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波评说《曾国藩家书》 1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4
曾国藩家训郦波曾国藩家训上部上部01谁来拯救笨小孩(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
近百年来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
但是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所撰写的《曾国藩家书》推崇备至。
时至今日,民间还流传着“为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说法,可见《曾国藩家书》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平淡家常的书信集,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书。
在当今社会,教子成才一直是困扰天下父母的最大难题,很多孩子因为成绩不好就会被贴上“笨小孩”的标签。
就连一百多年前的曾国藩,小时候也被看作是不会读书的“笨小孩”。
)公元1825年,一个腊月里头数九寒天的夜晚,在湖南湘乡的一户人家的一个屋子里,有一个14岁的小男孩正在点灯苦读。
此时这户人家的房梁上趴着一个贼,他就打算等这户人家的灯都熄了,趁着黑灯瞎火他好下来偷东西。
这应该是富人家,也少有吃苦的后代。
这小偷主意是没错,这想法也没错,这孩子也正读一篇普通的文章。
可问题是底下读书这孩子他特别的笨。
他在底下背这篇《岳阳楼记》,磕磕巴巴地就是背不下来,半天才吭哧一句下来。
倒腾来一遍倒腾去一遍,弄了十几遍下来小偷都基本上会背了。
这个小偷到后来是可忍孰不可忍,眼看着天就要亮了必须得有所行动。
所以他极其恼火,最后实在忍不住了,蹭的一下从房梁上就跳下去了,满肚子怒火上前一步,劈手把他手里的书夺过来,往那个桌上啪的一扔:“瞧你个笨样,你说这文章有什么难背的?”说着小偷一张口,就把《岳阳楼记》背了一遍。
他被背诵背顺了,再指着他骂他,“瞧你笨的,还读什么书呀?”说完了袖子一甩满脸激愤地扬长而去,东西也不偷了。
很遗憾,我们不知道这个聪明的贼叫什么名字,但是有幸的是,我们知道这个笨小孩他叫什么名字,他当时名字叫曾子城,这个名字大概我们都不熟,但他后来改了个我们都特熟的名字,就是曾国藩。
人人都说他事业惊人,小时天纵奇才,要不然没那么大名头,要不然后来那么多人佩服他。
细观郦波教授《曾国藩家训》“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这是对曾国藩褒贬不一的真实体现。
毛泽东曾说过:“寓于近人,独服曾文正”,作为中兴第一名臣的曾国藩,其所作所为,其思想学术无不对我们起着深远的影响。
郦波教授从不同的层面对曾国藩的知人用人、居官之道、勤俭持家、治学论道、为人处世和修身养性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知人用人郦波教授讲到“用人必先知人”,通过曾国藩三顾彭玉麟,终于请的彭玉麟出山。
而曾国藩在用人观识人观方面,有一个著名的理论,是四个基本原则:一要才堪治民,二要不怕死,三不计名利,四是要耐受辛苦。
“大抵有忠义血性者,则四者相从以俱至,无忠义血性,则貌似四者,终不可恃。
”最重要的是要有忠义血性,这是第一标准。
在“用人四部曲”中,曾国藩的用人方法,成就了神州第一幕府。
一是广收,他常教训弟弟,“人才以陶冶而成,不可眼孔太高,动谓无人可用。
”不要觉得没有人才,人才多得是,是你没有看人才的胸襟与眼光,“凡有一长一技者,兄断不肯轻视”。
二是慎用,“收之欲其广,用之欲其慎,吾辈所慎之又慎者,只在用人二字上,此外竟无可着力之处。
”平生智慧都在怎么用人上,除此没什么。
最大本事是用得准与对。
三是勤教,发现用对之后,这是培训,是人才培训的思路。
不能任意他自己的发展。
得不断引导他们,按你的方向发展前进。
四是严绝。
这就要说到不用王增这样的大才,他有明确的人才认识,要成事,得靠一个队伍,组成人才环境,得有序得稳定。
人才团队才能良性循环,这好理解。
曾国藩认识到,就要做到保证人才环境的稳定。
两种人不用,一是表现欲极强的人,二是虽有大才但是性格极其激烈的人。
像王增是。
左宗棠也是,只是把他当作搭档来对待。
总之,广收,就是发现人才;慎用是用对人才;勤教人才培训;严绝是人才管理。
二、居官之道郦波教授谈到曾国藩的居官之道,也赞叹不已。
“居官以坚忍为第一要义”,曾国藩讲到:“居官以坚忍为第一要义,与官场交接,吾兄弟患在略识世态。
而又怀一肚皮不合时宜。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曾国藩的家训是一部极具价值的家庭教育经典。
他的家训主要强调诚实守信、勤奋学习、尽责尽职和家庭和睦。
郦波对曾国藩家训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它不仅对个人品质和家庭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社会稳定和国家进步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曾国藩的家训注重诚实守信,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诚实守信不仅是个人品质的体现,也是社会信任的基础。
只有诚实守信的人,才能建立起与他人的良好关系,促进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
特别是在商业社会中,诚实守信更是企业成功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郦波认为,曾国藩的家训在这一点上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可以对人们的行为和社会氛围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
其次,曾国藩的家训强调勤奋学习。
他认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在现代社会,知识和技能的更新换代非常快,只有保持学习的姿态,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曾国藩的家训对于培养人们的学习意识和自我完善的精神有着积极的影响。
郦波认为,勤奋学习不仅对个人职业发展有利,也对社会进步和国家竞争力提升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最后,曾国藩的家训强调尽责尽职和家庭和睦。
尽责尽职是作为家庭成员的基本责任,也是作为公民的基本义务。
只有尽责尽职,才能保障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曾国藩的家训将家庭和睦作为目标,提醒人们要关心家人、互助互爱,共同营造家庭温馨的氛围。
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复杂多变,但家庭和睦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郦波认为,曾国藩的家训在这一点上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维护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之,郦波认为曾国藩的家训具有非常高的教育价值和现实意义。
它对于个人品质的培养、家庭和睦的构建以及社会稳定和国家进步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郦波鼓励人们学习曾国藩的家训,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践行。
【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讲稿(1---3)第一集、谁来拯救笨小孩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
近百年来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
但是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所撰写的《曾国藩家书》推崇备至。
时至今日,民间还流传着“为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说法,可见《曾国藩家书》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平淡家常的书信集,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书。
在当今社会,教子成才一直是困扰天下父母的最大难题,很多孩子因为成绩不好就会被贴上“笨小孩”的标签。
就连一百多年前的曾国藩,小时候也被看作是不会读书的“笨小孩”。
那么,是谁成就了这个笨小孩的非凡人生?曾国藩和他的《曾国藩家书》会给我们现代的家庭教育带来什么样的启示?敬请收看《曾国藩家训》第一集《谁来拯救笨小孩》。
公元1825年,一个腊月里头数九寒天的夜晚,在湖南湘乡的一户人家的一个屋子里,有一个14岁的小男孩正在点灯苦读。
此时这户人家的房梁上趴着一个贼,他就打算等这户人家的灯都熄了,趁着黑灯瞎火他好下来偷东西。
这应该是富人家,也少有吃苦的后代。
这小偷主意是没错,这想法也没错,这孩子也正读一篇普通的文章。
可问题是底下读书这孩子他特别的笨。
他在底下背这篇《岳阳楼记》,磕磕巴巴地就是背不下来,半天才吭哧一句下来。
倒腾来一遍倒腾去一遍,弄了十几遍下来小偷都基本上会背了。
这个小偷到后来是可忍孰不可忍,眼看着天就要亮了必须得有所行动。
所以他极其恼火,最后实在忍不住了,蹭的一下从房梁上就跳下去了,满肚子怒火上前一步,劈手把他手里的书夺过来,往那个桌上啪的一扔:“瞧你个笨样,你说这文章有什么难背的?”说着小偷一张口,就把《岳阳楼记》背了一遍。
他被背诵背顺了,再指着他骂他,“瞧你笨的,还读什么书呀?”说完了袖子一甩满脸激愤地扬长而去,东西也不偷了。
很遗憾,我们不知道这个聪明的贼叫什么名字,但是有幸的是,我们知道这个笨小孩他叫什么名字,他当时名字叫曾子城,这个名字大概我们都不熟,但他后来改了个我们都特熟的名字,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家训(下部)(一)逆来顺受之法在工作生活中,人难免会遇到困难挫折,甚至还会遇到别人的故意刁难陷害,那么当面对这样的人这样的事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郦波老师从曾国藩的家书中为我们找到了答案。
曾国藩在他的家训里头,教育子女的时候,特别强调一点,面临困难的时候,甚至是面临别人的刁难的时候,如何运用这个行动的智慧?比如说他就提到,百端拂逆之时,只有逆来顺受之法。
——《曾国藩家书》逆来顺受之法。
有人听了奇怪了,逆来顺受不是什么好词啊,我们现代汉语里头,逆来顺受这个成语,多少有点贬义的意思,说这个人逆来顺受,说明怎么样?说明这个人性格很懦弱、很胆小、很怕事。
但是曾国藩,在古汉语里用到的,这个逆来顺受,它是没有贬义色彩的,它就是讲应事的一种行动智慧,是一个纯客观的描述。
他那个逆来顺受里头,到底包含着怎样的内涵呢?那么最懂得立身处世的曾国藩,为什么说在困难挫折面前,只有逆来顺受之法呢?是什么事情让曾国藩发出了这样的人生感叹?他的这个“逆来顺受”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内涵?曾国藩所说的这个逆来顺受啊,它不是屈从,它本质上是一种化解,是一种叫什么?叫四两拨千斤的智慧。
所以他在家训里头曾经教育子弟说,大约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
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
”——《曾国藩家书》就是说做人做事,要能不怨不尤,因为你怨天尤人,反过来就会人尤天怨,那么一个聪明的人,一个有志向的人,要能立能达,是指什么?能立要有人生的原则,要有志向,能达就是做事情的智慧了。
所以他解释,达者圆融也。
什么最圆融啊?什么最圆融。
太极最圆融,太极这个东西最圆融,最讲究四两拨千斤的智慧。
所以这个化解看上去,不是和这个矛盾,正面冲撞,但它绝不是避让、退缩,它是一种更高的境界和智慧。
敬请关注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郦波副教授,为我们精彩评说《曾国藩家训》下部,第一集《逆来顺受之法》。
曾国藩在他的家训里头,教育子女的时候,特别强调一点,面临困难的时候,甚至是面临别人的刁难的时候,如何运用这个行动的智慧'比如说他就提到,“百端拂逆之时,只有逆来顺受之祛。
《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全)》------看曾国藩的人生境界12年6月22日到7月28日,在上观看了《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全)(共27集,上部14集,下部13集)》深有感触,谨以此文作为第一次观看后的感想,并希望以后能结合人生的经历逐渐提升人生境界。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全)》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每一集,郦波老师都用引人入胜的故事和富有哲理性的解说将曾国藩家训评说的绘声绘色、富有深意。
关于这个节目,郦波老师对整体的框架有自己的解释,整个曾国藩家训的内涵的评说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讲他的修身齐家——自立自达;第二部分讲他的识人用人——立人达人;光有自立立人,自达达人的思想还不行,所以第三和第四部分都是讲他的知行合一的实践。
自我观之,曾国藩家训的内容相当广泛,具有很强的现代教育意义,仅仅观看教育片是不足以深入其中的,希望今后能看到相关方面的更多产品。
郦波老师首先用上部前八集向我们展现了曾国藩的自立自达。
从其中的关系可以看出,自立自达最重要的就是贯穿于自立自达始终的“恒”和“趣”字。
“恒”字讲述了人生的三层境界:一曰自立,即青年阶段信仰、志向、价值观的形成;二曰自信,即在人们具有丰富人生阅历和社会阅历后能处理事情,驾驭环境,驾驭时局的能力,既要有自控能力,也要有控制能力;三曰自省,真正的自省不仅是自我提醒、自我要求,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生存要求,这样人生才可以生生不息、永不止步。
“趣”字讲述了三个方面:一曰对个人的意义重大,志向只有在一种积极的、昂扬的、乐观的、向上的、愉悦的情趣下才能塑造有意义的人生;二曰对亲情、家庭意义重大,积极向上的家庭环境对家人的启发和影响,例如赏识教育;三曰对团队有重大意义,领导者应该注意团队的严格的组织性和积极的生机和活力。
可以说没有“恒”字,人生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而没有“趣”字,人生的目标和动力就缺少了积极的、昂扬的、健康的、向上的生机。
而曾国藩的自立自达还着重于人的品性的六大方面。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对道德教育的启示中兴名臣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堪称当今时代的道德楷模,通过曾国藩千封家书中的修身养性、教子持家、交友与处世等来约束自身言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用传统文化重新构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观,让青年群体树立崇高的个人理想,用精神信仰来规范他们的道德行为,以此提高青年人的道德素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宝贵的人力资源。
标签:曾国藩家训;大学生;道德素质近期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百家讲坛》系列中《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曾国藩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1]。
对于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曾国藩可以作为他们的行为指南,通过曾国藩千封家书中的修身养性、教子持家、交友与处世等来约束自身言行,确立自己的行为准则,以此提高青年群体的道德素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宝贵的人力资源!一、《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对修身的启示(一)读书有志有识有恒《曾国藩家训》中提到“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对于90后的青年群体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曾国藩是在读书的体验中,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青年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读书,如何通过读书让青年学生树立一个崇高的精神信仰,用这个精神信仰来规范青年人的道德行为?曾国藩的道德教育思想都是来源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前提与根基[2]。
因此,用传统文化来规范青年人的道德素质,既是很现成的也是能够产生良好成效的事情。
人要有志气,才不甘下流,才会不断努力学习;做为青年学生,只有多积累知识,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恒心,是这一代人最缺乏的品质,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往此一事,首尾不懈。
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
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正是抱着“有志”“、有识”、“有恒”的态度,曾国藩才能在求学路上孜孜不倦,公务再忙也要按时温书,甚至于在他饱受“癣疾”之苦,仍以“无一日不读书”而感到欣慰不已。
曾国藩家训——上部一、谁来拯救笨小孩——最后一位大儒。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毛泽东蒋介石——圣经、曾国藩家训靖港之战——过令旗者斩。
自杀。
塔齐布大胜太平军(湘潭大捷)。
天津教案——时任直隶总督。
王三----天津天主教堂教民。
对峙情绪失控。
国际政治事件。
当时曾国藩领导洋务运动,不愿意与洋人对峙,处理了犯案的民众。
弥留之际,他也后悔了,自己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天津教案。
(跟大儿子曾纪泽说,面对洋人,一定要不卑不亢——成为中国外交史上伟大的外交家,从沙俄手里谈回了新疆伊犁)自我教育——正是因为有这样反思和反省、自我教育,才有这样的华丽转身。
正是因为认识到自己天资愚钝,所以才彻夜读书,弥补不足。
在家书里反思最多的,便是自己气量狭小(老师撑伞)。
彻底地反思、反省,以至于后来,心胸越来越豁达。
正是因为有这种反思和反省,才能有华丽的转身。
——梁启超2. 无一日不读书我这一生,无一日不读书进德(以图无忝所生)——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修业(以图自卫其身)——形成自己的一技之长曾爷爷,纨绔子弟,培养曾麟书。
——耕读传家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
——曾国藩曾纪泽:考完一次之后便去研究西学。
曾纪鸿:研读数学——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100多位,中国第一部电学著作。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曾国藩的读书方法:1.要读经典(经过岁月、时间、实践检验的思想智慧);2.一书不尽,不读新书;(先入乎其内,才能出乎其外)做札记3.培养读书兴趣和方向可以食无肉,不可居无竹3 撑起两根穷骨头做官以守穷为本穷是保身之道;穷是善身之道:给9岁的曾纪泽写信:做君子(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给曾纪芬一条绸缎裤子“一品宰相”——只吃眼前菜。
一食千金,吾目不忍睹,口不忍食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4 他有说到做不到的时候吗?节欲节劳节饮食色欲浮夸戒多言戒戒唐鉴:若不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总是要静……最是静字功夫要紧倭仁:1.记日记:.人最容易原谅的人是自己(错事容易忘)-真正有勇气的人是敢于面对自己;2.要敬、要慎独做法:1.静坐;2.临事淡泊守志(能甘淡薄便有几分真学问)列文虎克(显微镜——微生物学创始者)把简单做到纯粹,自然能有成就5. 最败人的两个字败人两字,非傲即惰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曾国藩(清)曾国藩家训——郦波副教授解读(一)谁来拯救笨小孩曾文正是曾国藩的原名故事关键词:1,贼,等曾睡觉,一夜未背下来,小偷生气,摔书,流畅背出全文,笨。
2,汪老师,太笨,如若有出息背伞,进士,带伞,看望老师,特意落伞,老师把伞递于曾国藩,谢老师背伞。
曾国藩曾因为静港之战大败,投水自尽。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成大事者不拘小败。
曾一生的遗憾,也使很多人说他是“卖国贼”的事件是天津教案。
事件大况为拐卖10个小孩,怀疑是王三,教堂里的教徒,民众大怒,教堂被烧,法国,教堂死了很多人,国际事件,慈禧命曾处理此事。
最大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
以一个崇高的信仰要求自己。
仁爱忠恕。
立身垂范。
(二)无一日不读书读书的作用:1,树立人生信仰,人生观,价值观。
2,在社会上立足。
精神世界强大,现实世界就会强大。
曾国藩一次便通过秀才、举人的考试,但三次考取进士落榜。
非常失落,考试之后,游走,没有钱,向易作梅借了100两,很快花光了,只为买一全套的《二十三史》,到家,害怕父亲责备,把事情缘由告诉父亲,父亲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对他说一句话:“记住你做事的初衷。
”经过两年的苦读,第四次成功考取进士。
读书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读书的方法:1,要读经典。
2,一书不尽,不读新书。
3,培养个人的读书兴趣。
(三)撑起两根穷骨头——做人要有骨气,勤俭节约才是生活的根本。
九弟:曾国荃心腹:彭玉麟曾国藩之所以要求子女勤俭节约,提倡要过的穷,“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可以看出曾国藩的生活观,生活还是简约的好,和他对过的穷的理解:穷是保身之道,穷是善身之道,和人生信仰有关,信仰决定人生。
他的一件衣服可以穿30年,他可以严厉的要求弟弟把为他翻修过的简陋房子回复原样,因为他深知“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
这也是他的几个儿子,品性高洁,勤劳节俭的重要原因。
(四)养得心中一种恬静——静养、淡薄曾国藩的父亲曾给他忠告:节欲、节劳,节饮食。
他的老师倭仁告诫他要记日记,要慎读,要敬(敬畏)。
无一日不读书——读《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一)最近,喜欢上了南京师范大学郦波教授在“百家讲坛”主讲的《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一书。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既备受关注也备受争议的人物。
他被称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之首”,又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后的理学大师与一代大儒。
正因为有他,才使腐朽不堪的清王朝又得已延续了几十年;也正因为有他,才为后世留下了一部做人、处事、治国、平天下的宝典。
近百年来尽管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
但是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所撰写的《曾国藩家书》推崇备至。
毛泽东主席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蒋介石平生最佩服也是曾国藩,据说蒋介石床头只放《圣经》和《曾国藩家书》两本书。
曾国藩家训中,分门别类的涉及了养心、求学、居家、交往接待等方面。
细细读起来,他的每一篇“家书”,都有一个哲理,对我们的学习、生活、交往都有教育意义。
尤其他的读书之道,对今天的我们仍可为指导、借鉴。
曾国藩是一个特别爱读书的人,读书坚持了一生,不论再忙,再累,甚至仗打得再凶险,甚至凶险到要丧命的地步了,他也要把书带在身边。
以至于曾国藩在对后代的教育中把读书当成了最重要的事。
曾国藩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
”他每天必读书十页,写百字,记日记,而且逢三日写回信,逢八日作诗,雷打不动。
他还教给孩子们读书的方法:第一,要读经典;第二,“一书不尽,不读新书”。
在读书上他要求“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己矣。
” 每日所看之书,皆过笔圈点;读文以声调为本, 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并且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
后来,他晚年总结人生的时候,曾经自豪地对孩子们说,自己一生是“无一日不读书”!这话真是掷地有声。
我认为,就算只做到了这一件事,这样的人生,也果真是值得骄傲与自豪的了!想想自己,每天的大部分的时间里都做了些什么呢?书,放在床头,放在了书桌前,放在沙发上。
《郦波评曾国藩家书》第一讲到第三讲读书笔记。
读书的作用,不是简单的增长见识,学到新的知识。
郦波老师在书上说的很明确,曾国藩对于读书的认识很深刻。
他认为:读书可以改变命运!通过读书,掌握知识,掌握技能,可以改变个人的生活处境,进而改变命运。
但曾国藩对读书改变命运的看法显然更加细致。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
”这便是曾国藩对于读书最直接的认知。
进德之事,也就是说读书可以立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养成支撑自己人生的信仰与信念。
而“自卫其身”,则是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气质,在侃侃而谈,展露自己胸中的学识时,人的灵魂,真的是会冒香气的。
郦波老师在书中,为我们解读了曾国藩的读书之法,我深以为然,读书,就是应该这样读才是。
首先,读书要读经典的书。
曾国藩便主张,读书就要读经典,例如他当时的《二十三史》,现在来说,加上了清代,也就是《二十四史》了。
所谓经典,就是能让我们学到东西,增长见识的书籍,世界名著,经典电影都可以算进来,曾国藩的家训那么多,要我耐着性子去啃文言文,当然可以学到不少东西,但若是读《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把曾国藩经典的思想和理念,以及曾国藩的人生结合起来,用现代人的思维观念呈现在我面前,这不是更好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和看世界,可以事半功倍,可以看得更高,更远。
其次,曾国藩主张读书要专一,“一书不尽,不读新书。
”要是读一部经典,就要沉浸其中去理解,去学习,做好读书的笔记,写下自己的读书感受,对于有疑惑,有不解的位置,也都标注出来,找老师,长辈们请教。
最后,曾国藩认为,读书还需要培养自己的兴趣范围,世界上各类书籍琳琅满目,书山书海之广阔,穷尽人的一生,都是读不完的,对于感兴趣的内容,可以粗略的涉猎一番,但还是应该找到属于自己最看重的知识领域和范围,在这个特定的范围内加强自己的认知和学识,日积月累,才终会在量变的基础上质变,完成华丽的蜕变。
《郦波评曾国藩家书》第一讲到第三讲解析第一讲:谁来拯救笨小孩。
生而愚钝,终成大器,秘诀在于自救自省,终身勤俭有恒,并不断改正缺点,拓展胸襟。
重点在于慎独,不断提高改善自我,并以己为鉴,教育宗族。
摘录:故事一:曾子诚寒夜耕读,盗贼激愤言蠢。
故事二:中进士汪师背伞。
故事三:首战靖港惨败。
故事三:天津教案,一生憾事,卖国骂名。
以此教子,曾纪泽外交成名。
引言:梁启超——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挫。
)第二讲:无一日不读书。
读书目的有二,一是进德,一是修业,非为科举功名(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
曾xx借钱重金买书,其父教之:借钱买书是好事,只是切记你买书的初衷,是为了读书。
自此,以“二十三史”为端,养成爱读书并一生读书的习惯,并秉承了“耕读传家”的家风。
摘录:故事一:科举阅历,借钱买书,曾父教子,文正立志。
故事二:祖父受辱,契机立家,耕读家风。
故事三:曾纪泽西学图强,曾纪鸿研读数学(一个人只有在精神世界强大,才能在现实世界强大)(“读书可以改变命运,读书可以养生“;”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
唯读书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又找到了一个改变自身的积极法宝)“”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曾xx家书)(曾xx读书方法:一是要读经典(重思想),二是一书不尽,不读新书(精读,要先入乎其内,后方能出乎其外,读书务求通透,得其精华),三是培养读书兴趣和方向(一定要做札记,把所思所想,疑惑写下来))以上两集的故事,均透露了一个道理,人若有恒,当无事不成。
第三讲:架起两根穷骨头。
“当官当学曾xx”,首学守穷自持。
穷有三宝,一是是保身之道,一是穷是善身之道,三是和人生信仰有关(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摘录:故事一:死后家贫,子女清贫窘迫。
听郦波老师评说《曾国藩家书》有感又是近两周的时间,我陆陆续续听完了郦波老师的另一系列讲书《曾国藩家书》,脑海里瞬间便浮现出了一个词“行者”,行者本是一个佛教用语,指行脚乞食修苦行的头陀僧人,出家修行但未经过剃度的佛教徒,也指所有修行佛道的人。
《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别号便曰“行者”。
也有普通的注解,行走世间的人。
这一注解似乎适用于世间的每一个人。
但仔细想想,又不尽然,真能堂堂正正称得上行走世间的人却又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我个人觉得清代著名理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曾国藩先生应该就是这其中的一员。
曾国藩虽出身低微,却被称为“晚清中兴名臣之首”,也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后一位理学家和大儒”。
细究其一生所思所为,确实堪称之为一位真正的行者。
他一生始终以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方向,用脚踏实地的人生准则来匡正自己,勤奋苦读,积极反思,克己守礼,开拓创新,为晚清王朝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有史学家贊曰:正是由于曾国藩的存在,清王朝的覆灭至少推迟了六十年。
事实上,由曾国藩所主持开创的近代洋务运动更是将中国与世界强国之间的科技与军事距离缩小了一大步。
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曾国藩是一个真正能干事的人,是一个干成了不少事的行者,他行走世间,积极修为,实干强国,给后代子孙留下了诸多成果。
尤其是曾国藩在与家人、朋友、同僚之间的书信往来,让我们更真切、更深刻地了解了曾国藩的人生理想,处事准则,用人艺术以及政治观念……并对我们今后的生活与工作以许多积极有益的启示和影响。
具体来说,从曾国藩的身上我收获以下启示:一、三省其身,无一日不读书并非所有的名人都有聪颖的天资,就像郦波老师所讲,曾国藩小时候可算是一个笨小孩,可就是这个笨小孩最后却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位大儒。
是什么在这其中起了重要作用?是日日反思的意识,是嗜书如命的阅读习惯。
曾国藩在临死之前非常欣慰地告诉自己的儿子,自己这一生最引以为傲的就是能做到无一日不读书,不仅如此,他还坚持一日三省。
郦波总结曾国藩教子十法郦波总结曾国藩教子十法曾国藩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他对于教育子女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郦波在其著作《曾国藩家书》中总结了曾国藩教子十法,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古代,也同样适用于现代的父母。
一、勤俭节约曾国藩认为,勤俭节约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德。
父母应该从小就让孩子明白节约的重要性,让孩子学会珍惜每一分钱,并且不浪费食物等资源。
二、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父母应该教育孩子要遵守承诺,不说谎话,并且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三、尊师重道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
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师长的重要性,并且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四、刻苦学习刻苦学习是成功的关键之一。
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并且鼓励他们勤奋学习,不断进取。
五、勇敢坚毅勇敢坚毅是一个人成功的必备条件之一。
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冷静,勇敢面对挑战,并且不轻易放弃。
六、尊重他人尊重他人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社交礼仪。
父母应该让孩子了解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且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和自由。
七、关注公益事业关注公益事业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品质之一。
父母应该教育孩子要关心社会大众,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八、崇尚美德崇尚美德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品质之一。
父母应该让孩子了解到美德的种种表现形式,并且鼓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美德。
九、锻炼身体锻炼身体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必备条件之一。
父母应该让孩子了解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并且鼓励他们参加各种体育锻炼活动。
十、修身养性修身养性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品质之一。
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心灵的重要性,培养他们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结语曾国藩教子十法是非常实用的教育方法,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古代,也同样适用于现代。
父母应该从孩子成长的早期开始,通过不断地教育和引导,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
同时,父母也应该以身作则,做出良好的榜样,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
曾国藩家训郦波曾国藩家训上部上部01谁来拯救笨小孩(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
近百年来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
但是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所撰写的《曾国藩家书》推崇备至。
时至今日,民间还流传着“为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说法,可见《曾国藩家书》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平淡家常的书信集,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书。
在当今社会,教子成才一直是困扰天下父母的最大难题,很多孩子因为成绩不好就会被贴上“笨小孩”的标签。
就连一百多年前的曾国藩,小时候也被看作是不会读书的“笨小孩”。
)公元1825年,一个腊月里头数九寒天的夜晚,在湖南湘乡的一户人家的一个屋子里,有一个14岁的小男孩正在点灯苦读。
此时这户人家的房梁上趴着一个贼,他就打算等这户人家的灯都熄了,趁着黑灯瞎火他好下来偷东西。
这应该是富人家,也少有吃苦的后代。
这小偷主意是没错,这想法也没错,这孩子也正读一篇普通的文章。
可问题是底下读书这孩子他特别的笨。
他在底下背这篇《岳阳楼记》,磕磕巴巴地就是背不下来,半天才吭哧一句下来。
倒腾来一遍倒腾去一遍,弄了十几遍下来小偷都基本上会背了。
这个小偷到后来是可忍孰不可忍,眼看着天就要亮了必须得有所行动。
所以他极其恼火,最后实在忍不住了,蹭的一下从房梁上就跳下去了,满肚子怒火上前一步,劈手把他手里的书夺过来,往那个桌上啪的一扔:“瞧你个笨样,你说这文章有什么难背的?”说着小偷一张口,就把《岳阳楼记》背了一遍。
他被背诵背顺了,再指着他骂他,“瞧你笨的,还读什么书呀?”说完了袖子一甩满脸激愤地扬长而去,东西也不偷了。
很遗憾,我们不知道这个聪明的贼叫什么名字,但是有幸的是,我们知道这个笨小孩他叫什么名字,他当时名字叫曾子城,这个名字大概我们都不熟,但他后来改了个我们都特熟的名字,就是曾国藩。
人人都说他事业惊人,小时天纵奇才,要不然没那么大名头,要不然后来那么多人佩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