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教案范文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23.79 KB
- 文档页数:16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知识点、考点梳理第三单元一、文学、文体常识1.文学常识。
(作品作者)(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叙事散文,选自《朝花夕拾》。
作者鲁迅,他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再塑生命的人》作者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
本文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3)《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
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2.名著《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一本散文集。
这本书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中不同生活经历和体验的文字。
全书由《小引》《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后记》12部组成,原名“旧事重提”。
二、单元教材“补白”---词性(一)动词1.概念。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的词。
2.语法特点。
(1)主要作谓语。
例如:①我们出发了。
②我们热爱祖国。
动词“出发”“热爱”都是做谓语。
(2)多数动词(及物动词)带宾语。
例如:①我买了一本书。
②他在写文章。
动词“买”“写”分别带宾语“一本书”“文章”。
(3)能受否定副词“不”修饰。
例如:①不去。
②不学习。
心理动词还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
例如:①很想。
②非常喜欢。
③太爱他了。
(4)多数动词能够重叠,表示短时义、尝试义。
①单音节动词重叠方式为A→AA,后一音节读轻声。
例如:想→想想;看→看看;讲→讲讲②双音节动词重叠方式为AB→ABAB,后三个音节轻读,特别是第2第4个音节。
例如:考虑→考虑考虑;休息→休息休息(5)绝大多数动词可以带“着”“了”“过”。
例如:看着看了看过;拿着拿了拿过●小试牛刀1.请给下列动词归类。
走、跑、唱、跳、打、躺、爱、恨、担心、喜欢、讨厌、想念、忘记、佩服、增加、减少、扩大、提高、降低、发生、出现表示动作行为:表示心理活动:表示发展变化:2.找出下面一段话中的动词。
教师备课参考: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第三单元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2)掌握第三单元的重要知识点,如古诗词、汉字、诗歌等。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琢磨古人情感的能力。
2)提升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和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1)学习古诗词的欣赏和写作技巧。
2)加强对诗句、句型、汉字的理解和记忆。
3)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
2)学生对汉字和诗句的书写能力。
四、教学方法1.教师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欣赏,分析诗词的意境、修辞手法等。
2.教师以字词、句型教学为主线,引导学生记忆、演练、分析和应用。
3.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如朗读、诗歌创作、阅读策略教学等。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古诗词欣赏1.教师播放视频或展示图画,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
2.教师分析诗句的写作技巧,如描写手法、比喻手法等。
3.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鲁迅《墓碑文》的意义和主旨。
4.教师讲解古诗词的时空背景,如唐诗宋词等。
第二课时:汉字教学1.教师将汉字进行分类,从形、音、义等多个方面进行讲解。
2.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做题和互改。
3.教师讲解汉字的命名和演变,及其历史和文化的背景知识。
4.学生进行汉字书写训练,注重结合意义和用法。
第三课时:诗歌创作1.教师讲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如五绝、七绝、唐诗、宋词等。
2.学生进行创作,可采用出题人提示、指定写作主题等方式进行。
3.学生交换作品,进行评价和分享。
4.教师总结和点评学生诗歌的优缺点,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建议和方案。
六、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表现。
2.学生书面作业表现。
3.学生期末考试成绩。
4.教学效果评价。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教学单元复习教学设计【复习重点】1.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识记文中的重点语句和重要的文学常识。
2.感知文意,概括要点。
3.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4.品味散文及诗歌优美的语言。
5.掌握律诗特点,背诵古诗词名句。
【基础积累】1.给加点的字注音。
应和.(hè ) 酝酿.(niàng ) 济.南( ) 看.护妇(kān ) 薄.雪(báo )水藻.(zǎo ) 发髻.(jǐ) 贮.蓄(zhù ) 澄.清( chéng ) 青鳊.鱼(biān )满载.(zài ) 乌桕.叶(jiù ) 归泊.(bó ) 蜷.曲(quán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朗rùn( 润) wǎn( 婉)转liáo( 嘹)亮hōng( 烘)托肥shuò( 硕) qī( 栖)息liáo( 寥)廓枯hé( 涸) shū( 倏)忽梦mèi( 寐) 3.补全下面的四字词语。
花枝( 招)( 展)繁花( 嫩)( 叶) 呼朋( 引)( 伴) 寒来( 暑)( 往) 4.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A.朗润(明朗润泽)不足(不够) 黄晕(昏黄不明亮) 客路(旅途)B.卖弄(炫耀) 清冽(水清澈) 婉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星汉(银河)C.烘托(衬托) 残夜(夜将尽未尽的时候) 寥廓(高远空旷) 暖树(温暖的树) D.舒活(舒展,活动) 竦峙(高高地挺立) 梦寐(睡梦) 响晴(天空中晴朗无云) [解析] C项“暖树”是指向阳的树。
5.下列与课文的句子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C )A.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B.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C.原野在蟋蟀声中更寥廓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
D.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课学案【复习目标与重点】1、回顾基础知识,深化理解所学课文。
2、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3、体会散文修辞手法的运用4、理解散文主旨。
5、背会《春》。
6、会背古诗,并掌握名句。
【超前复习,知识回顾】一、整体把握我也行!1、《春》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是朱自清,字佩弦,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等。
在《春》中,作者按照盼春、绘春和赞春的思路来结构全文。
在绘春部分,依次描绘了五幅美丽的图画,分别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最后运用比喻,突出了春天新、美、力的特征。
2、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茶馆》等。
《济南的冬天》一文,开篇就以对比的写法突出了济南无风、无雾(响晴),无毒日(温晴)的宝地特点,然后,从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不结冰的水三个方面写了济南的冬天。
表达了对济南的赞美之情。
3、《古代诗歌四首》第一首《观沧海》由东汉政治家、军事家曹操所作,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通过描写茫茫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宏伟的抱负、宽广的胸襟,表现了诗人豪迈自信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的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第二首《次北固山下》由唐代诗人王湾所作,作者通过对江南残冬早春景象新鲜而又精致的描绘,表达出诗人无比热爱江南水乡和怀念家乡及亲人的思想感情。
第三首《钱塘湖春行》由唐代大诗人,晚年又叫香山居士的白居易所作。
这首诗通过抓住环境和季节特征,选取典型景物描绘了钱塘湖的早春风光,抒发了作者的喜悦心情。
第四首《天净沙•秋思》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马致远所作。
天净沙是曲牌名。
这支“曲”通过九个具有明显深秋色彩的互不相干的事物(前三句所写景物)。
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
通过相互映衬达到情景妙合无痕的效果,真切地表达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二、基础巩固我掌握!1、给加点的字注音。
朗润(lǎng)酝酿(yùn)抖擞(sǒu)镶嵌(xiāngqiàn)贮蓄(zhù)黛色(dài)澹澹(dàndàn)芊芊细草(qiān)肥硕(shuò)寥阔(liáo)枯涸(hã)梦寐(mâi)丁丁(zhēngzhēng)碣石(jiã)竦峙(sǒng)2、根据原文填空。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七年级语文教学中第三单元的知识点,以便同学们能够更好地进行复习。
一、古诗文阅读古诗文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文表达能力非常有帮助。
在第三单元的教学中,学生们要学习《木兰辞》和《观沧海》这两首诗歌。
教师可以进行导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在的意义和审美价值。
同时,要求学生进行朗诵、背诵和写作,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古代汉字的认识和理解学习汉字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重点。
在第三单元的教学中,学生们要学习一些古代汉字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可以将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总结,同时帮助学生会查字典和运用掌握的知识点能够正确理解和使用汉字。
三、文言文阅读文言文是经典的语言形式,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和阅读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
在第三单元的教学中,学生们要学习《梁甫吟》和《孟母三迁》这两篇文言文。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句式和分析词语,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
四、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知识,也要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在第三单元的教学中,学生们要进行小品文写作。
教师可以讲解写作的技巧,提供例文进行分析,同时指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构思。
五、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
在第三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课堂讨论和演讲活动,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同时,要求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阅读理解,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考能力。
以上就是本文对七年级语文教学中第三单元知识点的详细介绍和梳理。
希望同学们能够充分利用这些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课教案【学习目标】1.复习课文内容,及其生字词语。
2.学习默读,侧重保持感知的完整性。
3.养成不出声,不分心,不停顿,一气呵成读课文的习惯。
4.练习猜读法和跳读法。
5.学会把握基本内容,了解课文大意。
抓要素,抓关键。
【核心素养】学习默读,侧重保持感知的完整性。
【重难点】1.学习默读,侧重保持感知的完整性。
2.揣摩和品味作品语言,感悟亲情、友情。
【评价任务】学会把握基本内容,了解课文大意。
抓要素,抓关键。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二、复习本单元学习内容1.生字、词语。
学生认读,抽查学生听写。
2.课文复习学生浏览问题,再次回顾本单元重点内容:(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读课文。
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描写了一个充满无限乐趣的"百草园"也叙述了在"三味书屋"跟随寿镜吾老师学习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深深的留恋之情。
学习描写景物要抓住景物特点并按照一定的顺序,动静结合,详略得当。
(2)《再塑生命的人》,自读课文。
文章写了身残志坚的海伦·凯勒在安妮·莎莉文老师的指引下,摆脱黑暗与迷茫,走向光明和希望的故事。
学习本课,要继续学习默读,逐步提高默读速度,品味摩文章中的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之情,分析莎莉文老师的形象,体会她博大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3)《<论语>十二章》,教读课文,是文言文。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回顾朗读文言文方法的基础上,借助课文注释蔬通文意,体会修身与为学之道,熟读成诵。
三、反馈矫正,深化提高。
1.矫正。
教师根据学生复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纠正错误,使他们对所学知识形成正确、清晰的印象。
2.深化提高。
①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
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之三语句赏析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之三,主要是对本单元所学的语句进行赏析。
本单元的语句赏析内容主要包括修辞手法、句子结构、词语运用等方面。
通过赏析这些语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语文知识,对修辞手法、句子结构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在赏析语句时,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如对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不够熟练,对句子结构的理解不够深入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这些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本单元所学的语句赏析内容,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2.提高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使他们在写作中能够更好地运用这些手法。
3.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修辞手法的运用2.句子结构的理解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语句,使学生掌握赏析语句的方法。
2.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共同分析语句的特点,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
3.实践法:让学生在写作中运用所学的语句赏析方法,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用于分析讲解。
2.准备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内容。
3.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堂导入,引起学生对语句赏析的兴趣,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呈现(10分钟)展示本节课所要赏析的语句,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些语句的特点。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共同分析这些语句的特点,然后进行分享。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分享的内容,进行讲解和总结,使他们对语句赏析有更深入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语句赏析方法,对一些课外语句进行赏析,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使学生对语句赏析有更全面的了解。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课复习目标:1、积累精彩的语言文字,弄清篇章结构,感悟其丰富的人文内涵。
2、学习他们良好的习惯和治学方法。
3、学习名人崇高的品格和奉献精神。
4、学习本单元运用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凸现人物的个性的写作手段。
感受贝多芬、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等人的鲜活的面容。
复习重难点:1、学习本单元运用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凸现人物的个性的写作手段。
感受贝多芬、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等人的鲜活的面容。
2、学会阅读的思路和方法,提高理解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过程:一、|导入,明确目标。
二、知识梳理1、讲读课篇章结构整理。
《邓稼先》生平经历和贡献;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贡献之大;是中国真正的男儿。
赞扬他不计个人名利的无私奉献精神。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说了就做。
赞扬他作为学者刻苦严谨敬业执着,作为革命家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爱国热情和高尚人格。
2、阅读方法归纳。
(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读懂文章。
(2)抓关键词,理解文章。
(3)记叙和议论结合的写法。
(4)运用描写方法凸显人物性格特征。
三、练习提升阅读下列文章,独立思考后,与组内同学交流讨论。
追念闻一多先生闻一多先生是我所敬佩的诗人,他的诗从《红烛》到《死水》,差不多每首我都读过。
他学贯中西,对于中国的古诗和西洋诗都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诣。
中西的诗的格律他都能融会贯通,用起来流畅自如,得心应手。
因此他的诗读起来总是那么顺口,那么有力,那么自然,那么铿锵。
他自己曾经说过:“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他的诗大都做到了这几点,只是后写的《死水》比《红烛》更为凝练谨严一些。
我不是诗人,我说不出评诗的内行话,作为一个诗的爱好者,联系到闻一多先生的一生,与其说是诗如其人,还不如说他自己就是一首诗——一首爱自由、爱正义、爱理想的诗,一首伟大的爱国诗篇!我和一多先生的晤面谈话,往多里说,也只有七八次。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教案复习目标掌握本单元的文学常识。
识记本单元重点字词的字音字形,积累成语。
进一步了解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欣赏作品展现的优美画面,体会作者的美好思想。
巩固背诵本单元的现代文片段和诗词以及诵读欣赏中的几幅对联。
复习检索书目,查检工具书,根据需要进行摘录,做读书卡片。
复习重点目标1、2、4复习难点目标3、4、教具多媒体或小黑板课时安排两课时课时一、目标导学:直接导入展示复习目标掌握本单元的文学常识。
识记本单元重点字词的字音字形,积累成语。
进一步了解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欣赏作品展现的优美画面,体会作者的美好思想。
巩固背诵本单元的现代文片段和诗词以及诵读欣赏中的几幅对联。
复习检索书目,查检工具书,根据需要进行摘录,做读书卡片。
二、自主复习复习提纲熟记本单元的文学常识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沈从文,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
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刘绍棠,中国现代作家。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
熟记掌握本单元的字词。
归省行辈忌惮撺掇凫水潺潺怠慢絮叨蕴藻屹立家眷漂渺踱步蘸峒好事泅水鹳糁儿簸箕烙饼疙瘩抠阖家渍鬏捅嚼栗丫黏秫秸绮佞臣无辜背诵《社戏》中“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背诵《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并默写。
背诵默写诵读欣赏中的六副对联。
正确翻译《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
复习理解本单元各篇课文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社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小说,写了“我”十一二岁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副江南水乡的迷人图画,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端午日》,作家沈从文凭着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描写了龙舟竞渡和追赶鸭子的欢快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光的民族精神。
《本命年的回想》是著名作家刘绍棠所写的一篇散文,作者回忆了京郊运河家乡过年的情景,表明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
《十五夜望月》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形象的语言,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将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委婉动人的表现了别离思聚的情意。
《水调歌头》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全词情深宛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
《我的思念是圆的》抚今追昔,想到心灵相通的挚友、骨肉亲人多年不再身边,有的已离世,于是心头渗入更深重的孤独和凄惨之情,然而诗人从容达观地写下这首诗,表达了对团聚、亲情、友情的珍视和怀想。
复习读书文摘卡的做法。
自主复习学生要求:按复习提纲复习教材。
强化记忆。
教师要求:对个别没有按教师复习指导要求做的学生,要进行个别提示。
指导记忆规律、方法、技巧。
适度调整复习时间:要给学生适度的复习时间,并根据学生的复习情况对自主复习的时间进行灵活地增加或减少。
三、合作探究完成下面的阅读题,探究记叙文阅读技巧。
①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②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③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
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
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①段中与加点的“也许”有相同作用的词语是;③段中与它相照应的词语是。
“那声音大概是……”中的“那声音”指的是①段中的。
“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一句中的“他”指的是什么?这段文字是从、、、等方面进行景物描写的。
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参考答案:1、似乎果然2、歌吹3、宛转,悠扬的笛声4、嗅觉、听觉、视觉、触觉5、比喻,形象生动的写出了船行速度之快,反衬出“我”急切看戏的心情精讲点拨:师生互探,完成上面的习题,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总结出记叙性作品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训练诗词赏析:阅读《水调歌头》,完成后面的练习。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给下列几句划分节奏:明月见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阈,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也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本词中表达词人美好愿望的一句是。
“起舞弄清影”中的“弄”字用得好在哪里?谢庄的《月赋》中有“隔千里兮共明月”的诗句,与本词中的最后一句意思相近,但在意境上不尽相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做出”的意思,表明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想象到舞姿的美妙。
前者是“无我之境”客观描绘相隔千里的人共享月光的美好情景;后者是“有我之境”,主观表达希望年年平安,共享月光的美好愿望。
.课堂小结:本单元围绕民俗文化这一话题,安排了四篇,让我们领略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希望同学们今后在生活中多观察,多阅读,积累更多的材料。
第二课时第三单元复习检测试题满分100分时间45分钟一、基础积累与运用给下面的汉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潺潺蕴藻dài慢cuān掇归省hàn酒泅水伶俐hé家疙瘩哽咽咽喉无gūnìng臣宫阙烙饼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这家化工厂排出大量废气和噪声,周边居民对此意见很大,纷纷打电话到环保部门投诉。
B.在阅读文学名著过程中,常常能够使我们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悟出世间人生的真谛。
c.真正地亲近自然,融入自然,这样,我们的情感就会更加丰富,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加美好。
D.今年5月31日是第22个“世界无烟日”,北京爱卫会发出了当天17:31分至18:31分全国公众禁烟一小时。
默写两岸的豆麦和河堤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汽里。
,,都,但我还以为船慢。
中庭地白树栖鸦,。
,不知秋思落谁家。
我欲乘风归去,,。
起舞弄清影,。
不应有恨,?,,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四面湖山归眼底,。
青山有幸埋忠骨,。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
本期教材要求我们阅读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请你就自己的阅读,制作一张读书卡片。
5、我们学习了中秋咏月诗三首,了解了一些中秋节的民俗,请完成下面的题目:①、写出两句咏月抒怀的诗句。
②、我们本地中秋节有哪些习俗?有什么意思?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后面的习题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有嚷的,有说笑的,一里一换,一支两人,于是架起两支橹,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
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地呢。
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第1自然段开头一句说的“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从描写方式上看,属于________,“说不出的大”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 在这句话中,“大”字用得好,生动地表现出儿童特有的感觉。
从文中我们可以体会出“我”的心情,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答:第2自然段中加粗的词“跑”与第1自然段的哪个词相呼应?这两个词都写出了什么样的情形?答:第2自然段中“两岸的豆麦……但我却还以为慢”。
这段景物描写有4种不同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描写了丰收在望的景象,歌颂了农民的辛勤劳动。
B.描写了秀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c.写美丽景色用以衬托船航行得快,表现出农家孩子划船技术的高超。
D.写航行的速度及“我”在看戏前急切而愉快的心情,表现“我”对江南美景的热爱。
对上文内容理解正确的是哪两项?A.第1自然段中第三句的“点”、“磕”、“退后”、“上前”等词语生动地表现出少年们驾船技术的熟练。
B.上文有处写到“豆麦”,都是为了说明水气里清香的。
c.第3自然段中的“他”指的是“那声音”,“那声音”指的是第2自然段中的“歌吹”。
D.作者在第4自然段中用“果然是渔火”与“也不是赵庄”澄清了第2自然段所写的“渐望见依稀的赵庄”,“料想便是戏台”的猜测,表现了作者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
.从第1、2、3自然段中各找出一处直接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用“﹋”标出,然后分别从括号里选出能恰当概括“我”的心理活动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A.第1自然段________B.第2自然段________c.第3自然段________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上文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短文,完成下面的题目:借你一个微笑杨保中①李俊是个性格内向的学生,阅完的试卷一发下,我发现他的眉头又锁到一起了,他只得了58分。
②一个学习成绩从来不及格的学生,自信心有多差就不用说了。
③我合上教案面无表情地走出了教室,李俊跟了上来,他喉头动了一下,然后眼泪就要掉下来了。
我站住,等他说话。
同学们也围了上来,他的脸涨得通红。
我静静地站着,希望他能开口,但他的嘴唇好像紧紧锁住了似的。
④他递过一张纸条:老师,我的物理太差,你能不能每天放学后为我补一个小时的课?⑤我可以马上答应他,但面对这样的一个学生我决定“迂回”一下。