔部分所形成的一个整体。
以便血、肛门有肿物、坠胀、异物感或疼痛为临床表现,多因饮食不节、大便失调、久坐久立、负重远行、妊娠多产所致[1].常见的辨证分型有4种:①风伤肠络: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
舌质红,苔薄黄。
②湿热下注: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纳,肛门灼热,重坠不适。
舌质红、苔黄腻。
③气滞血瘀: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则内有血栓形成,肛缘水肿,触痛明显。
舌质暗紫,苔白。
④脾虚气陷:肛门松弛,似有便意,内痔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法回纳。
便血色鲜或淡,伴头晕、气短、面色少华、神疲自汗、纳少、便溏等。
舌淡,苔薄白。
我科从2014年9月12日至2014年11月17日共收治混合痔病人38例,均对其实施了中医护理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014年9月12日至2014年11月17日我科收治的混合痔病人38例,其中女21例、男17例,年龄为28~76岁,平均年龄49岁,根据中医辨证分型,风伤肠络1例、气滞血瘀1例、湿热下注5例、脾虚气陷31例。
1.2 中医护理方法1.2.1 病人入院当天,根据病人的主诉、证型给予饮食指导,风伤肠络证:宜食清热凉血的食品,如绿豆、苦瓜等。
湿热下注证:宜食清热利湿的食品,如菜花、赤小豆等。
气滞血瘀证:宜食理气活血的食品,如山楂、木耳等。
脾虚气陷证:宜食益气养血的食品,如茯苓、山药等。
便血者,进软食、多饮水,多食蔬菜水果及补血之品,忌粗糙、坚硬食品。
忌食辛辣刺激肥甘的食品。
痔(混合痔)围手术期中西医诊疗方案一、混合痔中医属“痔”,共分四个证型:1.风伤肠络证:证侯: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
舌脉: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治法:清热祛风凉血止血。
方药:凉血地黄汤加减。
生地15g 当归15g 地榆15g 槐角15g黄连6g 天花粉6g 生甘草6g 升麻6g赤芍12g 枳壳12g 黄芩10g 荆芥10g2. 湿热下注证:证侯: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纳,肛门灼热、重坠不适。
舌脉: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6克黄芩9克栀子9克泽泻12克木通6克当归3克生地9克柴胡6克生甘草6克车前子9克3.气滞血瘀证:证侯: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则内有血栓形成,肛缘水肿,触痛明显。
舌脉:舌质红,苔白,脉弦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熟地15克当归15克白芍10克川芎8克桃仁9克红花6克4.脾虚气陷证:证侯:肛门松弛,内痔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法还纳。
便血色鲜或淡,伴头晕、气短、面色少华、神疲自汗、纳少、便溏等。
舌脉: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15g 人参15g 炙甘草6g 当归12g橘皮12g 升麻10g 柴胡10g 白术15g二、术前处理1.辅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凝血功能、生化全项、传染病8项、胸部X线片、心电图、腹部超声、乙状结肠镜等,60岁以上心脏超声检查。
2.术前应完善系统性评估,如对患者的内科情况,请内科会诊。
术前评估应有医生、护士和麻醉师共同参与,内容包括排除手术禁忌症,预防并发症和术后随访康复计划。
患者教育是临床工作的重要内容,应重点介绍手术的意义和术后康复程序。
3.术前8小时禁食,术前4小时禁水。
4.术前口服泻药肠道准备,术晨灌肠。
5.填写手术知情同意书。
三、手术方式1.痔外剥内扎术(1)适应症:外痔内痔混合痔。
痔病(内痔)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l-94)。
诊断依据:( l)便血,色鲜红,或无症状。
肛门镜检查:齿线上方粘膜隆起,表面色淡红。
多见于一期内痔。
( 2)便血,色鲜红,伴有肿物脱出肛外,便后可自行复位。
肛门镜检查:齿线上方粘膜隆起,表面色暗红。
多见于二期内痔。
( 3)排便或增加腹压时,肛内肿物脱出,不能自行复位,需休息后或手法复位,甚者可发生嵌顿,伴有剧烈疼痛,便血少见或无。
肛门镜检查:齿线上方有粘膜隆起,表面多有纤维化。
多见于三期内痔。
2.西医诊断: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分会联合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
( 1)临床表现: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
根据内痔的症状,其严重程度分为4度。
Ⅰ度:便时带血、滴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内痔脱出。
Ⅱ度:常有便血;排便时有内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
Ⅲ度:可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及咳嗽、劳累、负重时有内痔脱出,需用手还纳。
Ⅵ度:可有便血;内痔持续脱出并发血栓或嵌顿。
( 2)检查方法:①肛门视诊:检查有无内痔脱出,必要时可行蹲位检查。
观察脱出内痔的部位、大小和有无出血及痔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
②肛管直肠指诊:Ⅰ、Ⅱ度内痔指检时多无异常;对反复脱出的Ⅲ、Ⅳ度内痔,指检有时可触及齿线上纤维化痔组织。
排除肛门直肠肿瘤等。
③肛门直肠镜:可明确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内痔表面黏膜有无出血、水肿、糜烂等。
④便潜血试验:筛查排除消化道肿瘤。
⑤全结肠镜检查:以便血就诊者、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或本人有息肉病史者、年龄超过50岁者、便潜血试验阳性以及缺铁性贫血的痔患者,建议行全结肠镜检查。
( 3)鉴别诊断:即使有痔存在,也应该注意与结直肠癌、肛管癌、直肠息肉、直肠黏膜脱垂、肛周脓肿、肛瘘、肛裂、肛乳头肥大、肛门直肠的性传播疾病以及炎性肠病等疾病进行鉴别。
痔病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一、中药内服治疗1.清热解毒、通淋湿热方:药物组成:黄芩、石韦、金银花、茵陈、青蒿、赤芍、白芍、车前子、地骨皮、三七、苦参。
药物作用:清热解毒、通淋湿热,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消肿止痛的功效。
用法用量:以上药物配比,煎服,每日2剂。
2.元气化瘀、活血止痛方:药物组成:黄芪、桃仁、红花、皂角刺、当归、三七、穿山甲、草莓、川芎、全蝎。
药物作用:元气化瘀、活血止痛,具有活血化瘀、补气养血、止痛的功效。
用法用量:以上药物配比,煎服,每日2剂。
二、中药外用治疗1.坐浴法:药物组成:盐、苦参、黄芩、白芍、苍术、川芎、薄荷。
药物作用: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用于药物外洗局部痔疮。
用法用量:将以上药物一同煎煮,水温控制在40-45度之间,将盐水倒入坐浴盆中,坐于盆内,每天坚持坐浴15-20分钟,每天1-2次。
2.痔疮湿敷法:药物组成:三棱、苦参、黄芩、赤芍、白芍。
药物作用: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用于湿敷局部痔疮。
用法用量:将以上药物研磨成细粉,加入温开水调成糊状,然后用纱布蘸药液,敷于痔疮上,每天固定时间更换敷料,每天2-3次。
三、饮食调理1.合理饮食:忌食辛辣刺激食物、油腻食物,适量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鱼汤、蔬菜等,保持大便通畅。
2.多喝水:多饮白开水,增加水分摄入,帮助消除体内湿气。
3.戒烟酒:痔疮与烟酒有一定的关系,戒烟酒有助于减少湿气侵袭。
总结:痔病混合痔的中医诊疗方案主要是通过中药内服和外用疗法,辅以饮食调理,综合调理体内的湿热和气滞血淤。
在使用中药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用量,同时应坚持饮食调理,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
此外,合理的生活习惯也是帮助恢复的重要因素,如节制饮食、戒烟酒、保持大便通畅等。
综上所述,中医综合治疗痔病混合痔的方案可以有效缓解症状、促进愈合。
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在肛肠疾病围手术期的应用发表时间:2018-07-18T15:56:58.643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17期作者:石惠榕[导读] 手术治疗目前已成为肛肠疾病治疗的有效手段[1],肛肠疾病术后的临床常见并发症主要有便秘。
(四川省广元市中医院肛肠科四川广元 628000)【摘要】目的:探讨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在肛肠疾病围手术期的意义与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肛肠疾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手术后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中医临床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不良临床症状的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的出血、便秘、尿潴留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在肛肠疾病围手术期的应用有利于降低肛肠疾病患者术后不良临床症状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护理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临床护理;肛肠疾病;围手术期【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7-0281-02 手术治疗目前已成为肛肠疾病治疗的有效手段[1],肛肠疾病术后的临床常见并发症主要有便秘、尿潴留,延长患者康复所需时间,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因此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质量十分重要[2]。
本研究在肛肠疾病围手术期患者中采用中医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肛肠科收治的肛肠疾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男16例,女14例,平均(42.7±4.7)岁;混合痔20例,肛痈6例,肛瘘4例。
对照组患者男15例,女15例,平均(43.8±4.5)岁;混合痔18例,肛痈7例,肛瘘5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类型、病程等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接受常规手术后护理,包括注意事项讲解、饮食用药监督、心理护理、出院前健康教育宣教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中医临床护理,具体实施内容如下。
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气滞血瘀证:肛缘肿物突起,排便时可增大,有异物感,可有胀痛或坠痛,局部可触及硬性结节。
舌紫暗,苔薄黄。
(二)湿热下注证:肛缘肿物隆起,灼热疼痛或局部有分泌物,便干或溏。
舌质红,苔黄腻。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疼痛1.观察疼痛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避免肛周挤压、牵拉。
便后清洗肛周,使用柔软纸巾蘸干,防止皮肤破损,保持清洁干燥。
3.遵医嘱物理治疗,中频理疗取内关、合谷、承山、长强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交感、神门、大肠、直肠下段、肛门等穴。
5.遵医嘱中药熏洗。
6.遵医嘱中药药浴。
7.遵医嘱中药湿敷。
8.遵医嘱中药外敷。
(二)肛周肿胀1.观察水肿程度、周围皮肤完整性,有无破损、出血等。
2.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避免久坐、久站。
3.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
4.保持大便畅通,排便时勿久蹲及努挣。
5.遵医嘱物理疗法。
6.遵医嘱中药熏洗。
7.遵医嘱中药湿敷。
8.遵医嘱中药外敷。
(三)便秘1.保持大便畅通,排便时勿久蹲及努挣。
2.晨起饮温开水不少于500ml,无糖尿病患者可饮蜂蜜水,每日饮水量2000ml以上。
3.腹部按摩。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大肠、小肠、直肠下段、三焦、内分泌等穴。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天枢、曲池、合谷等穴。
6.遵医嘱穴位贴敷。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1.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2.中药熏洗(详见附录2)。
3.中药药浴(详见附录2)。
4.中药湿敷(详见附录2)。
5.中药外敷(详见附录2)。
6.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7.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8.腹部按摩(详见附录2)。
(三)围手术期的中医护理1.遵医嘱中药熏洗。
2.排尿困难。
(1)协助患者采取舒适体位。
痔疮围手术期的中医干预诊疗方案
一、痔疮是常见的肛肠疾病,居肛门五大疾病之首,可发病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居多。
根据痔疮发生的部位不同,医学上将痔疮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三种。
肛垫的支持结构、静脉丛及静脉吻合支发生的病理性改变或移位为内痔。
内痔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痔疮。
齿状线下静脉丛的病理性扩张或血栓形成为外痔。
而混合痔是指内痔通过丰富的静脉丛吻合支和相应部位的外痔相互融合为混合痔。
二、关于痔疮的治疗,人们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治疗经验,其中广为应用的痔疮手术疗法有注射疗法、外痔切除术、内痔结扎术、混合痔外剥内扎术等,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三、任何外科手术治疗都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术后并发症的产生,痔疮手术亦可例外。
1、疼痛是痔疮术后最常见的问题,疼痛程度往往与手术部位和创伤的大小范围有直接联系。
轻微者仅有疼痛不适,对全身无明显影响。
重者坐卧不安、大汗呻吟,往往疼痛剧烈,其性质或胀痛、灼痛或坠痛,可为持续性或间歇性,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身心伤害。
肛肠病疼痛容易诱发尿潴留、大便困难、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一系列次发症状,严重者甚至可导致心脑血管意外,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妥善处理术后疼痛,可根据疼痛的轻重缓急口服安痛定、去痛片,较重者注射杜冷丁等,中医认为术后疼痛是由于手术损伤经络、湿热毒邪乘袭致静脉不通所致,治疗上以清热利湿解毒、活血消肿止痛为主。
可内服止痛如神汤或活血消炎丸、地榆愧角丸等,同时合同中药外洗药物先熏后洗。
熏洗之后再用中药外敷,如马应龙麝香痔疮膏、九华膏等。
也可行中医针灸治疗,常用穴位有束骨、合谷、长强、大肠俞、痔俞、足三里、三阴交等,也可按摩上述穴位。
穴位埋针、电针、耳针对术后疼痛均有较好的效果,而且作用时间也较长。
2、肛门坠涨,痔疮术后因机械或炎症刺激,患者自觉肛门下坠不适、里急后重,或有涨满感引起便意而使排便次数增多,治疗应给马应龙痔疮栓、太宁栓等。
3、肛周水肿在嵌顿混合痔术后的发生率最高,肛门脓肿不仅坠涨疼痛,尚可使结缔组织增殖,局部高突,一旦出现肛周水肿,必须立即积极治疗,可用10%硫酸镁进行肛周热敷或坐浴,也可用中药驱毒汤或苦参汤进行熏洗,每次熏洗15~20分钟,一日两次,洗后再以金黄膏、化毒散膏外敷,以促进水肿消退。
4、排尿障碍,由于麻醉影响、手术刺激、局部疼痛等因素,痔疮术后极易长生排尿障碍,若术前伴有前列腺增生、泌尿系统感染等,则排尿障碍更为常见。
西医主张术后应尽早下床活动,小便不能排出时可于下腹以热水袋热敷,或是冷热交替敷以刺激排尿如术后6~8小时不能排尿则予甲酰胆素0.25mg皮下注射。
中医认为湿热下注、气血阻滞是痔疮术后尿潴留的主要原因,所以中药治疗排尿障碍,主要采用清热利湿之法,如车前子60g煎汤代茶,八正散五苓散水煎服等。
如采用针灸治疗,不但操作简便而且效果迅速,选用穴位有:关元、气海、中级、三阴交、归来、阴陵泉、膀胱俞等,针灸刺激穴位,可以有效调节大脑皮层与内脏神经机能,促进膀胱逼尿肌收缩,缓解内括约肌及尿道外括约肌痉挛,使膀胱恢复排尿功能。
5、出血,肛门部血循环丰富、不易止血,且肛门括约肌痉挛等因素,均会引发痔疮术后的出血。
少量渗血以盐水纱布多能压迫止血,对于创面局部渗血可用云南白药撒敷或明胶海绵压迫止血,同时内服肌注止血剂如安络散,维生素K等,对出
血较多的可采用缝扎止血,气囊压迫止血等方法。
6、感染,痔疮术后感染以侵袭性感染为主,包括创面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明确感染后的处理方法有:局部疼痛明显者,用苦参汤或驱毒汤加减熏洗后加黄连膏外敷,中药在预防和控制感染方面不但可以祛邪还可扶正,即在杀菌的同时还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对痔疮术后的复杂感染尤为适宜。
另可行手术切开排脓、扩创引流,抗生素抗感染等。
四、痔疮术后常见问题的预防
做好痔疮术后常见问题的预防工作应注意以下几点:1、术前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消除手术顾虑,坚定信心,积极配合手术治疗。
2、术中选择适当的麻醉方式,严格无菌操作,手术操作仔细,尽量减少刺激和损伤,缝合伤口对皮整齐不留死腔。
3、注意创面的处理,术后内服麻仁滋脾丸、麻仁润肠丸、愧角丸等保持大便通畅。
每次排便后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换药创面要保持清洁干燥,引流通畅。
五、痔疮手术术后,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痛苦,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