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与朱元思书
- 格式:ppt
- 大小:7.72 MB
- 文档页数:22
第21课与朱元思书《与朱元思书》,选自《艺文类聚》。
吴均(469—520),字叔庠。
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
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
原文: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tuān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xuān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没有一丝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船随着江流漂漂荡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路,奇山异水,在天下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的势头犹如奔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
(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
(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
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
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山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
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字词解释:(1)烟:烟雾。
(2)净:消散,散尽。
(3)共色:一样的颜色。
(4)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漂荡。
从,顺,随。
(5)东西:向东向西。
(6)许:上下,左右。
表约数(7)天下独绝:独一无二。
绝:极其。
(8)缥碧:青白色。
(9)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
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10)急湍:湍急的江流。
(11)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
(12)奔:飞奔的马(13)寒树:使人看了有寒凉之意的树(14)负势竞上:山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
八年级下册语文21课与朱元思书原文和翻译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tuān)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嘤(yīng)成韵。
蝉则千转(zhuàn)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lún)世务者,窥(kuī)谷忘反。
横柯(kē)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风和烟都散尽了,天和山是一样的颜色。
(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独一无二。
江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得清楚。
游动的鱼儿和细碎的沙石,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像飞奔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
(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百鸟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蝉儿和猿猴也长时间地叫个不断。
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意境美文章开篇以简洁的笔触,给人们勾画了富春江山水的背景:阳光明媚,天高云淡,空气清新,山色苍翠,并总述自富阳至桐庐水上之游的总体印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段写“异水”。
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出了其晶莹清澈的静态美:这水仿佛透明似的,可以一眼见底,连那倏来忽去的游鱼,水底累累的细石,都可以一览无余。
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动态美:这水有时又迅猛奔腾,一泻千里,使人感到惊心动魄。
八年级下册语文21课与朱元思书原文和翻译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文《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
其中原文和翻译都是我们必须学习的。
为大家整理了八年级下册语文第第21课与朱元思书的原文和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与朱元思书原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tuān)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嘤(yīng)成韵。
蝉则千转(zhuàn)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lún)世务者,窥(kuī)谷忘反。
横柯(kē)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与朱元思书翻译风和烟都散尽了,天和山是一样的颜色。
(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独一无二。
江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得清楚。
游动的鱼儿和细碎的沙石,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像飞奔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
(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百鸟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蝉儿和猿猴也长时间地叫个不断。
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与朱元思书鉴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文人墨客,吟诗作文,为后人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山水佳作。
第21课与朱元思书(南朝梁)吴均原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译文: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
原文: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译文:(我乘着船)随水流漂浮移动,随心所欲,任船所致观赏景物。
原文: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译文:从富阳到桐庐大约(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原文: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译文:江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水流清澈的千丈也能见底。
原文: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译文: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
原文: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文: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原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译文:两岸的高山,都长着耐寒常绿的树,(高山)凭依山势,争着向上,仿佛竞相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它们)争相比高远,笔直地向上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
原文: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译文: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相向鸣叫,鸣声谐而动听。
原文: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译文:(树上的)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唱,(山中的)猿猴也时刻不住地啼叫。
原文: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像老鹰飞到天上那样追逐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静下来;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原文: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吴均(469~520年),又作吴筠,字叔庠,吴兴故鄣受荣里(今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西亩受荣村)人。
南朝齐梁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
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的称赞。
诗文自成一家,称为“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
梁武帝天监初年,为郡主簿。
天监六年(506年),被建安王萧伟引为记室。
临川王萧宏将他推荐给武帝,很受欣赏。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与朱元思书》教案5篇Teaching plan of lesson 21 "with Zhu Yuansi" in Chinese Volume II of Grade 8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与朱元思书》教案5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与朱元思书模板实用版2、篇章2:与朱元思书样本通用版3、篇章3:与朱元思书范本(2020版)4、篇章4:与朱元思书例文常用版5、篇章5:与朱元思书范文(标准版)篇章1:与朱元思书模板实用版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课标对古文学习的要求(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和情感。
(2)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教材分析与朱元思书一文,以书信的形式,描写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
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
阅读文章,我们会体味到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3、中招常考考点:近8年来,河南省中招课内对比阅读每年设计4道小题,1题1考点。
(1)实词理解(2)句子翻译(3)文意理解(4)迁移运用4、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在诵读的基础上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了解常用文言句式,逐步培养阅读文言作品的能力,用心领悟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二、学习目标1、通过查阅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能够准确说出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与朱元思书原文翻译及赏析与朱元思书原文翻译及赏析与朱元思书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一没有一丝风,烟雾都消散,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
(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
从富阳县到桐庐县大概一百里左右,奇山异水(可以不译),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江水清白色,清澈得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
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到清清楚楚,毫无障碍。
那飞腾的急流比箭还快,凶猛的浪像飞奔的马。
两岸的高山,常年生长着密而绿的树木。
高山凭着高峻的形势,奋力直向上耸,仿佛互相竞赛向高处和远处发展;它们都在争高,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
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泠泠的清响;美丽的鸟儿相向和鸣,唱出和谐而动听的声音。
蝉长时间地叫个不停,山中的猿猴也一声一声不住地啼。
那些治理世间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译文二风和烟都散尽了,天和山是一样的颜色。
(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独一无二。
江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得清楚。
游动的鱼儿和细碎的沙石,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像飞奔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
(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百鸟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八年级下册语文21课与朱元思书原文和翻译(2)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与朱元思书注释(1)《与朱元思书》,选自《艺文类聚》(中华书局1982版)卷七。
本文为作者写给朱元思讲述行旅所见的信。
吴均(469—520),字叔庠。
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
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其作品收集在《全梁文》《艺文类聚》里。
书:信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2)俱:全,都。
(3)净:消散尽净。
(4)共色:一样的颜色。
共,相同,一样。
(5)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飘荡。
从,顺,随。
(6)任意东西: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东西:方向,在此做动词,向东向西。
(7)自富阳至桐庐:此句中的富阳与桐庐都在杭州境内,富阳在富春江下游,桐庐在富阳的西南中游。
如按上文“从流飘荡”。
则应为“从桐庐至富阳”,可能为作者笔误。
自:从。
至:到。
许:表示大约的数量,上下,左右。
(8)独绝:独一无二。
独:独特。
绝:妙到极处(9)皆:全,都。
(10)缥碧:原作“漂碧”,据其他版本改为此。
青白色。
(11)游鱼细石: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
(12)直视无碍: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
这里形容江水清澈见底。
(13)急湍:急流的水。
(14)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胜过箭)。
甚:胜过。
为了字数整齐,中间的“于”字省略了。
(15)若:好像。
(16)奔:动词活用作名词,文中指飞奔的骏马。
(17)寒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形容树密而绿。
寒,使人看了有寒凉之意。
(18)负势竞上: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
负:凭借。
竞:争着。
上:向上。
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这从下文“千百成峰”一语可以看得出来。
(19)轩邈:意思是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轩,高。
邈,远。
这两个词在这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用。
轩邈,向高处向远处生长。
(20)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指:向,向上。
(21)千百成峰:意思是形成无数山峰。
(22)激:冲击,拍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